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python pyqt5 窗體動畫效果
"""
【戚輪簡介】
不規則窗亂仔團體的動畫嘩橘實現
"""
import sys
from PyQt5.QtWidgets import QApplication, QWidget
from PyQt5.QtGui import QPixmap, QPainter, QCursor
from PyQt5.QtCore import Qt, QTimer
class ShapeWidget(QWidget):
def init (self, parent=None):
super(ShapeWidget, self). init (parent)
self.i = 1
self.mypix()
self.timer = QTimer()
self.timer.setInterval(500) # 500毫秒
self.timer.timeout.connect(self.timeChange)
self.timer.start()
if name == ' main ':
app = QApplication(sys.argv)
form = ShapeWidget()
form.show()
sys.exit(app.exec_())
『貳』 python logging 意圖:根據運行的不同時間來創建log文件,而不是固定命名,如:2013-06-13.log
原生loggging類+TimedRotatingFileHandler類實現按dayhoursecond切分
importlogging
fromlogging.
log=logging.getLogger(loggerName)
formatter=logging.Formatter('%(name)-12s%(asctime)slevel-%(levelname)-8sthread-%(thread)-8d%(message)s')#每行日誌的前綴設置
fileTimeHandler=TimedRotatingFileHandler(BASIC_LOG_PATH+filename,"S",1,10)
fileTimeHandler.suffix="%Y%m%d.log"#設置切分後日誌文件名的時間格式默認filename+"."+suffix如果需要更改需要改logging源碼
fileTimeHandler.setFormatter(formatter)
logging.basicConfig(level=logging.INFO)
fileTimeHandler.setFormatter(formatter)
log.addHandler(fileTimeHandler)
try:
log.error(msg)
exceptException,e:
print"writeLogerror"
finally:
log.removeHandler(fileTimeHandler)
值 interval的類型
S 秒
M 分鍾
H 小時
D 天
W 周
midnight 在午夜
『叄』 python新手常見的報錯有哪些
1.NameError變數名錯誤
報錯:
>>> print a
Traceback (most recent call last):
File "<stdin>", line 1, in <mole>
NameError: name 'a' is not defined
解決方案:
先要給a賦值。才能使用它。在實際編寫代碼過程中,報NameError錯誤時,查看該變數是否賦值,或者是否有大小寫不一致錯誤,或者說不小心將變數名寫錯了。
註:在Python中,無需顯示變數聲明語句,變數在第一次被賦值時自動聲明。
>>> a=1
>>> print a
1
2.IndentationError代碼縮進錯誤
代碼:
a=1
b=2
if a<b:
print a
報錯:
IndentationError: expected an indented block
原因:
縮進有誤,python的縮進非常嚴格,行首多個空格,少個空格都會報錯。這是新手常犯的一個錯誤,由於不熟悉python編碼規則。像def,class,if,for,while等代碼塊都需要縮進。
縮進為四個空格寬度,需要說明一點,不同的文本編輯器中製表符(tab鍵)代表的空格寬度不一,如果代碼需要跨平台或跨編輯器讀寫,建議不要使用製表符。
解決方案:
a=1
b=2
if a<b:
print a
3.AttributeError對象屬性錯誤
報錯:
>>> import sys
>>> sys.Path
Traceback (most recent call last):
File "<stdin>", line 1, in <mole>
AttributeError: 'mole' object has no attribute 'Path'
原因:
sys模塊沒有Path屬性。
解決方案:
python對大小寫敏感,Path和path代表不同的變數。將Path改為path即可。
>>> sys.path
['', '/usr/lib/python2.6/site-packages']
python知識拓展:
使用dir函數查看某個模塊的屬性
>>> dir(sys)
['__displayhook__', '__doc__', '__egginsert', '__excepthook__', '__name__', '__package__', '__plen', '__stderr__', '__stdin__', '__stdout__', '_clear_type_cache', '_current_frames', '_getframe', 'api_version', 'argv', 'builtin_mole_names', 'byteorder', 'call_tracing', 'callstats', 'right', 'displayhook', 'dont_write_bytecode', 'exc_clear', 'exc_info', 'exc_type', 'excepthook', 'exec_prefix', 'executable', 'exit', 'flags', 'float_info', 'getcheckinterval', 'getdefaultencoding', 'getdlopenflags', 'getfilesystemencoding', 'getprofile', 'getrecursionlimit', 'getrefcount', 'getsizeof', 'gettrace', 'hexversion', 'maxint', 'maxsize', 'maxunicode', 'meta_path', 'moles', 'path', 'path_hooks', 'path_importer_cache', 'platform', 'prefix', 'ps1', 'ps2', 'py3kwarning', 'setcheckinterval', 'setdlopenflags', 'setprofile', 'setrecursionlimit', 'settrace', 'stderr', 'stdin', 'stdout', 'subversion', 'version', 'version_info', 'warnoptions']
4.TypeError類型錯誤
4.1入參類型錯誤
代碼:
t=('a','b','c')
for i in range(t):
print a[i]
報錯:
TypeError: range() integer end argument expected, got tuple.
