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羅輯思維》停播,羅振宇華麗轉身為了什麼
昨天,羅輯思維創始人羅振宇在「得到」APP上的羅輯思維專欄里宣布,已經做了四年之久的羅輯思維視頻節目將停播,取而代之的是在「得到」上的每日更新,由周播改為日播、由視頻改為音頻、由原先的每集40分鍾以上改為每天5到8分鍾。同時,必須在得到上進行消費(不限金額),才能解鎖該專欄。
這個改變可謂不小,一時間招來許多討論甚至是非議。
作為內容創業領域的先行者,羅振宇為這個行業探索出了一條路,最開始的羅輯思維視頻節目和其他同類型節目相比,並無何特殊之處,更像是一個知識分享的講座而已,只不過後來,羅振宇憑借敏銳的洞察力和對互聯網深入的觀察,推出了「得到」APP, 這一步既是必然,又很偶然 。
說其必然,是因為內容創業走到最後,付費是必經之路,否則一味靠廣告盈利,既被動又難以做大做久,只有能夠聚集起海量用戶,形成一個巨大社群,社群內的大部分用戶具有相當的粘性,進一步激發用戶的付費意願,才能很好的生存下來。
說其偶然,在那個時候,知識類的內容大都沒有形成產品,通常情況下不過是一個人坐在鏡頭前,針對某一個話題進行講解,和用戶之間幾乎沒有互動,是一個中心化的傳播方式,走的是流量路數,而不是產品路數。而「得到」APP,得益於羅輯思維視頻節目、羅輯思維微信公眾號長期的流量導入,短時間內聚集了相當數量的用戶,有了這個前提條件,知識內容才能順利產品化,才能將服務做起來。羅振宇能在那個時候推出這樣一款產品出來,的確了不起。
其實,羅輯思維視頻節目的停播早有先兆,只是時間早晚而已。早在去年《李翔商業內參》這個付費專欄推出後,我就斷言,羅輯思維視頻節目的定位將很尷尬,而後來羅振宇請產假,缺席了八期節目,請了一些大咖代班,就是先行試水,看看用戶反應如何。後來專欄越來越多,「得到」上需要維護的地方、需要耗費的精力也越來越大,羅輯思維視頻節目存在的意義已經不大,甚至連羅輯思維這個名字都稍顯尷尬,因為用戶心裡早已把羅輯思維錨定在羅振宇身上,人格化標簽有其優勢,也有其弊端,關鍵看如何運用。
從羅胖之前的猶豫來看,他對羅輯思維視頻節目還是十分看重的,我想真正的原因應該不在流量,畢竟現在得到上已經有了500多萬用戶,付費用戶也非常多, 真正的原因,是放不下影響力。
全平台視頻播放,帶來的可不僅僅是流量,更是一種品牌感的鑄造。我還記得當年高曉松醉駕入獄後,事業陷入低迷,通過在優酷上的脫口秀欄目《曉說》,短短幾個月,就將口碑與影響力做起來,這可比任何公關都來的有效。
影響力是什麼呢?打個比方,我們基本每天都用餓了么訂餐,可是對餓了么創始人張旭豪基本沒有啥印象,張旭豪本人對用戶而言,也形不成影響力,用戶唯一在意的,是能不能及時高效地訂到餐,這就是做產品的邏輯, 所有人都站在產品背後,不斷優化,不斷打磨,最終把一個產品做到極致 ,至於產品背後的那個人,運氣好的如喬布斯張小龍,被大眾熟知並奉為大師,運氣差點的,可能就默默無聞,或者只是一個名字而已。
作為一個曾經擁有過較大影響力的人,要做出決定放棄,實在不容易,特別是這種知識類型產品,由於其人格化屬性,多年以後,或許人們會記得李翔,記得李笑來,而逐漸淡忘羅振宇。
不過如果能做到這一步,也不失為一種成功。「得到APP」的體量已經不小了,作為一個垂直型產品,500多萬的用戶,放眼整個內容產業,已是巨無霸般的存在,只不過在一個行業興起之初,競爭總是慘烈的,當年團購網站的百團大戰,直播行業數千款軟體殺來殺去,無不彰顯競爭的激烈,而現在,無論是喜馬拉雅還是知乎、科技類垂直媒體36氪、還有微信公眾號即將推出的付費訂閱,可以預見,未來這個領域的競爭只會更加白熱化。
面對這種態勢,「得到」絲毫也不敢懈怠,除了進一步把產品做好,把服務做到位以外,如何持久的保持活力和用戶粘性,保證付費用戶得到他們預期的東西,都是需要認真思考的。「得到」真正的考驗,是在這些付費專欄訂閱期滿了以後,用戶的續費情況,這就像一場大考,如果能有相當一部分用戶續訂專欄,那前景將一片光明,「得到」也會成為業界的標桿。
羅輯思維視頻節目在創立之初,有一句口號,叫做「幫你讀書」,隨著節目做的時間越來越長,每期節目也越來越重,更像是一個論文結構(拋出話題—給出觀察視角—結合事例給出論證過程—升華結論 —給出自己見解)。每期節目都這么做的話,必然會導致很多話題沒法說,因為有些想法就是在電光火石間產生的,可能三兩句話就能說清楚,沒有必要長篇大論。
網上對羅輯思維的抨擊,主要在於諸如不專業、知識二手販子、信口開河等,其根源就在於羅輯思維後期做的太重了,過於嚴謹反而導致評價標准過於嚴苛,如果像曉松奇談一樣,講的都是自己的主觀感受,目的是為了觸動用戶而不是說服用戶,那效果自然就好的多。
羅振宇的這次轉變,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由重變輕的過程,將沉重的內容重新變的輕靈,將人格化的屬性進一步加強,完成從羅輯思維到羅胖的轉變。
羅振宇非常善於產品包裝,「得到」上的專欄作者,之前並不被大眾熟知,都是一個個細分領域內的大咖,而羅振宇則將她們概念化、產品化,為他們賦予意義和價值感,從而變成吸引用戶的金字招牌,內容產業的核心在於人,而為人賦予魅力和價值,則是羅振宇最擅長的事。
不管怎樣,羅振宇的這次轉身,非常及時,又很輕靈,唯有一次次的迭代,不斷根據當下形勢去改變自己,才能通往更廣闊的天地,期待「得到」能做的更好,提供更優質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