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食用鹽是如何生產出來的
(一)海鹽的生產
我國的海鹽生產,一般採用日曬法,也叫「灘曬法」,就是利用濱海灘塗,築壩開辟鹽田,通過納潮揚水,吸引海水灌池,經過日照蒸發變成鹵水,當鹵水濃度蒸發達到波美25度時,析出氯化鈉,即為原鹽。日曬法生產原鹽,具有節約能源,成本較低的優點,但是受地理及氣候影響,不可能所有的海岸灘塗都能修築鹽田,所有的季節都能曬鹽。空氣乾燥,日照長久,蒸發量大,鹽的產量就高,反之,產:量就低。在我國的北方鹽場,只有3月至11月才是曬鹽季節。
日曬法生產原鹽,其工藝流程一般分為納潮、制鹵、結晶、收鹽四大工序。
1.納潮
實際上是生產原鹽的原料提取過程。海水是鹽業生產的原料,為確保生產的正常進行,必須千方百計地保證原料的供應。目前,採用的納潮方式有兩種,一是自然納潮,二是動 力納潮。自然納潮是在漲潮時讓海水沿引潮溝自然流人;動 力納潮一般採用軸流泵將海水引入,其特點是不受自然條件限制。
2.制鹵
制鹵是在面積廣闊的蒸發池內進行的,根據每日蒸發量適當掌握蒸發池走水深度,使鹵水濃度逐步提高,最後濃縮成飽和鹵。
3.結晶
海水在不斷蒸發濃縮過程中,各種鹽類濃度不斷增大, 當鹽類濃度達到飽和時,將以晶體形式析出,在過飽和溶液中,不斷維持溶液過飽和度,晶體就能繼續生長。
4.收鹽
就是將長成的鹽,利用人工或機械將鹽收起堆坨。
(二)井礦鹽的生產
井礦鹽生產主要分為采鹵和制鹽兩個環節。不同的礦型 採用不同的采鹵方法。提取天然鹵的方法有提撈法、氣舉法、抽油采鹵、深井潛鹵泵、自噴采鹵等方法。在岩鹽型礦區大多 採用鑽井水溶開采方法,有的採用單井對流法,有的採用雙井水力壓裂法。
1.對流法
此法是目前國際國內開采岩鹽礦床比較普遍採用的方法之一,機械化程度較高,成本較低。它利用了岩鹽礦具有溶解於水的特點進行開采,具體方法是:打一口井到鹽層,下兩層套管,外層套管用油升水泥固好井,從其中一層管注入水,溶解鹽層,由另一根管子把鹵水抽上來。
2.壓裂法
此法是在地面打兩口鑽井,下人套管,將井管與井壁封固,從一口井壓人高壓水,在鹽層形成通道,溶解鹽層,形成飽和鹵水,由另一口井壓出地面,交付生產。 制鹽是在廠區進行的,將蓄鹵池凈化後的鹵水輸入罐中,利用蒸汽加熱,使水分不斷蒸發。鹵水經過蒸發後即成為半鹽半水的鹽漿,再經離心機脫水,輸入沸騰床乾燥即為成品鹽;如果鹵水含芒硝較多,可採用冷凍母液或熱法提出芒硝;江西鹽礦引進瑞士蘇爾壽公司的鹽硝聯產工藝,具有領先的代表性。 如果鹵水含石膏較多,則提出石膏以保證鹽品質量。
(三)湖鹽的生產
湖鹽分為原生鹽和,再生鹽,主要採用採掘法或灘曬法。採掘而言,有些湖經過長期蒸發,氯化鈉沉澱湖底,不需經過加工即可直接撈取。如柴達木盆地的鹽湖,歷經數千萬年變化;形成了干湖,其鹽露於表面。各地目前以采鹽機或采鹽船進行生產,它的工藝流程大致是:剝離覆蓋物——采鹽——管道輸送(或汽車輸送)——洗滌、脫水一皮帶機輸送一成品鹽人坨。至於灘曬法與海鹽生產工藝相類似。
『貳』 我們天天食用的鹽是從哪裡來的
一般而言我們吃的是海水提煉出來的精鹽;在四川有的是井鹽;西藏青海以前吃的是礦鹽(內陸湖乾涸後的礦鹽,有的地方還用來鋪路:因為當地降雨很少,鹽很難化開)。
基本上現在吃的鹽都是海水裡提煉的精製加碘鹽。
『叄』 食用鹽是怎麼提煉的
根據來源,鹽可分為海鹽、湖鹽、井鹽、石鹽等幾大類。
如今在世界的鹽產來源中,岩鹽佔41%、地下鹵水及鹽湖佔29%、海鹽佔26%。其中海水和石鹽是最主要的兩個來源。
1、石鹽
石鹽是內流盆地中封閉的湖泊蒸發所沉積下的礦物質。石鹽的岩床可以在地下廣大的區域里延伸,最多達350米厚。在美國和加拿大地下有一片巨大的岩床,從紐約州西部的阿巴拉契亞盆地起,通過安大略省地下,覆蓋大部分密歇根州的地下區域。
