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佳能60D各檔位詳解,怎麼用T門
T門樓上說的不對,您內不叫T門內是Tv+ISO Auto。T門跟B門差不多,都是長曝光用的。區別在於B門按下去之後快門打開曝光開始鬆手快門關閉曝光結束;T門是你第一次按快門打開曝光開始再按一次快門關閉曝光結束。也就是說B門按一次曝一次光,T門得按兩次才曝一次。現在的單反一般沒T門,有需求的話你可以買一可編程快門線,相機調成B然後快門線上設好曝光時間即可。便宜一點兒的話就拿一帶鎖定功能的普通快門線,按下快門鎖好,掐夠時間再解鎖
⑵ 單反相機的B檔如何使用
一般快門超過30秒才需要用到B門。單反相機通常都是30秒快門上限,除了D810A這種比較特殊的機器會有更長的快門時間上限。
你在快門優先或者光圈優先這些模式下是看不到B門選項的,需要把相機設置成M檔,然後轉動撥輪延長快門時間,當快門超過30秒之後,就會看到B門。
B門使用時就是快門按鈕按下去開始曝光,抬起來就結束曝光。用手按幾分鍾的話一來很不方便,二來會導致抖動。所以一般都是配合快門線使用的。
現在的快門線都做得很人性化,你也不用一直按著按鈕。按下往上一推,那個按鈕就不會彈起來了,就是觸發了B門。等你覺得曝光時間夠了,再往回拉一下,按鈕就彈起來了。
B門的曝光時間完全由攝影師自己決定,相機不參與計時。如果用的是可編程快門線,直接在快門線上設定好曝光時間,如60秒。
⑶ 請教,用B門,有沒有辦法不用一直按著快門
用B門拍攝,如一直按著是很累的,也容易拍糊,可以使用帶有快門按鈕鎖定功能的快門線來解放手指:相機和快門線連接,對焦後按下快門線上的快門按鈕,推動按鈕鎖鎖定快門開始曝光,結束曝光時往反方向推動按鈕鎖即可。
⑷ 沒有bridge怎麼做延遲攝影
製作延時攝影作品有很多種,國外的Startrails、國內的星軌堆棧中文版PS插件StarsTail,及Lightroom都可以。
什麼是延時攝影
你一定在電影電視上看到那種雲動得很快,日出、日落,植物生長都在很短時間內完成那種畫面——那就是延時攝影。一種對展現眼前事物充滿表現力的方式。
可以拍攝延時的設備很多,除了攝像機、相機,甚至手機都能拍攝延時。攝機做不到的,單反可以!
相機拍攝延時,最大的優勢是可以利用RAW格式來進行拍攝,通過後期軟體,可以有很大的色彩調節空間。做成視頻後,畫面的銳度、寬容度是普通攝像機難以比擬的。
當現在的攝像機還在以4K攝像作為一個很大賣點的時候,普通的相機拍攝的照片,都可以遠超4K那3840×2160的解析度。
特別要說的是,現在流行星空的延時拍攝,那種斗轉星移的效果,在高ISO、長時間曝光的情況下,連專業攝像機都做不到,而單反卻可以!
延時拍攝,腳架的穩定性很重要,在戶外風沙大的時候,我會使用更加穩定的攝像機腳架。
簡單的拍攝准備
除了相機,拍延時基本要求只有兩個:一個穩定的腳架;一根可編程快門線(有的朋友是通過刷固件等方式實現延時功能,這里就不做介紹了)。
順帶說一下我的慘痛經歷:我花了1000多元在網上購買的佳能的原裝可編程快門線只能連續拍攝99張,還不如人家100來元買的山寨快門線的可連拍張數多,心塞啊……後來買的是品色的快門線,可靠性高,沒有連續拍攝張數限制。
右為佳能原裝快門線,只能拍攝99張(坑爹啊!),左為國產快門線,可以連續拍攝無限張。
可編程的快門線設置很簡單了。記住幾個單詞:「Delay」表示延時拍攝模式。「INTVL」表示間隔時間,「N」表示拍攝張數設定——絕大多數可編程快門線都是如此。
比如,我想拍天上的雲翻滾的感覺,如果當時有風,雲移動相對較快,就設定為間隔3秒拍一張。拍攝張數一般來說,設定300張左右。
為什麼一次要拍300張?這是經驗——因為後期在電腦上製作,每一秒的視頻片段由25幀畫面組成,300÷25=12秒的畫面。你可以在這12秒的畫面中,進行剪輯,拍攝得越多,給後期剪輯的空間就越大。
