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python 數據可視化:數據分布統計圖和熱圖
本課將繼續介紹 Seaborn 中的統計圖。一定要牢記,Seaborn 是對 Matplotlib 的高級封裝,它優化了很多古老的做圖過程,因此才會看到一個函數解決問題的局面。
在統計學中,研究數據的分布情況,也是一個重要的工作,比如某些數據是否為正態分布——某些機器學習模型很在意數據的分布情況。
在 Matplotlib 中,可以通過繪制直方圖將數據的分布情況可視化。在 Seaborn 中,也提供了繪制直方圖的函數。
輸出結果:
sns.distplot 函數即實現了直方圖,還順帶把曲線畫出來了——曲線其實代表了 KDE。
除了 sns.distplot 之外,在 Seaborn 中還有另外一個常用的繪制數據分布的函數 sns.kdeplot,它們的使用方法類似。
首先看這樣一個示例。
輸出結果:
① 的作用是設置所得圖示的背景顏色,這樣做的目的是讓下面的 ② 繪制的圖像顯示更清晰,如果不設置 ①,在顯示的圖示中看到的就是白底圖像,有的部分看不出來。
② 最終得到的是坐標網格,而且在圖中分為三部分,如下圖所示。
相對於以往的坐標網格,多出了 B 和 C 兩個部分。也就是說,不僅可以在 A 部分繪制某種統計圖,在 B 和 C 部分也可以繪制。
繼續操作:
輸出結果:
語句 ③ 實現了在坐標網格中繪制統計圖的效果,jp.plot 方法以兩個繪圖函數為參數,分別在 A 部分繪制了回歸統計圖,在 B 和 C 部分繪制了直方圖,而且直方圖分別表示了對應坐標軸數據的分布,即:
我們把有語句 ② 和 ③ 共同實現的統計圖,稱為聯合統計圖。除了用 ② ③ 兩句可以繪制這種圖之外,還有一個函數也能夠「兩步並作一步」,具體如下:
輸出結果:
『貳』 如何高效地使用Python統計數據的頻率
之前用 Python 寫過一個腳本,用來處理上千萬用戶的一些數據,其中有一個需求是統計用戶的某一數據的去重數量。為了加快程序的速度,我啟用了多進程。但不幸的是,程序跑了近一個星期,還沒處理完。這時,我感覺到了不對,於是開始查看程序的性能瓶頸。
對於統計去重數,我是將用戶的數據放到一個列表中,然後用 len(set(data)) 去統計去重數量。剛開始我以為這的數據量並不大,每個用戶的數據不會過百,我並沒有注意到有的用戶會有上萬條的數據,因此消耗了大量的時間(其實我的腳本消耗時間最大的地方是因為從遠程 redis 中取大量數據時發生長時間的阻塞,甚至連接超時,最後我採用的方式分而治之,每次取少量的數據,這樣大大的提高了性能)。
為了做優化,我開始尋求高效的方法。我發現,有大量的人認為採用字典效率會更高,即:
data_unique = {}.fromkeys(data).keys() len(data_unique)
於是,我做了下測試:
In [1]: import random In [2]: data = [random.randint(0, 1000) for _ in xrange(1000000)] In [3]: %timeit len(set(data)) 10 loops, best of 3: 39.7 ms per loop In [4]: %timeit len({}.fromkeys(data).keys()) 10 loops, best of 3: 43.5 ms per loop
由此可見,採用字典和採用集合的性能是差不多的,甚至可能還要慢些。
在 Python 中其實有很多高效的庫,例如用 numpy、pandas 來處理數據,其性能接近於 C 語言。那麼,我們就用 numpy 和 pandas 來解決這個問題,這里我還比較了獲取去重數據的性能,代碼如下:
import collections import random as py_random import timeit import numpy.random as np_random import pandas as pd DATA_SIZE = 10000000 def py_cal_len(): data = [py_random.randint(0, 1000) for _ in xrange(DATA_SIZE)] len(set(data)) def pd_cal_len(): data = np_random.randint(1000, size=DATA_SIZE) data = pd.Series(data) data_unique = data.value_counts() data_unique.size def py_count(): data = [py_random.randint(0, 1000) for _ in xrange(DATA_SIZE)] collections.Counter(data) def pd_count(): data = np_random.randint(1000, size=DATA_SIZE) data = pd.Series(data) data.value_counts() # Script starts from here if __name__ == "__main__": t1 = timeit.Timer("py_cal_len()", setup="from __main__ import py_cal_len") t2 = timeit.Timer("pd_cal_len()", setup="from __main__ import pd_cal_len") t3 = timeit.Timer("py_count()", setup="from __main__ import py_count") t4 = timeit.Timer("pd_count()", setup="from __main__ import pd_count") print t1.timeit(number=1) print t2.timeit(number=1) print t3.timeit(number=1) print t4.timeit(number=1)
運行結果:
12.438587904 0.435907125473 14.6431810856 0.258564949036
利用 pandas 統計數據的去重數和去重數據,其性能是 Python 原生函數的 10 倍以上。
