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清朝那些後宮嬪妃手指上戴的叫什麼啊
在清代宮廷影視劇中,我們經常看到後宮嬪妃的小指、無名指戴著長長的指甲套,十分華麗。這種指甲套被叫做「護指」,亦被稱為「金驅」,顧名思義,就是保護指甲的套子。
明清時期,男性文人士大夫常以蓄甲表達自己養尊處優的地位,女性同樣不能免俗。實際上,中國女性蓄甲的習慣遠長於男性,這源於中國女性手指的獨特審美。
然而,人的長指甲十分脆弱,護理起來特別麻煩。如此麻煩養護出來的指甲自然需要倍加呵護,一個堅硬的保護套必不可少。於是清朝就發展出花樣繁多的護指。
指甲套最早出現於南北朝,隨著佛教進入中土,很多西域弦樂器也開始普及。人們彈撥樂器時,為了保護手指不被琴弦割傷,就用骨角之類的硬物,製成指甲套,戴於指端,名為「系爪」。由於女性佩戴指甲套操作樂器,更顯手指纖長,具有一種特殊的嫵媚韻味,遂演變成為展示女性風採的重要佩飾。
唐代流行以金銀製作指甲套,用來彈箏或琵琶。但到了清代,指甲套的功能就完全變了。貴族婦女流行蓄長指甲,以展示自己的安適清閑,指甲套也不再是只戴一個,而是各指均可佩戴。同時還追求材質的華貴,設計的精巧,工藝的卓越,以凸顯使用者的身份,與其貴族氣質遙相呼應。
指甲套的材質採料頗寬,玉、象牙、牛角、玳瑁、金屬等都有。在金屬質地中,又以銀和銅最為常見。因銀銅屬於軟金屬,延展性好,可加工的餘地大,既可以採用鏨花的工藝進行圖案裝飾,也可以抻拉成絲,編結、焊接成各式鏤空圖案,造型玲瓏奇巧,新穎雅緻。另外還有一個原因是清代的貴族婦女,很多都有吸煙的嗜好,金屬指甲套便於煙袋剔火。所以,很多骨角製作的指甲套,首尾兩端,也常用金屬進行加固裝飾,既完美彰顯富貴氣韻,又與日常使用需求相吻合,藉此劃分出了難以逾越的階層邊界。
指甲套的大小不一,長至數寸,短則一寸來長,形態模仿指甲的長勢,略呈弧形,細微處纖毫畢現。內面多為鏤空,起到通風透氣的作用,戴上後手指不會憋汗難受。一部分指甲套還以豐富的裝飾技法,鑲嵌上紅寶石、綠松石等諸色珍寶,熠熠奪目,不僅更顯富貴奢華,製作也極盡功力,成為身份的一道視覺標簽。
Ⅱ 清朝奴婢喊妃嬪叫什麼 喊小主和娘娘 有什麼區別 什麼時候自稱本宮
小主是貴人以下的,娘娘是嬪以上的,本宮是娘娘稱呼自己的;一宮主位是一個宮里第一個住的娘娘
小主是一種表達敬意的稱呼。多用來稱呼對年少的君主或公主。小主作為一種對待選秀女或者是低級嬪妃的稱呼出現在清宮劇里,例如:《後宮甄嬛傳》。
娘娘是對皇後或宮妃的敬稱。宋代宮廷內侍奉於皇帝身邊的侍者們對皇後的稱謂,含有尊敬和親切感。
本宮:古時候一宮之主的自稱。
有三種情況可以稱本宮。
1、皇後和擁有獨立宮殿的嬪妃的自稱(古代皇宮並不是所有的妃子都有屬於自己的宮殿)。
