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編程語言 > pythonthread鎖

pythonthread鎖

發布時間:2024-08-11 22:26:31

python多個線程鎖可提高效率嗎

首先,Python的多線程本身就是效率極低的,因為有GIL(Global Interpreter Lock:全局解釋鎖)機制的限制,其作用簡單說就是:對於一個解釋器,只能有一個線程在執行bytecode。
所以如果為了追求傳統意義上多線程的效率,在Python界還是用多進程(multiprocessing)吧……
這里你用了多線程,且用了鎖來控制公共資源,首先鎖這個東西會導致死鎖,不加鎖反而沒有死鎖隱患,但會有同步問題。
另外,如果不同線程操作的是不同的文件,是不存在同步問題的,如果操作同一個文件,我建議採用Queue(隊列)來處理。
總的來說,用單線程就好了,因為Python多線程本身就沒什麼效率,而且單線程也不用考慮同步問題了。非要追求效率的話,就用多進程吧,同樣也要考慮進程鎖。

② python多線程全局變數和鎖

1.python中數據類型,int,float,復數,字元,元組,做全局變數時需要在函數裡面用global申明變數,才能對變數進行操作。

而,對象,列表,詞典,不需要聲明,直接就是全局的。

2.線程鎖mutex=threading.Lock()

創建後就是全局的。線程調用函數可以直接在函數中使用。

mutex.acquire()開啟鎖

mutex=release()關閉鎖

要注意,死鎖的情況發生。

注意運行效率的變化:

正常1秒,完成56997921

加鎖之後,1秒只運行了531187,相差10倍多。

3.繼承.threading.Thread的類,無法調用__init__函數,無法在創建對象時初始化新建的屬性。

4.線程在cpu的執行,有隨機性

5. 新建線程時,需要傳參數時,args是一個元組,如果只有一個參數,一定後面要加一個,符號。不能只有一個參數否則線程會報創建參數錯誤。threading.Thread(target=fuc,args=(arg,))

③ 一篇文章帶你深度解析Python線程和進程

使用Python中的線程模塊,能夠同時運行程序的不同部分,並簡化設計。如果你已經入門Python,並且想用線程來提升程序運行速度的話,希望這篇教程會對你有所幫助。

線程與進程

什麼是進程

進程是系統進行資源分配和調度的一個獨立單位 進程是具有一定獨立功能的程序關於某個數據集合上的一次運行活動,進程是系統進行資源分配和調度的一個獨立單位。每個進程都有自己的獨立內存空間,不同進程通過進程間通信來通信。由於進程比較重量,占據獨立的內存,所以上下文進程間的切換開銷(棧、寄存器、虛擬內存、文件句柄等)比較大,但相對比較穩定安全。

什麼是線程

CPU調度和分派的基本單位 線程是進程的一個實體,是CPU調度和分派的基本單位,它是比進程更小的能獨立運行的基本單位.線程自己基本上不擁有系統資源,只擁有一點在運行中必不可少的資源(如程序計數器,一組寄存器和棧),但是它可與同屬一個進程的其他的線程共享進程所擁有的全部資源。線程間通信主要通過共享內存,上下文切換很快,資源開銷較少,但相比進程不夠穩定容易丟失數據。

進程與線程的關系圖

線程與進程的區別:

進程

現實生活中,有很多的場景中的事情是同時進行的,比如開車的時候 手和腳共同來駕駛 汽車 ,比如唱歌跳舞也是同時進行的,再比如邊吃飯邊打電話;試想如果我們吃飯的時候有一個領導來電,我們肯定是立刻就接聽了。但是如果你吃完飯再接聽或者回電話,很可能會被開除。

注意:

多任務的概念

什麼叫 多任務 呢?簡單地說,就是操作系統可以同時運行多個任務。打個比方,你一邊在用瀏覽器上網,一邊在聽MP3,一邊在用Word趕作業,這就是多任務,至少同時有3個任務正在運行。還有很多任務悄悄地在後台同時運行著,只是桌面上沒有顯示而已。

現在,多核CPU已經非常普及了,但是,即使過去的單核CPU,也可以執行多任務。由於CPU執行代碼都是順序執行的,那麼,單核CPU是怎麼執行多任務的呢?

