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諸葛亮贊他才華如龐統,關羽被殺的禍根是什麼呢
(一)劉備手下的長沙太守
公元215年,劉備佔領益州後,孫權派諸葛瑾去荊州,索要當初劉備所借的荊州諸郡。哪料得到的答復卻是:等我劉備拿下涼州後,再還給你。
孫權不聽劉備那一套,親自任命了長沙、零陵和桂陽三郡的長史前去接收地盤,又都被關羽給「禮送處境」了。孫權望著狼狽不堪的三位長史,終於怒了,派呂蒙出兵!
他是痛快嘴皮子了,諸葛亮得到匯報後,可氣壞了,一封奏摺上去,稱廖立「誹謗先帝,詆毀群臣」——這個罪可大了,尤其是誹謗先帝!
廖立雖沒被殺,但卻削職為民,流放到了偏遠的汶山郡。後來,廖立在聽聞諸葛亮死後,垂淚說了最後的一句話:吾終為左衽矣……即,我會在這個不毛之地終老而死!果然,廖立死在了汶山郡。他死後妻子和孩子,才得以返回川中……
2. 諸葛亮是一個什麼人
諸葛亮(181年農歷七月二十三——234年農歷八月二十八),字孔明,號卧龍(也作伏龍),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發明家、文學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死後追謚忠武侯。後來的東晉政權推崇諸葛亮的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諸葛亮為匡扶蜀漢政權,嘔心瀝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其代表作有《前出師表》、《後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諸葛亮在後世受到極大的尊崇,成為後世忠臣的楷模,智慧的化身。成都有武侯祠,杜甫作千古名篇《蜀相》贊揚諸葛亮。
歷史評價
陳壽《三國志》: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游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咸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袁子》:行法嚴而國人悅服,用民盡其力而下不怨。及其兵出入如賓,行不寇,芻蕘者不獵,如在國中。其用兵也,止如山,進退如風,兵出之日,天下震動,而人心不憂。亮死至今數十年,國人歌思,如周人之思召公也,孔子曰「雍也可使南面」,諸葛亮有焉。 劉備:「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復言。」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動畫片《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
司馬徽:「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卧龍、鳳雛。」 孟獲:「公,天威也,南人不復反矣。」 賈詡:「諸葛亮善治國。」 劉曄:「諸葛亮明於治而為相。」 徐庶:「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 「諸葛孔明者,卧龍也」 楊洪:「西土咸服諸葛亮能盡時人之器用也。」 馬良:「尊兄應期贊世,配業光國,魄兆遠矣。夫變用雅慮,審貴垂明,於以簡才,宜適其時。若乃和光悅遠,邁德天壤,使時閉於聽,世服於道,齊高妙之音,正鄭、衛之聲,並利於事,無相奪倫,此乃管弦之至,牙、曠之調也。」 樊建:「聞惡必改,而不矜過,賞罰之信詛感神明。」 張溫:「然諸葛亮達見計數,必知神慮屈申之宜,加受朝廷天覆之惠,推亮之心,必無疑貳。」 司馬懿:「真乃天下奇才也!」 