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編程語言 > python應用上下文

python應用上下文

發布時間:2023-04-11 22:59:23

① 後端編程python3-調試、測試和性能剖析(下)

單元測試(Unit Testing)

為程序編寫測試——如果做的到位——有助於減少bug的出現,並可以提高我們對程序按預期目標運行的信心。通常,測試並不能保證正確性,因為對大多數程序而言, 可能的輸入范圍以及可能的計算范圍是如此之大,只有其中最小的一部分能被實際地進 行測試。盡管如此,通過仔細地選擇測試的方法和目標,可以提高代碼的質量。

大量不同類型的測試都可以進行,比如可用性測試、功能測試以及整合測試等。這里, 我們只講單元測試一對單獨的函數、類與方法進行測試,確保其符合預期的行為。

TDD的一個關鍵點是,當我們想添加一個功能時——比如為類添加一個方法—— 我們首次為其編寫一個測試用例。當然,測試將失敗,因為我們還沒有實際編寫該方法。現在,我們編寫該方法,一旦方法通過了測試,就可以返回所有測試,確保我們新添加的代碼沒有任何預期外的副作用。一旦所有測試運行完畢(包括我們為新功能編寫的測試),就可以對我們的代碼進行檢查,並有理有據地相信程序行為符合我們的期望——當然,前提是我們的測試是適當的。

比如,我們編寫了一個函數,該函數在特定的索引位置插入一個字元串,可以像下面這樣開始我們的TDD:

def insert_at(string, position, insert):

"""Returns a of string with insert inserted at the position

>>> string = "ABCDE"

>>> result =[]

>>> for i in range(-2, len(string) + 2):

... result.append(insert_at(string, i,「-」))

>>> result[:5]

['ABC-DE', 'ABCD-E', '-ABCDE','A-BCDE', 'AB-CDE']

>>> result[5:]

['ABC-DE', 'ABCD-E', 'ABCDE-', 'ABCDE-']

"""

return string

對不返回任何參數的函數或方法(通常返回None),我們通常賦予其由pass構成的一個suite,對那些返回值被試用的,我們或者返回一個常數(比如0),或者某個不變的參數——這也是我們這里所做的。(在更復雜的情況下,返回fake對象可能更有用一一對這樣的類,提供mock對象的第三方模塊是可用的。)

運行doctest時會失敗,並列出每個預期內的字元串('ABCD-EF'、'ABCDE-F' 等),及其實際獲取的字元串(所有的都是'ABCD-EF')。一旦確定doctest是充分的和正確的,就可以編寫該函數的主體部分,在本例中只是簡單的return string[:position] + insert+string[position:]。(如果我們編寫的是 return string[:position] + insert,之後復制 string [:position]並將其粘貼在末尾以便減少一些輸入操作,那麼doctest會立即提示錯誤。)

Python的標准庫提供了兩個單元測試模塊,一個是doctest,這里和前面都簡單地提到過,另一個是unittest。此外,還有一些可用於Python的第三方測試工具。其中最著名的兩個是nose (code.google.com/p/python-nose)與py.test (codespeak.net/py/dist/test/test.html), nose 致力於提供比標準的unittest 模塊更廣泛的功能,同時保持與該模塊的兼容性,py.test則採用了與unittest有些不同的方法,試圖盡可能消除樣板測試代碼。這兩個第三方模塊都支持測試發現,因此沒必要寫一個總體的測試程序——因為模塊將自己搜索測試程序。這使得測試整個代碼樹或某一部分 (比如那些已經起作用的模塊)變得很容易。那些對測試嚴重關切的人,在決定使用哪個測試工具之前,對這兩個(以及任何其他有吸引力的)第三方模塊進行研究都是值 得的。

創建doctest是直截了當的:我們在模塊中編寫測試、函數、類與方法的docstrings。 對於模塊,我們簡單地在末尾添加了 3行:

if __name__ =="__main__":

import doctest

doctest.testmod()

在程序內部使用doctest也是可能的。比如,blocks.py程序(其模塊在後面)有自己函數的doctest,但以如下代碼結尾:

if __name__== "__main__":

main()

這里簡單地調用了程序的main()函數,並且沒有執行程序的doctest。要實驗程序的 doctest,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導入doctest模塊,之後運行程序---比如,在控制台中輸 入 python3 -m doctest blocks.py (在 Wndows 平台上,使用類似於 C:Python3 lpython.exe 這樣的形式替代python3)。如果所有測試運行良好,就沒有輸出,因此,我們可能寧願執行python3-m doctest blocks.py-v,因為這會列出每個執行的doctest,並在最後給出結果摘要。

另一種執行doctest的方法是使用unittest模塊創建單獨的測試程序。在概念上, unittest模塊是根據Java的JUnit單元測試庫進行建模的,並用於創建包含測試用例的測試套件。unittest模塊可以基於doctests創建測試用例,而不需要知道程序或模塊包含的任何事物——只要知道其包含doctest即可。因此,為給blocks.py程序製作一個測試套件,我們可以創建如下的簡單程序(將其稱為test_blocks.py):

import doctest

import unittest

import blocks

suite = unittest.TestSuite()

suite.addTest(doctest.DocTestSuite(blocks))

runner = unittest.TextTestRunner()

print(runner.run(suite))

