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軟體資訊 > app瘋狂的採集數據為了什麼

app瘋狂的採集數據為了什麼

發布時間:2023-05-18 06:13:21

『壹』 手機APP過度採集個人信息的危害有哪些

近段時間我也被詐騙電話騷擾過。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近幾年利用網路過度或非法獲取、濫用個人信息的問題愈發嚴重。
個人信息泄露普遍,APP成重災區
在中消協和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聯合發布的「2018年十大消費維權輿情熱點」榜單中,「個人信息保護缺失」高居第二位,可見公眾對於個人信息泄露之的重視和厭惡。
而目前個人信息泄露主要分以下3種情況:個人信息過度收集、個人信息擅自披露或向第三方共享、個人信息非法買賣,三種情況情節嚴重性依次加深。
而近些年APP大行其道下,手機APP已成個人信息泄露重災區,通過APP過度收集個人信息的然後販賣的情況十分嚴重。
據國家互聯網應急中心發布的《2019年上半年我國互聯網網路安全態勢》指出,500萬APP平均每款收集20項個人信息和設備信息,前一千款APP平均申請25項許可權,其中申請了與業務無關的撥打電話許可權的APP數量佔比超過30%,且大量APP存在探測其他APP或讀寫用戶設備缺猛談文件等異常行為。
中消協去年8月發布的《APP個人信息泄露情況調查報告》顯示,85.2%的受訪者遇到過個人信息泄露情況,而個人信息泄露的主要途徑中,62.2%是未經本人同意收集,61%是故意泄露和出售,57.4%為系統漏洞。
而這些人信息泄露後,接收到推銷電話或簡訊騷擾、詐騙電話、垃圾郵件的比例分別為86.5%、75.0%、63.4%。筆者也是深受其害,近期幾乎平均每天都有一個推銷騷擾電話,讓人煩不勝煩!
可以說手機App過度採集個人信息呈現普遍趨勢,特別是手機通訊通和位置信息。而很多APP你還必須得讓他獲取這些信息,要不然你就沒法安裝。這就造成了很多人在安裝APP是從來不看或偶爾看看應用許可權和用戶協議或隱私政策,而即使看協議的,多數也只是大概看一看。
可以說手機App出現個人信息嚴重泄露,即與人們安全意識淡薄有關,但更重要的是法律不完善、監管不到位,懲罰不嚴甚至根本沒有懲罰措施下,企業根本就不重視用戶個人數據安全問題。
泄露事件頻發,企業忽視數據安全
因此很多掌握著海量公民個人信息的公眾企業、特別是大型互聯網公司已成為公民個人信息泄露的重災區。
在企業,信息安全部門因為只有投入沒有產出,老闆不願意加大投入往往成為邊緣部門,想著只要不出事就行,但現實往往卻事與願違。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企業出現個人信息泄露,根據Risk Based Security公布的數據,2019年已經發現超過3800多起數據泄露事件,與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54%。
而除了數據泄露事件越來越多,被泄露的數據量也越來越大,涉及的犯罪金額越來越大。
2014年12月一份當年130萬條包含考研學生姓名、性別、手機號、座機號碼、身份證號、家庭住址、郵編、學校、報考專業等等個人信息的文件上被賣了1.5萬元。

