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編程語言 > nandflash編程

nandflash編程

發布時間:2022-08-17 02:29:40

❶ 燒錄NAND Flash程序時校驗為什麼提示出錯

NAND Flash跟普通的Flash結構不一樣,由於NAND Flash自身的特性,偶爾會出現位反轉的情況,所以在燒錄的時候要注意下ECC。位反轉是指原先Nand Flash中的某個位,變化了,即要麼從1變成0了,要麼從0變成1了。小容量的NandFlash一般不容易產生位反轉,如1Gbit、2Gbit的;一般大容量的會比較容易產生,如32Gbit的。

為什麼會出現位反轉的情況,有以下幾點原因:

漂移效應:漂移效應指的是,Nand Flash中cell的電壓值,慢慢地變了,變的和原始值不一樣了。

編程干擾所產生的錯誤:此現象有時候也叫做,過度編程效應。

對於某個頁面的編程操作,即寫操作,引起非相關的其他的頁面的某個位跳變了。

讀操作干擾產生的錯誤:此效應是,對一個頁進行數據讀取操作,卻使得對應的某個位的數據,產生了永久性的變化,即Nand Flash上的該位的值變了。

在燒錄的過程中如果沒有設置相應的ECC,那麼在校驗的時候發現NAND Flash裡面的數據和原始數據不一樣,燒錄就提示出錯了。

解決的辦法就是在燒錄前,就設置好ECC,如我用的SmartPRO 6000F-PLUS是這樣設置的,如下圖示。

❷ NANDFLASH讀寫編程過程中提示Good blocks not enough

..這是由於要燒錄的數據超過了晶元好塊的大小,所以設置器件配置字(Dev.Config)還應該結合晶元的實際情況,如果檢查出晶元中有16個壞塊,那實際的好塊 (ALL Blocks)應該相應減去0x10. 有時在讀寫母片時也會出現這樣的情況,而且檢查壞塊多少時發現有很多的壞塊。這是因為母片中的壞塊標志位被轉移到其他的地方。默認的壞塊標志位被寫成有效的數據。

❸ NANDFlash燒錄器的一功能簡介

1.採用一托四的結構設計,可以對四片NAND Flash同時進行燒錄,燒錄過程實時校驗寫入數據,絕對保證數據的正確,支持多種軟硬體平台對NAND Flash的管理方式;
2.支持多種軟硬體平台的NAND Flash數據燒寫,內置針對多種軟硬體平台的量身定做的壞塊管理及燒寫方式,極大的提高燒錄良品率。
3.燒錄速度快,512Byte小頁面Flash速度約1.8MB/秒(帶校驗),2048Byte以上大頁面SLC架構Flash編程速度約3MB/秒(帶校驗),2048Byte以上大頁面MLC架構Flash編程速度約2.5MB/秒(數據全部比對校驗)。
4.標配4.3寸超大真彩液晶屏,一切操作可視化,觸摸屏及按鍵雙輸入方式,無需連接電腦,方便用戶實時觀察燒錄過程;
5.支持以文件方式燒寫和母片拷貝兩種燒錄方式:
(1)母片拷貝方式:用於將用戶原始Flash上的內容拷貝到板載Flash,之後再將板載Flash上相應的內容寫入空的Flash;
(2)文件方式燒寫:用戶可將指定文件置於SD卡或編程器內置硬碟,本方式讀出文件內容按指定方式(可支持特殊文件系統)寫入Flash;
6.可靈活配置多種參數,如頁讀取、頁、塊內容比較、生成文件、壞塊掃描、擦除、掃描有數據區間等等多種操作:
(1)對母片拷貝方式,可設置特殊壞塊標記,方便適應不同的用戶不同的壞塊管理方式。且可設置拷貝區間,用戶可選擇拷貝有效數據區域,這樣在之後燒寫空片時可降低單位Flash的燒寫時間;
(2)可讀取指定Flash任意頁的內容顯示,方便用戶實時觀察Flash上的數據分布;
(3)可獨立擦除指定的Flash,可獨立掃描指定Flash的壞塊,並形成詳細壞塊分布信息顯示於屏幕;
(4)可掃描Flash上的空白頁或空白塊,方便用戶了解原始Flash上的空間使用情況;
(5)可比較兩個Flash之間不同塊或不同頁的內容,並將不同之處顯示於屏幕,並可順序瀏覽每一處不同;
7.可根據用戶的特殊要求快速修改軟體,按你的特殊要求量身定做燒錄方式(壞塊管理方式),修改周期不超過3個工作日,且可定製特殊的文件系統的管理;

❹ 如何編寫linux下nand flash驅動

1. 硬體特性:

【Flash的硬體實現機制】

Flash全名叫做Flash Memory,屬於非易失性存儲設備(Non-volatile Memory Device),與此相對應的是易失性存儲設備(Volatile Memory Device)。關於什麼是非易失性/易失性,從名字中就可以看出,非易失性就是不容易丟失,數據存儲在這類設備中,即使斷電了,也不會丟失,這類設備,除了Flash,還有其他比較常見的入硬碟,ROM等,與此相對的,易失性就是斷電了,數據就丟失了,比如大家常用的內存,不論是以前的SDRAM,DDR SDRAM,還是現在的DDR2,DDR3等,都是斷電後,數據就沒了。

Flash的內部存儲是MOSFET,裡面有個懸浮門(Floating Gate),是真正存儲數據的單元。

在Flash之前,紫外線可擦除(uv-erasable)的EPROM,就已經採用用Floating Gate存儲數據這一技術了。

圖1.典型的Flash內存單元的物理結構

數據在Flash內存單元中是以電荷(electrical charge) 形式存儲的。存儲電荷的多少,取決於圖中的外部門(external gate)所被施加的電壓,其控制了是向存儲單元中沖入電荷還是使其釋放電荷。而數據的表示,以所存儲的電荷的電壓是否超過一個特定的閾值Vth來表示。

【SLC和MLC的實現機制】

Nand Flash按照內部存儲數據單元的電壓的不同層次,也就是單個內存單元中,是存儲1位數據,還是多位數據,可以分為SLC和MLC:

1.SLC,Single Level Cell:

單個存儲單元,只存儲一位數據,表示成1或0.

