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歸雁這首詩的解釋
唐 · 錢起《歸雁》
瀟湘何事等閑回,水碧沙明兩岸苔。
二十五弦彈夜月,不勝清怨卻飛來。
【注釋】(1)瀟湘:泛指湖南地區。等閑:隨隨便便,輕易。(2)二十五弦指瑟這種樂器。(3)請怨:此處指曲調凄清哀怨。
【譯文】大雁啊!瀟水湘水那樣美麗的地方你不呆,為什麼要輕易從那兒回來呢?那裡有澄澈碧綠的水,明凈的沙石,岸邊還有青苔可以供你覓食,你何故不肯呆了呢?大雁答道:湘靈之神在月夜彈的瑟曲調太傷感了,我忍受不了那悲怨欲絕的曲調,不得不離開瀟湘飛回到北方來。
⑵ 錢起《歸雁》古詩賞析
歸雁
錢起
瀟湘何事等閑回,
水碧沙明兩岸苔。
二十五弦彈夜月,
不勝清怨卻飛來。
鑒賞
詩人客居在北方,看見大雁北返,觸動情懷,於是寫下了這首《歸雁》詩。
大雁作為一種候鳥,每當春來,由南返北本是一種很正常的自然現象,但詩人偏要發問:「瀟湘何事等閑回?水碧沙明兩岸苔。」這兩句用的是倒置法。
意思是說:「瀟湘水清沙白,兩岸長滿青苔,水暖食足,風景幽美,大雁正好棲息,為什麼要隨隨便便飛回來呢?
古人一般不大了解大雁的生活習性,認為它們飛到湖南衡陽縣南的回雁峰,就不再南飛,到第二年春暖花開的時候,就向北返回。瀟湘在洞庭湖南面,水暖食足,氣候很好,古人認為是大雁過冬的好地方,所以詩人想像歸雁是從瀟湘飛來的。杜牧的《早雁》詩:「莫厭瀟湘人少處,水多菰米岸莓苔。」說的也是這樣的意思。
末兩句是詩人代雁作答:「 二十五弦彈夜月,不勝清怨卻飛來。」這兩句化用了湘靈鼓瑟的傳說。古傳湘水女神善鼓瑟,瑟本來有五十弦,因女神彈得聲調凄怨,上帝令改為二十五弦。錢起考進士的中試詩題即為《湘靈鼓瑟》,結尾二句「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就是描寫湘靈鼓瑟的名句。這里詩人代大雁借用湘靈鼓瑟的事答道:「 瀟湘本是個好地方,但是湘水女神常在月下鼓瑟,瑟聲幽怨,不勝其悲,所以才飛回來另找更好的棲息之所。
詩中的瀟湘夜景和瑟聲雖都是想像之詞,但通過這樣一問一答,卻把雁寫成了通曉音樂和富於情感的生靈了。
這首詩想像豐富,意境清遠。表面上寫大雁,實際上是寫詩人在春夜的感受。詩中沒有明說這種感受是什麼?正因為沒有明白說出,才留給讀者無限的想像空間。
⑶ 杜甫的歸雁詩和詩意
歸雁 杜甫
萬里衡陽雁,今年又北歸。雙雙瞻客上,一一背人飛。
雲里相呼疾,沙邊自宿稀。系書元浪語,愁寂故山薇。
欲雪違胡地,先花別楚雲。卻過清渭影,高起洞庭群。
塞北春陰暮,江南日色曛。傷弓流落羽,行斷不堪聞。
歸雁
聞道今春雁,南歸自廣州。見花辭漲海,避雪到羅浮。
是物關兵氣,何時免客愁。年年霜露隔,不過五湖秋
古時的書信傳遞不發達,離鄉之後兩茫茫,如果再有兵荒馬亂,思鄉之情實難托。借雁寄情,屢屢可見,只是滲透了幾多的傷感。
背景提要:春天來了,望見北去的大雁,勾起了詩人的思鄉之情。
散譯:春天來了,我這個遠離家鄉的人,什麼時候才能回家呢?最讓我悲傷的是,連那江城的大雁都可以自由自在地向北飛去,而我卻挪不動步呢
杜甫
春來萬里客,
亂定幾年歸?
