⑴ 設計模式中命令模式和迭代器模式的區別、對比
這兩個設計模式區別應該很大呀..
為什麼會分不清呢.
先看基本定義:
命令模式
在軟體系統中,「行為請求者」與「行為實現者」通常呈現一種「緊耦合」。但在某些場合,比如要對行為進行「記錄、撤銷/重做、事務」等處理,這種無法抵禦變化的緊耦合是不合適的。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將「行為請求者」與「行為實現者」解耦?將一組行為抽象為對象,實現二者之間的松耦合。這就是命令模式(Command Pattern)
迭代器模式
提供一種方法順序訪問一個聚合對象中各個元素,而又不需暴露該對象的內部表示
一個最基本的區別.
迭代器類似你已經有了一個函數數組,
然後你按照順序從0到正無窮的這么去遍歷.
而命令
請求的一方發出請求,要求執行一個操作;接收的一方收到請求,並執行操作。
這么來說吧.命令雖然可以進行一組命令組合,然後實現一堆的事情但他畢竟是某一個具體請求的響應根據協議去組合.
而迭代是我這一組就是一組.一個一個網下執行..
說道這里我似乎明白了您為什麼分不清了.
是否是迭代也是一組函數.命令也可以是一組函數呢?
那反過來想.你調用一個介面這介面就給你返回一個Helloword
沒有任何操作.
他看似可以是一個迭代器亦可以是一個命令.
但問題是.迭代器是不包含返回這個過程的哦.
他描述的僅僅是執行的過程.
也就是說.
如果說帶上了返回二字他可以被稱作命令而非迭代了.
迭代一般來說指的是內部的調用邏輯.
而命令則包含了整體的調用邏輯.
從參與者就能看出對應的細節
迭代器:
Iterator(迭代器)
迭代器定義訪問和遍歷元素的介面
ConcreteIterator (具體迭代器)
具體迭代器實現迭代器介面
對該聚合遍歷時跟蹤當前位置
Aggregate (聚合)
聚合定義創建相應迭代器對象的介面
ConcreteAggregate (具體聚合)
具體聚合實現創建相應迭代器的介面,該操作返回ConcreteIterator的一個適當的實例
命令:
Command:
定義命令的介面,聲明執行的方法。
ConcreteCommand:
命令介面實現對象,是「虛」的實現;通常會持有接收者,並調用接收者的功能來完成命令要執行的操作。
Receiver:
接收者,真正執行命令的對象。任何類都可能成為一個接收者,只要它能夠實現命令要求實現的相應功能。
Invoker:
要求命令對象執行請求,通常會持有命令對象,可以持有很多的命令對象。這個是客戶端真正觸發命令並要求命令執行相應操作的地方,也就是說相當於使用命令對象的入口。
Client:
創建具體的命令對象,並且設置命令對象的接收者。注意這個不是我們常規意義上的客戶端,而是在組裝命令對象和接收者,或許,把這個Client稱為裝配者會更好理解,因為真正使用命令的客戶端是從Invoker來觸發執行。
⑵ 編程裡面的設計模式到底有多少種誰能詳細告訴我~謝謝
一共23種設計模式!
按照目的來分,設計模式可以分為創建型模式、結構型模式和行為型模式。
創建型模式用來處理對象的創建過程;結構型模式用來處理類或者對象的組合;行為型模式用來對類或對象怎樣交互和怎樣分配職責進行描述。
創建型模式用來處理對象的創建過程,主要包含以下5種設計模式:
工廠方法模式(Factory Method Pattern)
抽象工廠模式(Abstract Factory Pattern)
建造者模式(Builder Pattern)
原型模式(Prototype Pattern)
單例模式(Singleton Pattern)
結構型模式用來處理類或者對象的組合,主要包含以下7種設計模式:
適配器模式(Adapter Pattern)
橋接模式(Bridge Pattern)
組合模式(Composite Pattern)
裝飾者模式(Decorator Pattern)
外觀模式(Facade Pattern)
享元模式(Flyweight Pattern)
代理模式(Proxy Pattern)
行為型模式用來對類或對象怎樣交互和怎樣分配職責進行描述,主要包含以下11種設計模式:
責任鏈模式(Chain of Responsibility Pattern)
命令模式(Command Pattern)
解釋器模式(Interpreter Pattern)
迭代器模式(Iterator Pattern)
中介者模式(Mediator Pattern)
備忘錄模式(Memento Pattern)
觀察者模式(Observer Pattern)
狀態模式(State Pattern)
策略模式(Strategy Pattern)
模板方法模式(Template Method Pattern)
訪問者模式(Visitor Pattern)
推薦你一本好書:《軟體秘笈:設計模式那點事》,裡面講解的23中設計模式例子很生動,容易理解,還有JDK中設計模式應用情況,看了收獲挺大的!網路裡面搜「設計模式」,第一條中設計模式網路中就有首推該圖書,瀏覽量在20幾萬以上的,不會錯的。好東西大家一起分享!
祝你早日學會設計模式!
