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常見糖尿病的並發症有哪些
糖尿病並發症可分為急性並發症和慢性並發症兩類。
(1)急性並發症
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高滲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簡稱高滲性昏迷,是糖尿病的急性並發症,一些患者可以此為首發症狀。
②感染:糖尿病患者常發生癤、癰等皮膚化膿性感染,可反復發生,有時可引起敗血症和膿毒血症。皮膚真菌感染,如足癬也常見,真菌性陰道炎和巴氏腺炎是女性糖尿病常見並發症。此外,肺結核、尿路感染也常見於糖尿病患者。
(2)慢性並發症
①大血管病變:與非糖尿病人群比較,糖尿病人群中動脈粥樣硬化的患病率較高,發病年齡較輕,病情進展也較快。大、中動脈粥樣硬化主要侵犯主動脈、冠狀動脈、腦動脈、腎動脈和肢體外周動脈等,引起冠心病、缺血性或出血性腦血管病、腎動脈硬化、肢體動脈硬化等。肢體外周動脈粥樣硬化常以下肢動脈病變為主,表現為下肢疼痛、感覺異常和間歇性跛行,嚴重供血不足可導致肢體壞疽。
②微血管病變:微血管是指毛細血管和微血管網,微血管病變主要表現在視網膜、腎、神經、心肌組織,其中尤以糖尿病腎病和視網膜病最重要。
糖尿病腎病常見於病史超過10年的患者,是1型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在2型糖尿病,其嚴重性次於冠狀動脈和腦血管動脈粥樣硬化病變。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常見於糖尿病病程超過10年,大部分患者合並程度不等的視網膜病變,是糖尿病微血管病變的重要表現,是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心臟微血管病變和心肌代謝紊亂可引起心肌廣泛灶性壞死等損害,稱為糖尿病心肌病,可誘發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和猝死。
③神經病變:臨床上先出現肢端感覺異常,分布如襪子或手套狀,伴麻木、針刺、灼熱或如踏棉墊感。有時伴痛覺過敏。隨後有肢痛,呈隱痛、刺痛或燒灼樣痛,夜間及寒冷季節加重。後期可有運動神經受累,出現肌張力減弱,肌力減弱以至肌萎縮和癱瘓。糖尿病自主神經病變也較常見,表現為瞳孔改變、排汗異常、胃排空延遲、腹瀉(飯後或午夜)、便秘等胃腸功能失調。體位性低血壓、持續性心動過速、心搏間距延長等心血管自主神經功能失常,以及殘尿量增加、尿失禁、尿瀦留、逆向射精、陽痿等。
④眼的其他改變:除視網膜病變外,糖尿病還可以引起黃斑病、白內障、青光眼、屈光改變、虹膜睫狀體病變等。
⑤糖尿病足:糖尿病患者因神經末梢病變,下肢動脈供血不足以及細菌感染等多種因素,引起足部疼痛、皮膚深度潰瘍、肢端壞疽等病變,統稱糖尿病足。
『貳』 糖尿病並發症
1、糖尿病腎病
2、糖尿病眼部並發症
(1)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
(2)臨泉康復醫院 與糖尿病相關的葡萄膜炎 大致上有以下4種情況:①與糖尿病本身相關的葡萄膜炎;②感染性葡萄膜炎,糖尿病患者發生內源性感染性眼內炎的機會較正常人明顯增加;③伴有一些特定的葡萄膜炎類型,但二者是偶然的巧合,抑或是有內在的聯系;④內眼手術後的感染性眼內炎或無菌性眼內炎。多發生於中年人和老年人糖尿病患者。
(3)糖尿病性白內障 發生在血糖沒有很好控制的青少年糖尿病患者。多為雙眼發病,發展迅速,甚至可於數天、數周或數月內發展為完全混濁。
3、糖尿病足
