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軟體資訊 > 開遠有什麼特色節日app

開遠有什麼特色節日app

發布時間:2022-07-07 09:03:37

Ⅰ 雲南特色的民族節日什麼最特別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雲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隴川、潞西等縣。有自已的語言但沒有文字。由於長期和漢、傣族雜居,大多數阿昌人兼通漢語和傣語,使用漢文。普遍信仰小乘佛教。 阿昌族主要從事農業,以種植水稻聞名。水稻品種多、質量好,梁河地區的「毫安公」品種,過去曾號稱「水稻之王」。阿昌族製造的鐵器也極負盛名,以「戶撒刀」著稱於世。 習俗阿昌族禁止在正月初一殺家畜和傷害動物;婦女生孩子未滿7天時,忌諱別家男子進入院內。 阿昌族男女青年結婚的婚宴上,首先要請新娘的舅舅坐在上首,並擺上一盤用豬腦拌制的冷盤,酒宴後舅舅要送新娘一條約4.5千克的帶豬尾巴的後腿,稱為外家肉,表示新娘要永遠不忘娘家的養育之恩。 阿昌族以米飯為主食,也常用大米磨粉製成餌絲、米線作為主食。餌絲食用方便,食用時只需在沸水中稍燙一下,撈出配上佐料即可食用。 阿昌族喜吃芋頭,傳說古代慶豐收時,殺狗和吃芋頭必不可少。阿昌族婦女大都會做豆腐、豆粉,常用豌豆做成涼粉供食。 肉食主要來源於飼養的豬和黃牛。豬肉喜歡用來作火燒生豬肉米線,即將豬宰殺後用麥稈或稻草將豬皮燒黃,刮洗干凈,然後切碎拌上醋、大蒜、辣椒等佐料與米線一起食用。 稻田養魚是日常吃魚的主要來源,食用時多將鮮魚用油煎或油炸,再加水和酸辣椒煮熟或蒸熟即可上桌。以酸辣谷花魚(栽秧時將魚苗放入田內,谷熟後取魚,稱谷花魚)最具特色。腌制的鹹菜、鹵腐、豆豉常年必備,每餐不少。 酒是白族人常年不斷的飲料,婦女常飲用糯米製作的甜酒,有濃郁的酒香和甜味;成年人和老年人多飲白酒。現在大多數阿昌族都已會用蒸餾法製作燒酒。 節慶阿昌族過去普遍信仰小乘佛教。在梁河、潞西一帶的阿昌族主要奉行鬼神崇拜和祖先崇拜。主要宗教節日有進窪(關門節)、出窪(開門節)、燒白柴、潑水節等。除宗教節日外,還有許多本民族特有的傳統節日。如:火把節、窩羅節、澆花節和春節。其中以火把節和窩羅節的規模較大,活動內容較多。 1、窩羅節每年農歷正月初四舉行,以紀念傳說中阿昌族的始祖遮帕麻、遮麻為民除害、造福後人的功績,屆時人們要祭獻最好的菜餚,然後殺狗吃狗肉和芋頭,如果在祭祀的當天能捕到蟒蛇,則認為更吉利。 2、火把節每年農歷六月二十四日舉行,為祈求五穀豐收,驅蟲灃災,要殺豬、宰牛祭祀,屆時要熟制火燒生豬肉拌米線給大家分食。入夜後點火把在村寨周圍游動。 3、潑水節和當地的傣族一樣,阿昌族也過潑水節,潑水節期間是年輕人擇偶的好機會,屆時常常由姑娘家備好八大碗菜餚招待來串親的小夥子。參加聚餐的人數相符,大家才能落座入席。小夥子要在別人不察覺的情況下把姑娘家的雞頭偷走,如雞頭被姑娘查出來,要罰偷雞頭者一碗酒,否則就要罰姑娘喝酒。如果偷者被人當場抓住,不僅要受罰,還要被姑娘取笑。酒後小夥子要根據菜價,將錢在不讓姑娘察覺的情況下交給姑娘。 名聞遐邇的「戶撒刀」 阿昌刀,又稱「戶撒刀」,因多產於阿昌族聚居的隴川縣戶撒、臘撒這個地區而得名。這種刀「制煉極精純,柔可繞指,剁鐵如泥」,用木、皮、銀等原料配製的刀鞘也極為精美。 阿昌刀的長短、形狀多種多樣,有生產用刀、生活用刀、狩獵者護身用的長刀、宰牲畜用的匕首等數十個品種。由於工藝精湛,阿昌刀不僅本民族人視若珍寶,而且還深受附近漢、傣、景頗、傈僳、藏、白等民族的喜愛。如今,阿昌刀還走出了雲南,遠銷到北京、西藏、青海、新疆、黑龍江等地,甚至為外國友人收藏。 阿昌族打制刀具已有600多年的歷史。