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編程語言 > 合理的使用Java異常

合理的使用Java異常

發布時間:2023-05-25 05:29:52

java 什麼是拋異常什麼情況下用拋異常

」拋異常」簡單的說就是出現一些意想不到的情況時的處理方法,舉個例子,當做一個加法時,如果你輸入的不是數字,就會異常,這個時候如果你沒在程序里作異常處理,出錯信息就會很煩,普通用戶看不懂,加上異常處理,也就是」拋異常」後,可以自己定義出錯信息.

當有可能出現異常錯誤時」拋出異常」

⑵ java中如何使用自定義異常

class NotScoreException extends Exception
{
public NotScoreException()
{
super();
}
public NotScoreException(String message)
{
super(message);
}
}
public class MyExceptionTest
{
public static String getGrade(double score)throws NotScoreException
{
if(score<=100&&score>=60)
{
return "及格";
}
else if(score<60&&score>=0)
{
return "不及格";
}
else
{
throw new NotScoreException("輸入成績有誤");
}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try
{
System.out.println("75分的等級為:"+getGrade(75));
System.out.println("105分的等級為:"+getGrade(105));
}
catch (NotScoreException e)
{
System.out.println("發生自定義異常,異常信息為:"+e.
getMessage
());
}
}
}

⑶ Java異常機制是什麼

一、異常的關鍵字:

一般來說,異常的關鍵字有:try、catch、finally、throw、throws。
網上的資料對這幾個關鍵字是這樣解釋的:
try: Opening exception-handling statement.
catch: Captures the exception.
finally: Runs its code before terminating the program.
throws: Lists the exceptions a method could throw.
Throw: Transfers control of the method to the exception handler.

try語句
try語句用大括弧{}指定了一段代碼,該段代碼可能會拋棄一個或多個例外。
catch語句
catch語句的參數類似於方法的聲明,包括一個例外類型和一個例外對象。例外類型必須為Throwable類的子類,它指明了catch語句所處理的例外類型,例外對象則由運行時系統在try所指定的代碼塊中生成並被捕獲,大括弧中包含對象的處理,其中可以調用對象的方法。
catch語句可以有多個,分別處理不同類的例外。Java運行時系統從上到下分別對每個catch語句處理的例外類型進行檢測,直到找到類型相匹配的catch語句為止。這里,類型匹配指catch所處理的例外類型與生成的例外對象的類型完全一致或者是它的父類,因此,catch語句的排列順序應該是從特殊到一般。也可以用一個catch語句處理多個例外類型,這時它的例外類型參數應該是這多個例外類型的父類,程序設計中要根據具體的情況來選擇catch語句的例外處理類型。
finally語句
try所限定的代碼中,當拋棄一個例外時,其後的代碼不會被執行。通過finally語句可以指定一塊代碼。無論try所指定的程序塊中拋棄或不拋棄例外,也無論catch語句的例外類型是否與所拋棄的例外的類型一致,finally所指定的代碼都要被執行,它提供了統一的出口。通常在finally語句中可以進行資源的清除工作。如關閉打開的文件等。
throws語句
throws總是出現在一個函數頭中,用來標明該成員函數可能拋出的各種異常。對大多數Exception子類來說,Java 編譯器會強迫你聲明在一個成員函數中拋出的異常的類型。如果異常的類型是Error或 RuntimeException, 或它們的子類,這個規則不起作用, 因為這在程序的正常部分中是不期待出現的。 如果你想明確地拋出一個RuntimeException,你必須用throws語句來聲明它的類型
throw語句
throw總是出現在函數體中,用來拋出一個異常。程序會在throw語句後立即終止,它後面的語句執行不到,然後在包含它的所有try塊中(可能在上層調用函數中)從里向外尋找含有與其匹配的catch子句的try塊。

其實,我個人覺得,簡單的來說:throws與throw從拼寫上只相差一個s,但是功能、作用上有很大的區別。throws用於在方法和類處聲明可能拋出的所有異常信息。throw而throw就是單個語句拋出異常,是指拋出的一個具體的異常類型,使用在方法(類)的內部。
如:
………………………………………………………………………………………………………
public class showUI throws Exception(){
public void tbstudy throws Exception(){
****;//
try{
/* 這里是要處理的異常 */
}
Catch(Exception of){
System.out.println(of);//列印出異常
}
}

