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編程語言 > 依存圖python實現

依存圖python實現

發布時間:2023-11-30 16:15:46

① 如何在python中實現這五類強大的概率分布

R編程語言已經成為統計分析中的事實標准。但在這篇文章中,我將告訴你在Python中實現統計學概念會是如此容易。我要使用Python實現一些離散和連續的概率分布。雖然我不會討論這些分布的數學細節,但我會以鏈接的方式給你一些學習這些統計學概念的好資料。在討論這些概率分布之前,我想簡單說說什麼是隨機變數(random variable)。隨機變數是對一次試驗結果的量化。

舉個例子,一個表示拋硬幣結果的隨機變數可以表示成

Python

1

2

X = {1 如果正面朝上,

2 如果反面朝上}

隨機變數是一個變數,它取值於一組可能的值(離散或連續的),並服從某種隨機性。隨機變數的每個可能取值的都與一個概率相關聯。隨機變數的所有可能取值和與之相關聯的概率就被稱為概率分布(probability distributrion)。

我鼓勵大家仔細研究一下scipy.stats模塊。

概率分布有兩種類型:離散(discrete)概率分布和連續(continuous)概率分布。

離散概率分布也稱為概率質量函數(probability mass function)。離散概率分布的例子有伯努利分布(Bernoulli distribution)、二項分布(binomial distribution)、泊松分布(Poisson distribution)和幾何分布(geometric distribution)等。

連續概率分布也稱為概率密度函數(probability density function),它們是具有連續取值(例如一條實線上的值)的函數。正態分布(normal distribution)、指數分布(exponential distribution)和β分布(beta distribution)等都屬於連續概率分布。

若想了解更多關於離散和連續隨機變數的知識,你可以觀看可汗學院關於概率分布的視頻。

二項分布(Binomial Distribution)

服從二項分布的隨機變數X表示在n個獨立的是/非試驗中成功的次數,其中每次試驗的成功概率為p。

E(X) =np, Var(X) =np(1−p)

如果你想知道每個函數的原理,你可以在IPython筆記本中使用help file命令。E(X)表示分布的期望或平均值。

鍵入stats.binom?了解二項分布函數binom的更多信息。

二項分布的例子:拋擲10次硬幣,恰好兩次正面朝上的概率是多少?

假設在該試驗中正面朝上的概率為0.3,這意味著平均來說,我們可以期待有3次是硬幣正面朝上的。我定義擲硬幣的所有可能結果為k = np.arange(0,11):你可能觀測到0次正面朝上、1次正面朝上,一直到10次正面朝上。我使用stats.binom.pmf計算每次觀測的概率質量函數。它返回一個含有11個元素的列表(list),這些元素表示與每個觀測相關聯的概率值。

結語(Conclusion)

概率分布就像蓋房子的藍圖,而隨機變數是對試驗事件的總結。我建議你去看看哈佛大學數據科學課程的講座,Joe Blitzstein教授給了一份摘要,包含了你所需要了解的關於統計模型和分布的全部。

② 如何用python實現視頻關鍵幀提取並保存為圖片

參考代碼如下:
import
cv2
vc
=
cv2.VideoCapture('Test.avi')
#讀入視頻文件
c=1
if
vc.isOpened():
#判斷是否正常打開
rval
,
frame
=
vc.read()
else:
rval
=
False
timeF
=
1000
#視頻幀計數間隔頻率
while
rval:

#循環讀取視頻幀
rval,
frame
=
vc.read()
if(c%timeF
==
0):
#每隔timeF幀進行存儲操作
cv2.imwrite('image/'+str(c)
+
'.jpg',frame)
#存儲為圖像
c
=
c
+
1
cv2.waitKey(1)
vc.release()

③ python 如何實現N個小圖標隨機不重疊放置到一個大圖里

思路:

①畫布的大小已經確定,橫縱坐標位置最大值都是500

②以坐標左下角為零點,任選一個坐標作為圖片左上角的點,我們需要放進去的圖片縮放後的像素分別為(x,y)

③從上面的圖片可以看到,不管圖片怎麼旋轉,中間的區域都是隨便放,中間區域坐標范圍為[(x^2+y^2)^0.5,500-(x^2+y^2)^0.5],由於坐標默認正方形,那麼橫縱坐標的范圍都是這個,在這個區間,你的圖片可以任意旋轉放置都不會出界

④四條邊和四個角算的原理跟上面一樣,這是一張圖片放置

⑤第二張以上的圖片放置也是一樣的,不同的是要加一個重合的判定,如果隨機的值生成的圖形跟圖片區域中得任意圖形重合,則再選取一個隨機數重新生成大小和旋轉,直至放進去沒有重合為止,重合可以通過面積運算,沒有交叉的區域設為0,交叉的區域設為1即可判斷。

