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可編程控制器原理作業題
1.PLC是在什麼控制系統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A).
(A) 繼電控制系統 (B) 單片機 (C)工業電腦(D)機器人
2.常見的接近開關按感應的物體來分為( A )。
( A)電感式/電容式 (B) PNP/NPN (C)常開/常閉 ( D)定時器/計數器
3.工業中控制電壓一般是多少伏(A)
(A)24V (B)36V (C)110V (D)220V
4.三菱FX系列PLC普通輸入點,輸入響應時間大約是多少ms?(B )
(A) 100 ms (B)10ms (C)15 ms (D)30 ms
5.對於小的PLC系統,如( C )點以內的系統.一般不需要擴展.
(A)60 (B)70 (C)80 (D)90
6.PLC的輸入電流是由內部的DC24V電源供給的,為了確實切斷,必須取( A )以下電流。
(A)1.5mA (B)2.5mA (C)3.5mA (D)4.5mA
7.FX2N的輸出繼電器最多可達( C )點
(A)64 (B)128 (C)256 (D)512
8.一般要求模擬放大電路的輸入電阻(A)
(A)大些好,輸出電阻小些好(B)小些好,輸出電阻大些好
(C)和輸出電阻都大些好(D)和輸出電阻都小些好
9.FX2N PLC軟元件中有( C )點狀態可構成狀態轉移圖。
(A)300 (B)600 (C)900 (D)1200
10.對於所有的FX CPU ,表示1 秒時鍾脈沖的是(B )
(A)M8011 (B)M8013 (C)M8014 9D)M8015
11.OUT指令對於( A )是不能使用的
(A)輸入繼電器 (B)輸出繼電器 (C)輔助繼電器 (D)狀態繼電器
12.串聯電路塊並聯連接時,分支的結束用( C )指令
(A)AND/ADI (B)OR/ORI (C)ORB (D)ANB
13.使用( B )指令,元件Y、M僅在驅動斷開後的一個掃描周期內動作
(A)PLS (B)PLF (C)MPS (D)MRD
14.存儲器是存放程序的倉庫,採用電擦除的存儲器使用非常方便,它是( D )
(A)RAM (B)EPROM (C)EPRAM (D)EP2ROM
15.狀態的順序可以自由選擇,但在一系列的STL指令後,必須寫入(C )指令
(A)MC (B)MRC (C)RET (D)END
16. ( B )是PLC每執行一遍從輸入到輸出所需的時間.
(A)8 (B)掃描周期 (C)設定時間 (D)32
17.對於STL指令後的狀態S,OUT指令與( B )指令具有相同的功能
(A)OFF (B)SET (C)END (D)NOP
18.助記符後附的( B )表示脈沖執行
(A)(D)符號(B)(P)符號 (C)(V)符號 (D)(Z)符號
『貳』 簡述plc可編程式控制制器工作過程
PLC的掃描周期
先掃描輸入印象寄存器,並以此為基礎再去掃描用戶程序用戶程序的掃描順序從左往右從上往下,將掃描到的輸出狀態放入到輸出印象寄存器當中(在用戶程序沒有掃描完之前,不會將,輸出印象寄存器的狀態反饋到物理輸出)當用戶程序掃描完成之後,再去掃描輸出狀態寄存器,將結果給到PLC的輸出端子。
上面是掃描原理
『叄』 1. 可編程式控制制器的硬體由哪幾部分組成各部分的作用
第一章 可編程式控制制器簡介