就是上面介紹的,對於數據的表示,單個存儲單元中內部所存儲電荷的電壓,和某個特定的閾值電壓Vth,相比,如果大於此Vth值,就是表示1,反之,小於Vth,就表示0.

對於nand Flash的數據的寫入1,就是控制External Gate去充電,使得存儲的電荷夠多,超過閾值Vth,就表示1了。而對於寫入0,就是將其放電,電荷減少到小於Vth,就表示0了。

關於為何Nand Flash不能從0變成1,我的理解是,物理上來說,是可以實現每一位的,從0變成1的,但是實際上,對於實際的物理實現,出於效率的考慮,如果對於,每一個存儲單元都能單獨控制,即,0變成1就是,對每一個存儲單元單獨去充電,所需要的硬體實現就很復雜和昂貴,同時,所進行對塊擦除的操作,也就無法實現之前的,一閃而過的速度了,也就失去了Flash的眾多特性了。

2.MLC,Multi Level Cell:

與SLC相對應,就是單個存儲單元,可以存儲多個位,比如2位,4位等。其實現機制,說起來比較簡單,就是,通過控制內部電荷的多少,分成多個閾值,通過控制裡面的電荷多少,而達到我們所需要的存儲成不同的數據。比如,假設輸入電壓是Vin=4V(實際沒有這樣的電壓,此處只是為了舉例方便),那麼,可以設計出2的2次方=4個閾值, 1/4 的Vin=1V,2/4的Vin=2V,3/4的Vin=3V,Vin=4V,分別表示2位數據00,01,10,11,對於寫入數據,就是充電,通過控制內部的電荷的多少,對應表示不同的數據。

對於讀取,則是通過對應的內部的電流(與Vth成反比),然後通過一系列解碼電路完成讀取,解析出所存儲的數據。這些具體的物理實現,都是有足夠精確的設備和技術,才能實現精確的數據寫入和讀出的。

單個存儲單元可以存儲2位數據的,稱作2的2次方=4 Level Cell,而不是2 Level Cell,這點,之前差點搞暈了。。。,同理,對於新出的單個存儲單元可以存儲4位數據的,稱作 2的4次方=16 Level Cell。

【關於如何識別SLC還是MLC】

Nand Flash設計中,有個命令叫做Read ID,讀取ID,意思是讀取晶元的ID,就像大家的身份證一樣,這里讀取的ID中,是讀取好幾個位元組,一般最少是4個,新的晶元,支持5個甚至更多,從這些位元組中,可以解析出很多相關的信息,比如此Nand Flash內部是幾個晶元(chip)所組成的,每個chip包含了幾片(Plane),每一片中的頁大小,塊大小,等等。在這些信息中,其中有一個,就是識別此flash是SLC還是MLC。下面這個就是最常見的Nand Flash的datasheet中所規定的,第3個位元組,3rd byte,所表示的信息,其中就有SLC/MLC的識別信息:

表1.Nand Flash 第3個ID的含義

【Nand Flash的物理存儲單元的陣列組織結構】

Nand flash的內部組織結構,此處還是用圖來解釋,比較容易理解:

圖2.Nand Flash物理存儲單元的陣列組織結構

上圖是K9K8G08U0A的datasheet中的描述。

簡單解釋就是:

1.一個nand flash由很多個塊(Block)組成,塊的大小一般是128KB,256KB,512KB,此處是128KB。

2.每個塊裡面又包含了很多頁(page)。每個頁的大小,對於現在常見的nand flash多數是2KB,更新的nand flash是4KB,這類的,頁大小大於2KB的nand flash,被稱作big block,對應的發讀寫命令地址,一共5個周期(cycle),而老的nand flash,頁大小是256B,512B,這類的nand flash被稱作small block,。地址周期只有4個。

而塊,也是Nand Flash的擦除操作的基本/最小單位。

3.每一個頁,對應還有一塊區域,叫做空閑區域(spare area)/冗餘區域(rendant area),而Linux系統中,一般叫做OOB(Out Of Band),這個區域,是最初基於Nand Flash的硬體特性:數據在讀寫時候相對容易錯誤,所以為了保證數據的正確性,必須要有對應的檢測和糾錯機制,此機制被叫做EDC(Error Detection Code)/ECC(Error Code Correction, 或者 Error Checking and Correcting),所以設計了多餘的區域,用於放置數據的校驗值。

頁是Nand Flash的寫入操作的基本/最小的單位。

【Nand Flash數據存儲單元的整體架構】

簡單說就是,常見的nand flash,內部只有一個chip,每個chip只有一個plane。

而有些復雜的,容量更大的nand flash,內部有多個chip,每個chip有多個plane。這類的nand flash,往往也有更加高級的功能,比如下面要介紹的Multi Plane Program和Interleave Page Program等。

比如,型號為K9K8G08U0A這個晶元(chip),內部有兩個K9F4G08U0A,每個K9F4G08U0A包含了2個Plane,每個Plane是1Gb,所以K9F4G08U0A的大小是1Gb×2=2Gb=256MB,因此,K9K8G08U0A內部有2個K9F4G08U0A,即4個Plane,總大小是4×256MB=1GB。

