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java運算
Java的運算符可分為4類:算術運算符、關系運算符、邏輯運算符和位運算符。
1.算術運算符
Java的算術運算符分為一元運算符和二元運算符。一元運算符只有一個操作數;二元運算符有兩個操作數,運算符位於兩個操作數之間。算術運算符的操作數必須是數值類型。
(1)一元運算符:
一元運算符有:正(+)、負(-)、加1(++)和減1(--)4個。
加1、減1運算符只允許用於數值類型的變數,不允許用於表達式中。加1、減1運算符既可放在變數之前(如++i),也可放在變數之後(如i++),兩者的差別是:如果放在變數之前(如++i),則變數值先加1或減1,然後進行其他相應的操作(主要是賦值操作);如果放在變數之後(如i++),則先進行其他相應的操作,然後再進行變數值加1或減1。
例如:
int i=6,j,k,m,n;
j = +i; //取原值,即j=6
k = -i; //取負值,即k=-6
m = i++; //先m=i,再i=i+1,即m=6,i=7
m = ++i; //先i=i+1,再m=i,即i=7,m=7
n = j--; //先n=j,再j=j-1,即n=6,j=5
n = --j; //先j=j-1,再n=j,即j=5,n=5
在書寫時還要注意的是:一元運算符與其前後的操作數之間不允許有空格,否則編譯時會出錯。
(2)二元運算符
二元運算符有:加(+)、減(-)、乘(*)、除(/)、取余(%)。其中+、-、*、/完成加、減、乘、除四則運算,%是求兩個操作數相除後的余數。
%求余操作舉例:
a % b = a - (a / b) * b
取余運算符既可用於兩個操作數都是整數的情況,也可用於兩個操作數都是浮點數(或一個操作數是浮點數)的情況。當兩個操作數都是浮點數時,例如7.6 % 2.9時,計算結果為:7.6 - 2 * 2.9 = 1.8。
當兩個操作數都是int類型數時,a%b的計算公式為:
a % b = a - (int)(a / b) * b
當兩個操作數都是long類型(或其他整數類型)數時,a%b的計算公式可以類推。
當參加二元運算的兩個操作數的數據類型不同時,所得結果的數據類型與精度較高(或位數更長)的那種數據類型一致。
例如:
7 / 3 //整除,運算結果為2
7.0 / 3 //除法,運算結果為2.33333,即結果與精度較高的類型一致
7 % 3 //取余,運算結果為1
7.0 % 3 //取余,運算結果為1.0
-7 % 3 //取余,運算結果為-1,即運算結果的符號與左操作數相同
7 % -3 //取余,運算結果為1,即運算結果的符號與左操作數相同
2.關系運算符
關系運算符用於比較兩個數值之間的大小,其運算結果為一個邏輯類型的數值。關系運算符有六個:等於(==)、不等於(!=)、大於(>)、大於等於(>=)、小於(<)、小於等於(<=)。
例如:
9 <= 8 //運算結果為false
9.9 >= 8.8 //運算結果為true
'A' < 'a' //運算結果為true,因字元'A'的Unicode編碼值小於字元'a'的
要說明的是,對於大於等於(或小於等於)關系運算符來說,只有大於和等於兩種關系運算都不成立時其結果值才為false,只要有一種(大於或等於)關系運算成立其結果值即為true。例如,對於9 <= 8,9既不小於8也不等於8,所以9 <= 8 的運算結果為false。對於9 >= 9,因9等於9,所以9 >= 9的運算結果為true。
3.邏輯運算符
邏輯運算符要求操作數的數據類型為邏輯型,其運算結果也是邏輯型值。邏輯運算符有:邏輯與(&&)、邏輯或(||)、邏輯非(!)、邏輯異或(^)、邏輯與(&)、邏輯或(|)。
真值表是表示邏輯運算功能的一種直觀方法,其具體方法是把邏輯運算的所有可能值用表格形式全部羅列出來。Java語言邏輯運算符的真值表如下:
邏輯運算符的真值表
A B A&&B A||B !A A^B A&B A|B
false false false false true false false false
true false false true false true false true
false true false true true true false true
true true true true false false true true
前兩列是參與邏輯運算的兩個邏輯變數,共有4種可能,所以表2.5共有4行。後6列分別是6個邏輯運算符在邏輯變數A和邏輯變數B取不同數值時的運算結果值。
