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編程語言 > pythonwebresponse

pythonwebresponse

發布時間:2022-09-11 19:48:41

A. python django 做了個web ,在登錄界面我想直接調用系統的login模板,可是每次登錄成功之後就跳到

系統的login.html里包含一個重定向URL的next隱藏域。有這么一行:
<input type="hidden" name="next" value="{{ next }}" />
登陸以後跳轉到系統默認的/accounts/profile
你把value改成你想要跳轉的url或者給next重新傳一個url也行

B. 如何用Python寫一個http post請求

你運氣真好,我這剛好有現成的,下面大寫的常量就是一些字元串,涉及我們自己的協議,就不發你了,你隨便寫個就行

defRequestCenter(data,url,web="127.0.0.1",port=9228):

headDic={}
headDic[REQUEST_HEAD_LENGTH]=len(data)

tempList=[]
tempList.append(headDic)
tempList.extend(data)

#遠程訪問
count=0
jsonData=json.mps(tempList)
headers={"Content-type":"application/json"}
state=-1
whilecount<1:
com=httplib.HTTPConnection(web,port,True)
com.request("POST",url,jsonData,headers)
response=com.getresponse()
time.sleep(0.5)
infoList=[]
state=response.status
if200<=state<300:
infoList=json.loads(response.read())
com.close()
break
else:
count+=1
com.close()
returninfoList

C. python多線程並發訪問多個URi

我想問問看你說的」訪問一個站點「是什麼意思,是下載一個文件嗎?還是需要submit一些表單上去還是其他什麼訪問法?還有多線程是用來干什麼的?是多個線程同時下載一個文件讓這個文件可以下載得更快嗎?還是其他什麼目的?
本身python訪問web就很簡單,urllib的幾個函數一調用就好了,不過不清楚你想要做什麼,所以我感覺不知道怎麼回答你。

D. 如何用Python寫一個web框架

STEP.1

我們首先得選擇基於什麼協議來寫這種框架。我們可以選擇CGI協議,或者是WSGI介面。如果使用CGI,實際上我們只是按著CGI的規范寫了一個python程序,然後每次伺服器收到請求,就fork一個程序來執行它,然後返回一個http文檔,性能比較低下。對於WSGI,而是一個存在於伺服器和應用間的介面,在WSGI之前,web應用都是依賴於伺服器的,現在流行的python框架都支持WSGI介面。

STEP.2 PEP-333

這一段是PEP-333 所提供的樣例代碼。

def simple_app(environ, start_response):
"""Simplest possible application object"""
status = '200 OK'
response_headers = [('Content-type', 'text/plain')]
start_response(status, response_headers)
return ['Hello world! ']

這里的application被傳入了兩個值。

E. python的web服務代碼怎麼寫要求能讀取請求頭和定義返回頭的值 (不夠可以加分)

server埠: 8888埠
server根目錄: "../http/"
如下代碼是一個簡單的例子,並沒有限制對其他目錄的訪問:

#!/usr/bin/env python
import BaseHTTPServer
import os
httpPort = 8888
documentRoot = os.curdir + "../http/"
class exampleHandler(BaseHTTPServer.BaseHTTPRequestHandler):
def do_GET(self):
try:
print self.server
print self.path
print self.client_address
print self.command
print self.request_version
print self.headers
if self.path.endswith(".html") or self.path.endswith(".htm"):
self.send_response(200)
self.send_header("Content-Type", "text/html")
self.end_headers()
f = open(documentRoot + self.path)
self.wfile.write(f.read())
f.close()
else:
self.send_error(404, "%s was not supported" % self.path)
except IOError:
self.send_error(404, "%s was not found" % self.path)

def run(server_class=BaseHTTPServer.HTTPServer,
handler_class=BaseHTTPServer.BaseHTTPRequestHandler):
server_address = ('', httpPort)
httpd = server_class(server_address, handler_class)
httpd.serve_forever()
if __name__ == '__main__':
run(handler_class = exampleHandler)