相傳明代屯駐戶撒、臘撒的軍隊中,有一部分是專門製作兵器的,他們具有較高的鍛造技術。後來,這些匠人與當地人通婚,逐漸融合於阿昌族中。阿昌族繼承和發展了明軍的冶鑄和鍛造技術,生產出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各種刀具,而且越來越精。村寨之間分工較細,各寨有自己的名牌產品,整個戶撒壩好比一座手工業加工廠,各寨就是它的車間,各以一種產品聞名。如來福寨的黑長刀、花鋼刀、芒東寨的腰刀、小尖刀,臘姐寨的鋸齒鐮刀,新寨的背刀,芒所寨的刀鞘等。戶撒刀之所以經久耐用,一是選料講究,二是淬火技術掌握的好,加之刮磨的漂亮美觀,所以他們打的刀拿來隨便磨一下即鋒利無比。一些老藝人能夠把刀打製得剛柔兼備,乃至可以任意彎曲。比如一把長刀,不使用時,可像腰帶一樣圍系在腰間,需要時解下,立即自然伸直,其技藝堪稱一絕。 傳遞愛情的樂器——葫蘆簫 阿昌族的樂器主要有葫蘆簫、三月簫、銅口弦、三弦、象腳鼓、鑼等。葫蘆簫是用葫蘆連接三根竹管製成的,它有7個音,音量小,音調低緩圓潤,一般晚上用。三月簫是用一根竹管製成,也有7個音,它的音量大,音色細亮,多在白天使用。葫蘆簫和三月簫不僅是阿昌族人民心愛的傳統樂器,還是男女青年傳遞愛情的媒介。 每年農閑季節或各種節日集會以及平時的勞動之餘,都是阿昌族青年談情說愛,尋覓終身伴侶的大好時光。每當此時,男青年不管走到哪裡,都要把葫蘆簫斜插在脖子後面的衣領里,或者別在腰間,無論在村邊、寨旁,還是趕街的路上,只要遇到心愛的姑娘,便吹起動聽的樂曲,傳意請姑娘停一停,然後上前搭話逗趣,詢問姑娘的芳名貴姓。如果姑娘此時還情無所屬,又有意相識,便巧妙應答。小夥子心領神會,主動提出送姑娘回家,姑娘則以「要送就要送到寨子頭,不能送半路」相答,於是小夥子高高興興地用簫吹起山歌,陪同姑娘回家,純真的愛情便由此開始。 每當夕陽西下,年輕的小夥子吃罷晚飯,忙著洗飾一新,一個個悄悄來到自己心愛的姑娘家附近,吹起葫蘆簫,用優美的曲調逗引心上人出來相會。姑娘聽到這親切而熟悉的曲調,心領神會,趕緊回房梳妝打扮。然後借故外出,與情人幽會。如果是初次拜訪,姑娘的嫂子或母親還會熱情開門相迎,請小夥子到屋裡火塘邊坐下,家人紛紛迴避。於是小夥子和姑娘就在火塘邊含情脈脈相對而坐,或對唱情歌,或竊竊私語、情話纏綿,待到雄雞報曉,才依依不捨地分手。 天下,不知有多少阿昌青年用這神奇的葫蘆簫引來美麗的姑娘,結為秦晉之好。 耍青龍·玩白象 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節日很多,大都與佛教有關。 會街節是戶撒和臘撒地區的傳統節日。過去多在農歷九月中旬舉行,一般持續15天左右,現在已改在國慶節前後的三天舉行。耍青龍、玩白象,是會街節期間最隆重、最精彩的娛樂活動。 阿昌族視青龍、白象為吉祥、幸福的象徵。會街前,要紮好青龍、白象。會街這天,當天空霞光初露,小夥子們便身背戶撒長刀,挎著象腳鼓,姑娘們身著嬌艷的民族服裝,在鼓樂和鞭炮聲中簇擁著披紅掛綠的青龍、白象進入會街節廣場。當主持節日的長者宣布節日開始,青龍、白象活躍起來,青龍時而搖頭、時而擺尾、時而張嘴歡笑;白象時而甩動長長的鼻子,時而前進,時而後退,接著滑步、下跪、後仰、前傾,笨拙的憨態引起人們一陣陣鬨笑。此時,姑娘小夥子們便圍著青龍白象翩翩起舞。他們雙腳跳躍挪動,身體象波浪般地起伏,邊跳邊蹲。此時的會場,鼓樂齊鳴,龍舞、象躍、一片歡騰。 扎制青龍、白象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老藝人先用木頭做架子、紙糊身,布做象鼻和龍頭、龍尾。要結實、輕巧、形象。耍青龍、白象時,人藏在龍身象肚子里,有的人負責抬龍、搬象,有的專門負責扯動龍頭、龍尾和象鼻,所以青龍就能抬頭、張嘴、閉嘴、擺尾,白象就會上下左右甩鼻子了。