⑥重復以上操作,直至15張全部放置完成即可

④ 數字圖像處理Python實現圖像灰度變換、直方圖均衡、均值濾波

import CV2

import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random

使用的是pycharm

因為最近看了《銀翼殺手2049》,裡面Joi實在是太好看了所以原圖像就用Joi了

要求是灰度圖像,所以第一步先把圖像轉化成灰度圖像

# 讀入原始圖像

img = CV2.imread('joi.jpg')

# 灰度化處理

gray = CV2.cvtColor(img, CV2.COLOR_BGR2GRAY)

CV2.imwrite('img.png', gray)

第一個任務是利用分段函數增強灰度對比,我自己隨便寫了個函數大致是這樣的

def chng(a):

if a < 255/3:

b = a/2

elif a < 255/3*2:

b = (a-255/3)*2 + 255/6

else:

b = (a-255/3*2)/2 + 255/6 +255/3*2

return b

rows = img.shape[0]

cols = img.shape[1]

cover = .deep(gray)

for i in range(rows):

for j in range(cols):

cover[i][j] = chng(cover[i][j])

CV2.imwrite('cover.png', cover)

下一步是直方圖均衡化

# histogram equalization

def hist_equal(img, z_max=255):

H, W = img.shape

# S is the total of pixels

S = H * W * 1.

out = img.()

sum_h = 0.

for i in range(1, 255):

ind = np.where(img == i)

sum_h += len(img[ind])

z_prime = z_max / S * sum_h

out[ind] = z_prime

out = out.astype(np.uint8)

return out

covereq = hist_equal(cover)

CV2.imwrite('covereq.png', covereq)

在實現濾波之前先添加高斯雜訊和椒鹽雜訊(代碼來源於網路)

不知道這個椒鹽雜訊的名字是誰起的感覺隔壁小孩都饞哭了

用到了random.gauss()

percentage是雜訊佔比

def GaussianNoise(src,means,sigma,percetage):

NoiseImg=src

NoiseNum=int(percetage*src.shape[0]*src.shape[1])

for i in range(NoiseNum):

randX=random.randint(0,src.shape[0]-1)

randY=random.randint(0,src.shape[1]-1)

NoiseImg[randX, randY]=NoiseImg[randX,randY]+random.gauss(means,sigma)

if NoiseImg[randX, randY]< 0:

NoiseImg[randX, randY]=0

elif NoiseImg[randX, randY]>255:

NoiseImg[randX, randY]=255

return NoiseImg

def PepperandSalt(src,percetage):

NoiseImg=src

NoiseNum=int(percetage*src.shape[0]*src.shape[1])

for i in range(NoiseNum):

randX=random.randint(0,src.shape[0]-1)

randY=random.randint(0,src.shape[1]-1)

if random.randint(0,1)<=0.5:

NoiseImg[randX,randY]=0

else:

NoiseImg[randX,randY]=255

return NoiseImg

covereqg = GaussianNoise(covereq, 2, 4, 0.8)

CV2.imwrite('covereqg.png', covereqg)

covereqps = PepperandSalt(covereq, 0.05)

CV2.imwrite('covereqps.png', covereqps)

下面開始均值濾波和中值濾波了

就以n x n為例,均值濾波就是用這n x n個像素點灰度值的平均值代替中心點,而中值就是中位數代替中心點,邊界點周圍補0;前兩個函數的作用是算出這個點的灰度值,後兩個是對整張圖片進行

#均值濾波模板

def mean_filter(x, y, step, img):

sum_s = 0

for k in range(x-int(step/2), x+int(step/2)+1):

for m in range(y-int(step/2), y+int(step/2)+1):

if k-int(step/2) 0 or k+int(step/2)+1 > img.shape[0]

or m-int(step/2) 0 or m+int(step/2)+1 > img.shape[1]:

sum_s += 0

else:

sum_s += img[k][m] / (step*step)

return sum_s

#中值濾波模板

def median_filter(x, y, step, img):

sum_s=[]

for k in range(x-int(step/2), x+int(step/2)+1):

for m in range(y-int(step/2), y+int(step/2)+1):

if k-int(step/2) 0 or k+int(step/2)+1 > img.shape[0]

or m-int(step/2) 0 or m+int(step/2)+1 > img.shape[1]:

sum_s.append(0)

else:

sum_s.append(img[k][m])

sum_s.sort()

return sum_s[(int(step*step/2)+1)]

def median_filter_go(img, n):

img1 = .deep(img)

for i in range(img.shape[0]):

for j in range(img.shape[1]):

img1[i][j] = median_filter(i, j, n, img)

return img1

def mean_filter_go(img, n):

img1 = .deep(img)

for i in range(img.shape[0]):

for j in range(img.shape[1]):

img1[i][j] = mean_filter(i, j, n, img)

return img1

完整main代碼如下:

if __name__ == "__main__":

