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java getter和setter作用是什麼
一、getter
1、按照客戶的期望返回格式化數據。
2、控制服務的順序(例如只有當連接建立時getter方法才返回相應實例)。
二、setter
1、可以限制和檢驗setter方法傳入的參數。
2、隱藏對象內部數據結構。
3、保持對象在每個狀態的完整性。
setter方法用來去設置該變數的值,然後在用getter方法去調用該變數的值。
setter用來改變數據成員的值時,操作必須由這個對象自己來觸發public用來改變數據成員的值時,操作可以由任何對象來觸發這是面向對象的封裝,總之就是自己的數據成員,只對自己可見,也只有自己才能改變其值。
(1)python三層架構擴展閱讀
java使用getter和setter的好處:
1、實現了專業的分工。將能實現某一特定功能的代碼封裝成一個獨立的實體後,各程序員可以在需要的時候調用,從而實現了專業的分工。
2、隱藏信息,實現細節。通過控制訪問許可權可以將可以將不想讓客戶端程序員看到的信息隱藏起來,如某客戶的銀行的密碼需要保密,只能對該客戶開發許可權。
3、用戶無需知道對象內部方法的實現細節,但可以根據對象提供的外部介面(對象名和參數)訪問該對象。
⑵ Python課程內容都學習什麼啊
賀聖軍Python輕松入門到項目實戰(經典完整版)(超清視頻)網路網盤
鏈接: https://pan..com/s/1C9k1o65FuQKNe68L3xEx3w
若資源有問題歡迎追問~
⑶ return()語句能返回多個值嗎
函數的return語句只能返回一個值,可以是任何類型。因此,可以「返回一個tuple類型,來間接達到返回多個值」。
例1、:x除以y的余數與商的函數
defF1(x,y):
a=x%y
b=(x-a)/y
return(a,b)#也可以寫作returna,b
(c,d)=F1(9,4)#也可以寫作c,d=F1(9,4)
printc,d
結果顯示:1,2
Python與大多數其它語言一樣有局部變數和全局變數之分,但是它沒有明顯的變數聲明。變數通過首次賦值產生,當超出作用范圍時自動消亡。
例2、定義myParams變數
if__name__=="__main__":
myParams={"server":"mpilgrim",/
"database":"master",/
"uid":"sa",/
"pwd":"secret"/
}
首先注意縮進。if語句是代碼塊,需要像函數一樣縮進。
其次,變數的賦值是一條被分成了多行的命令,用反斜線(「/」)作為續行符。
當一條命令用續行符(「/」)分割成多行時,後續的行可以以任何方式縮近,此時Python通常的嚴格的縮近規則無需遵守。如果您的PythonIDE自由對後續行進行了縮近,應該把它當成是預設處理,除非您有特別的原因不這么做。
嚴格地講,在小括弧,方括弧或大括弧中的表達式(如定義一個dictionary)可以用或者不用續行符(「/」)分割成多行。甚至在不是必需的時候,我也喜歡使用續行符,因為我認為這樣會讓代碼讀起來更容易,但那隻是風格的問題。
第三,您從未聲明過變數myParams,您只是給它賦了一個值。這點就象是VBScript沒有設置optionexplicit選項一樣。幸運的是,與VBScript不同的是,Python不允許您引用一個未被賦值的變數,試圖這樣做會引發一個異常。
3.4.1.變數引用
例4、引用未賦值的變數
Python中編程簡寫使用序列來一次給多個變數賦值。
例:一次賦多值
>>>v=('a','b','e')
>>>(x,y,z)=v
>>>x
'a'
>>>y
'b'
>>>z
'e'
v是一個三元素的tuple,並且(x,y,z)是一個三變數的tuple。將一個tuple賦值給另一個tuple,會按順序將v的每個值賦值給每個變數。
這種用法有許多種用途。我經常想要將一定范圍的值賦給多個變數。在C語言中,可以使用enum類型,手工列出每個常量和其所對應的值,當值是連續的時候這一過程讓人感到特別繁瑣。而在Python中,您可以使用內置的range函數和多變數賦值的方法來快速進行賦值。
例:連續值賦值
>>>range(7)
[0,1,2,3,4,5,6]
>>>(MONDAY,TUESDAY,WEDNESDAY,THURSDAY,FRIDAY,SATURDAY,SUNDAY)=range(7)
>>>MONDAY
0
>>>TUESDAY
1
>>>SUNDAY
6
