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java棧(虛擬機棧),堆,方法塊
Java棧、堆、方法區的解釋如下:
1. Java棧: 定義:Java虛擬機棧是執行Java方法過程中的內存模型。 作用:為每個方法創建棧幀,用於存放方法運行所需的信息,如局部變數表、操作數棧、動態鏈接、方法出口地址等。 特點:遵循先進後出原則,棧幀間的順序代表方法執行的先後。當方法執行完畢後,棧幀會被彈出棧,釋放內存。
2. 堆: 定義:堆是Java內存管理的主要區域,用於存儲對象和數組。 作用:在堆上創建對象和數組,供程序使用。堆內存的管理由Java虛擬機自動進行,包括對象的分配和垃圾回收。 特點:堆內存是線程共享的,所有線程都可以訪問堆內存中的對象。
3. 方法區: 定義:方法區是存儲類信息、常量、靜態變數、即時編譯器編譯後的代碼等數據的區域。 作用:用於存放程序中不變的內容,如類的定義、常量池、欄位和方法數據、構造函數和普通方法的位元組碼內容等。 特點:方法區是線程共享的,與堆內存類似,但方法區主要存儲的是與類相關的信息,而不是對象實例。在Java 8及以後版本中,方法區被移到了本地內存中,以減少對Java堆內存的佔用。
注意:原文中提到的「方法塊」並非Java內存模型中的標准術語,可能是對方法區的誤稱或誤解。在Java內存模型中,主要包括堆、棧、方法區、本地方法棧和程序計數器等部分。
⑵ 資深程序員為你淺析java內存模型--JMM(Java Memory Model)
Java內存模型是Java用於實現多線程之間信息交換和數據同步的一種機制,它採用共享內存模型,並圍繞原子性、可見性和有序性這三個核心特性進行設計。
1. 共享內存模型: Java通過共享內存模型實現多線程之間的通信。線程通過讀寫共享內存中的狀態進行隱式通信。 同步在Java內存模型中是顯式的,程序員需要明確指定代碼的執行順序,以避免數據競爭。
2. Java內存結構: PC寄存器:線程私有的,用於保存線程執行位置。 Java棧:與線程關聯,存放方法調用信息。 堆:所有線程共享,存儲對象實例。 方法區:存放類信息、常量、靜態變數等。 常量池:存放字元串常量和符號引用等。 本地方法棧:與Java棧類似,但服務對象為Native方法。
3. 主內存與工作內存: 主內存:存儲所有變數,是線程間數據交換的媒介。 工作內存:每個線程有自己的工作內存,是主內存的副本。線程的所有操作都在工作內存中進行,然後通過主內存進行同步,確保數據可見性。
4. 原子性、可見性和有序性: 原子性:確保操作的不可分割性,如long和double類型在32位JVM中可能需要通過同步來保證原子性。 可見性:通過主內存同步確保修改後的變數值對其他線程立即可見,volatile和同步機制都可以實現可見性。 有序性:意味著線程內操作有序,但不同線程間可能因指令重排而無序。通過volatile和synchronized可以解決有序性問題。
5. happensbefore原則: Java內存模型通過happensbefore原則定義操作之間的依賴關系。 提供了一些天然的happensbefore規則,如程序順序規則、管程鎖定規則等,這些規則確保了並發代碼的正確執行順序。 理解並遵循這些規則是保證並發代碼正確性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