Ⅱ 我國的傳統節日有哪些分別有哪些習俗要詳細。

我國的傳統節日有春節、元宵節、寒食、清明節、端午節、七夕情人節、中秋節、重陽節、冬至、臘八節

春節,是農歷正月初一,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按照我國農歷,正月初一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稱年初一,到了民國時期,改用公歷,公歷的一月一日稱為元旦,把農歷的一月一日叫春節。

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

(又稱「上元節」,即陰歷正月十五日。是我國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在古書中,這一天稱為「上元」,其夜稱「元夜」、「元夕」或「元宵」。元宵這一名稱一直沿用至今。由於元宵有張燈、看燈的習俗,民間又習稱為「燈節」。此外還有吃元宵、踩高蹺、猜燈謎等風俗。我國古代歷法和月相有密切的關系,每月十五,人們迎來了一年之中第一個月滿之夜,這一天理所當然地被看作是吉日。早在漢代,正月十五已被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日子。後來古人把正月十五稱「上元」,七月十五稱「中元」,十月十五稱「下元」。最遲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舉行大典的日子。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視。到後來,中元、下元的慶典逐漸廢除,而上元經久不衰。)

清明節前一天:寒食

(舊俗中的一個節日,在清明節前一天[一說清明前兩天]。春秋時已出亡多年的晉國公子重耳回國即位[即晉文公],封賞隨其亡的臣子,唯獨漏掉了介之推。介之推於是攜老母隱居綿山[今山西省介休縣東南]。晉文公得知後欲加封賞,尋至綿山,找不到他,便想燒山逼他出來。但介之推堅持不出,結果母子二人俱被燒死。晉文公於是規定每年這一天禁止人們起火燒飯,以寒食表示悼念。後來便形成了在寒食這天寒食、掃墓的風俗。)

四月五日:清明節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歷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的習俗。)

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

(陰歷五月初五日為「端午節」。「端午」本名「端五」,端是初的意思。「五」與「午」互為諧音而通用。是我國的一個古老節日。我國古代最早的愛國詩人屈原

遭讒言被放逐後,目睹楚國政治日益腐敗,又不得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無力拯救危亡的祖國,於是自投汩羅江以殉國。此後,人們為了不使魚蝦吃掉其屍體,紛紛用糯米和麵粉捏成各種形狀的餅子投入江心,這便成為後來端午節吃粽子、炸糕的來源。這風俗已傳到了國外。)

農歷七月初七:七夕情人節

(陰歷七月七日的晚上稱「七夕」。我國民間傳說牛郎織女此夜在天河鵲橋相會,後有婦女於此夜向織女星穿針乞巧等風俗。所謂乞巧,即在月光下對著織女星用綵線穿針,如能穿過七枚大小不同的針眼,就算很「巧」了。農諺上說「七月初七晴皎皎,磨鐮割好稻。」這又是磨鐮刀准備收割早稻的時候。)