內置的range函數返回一個元素為整數的list。這個函數的簡化調用形式是接收一個上限值,然後返回一個初始值從0開始的list,它依次遞增,直到但不包含上限值。(如果願意,可以傳入其它的參數來指定一個非0的初始值和非1的步長。也可以使用printrange.__doc__來了解更多的細節。)
MONDAY,TUESDAY,WEDNESDAY,THURSDAY,FRIDAY,SATURDAY和SUNDAY是我們定義的變數。(這個例子來自calendar模塊。它是一個很有趣的列印日歷的小模塊,UNIX的cal命令。
這個calendar模塊定義了一星期中每天的整數常量表示。)現在每個變數都擁有了自己的值:MONDAY的值為0,TUESDAY的值為1,等等。
也可以使用多變數賦值來創建返回多個值的函數,只要返回一個包含所有值的tuple即可。調用者可以將其視為一個tuple,或將值賦給獨立的變數。許多標準的Python庫都是這樣做的,包括os模塊。
⑷ python 需要三層架構嗎
三層架構(3-tier architecture) 通常意義上的三層架構就是將整個業務應用劃分為:
表現層(Presentation layer)、業務邏輯層(Business Logic Layer)、數據訪問層(Data access layer)。
區分層次的目的即為了"高內聚低耦合"的思想。
高內聚低耦合,是軟體工程中的概念,是判斷設計好壞的標准,主要是面向對象的設計,主要是看類的內聚性是否高,耦合度是否低。
⑸ python面試之分布式
主要用於分散壓力,所以分布式的服務都是部署在不同的伺服器上的,再將服務做集群
根據「分層」的思想進行拆分。
例如,可以將一個項目根據「三層架構」 拆分
然後再分開部署 :
根據業務進行拆分。
例如,可以根據業務邏輯,將「電商項目」拆分成 「訂單項目」、「用戶項目」和「秒殺項目」 。顯然這三個拆分後的項目,仍然可以作為獨立的項目使用。像這種拆分的方法,就成為垂直拆分
主要用於分散能力,主要是將服務的顆粒度盡量細化,且自成一脈,壓力這塊並不是其關注的點,所以多個微服務是可以部署在同一台伺服器上的
微服務可以理解為一種 非常細粒度的垂直拆分 。例如,以上「訂單項目」本來就是垂直拆分後的子項目,但實際上「訂單項目」還能進一步拆分為「購物項目」、「結算項目」和「售後項目」,如圖
現在看圖中的「訂單項目」,它完全可以作為一個分布式項目的組成元素,但就不適合作為微服務的組成元素了(因為它還能再拆,而微服務應該是不能再拆的「微小」服務,類似於「原子性」)
分布式服務需要提供給別的分布式服務去調用,單獨拆出來 未必外部可用
微服務自成一脈,可以系統內部調用,也可以單獨提供服務
為什麼需要用分布式鎖,見下圖
變數A存在三個伺服器內存中(這個變數A主要體現是在一個類中的一個成員變數,是一個有狀態的對象),如果不加任何控制的話,變數A同時都會在分配一塊內存,三個請求發過來同時對這個變數操作,顯然結果是不對的!即使不是同時發過來,三個請求分別操作三個不同內存區域的數據,變數A之間不存在共享,也不具有可見性,處理的結果也是不對的。
分布式鎖應該具備哪些條件:
1、在分布式系統環境下,一個方法在同一時間只能被一個機器的一個線程執行;
2、高可用的獲取鎖與釋放鎖;
3、高性能的獲取鎖與釋放鎖;
4、具備可重入特性;
5、具備鎖失效機制,防止死鎖;
6、具備非阻塞鎖特性,即沒有獲取到鎖將直接返回獲取鎖失敗
Redis性能高
命令簡單,實現方便
使用setnx加鎖,key為鎖名,value隨意不重復就行(一般用uuid)
給鎖添加expire時間,超過該時間redis過期(即自動釋放鎖)
設置獲取鎖的超時時間,若超過時間,則放棄獲取鎖
通過鎖名獲取鎖值
比較鎖值和當前uuid是否一致,一致則釋放鎖(通過delete命令刪除redis鍵值對)
2PC:two phase commit protocol,二階段提交協議,是一種強一致性設計。
同步阻塞(導致長久的資源鎖定) ,只有第一階段全部正常完成(返回失敗,回字返回超時都會返回 「准備失敗」 ),才會進入第二階段
因為協調者可能會在任意一個時間點(發送准備命令之前,發送准備命令之後,發送回滾事務命令之前,發送回滾事務命令之後,發送提交事務命令之前,發送提交事務命令之後)故障,導致資源阻塞。
T:try,指的是預留,即資源的預留和鎖定,注意是預留
C:confirm,指的是確認操作,這一步其實就是真正的執行了
C:cancel,指的是撤銷操作,可以理解為把預留階段的動作撤銷了
從思想上看和 2PC 差不多,都是先試探性的執行,如果都可以那就真正的執行,如果不行就回滾。
適用於對實時性要求沒那麼高的業務場景,如:簡訊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