而在2018年國內的重大數據泄露案件中,圓通2014年的10億條用戶個人信息數據被出售,售價1比特幣;順豐3億條用戶個知握人信息數據被出售,售價2個比特幣;華住旗下多個連鎖酒店2.4億條、涉及1.3 億人的客戶開房數據被出售,數據標價8個比特幣,約合人民幣 35 萬人民幣。
可見,社交、快遞、酒店等手握大量個人隱私數據公司,在數據安全方面投入有限,崗位薪資偏低的情況下根本招不到高水準的程序員,邊緣化信息安全部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鍾,資料庫的防護也就成紙糊的,徹底成為犯罪分子隨意進出的場所。因此出現了只需花幾百塊就能買上萬條「最近三天」外賣用戶的姓名、電話、地址、訂餐次數等隱私信息。
而企業一旦發生數據泄露事件,帶來的損失也是巨大的。據IBM Security和Ponemon Institute發布的最新調查報告顯示:2018年每次數據泄露的平均成本為386萬美元,而大規模的數據泄露帶來巨額損失,泄露的數據超過100萬條預計會造成 4200 萬美元的損失,超過 5000 萬條會帶來 3.88 億美元的損失。
而2018年Facebook就因為8700萬用戶數據遭泄露及不當使用被美國罰了50億美元,成為美國政府對科技公司開出的最大罰單。
而在各國陸續制定個人信息保護的相關法律下,未來那些不重視個人數據保護而造成重伏碰大數據泄露的公司,將面臨如臉書一般的巨額罰單。而對於像圓通、順豐這樣的國內企業來說,這樣頭懸「達摩克利斯之劍」的日子即將到來。
《個人信息保護法》列入立法規劃
個人信息數據泄露問題這幾年來一直是國內法律界、商界、甚至是普通民眾關注的重點,因此個人信息保護法的制定也一直都牽動各方神經。
而自從三年前歐盟推出《一般數據保護條例》,國內對於個人信息保護立法的呼聲一直不斷,而中國版的《一般數據保護條例》出台已經可期了!
21日法工委發言人臧鐵偉在第一次記者會表示:個人信息保護法已經列入了本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的立法規劃,將按照立法工作計劃,適時提請常委會審議。
22日,民法典人格權編草案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三審,三審的草案稿將具有識別特定自然人的功能的個人電子郵箱地址、行蹤信息納入個人信息范圍,受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
可以說自從三年前歐盟《一般數據保護條例》的出台並實施,全球各國紛紛加快了相關法律的制定,目前為止包括日本、巴西等國,全球有超過50個國家或地區已經制定了個人信息保護法律。
世界頭號經濟體美國也是動作迅速,被稱為《雲法案》的《澄清境外數據的合法使用法案》在2018年3月出台,號稱美國有史以來最嚴格的隱私保護法案《加州消費者隱私法案》在《雲法案》3個月之後通過,並將於2020年正式生效。
而中國《個人信息保護法》的制定能讓我國法律和國際迅速接軌,不僅利於國內外企業的業務開展與合作,也有利於保護我國公民的隱私。

『貳』 數據的採集是為了進行數據分析和統計嗎

數據的採集是為了進行大禪數據分析和統計。數據採集是市場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塵仿缺因為是進行科學性數據分析的基礎,採集數據的准確性直接關繫到數據分析結果的價值派辯,所以科學的數據採集方法將是數據分析師分析的前提。

『叄』 為什麼現在很多app進去都要查看我們通訊錄,通話記錄

這種APP,如果不是通訊類的還必須要允許訪問通訊錄聯系人等,那麼多半就是個流氓軟體!

一般來說正規的APP只會建議開啟通訊錄,這些APP對我們不會造成太大的影響,它們無非是先根據你的通訊錄幫你找到其他也正在使用這款軟體的朋友,或是「自作主張」的推薦給通訊錄中的其他人,這種許可權我們完全可以選擇不開啟,對正常使用該軟體幾乎沒有任何影響,如果以後需要開啟也可以自己手動打開。

除了正規APP,其他的流氓軟體不但會要求開啟通訊錄、通話記錄,有些甚至會要求必須打開地理位置、允許刪除通話記錄、讀取簡訊等,如果不允許,軟體就無法使用一直閃退,這個時候建議大家還是直接刪掉這個軟體吧,否則你就會像「裸奔」一樣暴露在這款APP面前。

舉個例子,網路地圖也會要求打開地理位置許可權,但不打開同樣可以進入軟體,大不了就是無法獲取當前位置沒辦法導航,手動輸入位置後就可以查看路線了,在這種大數據時代,很多APP都在通過收集用戶個人信息賺錢,如果允許了惡意APP查看通訊錄,他們很有可能會根據你的通話記錄和通訊錄找到你的家人朋友然後把這些電話號捆綁出售。

