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編程語言 > pythonkmeans庫

pythonkmeans庫

發布時間:2023-07-20 16:43:27

Ⅰ kmeans演算法python怎麼實現

K-means演算法是集簡單和經典於一身的基於距離的聚類演算法

採用距離作為相似性的評價指標,即認為兩個對象的距離越近,其相似度就越大。

該演算法認為類簇是由距離靠近的對象組成的,因此把得到緊湊且獨立的簇作為最終目標。

核心思想

通過迭代尋找k個類簇的一種劃分方案,使得用這k個類簇的均值來代表相應各類樣本時所得的總體誤差最小。

k個聚類具有以下特點:各聚類本身盡可能的緊湊,而各聚類之間盡可能的分開。

k-means演算法的基礎是最小誤差平方和准則,


各類簇內的樣本越相似,其與該類均值間的誤差平方越小,對所有類所得到的誤差平方求和,即可驗證分為k類時,各聚類是否是最優的。

上式的代價函數無法用解析的方法最小化,只能有迭代的方法。

Ⅱ kmeans演算法用Python怎麼實現

第一種: 引用scikit-learn包

fromsklearn.clusterimportKMeans

k=10#Kmeans的k值
model=Kmeans(n_clusters=k)
X=[[1,2],[1,3],[2,1],....]#改成你的數據
model.fit(X)
#然後就訓練好了,可以查看model的屬性
model.cluster_centers
model.labels_

第二種: 自己寫代碼實現

importnumpyasnp
importrandom
data=[[1,1,1],[1,1,3],[1,2,1],[5,1,1],[5,1,2],[5,2,1],[5,5,5],[5,5,4],[5,4,4]]
data=np.array(data)

k=4#kmeans的k
n_iteration=500#最大迭代次數


#求初始化的k個質心(這k個質心必須包含在k個點的凸空間內)
center=np.matrix(np.zeros((k,len(data[0]))))
center_after=np.matrix(np.zeros((k,len(data[0]))))
foriinrange(len(data[0])):
center[:,i]=min(data[:,i])+(max(data[:,i])-min(data[:,i]))*np.random.rand(k,1)


defcalc_distance(x,y,distance='eucidean'):
x,y=np.array(x),np.array(y)
ifdistance=='eucidean':
returnnp.sqrt(np.sum((y-x)**2))


n=0
while1:
n+=1
print('第%s次迭代'%n)
#計算所有點到每個質心的距離,將每個點分到距離最近的那個點那一類
#9個點里哪個質心最近,就分到第幾個類
label=np.argmin(np.array([calc_distance(x,y)forxindataforyincenter]).reshape(len(data),k),axis=1)
print(label)
#重新計算質心
foriinrange(k):
center_after[i]=np.mean(np.array([data[j]forjinrange(len(data))iflabel[j]==i]),axis=0)
ifnp.sum(np.abs(center_after-center))<0.01:
#print(np.sum(np.abs(center_after-center)))
print('相鄰兩次迭代改變甚小,迭代結束')
break
ifn>n_iteration:
print('迭代次數已達上限,迭代結束')
break
center=center_after

Ⅲ k-means聚類演算法python實現,導入的數據集有什麼要求

一,K-Means聚類演算法原理
k-means 演算法接受參數 k
;然後將事先輸入的n個數據對象劃分為
k個聚類以便使得所獲得的聚類滿足:同一聚類中的對象相似度較高;而不同聚類中的對象相似度較小。聚類相似度是利用各聚類中對象的均值所獲得一個「中心對
象」(引力中心)來進行計算的。
K-means演算法是最為經典的基於劃分的聚類方法,是十大經典數據挖掘演算法之一。K-means演算法的基本思想是:以空間中k個點為中心進行聚類,對最靠近他們的對象歸類。通過迭代的方法,逐次更新各聚類中心的值,直至得到最好的聚類結果。

Ⅳ kmeans演算法用Python怎麼實現

1、從Kmeans說起

Kmeans是一個非常基礎的聚類演算法,使用了迭代的思想,關於其原理這里不說了。下面說一下如何在matlab中使用kmeans演算法。

創建7個二維的數據點:

復制代碼 代碼如下:
x=[randn(3,2)*.4;randn(4,2)*.5+ones(4,1)*[4 4]];

使用kmeans函數:

復制代碼 代碼如下:
class = kmeans(x, 2);

x是數據點,x的每一行代表一個數據;2指定要有2個中心點,也就是聚類結果要有2個簇。 class將是一個具有70個元素的列向量,這些元素依次對應70個數據點,元素值代表著其對應的數據點所處的分類號。某次運行後,class的值是:

復制代碼 代碼如下:

2
2
2
1
1
1
1

這說明x的前三個數據點屬於簇2,而後四個數據點屬於簇1。 kmeans函數也可以像下面這樣使用:

復制代碼 代碼如下:

>> [class, C, sumd, D] = kmeans(x, 2)
class =
2
2
2
1
1
1
1

C =
4.0629 4.0845
-0.1341 0.1201

sumd =
1.2017
0.2939

D =
34.3727 0.0184
29.5644 0.1858
36.3511 0.0898
0.1247 37.4801
0.7537 24.0659
0.1979 36.7666
0.1256 36.2149

class依舊代表著每個數據點的分類;C包含最終的中心點,一行代表一個中心點;sumd代表著每個中心點與所屬簇內各個數據點的距離之和;D的
每一行也對應一個數據點,行中的數值依次是該數據點與各個中心點之間的距離,Kmeans默認使用的距離是歐幾里得距離(參考資料[3])的平方值。
kmeans函數使用的距離,也可以是曼哈頓距離(L1-距離),以及其他類型的距離,可以通過添加參數指定。

kmeans有幾個缺點(這在很多資料上都有說明):

1、最終簇的類別數目(即中心點或者說種子點的數目)k並不一定能事先知道,所以如何選一個合適的k的值是一個問題。
2、最開始的種子點的選擇的好壞會影響到聚類結果。
3、對雜訊和離群點敏感。
4、等等。

2、kmeans++演算法的基本思路

kmeans++演算法的主要工作體現在種子點的選擇上,基本原則是使得各個種子點之間的距離盡可能的大,但是又得排除雜訊的影響。 以下為基本思路:

1、從輸入的數據點集合(要求有k個聚類)中隨機選擇一個點作為第一個聚類中心
2、對於數據集中的每一個點x,計算它與最近聚類中心(指已選擇的聚類中心)的距離D(x)
3、選擇一個新的數據點作為新的聚類中心,選擇的原則是:D(x)較大的點,被選取作為聚類中心的概率較大
4、重復2和3直到k個聚類中心被選出來
5、利用這k個初始的聚類中心來運行標準的k-means演算法

假定數據點集合X有n個數據點,依次用X(1)、X(2)、……、X(n)表示,那麼,在第2步中依次計算每個數據點與最近的種子點(聚類中心)的
距離,依次得到D(1)、D(2)、……、D(n)構成的集合D。在D中,為了避免雜訊,不能直接選取值最大的元素,應該選擇值較大的元素,然後將其對應
的數據點作為種子點。

如何選擇值較大的元素呢,下面是一種思路(暫未找到最初的來源,在資料[2]等地方均有提及,筆者換了一種讓自己更好理解的說法):
把集合D中的每個元素D(x)想像為一根線L(x),線的長度就是元素的值。將這些線依次按照L(1)、L(2)、……、L(n)的順序連接起來,組成長
線L。L(1)、L(2)、……、L(n)稱為L的子線。根據概率的相關知識,如果我們在L上隨機選擇一個點,那麼這個點所在的子線很有可能是比較長的子
線,而這個子線對應的數據點就可以作為種子點。下文中kmeans++的兩種實現均是這個原理。

3、python版本的kmeans++

在http://rosettacode.org/wiki/K-means%2B%2B_clustering 中能找到多種編程語言版本的Kmeans++實現。下面的內容是基於python的實現(中文注釋是筆者添加的):

復制代碼 代碼如下:

from math import pi, sin, cos
from collections import namedtuple
from random import random, choice
from import
try:
import psyco
psyco.full()
except ImportError:
pass