答案就是操作系統輪流讓各個任務交替執行,任務1執行0.01秒,切換到任務2,任務2執行0.01秒,再切換到任務3,執行0.01秒,這樣反復執行下去。表面上看,每個任務都是交替執行的,但是,由於CPU的執行速度實在是太快了,我們感覺就像所有任務都在同時執行一樣。

真正的並行執行多任務只能在多核CPU上實現,但是,由於任務數量遠遠多於CPU的核心數量,所以,操作系統也會自動把很多任務輪流調度到每個核心上執行。 其實就是CPU執行速度太快啦!以至於我們感受不到在輪流調度。

並行與並發

並行(Parallelism)

並行:指兩個或兩個以上事件(或線程)在同一時刻發生,是真正意義上的不同事件或線程在同一時刻,在不同CPU資源呢上(多核),同時執行。

特點

並發(Concurrency)

指一個物理CPU(也可以多個物理CPU) 在若幹道程序(或線程)之間多路復用,並發性是對有限物理資源強制行使多用戶共享以提高效率。

特點

multiprocess.Process模塊

process模塊是一個創建進程的模塊,藉助這個模塊,就可以完成進程的創建。

語法:Process([group [, target [, name [, args [, kwargs]]]]])

由該類實例化得到的對象,表示一個子進程中的任務(尚未啟動)。

注意:1. 必須使用關鍵字方式來指定參數;2. args指定的為傳給target函數的位置參數,是一個元祖形式,必須有逗號。

參數介紹:

group:參數未使用,默認值為None。

target:表示調用對象,即子進程要執行的任務。

args:表示調用的位置參數元祖。

kwargs:表示調用對象的字典。如kwargs = {'name':Jack, 'age':18}。

name:子進程名稱。

代碼:

除了上面這些開啟進程的方法之外,還有一種以繼承Process的方式開啟進程的方式:

通過上面的研究,我們千方百計實現了程序的非同步,讓多個任務可以同時在幾個進程中並發處理,他們之間的運行沒有順序,一旦開啟也不受我們控制。盡管並發編程讓我們能更加充分的利用IO資源,但是也給我們帶來了新的問題。

當多個進程使用同一份數據資源的時候,就會引發數據安全或順序混亂問題,我們可以考慮加鎖,我們以模擬搶票為例,來看看數據安全的重要性。

加鎖可以保證多個進程修改同一塊數據時,同一時間只能有一個任務可以進行修改,即串列的修改。加鎖犧牲了速度,但是卻保證了數據的安全。

因此我們最好找尋一種解決方案能夠兼顧:1、效率高(多個進程共享一塊內存的數據)2、幫我們處理好鎖問題。

mutiprocessing模塊為我們提供的基於消息的IPC通信機制:隊列和管道。隊列和管道都是將數據存放於內存中 隊列又是基於(管道+鎖)實現的,可以讓我們從復雜的鎖問題中解脫出來, 我們應該盡量避免使用共享數據,盡可能使用消息傳遞和隊列,避免處理復雜的同步和鎖問題,而且在進程數目增多時,往往可以獲得更好的可獲展性( 後續擴展該內容 )。

線程

Python的threading模塊

Python 供了幾個用於多線程編程的模塊,包括 thread, threading 和 Queue 等。thread 和 threading 模塊允許程序員創建和管理線程。thread 模塊 供了基本的線程和鎖的支持,而 threading 供了更高級別,功能更強的線程管理的功能。Queue 模塊允許用戶創建一個可以用於多個線程之間 共享數據的隊列數據結構。

python創建和執行線程

創建線程代碼

1. 創建方法一:

2. 創建方法二:

進程和線程都是實現多任務的一種方式,例如:在同一台計算機上能同時運行多個QQ(進程),一個QQ可以打開多個聊天窗口(線程)。資源共享:進程不能共享資源,而線程共享所在進程的地址空間和其他資源,同時,線程有自己的棧和棧指針。所以在一個進程內的所有線程共享全局變數,但多線程對全局變數的更改會導致變數值得混亂。

代碼演示:

得到的結果是:

首先需要明確的一點是GIL並不是Python的特性,它是在實現Python解析器(CPython)時所引入的一個概念。就好比C++是一套語言(語法)標准,但是可以用不同的編譯器來編譯成可執行代碼。同樣一段代碼可以通過CPython,PyPy,Psyco等不同的Python執行環境來執行(其中的JPython就沒有GIL)。

那麼CPython實現中的GIL又是什麼呢?GIL全稱Global Interpreter Lock為了避免誤導,我們還是來看一下官方給出的解釋:

主要意思為:

因此,解釋器實際上被一個全局解釋器鎖保護著,它確保任何時候都只有一個Python線程執行。在多線程環境中,Python 虛擬機按以下方式執行:

由於GIL的存在,Python的多線程不能稱之為嚴格的多線程。因為 多線程下每個線程在執行的過程中都需要先獲取GIL,保證同一時刻只有一個線程在運行。

由於GIL的存在,即使是多線程,事實上同一時刻只能保證一個線程在運行, 既然這樣多線程的運行效率不就和單線程一樣了嗎,那為什麼還要使用多線程呢?