下載APP時,最好選擇正規的應用商店或官網,下載之前先查看軟體有沒有非常過分的許可權要求以及下載人數和有沒有廣告,並不是說應用商店的軟體就一定是非常安全和正規的,凡事沒有絕對,他們完全可以不帶任何病毒或捆綁插件只需要開啟你的手機許可權,然後販賣。
更多優質內容,請持續關注鎂客網~~

放在以前,各類APP安裝時需要的許可權其實沒有多少。而現在,哪怕是一款簡簡單單的APP,我們在安裝時會發現它申請的許可權也很多。這是為啥呢?我是 科技 和軟體行業的工作者,所以對這一塊還是比較了解的,現在將一些原因告訴大家:

1、 收集手機號資源 :

其實很多時候,APP安裝時提示需要通訊錄許可權,這個許可權可能和它本身的功能並沒有什麼關系,而是 APP服務商為了收集客戶的資料,為後續的營銷助力 。

2、 風控要求 :

其實很多APP是涉及風控的,比如像金融類APP、小額借貸類的APP,它們 為了風控需要,是要讀取你的通訊錄的,以便必要時能聯繫到你或者你的家人朋友。

所以我們經常在網路上看見,不少年輕人經歷了網路借貸,然後遭到電話轟炸。我們了解了這個原理,其實就可以避免了,比如在安裝這類APP時,通過手機手機嚴格禁止此APP讀取通訊錄許可權,或者做個假的通訊錄即可。

3、 實名制要求 :

隨著工信部對於固話和手機的實名制要求, 現在的手機號已實現全面實名制了 。不像以前在大街上可以買到未實名的臨時手機號,現在行不通了。

因為手機號是實名制的,所以一些 APP就可以通過用戶的手機號綁定來實現實名認證流程,這樣對於用戶而言更加便捷 。按現在的趨勢,未來手機號可能能證明一個人的身份。

綜上,現在各類APP之所以要讀通訊錄,主要原因就是: 收集信息+實名制要求 。為了避免我們信息的泄露,建議大家在安裝APP時拒絕此許可權申請。當然了,有些APP如果讀不了通訊錄許可權,甚至都無法正常運行,對於這類APP,如果必要則開啟通訊錄許可權即可。

安裝app後初次使用都會要求各種各樣的許可權,其中申請通訊錄和通話記錄的許可權是經常出現的。那麼,app獲取到這些信息能夠干什麼呢?有些不相乾的app又為什麼要獲取這些信息呢?

第一,收集用戶信息。現在是數據為王的時代,用戶信息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金錢。這些信息進可以做推廣,退可以交換出售。技術可以的,再加上別的信息去分析重組,就能夠通過技術手段變現,比如探針盒子。還有些是本著大家都搜集那我也搜集好了的目的去的。

第二,某些功能確實需要這個許可權。通過簡訊的方式讓用戶去推廣;通過讀取通訊錄,當時用戶撥號,比如觸寶電話等;通過讀取通訊錄,匹配使用該app的賬號,推薦添加好友,比如微信等。

第三,風控的需要。主要是現金貸一類,未按時還款或者不還款的用戶,瘋狂騷擾該用戶的通訊錄聯系人

接觸過相關的工作,過來說兩句。

以前做過某個不知名的APP的數據分析工作,主要乾的說白了就是採集使用APP用戶的手機號碼,然後給他們發活動促銷簡訊。。為啥現在很多app進去都要查看咱們的通訊錄?不用想,肯定是對公司那邊有用阿。發簡訊的過程也叫做「拉活」也就是當你使用APP的頻率變少後,可以通過發簡訊的形式,向你推薦新的活動,如果你看到簡訊後成功進入APP操作,那麼你就又屬於APP的活躍用戶了。