⑶ 軟體設計模式主要有哪幾種
軟體設計模式主要有以下三大類共23種:
一、創建型模式:
1、工廠方法模式工廠方法模式的創建是因為簡單工廠模式有一個問題,在簡單工廠模式中類的創建依賴工廠類,如果想要拓展程序,必須對工廠類進行修改,這違背了開閉原則,所以就出現了工廠方法模式,只需要創建一個工廠介面和多個工廠實現類。
2、抽象工廠模式抽象工廠模式是提供一個創建一系列相關或相互依賴對象的介面,而無需指定它們具體的類。區別於工廠方法模式的地方,工廠方法模式是創建一個工廠,可以實現多種對象;而抽象工廠模式是提供一個抽象工廠介面,裡面定義多種工廠,每個工廠可以生產多種對象。
3、單例模式單例模式能保證一個類僅有一個實例,並提供一個訪問它的全局訪問點,同時在類內部創造單一對象,通過設置許可權,使類外部無法再創造對象。單例對象能保證在一個JVM中,該對象只有一個實例存在。
4、建造者模式建造者模式是將一個復雜的構建與其表示相分離,使得同樣的構建過程可以創建不同的表示。在程序當中就是將一些不會變的基本組件,通過builder來進行組合,構建復雜對象,實現分離。
5、原型模式:原型模式是用原型實例指定創建對象的種類,並且通過拷貝這些原型創建新的對象。其實就是將對象復制了一份並返還給調用者,對象需繼承Cloneable並重寫clone方法。原型模式的思想就是將一個對象作為原型,對其進行復制、克隆,產生一個和原對象類似的新對象。
二、結構型模式:
1、適配器模式適配器模式是使得原本由於介面不兼容而不能一起工作的那些類可以一起工作,銜接兩個不兼容、獨立的介面的功能,使得它們能夠一起工作,適配器起到中介的作用。
2、裝飾模式:裝飾器模式是動態地給一個對象添加一些額外的職責,給一個對象增加一些新的功能,要求裝飾對象和被裝飾對象實現同一個介面,裝飾對象持有被裝飾對象的實例。除了動態的增加,也可以動態的撤銷,要做到動態的形式,不可以用繼承實現,因為繼承是靜態的。
3、代理模式代理模式是為其他對象提供一種代理以控制對這個對象的訪問,也就是創建類的代理類,間接訪問被代理類的過程中,對其功能加以控制。
4、外觀模式外觀模式是為子系統中的一組介面提供一個一致的界面,外觀模式定義了一個高層介面,這個介面使得這一子系統更加容易使用。
5、橋接模式橋接模式是將抽象部分與實現部分分離,使它們都可以獨立的變化。橋接模式就是把事物和其具體實現分開,使他們可以各自獨立的變化(突然聯想到了mvc模式)。
6、組合模式:組合模式是將對象組合成樹形結構以表示"部分-整體"的層次結構,組合模式使得用戶對單個對象和組合對象的使用具有一致性。
7、享元模式:享元模式是運用共享技術有效地支持大量細粒度的對象。享元模式的主要目的是實現對象的共享,即共享池,當系統中對象多的時候可以減少內存的開銷,重用現有的同類對象,若未找到匹配的對象,則創建新對象,這樣可以減少對象的創建,降低系統內存,提高效率。
三、行為型模式:
1、策略模式:
策略模式是定義一系列的演算法,把它們一個個封裝起來, 並且使它們可相互替換,且演算法的變化不會影響到使用演算法的客戶。
2、模版方法模式:
模板方法模式是定義一個操作中的演算法的骨架,而將一些步驟延遲到子類中。該模式就是在一個抽象類中,有一個主方法,再定義1...n個方法,可以是抽象的,也可以是實際的方法,定義一個類,繼承該抽象類,重寫抽象方法,通過調用抽象類,實現對子類的調用。
模板方法使得子類可以不改變一個演算法的結構即可重定義該演算法的某些特定步驟,將一些固定步驟、固定邏輯的方法封裝成模板方法。調用模板方法即可完成那些特定的步驟。
3、觀察者模式:
觀察者模式是定義對象間的一種一對多的依賴關系,當一個對象的狀態發生改變時,所有依賴於它的對象都得到通知並被自動更新。
也就是當被觀察者狀態變化時,通知所有觀察者,這種依賴方式具有雙向性,在QQ郵箱中的郵件訂閱和RSS訂閱,當用戶瀏覽一些博客時,經常會看到RSS圖標,簡單來說就是當訂閱了該文章,如果後續有更新,會及時通知用戶。這種現象即是典型的觀察者模式。
4、迭代器模式:
迭代器模式是提供一種方法順序訪問一個聚合對象中各個元素, 而又無須暴露該對象的內部表示。
在java當中,將聚合類中遍歷各個元素的行為分離出來,封裝成迭代器,讓迭代器來處理遍歷的任務;使簡化聚合類,同時又不暴露聚合類的內部,在我們經常使用的JDK中各個類也都是這些基本的東西。
5、責任鏈模式:
責任鏈模式是避免請求發送者與接收者耦合在一起,讓多個對象都有可能接收請求,將這些對象連接成一條鏈,並且沿著這條鏈傳遞請求,直到有對象處理它為止。有多個對象,每個對象持有對下一個對象的引用,這樣就會形成一條鏈,請求在這條鏈上傳遞,直到某一對象決定處理該請求。