由於以前的電腦基本都是單核CPU,多線程和單線程幾乎看不出差別,可是由於計算機的迅速發展,現在的電腦幾乎都是多核CPU了,最少也是兩個核心數的,這時差別就出來了:通過之前的案例我們已經知道,即使在多核CPU中,多線程同一時刻也只有一個線程在運行,這樣不僅不能利用多核CPU的優勢,反而由於每個線程在多個CPU上是交替執行的,導致在不同CPU上切換時造成資源的浪費,反而會更慢。即原因是一個進程只存在一把gil鎖,當在執行多個線程時,內部會爭搶gil鎖,這會造成當某一個線程沒有搶到鎖的時候會讓cpu等待,進而不能合理利用多核cpu資源。

但是在使用多線程抓取網頁內容時,遇到IO阻塞時,正在執行的線程會暫時釋放GIL鎖,這時其它線程會利用這個空隙時間,執行自己的代碼,因此多線程抓取比單線程抓取性能要好,所以我們還是要使用多線程的。

GIL對多線程Python程序的影響

程序的性能受到計算密集型(CPU)的程序限制和I/O密集型的程序限制影響,那什麼是計算密集型和I/O密集型程序呢?

計算密集型:要進行大量的數值計算,例如進行上億的數字計算、計算圓周率、對視頻進行高清解碼等等。這種計算密集型任務雖然也可以用多任務完成,但是花費的主要時間在任務切換的時間,此時CPU執行任務的效率比較低。

IO密集型:涉及到網路請求(time.sleep())、磁碟IO的任務都是IO密集型任務,這類任務的特點是CPU消耗很少,任務的大部分時間都在等待IO操作完成(因為IO的速度遠遠低於CPU和內存的速度)。對於IO密集型任務,任務越多,CPU效率越高,但也有一個限度。

當然為了避免GIL對我們程序產生影響,我們也可以使用,線程鎖。

Lock&RLock

常用的資源共享鎖機制:有Lock、RLock、Semphore、Condition等,簡單給大家分享下Lock和RLock。

Lock

特點就是執行速度慢,但是保證了數據的安全性

RLock

使用鎖代碼操作不當就會產生死鎖的情況。

什麼是死鎖

死鎖:當線程A持有獨占鎖a,並嘗試去獲取獨占鎖b的同時,線程B持有獨占鎖b,並嘗試獲取獨占鎖a的情況下,就會發生AB兩個線程由於互相持有對方需要的鎖,而發生的阻塞現象,我們稱為死鎖。即死鎖是指多個進程因競爭資源而造成的一種僵局,若無外力作用,這些進程都將無法向前推進。

所以,在系統設計、進程調度等方面注意如何不讓這四個必要條件成立,如何確定資源的合理分配演算法,避免進程永久占據系統資源。

死鎖代碼

python線程間通信

如果各個線程之間各干各的,確實不需要通信,這樣的代碼也十分的簡單。但這一般是不可能的,至少線程要和主線程進行通信,不然計算結果等內容無法取回。而實際情況中要復雜的多,多個線程間需要交換數據,才能得到正確的執行結果。

python中Queue是消息隊列,提供線程間通信機制,python3中重名為為queue,queue模塊塊下提供了幾個阻塞隊列,這些隊列主要用於實現線程通信。

在 queue 模塊下主要提供了三個類,分別代表三種隊列,它們的主要區別就在於進隊列、出隊列的不同。

簡單代碼演示

此時代碼會阻塞,因為queue中內容已滿,此時可以在第四個queue.put('蘋果')後面添加timeout,則成為 queue.put('蘋果',timeout=1)如果等待1秒鍾仍然是滿的就會拋出異常,可以捕獲異常。

同理如果隊列是空的,無法獲取到內容默認也會阻塞,如果不阻塞可以使用queue.get_nowait()。

在掌握了 Queue 阻塞隊列的特性之後,在下面程序中就可以利用 Queue 來實現線程通信了。

下面演示一個生產者和一個消費者,當然都可以多個

使用queue模塊,可在線程間進行通信,並保證了線程安全。

協程

協程,又稱微線程,纖程。英文名Coroutine。

協程是python個中另外一種實現多任務的方式,只不過比線程更小佔用更小執行單元(理解為需要的資源)。為啥說它是一個執行單元,因為它自帶CPU上下文。這樣只要在合適的時機, 我們可以把一個協程 切換到另一個協程。只要這個過程中保存或恢復 CPU上下文那麼程序還是可以運行的。