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

(陰歷八月十五日,這一天正當秋季的正中,故稱「中秋」。到了晚上,月圓桂香,舊俗人們把它看作大團圓的象徵,要備上各種瓜果和熟食品,是賞月的佳節。中秋節還要吃月餅。據傳說,元朝末年,廣大人民為了推翻殘暴的元朝統治,把發起暴動的日期寫在紙條上,放在月餅餡子里,以便互相秘密傳遞,號召大家在八月十五日起義。終於在這一天烘發了全國規模的農民大起義,推翻了腐朽透頂的元朝統治。此後,中秋吃月餅的風俗就更加廣泛地流傳開來。)

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

(陰歷九月初九。我國古代以九為陽,九月九日正是陰月陽日,故名「重陽」。相傳東漢時汝南人桓影,聽到費長房對他說,九月九日汝南將有大災難,趕快叫家裡人縫制小代,內裝茱萸,縛在臂上,登上高山,飲菊花酒,藉以避難。桓景這一天全家登山,晚上回家,果然家裡的雞、狗、羊全部死掉。從此,民間就有在重陽節做茱萸代、飲菊花酒、舉行廟會、登高等風俗。因「高」與「糕」音同,所以重陽節又有吃「重陽糕」的習俗。唐代詩人王維有《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一詩:「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記載了當時的風俗習慣。由於該詩感情真摯,至今膾炙人口。)

冬至,是我國農歷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節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過冬至節的習俗。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我國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冬至來了,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陽歷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間。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過了冬至,白天就會一天天變長。古人對冬至的說法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冬至過後,各地氣候都進入一個最寒冷的階段,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進九」,我國民間有「冷在三九,熱在三伏」的說法。

現代天文科學測定,冬至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陽光對北半球最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長,這天之後,太陽又逐漸北移。

在我國古代對冬至很重視,冬至被當作一個較大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漢書》中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人們認為: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是一個節氣循環的開始,也是一個吉日,應該慶賀。《晉書》上記載有「魏晉冬至日受萬國及百僚稱賀……其儀亞於正旦。」說明古代對冬至日的重視。

現在,一些地方還把冬至作為一個節日來過。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各個地區在冬至這一天還有祭天祭祖的習俗。

農歷臘月初八:臘八節

(古代十二月祭祀「眾神」叫臘,因此農歷十二月叫臘月。臘月初八這一天,舊俗要喝臘八粥。傳說釋迦牟尼在這一天得道成佛,因此寺院每逢這一天煮粥供佛,以後民間相沿成俗,直至今日。)

春節,是農歷正月初一,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按照我國農歷,正月初一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稱年初一,到了民國時期,改用公歷,公歷的一月一日稱為元旦,把農歷的一月一日叫春節。

Ⅲ 景頗族的特色節日是什麼

景頗民族傳統節日主要有目腦縱歌節、能仙節、新米節等,其中最盛大、隆重的節日為目腦縱歌。

目腦縱歌是景頗族祭祀天神「木代」的傳統祭典活動。「木代」是景頗族超自然信仰中最大的天神,代表著財富和幸福,能夠給人予保佑,是只有山官家才擁有祭祀權力的神。

祭祀「木代」的目腦是山官顯示威望和權勢的象徵,舉行次數越多、規模越大,山官在百姓中的威望就愈高。過去,目腦主要為祭祀、慶祝豐收、慶祝戰爭或拉事 的勝利而舉行。

舉行目腦時,山官統轄之下的村寨須籌集豬、牛等祭品進行供奉,犧牲和耗費十分巨大,因此祭祀「木代」的目腦並不普遍,一個山官轄區一般數年或數十年才舉行一次。目腦以大型的群眾性歌舞活動形式呈現,內含祈求木代及其他諸神保佑轄區居民五穀豐登、人畜平安的意蘊。因此,山官舉行目腦之際,百姓均踴躍參與。

(3)開遠有什麼特色節日app擴展閱讀:

景頗族,是中國的少數民族之一,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5個支系語言分屬景頗語支和緬語支,文字有景頗文和載瓦文兩種,均為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

景頗族的來源與青藏高原上古代氐羌人有關,有「景頗」、「載瓦」、「勒赤」、「浪峨」、「波拉」5個支系,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山區,少數居住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與緬甸克欽邦接壤地區。緬甸境內的大部分克欽族支系與中國境內的景頗族、傈僳族也有極深的淵源。