………………………………………………………………………………………………………
throws通常不用顯示的捕獲異常,可由系統自動將所有捕獲的異常信息拋給上級方法(即調用該方法或類的所有地方);
throw則需要用戶自己捕獲相關的異常,而後再對其進行相關處理(如列印異常的地方,類型等),最後將處理後的異常信息拋出。
他們對異常處理方式也不同.throws對異常不處理,誰調用誰處理,throws的Exception的取值范圍要大於方法內部異常的最大范圍,而cathch的范圍又要大於throws的Exception的范圍;throw 主動拋出自定義異常類對象。

二、異常繼承體系

異常的繼承結構

三、java處理異常方式
在java代碼中如果發生異常,jvm(java虛擬機)會拋出異常對象,導致程序代碼中斷,這個時候jvm在做的操作就是:創建異常對象,然後拋出,比如:

1.int i= 1;
2.int j = 0;
3.int res = 0;
4.res = i/j;//除0錯誤
5.System.out.println(res);

這5句代碼運行到第四句會中斷,因為jvm拋出了異常

2.throw的作用:手動拋出異常。有時候有些錯誤在jvm看來不是錯誤,比如:
1. int age = 0;
2. age = -100;
3.System.out.println(age);
很正常的整形變數賦值,但是在我們眼中看來就不正常,誰的年齡會是負的呢?!所以我們需要自己手動引發異常,這就是throw的作用
int age = 0;
age = -100;
if(age<0){
Exception e = new Exception(); //創建異常對象
throw e; //拋出異常
}
System.out.println(age);

java中的異常機制

異常機制是指當程序出現錯誤後,程序如何處理。具體來說,異常機制提供了程序退出的安全通道。當出現錯誤後,程序執行的流程發生改變,程序的控制權轉移到異常處理器。
傳統的處理異常的辦法是,函數返回一個特殊的結果來表示出現異常(通常這個特殊結果是大家約定俗稱的),調用該函數的程序負責檢查並分析函數返回的結果。這樣做有如下的弊端:例如函數返回-1代表出現異常,但是如果函數確實要返回-1這個正確的值時就會出現混淆;可讀性降低,將程序代碼與處理異常的代碼混疊在一起;由調用函數的程序來分析錯誤,這就要求客戶程序員對庫函數有很深的了解。

在使用File類的方法時,如正在將U盤裡面的照片復制到電腦里時,有人將U盤拔掉了。這時我們的復製程序就會出錯,即拋出異常。當出現程序無法控制的外部環境問題(用戶提供的文件不存在或者創建文件時已有同名文件存在,文件內容損壞,網路不可用...)時,JAVA就會用異常對象來描述。
異常情況通常有三大類:
(1)檢查性異常:java.lang.Exception
(2)運行期異常:java.lang.RuntimeException
(3)錯誤:java.lang.Error
它們都是java.lang.Throwable類的子孫類。如右圖:
Throwable 類是 Java 語言中所有錯誤和異常類的父類,對於具體的異常,不應該使用Throwable類,而應該使用其他三者之一。
檢查性異常------程序正確,但因為外在的環境條件不滿足引發。例如:用戶錯誤及I/O問題----程序試圖打開一個並不存在的遠程Socket埠。這不是程序本身的邏輯錯誤,而很可能是遠程機器名字錯誤(用戶拼寫錯誤)。對商用軟體系統,程序開發者必須考慮並處理這個問題。JAVA編譯器強制要求處理這類異常,如果不捕獲這類異常,程序將不能被編譯。
運行期異常------這意味著程序存在bug,如數組越界,0被除,入參不滿足規范.....這類異常需要更改程序來避免,JAVA編譯器強制要求處理這類異常。用來表示設計或實現方面的問題,如數組越界等。因為設計和實現正確的程序不會引發這類異常,所以常常不處理它。發生這類異常時,運行時環境會輸出一條信息,提示用戶修正錯誤。
錯誤------一般很少見,也很難通過程序解決。它可能源於程序的bug,但一般更可能源於環境問題,如內存耗盡。錯誤在程序中無須處理,而有運行環境處理。Error表示很難恢復的錯誤,如內存越界。一般不期望用戶程序來處理,即使程序員有能力處理這種錯誤,也還是交給系統處理為好。