# 讀入原始圖像

img = CV2.imread('joi.jpg')

# 灰度化處理

gray = CV2.cvtColor(img, CV2.COLOR_BGR2GRAY)

CV2.imwrite('img.png', gray)

rows = img.shape[0]

cols = img.shape[1]

cover = .deep(gray)

for i in range(rows):

for j in range(cols):

cover[i][j] = chng(cover[i][j])

CV2.imwrite('cover.png', cover)

covereq = hist_equal(cover)

CV2.imwrite('covereq.png', covereq)

covereqg = GaussianNoise(covereq, 2, 4, 0.8)

CV2.imwrite('covereqg.png', covereqg)

covereqps = PepperandSalt(covereq, 0.05)

CV2.imwrite('covereqps.png', covereqps)

meanimg3 = mean_filter_go(covereqps, 3)

CV2.imwrite('medimg3.png', meanimg3)

meanimg5 = mean_filter_go(covereqps, 5)

CV2.imwrite('meanimg5.png', meanimg5)

meanimg7 = mean_filter_go(covereqps, 7)

CV2.imwrite('meanimg7.png', meanimg7)

medimg3 = median_filter_go(covereqg, 3)

CV2.imwrite('medimg3.png', medimg3)

medimg5 = median_filter_go(covereqg, 5)

CV2.imwrite('medimg5.png', medimg5)

medimg7 = median_filter_go(covereqg, 7)

CV2.imwrite('medimg7.png', medimg7)

medimg4 = median_filter_go(covereqps, 7)

CV2.imwrite('medimg4.png', medimg4)

⑤ 如何用 Python 實現一個圖資料庫(Graph Database)

本文章是 重寫 500 Lines or Less 系列的其中一篇,目標是重寫 500 Lines or Less 系列的原有項目:Dagoba: an in-memory graph database。

Dagoba 是作者設計用來展示如何從零開始自己實現一個圖資料庫( Graph Database )。該名字似乎來源於作者喜歡的一個樂隊,另一個原因是它的前綴 DAG 也正好是有向無環圖 ( Directed Acyclic Graph ) 的縮寫。本文也沿用了該名稱。

圖是一種常見的數據結構,它將信息描述為若干獨立的節點( vertex ,為了和下文的邊更加對稱,本文中稱為 node ),以及把節點關聯起來的邊( edge )。我們熟悉的鏈表以及多種樹結構可以看作是符合特定規則的圖。圖在路徑選擇、推薦演算法以及神經網路等方面都是重要的核心數據結構。

既然圖的用途如此廣泛,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如何存儲它。如果在傳統的關系資料庫中存儲圖,很自然的做法就是為節點和邊各自創建一張表,並用外鍵把它們關聯起來。這樣的話,要查找某人所有的子女,就可以寫下類似下面的查詢:

還好,不算太復雜。但是如果要查找孫輩呢?那恐怕就要使用子查詢或者 CTE(Common Table Expression) 等特殊構造了。再往下想,曾孫輩又該怎麼查詢?孫媳婦呢?

這樣我們會意識到,SQL 作為查詢語言,它只是對二維數據表這種結構而設計的,用它去查詢圖的話非常笨拙,很快會變得極其復雜,也難以擴展。針對圖而言,我們希望有一種更為自然和直觀的查詢語法,類似這樣:

為了高效地存儲和查詢圖這種數據結構,圖資料庫( Graph Database )應運而生。因為和傳統的關系型資料庫存在極大的差異,所以它屬於新型資料庫也就是 NoSql 的一個分支(其他分支包括文檔資料庫、列資料庫等)。圖資料庫的主要代表包括 Neo4J 等。本文介紹的 Dagoba 則是具備圖資料庫核心功能、主要用於教學和演示的一個簡單的圖資料庫。

原文代碼是使用 JavaScript 編寫的,在定義調用介面時大量使用了原型( prototype )這種特有的語言構造。對於其他主流語言的用戶來說,原型的用法多少顯得有些別扭和不自然。

考慮到本系列其他資料庫示例大多是用 Python 實現的,本文也按照傳統,用 Python 重寫了原文的代碼。同樣延續之前的慣例,為了讓讀者更好地理解程序是如何逐步完善的,我們用迭代式的方法完成程序的各個組成部分。

原文在 500lines 系列的 Github 倉庫中只包含了實現代碼,並未包含測試。按照代碼注釋說明,測試程序位於作者的另一個代碼庫中,不過和 500lines 版本的實現似乎略有不同。