Ⅳ 給我一些關於中國的節日、民居、劇種

(一)中國傳統節日:
春節
元宵節
立春
寒食節
清明節
端午節
七夕節(中國情人節)
中元節
中秋節
重陽節
冬至
臘八節

(二)中國傳統劇種:
崑曲
高腔
梆子腔
京劇
豫劇
評劇
河北梆子
晉劇
蒲劇
上黨梆子
雁劇
秦腔
二人台
吉劇
龍江劇
越調
河南曲劇
山東梆子
呂劇
淮劇
滬劇
滑稽戲
越劇
婺劇
紹劇
徽劇
黃梅戲
閩劇
莆仙戲
梨園戲
高甲戲
贛劇
採茶戲
漢劇
湘劇
祁劇
湖南花鼓戲
粵劇
潮劇
桂劇
彩調
壯劇
川劇
黔劇
滇劇
傣劇
藏劇
皮影戲
(三)中國八大特色民居
永定客家土樓(福建省龍岩市永定縣)
南靖土樓(福建省漳州市南靖縣書洋鎮)
千戶苗寨(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縣東北部)
開平碉樓(廣東省江門開平市五五五縣道)
哈尼族村落(雲南元陽開遠市紅河大羊街鄉哀牢山)
王家大院(山西省靈石縣靜升鎮)
宏村(安徽省黃山市黟縣)
傣族竹樓(雲南西雙版納)

Ⅳ 各個族有什麼傳統節日

著名的有:蒙古族的那達慕、傣族的潑水節、傈僳族的刀桿節、彝族的火把節、白族的三月街、哈尼族的扎勒特、藏族的酥油花燈節、景頗族的目腦縱歌、拉祜族的月亮節、苗族的花山節等等。

由於一些少數民族信仰伊斯蘭教,所以出現相同的重大節日,如:古爾邦節 等。

蒙古族:蒙古族的年節,那達慕,馬奶節,祭敖包等。
朝鮮族:其節日基本上與漢族相同,還有三個家庭的節日,即嬰兒周歲生日、回甲節(60大壽)、回婚節(結婚60周年紀念日)

傣族:潑水節、關門節和開門節,均與佛教有關

壯族:三月三歌會(祭龍節), 過小年(男人節又稱喊魂節),隴端(壯語,趕田壩之意)節,春節,陀螺節,花朝節 ,吃立節,螞拐節(青蛙節)等

東鄉族:和其他信仰宗教的民族一樣,每年有三大節日,即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都來源於伊斯蘭教。

布朗族:厚南節,節日里,主要活動是相互潑水,其儀式完全按照布朗族古樸的傳統方式——迎接太陽的習俗舉行,所以,人們稱之為迎接太陽的節日。

怒族:春節又稱盍司節;仙女節,祭穀神等

塔塔爾族:古爾邦節,「肉孜節」開齋節,聖紀節等

回族:回族有三大節日,即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

滿族:節日與漢族相近,燈節,添倉節,鎖龍,蟲王節等

黎族:大多都用農歷,節日與漢族相同

納西族:人民的節日有許多與漢族相同,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納西族也有火把節。

撒拉族:主要有古爾邦節和開齋節聖紀節。

烏孜別克族:主要有開齋節、古爾邦節,諾魯孜節。

獨龍族:傳統節日只有一個,人們稱「卡雀哇」或「德里哇」,意為年節

藏族:轉山會,採花節,藏族稱新年為洛薩,薩噶達瓦節,女兒節,望果節,雪頓節,吉祥天母節

侗族:大多要過春節,時間也是正月初一。

傈僳族:主要節日有澡塘會、收獲節、過年節等。每年農歷二月初八舉行傳統的刀桿節

毛南族:春節放鳥飛、端午找草葯。毛南族也過端午節,還有南瓜節、重陽節。

俄羅斯族:傳統的民族節日主要與宗教信仰有關,每年公歷的1月7日俄羅斯族均歡度聖誕節。紀念耶穌降生。

鄂倫春族:主要節日篝火節。

維吾爾族:傳統節日有肉孜節(即開齋節)、庫爾班節(即古爾邦節)和諾魯孜節。

瑤族:盤王節、達努節等。耍歌堂節曬衣節、乾巴節、月半節、祝著節等。

佤族:和漢族一樣過春節。還有插種節、新米節。

仡佬族:祭山、吃新、過年,是仡佬族普遍過的三大節日。

鄂溫克族:農歷新年為主要節日。祭火神,米闊魯節等

苗族:的傳統節日有苗年、四月八、龍舟節、吃新節、趕秋節、花山節、晾橋節等。

白族:人民主要節慶活動有大過年、三月街、繞三靈、火把節、耍海會 、拜日望等

畲族:主要過三月三和畲族畲族春節。

土族:傳統的節日春節、端陽節與漢族相同。本民族的節日和廟會有舊歷正月十四佑寧寺官經會,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四等。

