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編程語言 > 可編程的iobc

可編程的iobc

發布時間:2022-10-31 10:44:59

⑴ 可編程控制器的分類有哪些

目前,PLC和種類很多,規格性能不一。對PLC的分類,通常可根據它的結構形式,容量或功能進行。
1.按結構形式的分類
按照硬體的結構形式,PLC可分為:
整體式PLC:這種結構的PLC將電源,CPU,噴射器,輸入/輸出部件等集中配置在一起,裝在一個箱體內,通常稱為主機。整體式結構的PLC具有結構緊湊,卷板機,體積小,重量輕,價格較低等特點,但主機的I/O點數固定,使用上不太靈活。小型的PLC通常使用這種結構,適用於比較簡單的控制場合。
模塊式PLC:也稱為積木式結構,即把PLC的各組成部分以模塊的形式分開,如電源模塊,CPU模塊,輸入模塊,輸出模塊等,把這些模塊插在底板上,組裝在一個機架內。這種結構的PLC配置靈活,裝配方便,便於擴展,但結構較復雜,價格較高。大型的PLC通常採用這種結構,適用於比較復雜的控制場合。
疊裝式PLC:這是一種新的結構形式,它吸收了整體式和模塊式PLC的優點,如三菱公司的FX2系列PLC,它的基本單元,擴展單元和擴展模塊等高等寬,但是長度不同。它們不用基板,僅用扁平電纜,緊密拼裝後組成一個整齊的長方體,輸入輸出點數的配置也相當靈活。
2.按容量的分類
PLC的容量主要是指其輸入/輸出點數。按容量量大小,可將PLC分為:
小型PLC:I/O點數一般在256點以下;
中型PLC:I/O點數一般在256~1024點之間;
大型PLC:I/O點數在1024點以上。
3.按功能的分類
按PLC功能上的強弱,玻璃管道,可分為:
低檔機:具有邏輯運算,計時,計數等功能,有的有一定的算術運算,數據處理和傳送等功能,可實現邏輯,順序,計時計數等控制功能。
中檔機:除具有低檔機的功能外,還具有較強的模擬量輸出,剪板機,算術運算,數據傳送等功能,可完成既有開關量又有模擬量的控制任務
高檔機:除具有中檔機的功能外,還具有帶符號運算,矩陣運算等功能,使得運算能力更強,還具有模擬量調節,強大的聯網通信等功能,能進行智能控制,遠程式控制制,大規模控制,可構成分布式控制系統,實現工廠自動化管理。
當然,上述分類的標准不是固定的,而是隨PLC整體性能的提高在不斷變

⑵ 計算機的可編程性指什麼

主要是指對CPU的編程。


可編程計算機控制器,作為一個全新的概念於90年代中期在工控界提出,它融合了傳統的PLC和IPC的優點。

既具有PLC的高可靠性和易擴展性,又有著IPC的強大運算/處理能力和較高的實時性及開放性,是一種新一代可編程計算機控制器,代表了當今工業控制技術的發展趨勢。

可編程式控制制器PLC和工業計算機IPC已先後推出多年,它們在各自不同的應用場合已獲得了十分廣泛的應用。

在多年的應用實踐中,PLC運算/處理能力不強、實時性、開放性較差和IPC可靠性及可擴展性相對較差的缺點已逐漸暴露出來,尋求一種性能更為優良的控制器已成為各類工業用戶的迫切需求。

1994年由奧地利貝加萊公司推出的PCC融合了傳統的PLC和IPC的優點,既具有PLC的高可靠性和易擴展性,又有著IPC的強大運算/處理能力和較高的實時性及開放性。

編輯程序讓電腦執行的過程就叫編程 很多軟體都可以編程 具有代表性的計算機語言有Java,BASIC C,C++,VB,VF,SQL,網頁編程JSP,ASP,PHP ,軟體是eclipse,Microsoft Visual Studio,Microsoft Visual Basic,Microsoft SQL Server,等等。

Java是應用最廣泛的編程語言之一,大學中則常常以C語言作為編程的入門語言, BASIC是Beginner's All-purpose symbolic instruction Code(初學者通用符號指令代碼)的縮寫,是國際上廣泛使用的一種計算機高級語言。

