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數字信息時代 我們還需要圖書館么
在態度嚴謹的德國人眼中,圖書館從來都是通向歷史與未來之門。出於對數字時代圖書館前景的憂慮,德國圖書館協會聯邦董事會成員魯德格·蘇勒博士向圖書館和文化界人士作了一個小規模的問卷調查,詢問人們對未來圖書館的看法。
斯圖加特媒體大學彼得·沃德澤克博士補充說:「2015 年的圖書館將會是也必須是一座建築物,坐落在著名的中心位置,因為它不僅必須是一個供人們搜索信息的地方,也必須是一個公共文化中心,不僅是一個通往(包括虛擬)世界的(物質的)門,也是一個聚會場所和文化事件場所。」
巴伐利亞慕尼黑國家圖書館荷爾曼·萊斯金館長認為,「僅僅基於通過人與人的關系比通過機器與人的組合能更好地傳播知識這一因素,將來大概也不會出現沒有建築實體的圖書館。但決不能排除這種可能性,正如存在著沒有辦公室的無名專業機構和銀行一樣,圖書館的讀者將不會有慾望去翻看或借閱一本書,他們尋找的是建議和技能。」
法蘭克福德意志圖書館館長伊麗沙白·尼格曼的設想又遠了幾步:「對於作為民族記憶的德意志圖書館,所有的傳統和數字媒體到2015年仍會發揮作用。傳統媒體可能會有突破性進展,比如會有人們完全可以在上面入眠的『舒適書』,或者人們翻書頁,它能自動朗讀的書,或者是發出所描述地區的氣味和聲音的旅行書……」
對於「2015 年圖書館的主題詞、功能和任務是什麼」這個問題,被調查的專家們的想法頗有意味。75%以上的專家認為,未來的圖書館是媒體館和信息館、計算機輔助學習中心和市民局的集合體,同時具有學習場所和圖書博物館的輔助功能。一半以上的被調查者稱,博物館、圖書歷史和檔案館功能屬未來圖書館比較重要的工作領域,圖書館還兼有帶網吧的文化中心的功能。
Ⅱ 書店未來的發展趨勢是什麼呢
書,在未來三十年的價值一定是電子化和數字化。這一點,不論我們主觀是否接受,這都是正在發生的必然趨勢。人類追求的核心就是高教率,所以紙質書在未來必將像古代的竹帛和羊皮卷一樣,沒有人會去問津,頂多有點收藏意義。
那實體書店是不是就沒有價值了呢?這個就先問一個問題:實體書店是干什麼的?只是為了像雜貨鋪一樣買書這種商品嗎?如果說一本書只是一件商品,那這就是對書的侮辱。書,是作者某段智慧的濃縮結晶。所以,書真正有價值的不是商品價值,而是思維價值。而思維價值除了作者的,還有讀者的。
因此,書店的意義,應該是這種思維價值。一個書店老闆,對於每本書的研究、理解和智慧,我相信這是獨一無二的。所以其實書店應該是最不具有競爭的,因為每個書店老闆的思維價值,不僅有書,還有人生閱歷以及個人智慧。
我相信,未來的書店就是書店老闆的一個社區,以書店老闆為品牌,凝聚愛好者的講談社。人們來這里,支付的是書店老闆的智慧,聽的是老闆的脫口秀,同時分享自己的心得。成長需要的是智慧的碰撞,花一點錢,在一個地方和不同的人碰撞思維,這將是未來知識和智慧的獲取途徑,也將是書店真正意義所在。
Ⅲ 手機上如何在周圍的書店買書
你好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你的問題是。
手機上如何在周圍的書店買書?
看得出你是一個愛學習的人
這個習慣是非常好的,
一定要保持。
首先如果手機上能夠在周圍的書店買書。
書店必須加盟購物網站。
或者支持一支付雲散戶之類的App.