錫伯族:春節、端午節等,其中最具民族特色的要算是抹黑節和西遷節

德昂族:有關門節和開門節,進窪(關門節),潑水節

彝族:年節,跳公節、插花節、火把節及二月八年節等。

土家族:以趕年,土牛毛,大王節。

達斡爾族:春節、中秋節等,大致與漢族的傳統節日相同。

阿昌族:耍白象是阿昌族傳統節日。

保安族:民族傳統節日也都是伊斯蘭教的重大節日

珞巴族:昂德林節

哈尼族:扎勒特,黃飯節,矻扎扎節,耶苦扎

拉祜族:統一的節日有五個,即春節、清明節、端午節、火把節和八月月圓節

仫佬族:幾乎每1個月都有節日。有春節、二月春社日,牛生日、祭真武等。

普米族「大過年」、「大十五節」、「供岩洞」、「轉山會」、「嘗新節」等

基諾族:創世紀祖阿嫫堯白的紀念日

布依族:查白歌節,大年辰、布依族三月三、布依族四月八、六月六等。

哈薩克族: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和納吾魯孜節

水族:端節

羌族:羌歷新年,羌語稱「日羌節」

塔吉克族:伊斯蘭教的三大節日。巴羅提節,亦稱燈節等

京族:唱哈節

巴羅提節

Ⅵ 開遠特產什麼小吃

一、米線類 ­

1、崇文街四季春,雞肉米線,主要是涼雞, ­

2、武廟街梁記雞肉米線, ­

3、還有兩家名氣較大的,一是河濱路江記,二是東興路南正街小吃。兩家都是賣雞肉米線,其中南正街小吃的涼雞超級香。 ­

4、河濱路祿豐段的老頭狗肉,料足,味香,也賣火鍋; ­

5、天利和燒烤城內的老李狗肉,有清湯和紅燒的,依君口味,自主選擇

6、北城牛菜館的牛肉米線,清真食品;­

7、靈泉東路甘科所對面的鹵雞米線,彌勒風味­

8、河濱路口交警隊對面的東橋鱔魚米線,真不錯,現炒的鱔魚,現在還推出了龍蝦米線、魷魚米線;­

9、東風路上段,州農資公司對面的銅鍋米線,味美,實惠;­

10、廣集巷的馬老三家的牛肉米線和小鍋米線都非常不錯,同樣是清真食品;­

11、越南小吃臨江北路店的罐罐米線和燒肉米線;­

12、電廠農貿市場內豆漿油條旁邊的燜肉米線堪稱一絕,小鍋米線也很好吃;­

13、臨江南路東城公安分局對盈慧燒烤的小鍋米線,力挺;­

14、臨江北路河濱集貿市場內濱雅路那個門的一家羊肉米線湯很地道;­

15、武廟街阿菊燒烤的牛肉米線,清真;