⑶ 可編程的幾個特點

(1)高可靠性
1)所有的I/O 介面電路均採用光電隔離,使工業現場的外電路與PLC 內部電路之間電氣上隔離。
2)各輸入端均採用R-C濾波器,其濾波時間常數一般為10~20ms。
3)各模塊均採用屏蔽措施,以防止輻射干擾。
4)採用性能優良的開關電源。
5)對採用的器件進行嚴格的篩選。
6)良好的自診斷功能,一旦電源或其他軟、硬體發生異常情況,CPU立即採用有效措施,以防止故障擴大。
7)大型PLC 還可以採用由雙CPU 構成冗餘系統或有三CPU 構成表決系統,使可靠性更進一步提高。
(2)豐富的I/O 介面模塊
PLC針對不同的工業現場信號,如:
• 交流或直流;
• 開關量或模擬量;
• 電壓或電流;
• 脈沖或電位;
• 強電或弱電等。
有相應的I/O 模塊與工業現場的器件或設備,如:
• 按鈕
• 行程開關
• 接近開關
• 感測器及變送器
• 電磁線圈
• 控制閥
直接連接另外為了提高操作性能,它還有多種人-機對話的介面模塊;為了組成工業局部網路,它還有多種通訊聯網的介面模塊,等等。
(3)採用模塊化結構
為了適應各種工業控制需要除了單元式的小型PLC 以外絕大多數PLC 均採用模塊化結構PLC 的各個部件包括CPU 電源I/O 等均採用模塊化設計由機架及電纜將各模塊連接起來系統的規模和功能可根據用戶的需要自行組合。
(4)編程簡單易學
PLC的編程大多採用類似於繼電器控制線路的梯形圖形式對使用者來說不需要具備計算機的專門知識因此很容易被一般工程技術人員所理解和掌握。
(5)安裝簡單維修方便
PLC不需要專門的機房可以在各種工業環境下直接運行使用時只需將現場的各種設備與PLC 相應的I/O 端相連接即可投入運行各種模塊上均有運行和故障指示裝置便於用戶了解運行情況和查找故障。由於採用模塊化結構因此一旦某模塊發生故障用戶可以通過更換模塊的方法使系統迅速恢復運行 。這個必須得實踐你才能真正吃透,東訓就有,而且有老師教,很專業。

⑷ 可編程式控制制器的問題

PLC的POWER燈亮,而RUN燈不亮,就是沒有運行程序。

可能是以下原因造成:

1、PLC上的撥動開關,有沒有撥到RUN,如果沒有,就撥到RUN。

2、如果PLC撥動開關撥在RUN位置了,在線看看有沒有程序,如果沒有程序也不會RUN。

3、有程序,撥動開關也在RUN,可以用編程軟體控制PLC運行。這個在硬體上將撥動開關撥到STOP,在撥回RUN也可以。

4、看報警ERROR燈亮不亮,如果報警燈亮了,說明報警了,報警時是不會運行程序的,所以RUN燈不會亮,先解除報警,重新運行。

5、看那程序里有沒有停止PLC運行的指令,有些PLC做了一些比如催款之類的程序,時間到了控制PLC不運行。

6、如果以上都不是,應該就是PLC壞了。

相關介紹:

可編程邏輯控制器(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PLC),一種具有微處理器的用於自動化控制的數字運算控制器,可以將控制指令隨時載入內存進行儲存與執行。可編程式控制制器由CPU、指令及數據內存、輸入/輸出介面、電源、數字模擬轉換等功能單元組成。

早期的可編程邏輯控制器只有邏輯控制的功能,所以被命名為可編程邏輯控制器,後來隨著不斷地發展,這些當初功能簡單的計算機模塊已經有了包括邏輯控制、時序控制、模擬控制、多機通信等各類功能,名稱也改為可編程式控制制器(Programmable Controller)。

但是由於它的簡寫PC與個人電腦(Personal Computer)的簡寫相沖突,加上習慣的原因,人們還是經常使用可編程邏輯控制器這一稱呼,並仍使用PLC這一縮寫。

