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java for循環用法
Java for循環的幾種用法詳解
本文非常適合初學Java的程序員,主要是來了解一下Java中的幾種for循環用法,分析得十分詳細,一起來看看。
J2SE 1.5提供了另一種形式的for循環。藉助這種形式的for循環,可以用更簡單地方式來遍歷數組和Collection等類型的對象。本文介紹使用這種循環的具體方式,說明如何自行定義能被這樣遍歷的類,並解釋和這一機制的一些常見問題。
在Java程序中,要「逐一處理」――或者說,「遍歷」――某一個數組或Collection中的元素的時候,一般會使用一個for循環來實現(當 然,用其它種類的循環也不是不可以,只是不知道是因為for這個詞的長度比較短,還是因為for這個詞的含義和這種操作比較配,在這種時候for循環比其 它循環常用得多)。
對於遍歷數組,這個循環一般是採取這樣的寫法:
清單1:遍歷數組的傳統方式
/* 建立一個數組 */
int[] integers = {1, 2, 3, 4};
/* 開始遍歷 */
for (int j = 0; j < integers.length; j++) {
int i = integers[j];
System.out.println(i);
}
而對於遍歷Collection對象,這個循環則通常是採用這樣的形式:
清單2:遍歷Collection對象的傳統方式
/* 建立一個Collection */
String[] strings = {"A", "B", "C", "D"};
Collection stringList = java.util.Arrays.asList(strings);
/* 開始遍歷 */
for (Iterator itr = stringList.iterator(); itr.hasNext();) {
Object str = itr.next();
System.out.println(str);
}
而在Java語言的最新版本――J2SE 1.5中,引入了另一種形式的for循環。藉助這種形式的for循環,現在可以用一種更簡單地方式來進行遍歷的工作。
1、 第二種for循環
不嚴格的說,Java的第二種for循環基本是這樣的格式:
for (循環變數類型 循環變數名稱 : 要被遍歷的對象) 循環體
藉助這種語法,遍歷一個數組的操作就可以採取這樣的寫法:
清單3:遍歷數組的簡單方式
/* 建立一個數組 */
int[] integers = {1, 2, 3, 4};
/* 開始遍歷 */
for (int i : integers) {
System.out.println(i); /* 依次輸出「1」、「2」、「3」、「4」 */
}
這里所用的for循環,會在編譯期間被看成是這樣的形式:
清單4:遍歷數組的簡單方式的等價代碼
/* 建立一個數組 */
int[] integers = {1, 2, 3, 4};
/* 開始遍歷 */
for (int 變數名甲 = 0; 變數名甲 < integers.length; 變數名甲++) {
System.out.println(integers[變數名甲]); /* 依次輸出「1」、「2」、「3」、「4」 */
}
這里的「變數名甲」是一個由編譯器自動生成的不會造成混亂的名字。
而遍歷一個Collection的操作也就可以採用這樣的寫法:
清單5:遍歷Collection的簡單方式
/* 建立一個Collection */
String[] strings = {"A", "B", "C", "D"};
Collection list = java.util.Arrays.asList(strings);
/* 開始遍歷 */
for (Object str : list) {
System.out.println(str); /* 依次輸出「A」、「B」、「C」、「D」 */
}
這里所用的for循環,則會在編譯期間被看成是這樣的形式:
清單6:遍歷Collection的簡單方式的等價代碼
/* 建立一個Collection */
String[] strings = {"A", "B", "C", "D"};
Collection stringList = java.util.Arrays.asList(strings);
/* 開始遍歷 */
for (Iterator 變數名乙 = list.iterator(); 變數名乙.hasNext();) {
Object str = 變數名乙.next();