2、皇太子(皇太子居住在東宮,可以自稱本宮)和成年的公主(公主在成年後,便擁有一座自己的宮殿,可以自稱本宮)
3、武俠小說經常出現某某宮,而那個一宮之主,便可自稱本宮(不分男女)。
本宮並非只是女性專有的自稱,男性也可以自稱本宮。
(2)清朝娘娘裝在什麼App上拍擴展閱讀:
古代皇室後宮稱謂。
1、後、帝王的正妻。夏代帝王生時稱「後」,死後稱「帝」。後稷、後羿等的「後」,都是君長的意思。
2、皇後:皇帝正妻的稱呼,始於秦朝。歷代相襲。
3、王後:國王的正妻。
4、皇孋:皇後的別稱。
5、元妃、元嫡:國君或諸侯元配夫人的稱號。
6、元後、元配:帝王的正妻,元配皇後。
7、女主:女子為君者,多指臨朝執政的太後。
8、君婦:君主正妻的稱呼。
9、梓童:皇帝對皇後的稱呼。
10、慈壺、慈闈:對帝王母親或皇後的敬稱。
11、中宮:皇後的住處,代稱皇後。
12、國陰:後妃的別稱。古代稱男為陽,女為陰,所以帝王的後妃稱國陰。
13、御妻:帝王之妻,也叫「御女」、「女御」,位在世婦之下。
14、天下母、天地母:都是對皇後的敬稱。
15、娘娘:皇後或宮妃的稱呼。
16、坤極:皇後的別稱。
17、妃:對皇帝的妾及太子、王、侯的妻子的稱呼。
18、妃子:皇帝的妾,地位次於皇後,在諸妾中地位較高。
19、妃嬪:帝王妾侍的統稱。
20、嬪、九嬪:皇宮中的女官名,也是帝王的妃子。嬪,也稱嬪婦。
21、妃嬙、嬪御、嬪嬙:宮中的女官,天子、諸侯的姬妾。妃嬙地位高於嬪御。
22、貴人:宮中女官,妃嬪的稱號。東漢光武帝始置,其地位僅次於皇後。此後,歷代沿用其名,但地位的尊卑並不相同。例如,清代貴人位在皇貴妃、貴妃、妃、嬪之下。
23、貴妃:妃嬪的稱號,在皇帝姬妾中地位最高,僅次於皇後。南朝宋武帝時始置,與貴嬪、貴人號稱三夫人,位比相國。隋以後歷代均沿置。
24、貴嬪:宮中女官名,也是皇帝的妃子。魏明帝時地位僅次於皇後。以後,歷代多沿用,但地位尊卑不盡相同。
25、德妃、賢妃:宮中女官名,亦是皇帝妃嬪的稱號。唐時為正一品。
26、淑妃:宮中女官名,三國魏明帝始置。當時地位較高,僅次於貴嬪和夫人。以後歷代多設置。
27、太妃:已故皇帝的遺妃。清制,皇帝的祖父或父親遺留的妃嬪,分別稱皇貴太妃、貴太妃。
28、椒房:又稱「椒室」。漢代皇後所居宮殿,用花椒一類的。
29、淑媛:宮中女官名,三國魏文帝時始置。位在淑妃後。
30、惠妃、麗妃、華妃:宮中女官名,亦是皇帝妃嬪的稱號。唐玄宗開元時置。
31、少妃:先秦諸侯之妾的稱呼。
32、儲妃:太子妃。
33、東妃:太子妃。
34、美人:宮中女官名,亦是皇帝妃嬪的稱號。西漢始置。據傳,漢宮妃嬪有十四等,美人位居第五等。以後一直到明代,宮廷中皆有美人名號。
35、良娣:太子妃妾的稱號,始於西漢。此後,魏晉至隋唐後宮皆沿置。