要說明的是,兩種邏輯與(&&和&)的運算規則基本相同,兩種邏輯或(||和|)的運算規則也基本相同。其區別是:&和|運算是把邏輯表達式全部計算完,而&&和||運算具有短路計算功能。所謂短路計算,是指系統從左至右進行邏輯表達式的計算,一旦出現計算結果已經確定的情況,則計算過程即被終止。對於&&運算來說,只要運算符左端的值為false,則因無論運算符右端的值為true或為false,其最終結果都為false。所以,系統一旦判斷出&&運算符左端的值為false,則系統將終止其後的計算過程;對於 || 運算來說,只要運算符左端的值為true,則因無論運算符右端的值為true或為false,其最終結果都為true。所以,系統一旦判斷出|| 運算符左端的值為true,則系統將終止其後的計算過程。
例如,有如下邏輯表達式:
(i>=1) && (i<=100)
此時,若i等於0,則系統判斷出i>=1的計算結果為false後,系統馬上得出該邏輯表達式的最終計算結果為false,因此,系統不繼續判斷i<=100的值。短路計算功能可以提高程序的運行速度。
作者建議讀者:在程序設計時使用&&和||運算符,不使用&和|運算符。
用邏輯與(&&)、邏輯或(||)和邏輯非(!)可以組合出各種可能的邏輯表達式。邏輯表達式主要用在 if、while等語句的條件組合上。
例如:
int i = 1;
while(i>=1) && (i<=100) i++; //循環過程
上述程序段的循環過程將i++語句循環執行100次。
4.位運算符
位運算是以二進制位為單位進行的運算,其操作數和運算結果都是整型值。
位運算符共有7個,分別是:位與(&)、位或(|)、位非(~)、位異或(^)、右移(>>)、左移(<<)、0填充的右移(>>>)。
位運算的位與(&)、位或(|)、位非(~)、位異或(^)與邏輯運算的相應操作的真值表完全相同,其差別只是位運算操作的操作數和運算結果都是二進制整數,而邏輯運算相應操作的操作數和運算結果都是邏輯值。
位運算示例
運算符 名稱 示例 說明
& 位與 x&y 把x和y按位求與
| 位或 x|y 把x和y按位求或
~ 位非 ~x 把x按位求非
^ 位異或 x^y 把x和y按位求異或
>> 右移 x>>y 把x的各位右移y位
<< 左移 x<<y 把x的各位左移y位
>>> 右移 x>>>y 把x的各位右移y位,左邊填0
舉例說明:
(1)有如下程序段:
int x = 64; //x等於二進制數的01000000
int y = 70; //y等於二進制數的01000110
int z = x&y //z等於二進制數的01000000
即運算結果為z等於二進制數01000000。位或、位非、位異或的運算方法類同。
(2)右移是將一個二進制數按指定移動的位數向右移位,移掉的被丟棄,左邊移進的部分或者補0(當該數為正時),或者補1(當該數為負時)。這是因為整數在機器內部採用補碼表示法,正數的符號位為0,負數的符號位為1。例如,對於如下程序段:
int x = 70; //x等於二進制數的01000110
int y = 2;
int z = x>>y //z等於二進制數的00010001
即運算結果為z等於二進制數00010001,即z等於十進制數17。
對於如下程序段:
int x = -70; //x等於二進制數的11000110
int y = 2;
int z = x>>y //z等於二進制數的11101110
即運算結果為z等於二進制數11101110,即z等於十進制數-18。要透徹理解右移和左移操作,讀者需要掌握整數機器數的補碼表示法。
(3)0填充的右移(>>>)是不論被移動數是正數還是負數,左邊移進的部分一律補0。
5.其他運算符
(1)賦值運算符與其他運算符的簡捷使用方式
賦值運算符可以與二元算術運算符、邏輯運算符和位運算符組合成簡捷運算符,從而可以簡化一些常用表達式的書寫。
賦值運算符與其他運算符的簡捷使用方式
運算符 用法 等價於 說明
+= s+=i s=s+i s,i是數值型
-= s-=i s=s-i s,i是數值型
*= s*=i s=s*i s,i是數值型
/= s/=i s=s/i s,i是數值型
%= s%=i s=s%i s,i是數值型
&= a&=b a=a&b a,b是邏輯型或整型
|= a|=b a=a|b a,b是邏輯型或整型
^= A^=b a=a^b a,b是邏輯型或整型
<<= s<<=i s=s<<i s,i是整型
>>= s>>=i s=s>>i s,i是整型
>>>= s>>>=i s=s>>>i s,i是整型
(2)方括弧[]和圓括弧()運算符
