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TOTP基本原理
TOTP 是Time-based One-Time Password的簡寫,表示基於時間戳演算法的一次性密碼。 是時間同步,基於客戶端的動態口令和動態口令驗證伺服器的時間比對,一般每60秒,或30秒產生一中族個新口令,要求客戶端和伺服器能夠十分賣枝弊精確的保持正確的時鍾,客戶端和服務端基於時間計算的動態口令才能一致。
K,密鑰串 HMAC-SHA-1, 表示使用SHA-1做HMAC(當然也可以使用SHA-256等)
C,基於時間戳計算得出,通過定義紀元(T0)的開始並以時間搭辯間隔(TI)為單位計數,將當前時間戳變為整數時間計數器(TC)
Truncate,是一個函數,用於截取加密後的字元串
T,當前的時間戳 T0,起始時間,一般為0 T1,時間間隔,根據業務需要自定義
python實現
上面的代碼就是我基於python3的實現(可以保存為totp.py),散列演算法使用的是SHA-256,使用方式如下:
❷ 如何製作簡易的時鍾
用Python代碼實現簡易時鍾功能,主要有5步。
第一步:導入需要的依賴庫。
這裡面主要用到兩個庫:
(1)繪圖圖形庫:turtle
(2)日期時間庫:datetime
第二步:畫出時鍾刻度盤。
主要是將時鍾刻度的整點刻度畫出,同時將整點間進行五等分。
第三步:寫上當天年月日信息。
通過日期時間庫函數獲取年月日信息,然後寫在時鍾盤的中下方。
(1)獲取年月日信息。
(1)在時鍾盤的中下方顯示年月日信息。
第四步:畫出時針、分針、秒針,並動態刷新。
通過日期時間庫函數獲取時、分、秒信息,然後將時分秒信息轉化為時針、分針、秒針對應的顯示角度,最後在時鍾盤上畫出時針、分針、秒針,並每隔1S進行刷新。
(1)獲取時針、分針、秒針對應的顯示角度。
(1)畫出時針、分針、秒針,並每隔1S進行刷新。
❸ python怎麼計時
定義在默認的計時器中,針對不同平台採用不同方式。在Windows上,time.clock()具有微秒精度,但是time.time()精度是1/60s。在Unix上,time.clock()有1/100s精度,而且time.time()精度遠遠更高。在另外的平台上,default_timer()測量的是牆上時鍾時間,不是CPU時間。這意味著同一計算機的其他進程可能影響計時
版權聲明:
def clock(func):
def clocked(*args, **kwargs):
t0 = timeit.default_timer()
result = func(*args, **kwargs)
elapsed = timeit.default_timer()- t0
name = func.__name__
arg_str = ', '.join(repr(arg) for arg in args)
print('[%0.8fs] %s(%s) -> %r' % (elapsed, name, arg_str, result))
return result
return clocked
@clock
def run(seconds):
time.sleep(seconds)
return time
if __name__ == '__main__':
run(1)
本文為CSDN博主「FlyingPie」的原創文章,遵循CC 4.0 BY-SA版權協議,附上原文出處鏈接及聲明。
原文鏈接:https://blog.csdn.net/BobAuditore/article/details/79377679
❹ python問題 求解
#python6.6
classClock:
def__init__(self,hour,minute,second):
self.h=hour
self.m=minute
self.s=second
defprintTime(self):
#{:+0填充+右對齊+固定寬度2+數據類型整數}
print("{:>2d}:{:0>2d}:{:0>2d}".format(self.h,self.m,self.s))
deftest():
hs=[8,9,10]
ms=[30,45,5]
ss=[0,15,49]
c1=Clock(hs[0],ms[0],ss[0])
c2=Clock(hs[1],ms[1],ss[1])
c3=Clock(hs[2],ms[2],ss[2])
c1.printTime()
c2.printTime()
c3.printTime()
if__name__=="__main__":
test()
我測試沒問題。
❺ 用python寫個時鍾程序
雙擊文件在cmd窗口就可以動態顯示時間
import time
import os
while True:
print(time.strftime('%Y-%m-%d %H:%M:%S',time.localtime()))
time.sleep(1)
os.system('cls')
❻ 求python大佬
# 求分針與時針之間的夾角
a = input()
h, m = map(int, a.split(':'))
m_angle = m * 6
h_angle = h * 30 + m * 0.5
angle = abs(h_angle-m_angle)
angle = (360 - angle) if angle > 180 else angle
print(angle)
程序縮進如圖所示
❼ 如何使用Python讓某段程序固定在每天早上八點鍾開始運行
你在windows下根本不用這么麻煩:
首先,比如你的程序名字是 test.py
如果你想調用某個具體函數,就自己寫一個的文件,比如
import spider
spider.go()
然後,用系統at命令指定幾點幾分或者每個星期幾或者每個月的第幾個星期幾等執行某個程序。在執行程序的地方寫到:
c:\python25\python.exe myfile.py
這樣就可以了。
===================================
如果你覺得簡單的方法不好或者你要在其它系統下也可以用,那就這樣:
首先,寫一串代碼:大致意思如下,把_換成空格
import os,time,spider
while True:
__time.sleep(1)
__if time.ctime()[12:19]=="8:00:00" or time.ctime()[12:19]=="20:00:00" :
____spider.go() #舉個例子
然後,開機就執行這個文件。windows下可以把文件存為pyw然後開機啟動這樣沒有黑框。其它系統你愛怎麼樣都可以了(mac沒用過不知道)