這些用戶群的電話號碼,對用戶來說,基本上都不屬於隱私了,因為你現在只要玩手機的話,到處都需要電話號碼,很多APP,要想登陸的話,都需要電話號碼作為登陸賬號,微信qq什麼的都不行。

但是這個用戶的號碼集,對公司來說那就是相當有用了。我舉個例子,比如有兩家APP,同樣都是做直播的,然後兩家公司各有各的用戶手機號碼集。有一天,甲家APP的數據分析員決定跳槽,那麼他就可以帶著甲家公司的用戶手機號碼集跳槽到乙家公司,這些數據就值錢了,因為兩家是市場上的競爭對手,並且受眾群體有著相似的特徵。如果你平時看的是甲家的直播APP,然後某一天收到了乙家的直播推薦簡訊,你又從來沒有使用過乙家的直播APP,這其中有人牟利的可能性就非常大了。。

早在2014年,央視《每周質量報告》就曝光過大量安卓手機應用在安裝時需要開放通訊錄、地理位置等許可權,從而嚴重威脅用戶隱私安全的情況。彼時有業內人士分析,這一現象的背後是販賣隱私信息的利益鏈已形成,不法手機應用廠商通過手機許可權獲得用戶的隱私信息後再轉賣,從而獲得不菲的灰色收入。

朋友們,雖然現在用戶上網普遍會泄露自己的手機號碼,但是如果有人以此牟利販賣號碼集卻是犯法的!大家可要記住了!

很簡單啊,人家要你的數據,要你的關系鏈,進行推廣和二次營銷,從而獲得更多的用戶或者收益!

APP讀取通訊錄後就可以知道你這個當前用戶有哪些聯系人,是怎樣一個關系鏈情況,同時通過其後台的大數據進行分析統計,然後再有針對性的對你通訊錄上的人進行騷擾營銷,最簡單的方式可能就是發一條簡訊。

這里我舉個例子,之前我經常收到脈脈的簡訊,上面寫的是這樣的:xx,某某對你很期待!ta向你發出邀請,希望添加你為最重要的職場人脈等等。

我一看,這某某就是我以前的同事,第一反映就想點簡訊中的鏈接。你看,脈脈這營銷手段是可以的吧!其實這就是讀取對方的通訊錄後,系統自動根據通訊錄上的手機號進行自動發送,從而誘導你來安裝他的APP。由於通訊錄上的聯系人,基本上都是和你相關和認識的人,利用這種關系來進行營銷,人們的戒備心理會不自然的下降,很容易上鉤。而脈脈這種方式,還算 是 簡單粗暴的,完全還可以更精準更隱蔽。

所以你知道現在為什麼詐騙電話、垃圾簡訊這么多嗎?很大程度就是我們把自己的信息交出去了,然後人家APP廠商再進行二次開發,好點的廠商就自己用,惡心點的就將你的信息在轉手出去,然後咱們的信息就在黑色產業鏈中被充分利用。

看了評論我真的是,獲取手機許可權並不是真的一定會獲取手機號碼,那隻是許可權,獲取手機設備信息,也就是手機本身的信息,而不是獲取手機號碼,獲取手機號碼是非法的,而且樓下說實名制問題,實名製表示你在APP開通賬戶需要實名制,需要簡訊驗證,而不是自動獲取手機號碼,金融風控APP一樣的道理,入過APP獲取不到手機許可權那就連不了網,有些功能用不了,比如拍照,語音等這些都是需要獲取許可權的,為什麼現在需要許可權以前不需要,因為以前不需要是因為國家沒有做出明確規定,都是默認開通的,現在是需要手機持有人主動給APP賦許可權,表明現在國家對數據安全問題更加註重了,人對自己的數據信息也更加註重保護隱私了。