注意,如果釆用這種方法,程序的名稱上會有一個隱含的約束:程序名必須是有效的模塊名。因此,名為convert-incidents.py的程序的測試不能寫成這樣。因為import convert-incidents不是有效的,在Python標識符中,連接符是無效的(避開這一約束是可能的,但最簡單的解決方案是使用總是有效模塊名的程序文件名,比如,使用下劃線替換連接符)。這里展示的結構(創建一個測試套件,添加一個或多個測試用例或測試套件,運行總體的測試套件,輸出結果)是典型的機遇unittest的測試。運行時,這一特定實例產生如下結果:

...

.............................................................................................................

Ran 3 tests in 0.244s

OK

每次執行一個測試用例時,都會輸出一個句點(因此上面的輸出最前面有3個句點),之後是一行連接符,再之後是測試摘要(如果有任何一個測試失敗,就會有更多的輸出信息)。

如果我們嘗試將測試分離開(典型情況下是要測試的每個程序和模塊都有一個測試用例),就不要再使用doctests,而是直接使用unittest模塊的功能——尤其是我們習慣於使用JUnit方法進行測試時ounittest模塊會將測試分離於代碼——對大型項目(測試編寫人員與開發人員可能不一致)而言,這種方法特別有用。此外,unittest單元測試編寫為獨立的Python模塊,因此,不會像在docstring內部編寫測試用例時受到兼容性和明智性的限制。

unittest模塊定義了 4個關鍵概念。測試夾具是一個用於描述創建測試(以及用完之後將其清理)所必需的代碼的術語,典型實例是創建測試所用的一個輸入文件,最後刪除輸入文件與結果輸出文件。測試套件是一組測試用例的組合。測試用例是測試的基本單元—我們很快就會看到實例。測試運行者是執行一個或多個測試套件的對象。

典型情況下,測試套件是通過創建unittest.TestCase的子類實現的,其中每個名稱 以「test」開頭的方法都是一個測試用例。如果我們需要完成任何創建操作,就可以在一個名為setUp()的方法中實現;類似地,對任何清理操作,也可以實現一個名為 tearDown()的方法。在測試內部,有大量可供我們使用的unittest.TestCase方法,包括 assertTrue()、assertEqual()、assertAlmostEqual()(對於測試浮點數很有用)、assertRaises() 以及更多,還包括很多對應的逆方法,比如assertFalse()、assertNotEqual()、failIfEqual()、 failUnlessEqual ()等。

unittest模塊進行了很好的歸檔,並且提供了大量功能,但在這里我們只是通過一 個非常簡單的測試套件來感受一下該模塊的使用。這里將要使用的實例,該練習要求創建一個Atomic模塊,該模塊可以用作一 個上下文管理器,以確保或者所有改變都應用於某個列表、集合或字典,或者所有改變都不應用。作為解決方案提供的Atomic.py模塊使用30行代碼來實現Atomic類, 並提供了 100行左右的模塊doctest。這里,我們將創建test_Atomic.py模塊,並使用 unittest測試替換doctest,以便可以刪除doctest。

在編寫測試模塊之前,我們需要思考都需要哪些測試。我們需要測試3種不同的數據類型:列表、集合與字典。對於列表,需要測試的是插入項、刪除項或修改項的值。對於集合,我們必須測試向其中添加或刪除一個項。對於字典,我們必須測試的是插入一個項、修改一個項的值、刪除一個項。此外,還必須要測試的是在失敗的情況下,不會有任何改變實際生效。

結構上看,測試不同數據類型實質上是一樣的,因此,我們將只為測試列表編寫測試用例,而將其他的留作練習。test_Atomic.py模塊必須導入unittest模塊與要進行測試的Atomic模塊。

創建unittest文件時,我們通常創建的是模塊而非程序。在每個模塊內部,我們定義一個或多個unittest.TestCase子類。比如,test_Atomic.py模塊中僅一個單獨的 unittest-TestCase子類,也就是TestAtomic (稍後將對其進行講解),並以如下兩行結束:

if name == "__main__":

unittest.main()

這兩行使得該模塊可以單獨運行。當然,該模塊也可以被導入並從其他測試程序中運行——如果這只是多個測試套件中的一個,這一點是有意義的。

如果想要從其他測試程序中運行test_Atomic.py模塊,那麼可以編寫一個與此類似的程序。我們習慣於使用unittest模塊執行doctests,比如:

import unittest

import test_Atomic

suite = unittest.TestLoader().loadTestsFromTestCase(test_Atomic.TestAtomic)

runner = unittest.TextTestRunner()

pnnt(runner.run(suite))

這里,我們已經創建了一個單獨的套件,這是通過讓unittest模塊讀取test_Atomic 模塊實現的,並且使用其每一個test*()方法(本實例中是test_list_success()、test_list_fail(),稍後很快就會看到)作為測試用例。

