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什麼我的個稅查詢上面的工資和實發工資不一樣
這是因為個人所得稅APP內顯示的工資是我們稅前的工資,實際收到的工資是扣去五險一金、社保、公積金等之後的實際工資。
如果收入相差不是很大,這是正常現象,但是如果APP上顯示工資與實際工資相差很多,這可能是因為公司虛報了工資,例如:公司原本實發14萬,扣了不少稅,但在App上顯示一分都未交,年收入只有57000,這種情況如果公司單獨收稅,要拿起法律武器保護自己。
稅率
1、工資薪金所得,適用七級超額累進稅率,稅率3%-45% ;
2、個體工商戶的生產經營所得和對企事業單位的承包經營、承租經營所得適用五級超額累進稅率,稅率5%一35%
3、稿酬所得,適用比例稅率,稅率為20%,並按應納稅額減征30% ;
4、勞務報酬所得,稅率20% ,對所得一次收入畸高的可以實行加成徵收應納稅所得額超過2萬元至5萬元的部分先按規定計算應納稅額,然後加征五成(加征50%);超過5萬元的部分,加征十成(加征100%) ;
5、特許權使用費所得,利息、股息、紅利所得,財產租賃所得,偶然所得和其他所得,稅率20%。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稅後工資
2. 個人所得稅的扣除是按照「個稅APP」中查詢到的「收入合計」還是實發工資計算
個人所得稅的扣除是按照實發工資計算。
個人所得稅是調整征稅機關與自然人居民、非居民人之間在個人所得稅的征納與管理過程中所發生的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個人所得稅的徵收對象有:
1、法定對象。我國個人所得稅的納稅義務人是在中國境內居住有所得的人,以及不在中國境內居住而從中國境內取得所得的個人,包括中國國內公民,在華取得所得的外籍人員和港、澳、台同胞;
2、居民納稅義務人。在中國境內有住所,或者無住所而在境內居住滿1年的個人,是居民納稅義務人,應當承擔無限納稅義務,即就其在中國境內和境外取得的所得,依法繳納個人所得稅;
3、非居民納稅義務人。在中國境內無住所又不居住或者無住所而在境內居住不滿一年的個人,是非居民納稅義務人,承擔有限納稅義務,僅就其從中國境內取得的所得,依法繳納個人所得稅。
個人所得稅的征稅對象有以下幾個:
1、工資薪金所得;
2、勞務報酬所得;
3、稿酬所得;
4、特許權使用費所得;
5、經營所得;
6、利息、股息、紅利所得;
7、財產租賃所得;
8、財產轉讓所得;
9、偶然所得;
10、其他所得。
《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第十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納稅人應當依法辦理納稅申報:
(一)取得綜合所得需要辦理匯算清繳;
(二)取得應稅所得沒有扣繳義務人;
(三)取得應稅所得,扣繳義務人未扣繳稅款;
(四)取得境外所得;
(五)因移居境外注銷中國戶籍;
(六)非居民個人在中國境內從兩處以上取得工資、薪金所得;
(七)國務院規定的其他情形。
3. 個人所得稅app收入合計是稅前還是稅後
個人所得稅app收入合計是稅前。實際收到的工資是扣去五險一金、社保、公積金等之後的實際工資。應發工資是屬於稅前工資,而實發工資是用人單位代扣除社保和個人所得稅之後的工資,實發工資比應發工資要少。
如果收入相差不是很大,這是正常現象,但是如果APP上顯示工資與實際工資相差很多,這可能是因為公司虛報了工資。個稅app里的收入,理論上可能有四種:工資薪金所得、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和特許權使用費所得。至於是那一種,會顯示名稱的。顯示的收入合計,就是扣稅之前的收入。