⑷ Java代碼優化有哪些常用的方法

1、 盡量指定類的final修飾符 帶有final修飾符的類是不可派生的。
在Java核心API中,有許多應用final的例子,例如java.lang.String。為String類指定final防止了人們覆蓋length()方法。另外,如果指定一個類為final,則該類所有的方法都是final。Java編譯器會尋找機會內聯(inline)所有的final方法(這和具體的編譯器實現有關)。此舉能夠使性能平均提高50% 。
2、 盡量重用對象。
特別是String 對象的使用中,出現字元串連接情況時應用StringBuffer 代替。由於系統不僅要花時間生成對象,以後可能還需花時間對這些對象進行垃圾回收和處理。因此,生成過多的對象將會給程序的性能帶來很大的影響。
3、 盡量使用局部變數,調用方法時傳遞的參數以及在調用中創建的臨時變數都保存在棧(Stack)中,速度較快。
其他變數,如靜態變數、實例變數等,都在堆(Heap)中創建,速度較慢。另外,依賴於具體的編譯器/JVM,局部變數還可能得到進一步優化。請參見《盡可能使用堆棧變數》。
4、 不要重復初始化變數
默認情況下,調用類的構造函數時, Java會把變數初始化成確定的值:所有的對象被設置成null,整數變數(byte、short、int、long)設置成0,float和double變數設置成0.0,邏輯值設置成false。當一個類從另一個類派生時,這一點尤其應該注意,因為用new關鍵詞創建一個對象時,構造函數鏈中的所有構造函數都會被自動調用。
5、 在JAVA + ORACLE 的應用系統開發中,java中內嵌的SQL語句盡量使用大寫的形式,以減輕ORACLE解析器的解析負擔。
6、 Java 編程過程中,進行資料庫連接、I/O流操作時務必小心,在使用完畢後,即使關閉以釋放資源。
因為對這些大對象的操作會造成系統大的開銷,稍有不慎,會導致嚴重的後果。
7、 由於JVM的有其自身的GC機制,不需要程序開發者的過多考慮,從一定程度上減輕了開發者負擔,但同時也遺漏了隱患,過分的創建對象會消耗系統的大量內存,嚴重時會導致內存泄露,因此,保證過期對象的及時回收具有重要意義。
JVM回收垃圾的條件是:對象不在被引用;然而,JVM的GC並非十分的機智,即使對象滿足了垃圾回收的條件也不一定會被立即回收。所以,建議我們在對象使用完畢,應手動置成null。
8、 在使用同步機制時,應盡量使用方法同步代替代碼塊同步。
9、 盡量減少對變數的重復計算
例如:for(int i = 0;i < list.size; i ++) {

}
應替換為:
for(int i = 0,int len = list.size();i < len; i ++){

}
10、盡量採用lazy loading 的策略,即在需要的時候才開始創建。

例如: String str = 「aaa」;
if(i == 1) {
list.add(str);
}
應替換為:
if(i == 1) {
String str = 「aaa」;
list.add(str);
}

11、慎用異常

異常對性能不利。拋出異常首先要創建一個新的對象。Throwable介面的構造函數調用名為fillInStackTrace()的本地(Native)方法,fillInStackTrace()方法檢查堆棧,收集調用跟蹤信息。只要有異常被拋出,VM就必須調整調用堆棧,因為在處理過程中創建了一個新的對象。 異常只能用於錯誤處理,不應該用來控製程序流程。
12、不要在循環中使用:

Try {
} catch() {
}
應把其放置在最外層。
13、StringBuffer 的使用:

StringBuffer表示了可變的、可寫的字元串。
有三個構造方法 :
StringBuffer (); //默認分配16個字元的空間
StringBuffer (int size); //分配size個字元的空間
StringBuffer (String str); //分配16個字元+str.length()個字元空間
你可以通過StringBuffer的構造函數來設定它的初始化容量,這樣可以明顯地提升性能。
這里提到的構造函數是StringBuffer(int length),length參數表示當前的StringBuffer能保持的字元數量。你也可以使用ensureCapacity(int minimumcapacity)方法在StringBuffer對象創建之後設置它的容量。首先我們看看StringBuffer的預設行為,然後再找出一條更好的提升性能的途徑。
StringBuffer在內部維護一個字元數組,當你使用預設的構造函數來創建StringBuffer對象的時候,因為沒有設置初始化字元長度,StringBuffer的容量被初始化為16個字元,也就是說預設容量就是16個字元。當StringBuffer達到最大容量的時候,它會將自身容量增加到當前的2倍再加2,也就是(2*舊值+2)。如果你使用預設值,初始化之後接著往裡面追加字元,在你追加到第16個字元的時候它會將容量增加到34(2*16+2),當追加到34個字元的時候就會將容量增加到70(2*34+2)。無論何事只要StringBuffer到達它的最大容量它就不得不創建一個新的字元數組然後重新將舊字元和新字元都拷貝一遍――這也太昂貴了點。所以總是給StringBuffer設置一個合理的初始化容量值是錯不了的,這樣會帶來立竿見影的性能增益。StringBuffer初始化過程的調整的作用由此可見一斑。所以,使用一個合適的容量值來初始化StringBuffer永遠都是一個最佳的建議。
14、合理的使用Java類 java.util.Vector。

簡單地說,一個Vector就是一個java.lang.Object實例的數組。Vector與數組相似,它的元素可以通過整數形式的索引訪問。但是,Vector類型的對象在創建之後,對象的大小能夠根據元素的增加或者刪除而擴展、縮小。請考慮下面這個向Vector加入元素的例子:
Object bj = new Object();
Vector v = new Vector(100000);
for(int I=0;
I<100000; I++) { v.add(0,obj); }
除非有絕對充足的理由要求每次都把新元素插入到Vector的前面,否則上面的代碼對性能不利。在默認構造函數中,Vector的初始存儲能力是10個元素,如果新元素加入時存儲能力不足,則以後存儲能力每次加倍。Vector類就對象StringBuffer類一樣,每次擴展存儲能力時,所有現有的元素都要復制到新的存儲空間之中。下面的代碼片段要比前面的例子快幾個數量級:
Object bj = new Object();
Vector v = new Vector(100000);
for(int I=0; I<100000; I++) { v.add(obj); }
同樣的規則也適用於Vector類的remove()方法。由於Vector中各個元素之間不能含有「空隙」,刪除除最後一個元素之外的任意其他元素都導致被刪除元素之後的元素向前移動。也就是說,從Vector刪除最後一個元素要比刪除第一個元素「開銷」低好幾倍。
假設要從前面的Vector刪除所有元素,我們可以使用這種代碼:
for(int I=0; I<100000; I++)
{
v.remove(0);
}
但是,與下面的代碼相比,前面的代碼要慢幾個數量級:
for(int I=0; I<100000; I++)
{
v.remove(v.size()-1);
}
從Vector類型的對象v刪除所有元素的最好方法是:
v.removeAllElements();
假設Vector類型的對象v包含字元串「Hello」。考慮下面的代碼,它要從這個Vector中刪除「Hello」字元串:
String s = "Hello";
int i = v.indexOf(s);
if(I != -1) v.remove(s);
這些代碼看起來沒什麼錯誤,但它同樣對性能不利。在這段代碼中,indexOf()方法對v進行順序搜索尋找字元串「Hello」,remove(s)方法也要進行同樣的順序搜索。改進之後的版本是:
String s = "Hello";
int i = v.indexOf(s);
if(I != -1) v.remove(i);
這個版本中我們直接在remove()方法中給出待刪除元素的精確索引位置,從而避免了第二次搜索。一個更好的版本是:
String s = "Hello"; v.remove(s);
最後,我們再來看一個有關Vector類的代碼片段:
for(int I=0; I++;I < v.length)
如果v包含100,000個元素,這個代碼片段將調用v.size()方法100,000次。雖然size方法是一個簡單的方法,但它仍舊需要一次方法調用的開銷,至少JVM需要為它配置以及清除堆棧環境。在這里,for循環內部的代碼不會以任何方式修改Vector類型對象v的大小,因此上面的代碼最好改寫成下面這種形式:
int size = v.size(); for(int I=0; I++;I<size)
雖然這是一個簡單的改動,但它仍舊贏得了性能。畢竟,每一個CPU周期都是寶貴的。
15、當復制大量數據時,使用System.array()命令
int[] src={1,3,5,6,7,8};
int[] dest = new int[6];
System.array(src, 0, dest, 0, 6);
src:源數組; srcPos:源數組要復制的起始位置;
dest:目的數組; destPos:目的數組放置的起始位置;
length:復制的長度.
注意:src and dest都必須是同類型或者可以進行轉換類型的數組.
16、代碼重構:增強代碼的可讀性。
public class ShopCart {
private List carts ;