❽ python 時鍾嘀嗒數獲取
你可以試下下面的方式來取得當前時間的時間戳:
import time
print time.time()
輸出的結果是:
1279578704.6725271
但是這樣是一連串的數字不是我們想要的結果,我們可以利用time模塊的格式化時間的方法來處理:
time.localtime(time.time())
用time.localtime()方法,作用是格式化時間戳為本地的時間。
輸出的結果是:
time.struct_time(tm_year=2010, tm_mon=7, tm_mday=19, tm_hour=22, tm_min=33, tm_sec=39, tm_wday=0, tm_yday=200, tm_isdst=0)
現在看起來更有希望格式成我們想要的時間了。
time.strftime('%Y-%m-%d',time.localtime(time.time()))
最後用time.strftime()方法,把剛才的一大串信息格式化成我們想要的東西,現在的結果是:
2010-07-19
time.strftime裡面有很多參數,可以讓你能夠更隨意的輸出自己想要的東西:
下面是time.strftime的參數:
strftime(format[, tuple]) -> string
將指定的struct_time(默認為當前時間),根據指定的格式化字元串輸出
python中時間日期格式化符號:
%y 兩位數的年份表示(00-99)
%Y 四位數的年份表示(000-9999)
%m 月份(01-12)
%d 月內中的一天(0-31)
%H 24小時制小時數(0-23)
%I 12小時制小時數(01-12)
%M 分鍾數(00=59)
%S 秒(00-59)
%a 本地簡化星期名稱
%A 本地完整星期名稱
%b 本地簡化的月份名稱
%B 本地完整的月份名稱
%c 本地相應的日期表示和時間表示
%j 年內的一天(001-366)
%p 本地A.M.或P.M.的等價符
%U 一年中的星期數(00-53)星期天為星期的開始
%w 星期(0-6),星期天為星期的開始
%W 一年中的星期數(00-53)星期一為星期的開始
%x 本地相應的日期表示
%X 本地相應的時間表示
%Z 當前時區的名稱
%% %號本身
❾ 幾種Python執行時間的計算方法
方法1:
import datetime
starttime = datetime.datetime.now()
#long running
#do something other
endtime = datetime.datetime.now()
print (endtime - starttime).seconds
datetime.datetime.now()獲取的是當前日期,在程序執行結束之後,這個方式獲得的時間值為程序執行的時間。
方法2:
start = time.time()
#long running
#do something other
end = time.time()
print end-start
time.time()獲取自紀元以來的當前時間(以秒為單位)。如果系統時鍾提供它們,則可能存在秒的分數。所以這個地方返回的是一個浮點型類型。這里獲取的也是程序的執行時間。
方法3:
start = time.clock()
#long running
#do something other
end = time.clock()
print end-start
time.clock()返回程序開始或第一次被調用clock()以來的CPU時間。 這具有與系統記錄一樣多的精度。返回的也是一個浮點類型。這里獲得的是CPU的執行時間。
註:程序執行時間=cpu時間 + io時間 + 休眠或者等待時間。
關於幾種Python執行時間的計算方法,環球青藤小編就和大家分享到這里了,學習是永無止境的,學習一項技能更是受益終身,所以,只要肯努力學,什麼時候開始都不晚。如果您還想繼續了解關於python編程的學習方法及素材等內容,可以點擊本站其他文章學習。
❿ Python測量程序運行時間,time.time與time.clock
現象描述:
1、time.clock 在win系統和linux系統下對相同程序的計時結果不一致
2、到底應該用什麼時間計時?為什麼用time.time與time.clock計時會有那麼大的差異
在計算機領域有多種時間。
第一種稱作CPU時間或執行時間,用於測量在執行一個程序時CPU所花費的時間。第二種稱作掛鍾時間,測量執行一個程序時的總時間。掛鍾時間也被稱作流逝時間或運行時間。與CPU時間相比,掛鍾時間通常長些,因為CPU執行測量的程序可能同時還在執行其它程序的指令。
另一個重要概念是所謂的系統時間,由系統時鍾測量。系統時間表示計算機系統時間傳遞的概念。要記住系統時鍾是可以由操作系統修改的,就是修改系統時間。
在Unix系統上,time.time的作用與Windows相同,但time.clock的意義不同。
在Unix系統上,time.clock以秒為單位返回當前處理器時間,例如,執行當前線程所花費的CPU時間。而在Windows上,它是以秒為單位的返回自首次調用該函數以來所流逝的系統時間。
以我遇到的Ubuntu系統上運行time.time和time.clock的例子:
time.time()顯示系統時間過去大概1秒,而time.clock()顯示花費在當前進程上的CPU時間只有於1毫秒。
而win下time.time()和time.clock()顯示系統時間都是大致過去了1秒
在測量程序准確性能時應該使用哪一個呢?
這要視情況而定。如果程序運行的系統能夠提供足夠的資源給程序,例如,一個運行基於Python的web應用程序的web伺服器,則使用time.clock()來測量程序會更有意義,因這個web應用程序可能是伺服器上的主要程序 。如果程序運行的系統上還同時運行著其它大量程序,則使用time.time()進行測量會更有意義。 如果不是這樣,就應該使用基於掛鍾的計時器來測量程序的性能,因為這樣通常能反應程序的環境。
放結論,一般情況下:
1、win用time.clock或time.time
2、linux 下用time.time 或 datetime.datetime.now().timestamp()
【1】(重要)https://blog.csdn.net/ao985438294363006/article/details/101349790 Python測量時間,用time.time還是time.cl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