如果扣稅金額比較大或者扣除過社保、住房公積金等比較大的話,實際到手的金額與上面顯示的金額相差一定金額是正常的。 如果自己搞不清楚的話,可以找單位的財務人員給你解釋,看看自己的工資記錄和扣款構成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第二條 下列各項個人所得,應當繳納個人所得稅:
(一)工資、薪金所得;
(二)勞務報酬所得;
(三)稿酬所得;
(四)特許權使用費所得;
(五)經營所得;
(六)利息、股息、紅利所得;
(七)財產租賃所得;
(八)財產轉讓所得;
(九)偶然所得。
居民個人取得前款第一項至第四項所得(以下稱綜合所得),按納稅年度合並計算個人所得稅;非居民個人取得前款第一項至第四項所得,按月或者按次分項計算個人所得稅。納稅人取得前款第五項至第九項所得,依照本法規定分別計算個人所得稅。
第九條 個人所得稅以所得人為納稅人,以支付所得的單位或者個人為扣繳義務人。
納稅人有中國公民身份號碼的,以中國公民身份號碼為納稅人識別號;納稅人沒有中國公民身份號碼的,由稅務機關賦予其納稅人識別號。扣繳義務人扣繳稅款時,納稅人應當向扣繳義務人提供納稅人識別號。
4. 個人所得稅上顯示的工資和實際發放的工資差距大,是怎麼回事
個人所得稅上顯示的工資和實際發放的工資差距大,是因為個人所得稅上顯示的工資實際全額勞動所得。實際發放的工資是已經扣除了社保與個人所得稅之後的實得剩餘工資。
個人所得稅如何計算,具體計算的稅率是:
一、綜合所得,適用百分之三至百分之四十五的超額累進稅率;
二、經營所得,適用百分之五至百分之三十五的超額累進稅率;
三、利息、股息、紅利所得,財產租賃所得,財產轉讓所得和偶然所得,適用比例稅率,稅率為百分之二十。
個人所得稅以所得人為納稅人,以支付所得的單位或者個人為扣繳義務人。納稅人有中國公民身份號碼的,以中國公民身份號碼為納稅人識別號;納稅人沒有中國公民身份號碼的,由稅務機關賦予其納稅人識別號。扣繳義務人扣繳稅款時,納稅人應當向扣繳義務人提供納稅人識別號。
《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第一條 在中國境內有住所,或者無住所而一個納稅年度內在中國境內居住累計滿一百八十三天的個人,為居民個人。居民個人從中國境內和境外取得的所得,依照本法規定繳納個人所得稅。在中國境內無住所又不居住,或者無住所而一個納稅年度內在中國境內居住累計不滿一百八十三天的個人,為非居民個人。非居民個人從中國境內取得的所得,依照本法規定繳納個人所得稅。
第二條 下列各項個人所得,應當繳納個人所得稅:
(一)工資、薪金所得;
(二)勞務報酬所得;
(三)稿酬所得;
(四)特許權使用費所得;
(五)經營所得;
(六)利息、股息、紅利所得;
(七)財產租賃所得;
(八)財產轉讓所得;
(九)偶然所得。
居民個人取得前款第一項至第四項所得(以下稱綜合所得),按納稅年度合並計算個人所得稅;非居民個人取得前款第一項至第四項所得,按月或者按次分項計算個人所得稅。納稅人取得前款第五項至第九項所得,依照本法規
5. 個稅app上查到的工資和實際工資差別很大怎麼回事
個人所得稅APP中涉及的收入指的是「毛收入」,即為不減除任何費用、扣除、稅款前的收入。對於工資薪金而言,通俗理解即為應發工資;對於勞務報酬、稿酬、特許權使用費所得而言。
通俗理解即為稅前收入,不是您實際拿到手的錢。如果您有疑問,可以與您的扣繳單位財務部門核對,如果您發現有其他單位冒用您的身份信息申報個人所得稅,請您及時申訴。
如果查到的單位給申報的收入比實際的多,建議咨詢單位財務。個稅不是僅僅按工資算的,月中取得的其它收入也是要申報計稅的,比如零散領取的出差補貼。已申報稅額為0的話,說明稅前工資減去社保公積金、免稅收入、專項附加扣除等等內容後未達免徵額上限,不用交稅。
居民個人取得工資、薪金所得,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和特許權使用費所得,由扣繳義務人按月或者按次預扣預繳稅款。
符合需要辦理匯算清繳情形的納稅人,應當在取得所得的次年3月1日至6月30日內,向任職、受雇單位所在地主管稅務機關辦理匯算清繳。沒有任職、受雇單位的,向戶籍所在地或經常居住地主管稅務機關辦理。