6、命令模式:
命令模式是將一個請求封裝成一個對象,從而使發出者可以用不同的請求對客戶進行參數化。模式當中存在調用者、接收者、命令三個對象,實現請求和執行分開;調用者選擇命令發布,命令指定接收者。
7、備忘錄模式:
備忘錄模式是在不破壞封裝性的前提下,捕獲一個對象的內部狀態,並在該對象之外保存這個狀態。創建一個備忘錄類,用來存儲原始類的信息;同時創建備忘錄倉庫類,用來存儲備忘錄類,主要目的是保存一個對象的某個狀態,以便在適當的時候恢復對象,也就是做個備份。
8、狀態模式:
狀態模式是允許對象在內部狀態發生改變時改變它的行為。對象具有多種狀態,且每種狀態具有特定的行為。
9、訪問者模式:
訪問者模式主要是將數據結構與數據操作分離。在被訪問的類裡面加一個對外提供接待訪問者的介面,訪問者封裝了對被訪問者結構的一些雜亂操作,解耦結構與演算法,同時具有優秀的擴展性。通俗來講就是一種分離對象數據結構與行為的方法。
10、中介者模式:
中介者模式是用一個中介對象來封裝一系列的對象交互,中介者使各對象不需要顯式地相互引用,從而使其耦合鬆散,而且可以獨立地改變它們之間的交互。
11、解釋器模式:
解釋器模式是給定一個語言,定義它的文法表示,並定義一個解釋器,這個解釋器使用該標識來解釋語言中的句子,基本也就用在這個范圍內,適用面較窄,例如:正則表達式的解釋等。
軟體設計的概念以及意義:
軟體設計模式是對軟體設計經驗的總結,是對軟體設計中反復出現的設計問題的成功解決方案的描述。為了記錄這些成功的設計經驗並方便以後使用,軟體設計模式通常包含 4 個基本要素:模式名稱、問題、解決方案以及效果。
模式名稱實際上就是一個幫助記憶的名稱,是用於軟體設計的技術術語,有助於設計者之間的交流。
問題描述了設計者所面臨的設計場景,用於告訴設計者在什麼情況下使用該模式。
解決方案描述了設計的細節,通常會給出方案的原理圖示(例如 UML 的類圖,序列圖等,也可能是一些示意圖)及相關文字說明,如果可能,還會給出一些代碼實例,以便對解決方案的深入理解。
效果描述了設計方案的優勢和劣勢,這些效果通常面向軟體的質量屬性,例如,可擴展性、可復用性等。
軟體設計模式的重要意義在於設計復用。設計模式可以使設計者更加方便地借鑒或直接使用已經過證實的成功設計方案,而不必花費時間進行重復設計。一些設計模式甚至提供了顯示的類圖設計及代碼實例,為設計的文檔化及軟體的開發提供了直接的支持。
⑷ 設計模式中的命令模式,如果命令特別多怎麼辦
1.抽象工廠模式:用抽象繪圖象
2.模板模式:提供繪圖模板(繪圖流程)具體何繪制(畫圓或者畫矩形)則交由類實現
3.命令模式:繪圖流程能需要其工具類使用命令模式減少象間耦合
4.訪問者模式:繪圖系統需要繪制同圖形應用訪問者模式減少類象間耦合且繪圖形式比較靈
5.外觀模式:提供外部統介面必弄清楚類間關系統由外觀調用
6.策略模式:繪圖能需要考慮繪制效率問題需要策略模式提供同策略繪制策略需要緩存機制策略等
7.單例或享元模式:繪圖系統需要提高效率類設置單例或者享元類提高訪問效率
參看《軟體秘笈-設計模式點事》講解實例實用看完知道該使用哪些模式處理問題 祝早設計模式
⑸ 設計模式 大全
觀察者模式,裝飾者模式,工廠模式,單件模式,命令模式,適配器模式與外觀模式,模板方法模式,送代器與組合模式,狀態模式,代理模式,復合模式
⑹ java設計模式命令模式
package CommandExample;
/*烤肉串者類*/
public class Barbecuer
{
//烤羊肉
public void BakeMutton()
{
Console.WriteLine("烤羊肉串...");
}
//烤雞翅
public void BackChickenWing()
{
Console.WriteLine("烤雞翅...");
}
}
/*抽象命令*/
public abstract class Command
{
protected Barbecuer receiver;
public Command(Barbecuer receiver)//抽象命令類,只需要確定「烤肉串者」是誰
{
this.receiver = receiver;
}
//執行命令
public abstract void ExcuteCommand();
}
/*具體命令類,烤羊肉串命令*/
class BakeMuttonCommand extends Command
{
public BakeMuttonCommand(Barbecuer receiver)
{
super(receiver);
}
