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軟體資訊 > 太谷秧歌哪個app多

太谷秧歌哪個app多

發布時間:2022-05-08 05:22:07

❶ 山西太谷秧歌MP3格式如何下載

先下載安裝上優酷客服端在優酷網搜索下載視頻,再安裝上狸窩全能視頻轉換器轉換為Mp3格式就可以了。

❷ 哪裡可以下載MP3格式的太谷秧歌啊

主料:白魚1500克輔料:松子仁80克,雞蛋180克,麵包屑100克,調料:白醋40克,鹽10克,植物油100克,黃酒15克,澱粉(玉米)15克,番茄醬50克,小蔥10克,白砂糖10克,姜10克松子全魚的做法:1. 舶魚(白魚)去鱗、內臟、腮洗凈,用刀切掉頭、尾(頭尾留用),再用刀順脊背切出大骨,片去腹刺成兩扇凈肉;2. 採用收刀和直刀法將魚肉剞成十字花刀,放入盆內,加黃酒、精鹽、蔥、姜塊腌煨;3. 將腌煨好的魚扇、魚頭、尾粘上麵粉,掛一層蛋糊,再粘勻麵包渣;4. 然後將兩扇魚捲曲整理成松塔形狀;5. 頭部魚嘴張開,尾部修成燕尾形狀;6. 松子仁炒出香味,去掉薄皮待用;7. 勺內放入少許底油,燒熱放入蔥、姜塊出香味,撈出蔥姜塊,放入番茄醬用慢火炒;8. 炒至金紅色,添湯,放精鹽、白糖燒開,加白醋調好口味,用澱粉勾芡,製成番茄汁倒入大碗內待用;9. 勺內放寬油,待油燒至150℃時,放入魚扇、頭尾炸至呈金黃色熟透撈出,控凈余油,擺碼在魚盤中;10. 澆上制好的番茄汁,撒上松子仁即成。松子全魚的製作要訣:1. 剞花刀時不要切破魚皮,刀工均勻,深淺一致;2. 掌握好油溫,將魚炸透,要求形整完好;3. 因有過油炸制過程,需准備植物油1000克。

❸ 怎麼下載太谷秧歌

下載步驟如下:

  1. 網路搜索「太谷說」,打開第一個頁面。


    (如圖所示)

太谷秧歌是一種山西省的漢族民間舞蹈。流行於晉中、呂梁、太原等地區,距今已有百餘年的歷史,內容大多是反映農村勞動人民生活,基本上是一戲一調,節奏明快,易於上口,深受城鄉大眾喜愛。

❹ 求音樂:太谷秧歌

我有二十多首,mp3格式的

❺ 求視頻:太谷秧歌全集卷席洞

給你講個笑話,第一集

從前有一天有一位記者去南極采訪企鵝,

企鵝,企鵝,你們每天都幹些啥呢?

第一隻企鵝說:吃飯睡覺打豆豆。

記者默默的想了想,打豆豆?

然後又問第二隻企鵝,

又是同樣的答案,

直到第一百隻企鵝都這么說,

最後一個鏡頭,豆豆出現,青一塊,紫一塊,貼著膏葯,

記者又同樣的問,

豆豆回答:吃飯睡覺。

記者就好奇的追問:你不打豆豆?

我就是豆豆!

第二集

記者很疑惑的問豆豆,你為啥不跑呢,

我不能跑!



我逃了,企鵝們就沒得玩的了!

第三集

時隔一個月,記者在去南極的路上看到很多豆豆奔赴南極,

記者好奇的問到,你們去南極幹嘛?

幫豆豆打企鵝?

恩,南極就一個豆豆,企鵝太多,打不過來……

❻ 在線等,急

1、北京懷柔斂巧飯

你能想像在嚴寒冬季走入一座小山村,聽著鄉鄰間互相熱絡的問候,享受著素昧平生人招待的飯菜的畫面感嗎?心在狂歡中舒展,盈滿了久違的溫暖。這場不問來者生平的盛宴,就是懷柔楊樹下村獨特的「斂巧飯」習俗。

至今已經傳承180餘年,這一習俗來源於雀兒叼啄谷種救活楊樹底下村霍、靳兩姓人的傳說。每到正月十六日這天,由成人婦女將飯菜做熟,供全村人共食。期間,鍋內放入針線、銅錢等物。食到者,便爭取祈到巧藝及財運。另外,「巧」字,是當地人對麻雀、山雀等鳥兒的昵稱。在人們吃斂巧飯之前,要揚飯喂「巧」,即揚飯喂「雀兒」。在人們揚飯喂雀兒(巧)時,口念吉祥之詞,一是為向雀兒謝恩,二是為祈求來年豐收之意。飯後,人們還要在冰上行走,曰走百冰(病),即去掉百病,每到此時,還會有戲班及花會助興演出。