腸斷江城雁,
高高向北飛。
杜甫詩鑒賞
此詩作於廣德二年(764)春暮 ,在成都草堂。詩中寄託了深切的鄉思,並流露出對朝廷的繫念和對國事的關心。
「春來萬里客,亂定幾年歸?」點明了時間和客居情況,表達急切渴望回歸故鄉的心情。安史之亂以後,八年來,杜甫帶著一家老小背井離鄉,從長安、洛陽、秦州輾轉流離到四川成都。所以詩中「春來」二字亦作「 東來」。這年初春,他在川北的閬州飄泊時,就已經作好了准備,打算由水路下渝州出峽,以便回河南老家。但由於老朋友嚴武第二次到成都任東西川節度使,邀請杜甫到成都,於是打消了出峽的念頭 ,舉家重新遷回成都草堂居住。「萬里客」三字,飽含著經年奔波的凄楚況味和濃烈的鄉思之情 。此時,安史之亂已經平息,按說應當回家了。他在不久前寫的「生平第一首快詩」(浦起龍語)《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中,就滿懷激情地表示過:「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如今又來到成都,早就縈繞於懷的回鄉之願,不知要到何年才能實現?一個問句,表現了詩人渴望回鄉而不能的急迫心情。
正當詩人為鄉情所苦、愁思百結的時候,一隊隊大雁正從濱臨錦江的成都上空,高高地向北歸飛。 「高高」有自由自在、暢通無阻之意。大雁北飛之地就是中原地帶,它既是作者故鄉的所在地,也是唐王朝中央政權的所在地。詩人想到大雁一年一度地回到故鄉,而自己卻多年滯留異地,不禁愁思縷縷。
這首詩短小精悍,含義雋永,餘味無窮。這原因,一方面是詩人將自己的一片真情,融於字里行間,在平易朴實的語言里,蘊含著強烈的激情。另一方面,寫歸雁的詩,往往都是先從大雁本身著筆,然後再抒發議論,然而這首詩卻是先寫思歸的心情,一開始就直抒胸懷,先給讀者一個思鄉的強烈印象,然後再將描寫的筆觸對准空中的大雁,讓生動的形象去充分體現作者的思想,給人以具象化的感覺,先賦而後興。這樣,不僅使情景交融,也使思鄉戀國之情表達得更為強烈,更為深長。另外,在絕句格式上,這一首採用了對起散結的方式。盛唐絕句重散行,四個散句起承轉合,句與句之間不講究對偶。而本詩一、二句用了對偶。後兩句用散句,又純任天然。這樣,在形式上把精巧與自然二者有機結合起來,讀來節奏優美,「神味高遠」(浦起龍語)。杜甫「常常把絕句作為遣興手段,即興漫成,但這並不妨礙他在形式上有意識進行多種嘗試。」(周嘯天《唐絕句史》)從這首五言絕句中,也可以看出杜甫「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創作態度
⑷ 跪求古詩歸雁 譯文!
您沒說清楚是誰的詩,下面的供參考:
歸雁
錢起
瀟湘①何事等閑回,
水碧沙明②兩岸苔。
二十五弦③彈夜月,
不勝④哀怨卻歸來。
【注釋】
①瀟湘:二水名,在今湖南境內。等閑:輕易、隨便。
②水碧沙明:《太平御覽》卷六五引《湘中記》:「湘水至清,……白沙如雪。」苔 鳥類的食物,雁尤喜食。
③二十五弦:指瑟《楚辭·遠游》:「使湘靈鼓瑟兮。」
④勝(音升):承受。
【評析】
��詩詠「歸雁」,雁是候鳥,深秋飛到南方過冬,春暖又飛回北方。古人認為鴻雁南飛不過衡陽,衡陽以北,正是瀟湘一帶。詩人抓住這一點,卻有撇開春暖北歸的候鳥習性,彷彿要探究深層原因,一開頭便突發奇問:瀟湘下游,水碧沙明,風景秀麗,食物豐美,你為什麽隨便離開這么好的地方,回到北方來呢?
詩人問得奇,鴻雁答得更奇:瀟湘一帶風景秀麗,食物豐美,本來是可以常住下去的。可是,湘靈在月夜鼓瑟,從那二十五弦上彈出的音調,實在太凄清、太哀怨了!我的感情,簡直承受不住,只好飛回北方。
錢起考進士,詩題是《湘靈鼓瑟》,他作的一首直流傳到現在,算是應試詩中的佳作。中間寫湘靈(傳說是帝舜的妃子)因思念帝舜而鼓瑟,苦調清音,如怨如慕,結尾「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尤有餘韻。這首七絕,則把「湘靈鼓瑟」說成鴻雁北歸的原因。構思新奇,想像豐富,筆法靈動,抒情婉轉,以雁擬人,相與問答,言外有意,耐人尋繹,為詠物詩開無限法門。
【歸 雁】
杜 甫
春 天 萬 里 客 ,
亂 定 幾 年 歸 ?