而型號是K9WAG08U1A的nand flash,內部包含了2個K9K8G08U0A,所以,總容量是K9K8G08U0A的兩倍=1GB×2=2GB,類似地K9NBG08U5A,內部包含了4個K9K8G08U0A,總大小就是4×1GB=4GB。

【Flash名稱的由來】

Flash的擦除操作是以block塊為單位的,與此相對應的是其他很多存儲設備,是以bit位為最小讀取/寫入的單位,Flash是一次性地擦除整個塊:在發送一個擦除命令後,一次性地將一個block,常見的塊的大小是128KB/256KB。。,全部擦除為1,也就是裡面的內容全部都是0xFF了,由於是一下子就擦除了,相對來說,擦除用的時間很短,可以用一閃而過來形容,所以,叫做Flash Memory。中文有的翻譯為 (快速)快閃記憶體。

【Flash相對於普通設備的特殊性】

1. 上面提到過的,Flash最小操作單位,有些特殊。

一般設備,比如硬碟/內存,讀取和寫入都是以bit位為單位,讀取一個bit的值,將某個值寫入對應的地址的位,都是可以按位操作的。

但是Flash由於物理特性,使得內部存儲的數據,只能從1變成0,這點,可以從前面的內部實現機制了解到,只是方便統一充電,不方便單獨的存儲單元去放電,所以才說,只能從1變成0,也就是釋放電荷。

所以,總結一下Flash的特殊性如下:

表2.Flash和普通設備相比所具有的特殊性

註:

① 之所以將寫操作叫做編程,是因為,flash 和之前的EPROM,EEPROM繼承發展而來,而之前的EEPROM(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往裡面寫入數據,就叫做編程Program,之所以這么稱呼,是因為其對數據的寫入,是需要用電去擦除/寫入的,就叫做編程。

② 對於目前常見的頁大小是2K/4K的Nand Flash,其塊的大小有128KB/256KB/512KB等。而對於Nor Flash,常見的塊大小有64K/32K等。

③在寫數據之前,要先擦除,內部就都變成0xFF了,然後才能寫入數據,也就是將對應位由1變成0。

【Nand Flash引腳(Pin)的說明】

圖3.Nand Flash引腳功能說明

上圖是常見的Nand Flash所擁有的引腳(Pin)所對應的功能,簡單翻譯如下:

1. I/O0 ~ I/O7:用於輸入地址/數據/命令,輸出數據

2. CLE:Command Latch Enable,命令鎖存使能,在輸入命令之前,要先在模式寄存器中,設置CLE使能

3. ALE:Address Latch Enable,地址鎖存使能,在輸入地址之前,要先在模式寄存器中,設置ALE使能

4. CE#:Chip Enable,晶元使能,在操作Nand Flash之前,要先選中此晶元,才能操作

5. RE#:Read Enable,讀使能,在讀取數據之前,要先使CE#有效。

6. WE#:Write Enable,寫使能, 在寫取數據之前,要先使WE#有效。

7. WP#:Write Protect,防寫

8. R/B#:Ready/Busy Output,就緒/忙,主要用於在發送完編程/擦除命令後,檢測這些操作是否完成,忙,表示編程/擦除操作仍在進行中,就緒表示操作完成.

9. Vcc:Power,電源

10. Vss:Ground,接地

11. N.C:Non-Connection,未定義,未連接。

[小常識]

 

在數據手冊中,你常會看到,對於一個引腳定義,有些字母上面帶一橫杠的,那是說明此引腳/信號是低電平有效,比如你上面看到的RE頭上有個橫線,就是說明,此RE是低電平有效,此外,為了書寫方便,在字母後面加「#」,也是表示低電平有效,比如我上面寫的CE#;如果字母頭上啥都沒有,就是默認的高電平有效,比如上面的CLE,就是高電平有效。

【為何需要ALE和CLE】

突然想明白了,Nand Flash中, 為何設計這么多的命令,把整個系統搞這么復雜的原因了:

比如命令鎖存使能(Command Latch Enable,CLE) 和 地址鎖存使能(Address Latch Enable,ALE),那是因為,Nand Flash就8個I/O,而且是復用的,也就是,可以傳數據,也可以傳地址,也可以傳命令,為了區分你當前傳入的到底是啥,所以,先要用發一個CLE(或ALE)命令,告訴nand Flash的控制器一聲,我下面要傳的是命令(或地址),這樣,裡面才能根據傳入的內容,進行對應的動作。否則,nand flash內部,怎麼知道你傳入的是數據,還是地址,還是命令啊,也就無法實現正確的操作了.

【Nand Flash只有8個I/O引腳的好處】

1.減少外圍引腳:相對於並口(Parellel)的Nor Flash的48或52個引腳來說,的確是大大減小了引腳數目,這樣封裝後的晶元體積,就小很多。現在晶元在向體積更小,功能更強,功耗更低發展,減小晶元體積,就是很大的優勢。同時,減少晶元介面,也意味著使用此晶元的相關的外圍電路會更簡化,避免了繁瑣的硬體連線。

2.提高系統的可擴展性,因為沒有像其他設備一樣用物理大小對應的完全數目的addr引腳,在晶元內部換了晶元的大小等的改動,對於用全部的地址addr的引腳,那麼就會引起這些引腳數目的增加,比如容量擴大一倍,地址空間/定址空間擴大一倍,所以,地址線數目/addr引腳數目,就要多加一個,而對於統一用8個I/O的引腳的Nand Flash,由於對外提供的都是統一的8個引腳,內部的晶元大小的變化或者其他的變化,對於外部使用者(比如編寫nand flash驅動的人)來說,不需要關心,只是保證新的晶元,還是遵循同樣的介面,同樣的時序,同樣的命令,就可以了。這樣就提高了系統的擴展性。

❺ 什麼編程器可以燒錄NAND Flash而且要穩定一點.

