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CNC裝置由哪幾部分組成各有什麼作用
1、主機,它是數控機床的主體,包括機床身、立柱、主軸、進給機構等機械部件。它是用於完成各種切削加工的機械部件。
2、數控裝置,是數控機床的核心,包括硬體(印刷電路板、CRT顯示器、鍵盒、紙帶閱讀機等)以及相應的軟體,用於輸入數字化的零件程序,並完成輸入信息的存儲、數據的變換、插補運算以及實現各種控制功能。
3、驅動裝置,它是數控機床執行機構的驅動部件,包括主軸驅動單元、進給單元、主軸電機及進給電機等。
它在數控裝置的控制下通過電氣或電液伺服系統實現主軸和進給驅動。當幾個進給聯動時,可以完成定位、直線、平面曲線和空間曲線的加工。
4、輔助裝置,指數控機床的一些必要的配套部件,用以保證數控機床的運行,如冷卻、排屑、潤滑、照明、監測等。它包括液壓和氣動裝置、排屑裝置、交換工作台、數控轉台和數控分度頭,還包括刀具及監控檢測裝置等。
5、編程及其他附屬設備,可用來在機外進行零件的程序編制、存儲等。
(1)可編程式控制制器光電隔膜擴展閱讀
由於採用計算機替代原先用硬體邏輯電路組成的數控裝置,使輸入操作指令的存儲、處理、運算、邏輯判斷等各種控制機能的實現,均可通過計算機軟體來完成,處理生成的微觀指令傳送給伺服驅動裝置驅動電機或液壓執行元件帶動設備運行。
傳統的機械加工都是用手工操作普通機床作業的,加工時用手搖動機械刀具切削金屬,靠眼睛用卡尺等工具測量產品的精度的。
現代工業早已使用電腦數字化控制的機床進行作業了,數控機床可以按照技術人員事先編好的程序自動對任何產品和零部件直接進行加工了。這就是說的數控加工。數控加工廣泛應用在所有機械加工的任何領域,更是模具加工的發展趨勢和重要和必要的技術手段。
對於大批量生產的零件,使用自動化和半自動化的車床已能實現生產過程的自動化。但是,對於單件、小批量生產的零件,實現自動化一直滾宴是個難題。
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大並銀內,總是無法圓滿解決。尤其是在加工形狀復雜的、加工精度要求高的零件,一直在自動化的道路上處於停頓狀態。雖然有些應用仿形裝置解決了一部分,但是實踐證明,仿形車床還是不能徹底地解決這一問題。
數控車床(機床)的出現,蔽好為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開辟了廣闊的道路,所以成為機械加工中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
『貳』 PLC中的m8002是什麼
M8002用於拿帆PLC的初始化,plc每次斷電重啟後M8002就會執行一次。
名稱:初始脈沖常開觸點。RUN後輸出一個掃描周期的ON。
需要做數據初始化的時候使用,一般是做初始化時候用。
可編程邏輯控制器是種專門為在工業環境下應用而設計的數字運算操作電子系統。它採用一種可編程的存儲器,在其內部存儲執行邏輯運算、順序控制、定時、計數和算術運算等操作的指令,通過數字式或模擬式的輸入輸出來控制各種類型的機械設備或生產過程。
發展歷消神雹史
起源
美國汽車工業生產技術要求的發展促進了PLC的產生,20世紀60年代,美國通用汽車公司在對工廠生產線調整時,發現繼電器、接觸器控制系統修改難、體積大、雜訊大、維護不方便以及可靠性差,於是提出了著名的「通用十條」招標指標。[2]