本文實現的代碼參考了原作者的測試內容,但跳過了北歐神話這個例子——我承認確實不熟悉這些神祇之間的親緣關系,相信中文背景的讀者們多數也未必了解,雖然作者很喜歡這個例子,想了想還是不要徒增困惑吧。因此本文在編寫測試用例時只參考了原文關於家族親屬的例子,放棄了神話相關的部分,盡管會減少一些趣味性,相信對於入門級的代碼來說這樣也夠用了。

本文實現程序位於代碼庫的 dagoba 目錄下。按照本系列程序的同意規則,要想直接執行各個已完成的步驟,讀者可以在根目錄下的 main.py 找到相應的代碼位置,取消注釋並運行即可。

本程序的所有步驟只需要 Python3 ,測試則使用內置的 unittest , 不需要額外的第三方庫。原則上 Python3.6 以上版本應該都可運行,但我只在 Python3.8.3 環境下完整測試過。

本文實現的程序從最簡單的案例開始,通過每個步驟逐步擴展,最終形成一個完整的程序。這些步驟包括:

接下來依次介紹各個步驟。

回想一下,圖資料庫就是一些點( node )和邊( edge )的集合。現在我們要做出的一個重大決策是如何對節點/邊進行建模。對於邊來說,必須指定它的關聯關系,也就是從哪個節點指向哪個節點。大多數情況下邊是有方向的——父子關系不指明方向可是要亂套的!

考慮到擴展性及通用性問題,我們可以把數據保存為字典( dict ),這樣可以方便地添加用戶需要的任何數據。某些數據是為資料庫內部管理而保留的,為了明確區分,可以這樣約定:以下劃線開頭的特殊欄位由資料庫內部維護,類似於私有成員,用戶不應該自己去修改它們。這也是 Python 社區普遍遵循的約定。

此外,節點和邊存在互相引用的關系。目前我們知道邊會引用到兩端的節點,後面還會看到,為了提高效率,節點也會引用到邊。如果僅僅在內存中維護它們的關系,那麼使用指針訪問是很直觀的,但資料庫必須考慮到序列化到磁碟的問題,這時指針就不再好用了。

為此,最好按照資料庫的一般要求,為每個節點維護一個主鍵( _id ),用主鍵來描述它們之間的關聯關系。

我們第一步要把資料庫的模型建立起來。為了測試目的,我們使用一個最簡單的資料庫模型,它只包含兩個節點和一條邊,如下所示:

按照 TDD 的原則,首先編寫測試:

與原文一樣,我們把資料庫管理介面命名為 Dagoba 。目前,能夠想到的最簡單的測試是確認節點和邊是否已經添加到資料庫中:

assert_item 是一個輔助方法,用於檢查字典是否包含預期的欄位。相信大家都能想到該如何實現,這里就不再列出了,讀者可參考 Github 上的完整源碼

現在,測試是失敗的。用最簡單的辦法實現資料庫:

需要注意的是,不管添加節點還是查詢,程序都使用了拷貝後的數據副本,而不是直接使用原始數據。為什麼要這樣做?因為字典是可變的,用戶可以在任何時候修改其中的內容,如果資料庫不知道數據已經變化,就很容易發生難以追蹤的一致性問題,最糟糕的情況下會使得數據內容徹底混亂。

拷貝數據可以避免上述問題,代價則是需要佔用更多內存和處理時間。對於資料庫來說,通常查詢次數要遠遠多於修改,所以這個代價是可以接受的。

現在測試應該正常通過了。為了讓它更加完善,我們可以再測試一些邊緣情況,看看資料庫能否正確處理異常數據,比如:

例如,如果用戶嘗試添加重復主鍵,我們預期應拋出 ValueError 異常。因此編寫測試如下:

為了滿足以上測試,代碼需要稍作修改。特別是按照 id 查找主鍵是個常用操作,通過遍歷的方法效率太低了,最好是能夠通過主鍵直接訪問。因此在資料庫中再增加一個字典:

完整代碼請參考 Github 倉庫。

在上個步驟,我們在初始化資料庫時為節點明確指定了主鍵。按照資料庫設計的一般原則,主鍵最好是不具有業務含義的代理主鍵( Surrogate key ),用戶不應該關心它具體的值是什麼,因此讓資料庫去管理主鍵通常是更為合理的。當然,在部分場景下——比如導入外部數據——明確指定主鍵仍然是有用的。

為了同時支持這些要求,我們這樣約定:欄位 _id 表示節點的主鍵,如果用戶指定了該欄位,則使用用戶設置的值(當然,用戶有責任保證它們不會重復);否則,由資料庫自動為它分配一個主鍵。