實戰!星空延時攝影
拍延時,其實就是拍照片,所以光影、構圖等基本要求都一樣。這里以茶卡鹽湖星空延時拍攝為例進行說明,將歪斜的荒廢的電桿作為照片的主體,放在黃金分割線的1/3處。右邊恰巧有銀河,正好可以用來平衡畫面。然後如之前說的那樣,用可編程快門線進行連續的照片拍攝,這個過程會很長。
ISO:3200,曝光時間:30秒,光圈:F2.8
圖片素材的後期製作
後期製作分為兩步:第一步是處理照片;第二步是合成視頻。
通常使用Lightroom(簡稱LR)這款軟體進行照片的後期處理,LR可以說是目前專業攝影師使用得最多的軟體。優點很多,其中最大的優點就是可以一次性大批量處理照片。這與延時攝影完全是絕配。
將照片導入LR後的界面。
在LR裡面需要做的工作,第一個是調整圖片色彩——如增加對比度、飽和度等。除了基本色彩調整,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選項就是降噪。對於微光類型的高ISO拍攝,後期降噪是必不可少的。LR中有個重要的選項就是右邊面板「減少雜色」裡面的「顏色」選項,將它往右邊拉,彩色噪點就會慢慢消失。這點對於微光拍攝很重要。
第二項工作是設置畫面比例。目前的視頻都是16:9規格,因此我們在設定的時候,也要將其固定在「16×9」上面。然後對原始的3:2的照片畫面進行裁剪,使之符合高清視頻的比例。以上說的,都是在導入的第一張照片上進行調整。
設置為16:9的長寬比
第三項工作是我們要將第一張調整好的照片設置,用「同步」的方式應用在所有導入照片上。LR的這步批處理操作,讓我們的勞動強度大大降低。
具體做法為:點界面左下角的「復制」按鈕。
在彈出的對話框中,特別選中「裁剪」後,再點「復制」。
然後Ctrl+A,全選所有照片,點右下方的「同步」按鈕。這樣即可將所有照片都按照之前的設置進行批處理。
最後一步,點擊右鍵,導出照片。其他不用多說,記得把調整大小一項的長邊大小,設置為1920像素。這樣我們就能得到一系列可以用於製作1080P延時視頻的素材。
小知識:延時滑軌的運用
拍攝延時的基本配置是腳架和快門線。如果還想拍出更好的效果的延時,則需要再添加一個延時滑軌。延時滑軌工作過程是按照你設置的要拍攝的張數,比如300張。然後它會自動將這個滑軌的長度等分為300份。每次移動一格,停下來拍一張,再移動一格,停下來拍一張……這樣製作出來的視頻就是不光天上的雲、星星在動,連地面也會移動,讓畫面的吸引力更強。
你還可以用一個腳架支撐滑軌的一端,形成一個角度,玩法很多,大家可以慢慢去研究。
目前稍好一點的國產延時滑軌價格基本在6000元以上。且便攜度不佳,適合有車的朋友選擇。
圖中的黑色盒子是控制器,控制滑軌的移動與停止,滑軌由控制器內置鋰電池供電。
將數百張照片轉換為視頻
將照片轉變為視頻的軟體有很多。我比較喜歡的是LR+AE(Adobe After Effects)的組合方式。
AE的工作界面
第一步,在「文件」菜單里導入文件(勾選JPEG序列,選中第一個文件選擇導入即可)。要注意的是,在導入之前,最好將所有要導入的照片按順序批量重命名。比如Windows里可以用ACDSee,Mac可以用AdobeBridge等。
第二步,點第三個「新建合成」按鈕,並設定參數。
將JPEG序列,用滑鼠拖入「合成」中。
第四步,導出。按Ctrl+M(MAC電腦是Command+M),設置好路徑後,點擊「渲染」按鈕即可。AE默認的是無損的方式導出,文件體積相對較大。如果硬碟吃緊。也可以根據需要選擇相對小一點的格式。
至此,基本的延時片段製作就完成了。如果還需要再進一步,就用剪輯軟體對拍攝的視頻素材進行剪輯,配上音樂字幕……旅行短片就是這樣產生的哦。
那麼,問題來了!