有款FLASHRUNNER萬用型燒錄器 是義大利製造的,支持大部分晶元燒錄,調試完成後比較穩定。此燒錄器在線燒錄器,可受控。此款燒錄器唯一缺點是調試比較麻煩!

❻ 請問,中國有COMPASS品牌的NAND FLASH編程器嗎

艾普科技NPRO6683燒錄器是專為批量燒寫NAND Flash而量身定做的工具,它具有如下特徵:

一、 功能介紹
該款燒錄器支持8MByte(64Mbit)到32GByte(256Gbit)的NAND Flash的快速燒錄,適合具有預裝資料的GPS導航儀,車載電腦主機,高清播放機,高清機頂盒,藍光DVD,網路攝像頭,手持智能設備,學習機,數碼相框,游戲機,電子書,點讀機,語音玩具,監控門禁類等產品在大規模生產中使用,加密CF卡,加密U盤,加密SD卡,加密固態硬碟等存儲工具的Flash原始數據復制(直接PC端復制不可用),它具有如下特徵:
1.採用一托四的結構設計,可以對四片NAND Flash同時進行燒錄,燒錄過程實時校驗寫入數據,絕對保證數據的正確,支持目前的多種軟硬體平台對NAND Flash的管理方式;
2.支持多種軟硬體平台的NAND Flash數據燒寫,內置針對多種軟硬體平台的量身定做的壞塊管理及燒寫方式,極大的提高燒錄良品率。
3.燒錄速度快,512Mbit小頁面Flash速度約1.8MByte/秒(帶校驗),8Gbit大頁面SLC架構Flash編程速度約3MByte/秒(帶校驗),8Gbit大頁面MLC架構Flash編程速度約2.5MByte/秒(帶校驗)。
4.標配4.3寸超大真彩液晶屏,一切操作可視化,觸摸屏及按鍵雙輸入方式,無需連接電腦,方便用戶實時觀察燒錄過程;
5.支持以文件方式燒寫和母片拷貝兩種燒錄方式:
(1)母片拷貝方式:用於將用戶原始Flash上的內容拷貝到板載Flash,之後再將板載Flash上相應的內容寫入空的Flash;
(2)文件方式燒寫:用戶可將指定文件置於SD卡或編程器內置硬碟,本方式讀出文件內容按指定方式(可支持特殊文件系統)寫入Flash;
6.可靈活配置多種參數,如頁讀取、頁、塊內容比較、生成文件、壞塊掃描、擦除、掃描有數據區間等等多種操作:
(1)對母片拷貝方式,可設置特殊壞塊標記,方便適應不同的用戶不同的壞塊管理方式。且可設置拷貝區間,用戶可選擇拷貝有效數據區域,這樣在之後燒寫空片時可降低單位Flash的燒寫時間;
(2)可讀取指定Flash任意頁的內容顯示,方便用戶實時觀察Flash上的數據分布;
(3)可獨立擦除指定的Flash,可獨立掃描指定Flash的壞塊,並形成詳細壞塊分布信息顯示於屏幕;
(4)可掃描Flash上的空白頁或空白塊,方便用戶了解原始Flash上的空間使用情況;
(5)可比較兩個Flash之間不同塊或不同頁的內容,並將不同之處顯示於屏幕,並可順序瀏覽每一處不同;
7.可根據用戶的特殊要求快速修改軟體,按你的特殊要求量身定做燒錄方式(壞塊管理方式),修改周期不超過3個工作日,且可定製特殊的文件系統的管理;

❼ 請教nand flash interleave操作的問題

交錯頁編程(Interleave Page Program)
多片同時編程,是針對一個chip裡面的多個Plane來說的,
而此處的交錯頁編程,是指對多個chip而言的。
可以先對一個chip,假設叫chip1,裡面的一頁進行編程,然後此時,chip1內部就開始將數據一點點寫到頁裡面,就出於忙的狀態了,而此時可以利用這個時間,對出於就緒狀態的chip2,也進行頁編程,發送對應的命令後,chip2內部也就開始慢慢的寫數據到存儲單元裡面去了,也出於忙的狀態了。此時,再去檢查chip1,如果編程完成了,就可以開始下一頁的編程了,然後發完命令後,就讓其內部慢慢的編程吧,再去檢查chip2,如果也是編程完了,也就可以進行接下來的其他頁的編程了。如此,交互操作chip1和chip2,就可以有效地利用時間,使得整體編程效率提高近2倍,大大提高Nand Flash的編程/擦寫速度了。

❽ 如何編寫Linux下Nand Flash驅動

1. 硬體特性:

【Flash的硬體實現機制】

Flash全名叫做Flash Memory,屬於非易失性存儲設備(Non-volatile Memory Device),與此相對應的是易失性存儲設備(Volatile Memory Device)。關於什麼是非易失性/易失性,從名字中就可以看出,非易失性就是不容易丟失,數據存儲在這類設備中,即使斷電了,也不會丟失,這類設備,除了Flash,還有其他比較常見的入硬碟,ROM等,與此相對的,易失性就是斷電了,數據就丟失了,比如大家常用的內存,不論是以前的SDRAM,DDR SDRAM,還是現在的DDR2,DDR3等,都是斷電後,數據就沒了。

Flash的內部存儲是MOSFET,裡面有個懸浮門(Floating Gate),是真正存儲數據的單元。

在Flash之前,紫外線可擦除(uv-erasable)的EPROM,就已經採用用Floating Gate存儲數據這一技術了。

圖1.典型的Flash內存單元的物理結構

數據在Flash內存單元中是以電荷(electrical charge) 形式存儲的。存儲電荷的多少,取決於圖中的外部門(external gate)所被施加的電壓,其控制了是向存儲單元中沖入電荷還是使其釋放電荷。而數據的表示,以所存儲的電荷的電壓是否超過一個特定的閾值Vth來表示。

【SLC和MLC的實現機制】

Nand Flash按照內部存儲數據單元的電壓的不同層次,也就是單個內存單元中,是存儲1位數據,還是多位數據,可以分為SLC和MLC:

1.SLC,Single Level Cell:

單個存儲單元,只存儲一位數據,表示成1或0.