通俗的理解:在一個線程中的某個函數,可以在任何地方保存當前函數的一些臨時變數等信息,然後切換到另外一個函數中執行,注意不是通過調用函數的方式做到的,並且切換的次數以及什麼時候再切換到原來的函數都由開發者自己確定。

在實現多任務時,線程切換從系統層面遠不止保存和恢復 CPU上下文這么簡單。操作系統為了程序運行的高效性每個線程都有自己緩存Cache等等數據,操作系統還會幫你做這些數據的恢復操作。所以線程的切換非常耗性能。但是協程的切換只是單純的操作CPU的上下文,所以一秒鍾切換個上百萬次系統都抗的住。

greenlet與gevent

為了更好使用協程來完成多任務,除了使用原生的yield完成模擬協程的工作,其實python還有的greenlet模塊和gevent模塊,使實現協程變的更加簡單高效。

greenlet雖說實現了協程,但需要我們手工切換,太麻煩了,gevent是比greenlet更強大的並且能夠自動切換任務的模塊。

其原理是當一個greenlet遇到IO(指的是input output 輸入輸出,比如網路、文件操作等)操作時,比如訪問網路,就自動切換到其他的greenlet,等到IO操作完成,再在適當的時候切換回來繼續執行。

模擬耗時操作:

如果有耗時操作也可以換成,gevent中自己實現的模塊,這時候就需要打補丁了。

使用協程完成一個簡單的二手房信息的爬蟲代碼吧!

以下文章來源於Python專欄 ,作者宋宋

文章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2r3_ipU3HjdA5VnqSHjUnQ

④ python線程用什麼模塊好

在Python中可使用的多線程模塊主要有兩個,thread和threading模塊。thread模塊提供了基本的線程和鎖的支持,建議新手不要使用。threading模塊允許創建和管理線程,提供了更多的同步原語。

thread模塊函數:

threading模塊提供了更好的線程間的同步機制。threading模塊下有如下對象:

threading模塊內還有如下的函數:

更多Python知識請關注Python自學網

⑤ python GIL 和 線程鎖是不是同一個東西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講述的是幾個提升python性能的項目:傳送門

在看的過程中,接觸到一個名詞,一個從學python開始就一直看到,但是從來都是一知半解的名詞,心裡不開心,必須把它搞明白,對了,這個詞就是 GIL。網上搜索了一些資料,粗淺的理解了什麼是GIL,自己感覺學習的過程比較好,感覺略有收獲,老規矩,為了鞏固知識,自己整片文章出來寫一寫,其實好多文章已經寫的很完善了,所以這篇隨筆,只做知識鞏固,如有雷同,請各位原創作者原諒,小菜鳥一枚,如果哪裡寫的有問題,還請各位前輩不吝指正。

一句話:解決多線程之間數據完整性和狀態同步的最簡單方法自然就是加鎖。

首先,GIL的全名,Global Interpreter Lock,鑒於英文水平,不做名詞翻譯,以免誤導。大體解釋一下,這個鎖就是用來為了解決Cpython多線程中線程不安全問題引入的一個全局排它鎖,它的作用就是在多線程情況下,保護共享資源,為了不讓多個線程同時操作共享資源,導致不可預期的結果而加上的鎖,在一個線程操作共享資源時,其他線程請求該資源,只能等待GIL解鎖。這個設置在Cpython剛引入多線程概念的時候就有了,然後後續的各種包和組件開發都不可避免的受到了GIL的影響,所以有人會說,python在多線程處理的時候很慢。python GIL實現方式類似於如下偽代碼:

if __name__ == '__main__':
GIL鎖開始運作
主線程做操作
主線程完成操作
GIL鎖釋放資源

所以多線程共同操作共享資源的時候,有一個線程競得了資源,它就被GIL鎖保護起來,其他線程只能是在那裡等著,但是這個時候,線程的休眠喚醒,全部會消耗CPU資源,所以嘞,就會慢。

看到這個時候,我又發現了一個名詞:線程安全。這個名詞,也是那種特別熟悉,但就是無法清晰的說出它是啥的概念。查了資料,在這記一下:

線程安全就是多線程訪問時,採用了加鎖機制,當一個線程訪問該類的某個數據時,進行保護,其他線程不能進行訪問直到該線程讀取完,其他線程才可使用。不會出現數據不一致或者數據污染。 線程不安全就是不提供數據訪問保護,有可能出現多個線程先後更改數據造成所得到的數據是臟數據。

我自己想了一下,大約就是這樣,比如整個列表,倆個線程同時在列表中append操作,如果沒有鎖的保護,在機緣巧合之下,倆個線程同時先後申請了空間且沒來得及插入數據,然後這時列表中只會有一個空間,那麼在插入過程中只能有一個數據寫入,會造成不可知後果,有可能報錯終止,有可能有一個線程操作沒成功,那麼這個就是線程不安全了,大白話說,只要線程之間沒有共享資源,那麼就是線程安全的,有共享資源,為了保證線程安全,需要引進鎖的機制。

而後的文章中,有前輩做過實驗:

過程證明了因為GIL的存在,導致python在使用多線程的時候反而不如順序執行快。

此處我又溫習了一下python線程:

線程的順序執行還是多線程並發,取決於join函數的位置。join函數的作用是等待當前線程結束,所以每一個線程創建之後,調用start函數,這是在後面跟上該線程的join函數,那麼就是順序執行,如果多個線程先完成創建和start,最後加上join函數,那麼就變成了多線程並發。

這就是今天的學習內容,其實所有知識網上都能找到,更想分享的是一種學習的方法,一種本身很不推薦的學習方法,那就是類似於探索性測試的學習,啥不懂就去看啥,有些時候,我們學習東西確實不能非要究其內在,軟體行業的學習本身在非本行人事看來就特別神奇且枯燥,所以最初的學習,我們需要整個圖形界面,讓我們學到的東西有了成就感,如果上來先去研究機器碼,那麼沒幾個人願意學下去,但是不管怎樣,既然走上了軟體行業的道路,這種探索性,打破砂鍋問到底的學習,在我的感覺里應該是必經之路,也就是所謂的底層研究。以安卓開發舉例,如果做安卓開發的,雖然能寫出很漂亮的界面,解決所有的bug,如果不了解安卓系統linux層的知識,在我的眼裡,從未把這種研發看做大牛。當然我並不覺得不了解linux底層的安卓研發可以解決任何bug

當下的軟體行業進入了一個神奇的階段,我已經聽過無數遍的理論,培訓機構出來就能賺錢,大學讀著沒用,在這里不討論教育體制問題,從個人情感上,我覺得大學教育雖然沒有教給學生直接找工作的技能,但是給了所有學生一個能夠了解基礎知識的園地,換而言之,作為行業的一員,總應該有將行業發展起來的覺悟,行業內整體風氣,缺乏靜下心來的沉澱。在大談敏捷,行為驅動,機器學習的同時,自己需要靜下心來回頭看看,基礎已然不牢,再走下去是否有些危險。是不是學習軟體技術,就是為了獲取互聯網行業那虛高的工資,是否已經局限於第三方框架,一旦框架出現問題,只能打給客服而束手無策,是否有過沒有做任何嘗試就將bug歸咎於安卓系統,阿里中間件等等,是不是舊技術還沒用明白,為了新技術就可以不再去研究。

還是小菜鳥,在此大談行業發展難免有些放肆,如有不對的地方,還請各位前輩不吝指正

⑥ 深入解析Python中的線程同步方法

深入解析Python中的線程同步方法
同步訪問共享資源
在使用線程的時候,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是要避免多個線程對同一變數或其它資源的訪問沖突。一旦你稍不留神,重疊訪問、在多個線程中修改(共享資源)等這些操作會導致各種各樣的問題;更嚴重的是,這些問題一般只會在比較極端(比如高並發、生產伺服器、甚至在性能更好的硬體設備上)的情況下才會出現。
比如有這樣一個情況:需要追蹤對一事件處理的次數
counter = 0