司馬懿:「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 楊戲的《季漢輔臣贊》中贊諸葛丞相:「忠武英高,獻策江濱,攀吳連蜀,權我世真。受遺阿衡,整武齊文,敷陳德教,理物移風,賢愚競心,僉忘其身。誕靜邦內,四裔以綏,屢臨敵庭,實耀其威,研精大國,恨於未夷。 」 習隆、向充:「況亮德范遐邇,勛蓋季世。」 司馬炎:「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輔,豈有今日之勞乎!」 傅干:「諸葛亮達治知變,正而有謀,而為之相。」 郭沖:「金城郭沖以為亮權智英略,有逾管﹑晏,功業未濟,論者惑焉,條亮五事隱沒不聞於世者,寶等亦不能復難。扶風王慨然善沖。」 劉禪復諸葛亮丞相詔書:「街亭之役,咎由馬謖,而君引愆,深自貶抑,重違君意,聽順所守。前年耀師,馘斬王雙;今歲爰征,郭淮遁走;降集氐、羌,興復二郡,威鎮凶暴,功勛顯然。方今天下騷擾,元惡未梟,君受大任,干國之重,而久自挹損,非所以光揚洪烈矣。今復君丞相,君其勿辭。」 劉禪祭奠諸葛亮詔書:「惟君體資文武,明睿篤誠,受遺託孤,匡輔朕躬,繼絕興微,志存靖亂;爰整六師,無歲不征,神武赫然,威鎮八荒,將建殊功於季漢,參伊、周之巨勛。如何不弔,事臨垂克,遘疾隕喪!朕用傷悼,肝心若裂。夫崇德序功,紀行命謚,所以光昭將來,刊載不朽。今使使持節左中郎將杜瓊,贈君丞相武鄉侯印綬,謚君為忠武侯。魂而有靈,嘉茲寵榮。嗚呼哀哉!嗚呼哀哉!」 康熙帝:「諸葛亮雲: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人臣者,惟諸葛亮能如此耳。」 王維新:「兩漢以來無雙士、三代而後第一人。」簡稱「三代下一人」。三代:夏、商、周三個朝代。意為諸葛亮的才能和品德可與三代的賢人(伊尹、呂尚、傅說等)相比。 唐代孫樵:「武侯死殆五百載,迄今梁漢之民,歌道遺烈,廟而祭者如在,其愛於民如此而久也。」 西晉梅陶贊陶侃:「機神明鑒似魏武,忠順勤勞如孔明。」 東晉常璩:「治國以禮民無怨聲,不濫用私刑,沒尚有餘泣。」 隋朝王通:「若諸葛亮不死,則禮樂大興。」 《唐文粹》中記錄了尚馳在《諸葛武侯廟碑銘序》所說:「至令官書廟食,成不刊之典,一山之內,每有風行草動,狀帶威神,若歲大旱,邦人禱之,能為雲為雨,是謂存與沒人皆福利,生死古今一也。死而不朽,反貴於生。」 呂溫《諸葛武侯廟記》:「大勛未集,天奪其魄。至誠無忘,炳在日月,烈氣不散。長為雷雨。」 唐朝著名詩人杜甫曾對諸葛亮的事跡甚為欣賞,曾作過數首詩關於諸葛亮,包括《蜀相》(當中有兩首同名蜀相)、《詠懷古跡其四》、《諸葛孔明》、《八陣圖》、《古柏行》、《武侯廟》、《諸葛廟》、《閣夜》 。當中《蜀相》中「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亦成為日後講述諸葛亮一生的名句。其他詩人亦有作過不少詩詞贊賞諸葛亮,如唐代大詩人李白的《讀諸葛武侯傳書懷,贈長安崔少府叔封昆季》、宋朝政治家文學家王安石的《諸葛武侯》(兩首)、南宋詩人陸游的《游諸葛武侯書台》,唐朝竇常的《謁諸葛武侯廟》,唐朝章孝標的《諸葛武侯廟》,明朝文學家楊慎的《武侯祠》、近代歷史學家郭沫若的《蜀道奇》,還有近代政治家董必武、陸定一等。 成都武侯祠諸葛亮殿懸掛的攻心聯,為清朝學者趙藩所作,此聯曾引起毛澤東等的重視,其內容是:「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 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在「三民主義」之「民權主義」中稱贊諸葛亮:「諸葛亮很有才能,所以在西蜀能夠成立很好的政府,並且能夠六齣祁山去北伐,和吳魏鼎足而三。」
自己看著辦吧
3. 諸葛亮是哪的