36、女君:君主的妃妾尊稱嫡妻為女君。
37、內寵、內嬖、嬖人:帝王寵幸的姬妾。
38、正嫡、正室:嫡妻、正妻的別稱。
39、側室、別室、別房:妾的別稱。
40、繼室:諸侯次妃的別稱。
41、大娘、小娘:皇後與妃妾的別稱。
42、細君:原為古代諸侯之妻的稱呼,後來轉化為妻子的通稱。
43、夫人:周代諸侯的嫡妻。
44、寡小君:古代國君夫人對諸侯自稱的謙詞。
45、內官:先秦時諸侯妻妾、宮廷女官的稱號。後代多有沿用。
46、內主:先秦時諸侯夫人的稱呼。後代有時也指皇後。
47、少君、小君:先秦時稱諸侯的妻子為少君或小君。
48、姬:古代帝王的妃妾。
49、娣娰:古代帝王諸妾的合稱。年長者為娰,年幼者為娣。後世娣娰也指妯娌。
50、媵:陪嫁的妾。古代諸侯的女兒出嫁時常以妹妹或侄女從嫁為侍妾,稱為媵。
51、媵御、媵妾:隨嫁的侍妾。又稱媵侍、媵婢。
52、妾、侍妾:妾的本意為女奴。帝王後妃之下的侍女通稱為妾或侍妾。
53、長妾、貴妾:古代諸侯有子的妾。
54、賤妾、副妾:諸侯地位低下的妾 。
55、小星:古時侍妾的別稱。
56、昭儀:宮中女官名,亦是帝王的侍妾。漢元帝時始置。漢朝妃嬪在皇後之下有十四等,昭儀是第一等。「位視丞相,爵比諸侯王」。後世雖然亦多沿用此名號,但地位尊 卑不盡相同。
57、昭容:宮中女官名,亦是帝王的侍妾。漢武帝時始置。魏晉至隋唐多被沿用。
58、昭華:宮中女官名,亦是帝王的侍妾。魏明帝始置。後世亦有置此名號者。
59、修儀:宮中女官名,亦是帝王的侍妾。魏明帝始置。後世雖然亦多沿用此名號,但地位尊卑不盡相同。
60、修容:宮中女官名,亦是帝王的侍妾。魏文帝始置。後世雖然亦多沿用此名號,但地位尊卑不盡相同。
61、婕妤:又作婕伃。宮中女官名,亦是帝王的侍妾。漢武帝始置。當時有趙婕妤、尹婕妤等。婕妤在漢朝妃嬪十四等中列第二等。後世(明代以前)雖然亦多沿用此名號,但 地位尊卑不盡相同。
62、娙娥:漢宮女官名,亦是妃嬪的稱號。漢武帝始置。在漢宮妃嬪十四等中位列第三。後世沿用此稱號者不多。
63、容華:漢宮女官名,亦是妃嬪的稱號。漢武帝始置。在漢宮妃嬪十四等中位列第四。後世亦有沿用此稱號者,但地位不高。
64、寡小君:古代國君夫人對諸侯自稱的謙詞。
65、內官:先秦時諸侯妻妾、宮廷女官的稱號。後代多有沿用。
66、內主:先秦時諸侯夫人的稱呼。後代有時也指皇後。
67、少君、小君:先秦時稱諸侯的妻子為少君或小君。
68、姬:古代帝王的妃妾。
69、娣娰:古代帝王諸妾的合稱。年長者為娰,年幼者為娣。後世娣娰也指妯娌。
70、媵:陪嫁的妾。古代諸侯的女兒出嫁時常以妹妹或侄女從嫁為侍妾,稱為媵。
71、媵御、媵妾:隨嫁的侍妾。又稱媵侍、媵婢。
72、妾、侍妾:妾的本意為女奴。帝王後妃之下的侍女通稱為妾或侍妾。