F. 如何利用cURL和python對服務端和web端進行介面測試

工具描述
cURL是利用URL語法在命令行方式下工作的文件傳輸工具,是開源愛好者編寫維護的免費工具,支持包括Windows、linux、Mac等數十個操作系統,最新版本為7.27.0,但是我推薦大家使用7.26.0,從這里可以下載7.26.0版本。
以下是官方介紹的翻譯: cURL是一個使用URL語法來傳輸數據的命令行工具,支持DICT,FILE,FTP,FTPS,GOPHER,HTTP,HTTPS,IMAP,IMAPS,LDAP,LDAPS,POP3,POP3S,RTMP,RTSP,SCP,SFTP,SMTP,SMTPS,Telnet和TFTP。 cURL支持SSL證書,HTTP POST,HTTP PUT,FTP上傳,HTTP基礎表單上傳,代理,cookies,用戶+密碼身份驗證(Basic, Digest, NTLM, Negotiate, kerberos...),恢復文件傳輸,隧道代理等等。
Python是一種面向對象、直譯式計算機程序設計語言,由Guido van Rossum於1989年底發明,它的強大和易用就無需多做說明了,在web開發中或者對開發速度要求較高的開發中應用十分廣,不過因為屬於腳本類語言,它的性能始終比不上C++、C等語言。
本文主要利用實例說明這兩款工具的在測試中的部分用途,更多用法留待大家繼續探索。
應用場景
使用cURL模擬客戶端對服務端進行查詢
在進行介面測試時,應該先找開發人員提供介面列表和對應參數,這樣測試的時候就可以驗證測試方法是否正確,不過如果可以用瀏覽器模擬操作的話,也可以自己先試試的,後面的例子會提到。
首先使用客戶端訪問需要測試的服務端介面,用wireshark抓包結果如下:

把查詢字元串以multipart方式post數據到伺服器的file_health_info.php介面。
Tips:
Windows版的cURL不像Linux或者Mac一樣屬於系統自帶工具,需要下載,如果要在命令提示符下使用就需要跳轉到工具所在目錄下才能運行,十分麻煩,我們可以直接把這個工具文件放到Windows目錄下,這樣無論在哪個目錄都可以直接使用「curl」命令運行工具了。
cURL默認就是以post方式發送數據的,所以只需要加入multipart方式就可以了,-F在cURL幫助中的解釋是:

-F, --form CONTENT Specify HTTP multipart POST data (H)
--form-string STRING Specify HTTP multipart POST data (H)
--ftp-account DATA Account data string (F)
--ftp-alternative-to-user COMMAND String to replace "USER [name]" (F)
--ftp-create-dirs Create the remote dirs if not present (F)
--ftp-method [MULTICWD/NOCWD/SINGLECWD] Control CWD usage (F)
--ftp-pasv Use PASV/EPSV instead of PORT (F)

Specify HTTP multipart POST data正好滿足我們的要求,所以模擬的語句是:
curl -F "newmd5=###25016566###d:\test.exe###1###" file_health_info.php
後面的都是參數,測試前就要找開發確認好。
不過因為服務端支持以gzip方式返回數據,所以我們還可以在請求中加入—compressed參數,即是:
curl --compressed -F "newmd5=###25016566###d:\test.exe###1###"file_health_info.php
為了更好判斷服務端介面是否正常,除了對返回數據進行判斷外,我們還需要對服務端返回的數據包頭進行解析,所以還可以在cURL請求中加入-i參數,最終這個測試語句就變為:
curl –i --compressed -F "newmd5=###25016566###d:\test.exe###1###"file_health_info.php
模擬完成後就要考慮判斷返回值的事了,我們首先在命令提示符下運行這個語句,看看返回值。
運行以上命令後,返回的數據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HTTP/1.1 100 Continue
HTTP/1.1 200 OK
Date: Fri, 24 Aug 2012 07:47:45 GMT
Content-Type: application/xml
Transfer-Encoding: chunked
Connection: keep-alive
Server: 360 web server
Content-Encoding: gzip
<?xml version="1.0" encoding="GBK" ?>
<ret>
<retinfo code="0" msg="Operation success" total="1" success="1" empty="0"
cost="999.92752075195"/>
<softs>
<soft>
<md5></md5>
<sha1></sha1>
<level>4040</level>
<e_level>40.3</e_level>
<size></size>
<soft_name><![CDATA[]]> </soft_name>
<describ><![CDATA[]]></describ>
<file_desc><![CDATA[]]></file_desc>
<upload>0</upload>
<attr_upload>2</attr_upload>
<class><![CDATA[private]]></class>
<malware><![CDATA[cloud.virus]]></malware>
<is_sys_file>0</is_sys_file>
<is_rep>0</is_rep>
<age>0</age>
<pop>0</pop>
</soft>
</softs>
</ret>

