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少數民族傳統節日有哪些
中國一共有55個少數民族,各民族的節日豐富多彩,著名的有:蒙古族的那達慕、傣族的潑水節、傈僳族的刀桿節、彝族的火把節、白族的三月街、哈尼族的扎勒特、藏族的酥油花燈節、景頗族的目腦縱歌、拉祜族的月亮節、苗族的花山節等等。
由於一些少數民族信仰伊斯蘭教,所以出現相同的重大節日,如:古爾邦節等。
蒙古族:那達慕
蒙古語意為「游戲」或「娛樂」。原指蒙古族傳統的「男子三競技」——摔跤、賽馬和射箭。隨著時代的發展,逐漸演變成今天的包括多種文化娛樂內容的盛大慶典活動和物資交流活動。歷史上的那達慕不受時間限制,通常在祭祀山水、軍隊出征、凱旋、帝王登基、正月以及大型慶典等場合舉行。今天的那達慕,在每年夏秋之交舉行,規模一般是看當年牧業的生產情況,小豐收小開,大豐收大開。活動內容除了傳統的「男子三競技」,還有文藝演出、田徑比賽和各類經濟文化展覽以及訂貨洽談、物資交流等。
傣族:潑水節
潑水節即「浴佛節」,是傣族的主要節日,相當於傣族的新年,一般在每年的四月中旬,持續4——7天。當天清晨人們便沐浴禮佛,之後的幾天內大家用清澈的互潑灑,以清洗掉過去一年的不順與坎坷。活動有文潑和武潑,文潑用木盆裝滿清水,同時用樹枝沾滿水,輕灑在對方身上,而武潑是將一整盆水直接全潑出去。在潑水過程中,誰被潑的越多,誰越幸福安康。
彝族:火把節
彝族火把節是彝族最隆重盛大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歷六月二十四至二十七日,彝族各村寨都要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祭天地、祭火、祭祖先、驅除邪惡,祈求六畜興旺、五穀豐登,體現了彝族人民尊重自然規律,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願望。
傈僳族:刀桿節
傈僳族刀桿節,傈僳語叫「阿堂得」,意思是「爬刀節」,它是居住在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瀘水縣境內的傈僳族以及彝族的傳統節日,節期是每年正月十五日。傈僳族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二月初八舉行。流行於保山地區及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傈僳族地區,表演者表演「上刀山」、「下火海」,表現了傈僳族人民不畏艱險的精神。刀桿節這天,幾名健壯男子先表演「蹈火」儀式。他們赤裸雙腳,跳到燒紅的火炭堆里,蹦跳翻滾,表演各種絕技。第二天,他們把磨快的36把長刀,刀刃口向上分別用藤條橫綁在兩根20多米高的木桿上,組成一刀梯。表演者空手赤足,從快刀刃口攀上頂端,並在桿頂表演各種高難動作。如今,這頂驚險的傳統祭奠儀式,已演變為傈僳族好漢表演絕技的體育活動。
哈尼族:扎勒特
「扎勒特「是哈尼語音譯,又稱「大年「。時值農歷十月,故又稱「譯臘和實」,即十月年。節日當天各家要在天井裡殺一隻紅毛公雞,就地煮食,表示祭天。家中成員都要吃一塊雞肉,己出嫁的姑娘不能吃。在農歷十月第一個屬龍日舉行,至屬猴日結束,歷時5天。哈尼族信奉原始宗教,扎勒特節主要是祭獻天神和祖先。夏歷十月第一個屬龍日開始過年,歷時五、六天至半月不等。節日期間殺豬宰羊,舂粑粑,蒸黃糯米飯祭祀天地和祖宗,並宴請鄰近村寨、民族的賓客。人們身著盛裝,走親訪友,求親訂婚,出嫁的姑娘也要帶著酒、肉、粑粑回娘家獻祖拜年。白日里開展盪鞦韆、摔跤、打陀螺、歌舞等娛樂活動。夜晚,在村邊草坪上燃起篝火,各戶抬來桌子,擺上酒肉、粑粑、水果等互相宴飯,充滿友愛歡樂氣氛。
伊斯蘭教:古爾邦節