這樣你才可以搜索得到這個書店,
然後進去買書。
當然大多數實體書店
也同樣支持支付寶或者微信掃碼支付。
最好的辦法是
你方便的時候
前往書店咨詢一下。
這樣就非常明確了。
祝你鼠年快樂,
萬事如意。
Ⅳ 蘋果書庫去哪裡找書
蘋果書庫可以去iBooks找書。
iBooks是應用在各種蘋果設備中的一個閱讀和購買書籍工具。從App Store下載免費iBooks應用程序,之後用戶便可以從內置iBookstore獲得所有經典和暢銷書籍。
從內建的 iBook store下載各種喜愛的圖書。
除了標準的讀本以外,iBook store 還提供有完整的插畫圖書,以及增強了音頻、視頻和動畫效果的圖書,體驗專為 iPad 設計的華麗全屏幕 Multi-Touch 教科書。這些教科書囊括互動式功能、圖表、照片、視頻等內容。
先閱讀 iBook store 中任意圖書的免費章節,然後在決定是否收藏,在書架上重新排列圖書的擺放順序,或者在按書名、作者或類別排序的列表中瀏覽,將圖書和 PDF 整理到個人收藏中。用手指向左或向右掃動可在收藏之間進行跳轉。
Ⅳ 網上書店將來會取代實體書店么
我覺得應該來說還是不會取代的,因為實體的書看起來還是比電子書看起來要舒服很多,而且有很多人有那種看書的情結在裡面,況且現在那種類似iPad之類的電子設備,做的最好的應該算是kindle,不過實際看的時候它的效果比起紙質書來說還是要遜很多,加上中國對於盜版的打擊力度還不夠,所以說至少目前來講是不會被取代的
Ⅵ 請問這是哪個書城的app
您好,大主宰這本書在瘋狂閱讀app書城裡可以搜到,而且完全免費
Ⅶ 請問數字圖書館的未來發展趨勢是什麼
未來數字圖書館的發展方向之一
服務主導型數字圖書館
21世紀人類已進入了高科技知識經濟時代,計算機、信息和通訊等高科技技術的迅速發展,以信息高速公路和多媒體技術為標志的信息技術革命,將圖書館推向自動化、電子化和數字化的方向發展。數字圖書館的出現對於正在不斷產生的浩瀚的信息資源的整理、管理、提取和服務,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數字圖書館研究和發展的意義凸顯出來,成為當前的一項重大課題,引起了世界性的廣泛關注。全球范圍內已有許多國家和地區積極利用最新信息技術創建數字圖書館系統及數字圖書館資源庫,一批雛型成果已在Internet上出現。
今後數字圖書館的三種主流模式
經過了十幾年對數字圖書館各種主要技術的研究和相關技術的發展,為建立現實的數字圖書館打下重要的技術基礎,現已誕生或正在建設一批數字圖書館,主要有三種類型:
● 特種館藏型模式:將自己圖書館的珍藏(包括善本、古籍和珍藏)或特種館藏(包括圖片、聲音、音樂、影視等各種載體)的資料進行數字化,提供網上共享。例如從美國國會圖書館的「美利堅記憶」為代表的一些國家、地方圖書館等。
● 服務主導型模式:這種服務模式的資源一般由三部分組成:a.圖書館本身的數 字化特種館藏;b.商用的網上聯機電子出版物或資料庫(包括在本館的資源鏡像庫);c.在網際網路上有用的文獻信息資源。它們用統一的界面向讀者提供服務。例如目前國外有些大學的數字圖書館模式,又如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數字圖書館(CDL),伊利偌伊斯州的IDAL 即伊州的數字學術圖書館等。
● 商用文獻型模式:一些文獻服務公司、出版社、代理商等建立—種供商用文獻型的數字圖書館,提供全文的期刊、雜志、電子圖書(也包括音樂和影視資料)等,—般既有索引資料庫、又有全文的對象資料庫。例如中國的書生、超星數字圖書館提供電子圖書,荷蘭的E1sevier公司提供1500多種全文雜志,美國OCLC的NetLibrary也提供幾萬種電子圖書供讀者使用。
Ⅷ 有哪些可以看電子書的平台