就是上面介紹的,對於數據的表示,單個存儲單元中內部所存儲電荷的電壓,和某個特定的閾值電壓Vth,相比,如果大於此Vth值,就是表示1,反之,小於Vth,就表示0.

對於nand Flash的數據的寫入1,就是控制External Gate去充電,使得存儲的電荷夠多,超過閾值Vth,就表示1了。而對於寫入0,就是將其放電,電荷減少到小於Vth,就表示0了。

關於為何Nand Flash不能從0變成1,我的理解是,物理上來說,是可以實現每一位的,從0變成1的,但是實際上,對於實際的物理實現,出於效率的考慮,如果對於,每一個存儲單元都能單獨控制,即,0變成1就是,對每一個存儲單元單獨去充電,所需要的硬體實現就很復雜和昂貴,同時,所進行對塊擦除的操作,也就無法實現之前的,一閃而過的速度了,也就失去了Flash的眾多特性了。

2.MLC,Multi Level Cell:

與SLC相對應,就是單個存儲單元,可以存儲多個位,比如2位,4位等。其實現機制,說起來比較簡單,就是,通過控制內部電荷的多少,分成多個閾值,通過控制裡面的電荷多少,而達到我們所需要的存儲成不同的數據。比如,假設輸入電壓是Vin=4V(實際沒有這樣的電壓,此處只是為了舉例方便),那麼,可以設計出2的2次方=4個閾值, 1/4 的Vin=1V,2/4的Vin=2V,3/4的Vin=3V,Vin=4V,分別表示2位數據00,01,10,11,對於寫入數據,就是充電,通過控制內部的電荷的多少,對應表示不同的數據。

對於讀取,則是通過對應的內部的電流(與Vth成反比),然後通過一系列解碼電路完成讀取,解析出所存儲的數據。這些具體的物理實現,都是有足夠精確的設備和技術,才能實現精確的數據寫入和讀出的。

單個存儲單元可以存儲2位數據的,稱作2的2次方=4 Level Cell,而不是2 Level Cell,這點,之前差點搞暈了。。。,同理,對於新出的單個存儲單元可以存儲4位數據的,稱作 2的4次方=16 Level Cell。

【關於如何識別SLC還是MLC】

Nand Flash設計中,有個命令叫做Read ID,讀取ID,意思是讀取晶元的ID,就像大家的身份證一樣,這里讀取的ID中,是讀取好幾個位元組,一般最少是4個,新的晶元,支持5個甚至更多,從這些位元組中,可以解析出很多相關的信息,比如此Nand Flash內部是幾個晶元(chip)所組成的,每個chip包含了幾片(Plane),每一片中的頁大小,塊大小,等等。在這些信息中,其中有一個,就是識別此flash是SLC還是MLC。下面這個就是最常見的Nand Flash的datasheet中所規定的,第3個位元組,3rd byte,所表示的信息,其中就有SLC/MLC的識別信息:

image

表1.Nand Flash 第3個ID的含義

【Nand Flash的物理存儲單元的陣列組織結構】

Nand flash的內部組織結構,此處還是用圖來解釋,比較容易理解:

圖2.Nand Flash物理存儲單元的陣列組織結構

上圖是K9K8G08U0A的datasheet中的描述。

簡單解釋就是:

1.一個nand flash由很多個塊(Block)組成,塊的大小一般是128KB,256KB,512KB,此處是128KB。

2.每個塊裡面又包含了很多頁(page)。每個頁的大小,對於現在常見的nand flash多數是2KB,更新的nand flash是4KB,這類的,頁大小大於2KB的nand flash,被稱作big block,對應的發讀寫命令地址,一共5個周期(cycle),而老的nand flash,頁大小是256B,512B,這類的nand flash被稱作small block,。地址周期只有4個。

而塊,也是Nand Flash的擦除操作的基本/最小單位。

3.每一個頁,對應還有一塊區域,叫做空閑區域(spare area)/冗餘區域(rendant area),而Linux系統中,一般叫做OOB(Out Of Band),這個區域,是最初基於Nand Flash的硬體特性:數據在讀寫時候相對容易錯誤,所以為了保證數據的正確性,必須要有對應的檢測和糾錯機制,此機制被叫做EDC(Error Detection Code)/ECC(Error Code Correction, 或者 Error Checking and Correcting),所以設計了多餘的區域,用於放置數據的校驗值。

頁是Nand Flash的寫入操作的基本/最小的單位。

【Nand Flash數據存儲單元的整體架構】

簡單說就是,常見的nand flash,內部只有一個chip,每個chip只有一個plane。

而有些復雜的,容量更大的nand flash,內部有多個chip,每個chip有多個plane。這類的nand flash,往往也有更加高級的功能,比如下面要介紹的Multi Plane Program和Interleave Page Program等。

比如,型號為K9K8G08U0A這個晶元(chip),內部有兩個K9F4G08U0A,每個K9F4G08U0A包含了2個Plane,每個Plane是1Gb,所以K9F4G08U0A的大小是1Gb×2=2Gb=256MB,因此,K9K8G08U0A內部有2個K9F4G08U0A,即4個Plane,總大小是4×256MB=1GB。