之前說的,只是在延時攝影中,最幸運的情況。有時候,辛苦拍攝的延時圖片,製作成視頻後,會出現畫面閃爍的問題。那可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原因就出在鏡頭身上。
現代自動鏡頭,插在相機上都是最大光圈(LCD取景拍攝時除外)。當按下快門的一瞬間,光圈才會收縮到你所設定的光圈值大小,然後重新回到最大光圈,第二次快門按下的時候,重復這一過程。
那麼,問題來了——鏡頭光圈無法精確地在每次都縮小到完全相同的那個位置,偶爾會有很細微的區別。這種區別在單張照片看來,沒關系。但在一秒鍾由25張照片組成的視頻畫面中,問題就大了。拍攝時候的曝光量不一致,有的照片亮一點點,有的暗一點點。這就直接導致了製作出來的畫面閃爍。
我拿的是一款佳能EF 85mm/F1.2鏡頭。默認狀態是光圈全開。只有在按下快門的那一瞬間才會縮小。
去閃!挽救延時拍攝
我使用LRTimelapse這款軟體進行去閃工作。去閃的時機位於最初將RAW文件導入到LR進行圖片處理之前。主要是LRTimelapse與LR配合協同工作,去除閃爍。
重要提示:去閃之前,先將照片的RAW格式進行備份,以免更改錯誤。同時,將去閃的照片文件夾、路徑改為是全字母的,以免去閃失效。
LRTimelapse導入RAW文件後的界面圖,選擇「去閃工作流」,那裡有上面3個,下面4個按鈕,這么多步驟要做,是個復雜的過程。個人建議是唯有多做幾遍,熟悉了,也不會覺得太麻煩。
其中左上角的藍色曲線,代表著照片序列曝光量的不同(怪不得會閃爍呢,相同設置下,曝光量這么不穩定)。
我們去閃的指導思想就是:將曝光不足的照片,增加一些曝光,曝光多的照片,減少一些曝光——當然,這些都由LRTimelapse這款軟體批處理完成。
挨著軟體的按鈕進行依次操作,第一個是「初始化」,第二個是「創建關鍵幀」之後保存。
這里注意,我們要切換到LR中,打開LR,導入照片,在將照片導入後,設置LR右下角的「過濾器」,選擇LRT-All Keyframes。
接下來,就只需修改設置的關鍵幀那幾張照片。調整顏色(按照上期講的,調整好一張,復制設置,再粘貼……),接下來將幾張關鍵幀的照片亮度調整為基本一致。具體操作為:選擇第一張關鍵幀,按住Ctrl,再選第二個關鍵幀,在LR的「設置」里,選擇「統一為選定照片曝光度」
調整好之後,Ctrl+A全選照片,選擇「照片」→「將元數據儲存到文件」。
接下來,回到LRTimelapse,來到「去閃工作流」的第二行。點擊「重新載入」,再點「自動過渡」使曝光量趨於一致。然後接下來點「去閃」,這一步記得要設置一個參考區,參考區是拍攝圖片中,除了閃爍外,沒有其他太大畫面變化的區域,比如用滑鼠選擇一小塊天空,就是用天空來測量閃爍。然後保存。
接下來,繼續切換到之前的LR界面。在右下方的過濾器中選擇「LRT Full Sequence」(顯示全部序列圖片的意思)。
在軟體右上角為「圖庫」的狀態下,Ctrl+A全選擇所有延時序列的照片。然後選擇「照片」→「從文件中讀取元數據」
接下來就大功告成,你會看到每一張照片的顏色、亮度都在被更改著。接下來的事情,只要按照上一講講的,導出16:9,1920×1080或4K尺寸的照片,即可在AE中完成延時片段的製作了。
⑸ 現在有帶延時攝影功能的相機嗎
1、單反相機一般不提供可編程的延時拍攝功能。
2、單反延時攝影可以利用線控的電子可編程快門線。某些品牌的單反甚至可提供另購的配件。
3、這類線控快門的實物圖和功能介紹如下:
4、目前國內產品的價格不貴,效果不錯。
⑹ 怎麼用單反拍延時攝影用什麼軟體
1、單反相機一般不提供可編程的延時拍攝功能。
2、單反延時攝影可以利用線控的電子可編程快門線。某些品牌的單反甚至可提供另購的配件。
3、這類線控快門的實物圖和功能介紹如下:
4、目前國內產品的價格不貴,效果不錯。
⑺ 糾結一個月了,富士XM1、XE2、X100S和奧林巴斯的EM10~啊啊啊到底選哪個