73、長妾、貴妾:古代諸侯有子的妾。
74、賤妾、副妾:諸侯地位低下的妾 。
75、小星:古時侍妾的別稱。
76、昭儀:宮中女官名,亦是帝王的侍妾。漢元帝時始置。漢朝妃嬪在皇後之下有十四等,昭儀是第一等。「位視丞相,爵比諸侯王」。後世雖然亦多沿用此名號,但地位尊卑不盡相同。
77、昭容:宮中女官名,亦是帝王的侍妾。漢武帝時始置。魏晉至隋唐多被沿用。
78、昭華:宮中女官名,亦是帝王的侍妾。魏明帝始置。後世亦有置此名號者。
79、修儀:宮中女官名,亦是帝王的侍妾。魏明帝始置。後世雖然亦多沿用此名號,但地位尊卑不盡相同。
80、修容:宮中女官名,亦是帝王的侍妾。魏文帝始置。後世雖然亦多沿用此名號,但地位尊卑不盡相同。
81、婕妤:又作婕伃。宮中女官名,亦是帝王的侍妾。漢武帝始置。當時有趙婕妤、尹婕妤等。婕妤在漢朝妃嬪十四等中列第二等。後世(明代以前)雖然亦多沿用此名號,但 地位尊卑不盡相同。
82、娙娥:漢宮女官名,亦是妃嬪的稱號。漢武帝始置。在漢宮妃嬪十四等中位列第三。後世沿用此稱號者不多。
83、容華:漢宮女官名,亦是妃嬪的稱號。漢武帝始置。在漢宮妃嬪十四等中位列第四。後世亦有沿用此稱號者,但地位不高。
Ⅲ 宮里的娘娘叫什麼名字,分別住的是什麼宮(清朝),包括皇後,太後,皇上,格格等
宮殿
皇上 【乾隆宮】:養心殿、東暖閣、西暖閣、龍宵殿
皇太後【慈寧宮】:咸若館、寶相樓、清悠齋、吉雲樓、臨溪亭、慈蔭樓、景馨樓、望月樓、茨翎宮、澈辰殿、水茗殿、末年殿、寢宮、水仙閣、罌粟殿、聞風閣、氯煙殿、氤氳苑、煙鏨宮、陌途宮、醉心殿、纖閣、瀧殿、惗帝樓、水浥宮、陌塵殿。
皇後【坤寧宮】:紫熙閣、天佑苑、逸蝶軒、瑤光殿、蕊珠殿、傾顏殿、憶雲苑、茗櫻閣、月瑩宮、玉綾殿、墨蓮殿、寢宮、珊菲閣、心婷殿、聽雨閣、薄煙殿、綾彥苑、漣漓宮、陌櫻宮、紅顏殿、纖逸閣、惗影殿。
【惜柔宮】、【水惜宮】、【羽歆宮】、【雪韻宮】、【冰韻宮】、【翩若軒】、
【東暖宮】、【西暖宮】、【景琪宮】、【天月閣】、【墨陽宮】、【凝雲宮】、
【綾影宮】、【柔儀宮】、【舒寧軒】、【雨轅閣】、【忻天閣】、【青嵐殿】、
帝姬住處:
【嘯魂宮】、【雙雪殿】、【昭台閣】、【承陽殿】、【凝霜殿】、【漪蘭殿】、
【絳雲殿】、【紫夢殿】、【霽月殿】、【傾顏殿】、【蕭寒齋】、【聽月館】、
【問月軒】、【映月軒】、【清韻閣】、【雪羽閣】、【靜音閣】、【雪靈閣】、
【夕歆閣】、【秋水閣】、【伊雨宮】、【柔畫宮】、【沫星閣】、【流霜居】、
【洛夏宮】、【水柔宮】、【夢竹軒】、【紫蝶軒】、【夕淚宮】、【兮月宮】、
【水凝宮】、【雪柔宮】、【水芸宮】、【依水宮】、【靈夢宮】、【雪舞軒】、
【鍾月宮】、【凌葉宮】、【舒雅宮】、【萱若宮】、【霽月宮】、【寒夢居】、
【絳瀾宮】、【嵐靜宮】、【醉花宮】、【雪蝶宮】、【昭陽宮】、【雅風宮】、