古爾邦節,又稱宰牲節,爾德節。古爾邦節與開齋節(肉孜節)、聖紀並列為伊斯蘭三大宗教節日。古爾邦節是我國穆斯林的盛大節日。「古爾邦」含有「犧牲」「獻身」的意思,所以一般把這個節日叫「犧牲節」或「宰牲節」。臨近古爾邦節三天,家家戶戶的主婦就忙碌起來了,她們要製作大量的油炸饊子和各種精美點心,為節日期間來家裡賀節的親朋好友和遠方的來客准備充足的美食。節日也成為主婦們廚藝與持家德行的大展示和大競賽。古爾邦節這一天清晨的禮拜,是一年中規模最大的一次禮拜,所有成年男人皆去當地禮拜寺參加聚禮,場面蔚為壯觀。聚禮之後,各家各戶都要到墳地去祈禱,懷念並為死去的親人祈福。在新疆,著名的喀什艾提尕爾清真大寺前的大聚禮結束後,樂師們會登上艾提尕爾清真大寺的門頂,敲起納格拉(鐵殼鼓),吹起蘇爾奈伊(嗩吶),大寺前廣場上的男子們會適時跳起熱烈奔放的薩瑪舞,以表達喜慶之情。
刷題鞏固
01
下列是各少數民族在節日中舉辦的喜慶活動,其中正確的是哪一項( )
A.扎勒特是哈尼族傳統的節日,在農歷十月份舉行,故稱十月年,節日當天各家要在天井裡殺一頭牛,就地煮食,表示祭天。
B.彝族的重大節日有潑水節、關門節和開門節,均與佛教有關潑水節是彝族最隆重的節日,也是雲南少數民族中影響面最大,參加人數最多的節日。潑水節是彝族的新年,相當於公歷的四月中旬,一般持續3至7天。
C.傈僳族的火把節,每年農歷二月初八舉行。流行於保山地區及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傈僳族地區,表演者表演「上刀山」、「下火海」,表現了傈僳族人民不畏艱險的精神。
D.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在每年夏秋之交舉行,規模一般是看當年牧業的生產情況,小豐收小開,大豐收大開。活動內容除了傳統的「男子三競技」,還有文藝演出、田徑比賽和各類經濟文化展覽以及訂貨洽談、物資交流等。
【解析】D。A項扎勒特是哈尼族傳統的節日,在農歷十月份舉行,故稱十月年,節日當天各家要在天井裡殺一隻紅毛公雞,就地煮食,表示祭天。家中成員都要吃一塊雞肉,己出嫁的姑娘不能吃,這里殺的是雞而非牛;B項傣族的重大節日有潑水節、關門節和開門節,均與佛教有關潑水節是傣族最隆重的節日,也是雲南少數民族中影響面最大,參加人數最多的節日。潑水節是傣族的新年,相當於公歷的四月中旬,一般持續3至7天。這里應是傣族而非彝族;C項傈僳族的刀桿節節,每年農歷二月初八舉行。流行於保山地區及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傈僳族地區,表演者表演「上刀山」、「下火海」,表現了傈僳族人民不畏艱險的精神,這里應是傈傈族的刀桿節而非火把節,火把節是彝族的傳統節日。因此,此題正確答案選擇D。
【解析】D。A項扎勒特是哈尼族傳統的節日,在農歷十月份舉行,故稱十月年,節日當天各家要在天井裡殺一隻紅毛公雞,就地煮食,表示祭天。家中成員都要吃一塊雞肉,己出嫁的姑娘不能吃,這里殺的是雞而非牛;B項傣族的重大節日有潑水節、關門節和開門節,均與佛教有關潑水節是傣族最隆重的節日,也是雲南少數民族中影響面最大,參加人數最多的節日。潑水節是傣族的新年,相當於公歷的四月中旬,一般持續3至7天。這里應是傣族而非彝族;C項傈僳族的刀桿節節,每年農歷二月初八舉行。流行於保山地區及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傈僳族地區,表演者表演「上刀山」、「下火海」,表現了傈僳族人民不畏艱險的精神,這里應是傈傈族的刀桿節而非火把節,火把節是彝族的傳統節日。因此,此題正確答案選擇D。
02
下列依次與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壯族有關的是( )
A. 酥油茶、饊子、青稞酒、饢、薩其馬
B. 馬頭琴、冬不拉、銅欽、葫蘆絲、蘆笙
C. 那達慕大會、開齋節、雪頓節、古爾邦節、潑水節