1、宜搜小說:由深圳宜搜科技打造,為廣大書友提供一個良好的閱讀環境,字體顏色以及背景都能調節,還有大數據的智能推薦,為你篩選各種好書,還能吐槽和分享心得,與眾多的書友一起交流溝通。
2、起點閱讀:擁有眾多簽約作家的起點中文網推出的小說閱讀app。多位知名的起點白金作家,往往會在第一時間更新連載小說,眾多的熱門正版著作,但卻不是免費的,畢竟眾多的作者也是要吃飯的。
3、熊貓看書:縱橫文學旗下的小說閱讀app。與縱橫簽約的知名作家同樣很多,但會缺少一些其他正版的圖書,還有一系列的完結排行榜,幫你推薦那些經典好看的圖書。而且可以調節閱讀背景和模式,選擇適合自己的閱讀方式。
4、梧桐閱讀:一款專為小說愛好者打造的手機閱讀軟體,聚合上萬本原創小說、電視劇原著小說、免費電子書圖書和擁有完美閱讀體驗。包含閱讀書友最喜愛的軍事、科幻、懸疑、靈異、游戲、競技、二次元、現代言情等共計數上萬本原創正版小說離線閱讀。
5、豆瓣閱讀:豆瓣是國內比較有特色的一家公司,他們旗下的閱讀軟體秉承著小清新加文青的風格。更有特色的是豆瓣閱讀不單純包含出版物,還有很多自媒體出版的線上讀物,適合特定人群的閱讀。
Ⅸ 實體書店的未來在哪裡
2009年,我曾預計,互聯網沖擊下的實體書店,最先受到影響的,是沒有任何特色的中小書店,其次是大型書店(連鎖和單體),再次是網路書店,最後是專業獨立書店。但我不認為實體書店會最終消亡。 」
簡單幾行字,透露出互聯網時代實體書店的焦慮。像其他零售實體一樣,實體書店不得不問自己一個問題:「我們存在的理由在哪裡?」記得前段時間,曾有一位讀者向劉蘇里致歉,說萬聖書店是自己最喜歡去的地方,但每次在那裡看中了什麼書,就順手通過手機到當當網訂貨。由於心裡過意不去,總是在書店買杯咖啡作為支持。劉先生達觀地說這很正常,不必致歉。雅量之中透露出幾分無奈。
我自1994年起就在美國生活,而且一直是讀文科博士,在歷史系教書,大概屬於買書較多的那部分人了。有一次國內一位讀者問我美國的書店是什麼樣,我竟答不上來。像我這種人都不去書店,還有多少人會去呢?過去在耶魯讀書,去的唯一一家就是耶魯書店。後來這家被連鎖書店裡的巨無霸邦諾(Barnes&Noble)擠掉了,引起了師生們的不少抗議。但是,如今邦諾又被亞馬遜等網上書店擠得風雨飄搖,乃至前耶魯書店的經營者們開始同情起吃掉自己的邦諾了。在他們看來,大家作為一個物種正在滅絕。
中美國情不同。在美國發生的事情,在中國未必會重復。鮑德斯的破產,源於經營上的一系列失策,但和互聯網時代的大環境有關。亞馬遜崛起後,邦諾迅速建立起自己的網上營銷,算是免得一死。鮑德斯則未能作出敏銳的反應。接下來是圖書的數字化。亞馬遜推出了Kindle,邦諾立即跟牌,推出了Nook。鮑德斯則沒有打響自己的品牌,顯得有些過時。輸了這兩輪,基本就沒有存在的理由了。其實,即使是邦諾,也不過是在苟延殘喘,其網上銷售和電子圖書都被亞馬遜壓過一頭。
中國的實體書店境遇也許略好。這大概是因為電子圖書在中國的發展受到知識產權不完備的局限。電子圖書盜版起來成本比普通圖書要低,一般的出版社和作者對把圖書電子化非常懷疑。事實上,像當當、卓越等銷售網,也遠還沒有開發出Kindle那樣的電子閱讀器。所以,劉蘇里先生堅信,只要辦出特色,實體書店還是能夠存活的。
不錯,實體書店能讓讀者直接接觸到書本身,且有書店獨特的文化氛圍。但這擋不住讀者來書店熏陶一下後,拿出手機直接網上訂購。況且,網售也可以很有文化氛圍。比如亞馬遜,甚至可以當研究工具,因為其索引編得非常好,你找一本書,可以順藤摸瓜地把相關著作都收集齊備。在此之上,亞馬遜有大量讀者的書評,有些相當有水準,有時相關領域的專家也出來發言。這樣,購書過程就像參加了個文化沙龍。這種興奮,在那些靜悄悄的書店是見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