def process_item(item):
global counter
... do something with item ...
counter += 1
如果你在多個線程中同時調用這個函數,你會發現counter的值不是那麼准確。在大多數情況下它是對的,但有時它會比實際的少幾個。
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計數增加操作實際上分三步執行:
解釋器獲取counter的當前值計算新值將計算的新值回寫counter變數
考慮一下這種情況:在當前線程獲取到counter值後,另一個線程搶佔到了CPU,然後同樣也獲取到了counter值,並進一步將counter值重新計算並完成回寫;之後時間片重新輪到當前線程(這里僅作標識區分,並非實際當前),此時當前線程獲取到counter值還是原來的,完成後續兩步操作後counter的值實際只加上1。
另一種常見情況是訪問不完整或不一致狀態。這類情況主要發生在一個線程正在初始化或更新數據時,另一個進程卻嘗試讀取正在更改的數據。
原子操作
實現對共享變數或其它資源的同步訪問最簡單的方法是依靠解釋器的原子操作。原子操作是在一步完成執行的操作,在這一步中其它線程無法獲得該共享資源。
通常情況下,這種同步方法只對那些只由單個核心數據類型組成的共享資源有效,譬如,字元串變數、數字、列表或者字典等。下面是幾個線程安全的操作:
讀或者替換一個實例屬性讀或者替換一個全局變數從列表中獲取一項元素原位修改一個列表(例如:使用append增加一個列表項)從字典中獲取一項元素原位修改一個字典(例如:增加一個字典項、調用clear方法)
注意,上面提到過,對一個變數或者屬性進行讀操作,然後修改它,最終將其回寫不是線程安全的。因為另外一個線程會在這個線程讀完卻沒有修改或回寫完成之前更改這個共享變數/屬性。

鎖是Python的threading模塊提供的最基本的同步機制。在任一時刻,一個鎖對象可能被一個線程獲取,或者不被任何線程獲取。如果一個線程嘗試去獲取一個已經被另一個線程獲取到的鎖對象,那麼這個想要獲取鎖對象的線程只能暫時終止執行直到鎖對象被另一個線程釋放掉。
鎖通常被用來實現對共享資源的同步訪問。為每一個共享資源創建一個Lock對象,當你需要訪問該資源時,調用acquire方法來獲取鎖對象(如果其它線程已經獲得了該鎖,則當前線程需等待其被釋放),待資源訪問完後,再調用release方法釋放鎖:
lock = Lock()

lock.acquire() #: will block if lock is already held
... access shared resource
lock.release()

注意,即使在訪問共享資源的過程中出錯了也應該釋放鎖,可以用try-finally來達到這一目的:
lock.acquire()
try:
... access shared resource
finally:
lock.release() #: release lock, no matter what

在Python 2.5及以後的版本中,你可以使用with語句。在使用鎖的時候,with語句會在進入語句塊之前自動的獲取到該鎖對象,然後在語句塊執行完成後自動釋放掉鎖:
from __future__ import with_statement #: 2.5 only

with lock:
... access shared resource

acquire方法帶一個可選的等待標識,它可用於設定當有其它線程佔有鎖時是否阻塞。如果你將其值設為False,那麼acquire方法將不再阻塞,只是如果該鎖被佔有時它會返回False:
if not lock.acquire(False):
... 鎖資源失敗
else:
try:
... access shared resource
finally:
lock.release()

你可以使用locked方法來檢查一個鎖對象是否已被獲取,注意不能用該方法來判斷調用acquire方法時是否會阻塞,因為在locked方法調用完成到下一條語句(比如acquire)執行之間該鎖有可能被其它線程佔有。
if not lock.locked():
#: 其它線程可能在下一條語句執行之前佔有了該鎖
lock.acquire() #: 可能會阻塞

簡單鎖的缺點
標準的鎖對象並不關心當前是哪個線程佔有了該鎖;如果該鎖已經被佔有了,那麼任何其它嘗試獲取該鎖的線程都會被阻塞,即使是佔有鎖的這個線程。考慮一下下面這個例子:
lock = threading.Lock()

def get_first_part():
lock.acquire()
try:
... 從共享對象中獲取第一部分數據
finally:
lock.release()
return data

def get_second_part():
lock.acquire()
try:
... 從共享對象中獲取第二部分數據
finally:
lock.release()
return data

示例中,我們有一個共享資源,有兩個分別取這個共享資源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函數。兩個訪問函數都使用了鎖來確保在獲取數據時沒有其它線程修改對應的共享數據。
現在,如果我們想添加第三個函數來獲取兩個部分的數據,我們將會陷入泥潭。一個簡單的方法是依次調用這兩個函數,然後返回結合的結果:

def get_both_parts():
first = get_first_part()
seconde = get_second_part()
return first, second

這里的問題是,如有某個線程在兩個函數調用之間修改了共享資源,那麼我們最終會得到不一致的數據。最明顯的解決方法是在這個函數中也使用lock:
def get_both_parts():
lock.acquire()
try:
first = get_first_part()
seconde = get_second_part()
finally:
lock.release()
return first, second