⑸ 可編程式控制制器有幾種編程語言以及它們的特點

有五種主要編程語言:1、梯形圖 2、語句表 3、功能塊圖 4、順序功能圖 5、結構化文本。
各種編程語言的特點為:
1、梯形圖:
(1)是一種圖形語言,沿用傳統控制圖中的繼電器觸點、線圈、串聯等術語和一些圖形符號構成。
(2)梯形圖中觸點只有常開和常閉,觸點可是PLC輸入點接的開關,也可以是PLC內部繼電器的觸點或內部寄存器、計數器等狀態。
(3)梯形圖中的觸點可以任意串並聯,但線圈只能並聯不能串聯。
(4)內部繼電器、計數器、及川啟等不能直接控制外部負載,只能作為中間結果供CPU內部使用。
2、語句表:
(1)利用助記符號表示操作功能,具有容易記憶,便於掌握等特點。
(2)在編程器的鍵盤上就可以進行編程設計。
(3)一般PLC的梯形圖和語句表可以相互裝換。
3、功能模塊:
(1)以功能模塊為單位。沖控制功能入手,使控制方案的分析或理解變得容易。
(2)功能模塊是用圖形化的方式描述功能,他的直觀性大大方便設計人員的編程和組態。
4、順序功能圖:
(1)以功能為主線、條例清晰,便於對程序操作的理解和溝通。
(2)對大型的程序,可分工設計,採用較為靈活的程序結構,可節省程序設計時間和調試時間。
(3)常用於系統規模較大、程序關系復雜的理解和溝通。
(4)整個程序的掃描時間有其他程序設計語言編制的程序的掃描時間大大縮短。
5、結構化文本:
(1)採用高級語言進行編程,可以完成比較復雜的控制運算。
(2)需要有一定的計算機高級程序設計語言的知識和編程技巧,對編程人員要求較高。
(3)直觀性和易操作性相對差。
(4)常被用於採用功能模塊等其他語言較難實現的一些控制功能的實施。

⑹ 可編程式控制制器的硬體由哪幾個部分組成

可編程式控制制器就是常說的PLC。
主要包括五個部分:
CPU,存儲器,I/O模塊,通信介面,電源。

⑺ 可編程式控制制器的性能指標有哪些

可編程式控制制器的性能指標:

1、輸入/輸出點數

可編程式控制制器的I/O點數指外部輸入、輸出端子數量的總和。它是描述的PLC大小的一個重要的參數。

2、存儲容量

PLC的存儲器由系統程序存儲器,用戶程序存儲器和數據存儲器三部分組成。PLC存儲容量通常指用戶程序存儲器和數據存儲器容量之和,表徵系統提供給用戶的可用資源,是系統性能的一項重要技術指標。

3、掃描速度

可編程式控制制器採用循環掃描方式工作,完成1次掃描所需的時間叫做掃描周期。影響掃描速度的主要因素有用戶程序的長度和PLC產品的類型。PLC中CPU的類型、機器字長等直接影響PLC運算精度和運行速度。

4、指令系統

指令系統是指PLC所有指令的總和。可編程式控制制器的編程指令越多,軟體功能就越強,但掌握應用也相對較復雜。用戶應根據實際控制要求選擇合適指令功能的可編程式控制制器。

5、通信功能

通信有PLC之間的通信和PLC與其他設備之間的通信。通信主要涉及通信模塊,通信介面,通信協議和通信指令等內容。PLC的組網和通信能力也已成為PLC產品水平的重要衡量指標之一。

(7)可編程的iobc擴展閱讀:

可編程式控制制器(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簡稱PC或PLC是一種數字運算操作的電子系統,專門在工業環境下應用而設計。它採用可以編製程序的存儲器,用來在執行存儲邏輯運算和順序控制、定時、計數和算術運算等操作的指令,並通過數字或模擬的輸入(I)和輸出(O)介面,控制各種類型的機械設備或生產過程。

可編程式控制制器是在電器控制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基礎上開發出來的,並逐漸發展成為以微處理器為核心,把自動化技術、計算機技術、通訊技術融為一體的新型工業控制裝置。PLC已被廣泛應用於各種生產機械和生產過程的自動控制中,成為一種最重要、最普及、應用場合最多的工業控制裝置,被公認為現代工業自動化的三大支柱(PLC、機器人、CAD/CAM)之一。