我們現在將查看TestAtomic類的實現。對通常的子類(不包括unittest.TestCase 子類),不怎麼常見的是,沒有必要實現初始化程序。在這一案例中,我們將需要建立 一個方法,但不需要清理方法,並且我們將實現兩個測試用例。

def setUp(self):

self.original_list = list(range(10))

我們已經使用了 unittest.TestCase.setUp()方法來創建單獨的測試數據片段。

def test_list_succeed(self):

items = self.original_list[:]

with Atomic.Atomic(items) as atomic:

atomic.append(1999)

atomic.insert(2, -915)

del atomic[5]

atomic[4]= -782

atomic.insert(0, -9)

self.assertEqual(items,

[-9, 0, 1, -915, 2, -782, 5, 6, 7, 8, 9, 1999])

def test_list_fail(self):

items = self.original_list[:]

with self.assertRaises(AttributeError):

with Atomic.Atomic(items) as atomic:

atomic.append(1999)

atomic.insert(2, -915)

del atomic[5]

atomic[4] = -782

atomic.poop() # Typo

self.assertListEqual(items, self.original_list)

這里,我們直接在測試方法中編寫了測試代碼,而不需要一個內部函數,也不再使用unittest.TestCase.assertRaised()作為上下文管理器(期望代碼產生AttributeError)。 最後我們也使用了 Python 3.1 的 unittest.TestCase.assertListEqual()方法。

正如我們已經看到的,Python的測試模塊易於使用,並且極為有用,在我們使用 TDD的情況下更是如此。它們還有比這里展示的要多得多的大量功能與特徵——比如,跳過測試的能力,這有助於理解平台差別——並且這些都有很好的文檔支持。缺失的一個功能——但nose與py.test提供了——是測試發現,盡管這一特徵被期望在後續的Python版本(或許與Python 3.2—起)中出現。

性能剖析(Profiling)

如果程序運行很慢,或者消耗了比預期內要多得多的內存,那麼問題通常是選擇的演算法或數據結構不合適,或者是以低效的方式進行實現。不管問題的原因是什麼, 最好的方法都是准確地找到問題發生的地方,而不只是檢査代碼並試圖對其進行優化。 隨機優化會導致引入bug,或者對程序中本來對程序整體性能並沒有實際影響的部分進行提速,而這並非解釋器耗費大部分時間的地方。

在深入討論profiling之前,注意一些易於學習和使用的Python程序設計習慣是有意義的,並且對提高程序性能不無裨益。這些技術都不是特定於某個Python版本的, 而是合理的Python程序設計風格。第一,在需要只讀序列時,最好使用元組而非列表; 第二,使用生成器,而不是創建大的元組和列表並在其上進行迭代處理;第三,盡量使用Python內置的數據結構 dicts、lists、tuples 而不實現自己的自定義結構,因為內置的數據結構都是經過了高度優化的;第四,從小字元串中產生大字元串時, 不要對小字元串進行連接,而是在列表中累積,最後將字元串列表結合成為一個單獨的字元串;第五,也是最後一點,如果某個對象(包括函數或方法)需要多次使用屬性進行訪問(比如訪問模塊中的某個函數),或從某個數據結構中進行訪問,那麼較好的做法是創建並使用一個局部變數來訪問該對象,以便提供更快的訪問速度。

Python標准庫提供了兩個特別有用的模塊,可以輔助調査代碼的性能問題。一個是timeit模塊——該模塊可用於對一小段Python代碼進行計時,並可用於諸如對兩個或多個特定函數或方法的性能進行比較等場合。另一個是cProfile模塊,可用於profile 程序的性能——該模塊對調用計數與次數進行了詳細分解,以便發現性能瓶頸所在。

為了解timeit模塊,我們將查看一些小實例。假定有3個函數function_a()、 function_b()、function_c(), 3個函數執行同樣的計算,但分別使用不同的演算法。如果將這些函數放於同一個模塊中(或分別導入),就可以使用timeit模塊對其進行運行和比較。下面給出的是模塊最後使用的代碼:

if __name__ == "__main__":

repeats = 1000

for function in ("function_a", "function_b", "function_c"):

t = timeit.Timer("{0}(X, Y)".format(function),"from __main__ import {0}, X, Y".format(function))

sec = t.timeit(repeats) / repeats

print("{function}() {sec:.6f} sec".format(**locals()))

賦予timeit.Timer()構造子的第一個參數是我們想要執行並計時的代碼,其形式是字元串。這里,該字元串是「function_a(X,Y)」;第二個參數是可選的,還是一個待執行的字元串,這一次是在待計時的代碼之前,以便提供一些建立工作。這里,我們從 __main__ (即this)模塊導入了待測試的函數,還有兩個作為輸入數據傳入的變數(X 與Y),這兩個變數在該模塊中是作為全局變數提供的。我們也可以很輕易地像從其他模塊中導入數據一樣來進行導入操作。