可編程式控制制器是60年代末在美國首先出現,當時叫可編程邏輯控制器PLC(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目的是用來取代繼電器,以執行邏輯判斷、計時、計數等順序控制功能。PLC的基本設計思想是把計算機功能完善、靈活、通用等優點和繼電器控制系統的簡單易懂、操作方便、價格便宜等優點結合起來,控制器的硬體是標準的、通用的。根據實際應用對象,將控制內容編成軟體寫入控制器的用戶程序存儲器內。控制器和被控對象連接方便。
隨著半導體技術,尤其是微處理器和微型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到70年代中期以後,PLC已廣泛地使用微處理器作為中央處理器,輸入輸出模塊和外圍電路也都採用了中、大規模甚至超大規模的集成電路,這時的PLC已不再是邏輯判斷功能,還同時具有數據處理、PID調節和數據通信功能。
可編程式控制制器是一種數字運算操作的電子系統,專為在工業環境下應用而設計。它採用了可編程序的存儲器,用來在其內部存儲執行邏輯運算,順序控制、定時、計算和算術運算等操作的指令,並通過數字式和模擬式的輸入輸出,控制各種類型的機械或生產過程。PLC是微機技術與傳統的繼電接觸控制技術相結合的產物,它克服了繼電接觸控制系統中機械觸點的接線復雜、可靠性低、功耗高、通用性和靈活性差的缺點,充分利用微處理器的優點。
可編程式控制制器對用戶來說,是一種無觸點設備,改變程序即可改變生產工藝,因此可在初步設計階段選用可編程式控制制器,在實施階段再確定工藝過程。另一方面,從製造生產可編程式控制制器的廠商角度看,在製造階段不需要根據用戶的訂貨要求專門設計控制器,適合批量生產。由於這些特點,可編程式控制制器問世以後很快受到工業控制界的歡迎,並得到迅速的發展。目前,可編程式控制制器已成為工廠自動化的強有力工具,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一、PLC的結構及各部分的作用
可編程式控制制器的結構多種多樣,但其組成的一般原理基本相同,都是以微處理器為核心的結構。通常由中央處理單元(CPU)、存儲器(RAM、ROM)、輸入輸出單元(I/O)、電源和編程器等幾個部分組成。
1.中央處理單元(CPU)
CPU作為整個PLC的核心,起著總指揮的作用。CPU一般由控制電路、運算器和寄存器組成。這些電路通常都被封裝在一個集成電路的晶元上。CPU通過地址匯流排、數據匯流排、控制匯流排與存儲單元、輸入輸出介面電路連接。CPU的功能有以下一些:從存儲器中讀取指令,執行指令,取下一條指令,處理中斷。
2.存儲器(RAM、ROM)
存儲器主要用於存放系統程序、用戶程序及工作數據。存放系統軟體的存儲器稱為系統程序存儲器;存放應用軟體的存儲器稱為用戶程序存儲器;存放工作數據的存儲器稱為數據存儲器。常用的存儲器有RAM、EPROM和EEPROM。RAM是一種可進行讀寫操作的隨機存儲器存放用戶程序,生成用戶數據區,存放在RAM中的用戶程序可方便地修改。RAM存儲器是一種高密度、低功耗、價格便宜的半導體存儲器,可用鋰電池做備用電源。掉電時,可有效地保持存儲的信息。EPROM、EEPROM都是只讀存儲器。用這些類型存儲器固化系統管理程序和應用程序。
3.輸入輸出單元(I/O單元)
I/O單元實際上是PLC與被控對象間傳遞輸入輸出信號的介面部件。I/O單元有良好的電隔離和濾波作用。接到PLC輸入介面的輸入器件是各種開關、按鈕、感測器等。PLC的各輸出控制器件往往是電磁閥、接觸器、繼電器,而繼電器有交流和直流型,高電壓型和低電壓型,電壓型和電流型。
4.電源
