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求true == false == false的運算過程 python
眾所周知在Python
中常用的數據類型bool(布爾)類型的實例對象(值)就兩個,真和假,分別用True和False表示。在if
條件判斷和while
語句中經常用到,不過在Python2.x
中,True
和False
卻有著奇怪的用法,就是真假可以相互被替換
先看下面代碼:
>>>
True
True
>>>
False
False
>>>
if
True:
...
print
True
...
True
>>>
if
not
False:
...
print
False
...
False
這段代碼邏輯理解起來沒任何問題,if
判斷中只要表達式的值返回
True,就執行if
代碼塊中的語句。再來看下一段代碼:
>>>
True,
False
=
False,
True
>>>
True
False
>>>
False
True
>>>
if
not
True:
...
print
False
...
True
>>>
if
False:
...
print
True
...
False
>>>
我把True
和False
互換了一下,就是傳說中的顛倒是非黑白。真變成了假,假變成了真。於是在條件判斷中,表達式的值返回False才執行代碼塊中的語句。
B. 在Python ,if True和if False 是什麼意思呢 if是判斷,加真假什麼意思
只有if True的情況下if分支的代碼才會別執行。
更常見的形式,如if 2>1,這種寫法是因為2>1本身是一個運算,這個運算會返回一個True。
C. Python3 & 基本數據類型(一)
Python提供的基本數據類型:數值(整型、浮點型、復數、布爾型等)、字元串、列表、元組、字典、集合等,將它們簡單分類如下:
通常被稱為整型,數值為正或者負,不帶小數點。
Python 3的整型可以當做Long類型使用,所以Python 3沒有
Python 2的Long類型。
Python 初始化的時候會自動建立一個小整數對象池,方便我們調用,避免後期重復生成!這是一個包含 262個指向整數對象的指針數組,范圍是 -5 到 256 。
Python的浮點數就是數學中的小數,類似C語言中的double。
浮點數 也就是小數,如 1.23 , 3.14 , -9.01 等等。但是對於很大或很小的浮點數,一般用科學計數法表示,把10用e替代, 1.23x10^9 就是 1.23e9 ,或者 12.3e8 , 0.000012 可以寫成1.2e-5 等等。
復數 由實數部分和虛數部分構成,可以用a + bj,或者complex(a,b)表示,復數的實部a和虛部b都是浮點。
對 與 錯 、 0 和 1 、 正 與 反 ,都是傳統意義上的布爾類型。
但在Python語言中,布爾類型只有兩個值, True 與 False 。請注意,是英文單詞的對與錯,並且首字母要大寫。
在Python中,0、0.0、-0.0、None、空字元串「」、空元組()、空列表[]、空字典{}都被當作False,還有自定義類型,如果實現了 nonzero ()或 len ()方法且方法返回0或False,則其實例也被當作False,其他對象均為True
布爾值還可以用and、or和not運算。
1)、and 運算是 與 運算,只有所有都為 True , and 運算的結果才是 True ;
2)、or 運算是 或 運算,只要其中有一個為 True , or 運算結果就是 True ;
3)、not 運算是 非 運算,它是單目運算符,把 True 變成 False,False 變成 True。
例如:
由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在做四則運算的時候,明顯把 True 看做 1 , False 看做 0 。
4)空值
空值不是布爾類型,只不過和布爾關系比較緊密。
空值是Python里一個特殊的值,用 None 表示(首字母大寫)。None不能理解為0,因為0是整數類型,而None是一個特殊的值。None也不是布爾類型,而是NoneType。
在某些特定的情況下,需要對數字的類型進行轉換。
Python提供了內置的數據類型轉換函數:
int(x) 將x轉換為一個整數。如果x是一個浮點數,則截取小數部分。
float(x) 將x轉換成一個浮點數。
complex(x) 將x轉換到一個復數,實數部分為 x,虛數部分為 0。
complex(x, y): 將 x 和 y 轉換到一個復數,實數部分為 x,虛數部分為 y。
Python字元串即可以用單引號也可以用雙引號括起來,甚至還可以用三引號括起來,字元串是以''或""括起來的任意文本。
例如:'abc',"xyz"等等。請注意,''或""本身只是一種表示方式,不是字元串的一部分,因此,字元串'abc'隻有a,b,c這3個字元。如果'本身也是一個字元,那就可以用""括起來,比如"I'm OK"包含的字元是I,',m,空格,O,K這6個字元。
字元串中包括特殊字元,可以用轉義字元來標識
但是字元串裡面如果有很多字元都需要轉義,就需要加很多,為了簡化,Python還允許用r''表示''內部的字元串默認不轉義
例如:
print r'\ \' #輸出:\ \
字元串的一些常見操作
切⽚是指對操作的對象截取其中⼀部分的操作
語法:序列[開始位置下標:結束位置下標:步⻓]
a. 不包含結束位置下標對應的數據, 正負整數均可;
b. 步⻓是選取間隔,正負整數均可,默認步⻓為1。
find():檢測某個⼦串是否包含在這個字元串中,如果在返回這個⼦串開始的位置下標,否則則返回-1。
index():檢測某個⼦串是否包含在這個字元串中,如果在返回這個⼦串開始的位置下標,否則則報異常。
rfind(): 和find()功能相同,但查找⽅向為右側開始。
rindex():和index()功能相同,但查找⽅向為右側開始。
count():返回某個⼦串在字元串中出現的次數。
replace():替換
split():按照指定字元分割字元串。
join():⽤⼀個字元或⼦串合並字元串,即是將多個字元串合並為⼀個新的字元串。
capitalize():將字元串第⼀個字元轉換成⼤寫。
title():將字元串每個單詞⾸字⺟轉換成⼤寫。
lower():將字元串中⼤寫轉⼩寫。
upper():將字元串中⼩寫轉⼤寫。
lstrip():刪除字元串左側空⽩字元。
rstrip():刪除字元串右側空⽩字元。
strip():刪除字元串兩側空⽩字元。
ljust():返回⼀個原字元串左對⻬,並使⽤指定字元(默認空格)填充⾄對應⻓度 的新字元串。
rjust():返回⼀個原字元串右對⻬,並使⽤指定字元(默認空格)填充⾄對應⻓度 的新字元串,語法和
ljust()相同。
center():返回⼀個原字元串居中對⻬,並使⽤指定字元(默認空格)填充⾄對應⻓度 的新字元串,語
法和ljust()相同。
所謂判斷即是判斷真假,返回的結果是布爾型數據類型:True 或 False。
startswith():檢查字元串是否是以指定⼦串開頭,是則返回 True,否則返回 False。如果設置開
始和結束位置下標,則在指定范圍內檢查。
endswith()::檢查字元串是否是以指定⼦串結尾,是則返回 True,否則返回 False。如果設置開
始和結束位置下標,則在指定范圍內檢查。
isalpha():如果字元串⾄少有⼀個字元並且所有字元都是字⺟則返回 True, 否則返回 False。
isdigit():如果字元串只包含數字則返回 True 否則返回 False。
isalnum():如果字元串⾄少有⼀個字元並且所有字元都是字⺟或數字則返 回 True,否則返回
False。
D. python中 '!='是什麼意思,最好能舉個例子
不等於的意思啊
比如
a=1
b=2
a
!=
b就返回一個
布爾值
判斷真假,0是假,1是真,這個返回假
E. 求true == false == false的運算過程 python
眾所周知在Python 中常用的數據類型bool(布爾)類型的實例對象(值)就兩個,真和假,分別用True和False表示。在if 條件判斷和while 語句中經常用到,不過在Python2.x 中,True 和False 卻有著奇怪的用法,就是真假可以相互被替換
先看下面代碼:
>>> True
True
>>> False
False
>>> if True:
... print True
...
True
>>> if not False:
... print False
...