調用timeit.Timer對象的timeit()方法時,首先將執行構造子的第二個參數(如果有), 之後執行構造子的第一個參數並對其執行時間進行計時。timeit.Timer.timeit()方法的返回值是以秒計數的時間,類型是float。默認情況下,timeit()方法重復100萬次,並返回所 有這些執行的總秒數,但在這一特定案例中,只需要1000次反復就可以給出有用的結果, 因此對重復計數次數進行了顯式指定。在對每個函數進行計時後,使用重復次數對總數進行除法操作,就得到了平均執行時間,並在控制台中列印出函數名與執行時間。

function_a() 0.001618 sec

function_b() 0.012786 sec

function_c() 0.003248 sec

在這一實例中,function_a()顯然是最快的——至少對於這里使用的輸入數據而言。 在有些情況下一一比如輸入數據不同會對性能產生巨大影響——可能需要使用多組輸入數據對每個函數進行測試,以便覆蓋有代表性的測試用例,並對總執行時間或平均執行時間進行比較。

有時監控自己的代碼進行計時並不是很方便,因此timeit模塊提供了一種在命令行中對代碼執行時間進行計時的途徑。比如,要對MyMole.py模塊中的函數function_a()進行計時,可以在控制台中輸入如下命令:python3 -m timeit -n 1000 -s "from MyMole import function_a, X, Y" "function_a(X, Y)"(與通常所做的一樣,對 Windows 環境,我們必須使用類似於C:Python3lpython.exe這樣的內容來替換python3)。-m選項用於Python 解釋器,使其可以載入指定的模塊(這里是timeit),其他選項則由timeit模塊進行處理。 -n選項指定了循環計數次數,-s選項指定了要建立,最後一個參數是要執行和計時的代碼。命令完成後,會向控制台中列印運行結果,比如:

1000 loops, best of 3: 1.41 msec per loop

之後我們可以輕易地對其他兩個函數進行計時,以便對其進行整體的比較。

cProfile模塊(或者profile模塊,這里統稱為cProfile模塊)也可以用於比較函數 與方法的性能。與只是提供原始計時的timeit模塊不同的是,cProfile模塊精確地展示 了有什麼被調用以及每個調用耗費了多少時間。下面是用於比較與前面一樣的3個函數的代碼:

if __name__ == "__main__":

for function in ("function_a", "function_b", "function_c"):

cProfile.run("for i in ranged 1000): {0}(X, Y)".format(function))

我們必須將重復的次數放置在要傳遞給cProfile.run()函數的代碼內部,但不需要做任何創建,因為模塊函數會使用內省來尋找需要使用的函數與變數。這里沒有使用顯式的print()語句,因為默認情況下,cProfile.run()函數會在控制台中列印其輸出。下面給出的是所有函數的相關結果(有些無關行被省略,格式也進行了稍許調整,以便與頁面適應):

1003 function calls in 1.661 CPU seconds

ncalls tottime percall cumtime percall filename:lineno(function)

1 0.003 0.003 1.661 1.661 :1 ( )

1000 1.658 0.002 1.658 0.002 MyMole.py:21 (function_a)

1 0.000 0.000 1.661 1.661 {built-in method exec}

5132003 function calls in 22.700 CPU seconds

ncalls tottime percall cumtime percall filename:lineno(function)

1 0.487 0.487 22.700 22.700 : 1 ( )

1000 0.011 0.000 22.213 0.022 MyMole.py:28(function_b)

5128000 7.048 0.000 7.048 0.000 MyMole.py:29( )

1000 0.00 50.000 0.005 0.000 {built-in method bisectjeft}

1 0.000 0.000 22.700 22.700 {built-in method exec}

1000 0.001 0.000 0.001 0.000 {built-in method len}

1000 15.149 0.015 22.196 0.022 {built-in method sorted}

5129003 function calls in 12.987 CPU seconds

ncalls tottime percall cumtime percall filename:lineno(function)

1 0.205 0.205 12.987 12.987 :l ( )

1000 6.472 0.006 12.782 0.013 MyMole.py:36(function_c)

5128000 6.311 0.000 6.311 0.000 MyMole.py:37( )

1 0.000 0.000 12.987 12.987 {built-in method exec}

ncalls ("調用的次數")列列出了對指定函數(在filename:lineno(function)中列出) 的調用次數。回想一下我們重復了 1000次調用,因此必須將這個次數記住。tottime (「總的時間」)列列出了某個函數中耗費的總時間,但是排除了函數調用的其他函數內部花費的時間。第一個percall列列出了對函數的每次調用的平均時間(tottime // ncalls)。 cumtime ("累積時間")列出了在函數中耗費的時間,並且包含了函數調用的其他函數內部花費的時間。第二個percall列列出了對函數的每次調用的平均時間,包括其調用的函數耗費的時間。