FLOAT_MAX = 1e100

class Point:
__slots__ = ["x", "y", "group"]
def __init__(self, x=0.0, y=0.0, group=0):
self.x, self.y, self.group = x, y, group

def generate_points(npoints, radius):
points = [Point() for _ in xrange(npoints)]

# note: this is not a uniform 2-d distribution
for p in points:
r = random() * radius
ang = random() * 2 * pi
p.x = r * cos(ang)
p.y = r * sin(ang)

return points

def nearest_cluster_center(point, cluster_centers):
"""Distance and index of the closest cluster center"""
def sqr_distance_2D(a, b):
return (a.x - b.x) ** 2 + (a.y - b.y) ** 2

min_index = point.group
min_dist = FLOAT_MAX

for i, cc in enumerate(cluster_centers):
d = sqr_distance_2D(cc, point)
if min_dist > d:
min_dist = d
min_index = i

return (min_index, min_dist)

'''
points是數據點,nclusters是給定的簇類數目
cluster_centers包含初始化的nclusters個中心點,開始都是對象->(0,0,0)
'''

def kpp(points, cluster_centers):
cluster_centers[0] = (choice(points)) #隨機選取第一個中心點
d = [0.0 for _ in xrange(len(points))] #列表,長度為len(points),保存每個點離最近的中心點的距離

for i in xrange(1, len(cluster_centers)): # i=1...len(c_c)-1
sum = 0
for j, p in enumerate(points):
d[j] = nearest_cluster_center(p, cluster_centers[:i])[1] #第j個數據點p與各個中心點距離的最小值
sum += d[j]

sum *= random()

for j, di in enumerate(d):
sum -= di
if sum > 0:
continue
cluster_centers[i] = (points[j])
break

for p in points:
p.group = nearest_cluster_center(p, cluster_centers)[0]

'''
points是數據點,nclusters是給定的簇類數目
'''
def lloyd(points, nclusters):
cluster_centers = [Point() for _ in xrange(nclusters)] #根據指定的中心點個數,初始化中心點,均為(0,0,0)

# call k++ init
kpp(points, cluster_centers) #選擇初始種子點

# 下面是kmeans
lenpts10 = len(points) >> 10

changed = 0
while True:
# group element for centroids are used as counters
for cc in cluster_centers:
cc.x = 0
cc.y = 0
cc.group = 0

for p in points:
cluster_centers[p.group].group += 1 #與該種子點在同一簇的數據點的個數
cluster_centers[p.group].x += p.x
cluster_centers[p.group].y += p.y

for cc in cluster_centers: #生成新的中心點
cc.x /= cc.group
cc.y /= cc.group

# find closest centroid of each PointPtr
changed = 0 #記錄所屬簇發生變化的數據點的個數
for p in points:
min_i = nearest_cluster_center(p, cluster_centers)[0]
if min_i != p.group:
changed += 1
p.group = min_i

# stop when 99.9% of points are good
if changed <= lenpts10:
break

for i, cc in enumerate(cluster_centers):
cc.group = i

return cluster_centers

def print_eps(points, cluster_centers, W=400, H=400):
Color = namedtuple("Color", "r g b");

colors = []
for i in xrange(len(cluster_centers)):
colors.append(Color((3 * (i + 1) % 11) / 11.0,
(7 * i % 11) / 11.0,
(9 * i % 11) / 11.0))

max_x = max_y = -FLOAT_MAX
min_x = min_y = FLOAT_MAX

for p in points:
if max_x < p.x: max_x = p.x
if min_x > p.x: min_x = p.x
if max_y < p.y: max_y = p.y
if min_y > p.y: min_y = p.y

scale = min(W / (max_x - min_x),
H / (max_y - min_y))
cx = (max_x + min_x) / 2
cy = (max_y + min_y) / 2

print "%%!PS-Adobe-3.0\n%%%%BoundingBox: -5 -5 %d %d" % (W + 10, H + 10)

print ("/l {rlineto} def /m {rmoveto} def\n" +
"/c { .25 sub exch .25 sub exch .5 0 360 arc fill } def\n" +
"/s { moveto -2 0 m 2 2 l 2 -2 l -2 -2 l closepath " +
" gsave 1 setgray fill grestore gsave 3 setlinewidth" +
" 1 setgray stroke grestore 0 setgray stroke }def")