方括弧[]是數組運算符,方括弧[]中的數值是數組的下標,整個表達式就代表數組中該下標所在位置的元素值。
圓括弧()運算符用於改變表達式中運算符的優先順序。
(3)字元串加(+)運算符
當操作數是字元串時,加(+)運算符用來合並兩個字元串;當加(+)運算符的一邊是字元串,另一邊是數值時,機器將自動將數值轉換為字元串,這種情況在輸出語句中很常見。如對於如下程序段:
int max = 100;
System.out.println("max = "+max);
計算機屏幕的輸出結果為:max = 100,即此時是把變數max中的整數值100轉換成字元串100輸出的。
(4)條件運算符(?:)
條件運算符(?:)的語法形式為:
<表達式1> ?<表達式2> : <表達式3>
條件運算符的運算方法是:先計算<表達式1>的值,當<表達式1>的值為true時,則將<表達式2>的值作為整個表達式的值;當<表達式1>的值為false時,則將<表達式3>的值作為整個表達式的值。如:
int a=1,b=2,max;
max = a>b?a:b; //max等於2
(5)強制類型轉換符
強制類型轉換符能將一個表達式的類型強制轉換為某一指定數據類型,其語法形式為:
(<類型>)<表達式>
(6)對象運算符instanceof
對象運算符instanceof用來測試一個指定對象是否是指定類(或它的子類)的實例,若是則返回true,否則返回false。
(7)點運算符
點運算符「.」的功能有兩個:一是引用類中成員,二是指示包的層次等級。
6.運算符的優先順序
以下按優先順序從高到低的次序列出Java語言中的所有運算符,表中結合性一列中的「左右」表示其運算次序為從左向右,「右左」表示其運算次序為從右向左。
優先順序 運算符 結合性
1 . [] () ; ,
2 ++ ―― += ! ~ +(一元) -(一元) 右左
3 * / % 左右
4 +(二元) -(二元) 左右
5 << >> >>> 左右
6 < > <= >= instanceof 左右
7 = = != 左右
8 & 左右
9 ^ 左右
10 | 左右
11 && 左右
12 || 左右
13 ?: 右左
14 = *= /= %= += -= <<= >>= >>>= &= ^= |= 右左
⑵ java代碼計算
字元串s是:10的平方是:100
它的長度是10,輸出10。
⑶ java中的>>怎麼算
java中>>代表的是向右移位運算,而>>=代表的是向右移位運算時將運算的結果同時賦值給原值,舉個例子說明一下:
int index = 7;
int index2 = index>>1,則表示將7轉化為二進制數後向右移動一位,而原值不變,故index = 7 ,index2 = 3;
int index3 = index>>=1,則表示將7轉化為二進制數後向右移動一位並且將結果賦值給原值,故 index = 3 ,index3 = 3.
⑷ java計算簡單的數學公式.
publicclassDemo2{
publicstaticvoidmain(String[]args){
doubleprice=100.0;//單價
intnums=200;//數量
doubletotal;//總價
total=price*nums;//計算總價
doubleprofit;//利潤
doublecost=12000;//成本
doubletax=0.17;//稅率
profit=(total-cost)*(1-tax);//計算利潤
System.out.println("利潤:"+profit+"元");//輸出利潤
}
}
運行測試
利潤:6640.0元
⑸ 用JAVA計算
//題目是不是操錯了?應該香蕉多4斤..你不妨用方程來驗證一下...
publicclassBusiness{
publicstaticvoidmain(String[]args){
doublea=3.5,b=2.5;
for(inti=1;i<100;i++){
for(intj=1;j<100;j++){
if(a*i+b*j==100)
if(i-j==-4)
System.out.println(" ---->[蘋果:"+i+" 香蕉:"+j+"]<----- ");
}
}
}
}
⑹ java編程裡面%如何計算
years%2 的結果只會有兩種 1 和 0 如果years是一個 」奇數「 那麼結果為0 如果」years」 是一個「偶數」那麼結果為1 奇數:不能被2整除的數 偶數:能被2整除的數
⑺ 如何用java編程計算
你是問演算法 還是帶界面?