1969年,美國數字化設備公司研製出第一台可編程式控制制器(PDP一14),在通用汽車公司的生產線上試用後,效果顯著;1971年,日本研製出第一台可編程式控制制器(DCS-8);1973年,德國研製出第一台可編程式控制制器;1974年,我國開始研製可編程式控制制器:1977年,我國在工業應用領域推廣PLC。[2]
最初的目的是替代機械開關裝置(繼電模塊)。然而,自從1968年以來,PLC的功能逐漸代替了繼電器控制板,現代PLC具有更多的功能。其用途從單一過程式控制制延伸到整個製造系統的控制和監測。[3]
發展
20世紀70年代初出現了微處理器。人們很快將其引入可編程邏輯控制器,使可編程邏輯控制器增加了運算、數據傳送及處理等功能,完成了真正具有計算機特徵的工業控制裝置。此時的可編程邏輯控制器為微機技術和繼電器常規控制概念相結合的產物。個人計算機發展起來後,為了方便和反映可編程式控制制器的功能特點,可編程邏輯控制器定名為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PLC)。
20世紀70年代中末期,可編程邏輯控制器進入實用化發展階段,計算機技術已全面引入可編程式控制制器中,使其功能發生了飛躍。更高的運算速度、超小型體積、更可靠的工業抗干擾設計、模擬量運算、PID功能及極高的性價比奠定了它在現代工業中的地位。
20世紀80年代初,可編程邏輯控制器在先進工業國家中已獲得廣泛應用。世界上生產可編程式控制制器的國家日益增多,產量日益上升。這標志著可編程式控制制器已步入成熟階段。
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是可編程邏輯控制器發展最快的時期,年增長率一直保持為30~40%。在這時期,PLC在處理模擬量能力、數字運算能力、人機介面能力和網路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可編程邏輯控制器逐漸進入過程式控制制領域,在某些應用上取代了在過程式控制制領域處於統治地位的DCS系統。
20世紀末期,可編程邏輯控制器的發展特點是更加適應於現代工業的需要。瞎褲這個時期發展了大型機和超小型機、誕生了各種各樣的特殊功能單元、生產了各種人機界面單元、通信單元,使應用可編程邏輯控制器的工業控制設備的配套更加容易。
參考資料網路_PLC
『叄』 可編程式控制制器的主要特點
PLC的主要特點如下。
1.可靠性高,抗干擾能力強
PLC是專為工業環境而設計的,其可靠性高,抗干擾能力強,其平均故障間隔時間可達5年以上,主要體現在:
1)對元器件進行嚴格篩選和老化,I/O介面電路採用光電隔離。
2)結構上考慮耐熱、防潮、防塵和抗震的要求。
3)硬體上採用隔離、屏蔽、濾波和接地等措施。
4)軟體上採用數字濾波等抗干擾和故障診斷措施。
5)工作方式採用循環掃描方式。
2.功能完善
PLC除基本邏輯處理功能外,配合特殊的功能模塊可用於數字控制領域,並可實現與上位機的通信。在各種工業控制領域,都可應用PLC實現控制的要求。
3.易操作
PLC具有易操作的特點,主要體現在:
1)程序輸入和更改方便。
2)多種程序設計語言可供使用。
3)自診斷功能使維修方便。
4.靈活性和可擴展性強
PLC的靈活性表現在下列三個方面:
1)採用的編程語言有梯形圖、布爾助記符、菜單圖、功能模塊圖和語言描述編程語言,只要掌握其中一種語言就可以進行編程。
2)根據應用規模的不斷擴展,即可進行容量的擴展、功能的擴展、應用和控制范圍的擴展。
3)設計、編程和安裝的工作量減少,易實現過程監視和控制。
『肆』 可編程式控制制器控制系統的設計基本過程
系統設計的主要內容
( 1 )擬定控制系統設計的技術條件。技術條件一般以設計任務書的形式來確定,它是整個設計的依據;