for i, cc in enumerate(cluster_centers):
print ("%g %g %g setrgbcolor" %
(colors[i].r, colors[i].g, colors[i].b))

for p in points:
if p.group != i:
continue
print ("%.3f %.3f c" % ((p.x - cx) * scale + W / 2,
(p.y - cy) * scale + H / 2))

print ("\n0 setgray %g %g s" % ((cc.x - cx) * scale + W / 2,
(cc.y - cy) * scale + H / 2))

print "\n%%%%EOF"

def main():
npoints = 30000
k = 7 # # clusters

points = generate_points(npoints, 10)
cluster_centers = lloyd(points, k)
print_eps(points, cluster_centers)

main()

上述代碼實現的演算法是針對二維數據的,所以Point對象有三個屬性,分別是在x軸上的值、在y軸上的值、以及所屬的簇的標識。函數lloyd是
kmeans++演算法的整體實現,其先是通過kpp函數選取合適的種子點,然後對數據集實行kmeans演算法進行聚類。kpp函數的實現完全符合上述
kmeans++的基本思路的2、3、4步。

Ⅳ kmeans演算法用Python怎麼實現

函數

loadDataSet(fileName)
從文件中讀取數據集
distEclud(vecA, vecB)
計算距離,這里用的是歐氏距離,當然其他合理的距離都是可以的
randCent(dataSet, k)
隨機生成初始的質心,這里是雖具選取數據范圍內的點
kMeans(dataSet, k, distMeas=distEclud, createCent=randCent)
kmeans演算法,輸入數據和k值。後面兩個事可選的距離計算方式和初始質心的選擇方式
show(dataSet, k, centroids, clusterAssment)
可視化結果

Ⅵ 聚類演算法之K均值演算法(k-means)的Python實現

K-means演算法是硬聚類演算法,是典型的基於原型的目標函數聚類方法的代表,它是數據點到原型的某種距離作為優化的目標函數,利用函數求極值的方法得到迭代運算的調整規則。K-means演算法以歐式距離作為相似度測度,它是求對應某一初始聚類中心向量V最優分類,使得評價指標J最小。演算法採用誤差平方和准則函數作為聚類准則函數。

通常,人們根據樣本間的某種距離或者相似性來定義聚類,即把相似的(或距離近的)樣本聚為同一類,而把不相似的(或距離遠的)樣本歸在其他類。

所謂聚類問題,就是給定一個元素集合D,其中每個元素具有n個可觀察屬性,使用某種演算法將D劃分成k個子集,要求每個子集內部的元素之間相異度盡可能低,而不同子集的元素相異度盡可能高。其中每個子集叫做一個簇。

k-means演算法是一種很常見的聚類演算法,它的基本思想是:通過迭代尋找k個聚類的一種劃分方案,使得用這k個聚類的均值來代表相應各類樣本時所得的總體誤差最小。

看起來還不錯

分析一個公司的客戶分類,這樣可以對不同的客戶使用不同的商業策略,或是電子商務中分析商品相似度,歸類商品,從而可以使用一些不同的銷售策略,等等。

閱讀全文

與pythonkmeans庫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命令來自剃頭的用英語怎麼說 瀏覽:765
什麼app不花一分錢買東西 瀏覽:373
布林四線指標源碼 瀏覽:968
單片機的控制板 瀏覽:218
襄陽軟體編程 瀏覽:841
sshpass命令 瀏覽:106
logo伺服器怎麼下載 瀏覽:508
如何ftp連接伺服器 瀏覽:674
creo自動編程 瀏覽:161
雲伺服器在電腦怎麼開 瀏覽:432
ipad相冊如何在文件夾中建文件夾 瀏覽:621
和家親這個app有什麼用 瀏覽:575
什麼app裡面有種樹打折 瀏覽:374
編程外掛入門教學 瀏覽:974
pdf黑白轉彩色 瀏覽:725
英國投資加密貨幣嗎 瀏覽:887
看完程序員那麼可愛後的感受 瀏覽:131
廣播在什麼APP能聽 瀏覽:678
阿克曼小車連接什麼app 瀏覽:773
all100編程器 瀏覽: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