數據包包頭是常見的,一般來說,我們只要判斷包頭中含有「HTTP/1.1 200 OK」就可以確定服務端正常返回了數據。另外從內容可以看到這是一個xml格式的數據包,我們只需要判斷是否存在關鍵的欄位即可,比如<level>,確定這些之後我們就可以在python中添加如下案例代碼了:
首先運行指定的curl命令:
response = os.popen('''curl -i --compressed -F "newmd5=###25016566###d:\test.exe###1###"
然後判斷返回值中是否存在我們想要的欄位:
self.assertNotEqual(response.find('HTTP/1.1 200 OK'),-1)
self.assertNotEqual(response.find('<level>'),-1)
上面的內容看起來差不多可以了,但實際還不夠嚴謹,因為服務端返回的這些數據是從資料庫中獲取的,所以我們還需要查詢資料庫獲取指定值,判斷是否和數據包中的一致,比如<level>:
首先使用python登錄資料庫伺服器:
conn = MySQLdb.connect(host='172.22.54.31', user='user',passwd='test321',db='cloud')
cursor = conn.cursor()
count = cursor.execute('SELECT plevel FROM file where md5=""')
result = cursor.fetchone()
然後判斷返回值中的level是否資料庫中的值:
self.assertNotEqual(response.find('''<level>%s</level>'''%result[0]),-1)
測試時除了使用cURL等工具進行模擬,還可以自己用python或其他語言寫代碼進行post數據,不過當時簡單起見所以就選擇了用cURL測試。

使用cURL模擬控制台登錄
說到模擬登錄或者模擬點擊,很多同學可能直接聯想到QTP等模擬界面操作的工具,事實上這種工具有一個很大的弊端是太依賴控制項,如果界面控制項變了,那麼可能整個腳本就無效了,現在的程序設計都傾向界面邏輯分離,這樣修改界面時就不會動到底下的功能介面,開發人員可以隨時修改界面控制項,如果還是採取QTP等模擬點擊的方法測試,結果可能是事倍功半的,如果測試時直接點用介面就可以避免這種問題。
下面的例子是模擬控制台登錄的,登錄URL為:
index.php?r=site/login ,首先使用瀏覽器登錄一次,看看實際效果如何。
Tips:
測試php或其他web程序時建議使用chrome,因為它自帶的Developer Tools十分好用,當然firefox或者IE9也有類似的工具,看個人習慣吧。按F12打開工具,選擇Network標簽頁,然後輸入用戶名、密碼點擊登錄,這時Network下方會顯示登錄過程中瀏覽器想控制台請求的所有數據,包括請求類型、表單數據等,這些是我們模擬操作的數據來源。

從上圖可以獲取幾個重點信息:請求URL、請求類型、數據類型、數據內容、並且支持gzip壓縮等。我們用curl模擬如下:
curl -i --compressed cloud/index.php?r=site/login -d 「username=admin」 -d 「userpass=admin」
使用-i和—compressed的原因再上一個例子已經說了,這里不再贅述,重點是後面的-d,它在官方幫助的解釋是:

-d, --data DATA HTTP POST data (H)
--data-ascii DATA HTTP POST ASCII data (H)
--data-binary DATA HTTP POST binary data (H)
--data-urlencode DATA HTTP POST data url encoded (H)
--delegation STRING GSS-API delegation permission
--digest Use HTTP Digest Authentication (H)
--disable-eprt Inhibit using EPRT or LPRT (F)
--disable-epsv Inhibit using EPSV (F)

而我們從Developer Tools返回的數據已經知道,返回數據的格式是
「application/x-www-form-urlencoded」,所以很明顯需要使用-d的HTTP POST data url encoded特性。不過格式中還有關鍵字form,莫非也支持-F參數登錄,試試:
curl -i --compressed cloud/index.php?r=site/login -F 「username=admin」 -F 「userpass=admin」,果然成功,呵呵~
也許有同學有疑問,為何不模擬warnsetup、refer,這是因為測試時發現登錄界面只需要用戶名和密碼就夠了,refer 用於記錄來源網頁,在這里用處不大,warnsetup只是用於驗證登錄碼的,這個已經去掉了。
接下來要驗證數據,我們在命令提示符中運行上面的命令,返回結果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HTTP/1.1 302 Moved Temporarily
Date: Fri, 24 Aug 2012 08:29:07 GMT
Content-Type: text/html
Transfer-Encoding: chunked
Connection: keep-alive
X-Powered-By: PHP/5.4.3
Set-Cookie: PHPSESSID=; path=/
Expires: Thu, 19 Nov 1981 08:52:00 GMT
Cache-Control: no-store, no-cache, must-revalidate, post-check=0, pre-check=0
Pragma: no-cache
Set-Cookie: PHPSESSID=; path=/
Location: ./index.php
Server: 360 web server

很奇怪吧,乍一看控制台沒有返回任何有用信息,不過裡面那句HTTP/1.1 302 Moved Temporarily是不是特別眼熟?這個特殊的302(表示http重定向)正是我們在Developer Tools看到的狀態值,看到這個已經可以80%確定我們登錄已經成功了,更重要的是返回包中的內容:Location: ./index.php,這說明控制台已經通知請求端跳轉到index.php,如果登錄失敗控制台會繼續停留在當前登錄界面的,我們只需要修改curl語句中的用戶名或者密碼就知道了,這種情況下返回包就是登錄界面的php源碼,這里不再贅述。
使用cURL以get方式測試控制台搜索介面
測試方法同上面差不多,首先使用chrome打開控制台進入對應頁面,在搜索框中輸入「test.exe」,點擊搜索,使用developer tools抓包,內容如下:

cURL模擬get方式發送數據的參數是-G,了解這個後面要模擬就很簡單了:
curl -i --compressed -G 「cloud/index.php?r=file_cloud/api/search&filename=&bg=0&lm=19 」
其中每個參數的含義要分別了解:filename表示輸入的關鍵字,bg表示資料庫第一行,lm表示共顯示19行數據。這個介面返回的數據如下:
{"rows":[{"level":"10","plevel":"10","id":"20","md5":"","soft_name":"","soft_desc":"","file_desc":"","is_sys_file":"127","size":"41984","is_rep":"0","file_name":"apihex86.d
ll","file_version":"6.1.7600.16385","proct_version":"6.1.7600.16385","right":"\u00a9 Microsoft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lang":"0","org_name":"YXBpaGV4ODYuZGxs","sign_name":"TWljcm9zb2Z0IFdpbmRvd3M=","company_name":"Microsof
t Corporation","update_time":"2012-07-31 18:14:27","create_time":"2012-07-31 18:14:27","creator_mid":""}],"count":"1"}
分別是文件屬性和文件信息,這涉及到兩個資料庫表,所以驗證數據需要用python從兩張表中獲取對應信息。
從第一張表獲取文件屬性,比如只獲取plevel:
SELECT plevel FROM `file` where md5=""
從第二張表獲取文件信息,比如只獲取company_name:
SELECT company_name FROM file_info where md5=""
Python代碼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conn = MySQLdb.connect(host='%s'% self.host, user='user',passwd='test321',db='cloud')

cursor = conn.cursor()

count = cursor.execute('SELECT plevel FROM `file` where md5=""')

result = cursor.fetchone()

self.assertNotEqual(response.find(str(result[0])),-1)

count = cursor.execute('SELECT company_name FROM file_info where md5=""')

result1 = cursor.fetchone()

self.assertNotEqual(response.find(result1[0]),-1)