這種輸出信息要比timeit模塊的原始計時信息富有啟發意義的多。我們立即可以發現,function_b()與function_c()使用了被調用5000次以上的生成器,使得它們的速度至少要比function_a()慢10倍以上。並且,function_b()調用了更多通常意義上的函數,包括調用內置的sorted()函數,這使得其幾乎比function_c()還要慢兩倍。當然,timeit() 模塊提供了足夠的信息來查看計時上存在的這些差別,但cProfile模塊允許我們了解為什麼會存在這些差別。正如timeit模塊允許對代碼進行計時而又不需要對其監控一樣,cProfile模塊也可以做到這一點。然而,從命令行使用cProfile模塊時,我們不能精確地指定要執行的 是什麼——而只是執行給定的程序或模塊,並報告所有這些的計時結果。需要使用的 命令行是python3 -m cProfile programOrMole.py,產生的輸出信息與前面看到的一 樣,下面給出的是輸出信息樣例,格式上進行了一些調整,並忽略了大多數行:

10272458 function calls (10272457 primitive calls) in 37.718 CPU secs

ncalls tottime percall cumtime percall filename:lineno(function)

10.000 0.000 37.718 37.718 :1 ( )

10.719 0.719 37.717 37.717 :12( )

1000 1.569 0.002 1.569 0.002 :20(function_a)

1000 0.011 0.000 22.560 0.023 :27(function_b)

5128000 7.078 0.000 7.078 0.000 :28( )

1000 6.510 0.007 12.825 0.013 :35(function_c)

5128000 6.316 0.000 6.316 0.000 :36( )

在cProfile術語學中,原始調用指的就是非遞歸的函數調用。

以這種方式使用cProfile模塊對於識別值得進一步研究的區域是有用的。比如,這里 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function_b()需要耗費更長的時間,但是我們怎樣獲取進一步的詳細資料?我們可以使用cProfile.run("function_b()")來替換對function_b()的調用。或者可以保存完全的profile數據並使用pstats模塊對其進行分析。要保存profile,就必須對命令行進行稍許修改:python3 -m cProfile -o profileDataFile programOrMole.py。 之後可以對 profile 數據進行分析,比如啟動IDLE,導入pstats模塊,賦予其已保存的profileDataFile,或者也可以在控制台中互動式地使用pstats。

下面給出的是一個非常短的控制台會話實例,為使其適合頁面展示,進行了適當調整,我們自己的輸入則以粗體展示:

$ python3 -m cProfile -o profile.dat MyMole.py

$ python3 -m pstats

Welcome to the profile statistics browser.

% read profile.dat

profile.dat% callers function_b

Random listing order was used

List reced from 44 to 1 e to restriction

Function was called by...

ncalls tottime cumtime

:27(function_b) <- 1000 0.011 22.251 :12( )

profile.dat% callees function_b

Random listing order was used

List reced from 44 to 1 e to restriction

Function called...

ncalls tottime cumtime

:27(function_b)->

1000 0.005 0.005 built-in method bisectJeft

1000 0.001 0.001 built-in method len

1000 1 5.297 22.234 built-in method sorted

profile.dat% quit

輸入help可以獲取命令列表,help後面跟隨命令名可以獲取該命令的更多信息。比如, help stats將列出可以賦予stats命令的參數。還有其他一些可用的工具,可以提供profile數據的圖形化展示形式,比如 RunSnakeRun (www.vrplumber.com/prograinming/runsnakerun), 該工具需要依賴於wxPython GUI庫。

使用timeit與cProfile模塊,我們可以識別出我們自己代碼中哪些區域會耗費超過預期的時間;使用cProfile模塊,還可以准確算岀時間消耗在哪裡。

以上內容部分摘自視頻課程 05後端編程Python-19調試、測試和性能調優(下) ,更多實操示例請參照視頻講解。跟著張員外講編程,學習更輕松,不花錢還能學習真本領。

② 如何在Python Flask框架中運行重復任務

Flask是一個使用Python編寫的輕量級Web應用框架,憑借更靈活、輕便、安全且容易上手的特性,成為企業常用的Python框架之一。在完成Web前端、Linux以及MySQL相關的課程之後,專業的杭州Python學習班都會講解Flask框架知識,以下是整理的相關知識點。

Flask是一個基於Python開發並且依賴jinja2模板和Werkzeug WSGI服務的一個微型框架,對於Werkzeug本質是Socket服務端,其用於接收http請求並對請求進行預處理,然後觸發Flask框架。開發人員基於Flask框架提供的功能對請求進行相應的處理,並返回給用戶,如果要返回給用戶復雜的內容時,需要藉助jinja2模板來實現對模板的處理,即:將模板和數據進行渲染,將渲染後的字元串返回給用戶瀏覽器。

默認情況下,Flask不包含資料庫抽象層、表單驗證,或是其它任何已有多種庫可以勝任的功能。然而,Flask支持用擴展來給應用添加這些功能,如同是Flask本身實現的一樣。眾多的擴展提供了資料庫集成、表單驗證、上傳處理、各種各樣的開放認證技術等功能。