public void ExcuteCommand()
{
receiver.BakeMutton();
//throw new NotImplementedException();
}
}
⑺ java中23個設計模式都是什麼
1、工廠模式:客戶類和工廠類分開。消費者任何時候需要某種產品,只需向工廠請求即可。消費者無須修改就可以接納新產品。缺點是當產品修改時,工廠類也要做相應的修改。如:如何創建及如何向客戶端提供。
2、建造模式:將產品的內部表象和產品的生成過程分割開來,從而使一個建造過程生成具有不同的內部表象的產品對象。建造模式使得產品內部表象可以獨立的變化,客戶不必知道產品內部組成的細節。建造模式可以強制實行一種分步驟進行的建造過程。
3、工廠方法模式:核心工廠類不再負責所有產品的創建,而是將具體創建的工作交給子類去做,成為一個抽象工廠角色,僅負責給出具體工廠類必須實現的介面,而不接觸哪一個產品類應當被實例化這種細節。
4、原始模型模式:通過給出一個原型對象來指明所要創建的對象的類型,然後用復制這個原型對象的方法創建出更多同類型的對象。原始模型模式允許動態的增加或減少產品類,產品類不需要非得有任何事先確定的等級結構,原始模型模式適用於任何的等級結構。缺點是每一個類都必須配備一個克隆方法。
5、單例模式:單例模式確保某一個類只有一個實例,而且自行實例化並向整個系統提供這個實例單例模式。單例模式只應在有真正的「單一實例」的需求時才可使用。
6、適配器(變壓器)模式:把一個類的介面變換成客戶端所期待的另一種介面,從而使原本因介面原因不匹配而無法一起工作的兩個類能夠一起工作。適配類可以根據參數返還一個合適的實例給客戶端。
7、橋梁模式:將抽象化與實現化脫耦,使得二者可以獨立的變化,也就是說將他們之間的強關聯變成弱關聯,也就是指在一個軟體系統的抽象化和實現化之間使用組合/聚合關系而不是繼承關系,從而使兩者可以獨立的變化。
8、合成模式:合成模式將對象組織到樹結構中,可以用來描述整體與部分的關系。合成模式就是一個處理對象的樹結構的模式。合成模式把部分與整體的關系用樹結構表示出來。合成模式使得客戶端把一個個單獨的成分對象和由他們復合而成的合成對象同等看待。
9、裝飾模式:裝飾模式以對客戶端透明的方式擴展對象的功能,是繼承關系的一個替代方案,提供比繼承更多的靈活性。動態給一個對象增加功能,這些功能可以再動態的撤消。增加由一些基本功能的排列組合而產生的非常大量的功能。
10、門面模式:外部與一個子系統的通信必須通過一個統一的門面對象進行。門面模式提供一個高層次的介面,使得子系統更易於使用。每一個子系統只有一個門面類,而且此門面類只有一個實例,也就是說它是一個單例模式。但整個系統可以有多個門面類。
11、享元模式:FLYWEIGHT在拳擊比賽中指最輕量級。享元模式以共享的方式高效的支持大量的細粒度對象。享元模式能做到共享的關鍵是區分內蘊狀態和外蘊狀態。內蘊狀態存儲在享元內部,不會隨環境的改變而有所不同。外蘊狀態是隨環境的改變而改變的。外蘊狀態不能影響內蘊狀態,它們是相互獨立的。將可以共享的狀態和不可以共享的狀態從常規類中區分開來,將不可以共享的狀態從類里剔除出去。客戶端不可以直接創建被共享的對象,而應當使用一個工廠對象負責創建被共享的對象。享元模式大幅度的降低內存中對象的數量。
12、代理模式:代理模式給某一個對象提供一個代理對象,並由代理對象控制對源對象的引用。代理就是一個人或一個機構代表另一個人或者一個機構採取行動。某些情況下,客戶不想或者不能夠直接引用一個對象,代理對象可以在客戶和目標對象直接起到中介的作用。客戶端分辨不出代理主題對象與真實主題對象。代理模式可以並不知道真正的被代理對象,而僅僅持有一個被代理對象的介面,這時候代理對象不能夠創建被代理對象,被代理對象必須有系統的其他角色代為創建並傳入。
13、責任鏈模式:在責任鏈模式中,很多對象由每一個對象對其下家的引用而接
起來形成一條鏈。請求在這個鏈上傳遞,直到鏈上的某一個對象決定處理此請求。客戶並不知道鏈上的哪一個對象最終處理這個請求,系統可以在不影響客戶端的情況下動態的重新組織鏈和分配責任。處理者有兩個選擇:承擔責任或者把責任推給下家。一個請求可以最終不被任何接收端對象所接受。
14、命令模式:命令模式把一個請求或者操作封裝到一個對象中。命令模式把發出命令的責任和執行命令的責任分割開,委派給不同的對象。命令模式允許請求的一方和發送的一方獨立開來,使得請求的一方不必知道接收請求的一方的介面,更不必知道請求是怎麼被接收,以及操作是否執行,何時被執行以及是怎麼被執行的。系統支持命令的撤消。