( 2 )選擇電氣傳動形式和電動機、電磁閥等執行機構;
( 3 )選定 PLC
的型號;
( 4 )編制 PLC
的輸入 / 輸出分配表或繪制輸入 / 輸出端子接線圖;
( 5 )根據系統設計的要求編寫軟體規格說明書,然後再用相應的編程語言(常用梯形圖)進行程序設計;
( 6 )了解並遵循用戶認知心理學,重視人機界面的設計,增強人與機器之間的友善關系;
( 7 )設計操作台、電氣櫃及非標准電器元部件;
( 8 )編寫設計說明書和使用說明書;
根據具體任務,上述內容可適當調整。
2 . 系統設計的基本步驟
( 1 )深入了解和分析被控對象的工藝條件和控制要求
a .被控對象就是受控的機械、電氣設備、生產線或生產過程。
b .控制要求主要指控制的基本方式、應完成的動作、自動工作循環的組成、必要的保護和聯鎖等。對較復雜的控制系統,還可將控制任務分成幾個獨立部分,這種可化繁為簡,有利於編程和調試。
( 2 )確定 I/O
設備
根據被控對象對 PLC
控制系統的功能要求,確定系統所需的用戶輸入、輸出設備。常用的輸入設備有按鈕、選擇開關、行程開關、感測器等,常用的輸出設備有繼電器、接觸器、指示燈、電磁閥等。
( 3 )選擇合適的 PLC
類型
根據已確定的用戶 I/O
設備,統計所需的輸入信號和輸出信號的點數,選擇合適的 PLC
類型,包括機型的選擇、容量的選擇、 I/O
模塊的選擇、電源模塊的選擇等。
( 4 )分配 I/O
點
分配 PLC
的輸入輸出點,編制出輸入 / 輸出分配表或者畫出輸入 / 輸出端子的接線圖。接著九可以進行 PLC
程序設計,同時可進行控制櫃或操作台的設計和現場施工。
( 5 )設計應用系統梯形圖程序
根據工作功能圖表或狀態流程圖等設計出梯形圖即編程。這一步是整個應用系統設計的最核心工作,也是比較困難的一步,要設計好梯形圖,首先要十分熟悉控制要求,同時還要有一定的電氣設計的實踐經驗。
( 6 )將程序輸入 PLC
當使用簡易編程器將程序輸入 PLC
時,需要先將梯形圖轉換成指令助記符,以便輸入。當使用可編程序控制器的輔助編程軟體在計算機上編程時,可通過上下位機的連接電纜將程序下載到 PLC
中去。
( 7 )進行軟體測試
程序輸入 PLC
後,應先進行測試工作。因為在程序設計過程中,難免會有疏漏的地方。因此在將 PLC
連接到現場設備上去之前,必需進行軟體測試,以排除程序中的錯誤,同時也為整體調試打好基礎,縮短整體調試的周期。
( 8 )應用系統整體調試
在 PLC
軟硬體設計和控制櫃及現場施工完成後,就可以進行整個系統的聯機調試,如果控制系統是由幾個部分組成,則應先作局部調試,然後再進行整體調試;如果控製程序的步序較多,則可先進行分段調試,然後再連接起來總調。調試中發現的問題,要逐一排除,直至調試成功。
『伍』 可編程序控制器的工作方式有何特點
可編程式控制制器的工作方式與工作過程
環保設備求購網整理 1、掃描技術 當 PLC投入運行後,其工作過程一般分為三個階段,即輸入采樣、用戶程序執行和輸出刷新三個階段。完成上述三個階段稱作一個掃描周期。在整個運行期間,PLC的CPU以一定的掃描速度重復執行上述 (1)輸入采樣階段 在輸入采樣階段, PLC以掃描方式依次地讀入所有輸入狀態和數據,並將它們存入I/O映象區中的相應得單元內。輸入采樣結束後,轉入用戶程序執行和輸出刷新階段。在這兩個階段中,即使輸入狀態和數據發生變化,I/O映象區中的相應單元的狀態和數據也不會改變。因此,如果輸入是脈沖信號,則該脈沖信號的寬度必須大於一個掃描周期,才能保證在任何情況下,該輸入均能被讀入。 (2)用戶程序執行階段 在用戶程序執行階段, PLC總是按由上而下的順序依次地掃描用戶程序(梯形圖)。在掃描每一條梯形圖時,又總是先掃描梯形圖左邊的由各觸點構成的控制線路,並按先左後右、先上後下的順序對由觸點構成的控制線路進行邏輯運算,然後根據邏輯運算的結果,刷新該邏輯線圈在系統RAM存儲區中對應位的狀態;或者刷新該輸出線圈在I/O映象區中對應位的狀態;或者確定是否要執行該梯形圖所規定的特殊功能指令。即,在用戶程序執行過程中,只有輸入點在I/O映象區內的狀態和數據不會發生變化,而其他輸出點和軟設備在I/O映象區或系統RAM存儲區內的狀態和數據都有可能發生變化,而且排在上面的梯形圖,其程序執行結果會對排在下面的凡是用到這些線圈或數據的梯形圖起作用;相反,排在下面的梯形圖,其被刷新的邏輯線圈的狀態或數據只能到下一個掃描周期才能對排在其上面的程序起作用。 2、PLC的I/O響應時間 為了增強 PLC的抗干擾能力,提高其可靠性,PLC的每個開關量輸入端都採用光電隔離等技術。 為了能實現繼電器控制線路的硬邏輯並行控制, PLC採用了不同於一般微型計算機的運行方式(掃描技術)。 以上兩個主要原因,使得 PLC得I/O響應比一般微型計算機構成的工業控制系統滿的多,其響應時間至少等於一個掃描周期,一般均大於一個掃描周期甚至更長。 (1)PLC的工作方式:採用循環掃描方式。在PLC處於運行狀態時,從內部處理、通信操作、程序輸入、程序執行、程序輸出,一直循環掃描工作。 注意: 由於可編程式控制制儀是掃描工作過程,在程序執行階段即使輸入發生了變化,輸入狀態映象寄存器的內容也不會變化,要等到下一周期的輸入處理階段才能改變。循環掃描過程如下: (2)工作過程:主要分為內部處理、通信操作、輸入處理、程序執行、輸出處理幾個階段。 1)內部處理階段: 在此階段,PLC檢查CPU模塊的硬體是否正常,復位監視定時器,以及完成一些其它內部工作。 2)通信服務階段 在此階段,PLC與一些智能模塊通信、響應編程器鍵入的命令,更新編程器的顯示內容等,當PLC處於停狀態時,只進行內容處理和通信操作等內容。 3)輸入處理 輸入處理也叫輸入采樣。在此階段順序讀入所有輸入端子的通斷狀態,並將讀入的信息存入
內存中所對應的映象寄存器。在此輸入映象寄存器被刷新,接著進入程序的執行階段。 4)程序執行
根據PLC梯形圖程序掃描原則,按先左後右,先上後下的步序,逐句掃描,執行程序。但遇到程序跳轉指令,則根據跳轉條件是否滿足來決定程序的跳轉地址。若用戶程序涉及到輸入輸出狀態時,可編程式控制制器從輸入映象寄存器中讀出上一階段采入的對應輸入端子狀態,從輸出映象寄存器讀出對應映象寄存器的當前狀態。根據用戶程序進行邏輯運算,運算結果再存入有關器件寄存器中。
5)輸出處理
程序執行完畢後,將輸出映象寄存器,即元件映象寄存器中的Y寄存器的狀態,在輸出處理階段轉存到輸出鎖存器,通過隔離電路,驅動功率放大電路,使輸出端子向外界輸出控制信號,驅動外部負載。 (3)PLC的運行方式:
1)運行工作模式
當處於運行工作模式時,PLC要進行從內部處理、通信服務、輸入處理、程序處理、輸出處理,然後按上述過程循環掃描工作。
在運行模式下,PLC通過反復執行反映控制要求的用戶程序來實現控制功能,為了使PLC的輸出及時地響應隨時可能變化的輸入信號,用戶程序不是只執行一次,而是不斷地重復執行,直至PLC停機或切換到STOP工作模式。
註:PLC的這種周而復始的循環工作方式稱為掃描工作方式。 2)停止模式
當處於停止工作模式時,PLC只進行內部處理和通信服務等內容。
『陸』 PID調節器各部分的作用分別是什麼
PID是比例,積分,微分的縮寫.