16、尚記涼米線,開遠老字型大小,超爽,屬於時不時就會想著去吃的那種;­

17、靈泉東路保險公司院內一家沒有名字的清真涼米線,小菜和米線拌的都不錯,我認為是開遠清真涼米線里最好吃的;­

18、東風路東風商場旁,「龍樹腳」同樣是開遠老字型大小,專營涼品,同樣美味;­

19、天利和燒烤城內的田雞米線;­

20、紅疆飯店的小鍋米線,早上要去早一點才能吃到(位於人民中路與青年路交匯處)。­

二、燒烤類­

由於本人不太喜歡吃燒烤,所知有限,願意的請補充。­

1、剛提到的臨江南路東城公安分局對盈慧燒烤,其中豬腦最好;­

2、河濱集貿市場內的綠水河烤雞,醮料最好;­

3、解化廠燒烤也算開遠烤烤的一個招牌了,位於解化廠農貿市場內,其中同心燒烤味道不錯;­

4、民政局旁邊一家不知名燒烤的炒田螺和荷包洋芋太板扎了;­

5、鐵路火車站對面的胖婆娘燒烤(老闆娘很胖),清真風味,推薦牛肉串、乳餅和耙耙;­

6、老開一中老門(十字街口向下一點)小巷內的一家燒烤,一絕,學生時代就經常光顧;­

7、青年路燒城內的燒豆腐和小卷粉。­

三、其他類­

1、河濱路河濱路炒蝦、油燃面、洋芋絲、蔥花餅、木瓜奶,超級板扎;­

2、越南小吃和電廠農貿市場的小卷粉;­

3、瀘江公園大門旁清榮涼品店的原味冰淇淋等;­

4、紅疆飯店和流花冰室的原味冰淇淋(流花冰室位於靈泉西路,滇南大酒店對面衡泰商業廣場一樓);­

5、紅疆飯店的泡雞腳;­

6、青年路水果攤旁的清涼一夏經營的現榨果汁(不過開遠賣的現榨果汁都很地道)­

7、越南小吃的紫米露,超濃;­

8、紅疆飯店的什錦冷盤;­

9、南正街十字街口處一個冰水小推上的木瓜涼水;­

10、東妮冷飲的綠茶冰淇淋;­

11、越南小吃的五花稀飯;­

12、青年路步行街廁所旁邊的油炸洋芋和包漿豆腐;­

13、河濱集貿市場肉的回族小炊鍋和鄒記香辣蝦;­

14、電力小區旁邊迷爾燙的葯膳雞;­

15、建設東路上的哈尼洋鴨;­

Ⅶ 56個民族的特色節日是什麼

1、馬奶節

蒙古族傳統節日。以贊頌駿馬和喝馬奶酒為主要內容,故名。主要流行於內蒙古錫林郭勒草原和鄂爾多斯牧區。通常在農歷八月下旬舉行,日期不固定,為期一兩天。

為歡慶豐收,彼此祝福,除准備足夠的馬奶酒外,還以全羊席等款待賓客,並舉行賽馬、請民間歌手演唱祝詞、向老懞醫獻禮和烏蘭牧騎文藝演出或放電影等活動。據傳,那達慕盛會即源於此。

2、潑水節

是中國傣族、阿昌族、布朗族、佤族、德昂族等少數民族和中南半島某些民族的新年節日。為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傳統節日。中國傣族節期在傣歷六七月(清明節後十日左右)。現已固定在公歷4月13至15日。節日期間,人們相互潑水祝福,並舉行拜佛、賽龍舟、放高升、點孔明燈等活動。

3、刀桿節

是雲南邊陲輪馬山一帶傈僳族人民一年一度的傳統體育節日。時間是農歷二月初八。刀桿節由來於一個傳說,紀念明朝時期體察邊民疾苦的兵部尚書王驥。

4、火把節

是彝族、白族、納西族、基諾族、拉祜族等民族的傳統節日,有著深厚的民俗文化內涵,被稱為「東方的狂歡節」。不同的民族舉行火把節的時間也不同,大多是在農歷的六月二十四,主要活動有鬥牛、斗羊、斗雞、賽馬、摔跤、歌舞表演、選美等。

5、三月節

是白族盛大的節日或街期。因每年農歷三月十五至二十一左右舉行,故名三月節。

Ⅷ 雲南都有那些特別的節日

雲南特別的節日有火把節、虎節、插花節、密枝節、賽衣節、牟定三月會、潑水節、關門節、送龍節、開門青姑娘節、石寶山歌會、繞三靈、梨花會、栽秧會、本主會等,具體介紹以下幾個節日:

1、火把節

火把節是雲南彝族、白族、納西族、基諾族、拉祜族等民族的古老傳統節日,有著深厚的民俗文化內涵,被稱為「東方的狂歡節」。不同的民族舉行火把節的時間也不同,大多是在農歷的六月二十四,主要活動有鬥牛、斗羊、斗雞、賽馬、摔跤、歌舞表演、選美等。

2、插花節

插花節是頗具特色的彝族傳統節日,以雲南省大姚縣政府舉辦的節慶活動尤為隆重盛大,每年農歷二月初八,當地彝族群眾把從山中採回馬櫻花等鮮花,插在房門、農具等地方及一些神位上。