15、解釋器模式:給定一個語言後,解釋器模式可以定義出其文法的一種表示,並同時提供一個解釋器。客戶端可以使用這個解釋器來解釋這個語言中的句子。解釋器模式將描述怎樣在有了一個簡單的文法後,使用模式設計解釋這些語句。在解釋器模式裡面提到的語言是指任何解釋器對象能夠解釋的任何組合。在解釋器模式中需要定義一個代表文法的命令類的等級結構,也就是一系列的組合規則。每一個命令對象都有一個解釋方法,代表對命令對象的解釋。命令對象的等級結構中的對象的任何排列組合都是一個語言。
16、迭代子模式:迭代子模式可以順序訪問一個聚集中的元素而不必暴露聚集的內部表象。多個對象聚在一起形成的總體稱之為聚集,聚集對象是能夠包容一組對象的容器對象。迭代子模式將迭代邏輯封裝到一個獨立的子對象中,從而與聚集本身隔開。迭代子模式簡化了聚集的界面。每一個聚集對象都可以有一個或一個以上的迭代子對象,每一個迭代子的迭代狀態可以是彼此獨立的。迭代演算法可以獨立於聚集角色變化。
17、調停者模式:調停者模式包裝了一系列對象相互作用的方式,使得這些對象不必相互明顯作用。從而使他們可以鬆散偶合。當某些對象之間的作用發生改變時,不會立即影響其他的一些對象之間的作用。保證這些作用可以彼此獨立的變化。調停者模式將多對多的相互作用轉化為一對多的相互作用。調停者模式將對象的行為和協作抽象化,把對象在小尺度的行為上與其他對象的相互作用分開處理。
18、備忘錄模式:備忘錄對象是一個用來存儲另外一個對象內部狀態的快照的對象。備忘錄模式的用意是在不破壞封裝的條件下,將一個對象的狀態捉住,並外部化,存儲起來,從而可以在將來合適的時候把這個對象還原到存儲起來的狀態。
19、觀察者模式:觀察者模式定義了一種一隊多的依賴關系,讓多個觀察者對象同時監聽某一個主題對象。這個主題對象在狀態上發生變化時,會通知所有觀察者對象,使他們能夠自動更新自己。
20、狀態模式:狀態模式允許一個對象在其內部狀態改變的時候改變行為。這個對象看上去象是改變了它的類一樣。狀態模式把所研究的對象的行為包裝在不同的狀態對象里,每一個狀態對象都屬於一個抽象狀態類的一個子類。狀態模式的意圖是讓一個對象在其內部狀態改變的時候,其行為也隨之改變。狀態模式需要對每一個系統可能取得的狀態創立一個狀態類的子類。當系統的狀態變化時,系統便改變所選的子類。
21、策略模式:策略模式針對一組演算法,將每一個演算法封裝到具有共同介面的獨立的類中,從而使得它們可以相互替換。策略模式使得演算法可以在不影響到客戶端的情況下發生變化。策略模式把行為和環境分開。環境類負責維持和查詢行為類,各種演算法在具體的策略類中提供。由於演算法和環境獨立開來,演算法的增減,修改都不會影響到環境和客戶端。
22、模板方法模式:模板方法模式准備一個抽象類,將部分邏輯以具體方法以及具體構造子的形式實現,然後聲明一些抽象方法來迫使子類實現剩餘的邏輯。不同的子類可以以不同的方式實現這些抽象方法,從而對剩餘的邏輯有不同的實現。先制定一個頂級邏輯框架,而將邏輯的細節留給具體的子類去實現。
23、訪問者模式:訪問者模式的目的是封裝一些施加於某種數據結構元素之上的操作。一旦這些操作需要修改的話,接受這個操作的數據結構可以保持不變。訪問者模式適用於數據結構相對未定的系統,它把數據結構和作用於結構上的操作之間的耦合解脫開,使得操作集合可以相對自由的演化。訪問者模式使得增加新的操作變的很容易,就是增加一個新的訪問者類。訪問者模式將有關的行為集中到一個訪問者對象中,而不是分散到一個個的節點類中。當使用訪問者模式時,要將盡可能多的對象瀏覽邏輯放在訪問者類中,而不是放到它的子類中。訪問者模式可以跨過幾個類的等級結構訪問屬於不同的等級結構的成員類。
⑻ 設計模式都有哪些
總體來說設計模式分為三大類:
一、創建型模式,共五種:工廠方法模式、抽象工廠模式、單例模式、建造者模式、原型模式。
二、結構型模式,共七種:適配器模式、裝飾器模式、代理模式、外觀模式、橋接模式、組合模式、享元模式。
三、行為型模式,共十一種:策略模式、模板方法模式、觀察者模式、迭代子模式、責任鏈模式、命令模式、備忘錄模式、狀態模式、訪問者模式、中介者模式、解釋器模式。
1、工廠方法模式:
定義一個用於創建對象的介面,讓子類決定實例化哪一個類。Factory Method 使一個類的實例化延遲到其子類。
工廠模式有一個問題就是,類的創建依賴工廠類,也就是說,如果想要拓展程序,必須對工廠類進行修改,這違背了閉包原則,所以,從設計角度考慮,有一定的問題,這就用到工廠方法模式。
創建一個工廠介面和創建多個工廠實現類,這樣一旦需要增加新的功能,直接增加新的工廠類就可以了,不需要修改之前的代碼。
2、抽象工廠模式:
提供一個創建一系列相關或相互依賴對象的介面,而無需指定它們具體的類。抽象工廠需要創建一些列產品,著重點在於"創建哪些"產品上,也就是說,如果你開發,你的主要任務是劃分不同差異的產品線,並且盡量保持每條產品線介面一致,從而可以從同一個抽象工廠繼承。
3、單例模式:
單例對象(Singleton)是一種常用的設計模式。在Java應用中,單例對象能保證在一個JVM中,該對象只有一個實例存在。這樣的模式有幾個好處:
(1)某些類創建比較頻繁,對於一些大型的對象,這是一筆很大的系統開銷。
(2)省去了new操作符,降低了系統內存的使用頻率,減輕GC壓力。
(3)有些類如交易所的核心交易引擎,控制著交易流程,如果該類可以創建多個的話,系統完全亂了。(比如一個軍隊出現了多個司令員同時指揮,肯定會亂成一團),所以只有使用單例模式,才能保證核心交易伺服器獨立控制整個流程。
4、建造者模式:
將一個復雜對象的構建與它的表示分離,使得同樣的構建過程可以創建不同的表示。
5、原型模式:
原型模式雖然是創建型的模式,但是與工程模式沒有關系,從名字即可看出,該模式的思想就是將一個對象作為原型,對其進行復制、克隆,產生一個和原對象類似的新對象。本小結會通過對象的復制,進行講解。在Java中,復制對象是通過clone()實現的,先創建一個原型類。
6、適配器模式:
適配器模式將某個類的介面轉換成客戶端期望的另一個介面表示,目的是消除由於介面不匹配所造成的類的兼容性問題。主要分為三類:類的適配器模式、對象的適配器模式、介面的適配器模式。
7、裝飾器模式:
顧名思義,裝飾模式就是給一個對象增加一些新的功能,而且是動態的,要求裝飾對象和被裝飾對象實現同一個介面,裝飾對象持有被裝飾對象的實例。
8、代理模式:
代理模式就是多一個代理類出來,替原對象進行一些操作,比如我們在租房子的時候回去找中介,為什麼呢?因為你對該地區房屋的信息掌握的不夠全面,希望找一個更熟悉的人去幫你做,此處的代理就是這個意思。
9、外觀模式:
外觀模式是為了解決類與類之家的依賴關系的,像spring一樣,可以將類和類之間的關系配置到配置文件中,而外觀模式就是將他們的關系放在一個Facade類中,降低了類類之間的耦合度,該模式中沒有涉及到介面。
10、橋接模式:
橋接模式就是把事物和其具體實現分開,使他們可以各自獨立的變化。橋接的用意是:將抽象化與實現化解耦,使得二者可以獨立變化,像我們常用的JDBC橋DriverManager一樣。
JDBC進行連接資料庫的時候,在各個資料庫之間進行切換,基本不需要動太多的代碼,甚至絲毫不用動,原因就是JDBC提供統一介面,每個資料庫提供各自的實現,用一個叫做資料庫驅動的程序來橋接就行了。
11、組合模式:
組合模式有時又叫部分-整體模式在處理類似樹形結構的問題時比較方便。使用場景:將多個對象組合在一起進行操作,常用於表示樹形結構中,例如二叉樹,數等。
12、享元模式:
享元模式的主要目的是實現對象的共享,即共享池,當系統中對象多的時候可以減少內存的開銷,通常與工廠模式一起使用。
13、策略模式:
策略模式定義了一系列演算法,並將每個演算法封裝起來,使其可以相互替換,且演算法的變化不會影響到使用演算法的客戶。需要設計一個介面,為一系列實現類提供統一的方法,多個實現類實現該介面,設計一個抽象類(可有可無,屬於輔助類),提供輔助函數。
14、模板方法模式:
一個抽象類中,有一個主方法,再定義1...n個方法,可以是抽象的,也可以是實際的方法,定義一個類,繼承該抽象類,重寫抽象方法,通過調用抽象類,實現對子類的調用。
15、觀察者模式:
觀察者模式很好理解,類似於郵件訂閱和RSS訂閱,當我們瀏覽一些博客或wiki時,經常會看到RSS圖標,就這的意思是,當你訂閱了該文章,如果後續有更新,會及時通知你。
其實,簡單來講就一句話:當一個對象變化時,其它依賴該對象的對象都會收到通知,並且隨著變化!對象之間是一種一對多的關系。
16、迭代子模式:
顧名思義,迭代器模式就是順序訪問聚集中的對象,一般來說,集合中非常常見,如果對集合類比較熟悉的話,理解本模式會十分輕松。這句話包含兩層意思:一是需要遍歷的對象,即聚集對象,二是迭代器對象,用於對聚集對象進行遍歷訪問。
17、責任鏈模式:
責任鏈模式,有多個對象,每個對象持有對下一個對象的引用,這樣就會形成一條鏈,請求在這條鏈上傳遞,直到某一對象決定處理該請求。但是發出者並不清楚到底最終那個對象會處理該請求,所以,責任鏈模式可以實現,在隱瞞客戶端的情況下,對系統進行動態的調整。
18、命令模式:
命令模式的目的就是達到命令的發出者和執行者之間解耦,實現請求和執行分開。
19、備忘錄模式:
主要目的是保存一個對象的某個狀態,以便在適當的時候恢復對象,個人覺得叫備份模式更形象些,通俗的講下:假設有原始類A,A中有各種屬性,A可以決定需要備份的屬性,備忘錄類B是用來存儲A的一些內部狀態,類C呢,就是一個用來存儲備忘錄的,且只能存儲,不能修改等操作。
20、狀態模式:
狀態模式在日常開發中用的挺多的,尤其是做網站的時候,我們有時希望根據對象的某一屬性,區別開他們的一些功能,比如說簡單的許可權控制等。
21、訪問者模式:
訪問者模式把數據結構和作用於結構上的操作解耦合,使得操作集合可相對自由地演化。訪問者模式適用於數據結構相對穩定演算法又易變化的系統。因為訪問者模式使得演算法操作增加變得容易。
若系統數據結構對象易於變化,經常有新的數據對象增加進來,則不適合使用訪問者模式。訪問者模式的優點是增加操作很容易,因為增加操作意味著增加新的訪問者。訪問者模式將有關行為集中到一個訪問者對象中,其改變不影響系統數據結構。其缺點就是增加新的數據結構很困難。
22、中介者模式:
中介者模式也是用來降低類類之間的耦合的,因為如果類類之間有依賴關系的話,不利於功能的拓展和維護,因為只要修改一個對象,其它關聯的對象都得進行修改。
如果使用中介者模式,只需關心和Mediator類的關系,具體類類之間的關系及調度交給Mediator就行,這有點像spring容器的作用。
23、解釋器模式:
解釋器模式一般主要應用在OOP開發中的編譯器的開發中,所以適用面比較窄。
(8)命令設計模式擴展閱讀:
介紹三本關於設計模式的書:
1、《設計模式:可復用面向對象軟體的基礎》
作者:[美] Erich Gamma, Richard Helm, Ralph Johnson, John Vlissides
出版社: 機械工業出版社
2、《軟體秘笈:設計模式那點事》
作者:鄭阿奇
出版社:電子工業出版社
3、《設計模式:基於C#的工程化實現及擴展》
作者:王翔
出版社:電子工業出版社
⑼ 什麼叫設計模式
如何設計可復用的面向對象軟體。必須要找到相關的對象,以適當的粒度將它們歸類,再定義類的介面和繼承層次,建立對象之間的基本關系。你的設計應該對手頭的問題有針對性,同時對將來的問題和需求也要有足夠的通用性。每一個設計模式系統的命名、解釋和評價了面向對象系統中一個重要的和重復出現的設計。設計模式使人們可以更加簡單方便的復用成功的設計和體系結構。
每一個模式描述了一個在我們周圍不斷重復發生的問題,以及該問題的解決方案的核心。這樣你就可以一次又一次的使用該解決方案而不做重復性的勞動。設計模式有四個基本要素:模式名稱、問題、解決方案、效果。
按照模式的目的性准則,模式可以分為創建型模式、結構型模式和行為型模式。創建型模式與對象的創建有關;結構型模式處理類和對象的組合;行為型模式對類和對象怎樣交互和怎樣分配職責進行描述。
按照模式的范圍准則,模式可以分為類模式和對象模式。類模式處理類和子類的關系,這些關系通過繼承建立,是靜態的,在編譯時就確定下來。對象模式是處理對象之間的關系,這些關系在運行時刻是可以變化的,更具動態性。
創建型類模式將對象的創建工作部分延遲到子類。創建型對象模式則是將它延遲到另一個對象中。
結構型類模式使用繼承機制來組合類。結構型對象模式則描述了對象的組裝方式。
行為型類模式使用繼承描述演算法和控制流。行為型對象模式描述使用一組對象怎樣協作完成單個對象無法完成的任務。
設計模式採用多種方法解決面向對象設計者經常碰到的問題。下面給出怎樣使用設計模式。
1、尋找合適的對象。面向對象的程序由對象組成,對象包括數據以及對數據進行的操作。對象在收到客戶的請求後,執行相應的操作。面向對象設計最困難的地方是把系統分解成對象集合。一般的方法是寫出一個問題的描述,挑出名詞和動詞,進而創建相應的類和操作。
2、決定對象的粒度。我們可以根據需要把一個大的對象,分解成許多小粒度的對象。
3、指定對象的介面。對象操作的型構,是指為對象聲明的每一個操作指定操作名、作為參數的對象和返回值。所有對象型構的集合稱為介面。對象介面描述了該對象所能接受的全部請求的集合,任何匹配對象介面的請求都可以發送給該對象。類型是用來標識特定介面的一個名字。在面向對象系統中,介面是基本的組成部分。對象只有通過它們的介面才能與外部聯系。但是,對象介面與其功能實現是分離的,也就是說兩個相同介面的對象可以有完全不一樣的實現。