PLC電源單元包括系統的電源及備用電池,電源單元的作用是把外部電源轉換成內部工作電壓。PLC內有一個穩壓電源用於對PLC的CPU單元和I/O單元供電。
5.編程器
編程器是PLC的最重要外圍設備。利用編程器將用戶程序送入PLC的存儲器,還可以用編程器檢查程序,修改程序,監視PLC的工作狀態。除此以外,在個人計算機上添加適當的硬體介面和軟體包,即可用個人計算機對PLC編程。利用微機作為編程器,可以直接編制並顯示梯形圖。
二、PLC的工作原理
PLC採用循環掃描的工作方式,在PLC中用戶程序按先後順序存放,CPU從第一條指令開始執行程序,直到遇到結束符後又返回第一條,如此周而復始不斷循環。PLC的掃描過程分為內部處理、通信操作、程序輸入處理、程序執行、程序輸出幾個階段。全過程掃描一次所需的時間稱為掃描周期。當PLC處於停狀態時,只進行內部處理和通信操作服務等內容。在PLC處於運行狀態時,從內部處理、通信操作、程序輸入、程序執行、程序輸出,一直循環掃描工作。
1.輸入處理
輸入處理也叫輸入采樣。在此階段,順序讀入所有輸入端子的通端狀態,並將讀入的信息存入內存中所對應的映象寄存器。在此輸入映象寄存器被刷新。接著進入程序執行階段。在程序執行時,輸入映象寄存器與外界隔離,即使輸入信號發生變化,其映象寄存器的內容也不會發生變化,只有在下一個掃描周期的輸入處理階段才能被讀入信息。
2.程序執行
根據PLC梯形圖程序掃描原則,按先左後右先上後下的步序,逐句掃描,執行程序。遇到程序跳轉指令,根據跳轉條件是否滿足來決定程序的跳轉地址。從用戶程序涉及到輸入輸出狀態時,PLC從輸入映象寄存器中讀出上一階段采入的對應輸入端子狀態,從輸出映象寄存器讀出對應映象寄存器,根據用戶程序進行邏輯運算,存入有關器件寄存器中。對每個器件來說,器件映象寄存器中所寄存的內容,會隨著程序執行過程而變化。
3.輸出處理
程序執行完畢後,將輸出映象寄存器,即器件映象寄存器中的Y寄存器的狀態,在輸出處理階段轉存到輸出鎖存器,通過隔離電路,驅動功率放大電路,使輸出端子向外界輸出控制信號,驅動外部負載。
三、PLC編程語言
1.梯形圖編程語言
梯形圖沿襲了繼電器控制電路的形式,它是在電器控制系統中常用的繼電器、接觸器邏輯控制基礎上簡化了符號演變來的,形象、直觀、實用。
梯形圖的設計應注意以下三點:
(一)梯形圖按從左到右、從上到下的順序排列。每一邏輯行起始於左母線,然後是觸點的串、並聯接,最後是線圈與右母線相聯。
(二)梯形圖中每個梯級流過的不是物理電流,而是「概念電流」,從左流向右,其兩端沒有電源。這個「概念電流」只是形象地描述用戶程序執行中應滿足線圈接通的條件。
(三)輸入繼電器用於接收外部輸入信號,而不能由PLC內部其它繼電器的觸點來驅動。因此,梯形圖中只出現輸入繼電器的觸點,而不出現其線圈。輸出繼電器輸出程序執行結果給外部輸出設備,當梯形圖中的輸出繼電器線圈得電時,就有信號輸出,但不是直接驅動輸出設備,而要通過輸出介面的繼電器、晶體管或晶閘管才能實現。輸出繼電器的觸點可供內部編程使用。
2.語句表編程語言
指令語句表示一種與計算機匯編語言相類似的助記符編程方式,但比匯編語言易懂易學。一條指令語句是由步序、指令語和作用器件編號三部分組成。
3.控制系統流程圖編程圖
控制系統流程圖是一種較新的編程方法。它是用像控制系統流程圖一樣的功能圖表達一個控制過程,目前國際電工協會(IEC)正在實施發展這種新式的編程標准。
第二章 基本指令簡介
基本指令如表所示
名 稱
助記符
目 標 元 件
說 明
取指令
LD
I、Q、M、SM、T、C、V、S、L
常開接點邏輯運算起始
取反指令
LDN
I、Q、M、SM、T、C、V、S、L
常閉接點邏輯運算起始
線圈驅動指令