1 比例調節作用:
是按比例反應系統的偏差,系統一旦出現了偏差,比例調節立即產生調節作用用以減少偏差。比例作用大,可以加快調節,減少誤差,但是過大的比例,使系統的穩定性下降,甚至造成系統的不穩定。
2 積分調節作用:
是使系統消除穩態誤差,提高無差度。因為有誤差,積分調節就進行,直至無差,積分調節停止,積分調節輸出一常值。積分作用的強弱取決與積分時間常數Ti,Ti越小,積分作用就越強。
反之Ti大則積分作用弱,加入積分調節可使系統穩定性下降,動態響應變慢。積分作用常與另兩種調節規律結合,組成PI調節器或PID調節器。
3 微分調節作用:
微分作用反映系統偏差信號的變化率,具有預見性,能預見偏差變化的趨勢,因此能產生超前的控製作用,在偏差還沒有形成之前,已被微分調節作用消除。因此,可以改善系統的動態性能。在微分時間選擇合適情況下,可以減少超調,減少調節時間。
微分作用對雜訊干擾有放大作用,因此過強的加微分調節,對系統抗干擾不利。此外,微分反應的是變化率,而當輸入沒有變化時,微分作用輸出為零。微分作用不能單獨使用,需要與另外兩種調節規律相結合,組成PD或PID控制器。
(6)可編程式控制制器光電隔膜擴展閱讀:
PID控制器的參數整定是控制系統設計的核心內容。它是根據被控過程的特性確定PID控制器的比例系數、積分時間和微分時間的大小。PID控制器參數整定的方法很多,概括起來有兩大類:
一是理論計算整定法。
它主要是依據系統的數學模型,經過理論計算確定控制器參數。這種方法所得到的計算數據未必可以直接用,還必須通過工程實際進行調整和修改。
二是工程整定方法。
它主要依賴工程經驗,直接在控制系統的試驗中進行,且方法簡單、易於掌握,在工程實際中被廣泛採用。PID控制器參數的工程整定方法,主要有臨界比例法、反應曲線法和衰減法。
三種方法各有其特點。
其共同點都是通過試驗,然後按照工程經驗公式對控制器參數進行整定。
但無論採用哪一種方法所得到的控制器參數,都需要在實際運行中進行最後調整與完善。現在一般採用的是臨界比例法。利用該方法進行。
自動控制系統在克服誤差的調節過程中可能會出現振盪甚至失穩。其原因是由於存在有較大慣性組件(環節)或有滯後(delay)組件,具有抑制誤差的作用,其變化總是落後於誤差的變化。解決的辦法是使抑制誤差的作用的變化「超前」,即在誤差接近零時,抑制誤差的作用就應該是零。
這就是說,在控制器中僅引入 「比例」項往往是不夠的,比例項的作用僅是放大誤差的幅值,而目前需要增加的是「微分項」,它能預測誤差變化的趨勢。
這樣,具有比例+微分的控制器,就能夠提前使抑制誤差的控製作用等於零,甚至為負值,從而避免了被控量的嚴重超調。所以對有較大慣性或滯後的被控對象,比例+微分(PD)控制器能改善系統在調節過程中的動態特性。
不同的控制系統,其感測器、變送器、執行機構是不一樣的。比如壓力控制系統要採用壓力感測器。電加熱控制系統的感測器是溫度感測器。
PID控制及其控制器或智能PID控制器(儀表)已經很多,產品已在工程實際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有各種各樣的PID控制器產品,各大公司均開發了具有PID參數自整定功能的智能調節器(intelligent regulator),其中PID控制器參數的自動調整是通過智能化調整或自校正、自適應演算法來實現。
有利用PID控制實現的壓力、溫度、流量、液位控制器,能實現PID控制功能的可編程式控制制器(PLC),還有可實現PID控制的PC系統等等。
可編程式控制制器(PLC)是利用其閉環控制模塊來實現PID控制,而可編程式控制制器(PLC)可以直接與ControlNet相連,如Rockwell的 PLC-5等。還有可以實現PID控制功能的控制器,如Rockwell 的Logix產品系列,它可以直接與ControlNet相連,利用網路來實現其遠程式控制制功能。
『柒』 可編程式控制制器有繼電器輸出、晶閘管輸出、晶體管輸出的三種輸出方式。
繼電器輸出可用以交直流控制,無漏電流,可用以較高電壓,反應較慢。晶閘管,晶體管只能用以直流,有漏電流,耐壓較低,反應快。
『捌』 針對不同行業,不同被控對象,可以選擇哪些計算機控制裝置(主機)
為適應不同行業、不同被控對象的需求,自動化裝置廠家製造出多種獨立於生產過程的計算機控制裝置。歸納起來,有可編程式控制制器、可編程調節器、匯流排式工控機、單片微型計算機
1)可編程式控制制器