如果主鍵是資料庫生成的,事先無法預知它的值是什麼,而邊( edge )必須指定它所指向的節點,因此必須在主鍵生成後才能添加。由於這個原因,在動態生成主鍵的情況下,資料庫的初始化會略微復雜一些。還是先寫一個測試:

為支持此功能,我們在資料庫中添加一個內部欄位 _next_id 用於生成主鍵,並讓 add_node 方法返回新生成的主鍵:

接下來,再確認一下邊是否可以正常訪問:

運行測試,一切正常。這個步驟很輕松地完成了,不過兩個測試( DbModelTest 和 PrimaryKeyTest )出現了一些重復代碼,比如 get_item 。我們可以把這些公用代碼提取出來。由於 get_item 內部調用了 TestCase.assertXXX 等方法,看起來應該使用繼承,但從 TestCase 派生基類容易引起一些潛在的問題,所以我轉而使用另一個技巧 Mixin :

實現資料庫模型之後,接下來就要考慮如何查詢它了。

在設計查詢時要考慮幾個問題。對於圖的訪問來說,幾乎總是由某個節點(或符合條件的某一類節點)開始,從與它相鄰的邊跳轉到其他節點,依次類推。所以鏈式調用對查詢來說是一種很自然的風格。舉例來說,要知道 Tom 的孫子養了幾只貓,可以使用類似這樣的查詢:

可以想像,以上每個方法都應該返回符合條件的節點集合。這種實現是很直觀的,不過存在一個潛在的問題:很多時候用戶只需要一小部分結果,如果它總是不計代價地給我們一個巨大的集合,會造成極大的浪費。比如以下查詢:

為了避免不必要的浪費,我們需要另外一種機制,也就是通常所稱的「懶式查詢」或「延遲查詢」。它的基本思想是,當我們調用查詢方法時,它只是把查詢條件記錄下來,而並不立即返回結果,直到明確調用某些方法時才真正去查詢資料庫。

如果讀者比較熟悉流行的 Python ORM,比如 SqlAlchemy 或者 Django ORM 的話,會知道它們幾乎都是懶式查詢的,要調用 list(result) 或者 result[0:10] 這樣的方法才能得到具體的查詢結果。

在 Dagoba 中把觸發查詢的方法定義為 run 。也就是說,以下查詢執行到 run 時才真正去查找數據:

和懶式查詢( Lazy Query )相對應的,直接返回結果的方法一般稱作主動查詢( Eager Query )。主動查詢和懶式查詢的內在查找邏輯基本上是相同的,區別只在於觸發機制不同。由於主動查詢實現起來更加簡單,出錯也更容易排查,因此我們先從主動查詢開始實現。

還是從測試開始。前面測試所用的簡單資料庫數據太少,難以滿足查詢要求,所以這一步先來創建一個更復雜的數據模型:

此關系的復雜之處之一在於反向關聯:如果 A 是 B 的哥哥,那麼 B 就是 A 的弟弟/妹妹,為了查詢到他們彼此之間的關系,正向關聯和反向關聯都需要存在,因此在初始化資料庫時需要定義的邊數量會很多。

當然,父子之間也存在反向關聯的問題,為了讓問題稍微簡化一些,我們目前只需要向下(子孫輩)查找,可以稍微減少一些關聯數量。

因此,我們定義數據模型如下。為了減少重復工作,我們通過 _backward 欄位定義反向關聯,而資料庫內部為了查詢方便,需要把它維護成兩條邊:

然後,測試一個最簡單的查詢,比如查找某人的所有孫輩:

這里 outcome/income 分別表示從某個節點出發、或到達它的節點集合。在原作者的代碼中把上述方法稱為 out/in 。當然這樣看起來更加簡潔,可惜的是 in 在 Python 中是個關鍵字,無法作為函數名。我也考慮過加個下劃線比如 out_.in_ 這種形式,但看起來也有點怪異,權衡之後還是使用了稍微啰嗦一點的名稱。

現在我們可以開始定義查詢介面了。在前面已經說過,我們計劃分別實現兩種查詢,包括主動查詢( Eager Query )以及延遲查詢( Lazy Query )。

它們的內在查詢邏輯是相通的,看起來似乎可以使用繼承。不過遵循 YAGNI 原則,目前先不這樣做,而是只定義兩個新類,在滿足測試的基礎上不斷擴展。以後我們會看到,與繼承相比,把共同的邏輯放到資料庫本身其實是更為合理的。

接下來實現訪問節點的方法。由於 EagerQuery 調用查詢方法會立即返回結果,我們把結果記錄在 _result 內部欄位中。雖然 node 方法只返回單個結果,但考慮到其他查詢方法幾乎都是返回集合,為統一起見,讓它也返回集合,這樣可以避免同時支持集合與單結果的分支處理,讓代碼更加簡潔、不容易出錯。此外,如果查詢對象不存在的話,我們只返回空集合,並不視為一個錯誤。

