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產品經理的基本功——學會拆解產品
作為一名產品經理,首先要做的,就是不斷地去發現用戶仍未得到解決或優化的問題,然後思考能否用產品的手段解決掉。
《掌握需求過程》這本書中說到:
「需求是產品必須完成的事以及必須具備的品質」,是在構建產品前需要發現的東西。
《啟示錄:打造用戶喜愛的產品》提到:
「我建議產品經理關注日常生活里那些讓大眾煩惱不堪,又不得不應付的事情。如果產品經理能解決這些問題,一定能打造成成功的產品。」
所以作為一名產品經理,首先要做的,就是不斷地去發現用戶仍未得到解決或優化的問題,然後思考能否用產品的手段解決掉。
一個產品的結構圖,其中包括每個欄目以及所包含的功能以及展示信息。而用戶流程圖則是展示一個用戶使用這些功能的流圖,第一步做什麼,第二步做什麼,檢查產品結構圖是否合理,是否注意到用戶體驗,並且邏輯能否走得通。
另外就是定期去分析一個 App ,寫出裡面的關鍵點,比如我們能從中得到什麼結論、學到什麼新的交互邏輯、頁面怎麼更好的布局、某些提示怎麼處理等等。一般拿到一款 App ,不是先探究細節,而是先要觀察整體。先完整的操作一遍這款產品,熟悉大致的功能、頁面流程以及框架結構。
如下圖,我們通常用思維腦圖分析一款產品的結構:
盡可能列出你要做的產品的所有功能。將所有功能一一列在紙上,尤其確定產品的必要核心功能。圍繞每個核心功能,將屬於它的子功能、模塊進行歸類。子功能可有多個層級。同時可以標出每個獨立的頁面。在每個功能節點上,補充必要的信息元素。使用思維導圖(或其他工具)將上述內容整理成圖形,完成。
除此之外,作為一個產品或者設計人員,要學習產品的設計與交互,一個很好的方法,就是臨摹。把你喜歡的做得好的產品(大家作品)的每個頁面臨摹(反演)出來,反演時思考產品為什麼要這種信息架構,為什麼這個頁面要放這些功能,每個區域放哪些元素,各個頁面是如何跳轉的。通過幾次臨摹,你一定對產品的設計和背後的邏輯有深入的領會。
同理,一款完整的app是主要包括 產品戰略層,交互邏輯層,UI視覺層,開發&後台層,以及最後的運營推廣層組成。每一個層次都可以進行詳細拆解分析,但如題所說,這里我們著重分析拆解交互邏輯層。
只要有事情和任務,流程就會有,但是並不是所有的流程都適合用流程圖的方式去表現,適合用流程圖去表現的流程是一定程度固定的有規律可循的。這里的「流程圖」既然包括模塊和元素,是「逐漸完善產品的結構導圖」,可以直接指導線框圖製作。
通常由幾個「角色」來組成,互相配合流水線般的工作穿插,譬如小A搞定了給了小B,小B搞定他的部分傳給小C,小C搞定後又要將結果傳給小A做……可以認為這種在各種角色中的穿梭操作就是所謂「業務流程」。
[泳道圖按角色劃分為一個個泳道,每個角色的活動散落在各個角色對應的泳道里。泳道圖是將模型中的活動按照職責組織起來。這種分配可以通過將活動組織成用線分開的不同區域來表示。]如下圖所示:
用戶對產品功能的操作過程,這個流程是為了完成某個任務。比如成功注冊、登錄或者支付
工具圖形:程序流程圖
主要體現在頁面跳轉邏輯
對於一個新的產品,作為產品經理我們應該從業務高度梳理產品結構,包括信息、功能、介面、邏輯、流程等。勾勒出產品的框架,拆分產品的結構,從表現到本質都弄清楚產品需要做成什麼樣子,怎麼實現,如何迭代等。
本文總結了拆解產品的三步法,雖不算非常牛逼,但是屢試不爽,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第一步,使用腦圖拆分結構,了解框架;
第二步,使用低保真線框圖,重建主體模塊及功能;
第三步,完善線框圖,形成有細節的原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