可編程邏輯控制器,簡稱可編程式控制制器,是計算機技術與繼電邏輯控制概念相結合的產物,其低端為常規繼電邏輯控制的替代裝置,而高端為一種高性能的工業控制計算機。它主要由CPU、存儲器、輸入組件、輸出組件、電源及編程器等組成。
PLC是一種數字運算操作的電子系統,專為工業環境下應用而設定。它採用可編程序的存儲器,用來在其內部存儲執行邏輯運算、順序控制、定時、計數和算術操作的指令,並通過數字式、模擬式的輸入和輸出,控制各種類型的機械或生產過程。可編程式控制制器及其有關設備,都按易於與工業控制系統聯成一整體、易於擴充其功能的原則設計。
PLC具有系統構成靈活、擴展容易、編程簡單、調試容易、抗干擾能力強的優點,不僅在順序程序控制領域中具有優勢,而且在運動控制、過程式控制制、網路通信領域方面也毫不遜色。
2)可編程調節器
可編程調節器又稱單迴路調節器,還可稱為智能調節器、數字調節器。它主要由微處理單襪老隱元、過程I/O單元、面板單元、通信單元、硬手操單元和編程單元等組成。
可編程調節器實際上是一種儀表化了的微型控制計算機,它既保留了儀表面板的傳統操作方式,易於為現場人員接受;又發揮了計算機軟體編程的優點,可以方便靈活地構成各種過程式控制制系統。但是,它又不同於一般的控制計算機,系統設計人員在硬體上無需考慮介面問題、信號傳輸和轉換等問題,在軟體編
程上也只需使用一種面向問題的組態語言。
這種組態語言為用戶提供了幾十種常用的運算和控制模塊。其中,運算模塊不僅能實現各種組合的四則運算,還能完成函數運算,而通過控制模塊的組態編程更能實現各種復雜的控制過程。這種系統組態方式簡單易學,便於修改與調試。因此,極大地提高了系統設計的效率。
可編程調節器還有其他功能。諸如:具有斷電保護和自診斷功能、通信功能,可以組成多級計算機控制系統,實現各種高級控制和管理。
因此,可編程調節器不僅可以作為大型分散控制系統中最基層的控制單元,而且可以在一些重要場合下單獨構成復雜控制系統,完成1個-4個控制迴路。它特別適用於連續過程中模擬量信號的控制系統中。
3)匯流排式工控機
匯流排式工控機是基於匯流排技術和模塊化結構的一種專用於工業控制的通用性計算機,一般稱為工業控制機或工業計算機(IPC)。通常,計算機的生產廠家是按照某個匯流排標准,設計製造出若干符合匯流排標准、具有各種功能的各式模板,而控制系統的設計人員則根據不同的生產過程與技術要求,選用相應的功能模板組合成自己所需的計算機控制系統。
匯流排式工控機的外形類似普通計算機,不同的是它的外殼採用全鋼標準的工業加固型機架機箱,機箱密封並加正壓送風散熱,機箱內的原普通計算機的大主板變成通用的底板匯流排插座系統,將主板分解成幾塊PC插件,採用工業級抗干擾電源和工業級晶元,並配以相應的工業應用軟體。
匯流排式工控機具有小型化、模板化、組合化、標准化的設計特點,能滿足不同層次、不同控制對象的需要,又能在惡劣的工業環境中可靠地運行。因而,它廣泛應用於各種控制場合,尤其是十幾個到幾十個迴路的中等規模的控制系統中。
4)單片微型計算機
隨著微電子技術與超告廳大規模集成技術的發展,計算機技術的另一個分支——超小型化的單片微型計算機,簡稱單片機誕生了。它是將CPU、存儲器、串列/並行I/O口、定時/計數器,甚至A/D轉換器、脈寬調制器、圖形控制器等功能部件全都集成在一塊大規模集成電路晶元上含握,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具有相當控制功能的微控制器。
單片機的應用軟體可以採用面向機器的匯編語言,但這需要較深的計算機軟硬體知識,而且匯編語言的通用性與可移植性差。隨著高效率結構化語言的發展,其軟體開發環境正在逐步改善。目前,市場上已推出面向單片機結構的高級語言,如早期的Archimedes C和Franklin C,現在的KeilC51、Dynamic C等語言。
由於單片機具有體積小、功耗低、性能可靠、價格低廉、功能擴展容易、使用方便靈活、易於產品化等諸多優點,特別是強大的面向控制的能力,使它在工業控制、智能儀表、外設控制、家用電器、機器人、軍事裝置等方面得到了極為廣泛的應用。
單片機的應用從4位機開始,歷經8位、16位、32位四種。但在小型測控系統與智能化儀器儀表的應用領域里,8位單片機因其品種多、功能強、價格廉,目前仍然是單片機系列的主流機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