4、描述對象的實現。對象的創建是通過類來決定的。類指定了對象的內部數據和操作。 理解對象的類和對象的類型之間的差別非常重要。一個對象的類定義了對象是怎樣實現的,但對象類型則描述了對象所能接受的所有客戶請求。同時還要區分類繼承和介面繼承,類繼承根據一個對象的實現來定義另一個類的實現。而介面繼承則是描述了一個對象什麼時候能被用來替代另一個對象。可復用的面向對象設計要遵循如下原則:針對介面編程,而不是針對實現編程。不將變數聲明為某個特定的具體類的實例對象,而是讓它遵從抽象類所定義的介面。這樣做有兩個好處。一是,客戶無須知道他們使用對象的特定類型,只需知道對象有客戶所期望的介面。二是,客戶無須知道他們使用的對象是用什麼類來實現的,只需知道定義介面的抽象類。
5、運用復用機制。面向對象系統中功能復用的兩種最常用技術是類繼承和對象組合。類繼承是指要產生的類是通過其它類來產生的。這種生成子類的復用稱為白箱復用,在生成過程中父類的內部細節對子類是完全可見的。對象組合是指新的功能是通過組裝和組合對象來獲得。這種復用成為黑箱復用。面向對象設計的第二原則是:優先使用對象組合,而不是類繼承。委託是一種組合方法,它使組合具有與繼承同樣的復用能力。在委託方式下,有兩個對象參與處理一個請求,接受請求的對象將操作委託給它的代理者。委託是對象組合的特例,它告訴你對象組合作為一個代碼復用機制可以替代繼承。
6、關聯運行時刻和編譯時刻的結構。一個面向對象系統運行時刻的結構與它的代碼結構相差較大。代碼結構在編譯時刻就被確定下來了,它由繼承關系固定的類組成。運行時刻的結構是由快速變化的通信對象網路組成。聚合意味著一個對象擁有另一個對象,也就意味著它們具有相同的生命周期。相識意味著一個對象僅僅知道另一個對象的類型。
7、設計應支持變化。一個健壯的系統,在設計時一定要考慮,在其生命周期內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⑽ Java設計模式求助(命令模式)
在軟體系統中,「行為請求者」與「行為實現者」通常呈現一種「[緊耦合](緊偶合就是模塊或者系統之間關系太緊密,存在相互調用。緊耦合系統的缺點在於更新一個模塊的結果導致其它模塊的結果變化,難以地重用特定的關聯模塊。)」。但在某些場合,比如要對行為進行「記錄、撤銷/重做、事務」等處理,這種無法抵禦變化的緊耦合是不合適的。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將「行為請求者」與「行為實現者」解耦?將一組行為抽象為對象,實現二者之間的[松耦合](松耦合系統通常是基於消息的系統,此時客戶端和遠程服務並不知道對方是如何實現的。客戶端和服務之間的通訊由消息的架構支配。只要消息符合協商的架構,則客戶端或服務的實現就可以根據需要進行更改,而不必擔心會破壞對方。
松耦合通訊機制提供了緊耦合機制所沒有的許多優點,並且它們有助於降低客戶端和遠程服務之間的依賴性。但是,緊耦合性通常可以提供性能好處,便於在客戶端和服務之間進行更為緊密的集成(這在存在安全性和事務處理要求時,可能是必需的)。
)。這就是命令模式(Command Pattern)
註:耦合:一個軟體結構內不同模塊之間互連程度的度量(耦合性也叫塊間聯系。指軟體系統結構中個模塊間相互聯系緊密程度的一種度量。模塊之間聯系越緊密,其耦合性就越強,模塊的獨立性則越差,模塊間耦合的高低取決於模塊間介面的復雜性,調用的方式以及傳遞的信息。)
模式結構
Command:
定義命令的介面,聲明執行的方法。
ConcreteCommand:
命令介面實現對象,是「虛」的實現;通常會持有接收者,並調用接收者的功能來完成命令要執行的操作。
Receiver:
接收者,真正執行命令的對象。任何類都可能成為一個接收者,只要它能夠實現命令要求實現的相應功能。
Invoker:
要求命令對象執行請求,通常會持有命令對象,可以持有很多的命令對象。
Client:
創建具體的命令對象,並且設置命令對象的接收者。真正使用命令的客戶端是從Invoker來觸發執行。
模式分析
1.命令模式的本質是對命令進行封裝,將發出命令的責任和執行命令的責任分割開。
2.每一個命令都是一個操作:請求的一方發出請求,要求執行一個操作;接收的一方收到請求,並執行操作。
3.命令模式允許請求的一方和接收的一方獨立開來,使得請求的一方不必知道接收請求的一方的介面,更不必知道請求是怎麼被接收,以及操作是否被執行、何時被執行,以及是怎麼被執行的。
4.命令模式使請求本身成為一個對象,這個對象和其他對象一樣可以被存儲和傳遞。
5.命令模式的關鍵在於引入了抽象命令介面,且發送者針對抽象命令介面編程,只有實現了抽象命令介面的具體命令才能與接收者相關聯。
模式優點
1.降低系統的耦合度。
2.新的命令可以很容易地加入到系統中。
3.可以比較容易地設計一個組合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