諸葛亮(公元181年-234年),字孔明,三國時傑出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散文家、外交家。號卧龍。諸葛亮於漢靈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於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縣)的一個官吏之家。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諸葛豐曾在西漢元帝時做過司隸校尉(衛戍京師的長官)。諸葛亮父親諸葛圭,字君貢,東漢末年做過泰山郡丞。諸葛亮3歲母親張氏病逝,諸葛亮8歲喪父,與弟弟諸葛均一起跟隨由袁術任命為豫章太守的叔父諸葛玄到豫章赴任。東漢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諸葛玄職務,諸葛玄就去投奔老朋友荊州牧劉表。
建安二年(197年),諸葛玄病逝。諸葛亮和弟妹失去了生活依靠,便移居南陽隱居鄉間耕種,維持生計。
關於諸葛亮移居之地,歷來有所爭議。主要集中在兩個地方——
1.河南南陽卧龍崗;2.湖北襄陽(現湖北襄樊)之西二十里隆中
後為了消除諸葛亮隱居地一事留下的歷史紛爭,清代在河南南陽做知府的湖北襄陽人顧嘉蘅寫到:「功在朝廷,原不分先主後主;名高天上,何須辨襄陽南陽。」
這是清代在河南南陽做知府的湖北襄陽人顧嘉蘅所寫,因諸葛亮名高天下,兩省便爭諸葛亮故居之處所,顧嘉蘅想不能開罪南陽,又怕承當出賣桑梓之名,便撰此妙聯,既贊諸葛亮,又抹平兩省爭執,可謂公允。但這場爭論並沒有因此而平息,1990年發行《三國》郵票第二組「隆中對」小型張時,因湖北、河南兩省爭奪「隆中對」的首發式地點,並組成代表團進京申訴,以至設計受阻。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和北京師范大學魏晉南北朝研究所曾專門組織「諸葛亮躬耕地」學術討論會,諸葛亮躬耕地在X陽的說法得到大多數的的贊同,同時史學家們也認為,就像文武赤壁一樣,襄陽南陽的諸葛勝跡也是完全可以並存的。顧嘉蘅的題聯,真不愧為名聯絕作。
新版人教版教科書刪除了《隆中對》《出師表》注釋中所有的「襄樊」「襄陽」「南陽」字樣,只提及諸葛亮出生地及原籍。
4. 諸葛亮的別稱是什麼
諸葛武侯
諸葛亮字孔明,號卧龍,琅琊陽都(今山東省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中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發明家。諸葛孔明這個人物對當時中國社會的分裂狀態很不滿意,他一直懷有統一中國的遠大志向,很值得尊敬。
諸葛亮富國強兵盡管是為了「興復漢室」,然而客觀上為整個巴蜀地區帶來了一段時間的安定、繁榮與和諧。「三國時期,諸葛亮治理的蜀國是『最好』的,也就是政治清明、經濟發達、人民安定。
躬耕隴畝
諸葛亮於漢靈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在琅琊郡陽都縣的一個官吏之家,諸葛氏是琅琊的望族,先祖諸葛豐曾在西漢元帝時做過司隸校尉,諸葛亮的父親諸葛珪在東漢末年做過泰山郡丞。
諸葛亮3歲時,母親章氏病逝。諸葛亮8歲時喪父,與弟弟諸葛均一起跟隨由袁術任命為豫章太守的叔父諸葛玄到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赴任,東漢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諸葛玄職務,諸葛玄就去投奔荊州劉表。
5. 《三國演義》中周瑜贊諸葛亮什麼
諸葛亮:真神人也!
這是在草船借箭之後,周瑜如此稱贊。
周瑜為難諸葛亮,讓諸葛亮製作出十萬支弓箭來,在最後的時刻,諸葛亮用草船,在一個大霧的天氣,接近了曹操營地。果然,曹操極為謹慎,多疑,根本沒有出來,只是下令放箭。
而箭只,就射在了草船上,由此,孫劉聯軍獲得了很多的弓箭。
知道了真相,周瑜稱贊:孔明真神人也!