綜合推薦指數:★★★☆

觀看地點:北京市懷柔區楊樹底下村

觀看時間:農歷正月十五、十六、十七

交通:北京東直門916→懷柔於家園乘916支(懷柔-梁根或琉璃廟)→楊樹底下村

2、河北蔚縣打樹花

每到正月前,北京大街小巷鋪天蓋地都是蔚縣打樹花的宣傳廣告,那一幅黑夜裡金花漫天飛舞的畫面,每年都吸引著眾多遊客前去。打樹花,原本是窮人的嘉年華,發展到今天,竟然成了蔚縣正月旅遊的金字名片。

表演時,先將數百公斤生鐵用煉鐵爐化成鐵汁,表演者用特製勺子將鐵汁奮力潑灑在堅硬冰冷的磚堡牆上。一千多攝氏度的鐵汁炸裂後爆發出萬朵火花,猶如枝繁葉茂的樹冠而稱之「樹花」。「樹花」千姿百態,萬花奔騰。「火樹銀花不夜天」,表演藝人們的精湛技藝和勇敢精神,使觀眾群情激奮,掌聲雷動,歡聲震天。

關於打樹花的由來,當地民間還有一種說法。說城門上有五顆魁星,村裡人為了來年能使村子多出幾個秀才,便用生鐵熔化成鐵水,雇民間的藝人,去打樹花。鐵水全部落在五顆魁星上,才能表示來年中的秀才多。所以對打樹花的藝人要求非常高,不僅力氣要大,能把6公斤的柳勺帶鐵水一次又一次地揚到高空,還得要揚的准,揚的藝術漂亮。其實,無論怎樣的版本,都表達了一種祈福的心願。

綜合推薦指數:★★★★★

觀看地點:河北蔚縣暖泉鎮樹花廣場

觀看時間:農歷正月十五、十六、十七

交通:從北京出發去蔚縣,可從北郊長途汽車站或六里橋長途汽車站乘坐大巴前往。

3、河北正定常山戰鼓

這兩年猛打「子龍故里」旅遊招牌的正定,在正月里有一項充滿「金戈鐵馬」氣息的活動不得不提,那就是著名的「常山戰鼓」,表演起來如古代士卒拼搏沖殺,給人一種古戰場重現眼前的壯觀感覺。

如今隸屬於石家莊市的正定,在是歷史上「常山郡」所在地,故稱這項活動為「常山戰鼓」。表演時,擊鼓者或站成圓圈,或排成三角,或一字排開,面對面對敲;擊鈸打鑼者或站中間,或列兩邊,或與擊鼓者相對,配合默契,出神入化,時而如雷霆萬鈞,驚天動地;時而似萬馬奔騰,所向無敵;時而又急轉直下,像雨打芭蕉,歡快清脆。只見鼓手騰挪跳躍,鼓鈸上下翻飛,鼓槌翻飛,綵綢飄舞,氣勢雄渾,舞姿優美,讓人目不暇接,精神振奮。

綜合推薦指數:★★★★

觀看地點:河北省石家莊市正定市

觀看時間:農歷正月初一至初八正定廟會期間

交通:先到達石家莊市,再在市內乘坐201路、117路(全程票價2元)直達在正定南門下車,車程約45分鍾。

4、河北涿州花燈節

正月十五看花燈,是很多地方的老傳統了,但是你知道河北涿州的花燈節已經有兩千年的歷史了嗎?涿州花燈節始於漢,興於唐,盛於明清,因坐落在涿州南北大街中間的「通會樓」而得名,清末民初時列為涿州八景之一,稱作「通會燈市」,是具有悠久歷史的傳統文化活動。

如今的花燈節更是涿州市一年一度的盛會,每年正月十五元宵節之夜,涿州城內大街小巷,張燈結綵,火樹齊放,銀花共開,千家萬戶,燃燭通宵。

綜合推薦指數:★★★★☆

觀看地點:河北省涿州市

觀看時間: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

交通:北京到涿州非常方便,西站有高鐵直通,或者也可以在天橋乘坐917支4直達涿州。

5、山西長治武鄉頂燈

畫著猙獰的臉譜頭頂花燈——別驚訝,這種奇特的社火形式每年正月都會在山西長治武鄉境內上演。而這項活動的名字正好取自表演地點,故稱為「武鄉頂燈」,如今已被列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名單中。

至於這項活動的起源,要追溯到五胡亂華時期。根據武鄉縣志記載,當時的統治者經常在夜晚偷襲後來的後趙皇帝——石勒所在的部落,將抓到的人當做奴隸。為了反抗統治者的壓迫,石勒讓大家把頭剃光,在臉上和後腦勺勾畫上猙獰的臉譜,頭上頂一盞油燈,抓人的官兵們看到後以為見到了鬼怪,驚恐萬分,奔逃避讓。這一特色的民俗,也逐漸流傳並被保留了下來。

武鄉頂燈的另一個特點就是它獨有的化妝形式——表演者無論正對或背對觀眾時,都會露出一幅或威武、或猙獰、或詼諧的面孔。隨著節奏的變化,頂燈表演隊形主要「大穿堂」、「九曲星」、「蛇蛻皮」等,如游龍戲珠,似蜿蜒蛇行,令人眼花繚亂,表演步法以傳統秧歌舞十字步為主,講究快跟快上、快進快退,被當地人稱為「不拉場」。