⑻ 什麼是可編程邏輯器件目前常見的有哪些可編程邏輯器件

邏輯器件可分為兩大類 - 固定邏輯器件和可編程邏輯器件。 一如其名,固定邏輯器件中的電路是永久性的,它們完成一種或一組功能 - 一旦製造完成,就無法改變。 另一方面,可編程邏輯器件(PLD)是能夠為客戶提供范圍廣泛的多種邏輯能力、特性、速度和電壓特性的標准成品部件 - 而且此類器件可在任何時間改變,從而完成許多種不同的功能。
對於固定邏輯器件,根據器件復雜性的不同,從設計、原型到最終生產所需要的時間可從數月至一年多不等。 而且,如果器件工作不合適,或者如果應用要求發生了變化,那麼就必須開發全新的設計。 設計和驗證固定邏輯的前期工作需要大量的「非重發性工程成本」,或NRE。 NRE表示在固定邏輯器件最終從晶元製造廠製造出來以前客戶需要投入的所有成本,這些成本包括工程資源、昂貴的軟體設計工具、用來製造晶元不同金屬層的昂貴光刻掩模組,以及初始原型器件的生產成本。 這些NRE成本可能從數十萬美元至數百萬美元。
對於可編程邏輯器件,設計人員可利用價格低廉的軟體工具快速開發、模擬和測試其設計。 然後,可快速將設計編程到器件中,並立即在實際運行的電路中對設計進行測試。 原型中使用的PLD器件與正式生產最終設備(如網路路由器、ADSL數據機、DVD播放器、或汽車導航系統)時所使用的PLD完全相同。 這樣就沒有了NRE成本,最終的設計也比採用定製固定邏輯器件時完成得更快。
採用PLD的另一個關鍵優點是在設計階段中客戶可根據需要修改電路,直到對設計工作感到滿意為止。 這是因為PLD基於可重寫的存儲器技術--要改變設計,只需要簡單地對器件進行重新編程。 一旦設計完成,客戶可立即投入生產,只需要利用最終軟體設計文件簡單地編程所需要數量的PLD就可以了。
可編程邏輯器件的兩種主要類型是現場可編程門陣列(FPGA)和復雜可編程邏輯器件(PLD)。 在這兩類可編程邏輯器件中,FPGA提供了最高的邏輯密度、最豐富的特性和最高的性能。 現在最新的FPGA器件,如Xilinx Virtex系列中的部分器件,可提供八百萬"系統門"(相對邏輯密度)。 這些先進的器件還提供諸如內建的硬連線處理器(如IBM Power PC)、大容量存儲器、時鍾管理系統等特性,並支持多種最新的超快速器件至器件(device-to-device)信號技術。 FPGA被應用於范圍廣泛的應用中,從數據處理和存儲,以及到儀器儀表、電信和數字信號處理等。
與此相比,PLD提供的邏輯資源少得多 - 最高約1萬門。 但是,PLD提供了非常好的可預測性,因此對於關鍵的控制應用非常理想。 而且如Xilinx CoolRunner系列PLD器件需要的功耗極低。

⑼ 可編程式控制制器的工作原理是什麼

可編程式控制制器的基本工作原理:

可編程式控制制器(PLC)的工作有兩個要點:入出信息變換、可靠物理實現,入出信息變換主要由運行存儲於PLC內存中的程序實現。這程序既有系統的(這程序又稱監控程序,或操作系統),又有用戶的。系統程序為用戶程序提供編輯與運行平台,同時,還進行必要的公共處理,如自檢,I/O刷新,與外設、上位計算機或其它PLC通訊等處理。用戶程序由用戶按照控制的要求進行設計。什麼樣的控制,就有什麼樣的用戶程序。

可靠物理實現主要通過輸入(I,INPUT)及輸出(O,OUTPUT)電路。每一輸入點或輸出點就有一個I或O電路。而且,總是把若干個這樣電路集成在一個模塊(或箱體)中,然後再由若干個模塊(或箱體)集成為PLC完整的I/O系統(電路)。盡管這些模塊相當多,佔了PLC體積的大部分,但由於它們都是由高度集成化的,所以,PLC的體積還是不太大的。

輸入電路時刻監視著輸入點的(通、ON或斷、OFF)狀態,並將此狀態暫存於它的輸入暫存器(還可能有別的稱謂)中。每一輸入點都有一個與其對應的輸入暫存器。

輸出電路有輸出鎖存器(還可能有別的稱謂)。它也有兩個狀態,高、低電位狀態,並可鎖存。同時,它還有相應的物理電路,可把這個高、低電位的狀態傳送給輸出點。每一輸出點都有一個與其對應的輸出鎖存器。