D. 《嘎達梅林》、《穆斯林的葬禮》、《格薩爾王傳》、《阿凡提的故事》、《劉三姐》
【解析】D。A選項的說法錯誤:酥油茶是藏族的傳統飲料;薩其馬是滿族的一種食物;B選項的說法錯誤:冬不拉是哈薩克族民間流行的彈撥樂器;銅欽是藏族佛教特有的銅管樂器;葫蘆絲是雲南少數民族樂器,主要流傳於傣、彝、阿昌、德昂等民族中;蘆笙是西南地區苗、瑤、侗等民族的簧管樂器;C選項的說法錯誤: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人民喜愛的傳統體育活動形式;開齋節是伊斯蘭教節日,包括回族、維吾爾族、哈薩克、塔吉克等民族;雪頓節是西藏傳統的節日;古爾邦節是回、維吾爾、哈薩克、烏孜別克等族共同的盛大節日;D選項的說法正確:《嘎達梅林》是蒙古族長篇敘事民歌,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穆斯林的葬禮》是霍達的長篇小說,描寫了回族家族的興衰,獲茅盾文學獎;《格薩爾王傳》是藏族人民集體創作的英雄史詩,是世界上唯一的活史詩;《阿凡提的故事》描寫了維吾爾族的機智人物;劉三姐是民間傳說的壯族人物,「劉三姐」歌謠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因此,本題選擇D選項。
Ⅱ 中國少數民族有那些節日
中國一共有55個少數民族,各民族的節日豐富多彩,著名的有:蒙古族的那達慕、傣族的潑水節、傈僳族的刀桿節、彝族的火把節、白族的三月街、哈尼族的扎勒特、藏族的酥油花燈節、景頗族的目腦縱歌、拉祜族的月亮節、苗族的花山節等等。由於一些少數民族信仰伊斯蘭教,所以出現相同的重大節日,如:古爾邦節
等。
蒙古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有舊歷新年,蒙古語為「查干薩仁」,即白色的月。蒙古族的年節亦稱「白節」或「白月」,這與奶食的潔白緊密相關。此外還有祖魯節、麥爾節、祭敖包、打鬃節、那達慕、馬奶節等。
蒙古族年節
蒙古族的年節亦稱「白節」或「白月」,這與奶食的潔白緊密相關,而且「白」在蒙古人心目中具有「開元」之意。關於蒙古年節傳說不一。據史書記載,自元朝起蒙古族接受了漢族歷法,因此,蒙古族白月與漢族春節正月相符。這就是蒙古族過「春節」的由來。
朝鮮族其節日基本上與漢族相同,主要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老人節等。還有三個家庭的節日,即嬰兒周歲生日、回甲節(60大壽)、回婚節(結婚60周年紀念日)。每逢回甲節、回婚節時,子女、親友、鄰居都向老人祝福、祝壽。
Ⅲ 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有哪些
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有很多,大家常常聽到的節日有:蒙古族的那達慕、傣族的潑水節、彝族的火把節。
1、蒙古族的那達慕
「那達慕」蒙古語意為「游戲」或「娛樂」,原指蒙古族傳統的「男子三競技」——摔跤、賽馬和射箭。隨著時代的發展,演變成今天的盛大慶典活動和物資交流活動。
那達慕在每年夏秋之交舉行,規模一般是看當年牧業的生產情況,小豐收小開,大豐收大開。活動內容除了傳統的「男子三競技」,還有文藝演出、田徑比賽和各類經濟文化展覽以及訂貨洽談、物資交流等。
2、傣族的潑水節
潑水節,亦稱「浴佛節」,又稱「楞賀尚罕」,是傣族、阿昌族、布朗族、佤族、德昂族以及泰語民族和東南亞地區的傳統節日,當日,中國西雙版納、泰國、寮國、緬甸、柬埔寨等國,以及海外泰國人聚居地如香港九龍城、台灣新北市中和區等地的人們清早起來便沐浴禮佛。
之後便開始連續幾日的慶祝活動,期間,大家用純凈的清水相互潑灑,祈求洗去過去一年的不順。潑水節是傣族的新年,相當於公歷的四月中旬,一般持續3至7天
3、吃立節