然而,這是不可行的。裡面的兩個訪問函數將會阻塞,因為外層語句已經佔有了該鎖。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你可以通過使用標記在訪問函數中讓外層語句釋放鎖,但這樣容易失去控制並導致出錯。幸運的是,threading模塊包含了一個更加實用的鎖實現:re-entrant鎖。
Re-Entrant Locks (RLock)

RLock類是簡單鎖的另一個版本,它的特點在於,同一個鎖對象只有在被其它的線程佔有時嘗試獲取才會發生阻塞;而簡單鎖在同一個線程中同時只能被佔有一次。如果當前線程已經佔有了某個RLock鎖對象,那麼當前線程仍能再次獲取到該RLock鎖對象。
lock = threading.Lock()
lock.acquire()
lock.acquire() #: 這里將會阻塞

lock = threading.RLock()
lock.acquire()
lock.acquire() #: 這里不會發生阻塞

RLock的主要作用是解決嵌套訪問共享資源的問題,就像前面描述的示例。要想解決前面示例中的問題,我們只需要將Lock換為RLock對象,這樣嵌套調用也會OK.
lock = threading.RLock()

def get_first_part():
... see above

def get_second_part():
... see above

def get_both_parts():
... see above

這樣既可以單獨訪問兩部分數據也可以一次訪問兩部分數據而不會被鎖阻塞或者獲得不一致的數據。
注意RLock會追蹤遞歸層級,因此記得在acquire後進行release操作。
Semaphores

信號量是一個更高級的鎖機制。信號量內部有一個計數器而不像鎖對象內部有鎖標識,而且只有當佔用信號量的線程數超過信號量時線程才阻塞。這允許了多個線程可以同時訪問相同的代碼區。
semaphore = threading.BoundedSemaphore()
semaphore.acquire() #: counter減小

... 訪問共享資源
semaphore.release() #: counter增大

當信號量被獲取的時候,計數器減小;當信號量被釋放的時候,計數器增大。當獲取信號量的時候,如果計數器值為0,則該進程將阻塞。當某一信號量被釋放,counter值增加為1時,被阻塞的線程(如果有的話)中會有一個得以繼續運行。
信號量通常被用來限制對容量有限的資源的訪問,比如一個網路連接或者資料庫伺服器。在這類場景中,只需要將計數器初始化為最大值,信號量的實現將為你完成剩下的事情。
max_connections = 10

semaphore = threading.BoundedSemaphore(max_connections)

如果你不傳任何初始化參數,計數器的值會被初始化為1.
Python的threading模塊提供了兩種信號量實現。Semaphore類提供了一個無限大小的信號量,你可以調用release任意次來增大計數器的值。為了避免錯誤出現,最好使用BoundedSemaphore類,這樣當你調用release的次數大於acquire次數時程序會出錯提醒。
線程同步

鎖可以用在線程間的同步上。threading模塊包含了一些用於線程間同步的類。
Events

一個事件是一個簡單的同步對象,事件表示為一個內部標識(internal flag),線程等待這個標識被其它線程設定,或者自己設定、清除這個標識。
event = threading.Event()

#: 一個客戶端線程等待flag被設定
event.wait()

#: 服務端線程設置或者清除flag
event.set()
event.clear()

一旦標識被設定,wait方法就不做任何處理(不會阻塞),當標識被清除時,wait將被阻塞直至其被重新設定。任意數量的線程可能會等待同一個事件。
Conditions

條件是事件對象的高級版本。條件表現為程序中的某種狀態改變,線程可以等待給定條件或者條件發生的信號。
下面是一個簡單的生產者/消費者實例。首先你需要創建一個條件對象:

#: 表示一個資源的附屬項
condition = threading.Condition()
生產者線程在通知消費者線程有新生成資源之前需要獲得條件:
#: 生產者線程
... 生產資源項
condition.acquire()
... 將資源項添加到資源中
condition.notify() #: 發出有可用資源的信號
condition.release()
消費者必須獲取條件(以及相關聯的鎖),然後嘗試從資源中獲取資源項:
#: 消費者線程
condition.acquire()
while True:
...從資源中獲取資源項
if item:
break
condition.wait() #: 休眠,直至有新的資源
condition.release()
... 處理資源