現在的APP在安裝的時候,獲取用戶的許可權已經是司空見慣的事情了,最少的也得獲取三四項手機許可權,而且在這些獲取的權利裡面大概可以非常三類,一類是必要許可權,比如儲存許可權,沒有這些許可權應用是無法正常運營的,或者應用內的某些服務是無法提供的;二類是非必要許可權,通常是為了更好的為用戶服務的許可權,比如網路地圖APP需要獲取用戶的位置信息,這類許可權用戶不同意可以關了,只不過網路APP無法定位到你的位置信息了,但找地方、查路線這些服務還都是可以享受的;三類就是一些流氓要求,有些app提供的服務和想要獲取的許可權完全不相干,這其中大部分是為了或許用戶數據,方便自己進行營銷、創新,還有一部分則是更加明顯的兜售用戶的個人信息。

不過對於絕大多數消費者來講,我們在安裝APP的時候很難去一一辨別哪些許可權是必要的,哪些許可權又是非必要的,而且把這種辨別的工作劃分給用戶去做,我認為本身這就是不太合理的,就相當於讓一個非專業人士去做專業的工作,這樣既不利於效率也不利於安全。而且這種隨意獲取手機許可權的情況,多數是發生在安卓手機上面,比如蘋果的AppStore,應用開發者上傳app的時候,涉及獲取用戶許可權,就必須說明為什麼要獲取這項許可權,理由不成立就不能上架,這也是為什麼IOS系統更加安全和干凈的原因。

只是對於安卓系統來講,由於其本身就是開源系統,所以很難去鑒別應用的質量和正規性,目前華為、小米等手機廠商的應用商店,相對於早期來講已經做了很大的改進了,一般非本應用商店上架的APP,在用戶安裝的時候都會有格外提醒,當然沒有辦法進行強制攔截,不過這也只是對APP的監控上,對於每個應用需要獲取哪些用戶許可權,以及許可權獲取的是否正當,目前所有的安卓應用商店都沒有做到這一點。

更為客氣的是,目前還有很多比較正規的APP都開始非常強勢的索要用戶許可權,從用戶的角度來看,獲取通訊錄跟該APP提供的服務沒有半毛錢關系,但如果我們不同意這項許可權的話,APP方就直接宣布「由於沒有開通某個許可權,APP無法安裝」,簡直就是耍流氓啊。

因此對於安卓系統來講,我認為確實需要加強這方面的監管,以更好地保護用戶隱私,應用的開發者這一方幾乎是指望不上的,有利益需求怎麼可能放棄這塊蛋糕的,縱然從監管的角度來講這將非常困難,但確實非常有必要的,否則在互聯網時代每個用戶的數據都可以花幾十塊錢就能買到的話,這對個消費者來講會有很大的安全隱患,對於整個 社會 來講也將會有巨大的安全風險。

手機現在已經是我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的東西了!現在的手機已經不像以前那樣了,電話簡訊基本都被弱化了。現在手機基本都靠下載各種app來體現自己的價值。而我們現在下載很多軟體剛進去都需要輸入自己的手機號碼,也就是含有通訊錄,這樣我們的隱私也就被盜了!放在一起也沒有下載app也不要多少許可權,但是現在開始,沒有手機號碼沒有通訊錄基本用不了app,這樣是為什麼呢?

在15年的時候,全國開始實名制手機號碼,也就是一個號碼就能查到你!而有的軟體就需要實名制例如支付寶、微信、qq、淘寶等,這樣一個手機號碼就可以解決實名制問題而去更加方便快捷。

而app獲取我們的通訊錄里的信息可以說就是一個霸王條款!為什麼要獲取通訊錄呢?這是因為app後台可以查看到你的大量信息。由此可以收集客戶資料,這樣app就更懂你,知道你需要什麼,不需要什麼!

現在的 社會 叫大數據 社會 ,什麼叫大數據時代,就是了解你的各種信息。而我們可能不經意間就會泄露自己的隱私。我們在下載軟體時要在正規商店裡下載,一些不需要手機號和通訊錄的最好都拒絕!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有一點隱私!