英國的柴郡地下和伍斯特郡周圍有石鹽礦。奧地利的薩爾茲堡因其鹽礦,被稱為「鹽城」。中國江蘇省淮安市地下有厚度為100-200米的鹽礦,儲量在世界首位。
2、海鹽
海水的鹽度約為35‰,是食鹽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來源。海鹽可自然或者加工技術生成,可分成海水蒸發和離子交換膜電透析(EDI)。海水蒸發是傳統工法,受日照或降雨因素影響產量,需佔地廣大的鹽田。]而離子交換膜電透析是海水淡化技術的一種,需消耗大量能源,但比較可以有穩定的產量。
在蒸發量大、降雨量小的海洋國家,海水蒸發是制鹽的首選方法。先讓鹽田內充滿海水,等到海水蒸發後就能從中獲得鹽晶。由於一些海藻和微生物在高鹽度的環境下生長良好,因此有時這些鹽田會有非常鮮艷的顏色。
中國最大的鹽場——長蘆鹽場原鹽年產量240多萬噸,佔中國全國原鹽總產量的7%和海鹽總產量的四分之一。
3、井鹽
中國井鹽生產肇始於戰國末年,李冰是其生產創始人[72]其他地方的食鹽則是透過開采巨大的沉積礦藏而得,這些礦藏是數以百萬年前的海洋和湖泊蒸發而成。這些鹽礦可能會直接開采作岩鹽,也有可能會將水泵進礦床中,溶成溶液後再提煉。
上述二種情形採集的食鹽都可以透過鹽卥的機械蒸發來純化。傳統上,這個工序是在敞口平底鍋上進行,通過加熱來增加蒸發率。近來這製程會在真空狀態的平底鍋中進行。
風味
各地的天然鹽有各自獨特的礦物風味。粗海鹽含有少量鎂和鈣的鹵化物、硫酸鹽,還有極少量藻類、耐鹽細菌和沉積物等。
其中的鈣和鎂使粗海鹽略帶苦味,且容易潮解(露置保存時會慢慢吸收空氣中的水汽)。藻類則帶有輕微的「魚腥味」和「海風味」,後者來源於有機溴化合物。另外海鹽中或多或少含有沉積物,所以會帶有一點暗灰色。
因為這些有著特殊味道和氣味的化合物含量很低時就能被人類感知,所以海鹽撒在食物上時會帶來比較復雜的味道,而若在烹飪過程中加入,食物的調料就很可能蓋過這些味道。
『肆』 食用鹽是怎麼形成的
食用鹽分為井鹽、海水鹽、天然鹽等等過去在中國一般分為海水鹽和井鹽居多,海水鹽一般是將海水倒進一個在沙灘上圍起來的框框里經過太陽的照射慢慢干後就形成白色的晶體就是鹽了,而井鹽是將井中的食鹽晶體取出就可以食用了,而天然的鹽中國有青海的鹽水湖。現在的食用鹽基本也是按照以前的方法製作而已不過就是更加衛生和科學了而已,再就是添加了某些礦物質。更加健康安全。
『伍』 食鹽的來歷
中國也是鹽井的發明地,「鹽」字本意是「在器皿中煮鹵」。《說文》中記述:天生者稱鹵,煮成者叫鹽。傳說黃帝時有個叫夙沙的諸侯,以海水煮鹵,煎成鹽,顏色有青、黃、白、黑、紫五樣。中國人大約在神農氏(炎帝)與黃帝的時期開始煮鹽。
中國古時的鹽是用海水煮出來。20世紀50年代福建有文物出土,其中有煎鹽器具,證明了仰韶時期(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古人已學會煎煮海鹽。根據以上資料和實物佐證,在中國,鹽起源的時間遠在五千年前的炎黃時代,發明人夙沙氏是海水制鹽用火煎煮之鼻祖,後世尊崇其為「鹽宗」。
(5)食用鹽是從哪裡來的app擴展閱讀:
吃鹽的好處
1.維持細胞外液的滲透壓、食鹽在維持滲透壓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影響著人體內水的動向。
2.參與體內酸鹼平衡的調節
3.氯離子在體內參與胃酸的生成
4.食鹽在維持神經和肌肉的正常興奮性上也有作用。
5.具有清火解毒、涼血滋腎、通便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