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屈原是哪個朝代的,屈原哪裡人
屈原(前340年-前278年),戰國時期楚國人,羋姓,屈氏,名平,字原,一字行;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
『貳』 歷史上屈原到底是哪裡人呢
我國古代有四大書院,湖南的嶽麓書院是其一。清嘉慶年間,該書院的講師袁名曜與門生張中階合夥寫了一副對聯,"惟楚有材,於斯為盛",從此之後粘貼於書院門口,堪稱經典之作。
而袁名曜的嘴猶如開光一樣靈光,"一部中國近代史,半部由湘人寫就"。湘江大地湧出了魏源、譚嗣同、曾國藩、左宗棠以及各種名將大咖等,不勝枚舉。令無數湖南伢子深感自豪,難道袁名曜真具有未卜先知之能力?
而反觀湖南的有才之士,這部分留給各位讀者補充。
當然,並不是說湘江大地沒有有才之士,只是單單來評一評"惟楚有材,於斯為盛"這句話,即這句話中的"楚"字更可能指的是湖北之地,而不是湖南之地。
另外,引用一句《詩經》里的話語"普天之下,皆是王土,四海之內,皆是王臣"。不管是來自於何方何地,終究都是黃種人。我們不僅需要牢記是炎黃子孫,更需要記住"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叄』 屈原現在哪裡人
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1] 。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1] 。約公元前340年出生於楚國丹陽,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2-3] 。他出身於楚宗室貴族,少年時受過良好的教育,博聞強志,志向遠大。
『肆』 屈原是哪裡人位於我們現在的哪個省
屈原是楚國丹陽(今湖北省宜昌市境內)人。屈原少年時受過良好的教育,博聞強識,志向遠大。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兼管內政外交大事。 提倡「美政」,主張對內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因遭貴族排擠誹謗,被先後流放至漢北和沅湘流域。楚國郢都被秦軍攻破後,自沉於汨羅江,以身殉楚國。
(4)屈原是哪裡人擴展閱讀
屈原出生於楚國貴族,和楚王一樣,羋姓,但楚王是熊氏。該姓出自黃帝顓頊系統的祝融氏;羋姓族群從商代遷徙至南方楚地,當傳到熊繹時,因功受周封於楚,遂居丹陽(也就是現在湖北宜昌)。這就是屈原的故鄉。
春秋初期,約公元前七世紀,楚武王熊通的兒子被封在「屈」這個地方,叫屈瑕,他的後代就以屈為氏了。楚王的本家中,和屈氏家族類似的,還有春秋時代的若敖氏和薳氏,戰國時代的昭氏和景氏。
昭、屈、景是楚國王族的三大姓,屈氏能夠從春秋前期一直延續到戰國後期,一直處於楚國的高層,這個家族可謂經久不衰。屈原曾任三閭大夫,據說就是掌管王族三姓的事務。
屈原既是楚王的本家,當時叫作「公族」或「公室」,那麼他和楚國的關系,當然也就不同一般。屈氏子孫如屈重、屈完、屈到、屈建等,在楚國都曾擔任過要職。到了屈原這一代,屈氏當大官的人不多,只有屈原和後來被秦國俘虜的大將屈匄。可知當時這個貴族家庭已經衰落。
『伍』 屈原是哪裡人
屈原(前340年-前278年[1]),戰國時期楚國人,羋姓,屈氏,名平,字原,以字行;又在《離騷》中自雲:「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出生於楚國丹陽。 楚國公室。
屈原早年受楚懷王信任,先後任三閭大夫、左徒,常與懷王商議國事,參與法律的制定。同時主持外交事務。主張楚國與齊國聯合,共同抗衡秦國。在屈原努力下,楚國國力有所增強。但由於自身性格耿直驕傲,加之他人讒言與排擠,屈原逐漸被楚懷王疏遠。
前305年,屈原反對楚懷王與秦國訂立黃棘之盟,但是楚國還是徹底投入了秦的懷抱。屈原憤而辭官自疏,離開郢都,流落到漢北。屈原流放期間,創作了大量文學作品,在作品中洋溢著對楚地楚風的眷戀和為民報國的熱情。其作品文字華麗,想像奇特,比喻新奇,內涵深刻,成為中國文學的起源之一。
前278年,秦國太尉白起揮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絕望和悲憤之下懷大石投汨羅江而死。傳說當地百姓投下粽子餵魚以此防止屈原遺體被魚所食,後來逐漸形成一種儀式。以後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人們吃粽子,劃龍舟以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2]。 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周年,世界和平理事會通過決議確定屈原為當年紀念的世界四位文化名人之一。
『陸』 屈原是哪國人
屈原是戰國時期楚國人。
屈原(約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中國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出生於楚國丹陽秭歸(今湖北宜昌)。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少年時受過良好的教育,博聞強識,志向遠大。