龍州縣、憑祥市一帶壯族民間節日。「吃立」壯語意為「歡慶」或「補過春節」。相傳在1894年春節即將來臨之際,法國侵略者進犯邊疆,為打擊侵略者,當地青壯年紛紛拿起武器,保衛家園,所以未能按時過春節。
正月三十日,出征的將士凱旋歸來,鄉親們殺雞宰羊,做糯米糍粑,盛情款待,歡慶勝利,補過春節,並相沿成俗。節日期間,人們舞獅子、耍龍燈,唱歌跳舞,熱鬧非凡。
4、農具節
桂西南地區壯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二月二十九日舉行。是日,各家各戶把自家加工製作的各種農業生產工具,挑到圩上,依次排列成行,有犁架、牛軛、簸箕、畚箕、扁擔、鋤頭、犁頭、耙、鋤柄、籮筐、竹墊、谷籮、谷桶及傢具等。人們紛紛選購以備春耕。
5、火把節
火把節是彝族、白族、納西族、基諾族、拉祜族等民族的古老傳統節日,有著深厚的民俗文化內涵,被稱為「東方的狂歡節」。
6、酥油花燈節
藏歷正月十五是傳昭大法會的最後一天,這天,藏民族居住的地方多會擺出用五彩酥油雕塑成的花鳥魚蟲和人物形象,歡慶酥油花燈節。
Ⅳ 民族的傳統節日有哪些
1、彝族的「火把節」。
厚南節是布朗族盛大的年節,每逢農歷三月清明節後7日,即陽歷4月13日—15日舉行。 節日里,主要活動是相互潑水,其儀式完全按照布朗族古樸的傳統方式——迎接太陽的習俗舉行,所以,人們稱之為迎接太陽的節日。
Ⅳ 少數民族的節日有哪些(請列舉一個)
傣族-潑水節
彝族-火把節
漢族-春節
白族-三月節
朝鮮族-寒食節
哈尼族-澡塘節
回族-目腦節
蒙古族-白節(就是春節) 彝族:傳統節日以「火把節」最為隆重,此外,還有「密枝節」「插花節」等 服飾多彩多姿,可區別的近百種,典型的是三色裙 葬禮有土葬,火葬等 民間崇拜「萬物有靈」和祖先神靈的原始宗教活動,少數人信仰佛教,道教,基督教和天主教。 實行嚴格的一夫一妻小家庭制,有搶婚的遺俗
白族:「三月街」「本祖節」「火把節」等都教為隆重 服飾各地不同,男子一般頭纏白色或藍色包頭,身著白色對襟衣和黑領褂,下穿白色長褲。婦女躲穿白色上衣,外套紅,黑,紫色絲絨領褂,下著白色或藍色寬褲,頭戴綉花,印花 彩色毛巾,胸前掛以「三須」,「五須」等銀飾 婚姻為一夫一妻小家庭制。 葬禮元代以前盛行火葬,後改為土葬,葬儀比較隆重
哈尼族:「十月年」 崇尚黑色,喜用自己織染的青黑色小土布做衣服。男子多穿對襟上衣 和長褲,以黑布或白布包頭 老年人多戴瓜皮帽。婦女服飾因地而異,較多地保持了本民族的特色。 喜酸,辣食品。 實行一夫一妻制,流行姑表優先婚配習俗。人死實行棺木土葬。 喜愛音樂,能歌善舞,喜隨身帶著樂器。
壯族:「三月三」服飾上,男子與漢族無太大區別,女子則五花八門,各有特色。多穿無領左衽上衣,下著寬腳褲,束花圍腰。節日有吃五色飯,五色蛋的習俗,婦女愛嚼檳榔。實行棺木土葬,善歌舞。
傣族:節日多與宗教活動有關,主要有「關門節」「開門節」「潑水節」 潑水節為傣歷新年,屆時舉行潑水,劃龍船,放高升等活動 人死後一般實行土葬,少部分實行水葬。男子著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短衫,婦女著窄袖短衣和筒裙,喜歡酒和酸辣食品,婦女有嚼檳榔的習慣。普遍愛好歌舞。民歌多由「贊哈」演唱。舞蹈以「孔雀舞」和「象腳鼓舞」著名。 傣族村寨多臨江河建築,竹籬環繞,各戶自成院落。干欄式建築是傣族住房的特點。傣族基本上全民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
苗族:「花山節」 實行一夫一妻小家庭制,部分地區有四代,五代同堂的父系大家庭。有姑舅表優先婚和轉房等習俗。實行棺木土葬。
僳僳族:「刀桿節」「闊時節」 男子穿短衣,外著麻布大褂,左腰佩刀,右腰掛箭包;婦女穿綉花上衣,麻布筒裙。喜戴紅白料珠,珊瑚,貝克等飾物 住房多為「千腳落地」的木板房和竹篾笆房。婚姻以一夫一妻的小家庭為主,但仍有姑舅表優先婚制等習俗。 人死後,親友要帶酒肉弔唁並繞屍歌舞,唱「尼莫」歌,實行土葬,在墳前懸掛弩弓,織麻布工具隨葬品。