而型號是K9WAG08U1A的nand flash,內部包含了2個K9K8G08U0A,所以,總容量是K9K8G08U0A的兩倍=1GB×2=2GB,類似地K9NBG08U5A,內部包含了4個K9K8G08U0A,總大小就是4×1GB=4GB。

【Flash名稱的由來】

Flash的擦除操作是以block塊為單位的,與此相對應的是其他很多存儲設備,是以bit位為最小讀取/寫入的單位,Flash是一次性地擦除整個塊:在發送一個擦除命令後,一次性地將一個block,常見的塊的大小是128KB/256KB。。,全部擦除為1,也就是裡面的內容全部都是0xFF了,由於是一下子就擦除了,相對來說,擦除用的時間很短,可以用一閃而過來形容,所以,叫做Flash Memory。中文有的翻譯為 (快速)快閃記憶體。

【Flash相對於普通設備的特殊性】

1. 上面提到過的,Flash最小操作單位,有些特殊。

一般設備,比如硬碟/內存,讀取和寫入都是以bit位為單位,讀取一個bit的值,將某個值寫入對應的地址的位,都是可以按位操作的。

但是Flash由於物理特性,使得內部存儲的數據,只能從1變成0,這點,可以從前面的內部實現機制了解到,只是方便統一充電,不方便單獨的存儲單元去放電,所以才說,只能從1變成0,也就是釋放電荷。

所以,總結一下Flash的特殊性如下:

image

表2.Flash和普通設備相比所具有的特殊性

註:

① 之所以將寫操作叫做編程,是因為,flash 和之前的EPROM,EEPROM繼承發展而來,而之前的EEPROM(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往裡面寫入數據,就叫做編程Program,之所以這么稱呼,是因為其對數據的寫入,是需要用電去擦除/寫入的,就叫做編程。

② 對於目前常見的頁大小是2K/4K的Nand Flash,其塊的大小有128KB/256KB/512KB等。而對於Nor Flash,常見的塊大小有64K/32K等。

③在寫數據之前,要先擦除,內部就都變成0xFF了,然後才能寫入數據,也就是將對應位由1變成0。

【Nand Flash引腳(Pin)的說明】

圖3.Nand Flash引腳功能說明

上圖是常見的Nand Flash所擁有的引腳(Pin)所對應的功能,簡單翻譯如下:

1. I/O0 ~ I/O7:用於輸入地址/數據/命令,輸出數據

2. CLE:Command Latch Enable,命令鎖存使能,在輸入命令之前,要先在模式寄存器中,設置CLE使能

3. ALE:Address Latch Enable,地址鎖存使能,在輸入地址之前,要先在模式寄存器中,設置ALE使能

4. CE#:Chip Enable,晶元使能,在操作Nand Flash之前,要先選中此晶元,才能操作

5. RE#:Read Enable,讀使能,在讀取數據之前,要先使CE#有效。

6. WE#:Write Enable,寫使能, 在寫取數據之前,要先使WE#有效。

7. WP#:Write Protect,防寫

8. R/B#:Ready/Busy Output,就緒/忙,主要用於在發送完編程/擦除命令後,檢測這些操作是否完成,忙,表示編程/擦除操作仍在進行中,就緒表示操作完成.

9. Vcc:Power,電源

10. Vss:Ground,接地

11. N.C:Non-Connection,未定義,未連接。

[小常識]

在數據手冊中,你常會看到,對於一個引腳定義,有些字母上面帶一橫杠的,那是說明此引腳/信號是低電平有效,比如你上面看到的RE頭上有個橫線,就是說明,此RE是低電平有效,此外,為了書寫方便,在字母後面加「#」,也是表示低電平有效,比如我上面寫的CE#;如果字母頭上啥都沒有,就是默認的高電平有效,比如上面的CLE,就是高電平有效。

【為何需要ALE和CLE】

突然想明白了,Nand Flash中, 為何設計這么多的命令,把整個系統搞這么復雜的原因了:

比如命令鎖存使能(Command Latch Enable,CLE) 和 地址鎖存使能(Address Latch Enable,ALE),那是因為,Nand Flash就8個I/O,而且是復用的,也就是,可以傳數據,也可以傳地址,也可以傳命令,為了區分你當前傳入的到底是啥,所以,先要用發一個CLE(或ALE)命令,告訴nand Flash的控制器一聲,我下面要傳的是命令(或地址),這樣,裡面才能根據傳入的內容,進行對應的動作。否則,nand flash內部,怎麼知道你傳入的是數據,還是地址,還是命令啊,也就無法實現正確的操作了.

【Nand Flash只有8個I/O引腳的好處】

1.減少外圍引腳:相對於並口(Parellel)的Nor Flash的48或52個引腳來說,的確是大大減小了引腳數目,這樣封裝後的晶元體積,就小很多。現在晶元在向體積更小,功能更強,功耗更低發展,減小晶元體積,就是很大的優勢。同時,減少晶元介面,也意味著使用此晶元的相關的外圍電路會更簡化,避免了繁瑣的硬體連線。

2.提高系統的可擴展性,因為沒有像其他設備一樣用物理大小對應的完全數目的addr引腳,在晶元內部換了晶元的大小等的改動,對於用全部的地址addr的引腳,那麼就會引起這些引腳數目的增加,比如容量擴大一倍,地址空間/定址空間擴大一倍,所以,地址線數目/addr引腳數目,就要多加一個,而對於統一用8個I/O的引腳的Nand Flash,由於對外提供的都是統一的8個引腳,內部的晶元大小的變化或者其他的變化,對於外部使用者(比如編寫nand flash驅動的人)來說,不需要關心,只是保證新的晶元,還是遵循同樣的介面,同樣的時序,同樣的命令,就可以了。這樣就提高了系統的擴展性。

【Nand flash的一些典型(typical)特性】

1.頁擦除時間是200us,有些慢的有800us。

2.塊擦除時間是1.5ms.