當然嚴謹的測試案例是每一個屬性欄位都需要進行查找和匹配,這里就不再贅述了。
後記:這種介面測試用到的無非就是curl、python的unitest而已,可能有的人會疑問,為什麼用curl而不用py自帶的pycurl或者request之類,我覺得只要能滿足需求,能夠用現成的就用現成的,怎麼簡單怎麼來。搞一堆代碼維護起來也麻煩啊,現在qa行業跳槽也比較頻繁,萬一換了個人看不懂你的代碼怎麼辦?呵呵

G. 如何開發一個Python web框架

首先你需要知道一個Web應用基本的請求處理流程。以最簡單最原始的動態網頁為例,你點擊鏈接(GET),提交表單(POST),就是與伺服器端建立了連接之後發送了一個HTTP請求(RFC2616 5.1節,之後都以HTTP 1.1為例),裡面至少有方法(動詞,就是GET啦POST什麼的,詳見RFC2616第9節),地址(URL),HTTP版本,還可能帶上Cookie(會話的一般實現機制),緩存相關的信息(RFC2616 13節),User-Agent串等等一堆信息。對於POST請求我們還有表單內容作為請求實體(RFC2616 7.2節),裡面是你填寫的表單內容。

於是我們有了一些關於請求的數據,不過現在一般來講這些數據還在前端伺服器(反向代理,比如nginx,暫且忽略掉負載均衡,反正是透明的,也不考慮裸WSGI容器直接扛請求的情況)的手上,還沒有傳進後端語言(這里是Python)。我們就針對每一種語言都有特定的機制,用來將HTTP的請求信息映射到相應的編程語言范疇,叫做Web伺服器界面(Web server interface),通用如CGI/FCGI/SCGI,特定於某一語言如WSGI/PSGI/Rack/...,特定於某一操作系統如ISAPI(這貨還活著?),一些已經不再使用的就不提了。總之在Python世界裡這就是WSGI(PEP 3333, Web Server Gateway Interface),它就定義了Python語言與Web伺服器之間的界面。在WSGI里,

請求的處理過程被映射為對應用callable的調用(application(environ, start_response),知乎不支持inline代碼塊?);
請求信息被映射到environ字典中的相應鍵值,比如請求方法被映射到environ['REQUEST_METHOD'],請求的「相對路徑」被映射到environ['PATH_INFO'](過度簡化;暫且不提WSGI應用掛載點,框架層一般也不用關心這個,掛載WSGI應用一般是WSGI容器如gunicorn、uWSGI之類組件的工作);
發送響應頭的動作被映射到調用start_response(status, response_headers)(不考慮可選的第三個參數異常信息);
返回響應數據被映射到application返回iterable的動作。
於是響應便從Python返回到Web伺服器,再被發送回瀏覽器,瀏覽器將響應內容渲染,一個請求就完成啦。