這里的輸入暫存器及輸出鎖存器實際是PLC的I/O電路的寄存器。它們與PLC內存交換信息通過PLC I/O匯流排及運行PLC的系統程序實現。

把輸入暫存器的信息讀到PLC的內存中,稱輸入刷新。PLC內存有專門開辟的存放輸入信息的映射區。這個區的每一對應位(bit)稱為輸入繼電器,或稱軟觸點,或稱為過程映射輸入寄存器(the process-image input register)。這些位(bit)置成1,表示觸點通,置成0為觸點斷。由於它的狀態是由輸入刷新得到的,所以,它反映的就是輸入點的狀態。

輸出鎖存器與PLC內存中的輸出映射區也是對應的。一個輸出鎖存器也有一個內存位(bit)與其對應,這個位稱為輸出繼電器,或稱輸出線圈,或稱為過程映射輸出寄存器(the process-image output register)。通過PLC I/O匯流排及運行系統程序,輸出繼電器的狀態將映射給輸出鎖存器。這個映射的完成也稱輸出刷新。

PLC除了有可接收開關信號的輸入電路,有時,還有接收模擬信號的輸入電路(稱模擬量輸入單元或模塊)。只是後者先要進行模、數轉換,然後,再把轉換後的數據存入PLC相應的內存單元中。

如要產生模擬量輸出,則要配有模擬量輸出電路(稱模擬量輸出模塊或單元)。靠它對PLC相應的內存單元的內容進行數、模轉換,並產生輸出。

這樣,用戶所要編的程序只是,PLC輸入有關的內存區到輸出有關的內存區的變換。這是一個數據及邏輯處理問題。由於PLC有強大的指令系統,編寫出滿足這個要求的程序是完全可能的。

a-簡化工作流程圖 b–實際工作流程圖

圖2 PLC工作流程圖

有了上述過程,用PLC實現控制顯然是可能的。因為:有了輸入刷新,可把輸入電路監視得到的輸入信息存入PLC的輸入映射區;經運行用戶程序,輸出映射區將得到變換後的信息;再經輸出刷新,輸出鎖存器將反映輸出映射區的狀態,並通過輸出電路產生相應的輸出。又由於這個過程是永不停止地循環反復地進行著,所以,輸出總是反映輸入的變化。只是響應的時間上,略有滯後。但由於PLC的工作速度很快,所以,這個「略有滯後」的時間是很短的,一般也就是幾毫秒、幾十毫秒,最多也不會超過100到200毫秒。

圖2a所示的是簡化的過程,實際的PLC工作過程還要復雜些。除了I/O刷新及運行用戶程序,還要做些其它的公共處理工作。公共處理工作有:循環時間監視、外設服務及通訊處理等。

監視循環時間的目的是避免用戶程序「死循環」,保證PLC能正常工作。為避免用戶程序「死循環」的辦法是用「看門狗」(Watching dog),即設一個定時器,監測用戶程序的運行時間。只要循環超時,即報警,或作相應處理。

外設服務是讓PLC可接受編程器對它的操作,或向編程器輸出數據。

通訊處理是實現與計算機,或與其它PLC,或與智能操作器、感測器進行信息交換的。這也是增強PLC控制能力的需要。

也就是說,實際的PLC工作過程總是:公共處理——I/O刷新——運行用戶程序——再公共處理——⋯反復不停地重復著。圖2b所示的是實際的過程。

此外,PLC上電後,也要進行系統自檢及內存的初始化工作,為PLC的正常運行做好准備。

用這種不斷地重復運行程序以實現控制,稱掃描方式工作。是PLC基本的工作方式。

此外,為了應對緊急任務,PLC還有中斷工作方式。在中斷方式下,需處理的任務先申請中斷,被響應後停止正運行的程序,轉而去處理中斷工作(運行有關中斷的服務程序)。待處理完中斷,又返回運行原來程序。