3.頁數據讀取到數據寄存器的時間一般是20us。

4.串列訪問(Serial access)讀取一個數據的時間是25ns,而一些舊的nand flash是30ns,甚至是50ns。

5.輸入輸出埠是地址和數據以及命令一起multiplex復用的。

以前老的Nand Flash,編程/擦除時間比較短,比如K9G8G08U0M,才5K次,而後來很多6.nand flash的編程/擦除的壽命,最多允許的次數,以前的nand flash多數是10K次,也就是1萬次,而現在很多新的nand flash,技術提高了,比如,Micron的MT29F1GxxABB,Numonyx的 NAND04G-B2D/NAND08G-BxC,都可以達到100K,也就是10萬次的編程/擦除。和之前常見的Nor Flash達到同樣的使用壽命了。

7.48引腳的TSOP1封裝 或 52引腳的ULGA封裝

【Nand Flash中的特殊硬體結構】

由於nand flash相對其他常見設備來說,比較特殊,所以,特殊的設備,也有特殊的設計,所以,有些特殊的硬體特性,就有比較解釋一下:

1.頁寄存器(Page Register):由於Nand Flash讀取和編程操作來說,一般最小單位是頁,所以,nand flash在硬體設計時候,就考慮到這一特性,對於每一片,都有一個對應的區域,專門用於存放,將要寫入到物理存儲單元中去的或者剛從存儲單元中讀取出來的,一頁的數據,這個數據緩存區,本質上就是一個buffer,但是只是名字叫法不同,datasheet裡面叫做Page Register,此處翻譯為 頁寄存器,實際理解為頁緩存,更為恰當些。而正是因為有些人不了解此內部結構,才容易產生之前遇到的某人的誤解,以為內存裡面的數據,通過Nand Flash的FIFO,寫入到Nand Flash裡面去,就以為立刻實現了實際數據寫入到物理存儲單元中了。而實際上,只是寫到了這個頁緩存中,只有等你發了對應的編程第二階段的確認命令0x10之後,實際的編程動作才開始,才開始把頁緩存中的數據,一點點寫到物理存儲單元中去。

所以,簡單總結一下就是,對於數據的流向,實際是經過了如下步驟:

圖4 Nand Flash讀寫時的數據流向

【Nand Flash中的壞塊(Bad Block)】

Nand Flash中,一個塊中含有1個或多個位是壞的,就成為其為壞塊。

壞塊的穩定性是無法保證的,也就是說,不能保證你寫入的數據是對的,或者寫入對了,讀出來也不一定對的。而正常的塊,肯定是寫入讀出都是正常的。

壞塊有兩種:

(1)一種是出廠的時候,也就是,你買到的新的,還沒用過的Nand Flash,就可以包含了壞塊。此類出廠時就有的壞塊,被稱作factory (masked)bad block或initial bad/invalid block,在出廠之前,就會做對應的標記,標為壞塊。

具體標記的地方是,對於現在常見的頁大小為2K的Nand Flash,是塊中第一個頁的oob起始位置(關於什麼是頁和oob,下面會有詳細解釋)的第1個位元組(舊的小頁面,pagesize是512B甚至256B的nand flash,壞塊標記是第6個位元組),如果不是0xFF,就說明是壞塊。相對應的是,所有正常的塊,好的塊,裡面所有數據都是0xFF的。

(2)第二類叫做在使用過程中產生的,由於使用過程時間長了,在擦塊除的時候,出錯了,說明此塊壞了,也要在程序運行過程中,發現,並且標記成壞塊的。具體標記的位置,和上面一樣。這類塊叫做worn-out bad block。

對於壞塊的管理,在Linux系統中,叫做壞塊管理(BBM,Bad Block Managment),對應的會有一個表去記錄好塊,壞塊的信息,以及壞塊是出廠就有的,還是後來使用產生的,這個表叫做壞塊表(BBT,Bad Block Table)。在Linux 內核MTD架構下的Nand Flash驅動,和Uboot中Nand Flash驅動中,在載入完驅動之後,如果你沒有加入參數主動要求跳過壞塊掃描的話,那麼都會去主動掃描壞塊,建立必要的BBT的,以備後面壞塊管理所使用。

而關於好塊和壞塊,Nand Flash在出廠的時候,會做出保證:

1.關於好的,可以使用的塊的數目達到一定的數目,比如三星的K9G8G08U0M,整個flash一共有4096個塊,出廠的時候,保證好的塊至少大於3996個,也就是意思是,你新買到這個型號的nand flash,最壞的可能, 有3096-3996=100個壞塊。不過,事實上,現在出廠時的壞塊,比較少,絕大多數,都是使用時間長了,在使用過程中出現的。

2.保證第一個塊是好的,並且一般相對來說比較耐用。做此保證的主要原因是,很多Nand Flash壞塊管理方法中,就是將第一個塊,用來存儲上面提到的BBT,否則,都是出錯幾率一樣的塊,那麼也就不太好管理了,連放BBT的地方,都不好找了,^_^。

一般來說,不同型號的Nand Flash的數據手冊中,也會提到,自己的這個nand flash,最多允許多少個壞塊。就比如上面提到的,三星的K9G8G08U0M,最多有100個壞塊。