4、糖尿病心血管並發症:包括心臟和大血管上的微血管病變、心肌病變、心臟自主神經病變,引起糖尿病患者死亡的首要病因。冠心病是糖尿病的主要大血管並發症,研究顯示,糖尿病患者冠心病的死亡風險比非糖尿患者群高3~5倍。其病理機制是動脈粥樣硬化,高血糖、高收縮壓、高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增高、高密度脂蛋白下降、年齡、性別、吸煙、家族史均是其發病的危險因素。
5、糖尿病性腦血管病:是指由糖尿病所引起的顱內大血管和微血管病變,據統計,2型糖尿病患者有20%~40%會發生腦血管病,主要表現為腦動脈硬化、缺血性腦血管病、腦出血、腦萎縮等,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
6、糖尿病神經病變
『叄』 糖尿病並發症都有哪些
糖尿病並發症可分為急性並發症和慢性並發症兩類。
(1)急性並發症
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高滲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簡稱高滲性昏迷,是糖尿病的急性並發症,一些患者可以此為首發症狀。
②感染:糖尿病患者常發生癤、癰等皮膚化膿性感染,可反復發生,有時可引起敗血症和膿毒血症。皮膚真菌感染,如足癬也常見,真菌性陰道炎和巴氏腺炎是女性糖尿病常見並發症。此外,肺結核、尿路感染也常見於糖尿病患者。
(2)慢性並發症
①大血管病變:與非糖尿病人群比較,糖尿病人群中動脈粥樣硬化的患病率較高,發病年齡較輕,病情進展也較快。大、中動脈粥樣硬化主要侵犯主動脈、冠狀動脈、腦動脈、腎動脈和肢體外周動脈等,引起冠心病、缺血性或出血性腦血管病、腎動脈硬化、肢體動脈硬化等。肢體外周動脈粥樣硬化常以下肢動脈病變為主,表現為下肢疼痛、感覺異常和間歇性跛行,嚴重供血不足可導致肢體壞疽。
②微血管病變:微血管是指毛細血管和微血管網,微血管病變主要表現在視網膜、腎、神經、心肌組織,其中尤以糖尿病腎病和視網膜病最重要。
糖尿病腎病常見於病史超過10年的患者,是1型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在2型糖尿病,其嚴重性次於冠狀動脈和腦血管動脈粥樣硬化病變。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常見於糖尿病病程超過10年,大部分患者合並程度不等的視網膜病變,是糖尿病微血管病變的重要表現,是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心臟微血管病變和心肌代謝紊亂可引起心肌廣泛灶性壞死等損害,稱為糖尿病心肌病,可誘發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和猝死。
③神經病變:臨床上先出現肢端感覺異常,分布如襪子或手套狀,伴麻木、針刺、灼熱或如踏棉墊感。有時伴痛覺過敏。隨後有肢痛,呈隱痛、刺痛或燒灼樣痛,夜間及寒冷季節加重。後期可有運動神經受累,出現肌張力減弱,肌力減弱以至肌萎縮和癱瘓。糖尿病自主神經病變也較常見,表現為瞳孔改變、排汗異常、胃排空延遲、腹瀉(飯後或午夜)、便秘等胃腸功能失調。體位性低血壓、持續性心動過速、心搏間距延長等心血管自主神經功能失常,以及殘尿量增加、尿失禁、尿瀦留、逆向射精、陽痿等。
④眼的其他改變:除視網膜病變外,糖尿病還可以引起黃斑病、白內障、青光眼、屈光改變、虹膜睫狀體病變等。
⑤糖尿病足:糖尿病患者因神經末梢病變,下肢動脈供血不足以及細菌感染等多種因素,引起足部疼痛、皮膚深度潰瘍、肢端壞疽等病變,統稱糖尿病足。
『肆』 糖尿病並發症是什麼
糖尿病並發症是;糖尿病足、糖尿病腎病、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腦血栓、白內障等。
糖尿病是一種終身代謝性疾病。目前只有通過各種醫學手段才能完全控制血糖,才能完全治癒糖尿病。如果血糖控制不好,很可能會引起糖尿病並發症,那麼糖尿病的並發症有哪些呢?