查詢輸入/輸出節點的方法實現類似這樣:

查找節點的核心邏輯在資料庫本身定義:

以上使用了內部定義的一些輔助查詢方法。用類似的邏輯再定義 income ,它們的實現都很簡單,讀者可以直接參考源碼,此處不再贅述。

在此步驟的最後,我們再實現一個優化。當多次調用查詢方法後,結果可能會返回重復的數據,很多時候這是不必要的。就像關系資料庫通常支持 unique/distinct 一樣,我們也希望 Dagoba 能夠過濾重復的數據。

假設我們要查詢某人所有孩子的祖父,顯然不管有多少孩子,他們的祖父應該是同一個人。因此編寫測試如下:

現在來實現 unique 。我們只要按照主鍵把重復數據去掉即可:

在上個步驟,初始化資料庫指定了雙向關聯,但並未測試它們。因為我們還沒有編寫代碼去支持它們,現在增加一個測試,它應該是失敗的:

運行測試,的確失敗了。我們看看要如何支持它。回想一下,當從邊查找節點時,使用的是以下方法:

這里也有一個潛在的問題:調用 self.edges 意味著遍歷所有邊,當資料庫內容較多時,這是巨大的浪費。為了提高性能,我們可以把與節點相關的邊記錄在節點本身,這樣要查找邊只要看節點本身即可。在初始化時定義出入邊的集合:

在添加邊時,我們要同時把它們對應的關系同時更新到節點,此外還要維護反向關聯。這涉及對字典內容的部分復制,先編寫一個輔助方法:

然後,將添加邊的實現修改如下:

這里的代碼同時添加正向關聯和反向關聯。有的朋友可能會注意到代碼略有重復,是的,但是重復僅出現在該函數內部,本著「三則重構」的原則,暫時不去提取代碼。

實現之後,前面的測試就可以正常通過了。

在這個步驟中,我們來實現延遲查詢( Lazy Query )。

延遲查詢的要求是,當調用查詢方法時並不立即執行,而是推遲到調用特定方法,比如 run 時才執行整個查詢,返回結果。

延遲查詢的實現要比主動查詢復雜一些。為了實現延遲查詢,查詢方法的實現不能直接返回結果,而是記錄要執行的動作以及傳入的參數,到調用 run 時再依次執行前面記錄下來的內容。

如果你去看作者的實現,會發現他是用一個數據結構記錄執行操作和參數,此外還有一部分邏輯用來分派對每種結構要執行的動作。這樣當然是可行的,但數據處理和分派部分的實現會比較復雜,也容易出錯。

本文的實現則選擇了另外一種不同的方法:使用 Python 的內部函數機制,把一連串查詢變換成一組函數,每個函數取上個函數的執行結果作為輸入,最後一個函數的輸出就是整個查詢的結果。由於內部函數同時也是閉包,盡管每個查詢的參數形式各不相同,但是它們都可以被閉包「捕獲」而成為內部變數,所以這些內部函數可以採用統一的形式,無需再針對每種查詢設計額外的數據結構,因而執行過程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簡化。

首先還是來編寫測試。 LazyQueryTest 和 EagerQueryTest 測試用例幾乎是完全相同的(是的,兩種查詢只在於內部實現機制不同,它們的調用介面幾乎是完全一致的)。

因此我們可以把 EagerQueryTest 的測試原樣不變拷貝到 LazyQueryTest 中。當然拷貝粘貼不是個好注意,對於比較冗長而固定的初始化部分,我們可以把它提取出來作為兩個測試共享的公共函數。讀者可參考代碼中的 step04_lazy_query/tests/test_lazy_query.py 部分。

程序把查詢函數的串列執行稱為管道( pipeline ),用一個變數來記錄它:

然後依次實現各個調用介面。每種介面的實現都是類似的:用內部函數執行真正的查詢邏輯,再把這個函數添加到 pipeline 調用鏈中。比如 node 的實現類似下面:

其他介面的實現也與此類似。最後, run 函數負責執行所有查詢,返回最終結果;

完成上述實現後執行測試,確保我們的實現是正確的。

在前面我們說過,延遲查詢與主動查詢相比,最大的優勢是對於許多查詢可以按需要訪問,不需要每個步驟都返回完整結果,從而提高性能,節約查詢時間。比如說,對於下面的查詢:

以上查詢的意思是從孫輩中找到一個符合條件的節點即可。對該查詢而言,主動查詢會在調用 outcome('son') 時就遍歷所有節點,哪怕最後一步只需要第一個結果。而延遲查詢為了提高效率,應在找到符合條件的結果後立即停止。