=
Q、M、SM、T、C、V、S、L
驅動線圈的輸出
與指令
A
I、Q、M、SM、T、C、V、S、L
單個常開接點的串聯
與非指令
AN
I、Q、M、SM、T、C、V、S、L
單個常閉接點的串聯
或指令
O
I、Q、M、SM、T、C、V、S、L
單個常開接點的並聯
或非指令
ON
I、Q、M、SM、T、C、V、S、L
單個常閉接點的並聯
置位指令
S
I、Q、M、SM、T、C、V、S、L
使動作保持
復位指令
R
I、Q、M、SM、T、C、V、S、L
使保持復位
正跳變
ED
I、Q、M、SM、T、C、V、S、L
輸入信號上升沿產生脈沖輸出
負跳變
EU
I、Q、M、SM、T、C、V、S、L
輸入信號下降沿產生脈沖輸出
空操作指令
NOP
無
使步序作空操作
一、標准觸點 LD、A、O、LDN、AN、ON、
LD,取指令。表示一個與輸入母線相連的常開接點指令,即常開接點邏輯運算起始。
LDN,取反指令。表示一個與輸入母線相連的常閉接點指令,即常閉接點邏輯運算起始。
A,與指令。用於單個常開接點的串聯。
AN,與非指令。用於單個常閉接點的串聯。
O,或指令。用於單個常開接點的並聯。
ON,或非指令。用於單個常閉接點的並聯。
二、正、負跳變 ED、EU
ED,在檢測到一個正跳變(從OFF到ON)之後,讓能流接通一個掃描周期。
EU,在檢測到一個負跳變(從ON到OFF)之後,讓能流接通一個掃描周期。
三、輸出 =
=,在執行輸出指令時,映像寄存器中的指定參數位被接通。
四、置位與復位指令S、R
S,執行置位(置1)指令時,從bit或OUT指定的地址參數開始的N個點都被置位。
R,執行復位(置0)指令時,從bit或OUT指定的地址參數開始的N個點都被復位。
置位與復位的點數可以是1-255,當用復位指令時,如果bit或OUT指定的是T或C時,那麼定時器或計數器被復位,同時當前值將被清零。
五、空操作指令NOP
NOP指令不影響程序的執行,執行數N(1-255)。
第三章 可編程式控制制器梯形圖設計規則
1.觸點的安排
梯形圖的觸點應畫在水平線上,不能畫在垂直分支上。
2.串、並聯的處理
在有幾個串聯迴路相並聯時,應將觸點最多的那個串聯迴路放在梯形圖最上面。在有幾個並聯迴路相串聯時,應將觸點最多的並聯迴路放在梯形圖的最左面。
3.線圈的安排
不能將觸點畫在線圈右邊,只能在觸點的右邊接線圈。
4.不準雙線圈輸出
如果在同一程序中同一元件的線圈使用兩次或多次,則稱為雙線圈輸出。這時前面的輸出無效,只有最後一次才有效,所以不應出現雙線圈輸出。
5.重新編排電路
如果電路結構比較復雜,可重復使用一些觸點畫出它的等效電路,然後再進行編程就比較容易。
6.編程順序
對復雜的程序可先將程序分成幾個簡單的程序段,每一段從最左邊觸點開始,由上之下向右進行編程,再把程序逐段連接起來。
『肆』 可編程式控制制器工作過程
可編程式控制制器的工作過程包括兩部分:自診斷及通信響應的固定過程和用戶程序執行過程,如圖1所示。PLC在每次執行用戶程序之前,都先執行故障自診斷程序、復位、監視、定時等內部固定程序,若自診斷正常,繼續向下掃描,然後PLC檢查是否有與編程器、計算機等的通信請求。如果有與計算機等的通信請求,則進行相應處理。當PLC處於停止(STOP)狀態時,只循環進行前兩個過程。而在PLC處於運行(RUN)狀態時,PLC從內部處理、通信操作、輸入掃描、執行用戶程序、輸出刷新五個工作階段循環工作。每完成一次以上五個階段所需要的時間稱為一個掃描周期。
用語言講是很蒼白的,建議你得去實踐,東訓有實操設備,有老師教,很專業。
『伍』 可編程式控制制器由哪幾部分組成各有什麼作用