居民個人取得利息、股息、紅利所得,財產租賃所得,財產轉讓所得和偶然所得,由扣繳義務人按月或者按次代扣代繳稅款。扣繳義務人未扣繳稅款的,納稅人應當在取得所得的次年6月30日前,向主管稅務機關繳納稅款。
6. 個人所得稅上面與實際工資相差太大
個人所得稅app上的個人工資和實際發放的工資相差大,有兩種可能。
第一種:個人收入高於個人所得稅app的工資數時,多半是公司為了「節省」個人所得稅的支出,或者為了「節省」公司承擔的員工保險部分支出。
我們都知道個人所得稅是根據個人的工資算出來的,月工資超過了5000,就要繳納相應的個人所得稅,有的企業為了節省這部分的稅款,就低報工資,這樣就會少產生或者不產生個人所得稅了。
還有就是職工的社保,社保的基數是根據個人實際工資來定的,實際工資越高,社保基數就越高,相應的繳納的社保款項就越高,這時公司承擔的部分就會增加,加大公司的支出,為了避免這種情況,有些公司也會採取低報工資的方法。
第二種:個人收入低於個人所得稅app的工資數時,多半是公司為了「節省」企業所得稅而虛列的工資。
公司的企業所得稅是根據公司的利潤值繳納的,利潤值越小,繳納的所得稅就越少,當公司沒有足夠的成本費用票而且公司的利潤值也很大時,就會有高報工資的可能,提高公司的成本費用支出,避免一部分的所得稅。
這兩種情況都是錯誤的,是不應該的,不管是上述那種情況,只要發現自己的實際發放工資與個人所得稅app中的工資數不同時,一定要與公司的財務人員確定原因,以免對自己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麻煩
7. 個人所得稅app查的工資與實際收入不符是什麼情況
個人所得稅app查的工資與實際收入不符是因為個人所得稅APP內顯示的工資是大家稅前的工資,實際收到的工資是扣去五險一金、社保、公積金等之後的實際工資。所以公民在公司面試的時候,應該詳細問清楚,公司發的工資是稅前工資還是稅後工資,員工到手的工資是多少。這樣有利於公民在面試公司方面有一個好的選擇。
一、個人所得稅app查的工資與實際收入不符
個人所得稅app查的工資與實際收入不符是因為個人所得稅APP內顯示的工資是大家稅前的工資,實際收到的工資是扣去五險一金、社保、公積金等之後的實際工資。應發工資是屬於稅前工資,而實發工資是用人單位代扣除社保和個人所得稅之後的工資。實發工資比應發工資要少。如果收入相差不是很大,這是正常現象,但是如果APP上顯示工資與實際工資相差很多,這可能是因為公司虛報了大家的工資,公民需要謹慎。
二、稅前工資與應發工資與實發工資
稅前工資等於應發工資,即未交納個人所得稅前的工資,包括基本工資、績效、獎金、津貼和補貼。而稅後工資指的是稅前工資扣除個人所得稅、社保和公積金中的個人交納部分後,實際到手的工資收入。適用稅率:1、工資薪金所得,適用九級超額累進稅率,稅率5%-45% ;2、個體工商戶的生產經營所得和對企事業單位的承包經營、承租經營所得適用五級超額累進稅率,稅率5%一35%;3、稿酬所得,適用比例稅率,稅率為20%,並按應納稅額減征30%
。
綜上所述,公民的工資在超過一定的數額的時候,應該積極的繳納個人所得稅。公民可以根據相關的公式,計算出自己應交的金額。公民心裡應該對自己的工資有個大概的了解。在工資金額發生變化的時候,員工應該清楚工資變動的具體原因。
8. 為啥收入是1.8萬,個稅APP收入是1.7
這是因為個人所得稅APP內顯示的工資是我們稅前的工資,實際收到的工資是扣去五險一金、社保、公積金等之後的實際工資。應發工資是屬於稅前工資,而實發工資是用人單位代扣除社保和個人所得稅之後的工資。實發工資比應發工資要少。
如果收入相差不是很大,這是正常現象,但是如果APP上顯示工資與實際工資相差很多,這可能是因為公司虛報了我們的工資。
例如:公司原本實發14萬,扣了不少稅,但在App上顯示我一分都未交,年收入只有57000,這種情況如果公司單獨找我們收稅,我們拿起法律武器保護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