System.out.println(str); /* 依次輸出「A」、「B」、「C」、「D」 */
}
這里的「變數名乙」也是一個由編譯器自動生成的不會造成混亂的名字。
因為在編譯期間,J2SE 1.5的編譯器會把這種形式的for循環,看成是對應的傳統形式,所以不必擔心出現性能方面的問題。
不用「foreach」和「in」的原因
Java採用「for」(而不是意義更明確的「foreach」)來引導這種一般被叫做「for-each循環」的循環,並使用「:」(而不是意義 更明確的「in」)來分割循環變數名稱和要被遍歷的對象。這樣作的主要原因,是為了避免因為引入新的關鍵字,造成兼容性方面的問題――在Java語言中, 不允許把關鍵字當作變數名來使用,雖然使用「foreach」這名字的情況並不是非常多,但是「in」卻是一個經常用來表示輸入流的名字(例如 java.lang.System類里,就有一個名字叫做「in」的static屬性,表示「標准輸入流」)。
的確可以通過巧妙的設計語法,讓關鍵字只在特定的上下文中有特殊的含義,來允許它們也作為普通的標識符來使用。不過這種會使語法變復雜的策略,並沒有得到廣泛的採用。
「for-each循環」的悠久歷史
「for-each循環」並不是一個最近才出現的控制結構。在1979正式發布的Bourne shell(第一個成熟的UNIX命令解釋器)里就已經包含了這種控制結構(循環用「for」和「in」來引導,循環體則用「do」和「done」來標識)。
2、防止在循環體里修改循環變數
在默認情況下,編譯器是允許在第二種for循環的循環體里,對循環變數重新賦值的。不過,因為這種做法對循環體外面的情況絲毫沒有影響,又容易造成理解代碼時的困難,所以一般並不推薦使用。
Java提供了一種機制,可以在編譯期間就把這樣的操作封殺。具體的方法,是在循環變數類型前面加上一個「final」修飾符。這樣一來,在循環體 里對循環變數進行賦值,就會導致一個編譯錯誤。藉助這一機制,就可以有效的杜絕有意或無意的進行「在循環體里修改循環變數」的操作了。
清單7:禁止重新賦值
int[] integers = {1, 2, 3, 4};
for (final int i : integers) {
i = i / 2; /* 編譯時出錯 */
}
注意,這只是禁止了對循環變數進行重新賦值。給循環變數的屬性賦值,或者調用能讓循環變數的內容變化的方法,是不被禁止的。
清單8:允許修改狀態
Random[] randoms = new Random[]{new Random(1), new Random(2), new Random(3)};
for (final Random r : randoms) {
r.setSeed(4); /* 將所有Random對象設成使用相同的種子 */
System.out.println(r.nextLong()); /* 種子相同,第一個結果也相同 */
}
3. 類型相容問題
為了保證循環變數能在每次循環開始的時候,都被安全的賦值,J2SE 1.5對循環變數的類型有一定的限制。這些限制之下,循環變數的類型可以有這樣一些選擇:
循環變數的類型可以和要被遍歷的對象中的元素的類型相同。例如,用int型的循環變數來遍歷一個int[]型的數組,用Object型的循環變數來遍歷一個Collection等。
清單9:使用和要被遍歷的數組中的元素相同類型的循環變數
int[] integers = {1, 2, 3, 4};
for (int i : integers) {
System.out.println(i); /* 依次輸出「1」、「2」、「3」、「4」 */
}
清單10:使用和要被遍歷的Collection中的元素相同類型的循環變數
Collection< String> strings = new ArrayList< String>();
strings.add("A");
strings.add("B");
strings.add("C");
strings.add("D");
for (String str : integers) {
System.out.println(str); /* 依次輸出「A」、「B」、「C」、「D」 */
}
循環變數的類型可以是要被遍歷的對象中的元素的上級類型。例如,用int型的循環變數來遍歷一個byte[]型的數組,用Object型的循環變數來遍歷一個Collection< String>(全部元素都是String的Collection)等。
清單11:使用要被遍歷的對象中的元素的上級類型的循環變數
String[] strings = {"A", "B", "C", "D"};