電源
電源用於將交流電轉換成PLC內部所需的直流電,目前大部分PLC採用開關式穩壓電源供電。
中央處理單元
中央處理器(CPU)是PLC的控制中樞,也是PLC的核心部件,其性能決定了PLC的性能。中央處理器由控制器、運算器和寄存器組成,這些電路都集中在一塊晶元上,通過地址匯流排、控制匯流排與存儲器的輸入/輸出介面電路相連。中央處理器的作用是處理和運行用戶程序,進行邏輯和數學運算,控制整個系統使之協調。
存儲器
存儲器是具有記憶功能的半導體電路,它的作用是存放系統程序、用戶程序、邏輯變數和其他一些信息。其中系統程序是控制PLC實現各種功能的程序,由PLC生產廠家編寫,並固化到只讀存儲器(ROM)中,用戶不能訪問。
輸入單元
輸入單元是PLC與被控設備相連的輸入介面,是信號進入PLC的橋梁,它的作用是接收主令元件、檢測元件傳來的信號。輸入的類型有直流輸入、交流輸入、交直流輸入。
輸出單元
輸出單元也是PLC與被控設備之間的連接部件,它的作用是把PLC的輸出信號傳送給被控設備,即將中央處理器送出的弱電信號轉換成電平信號,驅動被控設備的執行元件。輸出的類型有繼電器輸出、晶體管輸出、晶閘門輸出。
望採納。。。。。。
『陸』 PLC可編程序控制器,整個工作過程分五個階段哪五個階段
當可編程邏輯控制器投入運行後,其工作過程一般分為三個階段,即輸入采樣、用戶程序執行和輸出刷新三個階段。完成上述三個階段稱作一個掃描周期。在整個運行期間,可編程邏輯控制器的CPU以一定的掃描速度重復執行上述三個階段。
1、輸入采樣階段。在輸入采樣階段,PLC控制器以掃描方式依次地讀入所有輸入狀態和數據,並將它們存入I/O映象區中的相應得單元內。輸入采樣結束後,轉入用戶程序執行和輸出刷新階段。
2、用戶程序執行階段。在用戶程序執行階段,PLC控制器總是按由上而下的順序依次地掃描用戶程序(梯形圖)。
3、輸出刷新階段。當掃描用戶程序結束後,PLC控制器就進入輸出刷新階段。在此期間,CPU按照I/O映象區內對應的狀態和數據刷新所有的輸出鎖存電路,再經輸出電路驅動相應的外設。這時,才是PLC控制器的真正輸出。
(6)可編程式控制制器大作業擴展閱讀:
PLC的應用
1、開環控制
開關量的開環控制是PLC的最基本控制功能。PLC的指令系統具有強大的邏輯運算能力,很容易實現定時、計數、順序(步進)等各種邏輯控制方式。大部分PLC就是用來取代傳統的繼電接觸器控制系統。
2、模擬量閉環
對於模擬量的閉環控制系統,除了要有開關量的輸入輸出外,還要有模擬量的輸入輸出點,以便采樣輸入和調節輸出實現對溫度、流量、壓力、位移、速度等參數的連續調節與控制。目前的PLC不但大型、中型機具有這種功能外,還有些小型機也具有這種功能。
3、數字量控制
控制系統具有旋轉編碼器和脈沖伺服裝置(如步進電動機)時,可利用PLC實現接收和輸出高速脈沖的功能,實現數字量控制,較為先進的PLC還專門開發了數字控制模塊,可實現曲線插補功能。
4、數據採集監控
由於PLC主要用於現場控制,所以採集現場數據是十分必要的功能,在此基礎上將PLC與上位計算機或觸摸屏相連接,既可以觀察這些數據的當前值,又能及時進行統計分析,有的PLC具有數據記錄單元,可以用一般個人電腦的存儲卡插入到該單元中保存採集到的數據。
『柒』 可編程式控制制器如何編程
可編程式控制制器的基本工作原理:
可編程式控制制器(PLC)的工作有兩個要點:入出信息變換、可靠物理實現,入出信息變換主要由運行存儲於PLC內存中的程序實現。這程序既有系統的(這程序又稱監控程序,或操作系統),又有用戶的。系統程序為用戶程序提供編輯與運行平台,同時,還進行必要的公共處理,如自檢,I/O刷新,與外設、上位計算機或其它PLC通訊等處理。用戶程序由用戶按照控制的要求進行設計。什麼樣的控制,就有什麼樣的用戶程序。