回族:節日主要有「聖紀節」「開齋節」「宰牲節」 信仰伊斯蘭教,在居住較集中的地方多修建「清真寺」。 主要在本民族內通婚。人死後,要請阿一般早亡午葬,沐浴完畢用白布裹屍,移置木匣內,實行土葬,由阿率親友出殯,妻不送葬
拉祜族:主要節日「擴塔節」 婦女服裝具有青藏高原婦女服裝的特點,多穿黑布開岔很高的長袍,除衣領和開岔都鑲綉彩色花邊和銀泡,下穿筒裙或長褲。西雙版納有的婦女剔光頭發,包黑色頭巾,戴大耳環,胸前佩掛「普巴」(大角牌)。男子裹黑頭巾,穿黑色無領大襟衫和長褲,外出時佩刀。 婚姻為一夫一妻制,有刀妻方居住3年的習俗。夫婦不和睦,可請人出證,饒斷絲線,即可離異。 人死後根據性別,年齡和輩份放置屍體,實行火葬,部分地區採用土葬,墓坑方位一般以丟雞蛋占卜選定。信奉原始宗教,崇拜多神
佤族:主要節日「崩南尼」 婚姻為一夫一妻制,有姑表優先婚配習俗。人死後實行土葬。男子常用黑布或紅布包頭,身穿無領短衣,寬大短褲,赤足,身佩長刀,頸戴藤圈,有紋身習俗。婦女穿無領短衣,下著圍裙,小腿裹布,並在腰腿套足藤圈。遇到重大事情要剽牛。
納西族:主要節日「棒棒會」「螺馬會」 男子服飾大體與漢族相同,婦女著右衽大襟寬袖上衣,外加坎肩,腰系百褶圍腰,下穿長褲,披羊皮披肩,用彩色絲線紡織7個精美圓形圖案,象徵「披星戴月」,表示勤勞之意。
瑤族:主要節日「盤王節」 婦女著無領大襟上衣,下著長褲,短裙或百褶裙,最愛在衣襟,袖口,褲腳鑲邊處綉上精美的圖案花紋,發結細辮,圍以五彩細珠,佩戴銀制頭釵,頭針,耳環,頸圈,銀牌,手鐲等飾物。男子亦畜發盤髻,以青布或紅布包頭,穿無領對襟長袖衣,外加坎肩,下著寬褲。男女青年社交自由,一般通過節日唱歌建立感情,徵得父母同意即可成親,但不與他族通婚。家庭組織一夫一妻制,多行姑表婚。 男子成年後舉行民間製作的精美刺綉,桃花,蠟染,瑤錦等手工藝品最負盛名,信仰多神,崇拜祖先。
藏族:節日多與宗教有關,主要節日「藏歷年」葬俗有天葬,水葬,土葬,火葬等多種,信仰藏傳佛教。每逢節日,都有民族歌舞和騎馬比賽。
景頗族:「目腦節」是其傳統民族節日。男子喜穿黑色對襟圓領上衣,包頭巾上綴有花邊圖案和彩色小絨球,外出時常佩帶筒帕,長刀。婦女穿黑短上衣和棗紅色羊毛花筒裙,頸掛料珠項圈,或銀制圓片和海貝,花紋色彩鮮艷。還在腰,頸,腕,足戴有塗過紅,黑色油漆的藤圈,有錢的人,往往腰纏數十圈。
布朗族:主要節日「關門節」「開門節」 喜吃酸筍,酸菜,酸肉之類食物。男子穿對襟短衣,下穿黑藍色肥腿長褲。有紋身習俗,在四肢,胸,腹部都刺染有各種花紋。 人死即速葬,按年齡輩份大小,分高,中,低三台疊葬在一起。
普米族:主要節日「大過年」 蘭坪,寧蒗等地普米族過年要為十三歲兒童舉行「穿褲子(裙子)」成年禮儀式。
怒族:「新年節」 男女均穿用麻布織的衣服,成年男子穿長衣短褲,喜佩腰刀,肩背弩弓及獸皮箭包。瀘水,福貢的怒族婦女喜穿右大襟上衣,下著長
Ⅵ 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有哪些
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有蒙古族的那達慕、傣族的潑水節、傈僳族的刀桿節、彝族的火把節、白族的三月街、哈尼族的扎勒特、藏族的酥油花燈節、景頗族的目腦縱歌、拉祜族的月亮節、苗族的花山節等等。
1、蒙古族的那達慕:
那達慕」是蒙古語,亦稱「那雅爾(Nair)」,「那達慕」是蒙語的譯音,意為「娛樂、游戲」,以表示豐收的喜悅之情。「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在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