PLC的中斷方式的任務,或稱事件,是分等級的。同時出現兩個或多個中斷事件,則優先順序高的先處理,繼而處理低的。直到全部處理完中斷任務,再轉為執行掃描程序。

PLC對大量控制都用掃描方式工作,而對個別急需的處理,則用中斷方式。這樣,既可做到所有的控制都能照顧到,而個別應急的任務也能及時進行處理。

當然,PLC的實際工作過程比這里講的還要復雜一些,分析其基本原理,也還有一些理論問題。但如果能弄清上面介紹的思路,也可知到PLC是怎麼工作的了。

⑽ 1. 可編程式控制制器的硬體由哪幾部分組成各部分的作用

第一章 可編程式控制制器簡介

可編程式控制制器是60年代末在美國首先出現,當時叫可編程邏輯控制器PLC(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目的是用來取代繼電器,以執行邏輯判斷、計時、計數等順序控制功能。PLC的基本設計思想是把計算機功能完善、靈活、通用等優點和繼電器控制系統的簡單易懂、操作方便、價格便宜等優點結合起來,控制器的硬體是標準的、通用的。根據實際應用對象,將控制內容編成軟體寫入控制器的用戶程序存儲器內。控制器和被控對象連接方便。

隨著半導體技術,尤其是微處理器和微型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到70年代中期以後,PLC已廣泛地使用微處理器作為中央處理器,輸入輸出模塊和外圍電路也都採用了中、大規模甚至超大規模的集成電路,這時的PLC已不再是邏輯判斷功能,還同時具有數據處理、PID調節和數據通信功能。

可編程式控制制器是一種數字運算操作的電子系統,專為在工業環境下應用而設計。它採用了可編程序的存儲器,用來在其內部存儲執行邏輯運算,順序控制、定時、計算和算術運算等操作的指令,並通過數字式和模擬式的輸入輸出,控制各種類型的機械或生產過程。PLC是微機技術與傳統的繼電接觸控制技術相結合的產物,它克服了繼電接觸控制系統中機械觸點的接線復雜、可靠性低、功耗高、通用性和靈活性差的缺點,充分利用微處理器的優點。

可編程式控制制器對用戶來說,是一種無觸點設備,改變程序即可改變生產工藝,因此可在初步設計階段選用可編程式控制制器,在實施階段再確定工藝過程。另一方面,從製造生產可編程式控制制器的廠商角度看,在製造階段不需要根據用戶的訂貨要求專門設計控制器,適合批量生產。由於這些特點,可編程式控制制器問世以後很快受到工業控制界的歡迎,並得到迅速的發展。目前,可編程式控制制器已成為工廠自動化的強有力工具,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一、PLC的結構及各部分的作用

可編程式控制制器的結構多種多樣,但其組成的一般原理基本相同,都是以微處理器為核心的結構。通常由中央處理單元(CPU)、存儲器(RAM、ROM)、輸入輸出單元(I/O)、電源和編程器等幾個部分組成。

1.中央處理單元(CPU)

CPU作為整個PLC的核心,起著總指揮的作用。CPU一般由控制電路、運算器和寄存器組成。這些電路通常都被封裝在一個集成電路的晶元上。CPU通過地址匯流排、數據匯流排、控制匯流排與存儲單元、輸入輸出介面電路連接。CPU的功能有以下一些:從存儲器中讀取指令,執行指令,取下一條指令,處理中斷。

2.存儲器(RAM、ROM)

存儲器主要用於存放系統程序、用戶程序及工作數據。存放系統軟體的存儲器稱為系統程序存儲器;存放應用軟體的存儲器稱為用戶程序存儲器;存放工作數據的存儲器稱為數據存儲器。常用的存儲器有RAM、EPROM和EEPROM。RAM是一種可進行讀寫操作的隨機存儲器存放用戶程序,生成用戶數據區,存放在RAM中的用戶程序可方便地修改。RAM存儲器是一種高密度、低功耗、價格便宜的半導體存儲器,可用鋰電池做備用電源。掉電時,可有效地保持存儲的信息。EPROM、EEPROM都是只讀存儲器。用這些類型存儲器固化系統管理程序和應用程序。

3.輸入輸出單元(I/O單元)

I/O單元實際上是PLC與被控對象間傳遞輸入輸出信號的介面部件。I/O單元有良好的電隔離和濾波作用。接到PLC輸入介面的輸入器件是各種開關、按鈕、感測器等。PLC的各輸出控制器件往往是電磁閥、接觸器、繼電器,而繼電器有交流和直流型,高電壓型和低電壓型,電壓型和電流型。

