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智能武器具有哪些特點
這種武器之所以比精確制導武器更先進,就在於它可以「有意識」地尋找、辨別需要打擊的目標,有的還具有辨別自然語言的能力,是一種「會思考」的武器系統。例如,智能導彈是在巡航導彈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能在敵方上空自動搜索、識別、跟蹤目標並進行優化處理,根據目標特徵選擇最佳戰斗部位實施攻擊,消滅一個目標後立刻轉向另一目標繼續攻擊,可在目標區上空持續戰斗60分鍾。
又如,廣域智能引信地雷帶有多功能感測器,可對目標的各種物理場進行判定。當坦克進入距地雷半徑100米范圍時,即由微機控制發射智能子彈葯,先以35°仰角將子彈葯射出,爾後子彈葯在空中主動尋找目標,攻擊坦剋薄弱的頂裝甲。而智能化作戰,則是運用智能武器手段、廣泛實現高效指揮控制和靈巧精確打擊的高技術作戰形式。
軍事理論界普遍認為,智能武器將在未來軍事領域佔有重要地位。據統計,裝有智能系統的制導武器,在戰場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彈葯的命中精度將提高3倍;智能化的輔助指揮系統,由於熟知敵我雙方的指揮官思維習慣、性格脾氣和行為特徵,因而能在瞬息萬變的戰場上幫助指揮員判斷情況、定下決心、下達命令。
正因為如此,許多國家在建設21世紀軍隊的計劃中,都高度重視智能武器的開發和智能化作戰的研究。例如美國列入研製計劃的軍用機器人達100多種,並且一些部隊已經開始小批量裝備應用型軍用機器人。
2. 信息化武器裝備主要包括什麼
1、C4ISR系統。
C4ISR系統是現代軍隊的神經中樞,是兵力的倍增器。美國戰略C4ISR系統是美國軍事指揮當局作出重大戰略決策以及戰略部隊的指揮員對其所屬部隊實施指揮控制、進行管理時所用的設備、器材、程序的總稱,其以信息化作戰平台為依託,是整個軍事C4ISR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2、信息化作戰平台。
信息化作戰平台是指裝有大量電子信息設備,以信息和信息技術為核心的坦克、火炮、飛機、艦艇等武器載體,是C4ISR系統所依託的平台。這些作戰平台是自動化指揮系統的節點,是自動化指揮系統發揮打擊威力的重要物質基礎。
3、智能化彈葯。
信息化彈葯就是精確制導武器,它們能夠獲取並利用攻擊目標的位置、圖像信息,修正自己的彈道,以准確命中目標的彈葯,主要包括巡航導彈、末制導導彈、反輻射導彈。
4、數字化單兵作戰系統。
本系統配備的每一個單兵無論在何種復雜情況下,都能獲得准確、基本、直接的、不斷更新的戰場信息,幫助其判定敵我雙方位置。
數字化單兵作戰系統的每一個單兵能成為戰場偵察兵,能快速准確地將前方實時的現場狀況向後方指揮官傳遞圖像和聲音信息,同時也可以直接聽到後方指揮官下達的各項指令。
5、智能機器人
具備形形色色的內部信息感測器和外部信息感測器,如視覺、聽覺、觸覺、嗅覺。除具有感受器外,它還有效應器,作為作用於周圍環境的手段。這就是筋肉,或稱自整步電動機,它們使手、腳、長鼻子、觸角等動起來。智能機器人至少要具備三個要素:感覺要素,反應要素和思考要素。
3. 智能化武器裝備,名詞解釋,考試速急
智能武器指的是具有人工智慧的武器,通常由信息採集與處理系統、知識庫系統、輔助決策系統和任務執行系統等組成。能夠自行完成偵察、搜索、瞄準、攻擊目標和收集、整理、分析、綜合情報等軍事任務。
智能武器能識別飛機、坦克、火炮、艦船及其他軍事設施;能從復雜的信號中篩選出有用的信號;能將搜集到的情報以文字或語言的方式匯報給控制中心;能「有意識」地尋找目標,判斷並首先攻擊對己方威脅最大的目標;能根據新的指令迅速改變攻擊新的目標。