Flask框架的特點:
1)Flask自由、靈活,可擴展性強,第三方庫的選擇面廣,開發時可以結合自己最喜歡用的輪子,也能結合最流行最強大的Python庫;
2)入門簡單,即便沒有多少web開發經驗,也能很快做出網站;
3)非常適用於小型網站;
4)非常適用於開發Web服務的API;
5)開發大型網站無壓力,但代碼架構需要自己設計,開發成本取決於開發者的能力和經驗。

Flask框架運行解釋
1.app = Flask(__name__)
創建Flask對象app,Flask類的構造函數只有一個必須指定的參數,即程序主模塊或包的名字。在大脊盯多數程序中,Python的__name__變數就是所需要的值。

[email protected]('/')
web瀏覽器把請求發送給Web伺服器,Web伺服器再把請求發送給Flask程序實例。程序實例需要知道對每個URL請求運行哪些代碼,所以保存了一個URL到Python函數的映射關系。處理URL和函數之間的關系的程序稱為路由。悉弊在Flask程序中定義路睜野族由的最簡便方式,是使用程序實例提供的app.route修飾器,把修飾的函數注冊為路由。route()裝飾器告訴 Flask什麼樣的URL 能觸發我們的函數。這和Java中的注釋有異曲同工之妙。修飾器是Python語言的標准特性,可以使用不同的方式修改函數的行為。慣常用法是使用修飾器把函數注冊為事件的處理程序。

3.def index():函數
index()函數放在@app.route('/')後面,所以就是把index()函數注冊為路由。如果部署程序的伺服器域名為http://127.0.0.1:5000/,在瀏覽器中訪問http://127.0.0.1:5000/後,會觸發伺服器執行index()函數。

[email protected]('/user/')
同@app.route('/'),如果部署程序的伺服器域名為http://127.0.0.1:5000/,在瀏覽器中訪問http://127.0.0.1:5000/後,會觸發伺服器執行下方修飾函數。

5.app.run(debug=True)
程序實例用run方法啟動Flask繼承Web伺服器。

6.if __name__ == '__main__'
當Python解釋器,讀py文件,它會執行它發現的所有代碼。在執行代碼之前,它會定義一些變數。例如,如果這個py文件就是主程序,它會設置__name__變數為"__main__"。如果這個py被引入到別的模塊,__name__會被設置為該模塊的名字。

③ python web 怎麼部署

學過php的都了解,php的正式環境部署非常簡單,改幾個文件就OK,用FastCgi方式也是分分鍾的事情。相比起來,Python在web應用上的部署就繁雜的多,主要是工具繁多,主流伺服器支持不足,在了解Python的生產環境部署方式之前,先明確一些概念!很重要!

CGI:

CGI即通用網關介面(Common Gateway Interface),是外部應用程序(CGI程序)與Web伺服器之間的介面標准,是在CGI程序和Web伺服器之間傳遞信息的規程。CGI規范允許Web伺服器執行外部程序,並將它們的輸出發送給Web瀏覽器,CGI將Web的一組簡單的靜態超媒體文檔變成一個完整的新的互動式媒體。通俗的講CGI就像是一座橋,把網頁和WEB伺服器中的執行程序連接起來,它把HTML接收的指令傳遞給伺服器的執行程序,再把伺服器執行程序的結果返還給HTML頁。CGI的跨平台性能極佳,幾乎可以在任何操作系統上實現。

CGI方式在遇到連接請求(用戶請求)先要創建cgi的子進程,激活一個CGI進程,然後處理請求,處理完後結束這個子進程。這就是fork-and-execute模式。所以用cgi方式的伺服器有多少連接請求就會有多少cgi子進程,子進程反復載入是cgi性能低下的主要原因。當用戶請求數量非常多時,會大量擠占系統的資源如內存,CPU時間等,造成效能低下。

CGI腳本工作流程:

④ Python + Flask 上下文詳解

Step1:什麼是上下文

上下文相當於一個容器,保存了 Flask 程序運行過程中的一毀凳些信息。

Flask 中有兩種上下文,請求敗余手上下文(request 和 session )和應察嫌用上下文(current_app和g)。


Step2:上下文的使用說明


Step3:上下文代碼示例

⑤ 請教Python關於找到文件並引用

一、Python查找模塊的路徑

運行Python應用或引用Python模塊,Python解釋器要有一個查找的過程。可以通過設置一個環境變數PYTHONPATH為Python增加一個搜索路徑,以方便查找到相關Python模塊(不同的操作系統環境變數的設置稍有不同,默認以下都是WIndows環境),這與眾多應用程序需要設置一個系統環境變數的道理是一樣的。在命令行中可以通過以下命令設置:

C:\Users\Administrator>set PYTHONPATH=E:/Project/Python/MoleAndPackage/

進入Python環境後可以,通過Python的sys.path屬性獲得當前搜索路徑的配置,可以看到之前我們設置的路徑已經在當前搜索路徑中了。
C:\Users\Administrator>pythonPython 2.7.11 (v2.7.11:6d1b6a68f775, Dec 5 2015, 20:32:19) [MSC v.1500 32 bit (Intel)] on win32Type "help", "right", "credits" or "license" for more information.>>> import sys>>> sys.path['', 'E:\\Project\\Python\\MoleAndPackage', 'C:\\Windows\\system32\\python27.zip', 'C:\\Python\\DLLs', 'C:\\Python\\lib', 'C:\\Python\\lib\\plat-win', 'C:\\Python\\lib\\lib-tk', 'C:\\Python', 'C:\\Python\\lib\\site-packages']>>>

也可以通過sys模塊的append方法在Python環境中增加搜索路徑。
>>> sys.path.append("E:\\Project\\Python\\MoleAndPackage2")>>> sys.path['', 'E:\\Project\\Python\\MoleAndPackage', 'C:\\Windows\\system32\\python27.zip', 'C:\\Python\\DLLs', 'C:\\Python\\lib', 'C:\\Python\\lib\\plat-win', 'C:\\Python\\lib\\lib-tk', 'C:\\Python', 'C:\\Python\\lib\\site-packages', 'E:\\Project\\Python\\MoleAndPackage2']>>>

二、Python中的模塊和包

前面已經提到每個.py文件都是可以認為是一個Python模塊,.py文件中可以包含類、方法、變數和常量(Python還沒有嚴格意義上的常量,只是約定大寫的變數作為常量),文件內也可以直接寫所有的邏輯語句並在載入時從上之下直接執行,這與其他解釋型語言是類似的。例如我們選擇在文件夾MoleAndPackage中創建一個文本文件person.py文件即創建了一個簡單的Python模塊,其內容如下:
# -*- coding: utf-8 -*-ID = 1name = "This person"print namedef say(something):print name,'says', something

那麼接下來我們就可以在Python環境中執行person.py。我們可以直接像執行一個批處理文件那樣執行person.py,在cmd命令行輸入:
Python E:/Project/Python/MoleAndPackage/person.py

本質上任何一個Python應用的入口模塊都是這樣被執行的(像C#和Java中的main函數),但是引用一個模塊,就要建立運行它的上下文環境。我們先設置一個環境變數PYTHONPATH,以便Python解釋器找到person.py模塊,然後import person模塊,即可訪問其中的方法或變數。
C:\Users\Administrator>pythonPython 2.7.11 (v2.7.11:6d1b6a68f775, Dec 5 2015, 20:32:19) [MSC v.1500 32 bit (Intel)] on win32Type "help", "right", "credits" or "license" for more information.>>> import personThis person>>> person.say("hello")This person says hello>>> print person.nameThis person>>>

Python需要去某些固定的路徑下去查找Python模塊,上面我們設置在MoleAndPackage中查找。但是這些路徑下也是有目錄層次的,Python是如何查找子目錄中的模塊呢?特別是引用第三方包時,我們也需要知道一定的層次關系。實際上,Python通過目錄和文件構建包結構,並且包是層層嵌套的,和目錄層層嵌套是一樣的,這樣就構成了包內的訪問路徑(或者命名空間,也可以說Python應用的命名空間與其目錄和文件結構是對應了,似乎缺少了一些靈活,但也更簡單)。例如我們在MoleAndPackage文件夾下,創建一個文件夾animal,裡面創建一個文本文件pet.py,其內容如下:
# -*- coding: utf-8 -*-ID = 2name = "This pet"print namedef run(somewhere):print name,'runs', somewhere

那麼如何引用pet.py這個模塊呢?按照Python的約定,需要在animal文件夾中創建名為__init__.py的空文本文件,以標識animal文件夾是一個包。倘若animal文件夾內還有文件夾作為包,也必須包含__init__.py文件。這樣就層層標識了訪問的路徑。
>>> import animal.petThis pet>>> print animal.pet.nameThis pet>>> animal.pet.run("everywhere")This pet runs everywhere>>>

或者使用from關鍵字直接導入模塊內的屬性或方法:
>>> from animal.pet import name,run>>> print nameThis pet>>> run("everywhere")This pet runs everywhere>>>

三、Python模塊間引用

簡答來說,只要Python模塊在其執行環境配置的搜索路徑中,並且其所在位置是包結構的一部分,那麼我們就可以引用該模塊。上文已經提供了模塊引用的基本示例。只不過模塊間引用時import語句是寫在模塊文件中,我們修改person.py模塊的代碼。

1、from、import和as
# -*- coding: utf-8 -*-ID = 1name = "This person"print namedef say(something):print name,'says', somethingfrom animal.pet import name as pet_name, run as pet_rundef have():print name,'has', pet_name

import語句可以寫在文檔中的任何位置,甚至if語句中,以便更好的控制模塊引用。還可以通過as語句,使用另一個變數名進行引用,以避免變數名沖突。>>> import personThis personThis pet>>> print person.nameThis person>>> print person.pet_nameThis pet>>> person.have()This person has This pet>>>