亂:指安史之亂。
腸 斷 江 城 雁 ,
腸斷:特別悲傷。
高 高 向 北 飛 。
背景提要:春天來了,望見北去的大雁,勾起了詩人的思鄉之情。
散譯:春天來了,我這個遠離家鄉的人,什麼時候才能回家呢?最讓我悲傷的是,連那江城的大雁都可以自由自在地向北飛去,而我卻挪不動步呢。
⑸ 歸雁這首詩的詩意是什麼
《歸雁》是唐代詩人錢起創作的七言絕句。詩人借寫充滿客愁的旅雁,婉轉地表露了宦遊他鄉的羈旅之思。該詩以獨特的藝術特色,成為引人注目的詠雁名篇之一。
唐 · 錢起《歸雁》
瀟湘何事等閑回,水碧沙明兩岸苔。
二十五弦彈夜月,不勝清怨卻飛來。
【注釋】(1)瀟湘:泛指湖南地區。等閑:隨隨便便,輕易。(2)二十五弦指瑟這種樂器。(3)請怨:此處指曲調凄清哀怨。
【譯文】大雁啊!瀟水湘水那樣美麗的地方你不呆,為什麼要輕易從那兒回來呢?那裡有澄澈碧綠的水,明凈的沙石,岸邊還有青苔可以供你覓食,你何故不肯呆了呢?大雁答道:湘靈之神在月夜彈的瑟曲調太傷感了,我忍受不了那悲怨欲絕的曲調,不得不離開瀟湘飛回到北方來。
這首《歸雁》,雖寫於北方,所詠卻是從南方歸來的春雁。
「瀟湘何事等閑回?水碧沙明兩岸苔。」開頭兩句用的是倒置法。古人一般不大了解大雁的生活習性,認為它們飛到湖南衡陽縣南的回雁峰,就不再南飛,到第二年春暖花開的時候,就向北返回。瀟湘在洞庭湖南面,水暖食足,氣候很好,古人認為是大雁過冬的好地方,所以詩人想像歸雁是從瀟湘飛來的。大雁作為一種候鳥,每當春來,由南返北本是一種很正常的自然現象,但詩人偏要發問,連用兩句設問,一反歷代詩人把春雁北歸視為理所當然的慣例,而故意對大雁的歸來表示不解,詢問歸雁為什麼捨得離開那環境優美、水草豐盛的湘江而回來。這突兀的詢問,一下子就把讀者的思路引上了詩人所安排的軌道——不理會大雁的習性,而另外探尋大雁歸來的原因。
作者在第三、四句代雁作了回答:「二十五弦彈夜月,不勝清怨卻飛來。」湘江女神在月夜下鼓瑟(二十五弦),那瑟聲凄涼哀怨,大雁不忍再聽下去,才飛回北方的。這兩句化用了湘靈鼓瑟的傳說。古傳湘水女神善鼓瑟,瑟本來有五十弦,因女神彈得聲調凄怨,上帝令改為二十五弦。詩人發揮豐富的想像並藉助美麗的神話,為讀者展現了湘神鼓瑟的凄哀意境,著意塑造了多情善感而又通曉音樂的大雁形象。那麼詩人為什麼將湘神鼓瑟寫得如此凄哀?大雁為什麼「不勝清怨」呢?實際上詩人筆下的大雁是從「楚客不堪聽」敷演而來,作者是按照貶遷異地的「楚客」來塑造客居湘江的旅雁的形象的。旅雁聽到湘靈的充滿思親之悲的瑟聲,便鄉愁郁懷,羈思難耐,而毅然離開優美富足的湘江,向北方飛回。詩人藉助充滿羈旅愁苦的大雁,委婉地表達了客居他鄉的羈旅愁思。從歸雁想到了它們歸來前的棲息地,又想到了湘江女神善於鼓瑟的神話,再根據瑟曲有《歸雁操》進而把鼓瑟同大雁的歸來相聯系,這樣就形成了詩中的奇思妙想。
短短四句詩,構思新穎,想像豐富。詩中的瀟湘夜景和瑟聲雖都是想像之詞,但通過這樣一問一答,卻把雁寫成了通曉音樂和富於情感的生靈了。這首詩表面上寫大雁,實際上是寫詩人在春夜的感受。詩中沒有直接說這種感受是什麼。正因為沒有明白說出,才留給讀者無限的想像空間。
《歸雁》中的「不勝清怨卻飛來」一句,原來是這首七言絕句構思巧妙新穎,想像豐富,筆法空靈,抒情婉轉,意趣含蘊。它以獨特的藝術特色,而成為引人注目的詠雁名篇之一。
⑹ 錢起【歸雁】這首詩表達詩人怎麼樣的心情