對於壞塊的標記,本質上,也只是對應的flash上的某些位元組的數據是非0xFF而已,所以,只要是數據,就是可以讀取和寫入的。也就意味著,可以寫入其他值,也就把這個壞塊標記信息破壞了。對於出廠時的壞塊,一般是不建議將標記好的信息擦除掉的。

uboot中有個命令是「nand scrub」就可以將塊中所有的內容都擦除了,包括壞塊標記,不論是出廠時的,還是後來使用過程中出現而新標記的。一般來說,不建議用這個。不過,我倒是經常用,其實也沒啥大礙,呵呵。

最好用「nand erase」只擦除好的塊,對於已經標記壞塊的塊,不擦除。

【nand Flash中頁的訪問順序】

在一個塊內,對每一個頁進行編程的話,必須是順序的,而不能是隨機的。比如,一個塊中有128個頁,那麼你只能先對page0編程,再對page1編程,。。。。,而不能隨機的,比如先對page3,再page1,page2.,page0,page4,.。。。

【片選無關(CE don』t-care)技術】

很多Nand flash支持一個叫做CE don』t-care的技術,字面意思就是,不關心是否片選,

那有人會問了,如果不片選,那還能對其操作嗎?答案就是,這個技術,主要用在當時是不需要選中晶元卻還可以繼續操作的這些情況:在某些應用,比如錄音,音頻播放等應用,中,外部使用的微秒(us)級的時鍾周期,此處假設是比較少的2us,在進行讀取一頁或者對頁編程時,是對Nand Flash操作,這樣的串列(Serial Access)訪問的周期都是20/30/50ns,都是納秒(ns)級的,此處假設是50ns,當你已經發了對應的讀或寫的命令之後,接下來只是需要Nand Flash內部去自己操作,將數據讀取除了或寫入進去到內部的數據寄存器中而已,此處,如果可以把片選取消,CE#是低電平有效,取消片選就是拉高電平,這樣會在下一個外部命令發送過來之前,即微秒量級的時間裡面,即2us-50ns≈2us,這段時間的取消片選,可以降低很少的系統功耗,但是多次的操作,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整體的功耗了。

總結起來簡單解釋就是:由於某些外部應用的頻率比較低,而Nand Flash內部操作速度比較快,所以具體讀寫操作的大部分時間裡面,都是在等待外部命令的輸入,同時卻選中晶元,產生了多餘的功耗,此「不關心片選」技術,就是在Nand Flash的內部的相對快速的操作(讀或寫)完成之後,就取消片選,以節省系統功耗。待下次外部命令/數據/地址輸入來的時候,再選中晶元,即可正常繼續操作了。這樣,整體上,就可以大大降低系統功耗了。

注:Nand Flash的片選與否,功耗差別會有很大。如果數據沒有記錯的話,我之前遇到我們系統裡面的nand flash的片選,大概有5個mA的電流輸出呢,要知道,整個系統優化之後的待機功耗,也才10個mA左右的。

【帶EDC的拷回操作以及Sector的定義(Copy-Back Operation with EDC & Sector Definition for EDC)】

Copy-Back功能,簡單的說就是,將一個頁的數據,拷貝到另一個頁。

如果沒有Copy-Back功能,那麼正常的做法就是,先要將那個頁的數據拷貝出來放到內存的數據buffer中,讀出來之後,再用寫命令將這頁的數據,寫到新的頁裡面。

而Copy-Back功能的好處在於,不需要用到外部的存儲空間,不需要讀出來放到外部的buffer裡面,而是可以直接讀取數據到內部的頁寄存器(page register)然後寫到新的頁裡面去。而且,為了保證數據的正確,要硬體支持EDC(Error Detection Code)的,否則,在數據的拷貝過程中,可能會出現錯誤,並且拷貝次數多了,可能會累積更多錯誤。

而對於錯誤檢測來說,硬體一般支持的是512位元組數據,對應有16位元組用來存放校驗產生的ECC數值,而這512位元組一般叫做一個扇區。對於2K+64位元組大小的頁來說,按照512位元組分,分別叫做A,B,C,D區,而後面的64位元組的oob區域,按照16位元組一個區,分別叫做E,F,G,H區,對應存放A,B,C,D數據區的ECC的值。

Copy-Back編程的主要作用在於,去掉了數據串列讀取出來,再串列寫入進去的時間,所以,而這部分操作,是比較耗時的,所以此技術可以提高編程效率,提高系統整體性能。

❾ NAND Flash上的壞塊可以用編程器來檢測嗎

NANDFlash的特點就是會隨機產生壞塊,而且在生產的時候是允許的,這個晶元的特性,現在有些編程器可以通過壞塊檢測的方法來獲取晶元的壞塊,比如ZLG致遠電子的SmartPRO6000F就可以,如下所示。

閱讀全文

與nandflash編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java筆試編程題 瀏覽:740
win11什麼時候可以裝安卓 瀏覽:560
java不寫this 瀏覽:999
雲點播電影網php源碼 瀏覽:95
pythonclass使用方法 瀏覽:224
移動加密軟體去哪下載 瀏覽:294
php彈出alert 瀏覽:209
吉林文檔課件加密費用 瀏覽:136
感測器pdf下載 瀏覽:288
隨車拍app綁定什麼設備 瀏覽:898
方維團購系統源碼 瀏覽:993
linux反彈shell 瀏覽:159
列印機介面加密狗還能用嗎 瀏覽:301
二板股票源碼 瀏覽:448
度人經pdf 瀏覽:902
怎麼配置android遠程伺服器地址 瀏覽:960
java程序員看哪些書 瀏覽:943
什麼app可以免費和外國人聊天 瀏覽:797
pdf手寫筆 瀏覽:182
別永遠傷在童年pdf 瀏覽: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