『叄』 Python 數據可視化:分類特徵統計圖
上一課已經體驗到了 Seaborn 相對 Matplotlib 的優勢,本課將要介紹的是 Seaborn 對分類數據的統計,也是它的長項。
針對分類數據的統計圖,可以使用 sns.catplot 繪制,其完整參數如下:
本課使用演繹的方式來學習,首先理解這個函數的基本使用方法,重點是常用參數的含義。
其他的參數,根據名稱也能基本理解。
下面就依據 kind 參數的不同取值,分門別類地介紹各種不同類型的分類統計圖。
讀入數據集:
然後用這個數據集制圖,看看效果:
輸出結果:
毫無疑問,這里繪制的是散點圖。但是,該散點圖的橫坐標是分類特徵 time 中的三個值,並且用 hue='kind' 又將分類特徵插入到圖像中,即用不同顏色的的點代表又一個分類特徵 kind 的值,最終得到這些類別組合下每個記錄中的 pulse 特徵值,並以上述圖示表示出來。也可以理解為,x='time', hue='kind' 引入了圖中的兩個特徵維度。
語句 ① 中,就沒有特別聲明參數 kind 的值,此時是使用默認值 'strip'。
與 ① 等效的還有另外一個對應函數 sns.stripplot。
輸出結果:
② 與 ① 的效果一樣。
不過,在 sns.catplot 中的兩個參數 row、col,在類似 sns.stripplot 這樣的專有函數中是沒有的。因此,下面的圖,只有用 sns.catplot 才能簡潔直觀。
輸出結果:
不過,如果換一個叫角度來說,類似 sns.stripplot 這樣的專有函數,表達簡單,參數與 sns.catplot 相比,有所精簡,使用起來更方便。
仔細比較,sns.catplot 和 sns.stripplot 兩者還是稍有區別的,雖然在一般情況下兩者是通用的。
因此,不要追求某一個是萬能的,各有各的用途,存在即合理。
不過,下面的聲明請注意: 如果沒有非常的必要,比如繪制分區圖,在本課中後續都演示如何使用專有名稱的函數。
前面已經初步解釋了這個函數,為了格式完整,這里再重復一下,即 sns.catplot 中參數 kind='strip'。
如果非要將此函數翻譯為漢語,可以稱之為「條狀散點圖」。以分類特徵為一坐標軸,在另外一個坐標軸上,根據分類特徵,將該分類特徵數據所在記錄中的連續值沿坐標軸描點。
從語句 ② 的結果圖中可以看到,這些點雖然縱軸的數值有相同的,但是沒有將它們重疊。因此,我們看到的好像是「一束」散點,實際上,所有點的橫坐標都應該是相應特徵分類數據,也不要把分類特徵的值理解為一個范圍,分散開僅僅是為了圖示的視覺需要。
輸出結果:
④ 相對 ② 的圖示,在於此時同一縱軸值的都重合了——本來它們的橫軸值都是一樣的。實現此效果的參數是 jitter=0,它可以表示點的「振動」,如果默認或者 jitter=True,意味著允許描點在某個范圍振動——語句 ② 的效果;還可設置為某個 0 到 1 的浮點,表示許可振動的幅度。請對比下面的操作。
輸出結果:
語句 ② 中使用 hue='kind' 參數向圖中提供了另外一個分類特徵,但是,如果感覺圖有點亂,還可以這樣做:
輸出結果:
dodge=True 的作用就在於將 hue='kind' 所引入的特徵數據分開,相對 ② 的效果有很大差異。
並且,在 ⑤ 中還使用了 paletter='Set2' 設置了色彩方案。
sns.stripplot 函數中的其他有關參數,請讀者使用幫助文檔了解。
此函數即 sns.catplot 的參數 kind='swarm'。
輸出結果:
再繪制一張簡單的圖,一遍研究這種圖示的本質。
輸出結果:
此圖只使用了一個特徵的數據,簡化表象,才能探究 sns.swarmplot 的本質。它同樣是將該特徵中的數據,依據其他特徵的連續值在圖中描點,並且所有點在默認情況下不彼此重疊——這方面與 sns.stripplot 一樣。但是,與之不同的是,這些點不是隨機分布的,它們經過調整之後,均勻對稱分布在分類特徵數值所在直線的兩側,這樣能很好地表示數據的分布特點。但是,這種方式不適合「大數據」。
sns.swarmplot 的參數似乎也沒有什麼太特殊的。下面使用幾個,熟悉一番基本操作。
在分類維度上還可以再引入一個維度,用不同顏色的點表示另外一種類別,即使用 hue 參數來實現。
輸出結果:
這里用 hue = 'smoker' 參數又引入了一個分類特徵,在圖中用不同顏色來區分。
如果覺得會 smoker 特徵的值都混在一起有點亂,還可以使用下面方式把他們分開——老調重彈。
輸出結果:
生成此效果的參數就是 dodge=True,它的作用就是當 hue 參數設置了特徵之後,將 hue 的特徵數據進行分類。
sns.catplot 函數的參數 kind 可以有三個值,都是用於繪制分類的分布圖:
下面依次對這三個專有函數進行闡述。
『肆』 如何用python進行數據分析
1、Python數據分析流程及學習路徑
數據分析的流程概括起來主要是:讀寫、處理計算、分析建模和可視化四個部分。在不同的步驟中會用到不同的Python工具。每一步的主題也包含眾多內容。
根據每個部分需要用到的工具,Python數據分析的學習路徑如下:
相關推薦:《Python入門教程》
2、利用Python讀寫數據
Python讀寫數據,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我們以一小段代碼來看:
可見,僅需簡短的兩三行代碼即可實現Python讀入EXCEL文件。
3、利用Python處理和計算數據
在第一步和第二步,我們主要使用的是Python的工具庫NumPy和pandas。其中,NumPy主要用於矢量化的科學計算,pandas主要用於表型數據處理。
4、利用Python分析建模
在分析和建模方面,主要包括Statsmdels和Scikit-learn兩個庫。
Statsmodels允許用戶瀏覽數據,估計統計模型和執行統計測試。可以為不同類型的數據和每個估算器提供廣泛的描述性統計,統計測試,繪圖函數和結果統計列表。
Scikit-leran則是著名的機器學習庫,可以迅速使用各類機器學習演算法。
5、利用Python數據可視化
數據可視化是數據工作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它可以輔助分析也可以展示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