6. 諸葛亮的成就有哪些,諸葛亮的貢獻是什麼
成就:
東連孫吳、北拒曹魏。在面臨眾多誘惑、挑戰的國際關系中,能矢志不移的一貫堅持。
撫南誠民、厲制治國,富民強國、農商並舉。
苦修兵務、待機北伐。諸葛亮在當時蜀國的具體國情下,能夠建設出這樣一支驍勇善戰的軍隊。
攻佔隴西、分化蠶食。由於蜀國與魏國的國力差距懸殊太大,諸葛亮制定的北伐戰略是:攻取整個隴西之後,再拿下關中,一點一點地蠶食魏國的地盤,增強自己的實力,為最終奪取中原奠定堅實的基礎。
這里多為驍勇善戰的少數民族。出兵隴西,不僅道路相對平坦,而且還能得到當地的糧食和對蜀國來說十分寶貴的戰馬,同時,還可以把少數民族從魏國分化出來並得到充足的兵源,這樣,蜀國的國力就會得到空前提高。
貢獻:
身為丞相,諸葛亮深知:「屋漏在下,止之在上,上漏不止,下不可居也。」不僅帶頭廉政,樹起一面旗幟,同時還把廉政作為一項重要的政治、法律建設來抓,對蜀漢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方方面面,都產生了重大影響。
諸葛亮時期的廉政建設,首先表現在對蜀漢宮城規模和惠陵規模的嚴格控制上。
諸葛亮立法公開、執法公平,有異於同時代封建的法律思潮。蜀章武元年(221年),劉備在益州成都稱帝建立蜀漢政權。
諸葛亮在漢中休士勸農期間,利用了漢中的經濟條件,因地制宜地採取了一系列發展生產的得力措施,使北伐軍資基本上就地得到了解決,諸葛亮死後,蜀漢軍撤退,魏軍還在蜀營中「獲其圖書、糧谷甚眾」。這正說明了諸葛亮休士勸農,實行軍屯耕戰的效果。
當地人民生活好了,就可以招來更多的人口,使地廣人稀的漢中重新得到發展,逐步到達人多、糧多的良性循環,使百姓「安其居,樂其業」。
(6)諸葛贊app是什麼擴展閱讀:
小說中的諸葛亮:
小說《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隱居在襄陽隆中,由徐庶向劉備指引,後經劉備三顧茅廬而出山,一開始並不被關羽張飛所看好,火燒博望坡後關張對諸葛亮的智謀心悅誠服。曹操大軍南下,劉備軍退走江夏,臨走時諸葛亮設下伏兵水淹、火燒曹操軍。
而後作為使者去往江東舌戰群儒並說服孫權與劉備聯盟共同對抗曹操。與周瑜合作但鬥智斗勇火燒赤壁,並料到周瑜想要加害自己而預先讓趙雲駕小船來接應,回劉備營中後調遣關羽張飛趙雲對曹操進行追擊,策劃出關羽華容道的典故。
曹操敗走後,諸葛亮用計襲取了周瑜馬上就攻下的江陵,反攻荊州後識破了周瑜的假道滅虢計策,將周瑜活活氣死,致使周瑜臨死說「既生瑜何生亮」。
劉備入川時折了龐統,駐守荊州的諸葛亮給叮囑關羽「東聯孫吳,北抗曹操」,帶張飛、趙雲等將入川支援,順勢拿下成都,而後參與了漢中爭奪戰,與群臣勸劉備稱王。關羽失荊州後,假裝生病來勸劉備稱帝。劉備伐吳失敗後託孤諸葛亮,並讓劉禪及其兩個弟弟劉永、劉理認諸葛亮為相父。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諸葛亮
7. 諸葛亮的主要歷史貢獻是什麼
諸葛亮,字孔明、號卧龍(也作伏龍),漢族,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發明家、文學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死後追謚忠武侯,後來東晉政權推崇諸葛亮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諸葛亮為匡扶蜀漢政權,嘔心瀝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其代表作有《前出師表》、《後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明木牛流馬等,並改造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於234年在寶雞五丈原逝世。諸葛亮在後世受到極大的尊崇,成為後世忠臣楷模,智慧化身。
成都、寶雞等地有武侯祠,杜甫作《蜀相》贊諸葛亮。
作隆中對,赤壁之戰促成孫劉聯盟!