Collection< String> list = java.util.Arrays.asList(strings);
for (Object str : list) {
System.out.println(str);/* 依次輸出「A」、「B」、「C」、「D」 */
}
循環變數的類型可以和要被遍歷的對象中的元素的類型之間存在能自動轉換的關系。J2SE 1.5中包含了「Autoboxing/Auto-Unboxing」的機制,允許編譯器在必要的時候,自動在基本類型和它們的包裹類(Wrapper Classes)之間進行轉換。因此,用Integer型的循環變數來遍歷一個int[]型的數組,或者用byte型的循環變數來遍歷一個 Collection< Byte>,也是可行的。
清單12:使用能和要被遍歷的對象中的元素的類型自動轉換的類型的循環變數
int[] integers = {1, 2, 3, 4};
for (Integer i : integers) {
System.out.println(i); /* 依次輸出「1」、「2」、「3」、「4」 */
}
注意,這里說的「元素的類型」,是由要被遍歷的對象的決定的――如果它是一個Object[]型的數組,那麼元素的類型就是Object,即使裡面裝的都是String對象也是如此。
可以限定元素類型的Collection
截至到J2SE 1.4為止,始終無法在Java程序里限定Collection中所能保存的對象的類型――它們全部被看成是最一般的Object對象。一直到J2SE 1.5中,引入了「泛型(Generics)」機制之後,這個問題才得到了解決。現在可以用Collection< T>來表示全部元素類型都是T的Collection。
② 在java中什麼是for循環。怎麼使用。語法是什麼。
for循環,簡而言之,目的是為了減少編程者的工作量。舉個例子,比方說,從1加到20,就算是心算也能很快的給出答案,但是如果是從1乘到20呢?會是多少?我想人算的話,就比較麻煩了。
接下來,給出這個乘法例子:
int i;//這邊的i是一個變數,用來記錄循環次數
int sum = 1;//這邊的sum是用來記錄最後的結果
for(i=1;i<=20;i++){
sum = sum * i;//主要的運算過程,即在原來的結果上,再乘上i
}
看了上面的例子,相信你對for循環有了一個初步的了解
for循環主要把握以下幾點:
1、循環的初始點,在例子中i=0
2、循環的步長,即每次增長多少,例子中i++,每次增長1
3、循環結束,即什麼時候該循環能夠被執行完,例子中i<=20,當i超過20的時候,循環體就結束了
4、循環體內部,即具體的操作:如果循環體中只有一個語句,可以不用打括弧{};但是超過一個語句時,就一定要使用大括弧,不然循環的時候只會執行第一個語句,其他語句不會被執行到。對於初學者而言,不管一個語句,都建議採用大括弧{}。
希望能夠幫到你~
③ java for循環的解釋
呵呵,Java可是貴族語言,很有前途的,斗膽向你解釋一下那些程序吧:
先說第一個,程序流程大概是這樣的,先定義兩個long型變數limit,factoritl,並附了初值,然後執行for循環,把程序的格式寫清楚一點,可以很明了的看懂:
for(int i=1; i<=limit; i++){
factoritl = 1;
for(int factor=2; factor<=i; factor++){
factoritl *= factor;
System.out.println(i+ "i=is" +factoritl);
}
}
外層for,先定義一個變數i並附初值1,然後檢查i是否小於等於limit,成立則進入循環體,執行factoritl=1;然後執行下一個for循環,先給factor附初值2,然後檢查factor是否小於等於i,若成立,則進入內層for,執行factoritl *= factor; 並且列印,for內部程序執行完成之後,執行factor++,然後再檢查factor<=i是否成立,若成立,繼續執行for內部程序,若不成立,則退出for循環體,繼續執行下一行代碼,在這個例子中,推出內部for後即繼續執行外部循環的比較操作,然後再執行內部for,如此循環,直至程序完全退出。
另外,關於i<=limit的問題,此即i小於或等於limit,不知道你的具體問題是什麼,這個式子很好理解啊,比如,i=1,limit=2,則i<=limit成立,又如,i=3,limit=3,則i<=limit依然成立,而如果i=3,limit=2,則不成立。
i<j與i<=j只有一點不同,即i=j時,前者不成立,而後者成立,所以你將for循環的判斷條件改成i<j之後,就少執行一次循環,當然執行結果不一樣。