(3)可編程智能彈葯反導擴展閱讀:
「智能武器」一詞最早出現在70年代初。現在泛指具有一定智能或自主制導能力的武器,可以在最少的外部或人工支持下檢測和攻擊目標。智能武器(智能彈葯)指利用計算機制導系統的武器。感測器、演算法和處理器技術等方面的進步促進了全自動武器發展。
智能武器主要使用圖像/紅外、激光或衛星定位系統進行制導。根據武器類型可分為導彈,包括空對地導彈或地對空導彈;消耗品例如彈葯;感測器融合武器或電磁脈沖武器;制導火箭彈,例如反潛火箭、反坦克火箭、空對地火箭或空對空火箭;制導導彈或火器;智能子彈等。
4. 智能高射炮是怎麼控制的
智能高射炮的火控智能。由計算機自動控制,使火炮、導彈實現了共用一個控制系統的「軟結合」;火控系統能控制和決定火炮、導彈打擊的先後順序;火炮實現了自我裝填發射;導彈發射後對目標「自動尋的」,打了不用管。
光電智能。俄羅斯「通古斯卡」自行高射炮,具有「三光合一」瞄準具、微光攝像機、計算機等特性,使捕捉、跟蹤目標和計算射擊諸元實現了自動化、精確化。
彈葯智能。瑞士雙35高射炮採用「阿海德」子母榴彈,內裝152枚子彈,母彈在發射時自動裝定引爆時間,距目標8至10米爆炸。爆炸後子彈葯可對目標形成一個半徑為8米的彈幕群,使目標無處可逃。
5. 機槍打出的子彈,如果都能夠是精確制導的那就好了,為什麼槍打出的子彈不能設計成導彈模式的,進行精確制
你說的這個模式技術上是已經實現了,目前子彈裡面也有可編程彈葯,讓子彈能夠改變軌跡或者實現近炸,類似的概念產品在國外狙擊槍上出現過,但是並沒有正式投產,應用在重機槍目前看更是不可能。
首先這種模式成本很高,不僅僅智能彈葯貴,整個系統也很貴,畢竟槍身要整合一套智能化系統,這樣一把槍需要幾十萬美元,智能子彈可能需要上千美元一發,把這種技術應用到重機槍不可能,消耗不起。
重機槍在步兵定位主要是提供中近程火力壓制,所以精度對重機槍來說雖然重要,但是相對的在重量(方便移動)、射速等方面要綜合考慮,這也是為什麼智能彈葯概念在槍械類首先出現在狙擊槍而不是重機槍的原因
6. 靈巧彈葯的功能是什麼
所謂靈巧彈葯是指攻擊敵方縱深內目標、採用先進的單模、雙模式或多模式感測器,發射或拋撒後,有人參與或無人參與其戰斗行動的感測器引信彈葯。
目前,世界上已經發展裝備和正在發展中的靈巧彈葯種類很多,美、英、法、德、俄等國都在發展這類彈葯。靈巧彈葯主要分為半主動式和主動式兩大類。半主動式靈巧彈葯,即在其作戰迴路中必須有人參與其戰斗行動的靈巧彈葯。
這類靈巧彈葯不需要藉助另外的投射工具拋撒,它本身就是一種集投射工具和戰斗部於一體的一種武器。其中最典型的型號,有美國的直升機機載發射的「海爾法」反坦克導彈和155毫米野戰炮發射的「銅斑蛇」反坦克炮彈等。這類靈巧彈葯,其彈上都裝有激光感測器,在與目標交戰時,必須有觀察員用激光指示器為其照射目標,彈葯上的激光感測器,接收目標反射回來的激光信號,在其導引下飛向目標,對目標實施攻擊。主動式靈巧彈葯,它由母彈或機載拋撒器送到目標區上空拋撒的,在被拋撒出來後,便自主地對目標區進行搜索,在搜索。發現、識別、跟蹤、鎖定和對目標發起攻擊的整個過程中,都不需要人用指示器為它照射目標和指示目標。
但這類靈巧彈葯,須要藉助其他的投射工具,比如,炮彈、火箭彈、地地戰術彈道導彈或機載戰術彈葯拋撒器等,將其送到目標區上空,並將它拋撒出來。這類靈巧彈葯中,最典型是美國陸軍發展的「薩達姆」敏感反裝甲子彈葯和正在發展的智能反裝甲子彈葯。
7. 軍事自動化
海灣戰爭作戰初期,美軍利用計算機對作戰計劃進行了對抗性模擬檢驗,結果表明,利用F-117A飛機從空中和「戰斧」式巡航導彈從低空對巴格達進行攻擊,要比用F-111和A-6E飛機從低空攻擊的效果好得多。