package Counter;
import java.awt.*;
import java.awt.event.ActionEvent;
import java.awt.event.ActionListener;
import javax.swing.*;
class pbl extends Frame
{
double x,y,a,b;
int z;
GridLayout gl1,gl2,gl3,gl4;
Button btn0,btn1,btn2,btn3,btn4,btn5,btn6,btn7,btn8,btn9,btn10,btn11,btn12,btn13,btn14,btn15,btn16,btn17;
JTextField tf1;
StringBuffer str;
Panel p1,p2,p3,p4;
public pbl()
{
JFrame jf=new JFrame("計算器");
jf.setSize(180,280);
jf.setLocation(150,150);
gl1=new GridLayout(1,1,5,5);
gl2=new GridLayout(5,3,5,5);
gl3=new GridLayout(3,1,5,5);
gl4=new GridLayout(1,1,5,5);
p1=new Panel();
p1.setLayout(gl1);
tf1=new JTextField("0");
tf1.setHorizontalAlignment(JTextField.RIGHT);
p1.add(tf1);
p1.setBounds(10, 20,153, 30);
tf1.setEditable(false);
str=new StringBuffer();
btn1=new Button("1");
btn1.setForeground(Color.BLUE);
btn1.addActionListener(new ac());
btn2=new Button("2");
btn2.setForeground(Color.BLUE);
btn2.addActionListener(new ac());
btn3=new Button("3");
btn3.setForeground(Color.BLUE);
btn3.addActionListener(new ac());
btn4=new Button("4");
btn4.setForeground(Color.BLUE);
btn4.addActionListener(new ac());
btn5=new Button("5");
btn5.setForeground(Color.BLUE);
btn5.addActionListener(new ac());
btn6=new Button("6");
btn6.setForeground(Color.BLUE);
btn6.addActionListener(new ac());
btn7=new Button("7");
btn7.setForeground(Color.BLUE);
btn7.addActionListener(new ac());
btn8=new Button("8");
btn8.setForeground(Color.BLUE);
btn8.addActionListener(new ac());
btn9=new Button("9");
btn9.setForeground(Color.BLUE);
btn9.addActionListener(new ac());
btn0=new Button("0");
btn0.setForeground(Color.BLUE);
btn0.addActionListener(new ac());
btn10=new Button("+");
btn10.setForeground(Color.RED);
btn10.addActionListener(new ac());
btn11=new Button("-");
btn11.setForeground(Color.RED);
btn11.addActionListener(new ac());
btn12=new Button("*");
btn12.setForeground(Color.red);
btn12.addActionListener(new ac());
btn13=new Button("/");
btn13.setForeground(Color.RED);
btn13.addActionListener(new ac());
btn14=new Button(".");
btn14.setForeground(Color.RED);
btn14.addActionListener(new ac());
btn15=new Button("+/-");
btn15.setForeground(Color.RED);
btn15.addActionListener(new ac());
btn16=new Button("CE");
btn16.setForeground(Color.RED);
btn16.addActionListener(new ac());
btn17=new Button("=");
btn17.setForeground(Color.RED);
btn17.addActionListener(new ac());
p2=new Panel();
p2.setLayout(gl2);
p2.add(btn16);
p2.add(btn13);
p2.add(btn12);
p2.add(btn1);
p2.add(btn2);
p2.add(btn3);
p2.add(btn4);
p2.add(btn5);
p2.add(btn6);
p2.add(btn7);
p2.add(btn8);
p2.add(btn9);
p2.add(btn0);
p2.add(btn14);
p2.add(btn15);
p2.setBounds(10, 75, 120, 150);
p3=new Panel();
p3.setLayout(gl3);
p3.add(btn10);
p3.add(btn17);
p3.setBounds(133,105,30,182);
p4=new Panel();
p4.setLayout(gl4);
p4.add(btn11);
p4.setBounds(133, 75, 30, 26);
jf.setLayout(null);
jf.setResizable(false);
jf.add(p1);
jf.add(p2);
jf.add(p3);
jf.add(p4);
jf.setVisible(true);
jf.setDefaultCloseOperation(JFrame.EXIT_ON_CLOSE);
}
class ac implements ActionListener
{
public void actionPerformed(ActionEvent ce)
{
if(ce.getSource()==btn16)
{
tf1.setText("0");//ce
str.setLength(0);
}
else if(ce.getSource()==btn15)//(+/-)
{
a=Double.parseDouble(tf1.getText());
//a*=-1;
tf1.setText(""+(-a));
}
else if(ce.getSource()==btn14)//(.)