劉備逝世,劉禪繼位,封諸葛亮為武鄉侯,開設官府辦公。不久,再領益州牧,政事上的大小事務,劉禪都依賴於諸葛亮,由諸葛亮決定。
建興三年(225年)春天,諸葛亮率軍南征,臨行前劉禪賜諸葛亮金鈇鉞一具,曲蓋一個,前後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賁六十人。後諸葛亮深入不毛之地。
建興六年(228年)春,諸葛亮事先揚聲走斜穀道取郿,讓趙雲、鄧芝設疑兵吸引曹真重兵,自己率大軍攻祁山
建興七年(229年)春,諸葛亮遣陳式攻武都(今甘肅省成縣周邊)、陰平(今甘肅省文縣周邊)二郡。
隨後病逝五丈原
8. 諸葛亮是什麼人物
希望對你有幫助【諸葛亮簡介】諸葛亮(181.4.14~234.8.28),字孔明,號卧龍(也作伏龍),漢族,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蜀漢丞相,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外交家、發明家、軍事理論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謚曰忠武侯。
電視劇《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唐國強飾) 個人資料
體態:身長八尺(約184cm),容貌甚偉,時人異焉(出自陳壽《上諸葛亮集表》,見《三國志·諸葛亮傳》後附內容)
官職:丞相 領司隸校尉 益州牧 錄尚書事 假節
爵位:武鄉侯
祖上:諸葛豐(漢朝司隸校尉)
父親:諸葛珪(東漢末年泰山郡丞)
母親:章氏
叔父:諸葛玄
配偶:黃月英
同族:諸葛誕
兄弟:諸葛瑾(兄) 諸葛均(弟)
子女:諸葛瞻(親子) 諸葛喬(養子,原諸葛瑾之子)諸葛芸(虛構人物)
孫子;諸葛尚(瞻長子) 諸葛京(瞻次子) 諸葛攀(喬子,後因諸葛恪獲罪,滿門抄斬,故重歸諸葛瑾門下)
重孫:諸葛顯(攀子)
躬耕南陽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諸葛玄病逝。諸葛亮和弟弟在隆中務農。諸葛亮平日好念梁父吟,又常以管仲、樂毅比擬自己,當時的人對他都不屑一顧,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孟建、石韜相信他的才幹。人稱「卧龍」。他與當時的荊州名士司馬徽、龐德公、黃承彥等有結交。黃承彥曾對諸葛亮說:「聞君擇婦;身有醜女,黃頭黑色,而才堪相配。(聽到你要選妻,我家中有一醜女,頭發黃、皮膚黑,但才華可與你相配。)」諸葛亮應許這頭親事,立即迎娶她。當時的人都以此作笑話取樂,鄉里甚至作了句諺語:「莫作孔明擇婦,正得阿承醜女。」
隆中對
當時,劉備依附於劉表,屯兵新野。後來在一次拜訪司馬徽時聽過他說:「儒生俗士, 三顧茅廬 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卧龍、鳳雛。(那些儒生都是見識淺陋的人,豈會了解當世的事務局勢?能了解當世的事務局勢才是俊傑。此時只有卧龍(諸葛亮)、鳳雛(龐統)。)」後又受徐庶推薦,想徐庶帶他來引見,但徐庶卻說:「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這人可以去見,不可以令他屈就到此。將軍宜屈尊以相訪。)」