經常會收到很多垃圾簡訊,比如,各種App所提供的「找伴侶」,貸款等等一些垃圾信息,煩不勝煩。可是,你又退訂不了,因為即使它給你提供了什麼發送「字母」退訂,實際上反而中了它的圈套,可能它設定的是「你默認」。

為什麼你的手機號碼被泄露呢?被這些App知道呢?究其原因,還是在於我們下載一些App的時候,它會要我們進行手機驗證,注冊。

除了這些之外,它們還會題主提到的內容「讀取通訊錄等等」,原因有兩種:

我們不排除有些App,讀取通訊錄是為了更方便我們找到朋友,能夠更好的為用戶服務,比如,支付寶,QQ以及微信通過讀取,獲得用戶信息,能夠更好的推薦朋友等等。

建議:有甄別App的能力,一些大企業App也應該盡量不讓它們讀取你的聯系人信息,定位等等。

其實很多APP並非出於本身功能需要要求通訊錄和通話記錄許可權,這兩項信息都屬於隱私級別很高的許可權,但是很多人為了使用APP而不得不選擇妥協或者忽視。

很多平台為了自身收集大數據和關聯用戶推廣的需求,強行要求通訊錄許可權而不詳細說明用途,這本身就是不合規的,侵犯了用戶的選擇權。只是目前我們國家針對這方面的立法不健全,也沒有人去主張這個許可權。李彥宏也因為說了一句真話:中國人愛用隱私換方便,而被很多人噴,真相本來就是這樣,只是都不願意承認罷了。

互聯網時代,普通用戶在平檯面前就是處於裸奔的狀態,沒有人會為用戶隱私負責。之前發生過的大量的用戶隱私泄露事件,最終也只是幾句道歉了事。所以希望大家應該有安全意識,不要輕易使用一些來路不明的APP,盡量拒絕獲取通訊錄的APP。

『肆』 美團被曝24小時瘋狂獲取定位信息,5分鍾一次,暴露出了哪些問題

這一次,一位電子愛好者在對軟體進行測試的過程當中,發現美團app在24小時內一直不間斷的瘋狂的獲取她的定位信息,時間間隔為五分鍾一次,他認為這樣的獲取方式很明顯是不合理,同時也是不合法的,隨後就把自己掌握的一些證據公布到了網上。今天就跟大家來探討一下美團app為什麼要獲取我們的定位,以及這樣的方式暴露了哪些問題。

第三,這樣的情況應該如何解決?

既然這一次的事情已經鬧得沸沸揚揚,那麼我們也希望工信部能夠對這樣的軟體進行監控。畢竟我們都知道,在國內之所以有如此多的電信詐騙以渣隱及其他的網路安全問題,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居民的個人隱私沒有辦法得到保障,才導致很多犯罪分子可以輕而易舉地掌握我們的個人信息。

『伍』 眾多APP「瘋狂」索取用戶信息目的何在

1月3日,支付寶開放年度個人賬單查詢之後,芝麻信用「搭便車」讓消費者「被選擇」授權獲取個人信息的事實在網上曝光。隨後,中國人民銀行約談支付寶和芝麻信用。近日,關於一些APP過度索權和個人金融信息安全的話題成為輿論焦點。

「新華視點」記者調查發現,為了收集用戶信息,在大數據時代占據市場先機,一些APP過度索取消費者許可權的情況近乎「瘋狂」,相關法律和監管滯後。

「沒人知道哪些數據會成為未來商業發展的重點,所以,擁有足夠多的數據才是重點」

「大數據時代,沒人知道哪些數據會成為未來商業發展的重點,所以,擁有足夠多的數據才是重點。搜集的數據越多,營銷價值就宴型越大。」一位從事互聯網營銷的業內人士一句話點破了其中奧秘。

——法無「明」權,保護零散。我國目前對公民個人信息權利的保護始終是依附在隱私、網路安全等領域進行保護,尚未形成法定的獨立權利,這直接導致相關保護規范力度不足,措施不夠。「大多是概括性、原則性的規定,執行力非常缺乏。」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大數據和人工智慧法律研究中心主任汪慶華說。