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兼管內政外交大事。 提倡「美政」,主張對內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因遭貴族排擠誹謗,被先後流放至漢北和沅湘流域。楚國郢都被秦軍攻破後,自沉於汨羅江,以身殉國。
屈原的變法
第一,獎勵耕戰。獎勵農耕,是為了增加賦稅,富國富民,獎勵征戰是為了加強軍事戰略裝備。
第二,舉賢能。
第三,反壅蔽。也就是要破除君臣、於老百姓之間的溝通障礙,要讓楚王下達的命令准確即時的傳達到臣工的府衙,臣工的府衙也在第一時間把王宮下達的命令傳達給廣大百姓。
讓楚王與百姓互通有無,打破君王被奸佞所包圍的態勢;君主能清晰明快的了解民生疾苦,不偏聽偏信。而臣民的意見也可以高速地直達楚廷。
第四,禁朋黨。鑒於楚國的貴胄和老世族往往結黨營私,狼狽為奸,對不同政見的臣工大肆攻訐,以律法的形式加以約束杜絕。
第五,明賞罰。無論是名法家的商鞅抑或是兵家的吳起,都注重嚴格的律條來約束將士的功過。在變法這樣的問題上,屈原集合法家、兵家之精華而獨成一體。
第六,移風易俗。屈原對楚國不正之風深惡痛絕,一個個能言善辯巧言令色的臣工老世族,不惜損害國家的主題利益來投機取巧。
『柒』 屈原是戰國時期哪國人
戰國時期楚國
『捌』 屈原是現在的哪裡人
屈原楚國丹陽(今湖北省宜昌市境內)人。
屈原(前340年-前278年),戰國時期楚國人,羋姓,屈氏,名平,字原,以字行;又在《離騷》中自雲:「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出生於楚國丹陽(今湖北省宜昌市境內),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是一個黃老之學的傳播者,屈原是中國最早的浪漫主義詩人,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偉大的愛國詩人。他的出現,標志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唱的新時代。
屈原是「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者,也開創了「香草美人」的傳統。屈原也是政治家,任三閭大夫、左徒兼管內政外交大事,吳起之後,在楚國另一個主張變法的就是屈原。他主張對內舉賢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後因遭貴族排擠,被流放沅湘流域。
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周年,世界和平理事會通過決議確定屈原為當年紀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玖』 屈原是哪裡人
屈原(前340年-前278年),戰國時期楚國人,羋姓,屈氏,名平,字原,一字行;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1] 。約於公元前340年出生於楚國丹陽(今湖北宜昌市秭歸縣),自稱顓頊的後裔。[2] 又在《離騷》中自雲:「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漢族,出生於楚國丹陽(今湖北省宜昌市境內[1] ),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他是一個黃老之學的傳播者[3-4] 。屈原是中國最早的浪漫主義詩人,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偉大的愛國詩人。[5] 他的出現,標志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唱的新時代。
『拾』 屈原是哪裡人
屈原(大約公元前340-前278),中國東周戰國時期偉大的愛國詩人,華夏族。出生於楚國丹陽(今湖北省秭歸縣),名平,字原,通常稱為屈原,又自雲名正則,號靈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
屈原一生中寫過許多著名的愛國詩篇,後來由於楚王不接受他的愛國主張,致使國土淪喪,他滿懷憂憤之情,跳江自盡。屈原是中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也是我國已知最早的著名詩人,世界文化名人。
他創立了「楚辭」這種文體,也開創了「香草美人」的傳統。戰國時期楚國貴族出身,任三閭大夫、左徒,兼管內政外交大事。他主張對內舉賢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後因遭貴族排擠,被流放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一舉攻破楚國首都郢都。憂國憂民的屈原在長沙附近汨羅江懷石自殺,端午節據說就是他的忌日。他寫下許多不朽詩篇,成為中國古代浪漫主義詩歌的奠基者,在楚國民歌的基礎上創造了新的詩歌體裁楚辭。
主要作品有《離騷》、《九章》、《九歌》等。在詩中抒發了熾熱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表達了對楚國的熱愛,體現了他對理想的不懈追求和為此九死不悔的精神。他創造的「楚辭」文體在中國文學史上獨樹一幟,與《詩經》並稱「風騷」二體,對後世詩歌創作產生積極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