尊品妃子住處:
【若凝宮】:蝶翠樓、凌涵苑、陽清齋、怡蘭軒、舒怡亭、翠薇閣、紫玉閣、馨夢亭、琳菲殿、清月殿、琴月閣
【鳳涵宮】:藍琳殿、凝若樓、雪清殿、寢宮、菲麗閣、御琳苑、莉菲殿、琴月殿、寧月閣、月靜閣、可萱殿、紫絨殿
【冷沫宮】:憐蕭殿、凝婉殿、望月樓、惜月軒、紫陌閣、思筱殿、染茗樓、御舞軒、思雨閣、書畫殿、寢宮、沐淋堂
【琳紫宮】:御寧殿、絮月樓、粉月閣、寢宮、蘭葉閣、羽靈苑、靈紫殿、清綉殿、琳紫閣、琴月殿
【夏琴宮】:月雅閣、凌心閣、漣漪閣、楓雪閣、幽情閣、晴雨閣、
【池凝宮】:韻白閣、虹薹閣、澄亦閣、雨凰閣、清霎閣、藍悠閣、
【莫若宮】:粉裟閣、凝錦齋、飛絮齋、雪葇齋、柔靜齋、葉璐齋、
【絲諗宮】:靈雨閣、斜陽居、菱荇居、潸蒙苑、珊雨宮、凌波殿、
【妃研宮】:鏡清居、暢音苑、怡月殿、寒香殿、觀海殿、竹筠榭、
正品妃子住處:
【暖香塢】、【漱雨齋】、【晴芳榭】、【吟秋榭】、【悅蝶軒】、【渺影館】、
【怡和殿】、【奇徘宮】、【冷艷宮】、【嫣續宮】、【蘇雪齋】、【蘊璇齋】、
【月雅閣】、【凌心閣】、【漣漪閣】、【楓雪閣】、【幽情閣】、【晴雨閣】、
【舒羽齋】、【露櫻齋】、【露音齋】、【櫻蘭齋】、【潔玉齋】、【雨雲齋】、
【韻白閣】、【虹薹閣】、【澄亦閣】、【雨凰閣】、【清霎閣】、【藍悠閣】、
【粉裟閣】、【凝錦齋】、【飛絮齋】、【雪葇齋】、【柔靜齋】、【葉璐齋】、
【露芸齋】、【水馨宮】、【雪寒宮】、【玥雅宮】、【沐夕宮】、【淚妝宮】、
【熙黛宮】、【凝月宮】、【凌雨宮】、【蕭寒宮】、【凌滄宮】、【連心宮】、
【嬌莉宮】、【靈雨閣】、【斜陽居】、【菱荇居】、【潸蒙苑】、【珊雨宮】、
【凌波殿】、【鏡清居】、【暢音苑】、【怡月殿】、【寒香殿】、【觀海殿】、
【竹筠榭】、【簫音塢】、【斜陽齋】、【菱荇榭】、【語鶯齋】、【素雲閣】、
【憐星宮】、【漱水宮】、【吟秋宮】、【夏傷宮】、【穎月宮】、【披香宮】、
【歆音塢】、【韶穎宮】、【依蕊宮】、【雨珊宮】、【景琪宮】、【凌月齋】、
【羽和殿】、【傾櫻宮】、【傾櫻宮】、【暢音宮】、【謹蘭宮】、【廣凌宮】
名稱
御一品:皇後
正一品:御權貴妃
從一品:皇貴妃
庶一品:福貴妃、安貴妃、雲貴妃、墨貴妃
正二品:貴妃
從二品:宸妃、賢妃、淑妃、德妃、
庶二品:珊妃、如妃、藍妃、麗妃、紫妃
正三品:妃、皇妃
從三品;御夫人
正四品:鳶笛夫人、鳶蕭夫人、鳶箏夫人
從四品:昭儀
庶四品:婕妤
正五品:御貴嬪
從五品:御貴姬
正六品:御貴儀
從六品:貴嬪
正七品:貴儀
從七品:御嬪
正八品:德嬪、靜嬪、斕嬪
從八品:如嬪、祥嬪、袇嬪、
正九品:凝姬、株姬、念姬
從九品:柔姬、別姬、嬈姬
正十品:御貴人
從十品:貴人、
正十一品:德儀、德媛、德華
從十一品:順儀、順媛、順華