劉備便親自前往拜訪,去了三次才見到諸葛亮(一說三次都見到了,另一種說法是去了多次),劉備便叫其他人避開,對諸葛亮提問道:「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通伸)大義於天下,而智術淺短,遂用猖獗,至於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現今漢室衰敗,奸臣假借皇命做事,皇上被迫多次遷都,蒙受風塵。我沒有衡量自己的德行與能力的能力,想以大義重振天下,但智慧、謀略短小、不夠,所以時常失敗,直至今日。不過我志向仍未平抑,你有沒有計謀可以幫助我?)」亮答曰:「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 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以出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諸葛亮遂向他陳說了三分天下之計,分析了曹操不可取(挾天子以令諸侯),孫權可作援的形勢;又詳述了荊、益二州的君主懦弱,只有擁有此二州才可爭勝,即說明了此奪取二州的必要性及可能性;更向劉備講述了攻打中原的戰略。這篇論說以後便被稱為隆中對(隆中一地仍有爭議,一說草廬對),而劉備聽後更加大贊,於是諸葛亮開始仕於劉備。劉備常常和他議論,關系也日漸親密。關羽、張飛等都大感不悅,劉備向他們解釋道:「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復言。」關羽、張飛等便不再抱怨。
過江作說
當時,因劉琦後母影響,劉表對劉琦漸漸不悅。劉琦數次向諸葛亮請教自安之術,但諸葛亮每每推辭,劉琦便在一次飲宴時用上屋抽梯的辦法令諸葛亮說出解決辦法,諸葛亮便反問劉琦:「君不見申生在內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你不見到春秋時期申生在內而有危險,但重耳(指的是晉文公)在外卻可得安嗎?)」劉琦明白他的意思,正好黃祖被孫軍殺害,劉琦便上薦為江夏太守。
208年8月,劉表病逝,其二子劉琮繼位,聽到曹操南下的消息,遣使投降。劉備在樊城知道後,率軍隊和百姓南逃,曹軍在當陽長坂追上劉軍,徐庶之母被曹操軍隊捉住,徐庶只好投降曹操。劉備到達夏口,而孫權之前又派魯肅到來觀察情況,並向劉備建議向孫權求救,諸葛亮便自薦到柴桑作說,諸葛亮便和魯肅結為朋友。到達柴桑後,諸葛亮面見孫權,先用二分法給孫權兩個選擇「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若果能以吳、越的大民眾與中原之國抗衡,不如早和曹操斷交。)」;另一個選擇則是激將法,「若不能當,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如果認為不能抵擋,為何不停止軍事行動,向北方稱臣呢!「北面」在這里有雙重含義:其一是曹操當時在北方;其二是君臣見面時,臣子通常面向北方。)」
孫權卻反問諸葛亮,劉備又何解不投降。諸葛亮便提高劉備身價,說劉備有氣節,絕不投降,以向孫權顯示劉備的決心。孫權大怒,誓言不會向曹操投降,但卻有所擔心,劉備還有多少兵力戰斗。諸葛亮最後才分析兩軍的情況,先說出自軍散兵歸還和關羽水軍有萬人,加上劉琦凡江夏士兵亦不下萬人,再說出曹軍遠來疲弊,追劉備時,又用輕騎一日一夜行了三百多里,正是「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而且北方人不習水戰,荊州百姓又是被逼服從曹操,不是心服;最後肯定地說曹操必定可打敗。孫權十分高興,後又受到魯肅、周瑜的游說,決定聯劉抗曹。派周瑜、程普、魯肅等率三萬水軍,與曹操開戰。諸葛亮便隨軍回到劉備處。11月,曹操在赤壁大敗,回師北還。
舌戰群儒
東漢末期,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較有實力的軍閥大都被他消滅了,惟獨劉備和孫權還有發展壯大的可能,曹操自知一下子吞並這兩股勢力還比較難。於是,曹操就派人拿著他的書信去東吳,想和孫權聯手消滅劉備。
孫權手下的謀士大都主張降曹自保,只有魯肅主張聯劉抗曹。但魯肅自知難以說服孫權和東吳的文臣,特意請諸葛亮來當說客。
魯肅引諸葛亮見了東吳的一群謀士。東吳第一大謀士張昭首先發難,說:聽說劉備到你家裡三趟,才把你請出山,以為有了你就如同魚得了水,想奪取荊襄九郡做根據地。但荊襄已被曹操得到,你還有什麼主意呢?