public void add (Object item) {
if(carts == null) {
carts = new ArrayList();
}
crts.add(item);
}
public void remove(Object item) {
if(carts. contains(item)) {
carts.remove(item);
}
}
public List getCarts() {
//返回只讀列表
return Collections.unmodifiableList(carts);
}

//不推薦這種方式
//this.getCarts().add(item);
}
17、不用new關鍵詞創建類的實例

用new關鍵詞創建類的實例時,構造函數鏈中的所有構造函數都會被自動調用。但如果一個對象實現了Cloneable介面,我們可以調用它的clone()方法。clone()方法不會調用任何類構造函數。
在使用設計模式(Design Pattern)的場合,如果用Factory模式創建對象,則改用clone()方法創建新的對象實例非常簡單。例如,下面是Factory模式的一個典型實現:
public static Credit getNewCredit() {
return new Credit();
}
改進後的代碼使用clone()方法,如下所示:
private static Credit BaseCredit = new Credit();
public static Credit getNewCredit() {
return (Credit) BaseCredit.clone();
}
上面的思路對於數組處理同樣很有用。
18、乘法和除法

考慮下面的代碼:
for (val = 0; val < 100000; val +=5) {
alterX = val * 8; myResult = val * 2;
}
用移位操作替代乘法操作可以極大地提高性能。下面是修改後的代碼:
for (val = 0; val < 100000; val += 5) {
alterX = val << 3; myResult = val << 1;
}
修改後的代碼不再做乘以8的操作,而是改用等價的左移3位操作,每左移1位相當於乘以2。相應地,右移1位操作相當於除以2。值得一提的是,雖然移位操作速度快,但可能使代碼比較難於理解,所以最好加上一些注釋。
19、在JSP頁面中關閉無用的會話。

一個常見的誤解是以為session在有客戶端訪問時就被創建,然而事實是直到某server端程序調用HttpServletRequest.getSession(true)這樣的語句時才被創建,注意如果JSP沒有顯示的使用 <> 關閉session,則JSP文件在編譯成Servlet時將會自動加上這樣一條語句HttpSession session = HttpServletRequest.getSession(true);這也是JSP中隱含的session對象的來歷。由於session會消耗內存資源,因此,如果不打算使用session,應該在所有的JSP中關閉它。
對於那些無需跟蹤會話狀態的頁面,關閉自動創建的會話可以節省一些資源。使用如下page指令:<%@ page session="false"%>
20、JDBC與I/O

如果應用程序需要訪問一個規模很大的數據集,則應當考慮使用塊提取方式。默認情況下,JDBC每次提取32行數據。舉例來說,假設我們要遍歷一個5000行的記錄集,JDBC必須調用資料庫157次才能提取到全部數據。如果把塊大小改成512,則調用資料庫的次數將減少到10次。
21、Servlet與內存使用
許多開發者隨意地把大量信息保存到用戶會話之中。一些時候,保存在會話中的對象沒有及時地被垃圾回收機制回收。從性能上看,典型的症狀是用戶感到系統周期性地變慢,卻又不能把原因歸於任何一個具體的組件。如果監視JVM的堆空間,它的表現是內存佔用不正常地大起大落。
解決這類內存問題主要有二種辦法。第一種辦法是,在所有作用范圍為會話的Bean中實現HttpSessionBindingListener介面。這樣,只要實現valueUnbound()方法,就可以顯式地釋放Bean使用的資源。
另外一種辦法就是盡快地把會話作廢。大多數應用伺服器都有設置會話作廢間隔時間的選項。另外,也可以用編程的方式調用會話的setMaxInactiveInterval()方法,該方法用來設定在作廢會話之前,Servlet容器允許的客戶請求的最大間隔時間,以秒計。
22、使用緩沖標記