⑥ python flask 怎麼組織程序

1.初始化

所有的flask程序都必須創建一個程序實例

web伺服器使用wsgi介面協議,把接收客戶端的請求都轉發給這個程序實例來進行處理。這個程序實例就是flask對象

from flask import Flask
app = Flask(__name__)
#__name__決定程序的根目錄,以便以後能找到相對於程序根目錄的資源文件位置


2.路由和視圖函數

程序實例需要知道接收請求後,需要知道url請求應該運行哪些代碼。所以保存了一個url和python函數的映射關系;這個映射關系就叫做路由

flask程序中路由的寫法:

2.1#使用app.route裝飾器,把修飾的函數注冊為路由。例如

@app.route('/')def index(): return "<h1>Hello World</h1>"

#函數的名字不是必須寫index的,只是和裝飾器關聯的時候寫的函數名而已

#把index函數注冊為程序根路徑的處理程序。函數的返回值稱為響應,是客戶端接收的內容。

像index這樣的函數稱為試圖函數,試圖函數返回的響應可以是包含html的簡單字元串,也可以是復雜的東西

2.2#可變url部分映射,使用特定的裝飾器語法就可以

@app.route('/user/<name>')def user(name): return "<h1>hello %s</h1>"%(name)

裝飾器中的<name>指定可變內容為name,name對user(name)函數中的傳遞參數,這2個部分內容必須一致

調用試圖函數時候,flask會自動的將動態部分作為參數傳入參數,這個函數中,參數用於生成個人的歡迎信息

#備註:路由中的動態部分默認使用字元串類型,可以使用int,float,path來定義;例如<int:id>;path類型也是字元串,但不把斜線視作分隔符,而將其當做動態片段的一部分

3.啟動伺服器

調用程序實例app的run方法啟動flask集成開發的web伺服器

if __name__ == "__main__":
app.run(debug=True)

debug=True代表的是調試模式,這個flask自帶的run方法開啟的伺服器不適合在生產中使用,此處只用來測試

4.一個完整的Flask程序

啥也不說,先上例子hello.py

⑦ python上下文提取時間

是一種非常有用的技術,它可以幫助我們從一系列文本中提取出有用的信息。它有助於我們節省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而不是用人工方式提取所需要的信息。它的主要原理是,分析文本的語法或語義內容,以獲取意義,從而提取有用的信棗判宏息。

通常可以分為數據抽取、信息抽取和知識抽取三沖猛個步驟。在數據抽取中,Python程序會凳冊根據提供的文本格式進行解析,以提取相關的數據。在信息抽取中,Python程序會根據語義規則從文本中提取出有用的信息,從而得到更有價值的內容。最後,在知識抽取中,Python程序會使用機器學習技術,從文本中提取出更多的有用信息,為機器人提供更加准確的知識。

的優勢在於,它可以根據文本內容自動提取出有用的信息,從而為人們提供有價值的內容。它可以有效地提升文本分析的效率,節省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此外,還可以為機器人提供更准確的知識,幫助它們能夠更好地理解人類的語言和文本。

⑧ 用python實現 多音字程序 判斷某字上下文與所給定的字元是否匹配,再根據這個字的上下文輸出正確讀音。

list1=[.....] 財等字絕李哪
list2=[.....] 計等字
n=string.find('會')
if string[n-1] in list1 or string[n+1] in list2:printer('kuai')
else:print('hui')
只考慮擾滾了簡並碼單的情況

⑨ python保存文件的時候總是顯示未響應怎麼辦,急!

文件被佔用。
可能是你的程序打開了這個文件沒有關閉,然後再次執行就會產生這樣的問題。
解決辦法是使用上下文。上下文會自動關閉打開的文件,無論是主動結束還是因為出錯而結束。
with open('a.txt', 'r') as f:
....pass
這樣,a.txt在執行完後總是會關閉的,無論是正確執行完還是因為出錯而結束,或者強制中斷執行都一樣。
上下文也可以同時打開多個文件:
with open(...) as f1,open(...) as f2:
....pass

閱讀全文

與python應用上下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同態加密gpu 瀏覽:216
程序員告訴你網賭為什麼贏不了 瀏覽:971
程序員最帥操作 瀏覽:72
雲伺服器可以隨時更換嗎 瀏覽:489
老款車在哪裡可以買到app 瀏覽:460
程序員事業單位 瀏覽:68
特來電需要用哪個App 瀏覽:881
電腦如何共享其他伺服器 瀏覽:260
php網站性能優化 瀏覽:354
被子收納袋壓縮真空 瀏覽:30
h1z1選什麼伺服器 瀏覽:484
蘋果版三國殺怎麼在安卓上下載 瀏覽:728
安潤國際app在哪裡下載 瀏覽:438
iospdf教程下載 瀏覽:332
加密貨幣換手率300表示什麼 瀏覽:727
手機wps新建文件夾存照片 瀏覽:399
單片機rgbled 瀏覽:963
怎麼通過文件加密後發給微信好友 瀏覽:90
用虛擬機編程 瀏覽:821
公司代理伺服器有什麼要求 瀏覽: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