原因:
range()函數期望的入參是整型(integer),但卻給的入參為元組(tuple)
解決方案:
將入參元組t改為元組個數整型len(t)
將range(t)改為range(len(t))
『肆』 python為啥運行效率不高
原因:1、python是動態語言;2、python是解釋執行,但是不支持JIT;3、python中一切都是對象,每個對象都需要維護引用計數,增加了額外的工作。4、python GIL;5、垃圾回收。
當我們提到一門編程語言的效率時:通常有兩層意思,第一是開發效率,這是對程序員而言,完成編碼所需要的時間;另一個是運行效率,這是對計算機而言,完成計算任務所需要的時間。編碼效率和運行效率往往是魚與熊掌的關系,是很難同時兼顧的。不同的語言會有不同的側重,python語言毫無疑問更在乎編碼效率,life is short,we use python。
雖然使用python的編程人員都應該接受其運行效率低的事實,但python在越多越來的領域都有廣泛應用,比如科學計算 、web伺服器等。程序員當然也希望python能夠運算得更快,希望python可以更強大。
首先,python相比其他語言具體有多慢,這個不同場景和測試用例,結果肯定是不一樣的。這個網址給出了不同語言在各種case下的性能對比,這一頁是python3和C++的對比,下面是兩個case:
從上圖可以看出,不同的case,python比C++慢了幾倍到幾十倍。
python運算效率低,具體是什麼原因呢,下列羅列一些:
第一:python是動態語言
一個變數所指向對象的類型在運行時才確定,編譯器做不了任何預測,也就無從優化。舉一個簡單的例子:r = a + b。a和b相加,但a和b的類型在運行時才知道,對於加法操作,不同的類型有不同的處理,所以每次運行的時候都會去判斷a和b的類型,然後執行對應的操作。而在靜態語言如C++中,編譯的時候就確定了運行時的代碼。
另外一個例子是屬性查找,關於具體的查找順序在《python屬性查找》中有詳細介紹。簡而言之,訪問對象的某個屬性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而且通過同一個變數訪問到的python對象還都可能不一樣(參見Lazy property的例子)。而在C語言中,訪問屬性用對象的地址加上屬性的偏移就可以了。
第二:python是解釋執行,但是不支持JIT(just in time compiler)。雖然大名鼎鼎的google曾經嘗試Unladen Swallow 這個項目,但最終也折了。
第三:python中一切都是對象,每個對象都需要維護引用計數,增加了額外的工作。
第四:python GIL,GIL是Python最為詬病的一點,因為GIL,python中的多線程並不能真正的並發。如果是在IO bound的業務場景,這個問題並不大,但是在CPU BOUND的場景,這就很致命了。所以筆者在工作中使用python多線程的情況並不多,一般都是使用多進程(pre fork),或者在加上協程。即使在單線程,GIL也會帶來很大的性能影響,因為python每執行100個opcode(默認,可以通過sys.setcheckinterval()設置)就會嘗試線程的切換,具體的源代碼在ceval.c::PyEval_EvalFrameEx。
第五:垃圾回收,這個可能是所有具有垃圾回收的編程語言的通病。python採用標記和分代的垃圾回收策略,每次垃圾回收的時候都會中斷正在執行的程序,造成所謂的頓卡。infoq上有一篇文章,提到禁用Python的GC機制後,Instagram性能提升了10%。感興趣的讀者可以去細讀。
推薦課程:Python機器學習(Mooc禮欣、嵩天教授)
『伍』 python怎麼用延時函數,python小白求求幫忙(哭)
用定時器做,1秒鍾喚醒一次響應函數,不要用延時函數 sleep
# 定義時間顯示
self.timer = QtCore.QTimer(self)
self.timer.timeout.connect(self.act_displayTM) #綁定響應函數
self.timer.setInterval(1000) #設置時間間隔
self.timer.start()
# 定時響應事件對應邏輯
def act_displayTM(self):