一些應用伺服器加入了面向JSP的緩沖標記功能。例如,BEA的WebLogic Server從6.0版本開始支持這個功能,Open Symphony工程也同樣支持這個功能。JSP緩沖標記既能夠緩沖頁面片斷,也能夠緩沖整個頁面。當JSP頁面執行時,如果目標片斷已經在緩沖之中,則生成該片斷的代碼就不用再執行。頁面級緩沖捕獲對指定URL的請求,並緩沖整個結果頁面。對於購物籃、目錄以及門戶網站的主頁來說,這個功能極其有用。對於這類應用,頁面級緩沖能夠保存頁面執行的結果,供後繼請求使用。
23、選擇合適的引用機制

在典型的JSP應用系統中,頁頭、頁腳部分往往被抽取出來,然後根據需要引入頁頭、頁腳。當前,在JSP頁面中引入外部資源的方法主要有兩種:include指令,以及include動作。
include指令:例如<%@ include file="right.html" %>。該指令在編譯時引入指定的資源。在編譯之前,帶有include指令的頁面和指定的資源被合並成一個文件。被引用的外部資源在編譯時就確定,比運行時才確定資源更高效。
include動作:例如<jsp:include page="right.jsp" />。該動作引入指定頁面執行後生成的結果。由於它在運行時完成,因此對輸出結果的控制更加靈活。但時,只有當被引用的內容頻繁地改變時,或者在對主頁面的請求沒有出現之前,被引用的頁面無法確定時,使用include動作才合算。
24、及時清除不再需要的會話

為了清除不再活動的會話,許多應用伺服器都有默認的會話超時時間,一般為30分鍾。當應用伺服器需要保存更多會話時,如果內存容量不足,操作系統會把部分內存數據轉移到磁碟,應用伺服器也可能根據「最近最頻繁使用」(Most Recently Used)演算法把部分不活躍的會話轉儲到磁碟,甚至可能拋出「內存不足」異常。在大規模系統中,串列化會話的代價是很昂貴的。當會話不再需要時,應當及時調用HttpSession.invalidate()方法清除會話。HttpSession.invalidate()方法通常可以在應用的退出頁面調用。
25、不要將數組聲明為:public static final 。
26、HashMap的遍歷效率討論

經常遇到對HashMap中的key和value值對的遍歷操作,有如下兩種方法:
Map<String, String[]> paraMap = new HashMap<String, String[]>();
//第一個循環
Set<String> appFieldDefIds = paraMap.keySet();
for (String appFieldDefId : appFieldDefIds) {
String[] values = paraMap.get(appFieldDefId);
......
}

//第二個循環
for(Entry<String, String[]> entry : paraMap.entrySet()){
String appFieldDefId = entry.getKey();
String[] values = entry.getValue();
.......
}
第一種實現明顯的效率不如第二種實現。
分析如下 Set<String> appFieldDefIds = paraMap.keySet(); 是先從HashMap中取得keySet
代碼如下:
public Set<K> keySet() {
Set<K> ks = keySet;
return (ks != null ? ks : (keySet = new KeySet()));
}

private class KeySet extends AbstractSet<K> {
public Iterator<K> iterator() {
return newKeyIterator();
}
public int size() {
return size;
}
public boolean contains(Object o) {
return containsKey(o);
}
public boolean remove(Object o) {
return HashMap.this.removeEntryForKey(o) != null;
}
public void clear() {
HashMap.this.clear();
}
}
其實就是返回一個私有類KeySet, 它是從AbstractSet繼承而來,實現了Set介面。
再來看看for/in循環的語法
for(declaration : expression)
statement
在執行階段被翻譯成如下各式
for(Iterator<E> #i = (expression).iterator(); #i.hashNext();){
declaration = #i.next();
statement
}
因此在第一個for語句for (String appFieldDefId : appFieldDefIds) 中調用了HashMap.keySet().iterator()
而這個方法調用了newKeyIterator()
Iterator<K> newKeyIterator() {
return new KeyIterator();
}
private class KeyIterator extends HashIterator<K> {
public K next() {
return nextEntry().getKey();
}
}
所以在for中還是調用了
在第二個循環for(Entry<String, String[]> entry : paraMap.entrySet())中使用的Iterator是如下的一個內部