諸葛亮心裡想,如果不先難倒張昭,就沒辦法說服孫權聯劉抗曹了。諸葛亮說:劉備取荊襄這塊地盤,易如反掌,只是不忍心奪取同宗的基業,才被曹操撿了便宜。現在屯兵江夏,另有宏圖大計,等閑之輩哪懂得這個。國家大事,社稷安危,都要有真才實學的人拿出好主意。而口舌之徒,坐而論道,碰上事兒,卻拿不出一個辦法來,只能為天下人恥笑。一番話,說得張昭啞口無言。
之後,一個謀士問:曹操屯兵百萬,將列千員,你說不怕,吹牛吧你。諸葛亮答:劉備退守夏口,是等待時機,而東吳兵精糧足,還有長江天險可守,卻都勸孫權降曹,丟人吧你。
東吳的謀士一個接一個地向諸葛亮發難,先後有七人之多,都被諸葛亮反駁得有口難辯。
足食足兵
赤壁之戰後,於12月劉備平定荊南四郡,任免諸葛亮為軍師中郎將,住於臨烝,督令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負責調整賦稅,充實軍資。211年,益州牧劉璋派法正請劉備助攻張魯。諸葛亮便與關羽、張飛等鎮守荊州。至下年12月,劉備與劉璋決裂,還攻成都。諸葛亮便與張飛、趙雲等入蜀助陣,留關羽負責荊州防務,分兵平定各郡縣,與劉備一起圍成都。至214年,劉璋投降,劉備入主益州。
諸葛亮受金五百斤,銀千斤,錢五千萬,錦千匹,並受任為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每每劉備出兵征伐,諸葛亮便負責鎮守成都,為劉備足食足兵,如漢中之戰就替劉備提供資援。220年,曹丕篡漢自立。221年,群臣聽到漢獻帝被害的消息,勸已成為漢中王的劉備登基為帝,劉備不答應,諸葛亮用耿純游說劉秀登基的故事勸劉備。於是劉備才答應,任諸葛亮為丞相錄尚書事,假節。同年張飛逝世,諸葛亮領司隸校尉一職。
託孤
222年8月, 白帝託孤 劉備在東征奪回荊州的途中被打敗,撤退至永安,諸葛亮大嘆可惜法正逝去,否則必能阻止劉備東征之舉。至223年2月,劉備病重,召諸葛亮到永安,與李嚴一起託付後事,劉備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定能夠安頓國家,終可成就大事。如果嗣子(劉禪)可以輔助,便輔助他;如果他沒有才幹,你可以自行取度。)」諸葛亮涕泣地說:「臣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乎!(臣必定竭盡股肱的力量(指代全力),報效忠貞的節氣,直到死為止!)」劉備又要劉禪視諸葛亮為父。
延至4月,劉備逝世,劉禪繼位,封諸葛亮為武鄉侯,開設官府辦公。不久,再領益州牧,政事上的大小事務,劉禪都依賴於諸葛亮,由諸葛亮決定。本來南中地區因劉備大敗而乘機叛亂,諸葛亮因國家剛逝去君主,先不發兵,而派鄧芝及陳震赴東吳修好。
南征
直至225年年春天,諸葛亮率軍南征,臨行前劉禪賜諸葛亮金鈇鉞一具,曲蓋一個,前後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賁六十人。後諸葛亮深入不毛之地(成語:不毛為今天緬甸北境八莫)討伐雍闓、孟獲,諸葛亮採取參軍馬謖的建議,以攻心為主,先打敗雍闓軍,再七擒七縱孟獲,至秋天平定所有亂事(詳見諸葛亮南征)。蜀漢在南中安定並獲得一定兵源補充後,經過長期積累,有了北伐的基礎。
北伐—六齣祁山
1、建興六年(228)春,諸葛亮事先揚聲走斜穀道取郿,讓趙雲鄧芝設疑兵吸引曹真重兵,自己率大軍攻祁山(甘肅西和縣西北)。隴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反魏附蜀。張郃出拒,大破馬謖於街亭。諸葛亮拔西縣千餘家返回漢中。這是第一次出祁山。