綜合推薦指數:★★★★

觀看地點:山西省長治市武鄉縣境內

觀看時間:農歷正月元宵節

交通:先到達太原或長治,然後換乘長途車到達武鄉縣

6、山西汾陽地秧歌

作為中原文化的發源地之一,山西流傳下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可謂浩如繁星。正月里走在三晉大地,到處是一派火熱的狂歡,「汾陽地秧歌」也是其中之一。這項流傳在山西省汾陽市、孝義市一帶的一種獨特的民間藝術,是當地社火、集會、迎送、慶祝等活動中不可缺少的表演形式,准確地說,是一種廣場性民間歌舞,因相鄰的孝義市也有部分地區遺存,民間統稱為「汾孝地秧歌」或 「汾孝秧歌」,主要分為以舞蹈為主的「武場地秧歌」和以演唱為主的「文場地秧歌」。

「汾陽地秧歌」真實的價值可遠遠不止具有可觀性這么簡單,它對於研究黃河流域農耕文化、探究當地人民娛神崇祀等民俗活動有著重要的價值。作為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民間舞蹈,汾陽地秧歌當之無愧地被載入《中國民間舞蹈集成》。

綜合推薦指數:★★★★

觀看地點:山西省汾陽市、孝義市一帶

觀看時間:農歷正月元宵節

交通:汾陽火車站位於杏花村鎮安上村東,可以坐火車到達;另外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大巴車。

7、山西襄汾天塔獅舞

圖中這如同耍雜技般的驚險表演,是不是讓你想起來90年代的港產武俠電影《黃飛鴻之獅王爭霸》中那些目眩神迷的畫面?這項被稱為「天塔獅舞」的表演,就在山西襄汾縣陶寺村可看到。這項始於隋唐時期的獅舞,以驚、險、奇、絕、美的藝術特點,被譽為「華夏一絕」。

表演時,只見塔台高高聳立,表演者動作大起大落,空中造型優美,特技中滲透文化,堪稱一絕,令人驚嘆不已。其實表演過程內含科學的力學原理,再加上安全的保護措施,看上去險實則無險。最值得稱奇的是,獅子的眼、舌、尾活動自如,且能做出口吐條幅之類的表演,觀者無不拍案叫絕,顯示出這項表演動人的魅力。

綜合推薦指數:★★★★☆

觀看地點:山西省臨汾市襄汾縣陶寺村(位於臨汾城東南20公里處)

觀看時間:農歷正月,屬於當地春節社火節目之一

交通:襄汾汽車客運站有發往省內外的大巴汽車,交通非常方便。

8、山西太谷秧歌

不同於其他地方的秧歌,「太谷秧歌」本是起源於當地鄉間的農閑小調,在晉中盆地發展為以祁縣、太谷為軸心,輻射周邊10餘縣的鄉土小戲,可以說是民間自編自演的小曲、雜說、歌舞、戲曲的綜合體藝術。卻在千百年的傳承里,發展為山西省戲曲花籃中一支絢麗多彩的奇葩。

太谷縣的文化館曾搜集抄錄了不少古代小曲曲,與太谷秧歌小曲不但同名,而且形式也大同小異。過去每逢元宵節鬧紅火時,各地大搞龍燈、旱船、背棍、高蹺以及鼓樂歡奏等活動,大大小小的舞隊極其普遍。其中的扮演者,在舞蹈間歇唱支小曲,渲染氣氛,載歌載舞,歌舞結合,這種形式就是太谷秧歌的起源。

想來太谷秧歌之所以廣受歡迎,就是因為它「接地氣」——以農村生活故事、民間習俗、傳聞軼事等為題材,再加上優美的曲調和表演形式,真實地反映人民生活。因此,深受廣大鄉民的喜愛,故而今天依然是當地社火的重頭戲之一。

綜合推薦指數:★★★★

觀看地點:山西省太谷縣、祁縣等地

觀看時間:農歷正月,屬於當地社火節目之一

交通:山西的交通很方便,太谷縣、祁縣屬於晉中市,在晉中長途汽車站乘坐前往這兩個縣的汽車即可。

其實還有很多,春節晚會的時候不是展示了嗎?可以對應的搜索一下相關的城市,然後找一下相關城市的風俗總結進去就好

❼ 太谷秧歌的由來

希望採納,謝謝
太谷秧歌流行於晉中、呂梁、太原等地區,距今已有百餘年的歷史,內容大多是反映農村勞動人民生活,基本上是一戲一調,節奏明快,易於上口,深受城鄉大眾喜愛。