wait方法釋放了鎖,然後將當前線程阻塞,直到有其它線程調用了同一條件對象的notify或者notifyAll方法,然後又重新拿到鎖。如果同時有多個線程在等待,那麼notify方法只會喚醒其中的一個線程,而notifyAll則會喚醒全部線程。
為了避免在wait方法處阻塞,你可以傳入一個超時參數,一個以秒為單位的浮點數。如果設置了超時參數,wait將會在指定時間返回,即使notify沒被調用。一旦使用了超時,你必須檢查資源來確定發生了什麼。
注意,條件對象關聯著一個鎖,你必須在訪問條件之前獲取這個鎖;同樣的,你必須在完成對條件的訪問時釋放這個鎖。在生產代碼中,你應該使用try-finally或者with.
可以通過將鎖對象作為條件構造函數的參數來讓條件關聯一個已經存在的鎖,這可以實現多個條件公用一個資源:
lock = threading.RLock()
condition_1 = threading.Condition(lock)
condition_2 = threading.Condition(lock)

互斥鎖同步
我們先來看一個例子:
#!/usr/bin/env python
# -*- coding: utf-8 -*-
import time, threading

# 假定這是你的銀行存款:
balance = 0
muxlock = threading.Lock()

def change_it(n):
# 先存後取,結果應該為0:
global balance
balance = balance + n
balance = balance - n

def run_thread(n):
# 循環次數一旦多起來,最後的數字就變成非0
for i in range(100000):
change_it(n)

t1 = threading.Thread(target=run_thread, args=(5,))
t2 = threading.Thread(target=run_thread, args=(8,))
t3 = threading.Thread(target=run_thread, args=(9,))
t1.start()
t2.start()
t3.start()
t1.join()
t2.join()
t3.join()
print balance

結果 :

[/data/web/test_python]$ python multhread_threading.py
0
[/data/web/test_python]$ python multhread_threading.py
61
[/data/web/test_python]$ python multhread_threading.py
0
[/data/web/test_python]$ python multhread_threading.py
24

上面的例子引出了多線程編程的最常見問題:數據共享。當多個線程都修改某一個共享數據的時候,需要進行同步控制。
線程同步能夠保證多個線程安全訪問競爭資源,最簡單的同步機制是引入互斥鎖。互斥鎖為資源引入一個狀態:鎖定/非鎖定。某個線程要更改共享數據時,先將其鎖定,此時資源的狀態為「鎖定」,其他線程不能更改;直到該線程釋放資源,將資源的狀態變成「非鎖定」,其他的線程才能再次鎖定該資源。互斥鎖保證了每次只有一個線程進行寫入操作,從而保證了多線程情況下數據的正確性。

threading模塊中定義了Lock類,可以方便的處理鎖定:
#創建鎖mutex = threading.Lock()
#鎖定mutex.acquire([timeout])
#釋放mutex.release()

其中,鎖定方法acquire可以有一個超時時間的可選參數timeout。如果設定了timeout,則在超時後通過返回值可以判斷是否得到了鎖,從而可以進行一些其他的處理。
使用互斥鎖實現上面的例子的代碼如下:
balance = 0
muxlock = threading.Lock()

def change_it(n):
# 獲取鎖,確保只有一個線程操作這個數
muxlock.acquire()
global balance
balance = balance + n
balance = balance - n
# 釋放鎖,給其他被阻塞的線程繼續操作
muxlock.release()

def run_thread(n):
for i in range(10000):
change_it(n)

加鎖後的結果,就能確保數據正確:
[/data/web/test_python]$ python multhread_threading.py
0
[/data/web/test_python]$ python multhread_threading.py
0
[/data/web/test_python]$ python multhread_threading.py
0
[/data/web/test_python]$ python multhread_threading.py
0

閱讀全文

與pythonthread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機房伺服器電源線如何扎線 瀏覽:730
什麼演算法治宣傳 瀏覽:18
哪個app可以測溫槍 瀏覽:17
macmongodbphp 瀏覽:328
php寫游戲伺服器 瀏覽:875
對立陣營插旗命令 瀏覽:369
java實現帕斯卡三角形演算法 瀏覽:314
linux文件名限制 瀏覽:706
金稅三期代理伺服器地址是什麼意思 瀏覽:429
多自變數擬合Python 瀏覽:456
文件夾加密總是失敗 瀏覽:510
androiddexpathlist 瀏覽:626
要卸載己加密的文件怎麼辦 瀏覽:158
ping伺服器ip地址失敗 瀏覽:136
成都黑馬程序員 瀏覽:643
成考app哪個好 瀏覽:702
linux當前線程id 瀏覽:348
哪個app支持掃花唄 瀏覽:838
著色器編譯程序 瀏覽:589
怎樣看app所屬文件夾 瀏覽: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