4.電源

PLC電源單元包括系統的電源及備用電池,電源單元的作用是把外部電源轉換成內部工作電壓。PLC內有一個穩壓電源用於對PLC的CPU單元和I/O單元供電。

5.編程器

編程器是PLC的最重要外圍設備。利用編程器將用戶程序送入PLC的存儲器,還可以用編程器檢查程序,修改程序,監視PLC的工作狀態。除此以外,在個人計算機上添加適當的硬體介面和軟體包,即可用個人計算機對PLC編程。利用微機作為編程器,可以直接編制並顯示梯形圖。

二、PLC的工作原理

PLC採用循環掃描的工作方式,在PLC中用戶程序按先後順序存放,CPU從第一條指令開始執行程序,直到遇到結束符後又返回第一條,如此周而復始不斷循環。PLC的掃描過程分為內部處理、通信操作、程序輸入處理、程序執行、程序輸出幾個階段。全過程掃描一次所需的時間稱為掃描周期。當PLC處於停狀態時,只進行內部處理和通信操作服務等內容。在PLC處於運行狀態時,從內部處理、通信操作、程序輸入、程序執行、程序輸出,一直循環掃描工作。

1.輸入處理

輸入處理也叫輸入采樣。在此階段,順序讀入所有輸入端子的通端狀態,並將讀入的信息存入內存中所對應的映象寄存器。在此輸入映象寄存器被刷新。接著進入程序執行階段。在程序執行時,輸入映象寄存器與外界隔離,即使輸入信號發生變化,其映象寄存器的內容也不會發生變化,只有在下一個掃描周期的輸入處理階段才能被讀入信息。

2.程序執行

根據PLC梯形圖程序掃描原則,按先左後右先上後下的步序,逐句掃描,執行程序。遇到程序跳轉指令,根據跳轉條件是否滿足來決定程序的跳轉地址。從用戶程序涉及到輸入輸出狀態時,PLC從輸入映象寄存器中讀出上一階段采入的對應輸入端子狀態,從輸出映象寄存器讀出對應映象寄存器,根據用戶程序進行邏輯運算,存入有關器件寄存器中。對每個器件來說,器件映象寄存器中所寄存的內容,會隨著程序執行過程而變化。

3.輸出處理

程序執行完畢後,將輸出映象寄存器,即器件映象寄存器中的Y寄存器的狀態,在輸出處理階段轉存到輸出鎖存器,通過隔離電路,驅動功率放大電路,使輸出端子向外界輸出控制信號,驅動外部負載。

三、PLC編程語言

1.梯形圖編程語言

梯形圖沿襲了繼電器控制電路的形式,它是在電器控制系統中常用的繼電器、接觸器邏輯控制基礎上簡化了符號演變來的,形象、直觀、實用。

梯形圖的設計應注意以下三點:

(一)梯形圖按從左到右、從上到下的順序排列。每一邏輯行起始於左母線,然後是觸點的串、並聯接,最後是線圈與右母線相聯。

(二)梯形圖中每個梯級流過的不是物理電流,而是「概念電流」,從左流向右,其兩端沒有電源。這個「概念電流」只是形象地描述用戶程序執行中應滿足線圈接通的條件。

(三)輸入繼電器用於接收外部輸入信號,而不能由PLC內部其它繼電器的觸點來驅動。因此,梯形圖中只出現輸入繼電器的觸點,而不出現其線圈。輸出繼電器輸出程序執行結果給外部輸出設備,當梯形圖中的輸出繼電器線圈得電時,就有信號輸出,但不是直接驅動輸出設備,而要通過輸出介面的繼電器、晶體管或晶閘管才能實現。輸出繼電器的觸點可供內部編程使用。