明代正統到崇禎年間,是小曲(亦稱時曲或俗曲)廣泛傳播的時期。當時晉中一帶,已流行著當地民間藝人傳唱的小曲曲。太谷縣文化館曾搜集抄錄了不少古代小曲曲,如:《編根羅》(誇耀長袍)、《並蒂蓮》、《一塊銅》、《小尿床》、《高老莊》、《小二姐拜媒》、《銅青螞昨》等20餘首曲詞。它們大都是反映當時當地民間生活故事的,從中可以看出端倪。 據明英宗朝廷禁唱「妻上夫墳曲」條令稱:正統間,北京滿城忽唱《妻上夫墳》曲……(亦稱《小寡婦上墳》曲)祁太秧歌中亦有此曲。《顧曲雜言》雲:嘉靖、隆慶年間,「乃興 《鬧五更》、《哭皇天》、《粉紅蓮》……」等曲,與太谷秧歌小曲不但同名,而且形式也大同小異。 明代萬曆刊本,《玉谷調簧》里,有詠私情的問答體小曲,同太谷秧歌小曲《娘問女》、《挑水》的題材和體裁極其相似。可見明代小曲盛行之時,晉中平原的小曲亦在廣泛流行。 每逢元宵節鬧紅火時,各地大搞龍燈、旱船、背棍、高曉 以及鼓樂歡奏等活動,大大小小的舞隊極其普遍。其中的扮演者,在舞蹈間歇唱支小曲,渲染氣氛,載歌載舞,歌舞結合,這種形式就是太谷秧歌的起源。

❽ 太谷秧歌的簡介

太谷秧歌又名祁太秧歌是晉中盆地,以祁縣、太谷為軸心,輻射周邊10餘縣的鄉土小戲,是漢族民間自編自演的小曲、雜說、歌舞、戲曲的綜合體藝術。它以農村生活故事、民間習俗、傳聞軼事等為題材,以優美的曲調和表演形式,真實地反映人民生活。因此,深受廣大人民的喜愛。它是山西戲曲花籃中一支絢麗多彩的奇葩,應該深入研究,很好繼承發展,使它更加繁榮興盛,積極為四化建設服務。

❾ 唱太谷秧歌的歌手有哪些

白美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孫貴明(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籍紅玉(晉中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董燕燕(晉中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劉雙壽(晉中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代富仙(晉中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孫貴明、劉雙壽、杜牛斌
2000年,太谷秧歌赴台演出演員 劉雙壽、董艷艷、郭變紅、韓甲海

秧歌藝人介紹:
孫貴明:1952年生於太谷縣胡村鎮敦坊村,1978年進入太谷秧歌劇團,工丑。任晉中市太谷秧歌促進會理事,太谷秧歌協會副會長。1996年獲「山西省首屆太谷秧歌大賽最佳演員」獎;1990年獲「山西省戲曲調演一等獎」。2007年以小戲《偷南瓜》參加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珍稀劇種展演獲「文化遺產日獎」;2008年,入選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名單。2009年以《偷南瓜》《大挑菜》等節目參加中央電視台《民歌·中國》欄目《逛太谷 看秧歌》節目的錄制。2010年,被晉中學院聘請為客座教授傳授秧歌藝術。
代富仙:1956年9月7日生於太谷縣胡村鎮朝陽村,1978年進太谷秧歌劇團,工青衣。1986年拜秧歌大師王效端(香蠻旦)為師;1996年獲「首屆太谷秧歌大賽最佳女主角獎」;2009年,參加中央電視台《民歌·中國》欄目《逛太谷 看秧歌》節目的錄制。2010年入選晉中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劉雙壽:1958年生於太谷水秀鄉東懷遠村,1978年進太谷秧歌劇團,工武生、丑。任晉中市太谷秧歌促進會理事。1990年代表山西民間藝術團赴人民大會堂演出,受到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1996年獲「首屆太谷秧歌大賽最佳丑角獎」;2000年赴台灣參加「兩岸小戲」大展獲金獎。2009年參加中央電視台《民歌·中國》欄目《逛太谷 看秧歌》節目的錄制。