3、密枝節

密枝節也叫「祭密枝」。雲南彝族民間傳統節日。彝族密枝節傳統祭日將至時,石林彝族撒尼人村寨的男性村民就相聚在一起,推舉出負責籌辦密枝節的「密枝翁」,挑選出符合標準的男性參加祭神儀式。

4、青姑娘節

青姑娘節是白族婦女的傳統節日。居住在雲南劍川縣甸南、羊嶺等地的白族婦女,在每年夏歷正月十五日,都紛紛湊錢買紙買顏料,專門請人扎一個「青姑娘」的偶像,頭上纏繞著美觀大方的白包頭,身穿專門染制的、用深淺顏色不同的藍布拼縫成的白族婦女服裝,隆重紀念青姑娘。

5、賽衣節

雲南大姚彝族的賽衣節又叫服裝節,每年農歷三月二十八日舉行。節日期間,當地彝族姑娘們身帶數套花衣,齊聚在三台區跳歌場,圍成圓圈,撒上松毛在小夥子的月琴、嗩吶伴奏下挽手起舞。跳一會,退出跳舞場,換套新裝,又來跳,以此比試姑娘的靈巧、富足和美麗。

Ⅸ 關於鄉村旅遊的有哪些app

中國最具特色的鄉村旅遊度假地 1、中國三亞亞龍灣國際玫瑰谷 中國三亞亞龍灣國際玫瑰谷是北京山合水易規劃設 計院的傑作,該項目是一個創新的創意休閑農業與高端 度假開發項目,是一個將鄉村旅遊、高端農業、文化創 意、風情園區開發相結合的玫瑰主題度假園區,不僅僅 是亞龍灣度假體系升級的重要支撐與亮點,同時也為中 國未來的都市休閑農業設計與高端農業主題度假項目開 發提供了新的思路。 2、北京藍調國際庄園 北京藍調國際庄園是一個以「藍色浪漫」為主題, 集特色餐飲,科普教育,養生主題溫泉,加工體驗,節 慶活動等功能於一體的綜合性精緻休閑度假地。 3、遼寧大連國際有機休閑農場 遼寧大連國際有機休閑農場,是北京山合水易規劃 設計院規劃設計的一個以有機種植為核心,以休閑生活 方式為主題,以田園體驗、休閑度假、小型會議接待為 功能的有機休閑農場。 4、雲南開遠紅土寨旅遊新農村 雲南開遠紅土寨旅遊新農村改造採用「一個片區, 多種模式」的多樣化改造方式,通過對建築立面、房屋 院落、村落街道、中心廣場等區域的改造,真正的從實 際情況出發,為開遠小壩心添加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為 開遠的鄉村旅遊和城鄉統籌建設打造一張名片,「幸福在 哪裡,開遠告訴你」,是這里的旅遊口號。 5、福建漳州山重國際鄉村旅遊目的地 古山重鄉村旅遊開發已經初具規模,特別是春節前 後油菜花盛開時節,能夠吸引大量的自駕車遊客前來賞 花。

閱讀全文

與開遠有什麼特色節日app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str中python 瀏覽:89
java的equals用法 瀏覽:845
奧維雲伺服器怎麼開通 瀏覽:171
js取得伺服器地址 瀏覽:812
起點中文網小說緩存在哪個文件夾 瀏覽:216
java瘋狂講義pdf 瀏覽:299
推有錢app在哪裡 瀏覽:743
寧波鮑斯壓縮機 瀏覽:93
新建文件夾電影2完整版演員表 瀏覽:988
空調壓縮機為什麼不能放到冷庫用 瀏覽:89
江西雲伺服器節點虛擬主機 瀏覽:997
新氧app如何測試臉型 瀏覽:688
個稅app如何查詢社保 瀏覽:495
安卓設備快充什麼時候開啟的 瀏覽:13
ipad怎麼用安卓手機傳文件 瀏覽:584
編輯程序員視頻 瀏覽:634
極光app的雲助手在哪裡 瀏覽:777
信合有什麼ApP 瀏覽:958
android絕對位置 瀏覽:79
阿里巴巴校招程序員在哪個園區 瀏覽: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