這首《歸雁》詩以雁為題,卻與一般的詠物詩有所不同。不是一般的就題鋪演,而是別有寄託。詩的開頭,說雁要回到瀟湘老家去,因為捨不得它走,用了「何事等閑回」的疑問語氣。第二句,詩人替雁做答,是因為瀟湘水草豐美,風光明媚,氣候適宜。這一問一答是在追憶雁離去的時候,不是即時即景。弄清這一層,後兩句才好理解。第三,四句,寫雁南歸後詩人對它的憶念:一個月明之夜,詩人在月下徘徊,忽然從什麼地方傳來一陣樂曲聲,仔細傾聽,是有人彈瑟(瑟有二十五弦),彈的是一曲悲涼凄婉的《歸雁操》。詩人從樂曲中聽到了嘹唳的雁聲,看到了飛掠的雁影,彷彿南歸的雁回到了自己的身邊,傾訴別情。
⑺ 古詩歸雁的解釋
錢起
瀟湘何事等閑回? 水碧沙明兩岸苔。
二十五弦彈夜月, 不勝清怨卻飛來。
錢起是吳興(今屬浙江)人,入任後,一直在長安和京畿作官。他看到秋雁南飛,曾作《送征雁》詩:「秋空萬里靜,嘹唳獨南征……悵望遙天外,鄉情滿目生。」這首《歸雁》,同樣寫於北方,所詠卻是從南方歸來的春雁。
古人認為,秋雁南飛,不越過湖南衡山的回雁峰,它們飛到峰北就棲息在湘江下游,過了冬天再飛回北方。作者依照這樣的認識,從歸雁想到了它們歸來前的棲息地——湘江,又從湘江想到了湘江女神善於鼓瑟的神話,再根據瑟曲有《歸雁操》進而把鼓瑟同大雁的歸來相聯系,這樣就形成了詩中的奇思妙想。
根據這樣的藝術構思,作者一反歷代詩人把春雁北歸視為理所當然的慣例,而故意對大雁的歸來表示不解,一下筆就連用兩個句子劈空設問:「瀟湘何事等閑回?水碧沙明兩岸苔」,詢問歸雁為什麼捨得離開那環境優美、水草豐盛的湘江而回來呢?這突兀的詢問,一下子就把讀者的思路引上了詩人所安排的軌道——不理會大雁的習性,而另外探尋大雁歸來的原因。
作者在第三、四句代雁作了回答:「二十五弦彈夜月,不勝清怨卻飛來。」湘江女神在月夜下鼓瑟(二十五弦),那瑟聲凄涼哀怨,大雁不忍再聽下去,才飛回北方的。
詩人就是這樣藉助豐富的想像和優美的神話,為讀者展現了湘神鼓瑟的凄清境界,著意塑造了多情善感而又通曉音樂的大雁形象。然而,詩人筆下的湘神鼓瑟為什麼那樣凄涼?大雁又是為什麼那樣「不勝清怨」呢?為了弄清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無妨看看他考進士的成名之作《湘靈鼓瑟》。在那首詩中,作者用「蒼梧來怨慕」的詩句指出,湘水江神鼓瑟之所以哀怨,是由於她在樂聲中寄託了對死於蒼梧的丈夫——舜的思念。同時,詩中還有「楚客不堪聽」的詩句,表現了貶遷於湘江的「楚客」對瑟聲哀怨之情的不堪忍受。
拿《湘靈鼓瑟》同《歸雁》相對照,使我們領會到:《歸雁》中的「不勝清怨卻飛來」一句,原來是從「楚客不堪聽」敷演而來,作者是按照貶遷異地的「楚客」來塑造客居湘江的旅雁的形象的。故而,他使旅雁聽到湘靈的充滿思親之悲的瑟聲,便鄉愁郁懷,羈思難耐,而毅然離開優美富足的湘江,向北方飛回。「雖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建安文學家王粲《登樓賦》中的這兩句揭示羈客情懷的名言,正可借來說明《歸雁》詩中旅雁聽瑟飛回時的「心情」,而詩人正是借寫充滿客愁的旅雁,婉轉地表露了宦遊他鄉的羈旅之思。這首詩構思新穎,想像豐富,筆法空靈,抒情婉轉,意趣含蘊。它以獨特的藝術特色,而成為引人注目的詠雁名篇之一。
(范之麟)
http://www.52yuwen.com/Article/Class67/Class66/200409/23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