2010年入選晉中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籍紅玉:1960年生於太谷縣小白鄉王村,1978年進入太谷秧歌劇團,工青衣、小旦。任晉中市太谷秧歌促進會理事。1981年獲「山西省秧歌好唱段獎」;1981年獲「晉中市戲曲調演二等獎」;1990年獲「山西省戲曲調演一等獎」;1996年獲「山西省首屆太谷秧歌大賽最佳演員」獎;2007年參加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珍稀劇種展演獲「文化遺產日獎」;2009年參加中央電視台《民歌·中國》欄目《逛太谷 看秧歌》節目的錄制。2010年入選晉中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白美雲:1963年生於太谷縣侯城鄉里修村,1980年進入太谷秧歌劇團,工小生、花旦。任晉中市太谷秧歌促進會理事。1990年,「山西省戲曲調演一等獎」;2004年獲「中國第六屆民間藝術節銀獎」;1990年獲「晉中地區戲曲調演優秀演員獎」;2000年獲「晉中市首屆戲曲觀摩比賽表演二等獎」;2008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2009年參加中央電視台《民歌·中國》欄目《逛太谷 看秧歌》節目的錄制。
董燕燕:1963年生於太谷縣胡村鎮敦坊村,1980年進入太谷秧歌劇團,工小旦。任山西省戲劇家協會會員,晉中市太谷秧歌促進會常務理事,太谷秧歌協會理事。1986年拜秧歌大師王效端(香蠻旦)為師;1990年主演的現代戲《新婚禮葬》獲「山西省文藝匯演表演金獎」;1994年秧歌追星族特送藝名「晉秧珠」;1996年自辦秧歌劇團;2000年,赴台灣參加「兩岸小戲」大展獲金獎;2009年參加中央電視台《民歌·中國》欄目《逛太谷 看秧歌》節目的錄制。
董美仙:1964年生於榆次東陽鎮北席村,1981年進入太谷縣晉劇團,1990年改唱太谷秧歌。工小旦。任晉中市太谷秧歌促進會理事。1996年獲「山西省首屆太谷秧歌大賽最佳旦角」獎;2007年獲「晉中市群眾文藝比賽一等獎」;2009年參加中央電視台《民歌·中國》欄目《逛太谷 看秧歌》節目的錄制;2009年10月,以小戲《賣高底》參加北京市教委和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辦、中國音樂學院承辦的「北京傳統音樂節」演出;2010年以小戲《賣高底》參加上海世博會演出。
楊承遷:1967年生於山西左權縣,1980年進入太谷秧歌劇團,在樂隊主奏笛子、大三弦、板胡,並兼任劇團戲曲作曲,編曲。他改編的戲曲音樂風格獨特、地方風味濃厚,受到當地百姓的喜歡。2004年與其父楊美田搜集整理《太谷秧歌音樂集》一書。2009年,參加中央電視台《民歌·中國》欄目《逛太谷 看秧歌》節目的錄制。2010年被晉中學院聘請為客座教授,傳授秧歌藝術。
工作人員名單:
演職人員名單:
演員:白美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孫貴明(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籍紅玉(晉中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董燕燕(晉中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劉雙壽(晉中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代富仙(晉中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董美仙、杜牛斌、彭玉花、吳桂梅、王二青、杜堂中、杜 惠、暢曉桃
樂隊:板 胡:楊承遷
二 胡:王 緘、孟慶禮、張轉琴、劉傑
笙 :白慶喜、喬文亮
揚 琴:武 艷
嗩 吶:裴 婷
笛 子:劉敏飛
琵 琶:陳 康
打擊樂:吳二東、師德義、白福旺、李晉峰、史學文、李太宏