2.語句表編程語言

指令語句表示一種與計算機匯編語言相類似的助記符編程方式,但比匯編語言易懂易學。一條指令語句是由步序、指令語和作用器件編號三部分組成。

3.控制系統流程圖編程圖

控制系統流程圖是一種較新的編程方法。它是用像控制系統流程圖一樣的功能圖表達一個控制過程,目前國際電工協會(IEC)正在實施發展這種新式的編程標准。

第二章 基本指令簡介

基本指令如表所示

名 稱
助記符
目 標 元 件
說 明

取指令
LD
I、Q、M、SM、T、C、V、S、L
常開接點邏輯運算起始

取反指令
LDN
I、Q、M、SM、T、C、V、S、L
常閉接點邏輯運算起始

線圈驅動指令
=
Q、M、SM、T、C、V、S、L
驅動線圈的輸出

與指令
A
I、Q、M、SM、T、C、V、S、L
單個常開接點的串聯

與非指令
AN
I、Q、M、SM、T、C、V、S、L
單個常閉接點的串聯

或指令
O
I、Q、M、SM、T、C、V、S、L
單個常開接點的並聯

或非指令
ON
I、Q、M、SM、T、C、V、S、L
單個常閉接點的並聯

置位指令
S
I、Q、M、SM、T、C、V、S、L
使動作保持

復位指令
R
I、Q、M、SM、T、C、V、S、L
使保持復位

正跳變
ED
I、Q、M、SM、T、C、V、S、L
輸入信號上升沿產生脈沖輸出

負跳變
EU
I、Q、M、SM、T、C、V、S、L
輸入信號下降沿產生脈沖輸出

空操作指令
NOP

使步序作空操作

一、標准觸點 LD、A、O、LDN、AN、ON、

LD,取指令。表示一個與輸入母線相連的常開接點指令,即常開接點邏輯運算起始。

LDN,取反指令。表示一個與輸入母線相連的常閉接點指令,即常閉接點邏輯運算起始。

A,與指令。用於單個常開接點的串聯。

AN,與非指令。用於單個常閉接點的串聯。

O,或指令。用於單個常開接點的並聯。

ON,或非指令。用於單個常閉接點的並聯。

二、正、負跳變 ED、EU

ED,在檢測到一個正跳變(從OFF到ON)之後,讓能流接通一個掃描周期。

EU,在檢測到一個負跳變(從ON到OFF)之後,讓能流接通一個掃描周期。

三、輸出 =

=,在執行輸出指令時,映像寄存器中的指定參數位被接通。

四、置位與復位指令S、R

S,執行置位(置1)指令時,從bit或OUT指定的地址參數開始的N個點都被置位。

R,執行復位(置0)指令時,從bit或OUT指定的地址參數開始的N個點都被復位。

置位與復位的點數可以是1-255,當用復位指令時,如果bit或OUT指定的是T或C時,那麼定時器或計數器被復位,同時當前值將被清零。

五、空操作指令NOP

NOP指令不影響程序的執行,執行數N(1-255)。

第三章 可編程式控制制器梯形圖設計規則

1.觸點的安排

梯形圖的觸點應畫在水平線上,不能畫在垂直分支上。

2.串、並聯的處理

在有幾個串聯迴路相並聯時,應將觸點最多的那個串聯迴路放在梯形圖最上面。在有幾個並聯迴路相串聯時,應將觸點最多的並聯迴路放在梯形圖的最左面。

3.線圈的安排

不能將觸點畫在線圈右邊,只能在觸點的右邊接線圈。

4.不準雙線圈輸出

如果在同一程序中同一元件的線圈使用兩次或多次,則稱為雙線圈輸出。這時前面的輸出無效,只有最後一次才有效,所以不應出現雙線圈輸出。

5.重新編排電路

如果電路結構比較復雜,可重復使用一些觸點畫出它的等效電路,然後再進行編程就比較容易。

6.編程順序

對復雜的程序可先將程序分成幾個簡單的程序段,每一段從最左邊觸點開始,由上之下向右進行編程,再把程序逐段連接起來。

閱讀全文

與可編程的iobc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找漫畫看應該下載什麼app 瀏覽:182
如何在vps上搭建自己的代理伺服器 瀏覽:744
nginxphp埠 瀏覽:403
內臟pdf 瀏覽:152
怎麼看雲伺服器架構 瀏覽:85
我的世界國際服為什麼登不進伺服器 瀏覽:996
微盟程序員老婆 瀏覽:930
intellij創建java 瀏覽:110
java連接odbc 瀏覽:38
啟動修復無法修復電腦命令提示符 瀏覽:359
手機編程是什麼 瀏覽:98
山東移動程序員 瀏覽:163
蘇州java程序員培訓學校 瀏覽:479
單片機液晶驅動 瀏覽:856
魔拆app里能拆到什麼 瀏覽:132
新預演算法的立法理念 瀏覽:144
wdcpphp的路徑 瀏覽:136
單片機p0口電阻 瀏覽:926
瀏覽器中調簡訊文件夾 瀏覽:594
五菱宏光空調壓縮機 瀏覽: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