False
這段代碼邏輯理解起來沒任何問題,if 判斷中只要表達式的值返回 True,就執行if 代碼塊中的語句。再來看下一段代碼:
>>> True, False = False, True
>>> True
False
>>> False
True
>>> if not True:
... print False
...
True
>>> if False:
... print True
...
False
>>>
我把True 和False 互換了一下,就是傳說中的顛倒是非黑白。真變成了假,假變成了真。於是在條件判斷中,表達式的值返回False才執行代碼塊中的語句。
F. 用Python校驗身份證號碼真偽
#這個演算法都給了,應該比較簡單吧。我也很菜,隨意寫了一個。異常沒做,你可以自##己加一下。做一些驗證過濾。不知道隨機是不是真是隨意隨機,我沒有按照身份證規##則做隨機。是真的隨機了18位。。。如果你有規則,也可以自己寫一個。
importrandom
yushu=[xforxinrange(0,11)]
ma=['1','0','X','9','8','7','6','5','4','3','2','1']
defyanzheng(nid):
dicma=dict(zip(yushu,ma))
sum=0
forx,yinenumerate(nid[:-1]):
sum+=((2**(18-x-1))%11)*int(y)#17位對應系數相乘的和
ifnid[-1]==dicma[sum%11]:#校驗碼對照
return'%sTrue'%nid
else:
return'%sFalse'%nid
defreadfile(fname):
f=open(fname,'rb')
forlineinf.readlines():
printyanzheng(line.strip())
f.close()
defrandnum():
idstr=''
foriinrange(17):#前17位隨機
idstr+=str(random.randint(0,9))
idstr+=random.choice(ma)#最後一位從列表種隨意一個,因為有X
returnidstr
if__name__=="__main__":
nid=raw_input('PleaseenteryourID:')#用戶輸入ID,沒做任何驗證
printyanzheng(nid)#驗證身份證
readfile('id.txt')#從文件讀出來再驗證
printyanzheng(randnum())#隨機一個在驗證
G. python 列表生成式( if not(i % 2) and (i % 3))為什麼是能被2整除,不能被3整除,如何理解!!
Python中的真假測試對於整數而言,0為假,非0為真。not (i%2)為真的條件是i%2為假,即i%2==0,即i能被2整除;i%3為真的條件是i%3!=0,即i不能被3整除。
H. python中的if not 怎麼用
python中的if not的用法說明如下:
1、if的語法為:if 條件為真:執行語句,而not是取反的意思。
2、從上面的解釋可理解為:if not 條件為真:執行語句<==>if 條件不為真:執行語句。
3、舉例:if n>3:print "True",假如n=3,就列印「True」。如果加上not,即為if not n>3:print 「True」,就有:n<=3,才會列印「True"。
(8)python真假判斷擴展閱讀:
python中的「if not 1」:
if條件語句後面需要跟隨bool類型的數據,即True或者False。然而,如果不是bool類型的數據,可以將其轉換成bool類型的數據,轉換的過程是隱式的。
在Python中,None、空列表[]、空字典{}、空元組()、0等一系列代表空和無的對象會被轉換成False。除此之外的其它對象都會被轉化成True。
在命令「if not 1」中,1便會轉換為bool類型的True。not是邏輯運算符非,not 1則恆為False。因此if語句if not 1之下的語句,永遠不會執行。
I. python中,x="ok" if True else "NG"會執行出什麼結果
通過if判斷真假,來確定給x賦值"ok"還是「NG」
這里恆為True,x也就是賦值"ok。"
J. python中有if False嗎
對if語句應該這樣理解:if express:,if後面跟的是一個真假判別表達式express,如果express結果為真,則執行對應的語句,否則就執行else:下的語句(如果有else:語句的話)。
對於上述if Fullscreen:,如果Fullscreen==True,則執行if Fullscreen:下的語句;
如果Fullscreen==False,則執行else:下的語句。
如果出現if False:這樣的語句,if False:下的語句永遠也不可能執行。這里False要理解是一個表達式,而不要把他理解成存在一種if False的語句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