❿ 太谷秧歌的發展簡況

據《祁縣志》康熙四年版載:「置里鎮置市集奠民居而通民財也。」「縣市奇曰各街輪開自辰至午。十五日為上元節祭天地,設鱉山,懸花燈,放煙火,聚歡弦歌,有太平景象。」可見,當時太谷縣經濟呈現一派繁榮景象,民間文藝也比較活躍,走村串鄉的藝人來往不斷。據清代《欽定吏部處分則例卷四十五刑雜犯》法令:「民間如女中有一等秧歌腳惰民婆,及土妓流唱、女戲游唱之人,無論在京在外,該地方官務盡驅回籍……」康熙 十年,禁唱秧歌妞女條:「凡唱秧歌婦女及惰民婆,令五城司坊等官,盡行驅逐回籍,毋令潛住京城……」當時太谷縣一帶經濟優裕,交通暢達,賣藝求生的「鳳陽花鼓」藝人,來到這里學唱流行的秧歌,以演唱為生計。這說明秧歌較早就見於文字記載了。
清康熙四十七年,孔尚任《平陽竹枝詞》第一首「踏歌詞」有:「鳳陽少女踏春陽,踏到平陽勝故鄉。舞袖弓腰都未忘,街西勾斷路人腸」。從詞中可以看出鳳陽少女在平陽(今臨汾)表演鳳陽花鼓踏歌的情景。太谷秧歌歌舞節目《打花鼓》中亦有:「說鳳陽,道鳳陽,鳳陽本是好地方,自從出了朱洪武,十年倒有九年荒。(鑼鼓介:嗆得隆咚嗆)大戶人家賣騾馬,小戶人家賣兒郎,花鼓夫妻沒得賣,身背花鼓走四方(鑼鼓介:嗆得隆咚嗆),南京收了走南京,北京收了到北京,南北二京全不收,黃河兩岸度春秋。(鑼鼓介:嗆得隆咚嗆嗆!嗆得隆咚嗆!嗆得隆咚嗆嗆嗆!嗆得隆咚嗆!)又《綴白裘》中多處談到鳳陽花鼓,如:《鬧燈》中有:「鳳陽女,花鼓敲,打鑼的男人跟著跑」之句。可見鳳陽花鼓於清初就流行到了山西南部、中部一帶。
《平陽竹技詞》第二首中的。「踏歌詞」「蹴鞠場中不用球,輕輕對踢眼斜瞅,分明學得秦樓舞,五彩裙邊露鳳頭。」描繪了兩個秀麗女子表演踢球游戲的情景。太谷秧歌中的《踢僦球》,又名《踢綉球》,也是姐妹二人表演踢球。唱詞是:「二月里來龍抬頭,姐妹三人踢蹴球,大姐姐踢了個龍擺尾,二小妹妹來接球。走三走,扭一扭,踢了個獅子滾綉球,哎咳哎咳,踢得咱家姐妹二人,兩鬃間兒、水汗珠兒,滴淋淋淋往下流,吼吼吼!」兩者對照,充分說明《踢蹬球》確是鳳陽花鼓藝人所傳播:又如《採花》、《采蓮》、《珍珠倒卷簾》、《十二月對花》、《榮莉花》、《小放牛》等一批節目,也是當時流傳到晉中一帶的歌舞節目。
鳳陽花鼓藝人的活動形式是:每到一地,由二人打鼓敲鑼、引來了觀眾,先唱「鳳陽歌」、「廣東調」、「滿江紅」等小曲。接著表演歌舞節目「踏歌」等,有時也唱幾段北方流行的秧歌曲調,以迎合當地觀眾的喜好。這種活動形式,被晉中民間藝人吸收、溶化,逐漸發展成了踩街秧歌隊。
踩街秧歌隊的表演形式,是由俊扮和丑扮兩個公子相配,手持摺扇領頭,帶領身背花鼓的女角色和拍小釵、敲小鑼的男角色共二三十人,分兩行沿街行進表演,炮聲響處,走至迎接的戶主門口,由領隊公子詠頌,如:「男人種地女織布,和和氣氣鬧家務,指望今年收成好,兒孫滿堂全家福。」之類的即興順口 溜,朗誦完畢,兩三個演員進入場地中央,邊舞邊唱小曲,表演歌舞小戲。之後繼續前進,直至踩遍各街為止。所表演的節目,如:《寫十字》、《十把扇》、《游社社》、《看畫兒》、《四保兒上工》等。其中,有第一人稱的歌舞小戲,也有第三人稱橫排式的歌舞節目,他們唱見聞、數典故、敘景緻、表古人,故事情節均較簡單。歌舞時沒有弦樂伴奏,只是輕敲鼓邊輕擊鑼釵,掌握節奏。舞蹈動作也較簡單,但卻是歌中帶舞,歌舞結合,這是太谷秧歌發展歷程中的重大突破。踩街秧歌活動的時間較長,一直延到民國初年,才逐漸消失。 清乾隆六十年刊印的《霓裳續譜》雲:「[秧歌]鳳陽鼓、鳳陽鑼,鳳陽姐兒們唱秧歌。」太鼓秧歌《打花鼓》中也有:「夫妻雙雙出府門,海走天涯唱秧歌。」唱鳳陽花鼓藝人到了北方,也隨著北方的風俗習慣唱秧歌了。雖然鳳陽歌與秧歌的曲調,在調式、調性、音韻等方面不盡相同,但互相吸收、溶化,逐步成了一體,統稱秧歌,而風陽歌的名稱在北方也逐漸消失了。另外,還吸收了「蓮花落」的格調,按《津門雜記》雲:「北方之唱『蓮花落』者,謂之『落子』,即如南方之花鼓戲也。」又雲:「後有人改名太平歌詞雲」。「蓮花落」是夾說夾唱的一種說唱藝術,用竹板打節拍,每段常以「蓮花落、落蓮花」一類 的句子做襯腔或尾聲。太谷秧歌《烙碗計》劇中,丑角學唱 「蓮花落」詞:「呱噠兒呱,呱噠兒呱,花鼓漢子把話明,再把妻兒叫一聲。」這是以「蓮花落」形式唱《打花鼓》中的唱句。 又如《小放牛》唱詞:「打個什麼鑼?打個太平鑼;打個什麼鼓?打個鳳陽鼓。」念白中有:「口兒里唱的都是蓮花落吆降呀咳。」又唱,「一噴一朵蓮花,花開一朵美。」又《打花鼓》中唱,「轉過這條臭胡同,咱們再唱蓮花落。」這說明鳳陽花鼓藝人流串到北方後也唱「蓮花落」。這都對太谷秧歌的豐富、發展,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從此,太谷秧歌曲調增多了,劇目也豐富了,並且增加了數板與念白和唱完有說,說完再唱的節目。當地藝人也編出不少劇本,如:《割田》、《大挑菜》等,還有另一種形式,丑角上場先說一段與劇情無關的雜說,如:《雙喚妹》、《碾糕面》等。這種有歌有舞有說的三結合節目出現後,對太谷秧歌又是一個大的發展,而且孕育了戲曲化的胚胎。