不知道說了這么多,你有沒有聽懂,也不太好解釋,實在不理解發Email,我再給你解釋:[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
樓上做廣告的吧……
④ java里for循環i--如何使用
for循環的第三個賦值加減中每次加2
1、for循環語法定義
for(賦初值;判斷條件;賦值加減){
執行語句
}
2、示例:
for(int i=0;i<10;i=i+2){//這里最後一個賦值加減中,i每次都增加2
}
⑤ java在for循環體中定義i
單就循環來說這兩種寫法沒區別
但是
如果你在
for循環
結束後還想繼續使用變數i,那麼後一種寫法就無法訪問到變數i,變數i的
作用域
到for循環最後的}就結束了
⑥ java中for循環的幾種寫法
以下為for循環的幾種寫法:
/***
方法一:最普通的不加思考的寫法
* <p>*優點:較常見,易於理解
* <p>* 缺點:每次都要計算list.size()*/
for (int i = 0; i < list.size(); i++) {
System.out.println(list.get(i));
}
/***
方法二:數組長度提取出來
* <p>* 優點:不必每次都計算
* <p>* 缺點:
1、m的作用域不夠小,違反了最小作用域原則
2、不能在for循環中操作list的大小,比如除去或新加一個元素*/
int m = list.size();
for (int i = 0; i < m; i++) {
System.out.println(list.get(i));
}
/***
方法三:數組長度提取出來
* <p>* 優點:
1、不必每次都計算
2、所有變數的作用域都遵循了最小范圍原則
* <p>* 缺點:
1、m的作用域不夠小,違反了最小作用域原則
2、不能在for循環中操作list的大小,比如除去或新加一個元素*/
for (int i = 0, n = list.size(); i < n; i++) {
System.out.println(list.get(i));
}
/***
方法四:採用倒序的寫法
* <p>* 優點:
1、不必每次都計算
2、所有變數的作用域都遵循了最小范圍原則
* <p>* 缺點:
1、結果的順序會反
2、看起來不習慣,不易讀懂
* <p>* 適用場合:與顯示結果順序無關的地方:比如保存之前數據的校驗*/
for (int i = list.size() - 1; i >= 0; i--) {
System.out.println(list.get(i));
}
/***
方法五:Iterator遍歷
* <p>* 優點:簡潔
* <p>* 缺點:*/
for (Iterator<String> it = list.iterator(); it.hasNext();) {
System.out.println(it.next());
}
/*** 方法六:
jdk1.5新寫法
* <p>* 優點:簡潔結合泛型使用更簡潔*
<p>* 缺點:jdk1.4向下不兼容*/
for (Object o : list) {
System.out.println(o);
}
⑦ java for循環i如何使用
for循環成死循環了,改成:
for(int i=0;i<jumsu.length;i++)
⑧ java的for循環如何使用i--;呢
for(inti=10;i>0;i--){
System.out.println("i="+i);
}
上面是個簡單的例子,
每次判斷 i 是否大於0. 如果大於就執行循環語句,執行完後 i的值就自動減一(i--)
當 i 的值減到0時, i > 0 為假 , 循環結束
⑨ 關於Java函數for循環
public class Demo{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for(int i=1; i<=4;i++){
for(int j=1;j<=i;j++){
System.out.print("*");
}
System.out.println();
}
}
}
此代碼有錯,我已修改成如上。現在來說代碼的意思:
i表示的是行數(i = 1即表示為第一行),j表示的是每行輸出的星號個數,
因為你每行的星號數和行數相等,所以要有條件 "j <= i" 當輸入完成
星號的指令後,程序控制輸出換行,然後繼續輸入第二行的星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