首先我想說在富士的APS畫幅面前,M43的機器就不要想了。除非你想用省下來的錢上高端M43頭,松下的M43高端頭真心貴。但是那樣也是挺不合算的,松下頭再好又能怎麼樣,M43就是M43,除非對便攜性有特殊的要求,否則沒必要砸錢。
XM1的底和X100是一代的,比X100s要舊,應該高感方面會差。
x100s的底的成像素質和高感畫質可以媲美全幅。因為富士底的結構和佳能索尼的設計是不一樣的,富士的底是最好的馬賽克底。
而且操控性基本上是頂級,它的混合取景器應該是全地球最棒。只有幾個可以接受的不足:一是手動對焦方面不夠爽,它是電子對焦環,不是機械對焦環,沒有機械的用起來爽,而且它的手動對焦不是無級的,而是離散的,這個很難形容,你要親自去用一段時間才能體會,真的不爽。但是對於緊湊型數碼相機來說,沒有機械對焦環和離散的手動對焦幾乎是必然的,也是可以理解和適應的。人家好歹還給你做了一個對焦環,總歸比索尼奶昔那號兒強多了吧?二是飛輪手感奇差,轉飛輪時想不按下去很難,只能用指甲一點點推,才不會按下去。但是飛輪一般不需要用。三是只能用機械快門線不能用電子快門線,無法實現高級電子快門線的復雜可編程快門操作了。但是這個影響不大,我不需要,一般人更不需要。拍星軌可以機械快門線結合T門和連拍功能實s現。四是鏡間快門速度慢,在最大光圈下,快門最短只能做到1/1000秒(其實已經很快)。這樣,烈日之下你如果用F2.0去拍,肯定過曝了,好在富士給X100s加入了一個內置ND鏡來解決這個問題,但還是不方便。於是富士在新出的X100T裡面開啟了電子快門,彌補機械快門的不足。而X-M1 X-E2都是焦平面快門,說是1/4000就應該全程是1/4000。
它就是目前為數不多的數碼旁軸裡面最好用的,但卻不是最貴的。從這個角度來說是絕對值得一買。
但問題在於鏡頭。首先不可換頭是顯然的。35mm(我說等效)這個焦距,是人文頭,掃街紀實、拿來拍熟悉的妹子、拍一些精心構思的風光片可以,拿來拍建築,拍大場面的風光,肯定是不夠廣。這35mm的頭,我拿它接片都要拍幾十張才能接出一張超廣角,吐血。富士原廠28mm廣角附加鏡效果極佳,裝上之後對畫質幾乎無損,富士當初在給X100設計鏡頭的時候,就事先把廣角附加鏡一起設計出來了,所以能達到這個程度。但是即便是28mm,也只是標准廣角,不是超廣。而且這個廣角附加鏡不便宜。一個x100s加一個廣角附加鏡,可以買一個索尼A7了。。。
然後你說拍博物館,那麼一個35mm的頭,對著櫥窗裡面拍,肯定目標就太小了。。。得用長焦。。。
所以這個頭註定是糾結的。
而且x100s這個頭抗眩光能力差(按理說富士龍Super-EBC鏡頭是不怕逆光的,但是這個頭確實差點)
大光圈下銳度很差。只有畫面最正中的一點是還算清楚的,其餘部分全都是霧狀。光圈要一直收到5.6,銳度才一下子上來,就是很出色的銳度了。從2到4,全是霧。所以說這個頭素質有點問題。
至於XM1,我覺得它機身性能沒問題,因為它是X-Pro1的閹割版嘛。我認為這機器性價比極好,在佳能EOS-M2之上。EOSM2和富士相比,優勢僅僅體現在它可以轉接一切佳能EF頭。
但是因為便宜所以沒有任何取景器只有液晶屏,我覺得這一點倒是不影響出片,只是使用的時候逼格低了很多。
只不過糾結的鏡頭部分就很難說了,我也沒用過富士的18定,不知道素質到底怎麼樣。而且這個標廣頭仍然面臨著無法應付你全能需求的問題。
我覺得應該上富士的18-55mm F2.8-4 R LM OIS這個頭,等於28-80 標准變焦鏡頭,光圈還不小。應該是最適合你的。
XM1+1855應該6000出頭吧?是不是和X100s差不多,如果是的話,那麼我覺得這個組合是最符合你的使用需要的。
XE2和X100s是同一代的底,也有電子取景器,好是好,但是也貴,你自己掂量吧。
我拍照是不存JPG的,只輸出RAW,回家後期。所以對我來說,取景器啊,直出效果啊之類的我都可以忍,只要底好鏡頭好,只要操控性不要爛成索尼,我覺得就可以用,所以我如果是你,我會考慮XM1的,選擇E2的唯一原因只能是它的底更新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