清嘉慶、道光年間,太谷、平遙、祁縣等縣的商業蓬勃興起,商人四處經商,外地商人也頻繁來這里通商。商業的發達也促進了文化的廣泛交流傳播。當時人們對時興小曲,流行珍戲倍感興趣。如:《走西口》、《金全賣妻》、《小上墳》(是水秀的故事)、《放風箏》等劇目,都是這一時期由外地傳來的。在這些劇目的影響下,啟發了民間藝人編唱反映當地農村生活的口頭劇目,如《割田》、《回家》、《柚筒記》、《當板箱》等。這說明秧歌戲曲中的條件,已經具備了。
道光年間,晉中平原農村,成立了許多「自樂班」組織;據晉劇票社活動家郭少仙(已故)講,他在太谷韓村時曾看到該村「自樂班」的一隻衣箱,上寫:「道光十九年立」等字祥。又據老藝人大四兒旦[已故]談:「自樂班的組織,最遲是在清朝中葉,即太谷商業發達時就有了」、當時農村一般是踩街秧歌活動,後即登上檯子演出。台後設一卯桌,上插「同樂班」、「喜樂社」等產類的慢簾。節目有小曲曲、歌舞小戲、雜說、秧歌等。不過秧歌戲是佔主導地位的,並有武場配合,如《郭巨埋兒》、《巫神》、《勸女》、《縫袍子》、《王婆罵雞》、《賣豆腐》等。從此,秧歌戲的胎兒產生了,這也是太谷秧歌的發展,由漸變到突變的重要標志。秧歌藝人登台演出後,起初在本村演出,後出村出縣演出。據晉中地方誌辦劉俊禮同志從清徐縣堯城村見到舞台牆壁上記錄有光緒二十二年的演出劇目:「五月初七日,太谷德勝社,首日《吃油漠》、《採茶》。午《換碗》、《求妻》、《哭五更》。晚《翠屏山》、《火算命》、《賣豆腐》。」太谷德勝社,據說是由太谷縣名藝人「老雙龍」、「四桿旗」兩師傅組織的半職業性班社。這類班社的出現,說明太谷秧歌的發展又前進了一步。
民國15年前後,太谷秧歌藝人,根據當地真人真事編出了一批揭露當時社會黑暗生活的秧歌戲,並創作出一些新曲調,一直流傳至今。如:《喚小姨兒》、《做小衫衫》、《十家牌》、《送櫻桃》、《跟大嫂頂工》《送情郎》等曲調。但其中的一些劇目,有淫盪低級下流的內容和表演動作。如《鑽幌帳》、《脫褲子》等,這是太谷秧歌發展中出現的一股逆流,也敗壞了太谷秧歌的聲譽。
在這一時期,有些晉劇藝人,曾與秧歌藝人合作,改編和創作過不少優秀秧歌戲。最早創辦太谷秧歌劇團的是賈堡人高保昌他對太谷秧歌情有獨鍾。常常和喜愛太谷秧歌的人們聚會,邀請晉劇名旦「二蠻旦」創辦了「武秧歌」採用老西調演出《殺嫂》等劇目在當時很有名。涌現出了一大批秧歌愛好者,在音樂和唱腔方面,也大有改進,戲曲韻味也濃,是太谷秧歌中的優秀節目。現在除《惡家庭》外,其餘節目,仍流行演出。晉劇和秧歌,這兩種姐妹藝術的藝人,還一起組織「風攪雪」班子,同台演戲,既演晉劇,也演秧歌。
晉劇藝人在表演、化妝、服裝等方面,給秧歌以重大影響,對提高秧歌藝術,起到了重大的作用。晉劇和秧歌藝人,互相配合,共同創造出具有獨特風格的太谷秧歌劇種,很快推廣到了晉中10多個縣,它在群眾中的聲譽,也越來越高。 在日寇侵華時期,敵占區的太谷秧歌藝人,多遭殘害流散[大要命,二要命,三要命],演出活動基本處於停頓狀態,即使少數藝人有所活動,也無人管理,許多上演節目陳舊,有的不堪入目。然而,在抗日根據地的晉綏邊區,遵循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七月劇社」、「大眾劇社」、「五五劇社」和「人民劇社」等革命文藝團體,曾以太谷秧歌形式與聲腔藝術,演出過《鬧對了》、《劉巧兒》、《以毒攻毒》、《兩親家》《兄妹開荒》《婦女自由歌》等劇目。這些劇目極大地鼓舞了根據地人民的革命鬥志和生產積極性。
晉綏邊區當時流傳著兩種秧歌曲調與劇目,兩者風格特點不同,名稱混淆。後經晉綏文聯召集戲劇工作者磋商,定為二者從地域上區分名稱,即「陝北秧歌」、「晉中秧歌」兩種,從此晉中秧歌劇名的出現,代替了歷史上統稱的「秧歌」。 新中國成立初期,太谷縣共有業余秧歌劇一百多個[幾乎是村村有劇團],藝人12000餘人。從舊社會遺留下來的秧歌,精華與糟粕並存。在表演上既有從生活中提煉出來的精華藝術,也有攝取的生活中丑惡淫穢的渣滓。1951年 5月 9日政務院發布了《關於戲曲改革工代的指示》後,各級領導和文化工作者,明確了既要繼承遺產,又要改革創新,反對保守思想,反對亂加干涉和如何使秧歌藝力發展前進的方向。於是,便著手開展搜集整理工作,教育團結藝人,提高自身素質,為改革創新創造條件。