這些模擬結果,使美軍的決策和計劃得到了完善和改進,作戰指揮質量大大提高。為拿出對伊拉克的轟炸計劃,美國空軍先在戰區攻擊模型上進行計算機模擬,五角大樓利用各種決策支持系統進行演習,輸入信息後,一般15分鍾就能拿出1~3個經過可行性論證,以及功效、得失權衡比較的模擬作戰方案。正是由於先進的人工智慧技術的支持,美軍才有可能在伊拉克戰爭開始前兩個小時內,完成對「斬首」行動的決策、准備和實施。現在,一些軍事強國的軍事行動已經離不開智能化程度不斷提高的計算機輔助決策系統,智能決策輔助系統已成為軍事行動不可或缺的「利器」。
目前,世界上許多發達國家都在制定發展人工智慧技術計劃,僅美國正在研製的機器人就有100餘種,英國也有30餘種。大量智能機器人,將可能在戰爭中大規模地投放於戰場,執行作戰任務。正如托夫勒所言:「機器人、衛星、導彈和高科技的『精巧戰』一樣,不論我們是否有所准備,都會在未來第三次浪潮文明的戰爭形式中擁有它自己的位置。」軍事智能革命,將真正實現作戰指揮活動和作戰行動的自動化和智能化。智能化指揮系統將使指揮控制活動的准確性和時效性大幅度提高,作戰平台將集發現、跟蹤、識別和自主發射為一體,智能化彈葯將具有更加強大的「自動尋的」和「發射後不管」功能,這將使指揮活動和作戰行動的效率接近極限。軍事決策的智能化將成為戰爭形態嬗變以及未來戰爭制勝的必然選擇。
高新技術為智能化決策助力
人工智慧是利用計算機模擬、實現人腦思維等智能活動的科學技術,覆蓋信息理解系統、處理系統、專家系統和知識庫等領域。
一些高新技術的重大突破使智能化軍事決策已成為21世紀信息化軍隊建設的新方向。
神經網路的應用。神經網路技術主要模仿人類神經元之間的信息傳遞功能,建立人工神經元網路結構,藉助電腦模擬人腦的思維,對輸入信息進行分析、加工、處理和利用。它將使軍事決策所使用的各種計算機模型接近真實化,提高對語言、圖像等各類信息的理解能力,進而作出科學的決策。
專家系統的應用。專家系統是指以知識為基礎、具有專家級解題能力的計算機軟體系統,是人工智慧的重要基礎。專家系統應用於軍事決策,就是將作戰指揮經驗提煉成規則並進行編程,自動生成作戰行動所需要的對策方案,幫助指揮員正確決策。這相當於為指揮員配備了一個高水平的「專家智囊團」。
模糊邏輯。戰場環境、敵我情況、武器裝備、精神士氣等都存在一定的模糊性。依據這樣的模糊信息進行軍事決策,過去主要靠指揮員的個人經驗,現在可以利用模糊邏輯理論和計算機模型進行分析處理,利用模糊綜合評判等方法,把經驗性和科學性結合起來,使決策更可靠。
信息融合。在計算機輔助下,利用現代決策理論和人工智慧技術,對多種來源的信息進行融合,並作出目標決策。這是智能輔助決策支持系統的重要基礎,它可使軍事決策更靈活、更快捷,增強適應戰場態勢瞬息萬變的快速應變能力。
知識戰士的智能化戰爭
不理解時代的特點,也就無法理解時代的戰爭。雖然人工智慧還不能全面代替人類,但畢竟可以應用於智能化軍事決策的輔助支持。正如軟體巨頭、科學家比爾·喬伊在《未來不需要我們》中描述的一種令人不寒而慄的前景:超智能機器人能夠自我生存和發展,並消滅人類。這給我們認知未來戰爭中的智能化決策的發展趨勢,提供了借鑒。我們不是唯武器論者,相信最終決定戰爭勝負的是人而不是物,但也從來沒有忽視過武器裝備的先進性和重要性。依靠技術創新推進中國特色軍事變革,既是必然選擇,又是重要方針。運籌帷幄未來信息化戰爭,智能化軍事決策無疑就是雄鷹的翅膀、勇士的利劍。軍事決策仍是人類智能的博弈,指揮群體的知識、智慧、謀略的作用和價值更加凸顯,智能化軍事決策永遠不會徹底動搖人的主體地位,但每一位指揮員也要清醒地認識到,「未來戰場將是知識戰士進行的智能化戰爭,將是全新意義的知識戰爭。」(作者單位:國防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