有了這樣的感性認識,那麼我們作為Python Web開發框架的作者,要做的事情就是在WSGI規范的基礎之上,提供盡可能便捷的開發手段和盡可能低的框架開銷,也即我們的代碼將要工作在WSGI與業務邏輯的中間層。架構上,Web開發框架或多或少都遵循MVC的設計模式(Django管它叫MTV,其實差不多)。同時,由於框架位於中間件的位置,加上其鼓勵模塊化與代碼復用的性質,自然需要為常見的HTTP操作提供抽象。這里就可以展開一些話題:
請求路徑到view/controller的映射,請求參數的解析(routing,也叫路由)。
正則匹配的方案,比如Django內置了一個簡單的正則表達式解析組件,能解析一般常見語法的正則表達式,把capturing groups解析成位置參數,named capturing groups解析成關鍵字參數。
也有DSL的方案,比如Werkzeug的路由組件。
請求實體的處理。表單解析,配合Web伺服器進行上傳文件處理。
正常的urlencoded表單,JSON表單,text/plain數據,multi-part表單
multi-part附件,附件操作API
大文件上傳(這個一般會被前端伺服器保存在磁碟上的臨時文件里,比方說nginx就是這么實現的)。
會話。HTTP是無狀態(stateless)的,這個特點非常重要。如果沒有會話,你連續做幾個請求,卻沒有手段證明你們是同一個人/同一台機器(你完全可能是代理伺服器)。
存儲會話數據的會話後端(內存數據結構?文件?RDBMS?Redis?Memcache?)
安全機制(HMAC什麼的,可以參考beaker的secure cookie實現)
請求處理流程中的會話中間件(從Cookie中提取會話,從query string中提取會話,從自定義頭中提取會話,等等)
View/Controller界面。發揮你的創造力,用上你的工程經驗。
Function-based or Class-based views? 參考:Django, Bottle, web.py, Tornado等一票框架的做法

框架的可選機制與服務如何暴露,
裝飾器?(比如@login_required 這種額外要求)
回調?(能想到的只有Tornado和Twisted這種非同步框架做事情的方式,還有整個JS生態系統都是回調(不考慮Promise什麼的)的思路)
傳入應用(業務邏輯)層的數據結構如何設計?(HttpRequest等價物,名字可能記不清了)
響應數據結構如何設計?(HttpResponse等價物,同上)
資料庫操作封裝。Web應用基本都是數據為中心,這個組件非常有必要,也是撰寫可復用代碼必須的一環,畢竟光是框架抽象了,資料庫操作還是裸SQL什麼的,到時候生產環境一換(比如MySQL變pgsql)還不是傻眼。
關系型資料庫。一站式解決方案參考:Django ORM、SQLAlchemy;輕量級解決方案參考各資料庫Python綁定。
非關系資料庫。各資料庫Python綁定(pymongo, riak, redis-py之類),這個沒什麼可替代方案了,因為本來各種NoSQL庫都是適應某一特殊需求設計的,沒什麼互相替換的必要,那意味著重新進行技術選型。

H. 如何用python 來mock一個web響應

什麼是mock?
mock在翻譯過來有模擬的意思。這里要介紹的mock是輔助單元測試的一個模塊。它允許您用模擬對象替換您的系統的部分,並對它們已使用的方式進行斷言。

在Python2.x 中 mock是一個單獨模塊,需要單獨安裝。
> pip install -U mock
在Python3.x中,mock已經被集成到了unittest單元測試框架中,所以,可以直接使用。

可能你和我初次接觸這個概念的時候會有這樣的疑問:把要測的東西都模擬掉了還測試什麼呢?
但在,實際生產中的項目是非常復雜的,對其進行單元測試的時候,會遇到以下問題:
介面的依賴
外部介面調用
測試環境非常復雜
單元測試應該只針對當前單元進行測試, 所有的內部或外部的依賴應該是穩定的, 已經在別處進行測試過的.使用mock 就可以對外部依賴組件實現進行模擬並且替換掉, 從而使得單元測試將焦點只放在當前的單元功能。