s_time = time.strftime("%Y-%m-%d %H:%M:%S", time.localtime())
self.ui.label_Date.setText(s_time)
return
『陸』 python里怎麼實現多個協程一起執行,只要完
需要使用新的函數as_completed()來實現,可以把多個並發的協程一起給它,但它把返回的結果變成一個生成器,每次返回一個協程的結果,與函數wait()一樣,執行協程是亂序的,不會等所有協程執行完成才返回。例子:
importasyncio
asyncdefphase(i):
print('inphase{}'.format(i))
awaitasyncio.sleep(0.5-(0.1*i))
print('donewithphase{}'.format(i))
return'phase{}result'.format(i)
asyncdefmain(num_phases):
print('startingmain')
phases=[
phase(i)
foriinrange(num_phases)
]
print('waitingforphasestocomplete')
results=[]
fornext_to_completeinasyncio.as_completed(phases):
answer=awaitnext_to_complete
print('receivedanswer{!r}'.format(answer))
results.append(answer)
print('results:{!r}'.format(results))
returnresults
event_loop=asyncio.get_event_loop()
try:
event_loop.run_until_complete(main(3))
finally:
event_loop.close()
結果輸出如下:starting main
waiting for phases to complete
in phase 2
in phase 1
in phase 0
done with phase 2
received answer 'phase 2 result'
done with phase 1
received answer 'phase 1 result'
done with phase 0
received answer 'phase 0 result'
results: ['phase 2 result', 'phase 1 result', 'phase 0 result']
『柒』 如何在Python中用LSTM網路進行時間序列預測
時間序列模型
時間序列預測分析就是利用過去一段時間內某事件時間的特徵來預測未來一段時間內該事件的特徵。這是一類相對比較復雜的預測建模問題,和回歸分析模型的預測不同,時間序列模型是依賴於事件發生的先後順序的,同樣大小的值改變順序後輸入模型產生的結果是不同的。
舉個栗子:根據過去兩年某股票的每天的股價數據推測之後一周的股價變化;根據過去2年某店鋪每周想消費人數預測下周來店消費的人數等等
RNN 和 LSTM 模型
時間序列模型最常用最強大的的工具就是遞歸神經網路(recurrent neural network, RNN)。相比與普通神經網路的各計算結果之間相互獨立的特點,RNN的每一次隱含層的計算結果都與當前輸入以及上一次的隱含層結果相關。通過這種方法,RNN的計算結果便具備了記憶之前幾次結果的特點。
典型的RNN網路結構如下:
4. 模型訓練和結果預測
將上述數據集按4:1的比例隨機拆分為訓練集和驗證集,這是為了防止過度擬合。訓練模型。然後將數據的X列作為參數導入模型便可得到預測值,與實際的Y值相比便可得到該模型的優劣。
實現代碼
時間間隔序列格式化成所需的訓練集格式
這里的輸入數據來源是csv文件,如果輸入數據是來自資料庫的話可以參考這里
LSTM網路結構搭建
這里寫的只涉及LSTM網路的結構搭建,至於如何把數據處理規范化成網路所需的結構以及把模型預測結果與實際值比較統計的可視化,就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做調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