這些都是糖尿病常見的並發症
糖尿病人群發生腦血栓的概率非常高,與非糖尿病患者相比,是非糖尿病患者的12倍。由於糖尿病患者血液中糖分含量較高,血液會變得越來越粘稠,血小板聚集會越來越嚴重,自然血流速度也會變慢,在這種情況下,很容易發生腦血栓。
白內障
資料顯示,在白內障患者中,三成人屬於糖尿病,這是因為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濃度明顯較高,而在眼內房水葡萄糖代謝會轉化為山梨糖醇,物質在晶狀體中積累,然後會出現晶體纖維腫脹,嚴重者可能也會出現骨折和崩解,長時間會出現渾濁影響患者的視力,長期下去也可能導致失明。
感染
糖尿病患者血液中繼續存在高糖現象,而這種環境非常適合細菌的生長繁殖,同時,高血糖還會抑制白細胞對細菌的吞噬能力,這兩方面都會降低抗感染的能力,增加感染的可能性。
糖尿病並發症有多種,如不及時控制,輕度失明,降低抵抗力,嚴重者還可能危及生命安全。雖然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治癒糖尿病的方法,但是有相關的控制血糖的方法,嚴重的可以通過注射胰島素來進行,有些症狀可以通過調節生活習慣和飲食結構來實現。因此,糖尿病患者不要太灰心,積極控制血糖可以預防糖尿病並發症的發生。
『伍』 糖尿病並發症有哪些
長期下去會使全身各個組織器官發生病變,導致急慢性並發症的發生。如胰腺功能衰竭、失水、電解質紊亂、營養缺乏、抵抗力下降、腎功能受損、神經病變、眼底病變等。
『陸』 糖尿病並發症有哪些
糖尿病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無止境的吃葯、打針、測血糖,更像是一個潘多拉魔盒,與它有關的並發症高達100餘種!
單獨聊聊,會讓糖尿病病人失明的並發症——糖尿病視網膜病變,俗稱「糖尿病眼病」。
在糖尿病患者中,約有1/3的患者伴發有糖尿病視網膜病變,並且糖尿病的病程越長,血糖、血壓、血脂控制越差,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患病率就越高,致盲率越大。
據國際防盲協會的數據:2020年,全世界有100萬人因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而失明,300多萬人有中重度視力障礙。
糖尿病控制好血糖就可以高枕無憂嗎?
並不!
糖網是一個相當「狡猾」的疾病,往往發生得悄無聲息,很大部分患者在早期沒有任何症狀,但是視網膜已經在悄悄地被高糖的環境侵蝕,產生一系列的病變。
此時,病變還沒有侵犯到負責我們視力的最核心的區域——黃斑,所以患者的視力並沒有明顯的下降。
一旦患者出現了明顯的視力下降,那就說明病變已經相當嚴重了,到了疾病後期,很多患者會由於眼底出血、視網膜脫落而出現突發的視力急劇下降甚至喪失視力,如果到這時才接受治療,視力也不可能恢復到原本的水平了。
我們來看看糖網的患病率到底有多高:
在有10年1型糖尿病的患者中:約80%的患者會發生糖網,15年以上病程者幾乎100%發生糖網。
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診斷時即有約15%的患者發生糖網,在患病10年的患者中,糖網患病率達到了55%,患病15年以上的患者中,70%的患者會發生糖網。
因此,請不要以為糖尿病控制好血糖就可以高枕無憂。
對於1型糖尿病患者:青春期前或青春期診斷為1型糖尿病的患者在12歲後開始檢查眼底,青春期後診斷為1型糖尿病的患者在患病5年內必須進行第一次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篩查。開始篩查後,建議至少每年復查一次。
對於2型糖尿病患者:在確診後盡快進行首次全面的眼科檢查。如果首次篩查沒有發現視網膜病變,則推薦每 1~2 年檢查一次,若已出現視網膜病變,應根據眼科專科醫生建議縮短復查間隔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