2、同年(228)冬,諸葛亮出散關(今陝西寶雞市西南)圍陳倉(寶雞市東),糧盡而退還漢中。魏將王雙來追,被斬。
3、建興七年(229)春,諸葛亮遣陳式攻武都(甘肅省成縣周邊)、陰平(今甘肅省文縣周邊)二郡。雍州刺史郭淮引兵救之,亮自出至建威(甘肅省西和縣西),郭淮退。遂得二郡。
4、建興八年(230)秋,魏軍三路進攻漢中,司馬懿走西城(今陝西省安康縣西北),張郃走子午谷,曹真走斜谷。諸葛亮駐軍於城固(今陝西省城固縣東)、赤坂(陝西省洋縣東二十里)。時大雨三十餘地,魏軍撤退。同年(230年),諸葛亮使魏延、吳懿西入羌中,大破魏後將軍費曜(瑤)、雍州刺史郭淮於陽溪(南安郡內,當在甘肅省武山西南一帶)。
5、建興九年二月,諸葛亮率大軍攻祁山,始以木牛運。時曹真病重,司馬懿都督關中諸將出拒。諸葛亮割麥於上邽(甘肅省天水縣)。司馬懿追亮至鹵城(天水市與甘谷之間),掘營自守,有「畏蜀如畏虎」之譏。五月,司馬懿與諸葛亮交兵,魏延等將斬獲敵甲首三千級,玄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六月,李嚴因運糧不濟呼亮還。張郃追亮退兵至木門,中箭身亡。此為二出祁山。
6、建興十二年(234)二月,諸葛亮率大軍出斜穀道,據武功五丈原(今陝西省岐山南),屯田於渭濱。司馬懿據守不出。八月,諸葛亮卒於五丈原。楊儀等率軍還,有「死諸葛走生仲達」事。
這六次用兵,出祁山只有兩次。第四次用兵是防守,蜀魏並未交戰。
9. 諸葛亮說的經典語句有什麼
周瑜贊諸葛亮會做武器,諸葛亮說:「什麼都略懂一點,生活就會更多彩一點。」
諸葛亮的名言名句大全_諸葛亮經典語錄
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
非寧靜無以成學。
欲思其利,必慮其害,欲思其成,必慮其敗
士之相知,溫不增華,寒不改葉,能四時而不衰,歷夷險而益固。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既生瑜,何生亮。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薄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欲思其利,必慮其害,欲思其成,必慮其敗
功蓋三分國 名成八陣圖
收二川,排八陣,六齣七擒,五丈原前,點四十九盞明燈,一心只為酬三頋.
取西蜀,定南蠻,東和北拒,中軍帳裏,變金木土草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夫志當存高遠,慕先賢,絕情慾,棄疑滯,使庶幾之志,揭然有所存,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細碎,廣咨問,除嫌吝,雖有淹留,何損於美趣,何患於不濟。若志不強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滯於俗,默默束於情,永竄伏於平庸,不免於下流矣。
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
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
心在朝廷,原無論先主後主
名高天下,何必辯襄陽南陽
三分籌策基荊楚;兩表精成泣鬼神
不愛尺壁而重愛寸陰,時難遭而易失也。
貴而不驕,勝而不悖,賢而能下,剛而能忍。
夫學須志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