private class EntryIterator extends HashIterator<Map.Entry<K,V>> {
public Map.Entry<K,V> next() {
return nextEntry();
}
}
此時第一個循環得到key,第二個循環得到HashMap的Entry效率就是從循環裡面體現出來的第二個循環此致可以直接取key和value值而第一個循環還是得再利用HashMap的get(Object key)來取value值現在看看HashMap的get(Object key)方法
public V get(Object key) {
Object k = maskNull(key);
int hash = hash(k);
int i = indexFor(hash, table.length); //Entry[] table
Entry<K,V> e = table;
while (true) {
if (e == null)
return null;
if (e.hash == hash && eq(k, e.key))
return e.value;
e = e.next;
}
}
其實就是再次利用Hash值取出相應的Entry做比較得到結果,所以使用第一中循環相當於兩次進入HashMap的Entry
中而第二個循環取得Entry的值之後直接取key和value,效率比第一個循環高。其實按照Map的概念來看也應該是用第二個循環好一點,它本來就是key和value的值對,將key和value分開操作在這里不是個好選擇。
27、array(數組) 和 ArryList的使用

array([]):最高效;但是其容量固定且無法動態改變;
ArrayList:容量可動態增長;但犧牲效率;
基於效率和類型檢驗,應盡可能使用array,無法確定數組大小時才使用ArrayList!
ArrayList是Array的復雜版本
ArrayList內部封裝了一個Object類型的數組,從一般的意義來說,它和數組沒有本質的差別,甚至於ArrayList的許多方法,如Index、IndexOf、Contains、Sort等都是在內部數組的基礎上直接調用Array的對應方法。
ArrayList存入對象時,拋棄類型信息,所有對象屏蔽為Object,編譯時不檢查類型,但是運行時會報錯。
註:jdk5中加入了對泛型的支持,已經可以在使用ArrayList時進行類型檢查。
從這一點上看來,ArrayList與數組的區別主要就是由於動態增容的效率問題了
28、盡量使用HashMap 和ArrayList ,除非必要,否則不推薦使用HashTable和Vector ,後者由於使用同步機制,而導致了性能的開銷。
29、StringBuffer 和StringBuilder的區別:

java.lang.StringBuffer線程安全的可變字元序列。一個類似於 String 的字元串緩沖區,但不能修改。
StringBuilder。與該類相比,通常應該優先使用 java.lang.StringBuilder類,因為它支持所有相同的操作,但由於它不執行同步,所以速度更快。為了獲得更好的性能,在構造 StirngBuffer 或 StirngBuilder 時應盡可能指定它的容量。當然,如果你操作的字元串長度不超過 16 個字元就不用了。 相同情況下使用 StirngBuilder 相比使用 StringBuffer 僅能獲得 10%-15% 左右的性能提升,但卻要冒多線程不安全的風險。而在現實的模塊化編程中,負責某一模塊的程序員不一定能清晰地判斷該模塊是否會放入多線程的環境中運行,因此:除非你能確定你的系統的瓶頸是在 StringBuffer 上,並且確定你的模塊不會運行在多線程模式下,否則還是用 StringBuffer 吧。
30、盡量避免使用split
除非是必須的,否則應該避免使用split,split由於支持正則表達式,所以效率比較低,如果是頻繁的幾十,幾百萬的調用將會耗費大量資源,如果確實需要頻繁的調用split,可以考慮使用apache的 StringUtils.split(string,char),頻繁split的可以緩存結果。
其他補充:
1、及時清除不再使用的對象,設為null
2、盡可能使用final,static等關鍵字
3、盡可能使用buffered對象
如何優化代碼使JAVA源文件及編譯後CLASS文件更小
1 盡量使用繼承,繼承的方法越多,你要寫的代碼量也就越少
2 打開JAVA編譯器的優化選項: javac -O 這個選項將刪除掉CLASS文件中的行號,並能把
一些private, static,final的小段方法申明為inline方法調用
3 把公用的代碼提取出來
4 不要初始化很大的數組,盡管初始化一個數組在JAVA代碼中只是一行的代碼量,但
編譯後的代碼是一行代碼插入一個數組的元素,所以如果你有大量的數據需要存在數組
中的話,可以先把這些數據放在String中,然後在運行期把字元串解析到數組中
5 日期類型的對象會佔用很大的空間,如果你要存儲大量的日期對象,可以考慮把它存儲為
long型,然後在使用的時候轉換為Date類型
6 類名,方法名和變數名盡量使用簡短的名字,可以考慮使用Hashjava, Jobe, Obfuscate and Jshrink等工具自動完成這個工作
7 將static final類型的變數定義到Interface中去
8 算術運算 能用左移/右移的運算就不要用*和/運算,相同的運算不要運算多次
2. 不要兩次初始化變數
Java通過調用獨特的類構造器默認地初始化變數為一個已知的值。所有的對象被設置成null,integers (byte, short, int, long)被設置成0,float和double設置成0.0,Boolean變數設置成false。這對那些擴展自其它類的類尤其重要,這跟使用一個新的關鍵詞創建一個對象時所有一連串的構造器被自動調用一樣。
3. 在任何可能的地方讓類為Final
標記為final的類不能被擴展。在《核心Java API》中有大量這個技術的例子,諸如java.lang.String。將String類標記為final阻止了開發者創建他們自己實現的長度方法。
更深入點說,如果類是final的,所有類的方法也是final的。Java編譯器可能會內聯所有的方法(這依賴於編譯器的實現)。在我的測試里,我已經看到性能平均增加了50%。
9. 異常在需要拋出的地方拋出,try catch能整合就整合
try {
some.method1(); // Difficult for javac
} catch( method1Exception e ) { // and the JVM runtime
// Handle exception 1 // to optimize this
} // code
try {
some.method2();
} catch( method2Exception e ) {
// Handle exception 2
}

try {
some.method3();
} catch( method3Exception e ) {
// Handle exception 3
}
已下代碼 更容易被編譯器優化
try {
some.method1(); // Easier to optimize
some.method2();
some.method3();
} catch( method1Exception e ) {
// Handle exception 1
} catch( method2Exception e ) {
// Handle exception 2
} catch( method3Exception e ) {
// Handle exception 3
}
10. For循環的優化
Replace…
for( int i = 0; i < collection.size(); i++ ) {
...
}
with…
for( int i = 0, n = collection.size(); i < n; i++ ) {
...
}

5、 在JAVA + ORACLE 的應用系統開發中,java中內嵌的SQL語句盡量使用大寫的形式,以減輕ORACLE解析器的解析負擔。
10、盡量採用lazy loading 的策略,即在需要的時候才開始創建。
例如: String str = 「aaa」;
if(i == 1) {
list.add(str);
}
應替換為:
if(i == 1) {
String str = 「aaa」;
list.add(str);
}
12、不要在循環中使用:
Try {
} catch() {
}
應把其放置在最外層

閱讀全文

與合理的使用Java異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吃雞國際服為什麼會伺服器匆忙 瀏覽:246
微信中如何打開定位伺服器 瀏覽:203
java並發編程書籍 瀏覽:280
android601源碼 瀏覽:788
程序員離職了還能幹嘛 瀏覽:156
少林功法pdf 瀏覽:471
安卓80版本小游戲怎麼玩 瀏覽:632
奇書pdf 瀏覽:836
伺服器的管理口有什麼用 瀏覽:641
澳洲加密資產新政策 瀏覽:155
哈利波特連接伺服器失敗什麼意思 瀏覽:234
提取手機上安裝的app並反編譯 瀏覽:964
人工智慧演算法書 瀏覽:604
安卓如何傳輸圖片給蘋果 瀏覽:829
可編程式控制制器原理應用網路 瀏覽:587
社畜解壓是什麼意思 瀏覽:436
吉利博越用哪個app啊 瀏覽:513
西安單片機晶振電容 瀏覽:187
分地面積的演算法 瀏覽:179
安卓手機升級包後怎麼安裝 瀏覽: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