目前我們尚未實現 take 方法。老規矩,先添加測試:

主動查詢的 take 實現比較簡單,我們只要從結果中返回前 n 條記錄:

延遲查詢的實現要復雜一些。為了避免不必要的查找,返回結果不應該是完整的列表( list ),而應該是個按需返回的可迭代對象,我們用內置函數 next 來依次返回前 n 個結果:

寫完後運行測試,確保它們是正確的。

從外部介面看,主動查詢和延遲查詢幾乎是完全相同的,所以用單純的數據測試很難確認後者的效率一定比前者高,用訪問時間來測試也並不可靠。為了測試效率,我們引入一個節點訪問次數的概念,如果延遲查詢效率更高的話,那麼它應該比主動查詢訪問節點的次數更少。

為此,編寫如下測試:

我們為 Dagoba 類添加一個成員來記錄總的節點訪問次數,以及兩個輔助方法,分別用於獲取和重置訪問次數:

然後瀏覽代碼,查找修改點。增加計數主要在從邊查找節點的時候,因此修改部分如下:

此外還有 income/outcome 方法,修改都很簡單,這里就不再列出。

實現後再次運行測試。測試通過,表明延遲查詢確實在效率上優於主動查詢。

不像關系資料庫的結構那樣固定,圖的形式可以千變萬化,查詢機制也必須足夠靈活。從原理上講,所有查詢無非是從某個節點出發按照特定方向搜索,因此用 node/income/outcome 這三個方法幾乎可以組合出任意所需的查詢。

但對於復雜查詢,寫出的代碼有時會顯得較為瑣碎和冗長,對於特定領域來說,往往存在更為簡潔的名稱,例如:母親的兄弟可簡稱為舅舅。對於這些場景,如果能夠類似 DSL (領域特定語言)那樣允許用戶根據專業要求自行擴展,從而簡化查詢,方便閱讀,無疑會更為友好。

如果讀者去看原作者的實現,會發現他是用一種特殊語法 addAlias 來定義自己想要的查詢,調用方法時再進行查詢以確定要執行的內容,其介面和內部實現都是相當復雜的。

而我希望有更簡單的方法來實現這一點。所幸 Python 是一種高度動態的語言,允許在運行時向類中增加新的成員,因此做到這一點可能比預想的還要簡單。

為了驗證這一點,編寫測試如下:

無需 Dagoba 的實現做任何改動,測試就可以通過了!其實我們要做的就是動態添加一個自定義的成員函數,按照 Python 對象機制的要求,成員函數的第一個成員應該是名為 self 的參數,但這里已經是在 UnitTest 的內部,為了和測試類本身的 self 相區分,新函數的參數增加了一個下劃線。

此外,函數應返回其所屬的對象,這是為了鏈式調用所要求的。我們看到,動態語言的靈活性使得添加新語法變得非常簡單。

到此,一個初具規模的圖資料庫就形成了。

和原文相比,本文還缺少一些內容,比如如何將資料庫序列化到磁碟。不過相信讀者都看到了,我們的資料庫內部結構基本上是簡單的原生數據結構(列表+字典),因此序列化無論用 pickle 或是 JSON 之類方法都應該是相當簡單的。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自行完成它們。

我們的圖資料庫實現為了提高查詢性能,在節點內部存儲了邊的指針(或者說引用)。這樣做的好處是,無論資料庫有多大,從一個節點到相鄰節點的訪問是常數時間,因此數據訪問的效率非常高。

但一個潛在的問題是,如果資料庫規模非常大,已經無法整個放在內存中,或者出於安全性等原因要實現分布式訪問的話,那麼指針就無法使用了,必須要考慮其他機制來解決這個問題。分布式資料庫無論採用何種數據模型都是一個棘手的問題,在本文中我們沒有涉及。有興趣的讀者也可以考慮 500lines 系列中關於分布式和集群演算法的其他一些文章。

本文的實現和系列中其他資料庫類似,採用 Python 作為實現語言,而原作者使用的是 JavaScript ,這應該和作者的背景有關。我相信對於大多數開發者來說, Python 的對象機制比 JavaScript 基於原型的語法應該是更容易閱讀和理解的。

當然,原作者的版本比本文版本在實現上其實是更為完善的,靈活性也更好。如果想要更為優雅的實現,我們可以考慮使用 Python 元編程,那樣會更接近於作者的實現,但也會讓程序的復雜性大為增加。如果讀者有興趣,不妨對照著去讀讀原作者的版本。

⑥ 根據抓來的數據包 怎麼用python 實現圖片上

以下是實現上述思路的方法:

1. 模板文件

<!DOCTYPEhtml>
<htmllang="en">
<head>
<metacharset="UTF-8">
<title>Title</title>
</head>
<body>
<div>
<formaction="">
{%csrf_token%}
<h3>用戶注冊</h3>
<p>用戶名:<inputtype="text"name="userName"></p>
<p>密碼:<inputtype="password"name="password"></p>
<p>郵箱:<inputtype="text"name="email"></p>
<inputid="avatar"type="text"value="/static/images/sample.png"name="avatar">{#實際應用中要將該input標簽隱藏,display:none;#}
<p><inputtype="submit"value="注冊"></p>
</form>
<div>
<inputid="avatarSlect"type="file">
<imgid="avatarPreview"src="/static/images/sample.png"title="點擊更換圖片">
</div>
</div>
</body>

<scriptsrc="/static/jquery-3.2.1.js"></script>
<script>
$(function(){
bindAvatar();
});
functionbindAvatar(){
if(window.URL.createObjectURL){
bindAvatar3();
}elseif(window.FileReader){
bindAvatar2();
}else{
bindAvatar1();
}
}

/*Ajax上傳至後台並返回圖片的url*/
functionbindAvatar1(){
$("#avatarSlect").change(function(){
varcsrf=$("input[name='csrfmiddlewaretoken']").val();
varformData=newFormData();
formData.append("csrfmiddlewaretoken",csrf);
formData.append('avatar',$("#avatarSlect")[0].files[0]);/*獲取上傳的圖片對象*/
$.ajax({
url:'/upload_avatar/',
type:'POST',
data:formData,
contentType:false,
processData:false,
success:function(args){
console.log(args);/*伺服器端的圖片地址*/
$("#avatarPreview").attr('src','/'+args);/*預覽圖片*/
$("#avatar").val('/'+args);/*將服務端的圖片url賦值給form表單的隱藏input標簽*/
}
})
})
}
/*window.FileReader本地預覽*/
functionbindAvatar2(){
console.log(2);
$("#avatarSlect").change(function(){
varobj=$("#avatarSlect")[0].files[0];
varfr=newFileReader();
fr.onload=function(){
$("#avatarPreview").attr('src',this.result);
console.log(this.result);
$("#avatar").val(this.result);
};
fr.readAsDataURL(obj);
})
}
/*window.URL.createObjectURL本地預覽*/
functionbindAvatar3(){
console.log(3);
$("#avatarSlect").change(function(){
varobj=$("#avatarSlect")[0].files[0];
varwuc=window.URL.createObjectURL(obj);
$("#avatarPreview").attr('src',wuc);
$("#avatar").val(wuc);
{#$("#avatarUrl").load(function(){#}/*當圖片載入後釋放內存空間,但在jQuery3.2.1中會報錯。瀏覽器關閉後也會自動釋放*/
{#window.URL.revokeObjectURL(wuc);#}
{#})#}
})
}

</script>
</html>

2. 視圖函數

upload_avatar.py

fromdjango.shortcutsimportrender,HttpResponse


deftest(request):
returnrender(request,'test.html')


defupload_avatar(request):
file_obj=request.FILES.get('avatar')
file_path=os.path.join('static/images',file_obj.name)
withopen(file_path,'wb')asf:
forchunkinfile_obj.chunks():
f.write(chunk)
returnHttpResponse(file_path)

3. 路由系統

urls.py

fromdjango.conf.urlsimporturl
fromdjango.contribimportadmin


urlpatterns=[
url(r'^admin/',admin.site.urls),
url(r'^upload_avatar/',homeViews.upload_avatar),#上傳頭像
url(r'^test/',homeViews.test),#測試頁面
]
閱讀全文

與依存圖python實現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娛樂化app怎麼做 瀏覽:634
加密貨幣行業前景如何 瀏覽:570
arm查詢法的局限性和編譯流程 瀏覽:78
醒圖的文件夾叫什麼 瀏覽:998
php程序員北京 瀏覽:175
gcc編譯進程數據 瀏覽:653
手機上的文件夾是怎樣的 瀏覽:166
微雲群共享文件夾改變 瀏覽:534
程序員三年後能做什麼 瀏覽:449
分解運演算法則 瀏覽:876
python腳本執行sudo 瀏覽:721
安徽科海壓縮機 瀏覽:372
怎麼下載app里的講義 瀏覽:158
命令重啟伺服器 瀏覽:210
android電視root許可權獲取 瀏覽:249
解放戰爭pdf王樹增 瀏覽:685
python壓測app介面 瀏覽:953
抖音app怎麼推薦 瀏覽:100
歌庫伺服器能做其他什麼用途 瀏覽:95
安卓44虛擬機怎麼root 瀏覽: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