正十二品:芯儀、芯媛、芯華、
從十二品:苑儀、苑媛、苑華、
正十三品:弘儀、麗儀、穆儀、
從十三品:慎儀、曜儀、秀儀、
庶十三品:長使、少使、良使、
正十四品:小儀、小媛、
從十四品:昭訓、修訓、
庶十四品:美人、才人、
正十五品:良人、佳人、
從十五品:茂儀茂媛、
庶十五品:舞娟、承嫻、
正十六品:更衣、充衣、
從十六品:娘子、
庶十六品:御女、
正十七品:選侍、典侍、
從十七品:常在
庶十七品;答應
無品級:秀女
Ⅳ 清朝娘娘戴的珠鏈叫什麼
清朝掛在脖子上衣服外邊那個叫朝珠,朝珠是皇帝後妃朝臣都有待,規制材質都有嚴格的等級劃分
Ⅳ 誰知道,古代後宮里負責那些娘娘們配飾,絲製品的部門叫什麼
尚衣局 官署名。隋煬帝置,有奉御三人,正五品,直長四人,正七品,掌冕服、幾案等。北齊門下省原有主衣局,主官為都統、子統。隋初改稱御府局。煬帝改稱尚衣局,屬殿內省,為六尚局之一。唐時隸屬殿中省。宋僅存空名,職事歸尚衣庫。徽宗時曾重建,欽宗時又廢。金時歸屬宣徽院。
尚衣監 明宦官官署名。十二監之一,有掌印太監主管,下設管理、僉書、掌司、監工等員。掌皇帝所用冠冕、袍服及履舄、靴襪。清順治時十三衙門亦有尚衣監,康熙即位後裁撤。
Ⅵ 清朝時期的後妃,她們的旗頭和電視劇中的一樣嗎
在各種反映清朝後宮博弈的影視劇中,對於清朝後宮嬪妃們的裝飾,都是各式各樣的描述,但出現了不盡相同的情況,而旗頭則是最為明顯的區別之一。
(一)錯誤認知
旗頭屬於清朝女子的一種裝飾,類似於帽子。在各種影視劇中,無論是皇太後、皇後、皇貴妃、各級朝廷命婦,還是最低級的宮女,都會佩戴旗頭。其實,這是一種非常錯誤的認識,因為旗頭在清朝末期才開始流行。清朝的前身是後金政權,後金政權是東北建州女真部落建立的政權,建州女真屬於漁獵部落。當清朝入關以後,逐步確定了對中原地區的統治。 在同治、光緒在位時期,旗頭開始逐步成型,並且成為了清朝女性的標配。真正推動旗頭發展的人正是慈禧太後,慈禧太後垂簾聽政的中期,由於逐漸衰老,慈禧太後脫發嚴重。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慈禧太後也不例外。起初,慈禧太後佩戴了一套假的二把頭(木質)。久而久之,這種仿製的二把頭開始在清朝貴婦圈中流行開來。樣式越來越詭異,越來越大、越來越寬,逐步形成了清朝末期樣式的旗頭。
Ⅶ 清朝娘娘、宮女、格格衣服在哪買
淘寶上,肯定有
Ⅷ 抖音里清朝皇後朝服的特效在哪裡
安裝並打開B612咔機。
點擊「貼紙」。
點擊「最熱」里的「古裝美人」特效。
點擊「視頻」。
點擊圓圈拍攝,拍的時候就會出現古裝特效,有頭飾,也有衣服。
點擊「下載」,保存到相冊,發到抖音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