簡單的例子
我們先從最簡單例子開始。
molar.py

#molar.py

class Count():

def add(self):
pass

這里要實現一個Count計算類,add() 方法要實現兩數相加。但,這個功能我還沒有完成。這時就可以藉助mock對其進行測試。
mock_demo01.py

from unittest import mock
import unittest

from molar import Count

# test Count class
class TestCount(unittest.TestCase):

def test_add(self):
count = Count()
count.add = mock.Mock(return_value=13)
result = count.add(8,5)
self.assertEqual(result,13)

if __name__ == '__main__':
unittest.main()

count = Count()
首先,調用被測試類Count() 。

count.add = mock.Mock(return_value=7)
通過Mock類模擬被調用的方法add()方法,return_value 定義add()方法的返回值。

result = count.add(2,5)
接下來,相當於在正常的調用add()方法,傳兩個參數2和5,然後會得到相加的結果7。然後,7的結果是我們在上一步就預先設定好的。

self.assertEqual(result,7)
最後,通過assertEqual()方法斷言,返回的結果是否是預期的結果7。
運行測試結果:

> python3 mock_demo01.py
.
----------------------------------------------------------------------
Ran 1 test in 0.000s

OK

這樣一個用例就在mock的幫助下編寫完成,並且測試通過了。

完成功能測試
再接下來完成mole.py文件中add()方法。

#mole.py

class Count():

def add(self, a, b):
return a + b

然後,修改測試用例:

from unittest import mock
import unittest
from mole import Count

class MockDemo(unittest.TestCase):

def test_add(self):
count = Count()
count.add = mock.Mock(return_value=13, side_effect=count.add)
result = count.add(8, 8)
print(result)
count.add.assert_called_with(8, 8)
self.assertEqual(result, 16)

if __name__ == '__main__':
unittest.main()

count.add = mock.Mock(return_value=13, side_effect=count.add)
side_effect參數和return_value是相反的。它給mock分配了可替換的結果,覆蓋了return_value。簡單的說,一個模擬工廠調用將返回side_effect值,而不是return_value。
所以,設置side_effect參數為Count類add()方法,那麼return_value的作用失效。

result = count.add(8, 8)
print(result)
這次將會真正的調用add()方法,得到的返回值為16(8+8)。通過print列印結果。

assert_called_with(8,8)
檢查mock方法是否獲得了正確的參數。

解決測試依賴
前面的例子,只為了讓大家對mock有個初步的印象。再接來,我們看看如何mock方法的依賴。
例如,我們要測試A模塊,然後A模塊依賴於B模塊的調用。但是,由於B模塊的改變,導致了A模塊返回結果的改變,從而使A模塊的測試用例失敗。其實,對於A模塊,以及A模塊的用例來說,並沒有變化,不應該失敗才對。
這個時候就是mock發揮作用的時候了。通過mock模擬掉影響A模塊的部分(B模塊)。至於mock掉的部分(B模塊)應該由其它用例來測試。

# function.py
def add_and_multiply(x, y):
addition = x + y
multiple = multiply(x, y)
return (addition, multiple)

def multiply(x, y):
return x * y

然後,針對 add_and_multiply()函數編寫測試用例。func_test.py

import unittest
import function

class MyTestCase(unittest.TestCase):

def test_add_and_multiply(self):
x = 3
y = 5
addition, multiple = function.add_and_multiply(x, y)
self.assertEqual(8, addition)
self.assertEqual(15, multiple)

if __name__ == "__main__":
unittest.main()

運行結果:

> python3 func_test.py
.
----------------------------------------------------------------------
Ran 1 test in 0.000s

OK

目前運行一切正確常,然而,add_and_multiply()函數依賴了multiply()函數的返回值。如果這個時候修改multiply()函數的代碼。
……
def multiply(x, y):
return x * y + 3

這個時候,multiply()函數返回的結果變成了x*y加3。
再次運行測試:

> python3 func_test.py
F
======================================================================
FAIL: test_add_and_multiply (__main__.MyTestCase)
----------------------------------------------------------------------
Traceback (most recent call last):
File "fun_test.py", line 19, in test_add_and_multiply
self.assertEqual(15, multiple)
AssertionError: 15 != 18

----------------------------------------------------------------------
Ran 1 test in 0.000s

FAILED (failures=1)

測試用例運行失敗了,然而,add_and_multiply()函數以及它的測試用例並沒有做任何修改,罪魁禍首是multiply()函數引起的,我們應該把 multiply()函數mock掉。

import unittest
from unittest.mock import patch
import function

class MyTestCase(unittest.TestCase):