{
if(tf1.getText().trim().indexOf(".")!=-1)
{
}
else if(tf1.getText().trim().equals("0"))
{
tf1.setText("0"+str.append(ce.getActionCommand()).toString());
}
else
{
tf1.setText(str.append(ce.getActionCommand()).toString());
}
}
else if(ce.getSource()==btn10)//(+)
{
x=Double.parseDouble(tf1.getText().trim());
str.setLength(0);
y=0;
z=1;
}
else if(ce.getSource()==btn11)//(-)
{
x=Double.parseDouble(tf1.getText().trim());
str.setLength(0);
y=0;
z=2;
}
else if(ce.getSource()==btn12)//(*)
{
x=Double.parseDouble(tf1.getText().trim());
str.setLength(0);
y=0;
z=3;
}
else if(ce.getSource()==btn13)//(/)
{
x=Double.parseDouble(tf1.getText().trim());
str.setLength(0);
y=0;
z=4;
}
else if(ce.getSource()==btn17)//(=)
{
str.setLength(0);
y=Double.parseDouble(tf1.getText().trim());
switch (z)
{
case 1: tf1.setText(""+(x+y)) ;break;
case 2: tf1.setText(""+(x-y)) ;break;
case 3: tf1.setText(""+(x*y)) ;break;
case 4: tf1.setText(""+(x/y)) ;break;
}
z=0;
}
else
{
tf1.setText(str.append(ce.getActionCommand()).toString());
}
}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new pbl();
}
}
⑻ JAVA計算
(++a)的值是4;
(++a)--的值是4;
++((++a)--)的值為5;
所以b的值是5
這里只要分清前++/--和後++/--就ok了
⑼ java中&和&&是怎麼運算的
& 和 && 相同點:
都表示「與」操作。這里的「與」和數學中的「與或非」中的「與」意義相同,都遵循「一假必假」原則。即「與」符號兩邊的元素只要有一個為假,"與"操作執行後的結果就為假。
& 和 && 的區別:
1)& 表示「按位與",這里的」位「是指二進制位(bit)。
例:十進制數字8 轉化為二進制是:1000 ;數字9 轉化為二進制是1001 。
則如有以下程序:
public class Tes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ystem.out.println(9 & 8);
}
}
輸出結果應該是:8
原因:1001 & 1000 = 1000 。 計算機中一般1表示真,0表示假。最左邊一位1&1=1,最右邊一位1&0 = 0.
2) && 表示邏輯」與「 ,即java中的boolean值才可以存在於&&符號的左右兩側。
true && false = false ,true && true = true , 依舊是"一假必假"。
值的注意的是:&& 符號有所謂的「短路原則」,當 A && B 出現時,如果A經判斷是假,那麼B表達式將不會獲得執行或被判斷的機會。直接結果就為假。
註:關於十進制與二進制的轉換,簡單的說每四位可以遵循」8421「原則,1001即8+1=9,1011即8+2+1=11
⑽ java >>=怎麼算的
這個說明的b1 b2都是負數。
任何負數負數右移31位都是-1 任何負數無符號右移31位都是1
任何正數不論有無符號右移31位 結果都是0 b1>>=1; 得到-1 說明 b1可能是 -1 或-2
b2>>>=31 得到1說明b2是負數 b2>>>=1 說明b2是正數。
從你的情況看你b1 b2都是預算過了的。
比如
b1>>=31; 結果b1是-1 再運算下一行 這時b1已經是-1了
b1>>=1; 因為-1右移多少位都是-1 所以結果b1還是-1
b2是負數的話不論負幾
b2>>>=31 結果都是1
b2>>>=1; 這個運算時b2是1 右移1位b2就成0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