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壯的季節舉行的「那達慕」大會,是人們為了慶祝豐收而舉行的文體娛樂大會。「那達慕」,蒙語的意思是娛樂或游戲。「那達慕」大會上有驚險刺激的賽馬、摔跤,令人贊賞的射箭,有爭強斗勝的棋藝,有引人入勝的歌舞。賽馬也是大會上重要的活動之一。
比賽開始,騎手們一字排開,個個扎著彩色腰帶,頭纏彩巾,洋溢著青春的活力。賽馬的起點和終點插著各種鮮艷的彩旗,只等號角長鳴,騎手們便紛紛飛身上鞍,揚鞭策馬,一時紅巾飛舞,如箭矢齊發。前五名到達終點者,成為草原上最受人贊譽的健兒。射箭、摔跤等比賽也吸引著眾多牧民。
每年農歷6月初四開始的為期5天的那達慕,是蒙古族人民的盛會。那達慕大會的內容主要有摔跤、賽馬、射箭、套馬、下蒙古棋等民族傳統項目,有的地方還有田徑、拔河、籃球等體育項目。
2006年5月20日,那達慕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6)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有哪些擴展閱讀:
中國一共有55個少數民族,各民族的節日豐富多彩,著名的有:蒙古族的那達慕、傣族的潑水節、傈僳族的刀桿節、彝族的火把節、白族的三月街、哈尼族的扎勒特、藏族的酥油花燈節、景頗族的目腦縱歌、拉祜族的月亮節、苗族的花山節等等。由於一些少數民族信仰伊斯蘭教,所以出現相同的重大節日,如:古爾邦節 等。
蒙古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有舊歷新年,蒙古語為「查干薩仁」,即白色的月。蒙古族的年節亦稱「白節」或「白月」,這與奶食的潔白緊密相關。此外還有祖魯節、麥爾節、祭敖包、打鬃節、那達慕、馬奶節等。
蒙古族年節
蒙古族的年節亦稱「白節」或「白月」,這與奶食的潔白緊密相關,而且「白」在蒙古人心目中具有「開元」之意。關於蒙古年節傳說不一。據史書記載,自元朝起蒙古族接受了漢族歷法,因此,蒙古族白月與漢族春節正月相符。這就是蒙古族過「春節」的由來。
朝鮮族其節日基本上與漢族相同,主要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老人節等。還有三個家庭的節日,即嬰兒周歲生日、回甲節(60大壽)、回婚節(結婚60周年紀念日)。每逢回甲節、回婚節時,子女、親友、鄰居都向老人祝福、祝壽。
參考資料:網路-中國少數民族節日
Ⅶ 少數民族族的傳統節日是什麼節日
蒙古族的節日主要是舊歷新年,還有祖魯節、麥爾節、祭敖包、打鬃節、那達慕、馬奶節等。傣族的節日有潑水節、關門節和開門節。壯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有三月三歌會,男人節,隴端節,陀螺節,花朝節,吃立節,螞拐節。東鄉族、回族、塔塔族有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三大宗教節日。厚南節是布朗族盛大的年節,怒族主要節日有「吉佳姆」、祭穀神節。滿族有六月六的「蟲王節」,八月添倉節。納西族有火把節、撒拉族有古爾邦節和開齋節、聖紀節。烏孜別克族主要有開齋節、古爾邦節、諾魯孜節。藏族有沐佛節、採花節、藏歷元旦、薩噶達瓦節、女兒節、望果節、雪頓節、白來日追節。傈僳族的主要節日有澡塘會、收獲節、過年節等。維吾爾族傳統節日有肉孜節、庫爾班節和諾魯孜節。瑤族主要有盤王節、達努節等。佤族有插種節、新米節。苗族的傳統節日有苗年、四月八、龍舟節、吃新節、趕秋節、花山節、晾橋節等。 白族有大過年、三月街、繞三靈、火把節、耍海會、拜日望等。錫伯族最具民族特色的是抹黑節和西遷節。德昂族有關門節和開門節,彝族有有跳公節、插花節、火把節及二月八年節等。耍白象是阿昌族傳統節日。「扎勒特」是哈尼族最大的節日,仫佬族有牛生日、祭真武等。水族有「端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