@patch("function.multiply")
def test_add_and_multiply2(self, mock_multiply):
x = 3
y = 5
mock_multiply.return_value = 15
addition, multiple = function.add_and_multiply(x, y)
mock_multiply.assert_called_once_with(3, 5)

self.assertEqual(8, addition)
self.assertEqual(15, multiple)

if __name__ == "__main__":
unittest.main()

@patch("function.multiply")
patch()裝飾/上下文管理器可以很容易地模擬類或對象在模塊測試。在測試過程中,您指定的對象將被替換為一個模擬(或其他對象),並在測試結束時還原。
這里模擬function.py文件中multiply()函數。

def test_add_and_multiply2(self, mock_multiply):
在定義測試用例中,將mock的multiply()函數(對象)重命名為 mock_multiply對象。

mock_multiply.return_value = 15
設定mock_multiply對象的返回值為固定的15。

ock_multiply.assert_called_once_with(3, 5)
檢查ock_multiply方法的參數是否正確。

再次,運行測試用例,通過!

---------------------------------------------------

I. 安裝好Python後,怎麼在瀏覽器輸出,就像PHP安裝好環境後輸出localhost一樣可以在瀏覽器顯示效果

Python可以作為web開發語言來進行使用,但是它不是專門用來做web開發來使用的,所以你無法直接安裝以後就能在瀏覽器當中輸出。當然既然可以用來做web語言開發,也就是或它在進行一定配置以後可以在瀏覽器當中進行輸出。

我們先編寫hello.py,實現Web應用程序的WSGI處理函數:

#hello.py

defapplication(environ,start_response):
start_response('200OK',[('Content-Type','text/html')])
return'<h1>Hello,web!</h1>'

然後,再編寫一個server.py,負責啟動WSGI伺服器,載入application()函數:

#server.py
#從wsgiref模塊導入:
fromwsgiref.simple_serverimportmake_server
#導入我們自己編寫的application函數:
fromhelloimportapplication

#創建一個伺服器,IP地址為空,埠是8000,處理函數是application:
httpd=make_server('',8000,application)
print"ServingHTTPonport8000..."
#開始監聽HTTP請求:
httpd.serve_forever()

確保以上兩個文件在同一個目錄下,然後在命令行輸入python server.py來啟動WSGI伺服器

啟動成功後,打開瀏覽器,輸入http://localhost:8000/,就可以看到結果了:

J. python怎麼實現web頁面敲入linux命令,傳入到另一個伺服器執行

這個不難,我說下原理,具體你自己實現。瀏覽器向web伺服器提交要執行的linux命令,服務端調用os.system等系統交互的方法,去執行所提交的命令,然後獲取執行後標准輸出、標准錯誤,將這些標准輸出、錯誤以response返回給瀏覽器。

閱讀全文

與pythonwebresponse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編譯器原理與實現書 瀏覽:708
dos選擇命令 瀏覽:16
apm固件編譯到單片機 瀏覽:120
聯通深藍卡都包含什麼app 瀏覽:263
如何判斷網路伺服器正常 瀏覽:649
路由器搭橋遠端伺服器地址是什麼 瀏覽:515
編譯動態庫時會連接依賴庫嗎 瀏覽:707
淘寶手機加密是隨機的嗎 瀏覽:672
解壓包子怎麼裝飾 瀏覽:585
四個數湊24演算法 瀏覽:676
哪一種不是vi編譯器的模式 瀏覽:169
xp在此處打開命令窗口 瀏覽:128
代碼編譯運行用什麼軟體 瀏覽:999
動態庫在程序編譯時會被連接到 瀏覽:761
python超簡單編程 瀏覽:260
獲取命令方 瀏覽:977
怎樣製作文件夾和圖片 瀏覽:60
調研編譯寫信息 瀏覽:861
python馮諾依曼 瀏覽:419
同時安裝多個app有什麼影響 瀏覽: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