可靠物理實現主要通過輸入(I, INPUT)及輸出(O, OUTPUT)電路。每一輸入點或輸出點就有一個I或O電路。而且,總是把若干個這樣電路集成在一個模塊(或箱體)中,然後再由若干個模塊(或箱體)集成為PLC完整的I/O系統(電路)。盡管這些模塊相當多,佔了PLC體積的大部分,但由於它們都是由高度集成化的,所以,PLC的體積還是不太大的。
輸入電路時刻監視著輸入點的(通、ON或斷、OFF)狀態,並將此狀態暫存於它的輸入暫存器(還可能有別的稱謂)中。每一輸入點都有一個與其對應的輸入暫存器。
輸出電路有輸出鎖存器(還可能有別的稱謂)。它也有兩個狀態,高、低電位狀態,並可鎖存。同時,它還有相應的物理電路,可把這個高、低電位的狀態傳送給輸出點。每一輸出點都有一個與其對應的輸出鎖存器。
這里的輸入暫存器及輸出鎖存器實際是PLC的I/O電路的寄存器。它們與PLC內存交換信息通過PLC I/O匯流排及運行PLC的系統程序實現。
把輸入暫存器的信息讀到PLC的內存中,稱輸入刷新。PLC內存有專門開辟的存放輸入信息的映射區。這個區的每一對應位(bit)稱為輸入繼電器,或稱軟觸點,或稱為過程映射輸入寄存器(the process-image input register)。這些位(bit)置成1,表示觸點通,置成0為觸點斷。由於它的狀態是由輸入刷新得到的,所以,它反映的就是輸入點的狀態。
『捌』 簡述可編程式控制制器系統設計的一般原則和步驟!
(1) 最大限度地滿足被控對象的要求;
(2) 在滿足控制要求的前提下,力求使控制系統簡單、經濟、適用及維護方便;
(3) 保證系統的安全可靠;
(4) 考慮生產發展和工藝改進的要求,在選型時應留有適當的餘量。
由於PLC的結構和工作方式與一般微機和繼電器相比各有特點,所以其設計的步驟也不盡相同,具體設計步驟如下:
(1) 詳細了解被控對象的生產工藝過程,分析控制要求;
(2) 根據控制要求確定所需的用戶輸入/輸出設備;
(3) 選擇PLC類型;
(4) 分配PLC的I/O點,設計I/O連接圖;
(5) PLC軟體設計,同時可進行控制台的設計和現場施工;
(6) 系統調試,固化程序,交付使用。
(1) PLC容量的選擇
①首先要對控制任務進行詳細的分析,把所有的I/O點找出來,包括開關量I/O和模擬量I/O 這些I/O點的性質。
②然後要對用戶存儲器容量進行估算。總存儲器字數=(開關量輸入點數+開關量輸出點數)×10+模擬量點數×150。然後按計算存儲器字數的25%考慮餘量。
(2) PLC機型的選擇
由於生產PLC的廠家眾多,實現的功能雖基本相同,性能、價格和編程語言卻有較大差別,一般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①功能方面:所有PLC一般都具有常規的功能,但對某些特殊要求,就要知道所選用的PLC 是否有能力完成控制任務。
②價格方面:不同廠家的PLC產品價格相差很大,有些功能類似、質量相當、I/O點數相當的PLC的價格能相差40%以上。在使用PLC較多的情況下,性價比是一個重要的因素。
③售後服務:應考慮相關的技術支持,統一型號方便維護,系統改造、升級等因素。
『玖』 大工15春《可編程式控制制器》大作業題目及要求怎麼寫
大工15春《可編程式控制制器》大作業題目及要求怎麼寫,在我的作業里下載作業,做好再上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