同年11月間,榆次專署文教局,組織太谷、文水、交城、祁縣4縣的名老藝人和文藝工作者,在演出改革方面,做了大量「推陳出新」的工作。從而,剔除了不健康的東西,整理改編了《新打花鼓》、《緝草帽》、《五禿嫂逃婚》、《下山》、《三十勸勸》等一批傳統秧歌劇目,移植上演了《挑女婿》、《送嫁妝》等現代戲,並在聲腔、音樂方面,加強了節奏性,豐富了鑼鼓點。有的劇目,還配以弦樂伴奏。從此,太谷秧歌逐步走向健康發展的道路。
太谷秧歌劇種名稱的誕生,是繼晉中秧歌之後的又一次改革。民國20年前後,太谷縣的秧歌藝人,創作演出的劇目與曲調,曾轟動一時,傳布甚廣。因此,太谷秧歌名稱的誕生是符合上述實際情況的。另從地域上看,晉中范圍內,除有太谷秧歌外,還有介休的干板秧歌,汾孝地秧歌,晉源秧歌(太原南郊區),祁縣溫曲武秧歌等。如果將太谷秧歌仍稱晉中秧歌,就不切合上述實際情況了。因而,改革為太谷秧歌,是比較恰當的科學的稱謂。再次,從沿革上看,太谷秧歌自清康熙十年至抗戰時期,由秧歌改稱晉中秧歌,直到解放後的1951年改稱太谷秧歌,而流傳至今,再別無他名。
1955年,榆次縣成立了第一個專業劇團:「榆次縣秧歌劇團」。演出了很多移植現代戲。如《朝陽溝》、《李雙雙》、《李二嫂改嫁》、《三換肩》等。也改編了不少傳統戲,如《偷南瓜》、《當板箱》、《賣高底》、《賣豆腐》、《綉花燈》等,均受到觀眾的贊揚,以邱金蘭為代表的第一代優秀女演員,出現在舞台上,這是太谷秧歌的新發展,尤其是出現了男演男、女演女的情況,男演女的歷史開始改變。同時,全部劇目增加了弦樂伴奏,豐富和發展了擊樂鑼鼓點;改一劇一曲為一劇多曲。在表演、導演、舞台美術等方面,也有了很大改進。從此,太谷秧歌走上了一條完善而又不失泥土氣息、改革而又不變其特色的新型戲曲化道路,這是發展過程中的又一個飛躍。
1964年「四清運動」中,在「左」的思想影響下,文水工作隊的某些人,寫出《必須使太谷秧歌獲得新生》的文章,其基本精神是全盤否定,把秧歌說得一無是處。這對各縣秧歌的演出,大受影響。有的只演出移植的現代戲,形成了一條腿走路。
十年動亂中,太谷秧歌橫遭禍害,全部被扼殺。榆次縣秧歌劇切被解散;農村業余劇切也銷聲匿跡了。直到1978年,黨中央提出了撥亂反正,太谷縣成立了「太谷秧歌劇社」。在著名演員王效端(香蠻旦)培訓下,培養了一批青年演員,演出節目有:《逼婚記》《西廂記》《王老虎搶親》等。1982年,晉中地區戲劇匯演時,青年演員劉丁英、籍紅玉獲優秀演員稱號。此後,太谷秧歌開始恢復上演。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農村體制改革,農民經濟收入逐年增長,生活越來越好。農民在物質生活提高的同時,渴求豐富精神文化生活,這就為發展太谷秧歌,提供了有利條件。太谷秧歌藝人,為適應這一大好形勢,努力地進行改革前進,如在體制方面,變官辦為自願組合,10餘個業余班、社,自負盈虧,進行演出。在訓練演員方面,採用自辦、自育和師帶徒的辦法,幾年來已培養出一批又一批新秀和拔尖演員,活躍於舞台上。不少班、社,演出效益很好,收入頗豐,觀眾反映熱烈。

閱讀全文

與太谷秧歌哪個app多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mdr軟體解壓和別人不一樣 瀏覽:884
單片機串列通信有什麼好處 瀏覽:320
游戲開發程序員書籍 瀏覽:843
pdf中圖片修改 瀏覽:269
匯編編譯後 瀏覽:474
php和java整合 瀏覽:829
js中執行php代碼 瀏覽:440
國產單片機廠商 瀏覽:57
蘋果手機怎麼設置不更新app軟體 瀏覽:284
轉行當程序員如何 瀏覽:493
蘋果id怎麼驗證app 瀏覽:864
查看手機命令 瀏覽:953
抖音反編譯地址 瀏覽:226
如何加密軟體oppoa5 瀏覽:233
java從入門到精通明日科技 瀏覽:96
拆解汽車解壓視頻 瀏覽:598
新版百度雲解壓縮 瀏覽:593
android上下拉刷新 瀏覽:880
centos可執行文件反編譯 瀏覽:839
林清玄pdf 瀏覽: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