——侵權普遍,維權困難。有專家形象地將目前消費者個人信息被侵犯的環境比喻為「溫水煮青蛙」。在企業大量不同程度地違法採集使用個人信息的環境中,消費者不但難以知曉有哪些規范能夠支持自己維權,甚至都難以知曉自己已被侵權。

——一些「實名制」規定有漏洞。汪慶華認為,目前,各種「實名制」相關規定質量參差不齊,有些地方的規定甚至成為授權企業過度採集信息的合法依據。

「越是大的平台、知名的公司,就越需要珍惜用戶,保護和捍衛用戶的個人信息,經合情合法授權利用,是一個企業不可動搖的理念。」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生活服務電商分析師陳禮騰表認為,掌握大量原始數據的企業,更應自覺承擔起保護個人數據的責任,「APP中包含了用戶諸多隱私信息,若不能好好保護反而『偷偷摸摸』獲取更多信息,將極大影響用戶的使用安全感。」

強化監管勢在必行

汪慶和祥岩華認為,雖然我國已經有多部相關法律法規加強對個人信息和與互聯網相關的消費者權益的保護,但隨著互聯網快速發展,需要確立一個和其他人格權區分的個人信息權,在立法層面將原本分散的保護規定整合起來,建立起專門的保護機制。

上海漢盛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李旻認為,支付寶年度賬單默認勾選協議這類現象的發生不是偶然。「從用戶服務協議的簽訂是否在醒目位置明示、協議內容是否合法合規等要素看,電商立法勢在必行,以進一步完善平台條款的合法性,理清用戶與平台的法律關系。」

此外,強化對巨頭企業行為合法性的行政監管非常重要。尤其是針對消費者被侵權,但尚未察覺損失的情況,要有針對性地對企業展開檢查,建立適當的個人信息侵權行為行政處罰機制。

1月2日,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對江蘇省消保委訴網路涉嫌違法獲取消費者個人信息及相關問題正式立案。「發展公益訴訟,塑造社會在個人信息領域維權意識,支持各地消費者保護協會代表消費者維權有積極的作用。」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未來法治研究院研究員熊丙萬表示。

北京志霖律師事務所副主任趙佔領說,雖然管理諸多應用程序不太現實,但監管部門可以從應用商店入手,通過管平台來間接管應用,加強應用商店的審核標准,不斷改善應用過度索取用戶信息的情況。

『陸』 幾乎所有APP都在收集人臉,這是為什麼呢

關於這個問題,我認為人臉識別是基於人的面部特徵信息進行身份識別和驗證。它的優點既方便又安全。例物慶如,雲脈的人臉識別系統可以准確地確定人臉的三維位置,而且速度很快。在實際應用中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可以通過用戶後台和用戶應用程序進行遠程操作。並且管理方便快捷,採用人臉讀取演算法燃則,實現罩段握了實時動態多人臉檢測與跟蹤以及高精度人臉識別。

閱讀全文

與app瘋狂的採集數據為了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手機怎麼調整app大小 瀏覽:451
加密門禁卡揭秘 瀏覽:135
詞釋pdf 瀏覽:989
安卓手機上如何停止自動續費 瀏覽:880
加密編碼摘要 瀏覽:785
疫情命令黨 瀏覽:496
java轉sql 瀏覽:705
android獲取apn 瀏覽:74
phpfpm進程池 瀏覽:793
解壓掏耳朵音頻 瀏覽:674
爬香山解壓 瀏覽:952
演算法導論回溯 瀏覽:343
開盤指標源碼查詢 瀏覽:528
有道雲保存伺服器出錯 瀏覽:641
生成360文件夾 瀏覽:1004
圖庫的文件夾是哪個 瀏覽:506
程序員為什麼葯學日語 瀏覽:424
熟悉linux常用命令 瀏覽:860
印度外賣小哥是程序員 瀏覽:414
紹興程序員開發駐場流程 瀏覽: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