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軟體資訊 > 哪裡崑曲多app

哪裡崑曲多app

發布時間:2022-05-12 05:45:45

① 什麼是崑曲啊

崑曲是我國的古老劇種,又稱崑山腔或昆劇,流行於江蘇崑山一帶,已有五百餘年的歷史。嘉靖年間戲曲音樂家魏良輔吸取海鹽腔、戈陽腔的長處,對崑腔加以改革,創造聞名的「水磨腔」,使崑曲音樂獲得很大的發展。崑曲有一套完整的表演體系和獨特聲腔系統。它的劇目豐富,曲調清新婉轉,表演優美動人。樂隊以笛子主奏,兼用管(蕭)、笙、琵琶等樂器。它的音樂曲牌、表演舞蹈對其他劇種影昆 曲

崑曲,原名「崑山腔」或簡稱「崑腔」,清代以來被稱為「崑曲」,現又被稱為「昆劇」。崑曲是我國傳統戲曲中最古老的劇種之一,也是我國傳統文化藝術,特別是戲曲藝術中的珍品,被稱為百花園中的一朵「蘭花」。

崑山腔早在元末明初之際(14世紀中葉)即產生於江蘇崑山一帶,它與起源於浙江的海鹽腔、餘姚腔和起源於江西的弋陽腔,被稱為明代四大聲腔,同屬南戲系統。

崑山腔開始只是民間的清曲、小唱。其流布區域,開始只限於蘇州一帶,到了萬曆年間,便以蘇州為中心擴展到長江以南和錢塘江以北各地,並逐漸流布到福建、江西、廣東、湖北、湖南、四川、河南、河北各地,萬曆未年還流入北京。這樣崑山腔便成為明代中葉至清代中葉影響最大的聲腔劇種。

崑曲在長期的演出實踐中,積累了大量的上演劇目。其中有影響而又經常演出的劇目如:王世貞的《鳴鳳記》,湯顯祖的《牡丹亭》、《紫釵記》、《邯鄣記》、《南柯記》,沈璟的《義俠記》等。高濂的《玉簪記》,李漁的《風箏誤》,朱素臣的《十五貫》,孔尚任的《桃花扇》,洪升的《長生殿》,另外還有一些著名的摺子戲,如《游園 驚夢》、《陽關》、《三醉》、《秋江》、《思凡》、《斷橋》等。

崑曲的音樂屬於聯曲體結構,簡稱「曲牌體」。它所使用的曲牌,據不完全統計,大約有一千種以上,南北曲牌的來源,其中不僅有古代的歌舞音樂,唐宋時代的大麴、詞調,宋代的唱賺、諸宮調,還有民歌和少數民族歌曲等。它以南曲為基礎,兼用北曲套數,並以「犯調」、「借宮」、「集曲」等手法進行創作。

崑曲的伴奏樂器,以曲笛為主,輔以笙、簫、嗩吶、三弦、琵琶等(打擊樂俱備)。

崑曲的表演,也有它獨特的體系、風格,它最大的特點是抒情性強、動作細膩,歌唱與舞蹈的身段結合得巧妙而諧和。

俞振飛是卓越的崑曲藝術家,他具有一定的古文學修養,又精通詩詞、書、畫,他不但精研崑曲,同時又是一位京劇表演藝術家。因此他能將京、昆表演藝術融於一體,形成儒雅、飄逸、雄厚遵勁的風格,特別是以富有「書卷氣」馳譽劇壇。他深受海內外推崇的代表節日有《太白醉寫》中的李白;《游園·驚夢》中的柳夢梅;《驚變·埋玉》中的唐明皇;《琴挑》中的潘必正;《八陽》中的建文君;《斷橋》中的許仙等,演來無不栩栩如生。

昆 曲

崑曲,又名崑山腔,昆劇,是中國古老的戲曲聲腔、劇種。

淵源與發展元代後期,南戲流經江蘇崑山一帶,與當地語音和音樂相結合,經崑山音樂家顧堅的歌唱和改進,推動了他的發展,至明初遂有崑山腔之稱。明嘉靖十年至二十年間,居住在太倉的魏良輔總結北曲演唱的藝術成就,吸取海鹽、弋陽等腔的長處,對崑腔加以改革,總結出一系列唱曲理論,從而建立了委婉細膩、流利悠遠,號稱「水磨調」的崑腔歌唱體系。這時的崑腔也只是清唱,閑雅整肅、清俊溫潤。

之後,崑山人梁辰魚,繼承魏良輔的成就,對崑腔作進一步的研究和改革。隆慶末年,他編寫了第一部崑腔傳奇《浣紗記》。這部傳奇的上演,擴大了崑腔的影響,文人學士,爭用崑腔創作傳奇,習崑腔者日益增多。於是,崑腔遂與餘姚腔、海鹽腔、弋陽腔並稱為明代四大聲腔。萬曆末,崑腔傳入北京,成為全國性劇種,稱為「官腔」。

從明天啟初到清康熙末,是崑曲蓬勃興盛的時期。劇作家的新作品不斷出現,表演藝術日趨成熟,行當分工越來越細致。從演出形式看,由演出全本傳奇,變為演出摺子戲。摺子戲的演出既刪除了軟散的場子,又選出劇中的一些精彩的段落加以充實、豐富,使之成為可以獨立演出的短劇。

摺子戲以其生動的內容,細致的表演,多樣的藝術風格彌補了當時劇本的冗長、拖沓、雷同的缺陷,給崑曲演出帶來生動活潑的局面。出現了一批生、旦、凈、丑本行為主的應工戲,是觀眾百看不厭的精品。

由於崑曲格律嚴格,文辭古奧典雅,使她逐漸脫離了世俗社會。到乾隆末年,在北方崑曲的優勢地位已經讓位給後來興起的花部亂彈了。

清唱活動
明代的士大夫除了觀看崑曲演出外,自己也舉行崑曲的清唱活動。在民間崑曲的清唱也很盛行,明末清初中秋之夜在虎丘例有清唱聚會。晚清,崑曲日趨衰微,但是清曲家結社習曲之風仍在蘇、滬、京等地流行,曲社往往聘請崑曲演員或著名笛師作「拍先」。曲社聚會時除坐唱不化妝外,其他唱白諧諢、鼓點鑼段均與登台演出無甚區別。

演員與戲班
崑曲的演員主要來自:民間戲班職業藝人、士大夫蓄養的家班和業余的「串客」三個方面。萬曆時期,就有了著名演員蔣六、宇四等,著名的崑曲戲班有南京的沈周班,士大夫蓄養的家班有申時行、張岱等。明末清初,士大夫蓄養家班成風,著名的有阮大鋮家班、長洲尤桐家班等。著名戲班有北京的聚和、三也、可娛,南京的興化。蘇州的寒香、凝碧等。道咸以來,著名的昆班有大章、大雅、全福、鴻福等。著名演員有周鳳林、姜善珍等。本世紀初,堅持演出崑曲的有梅蘭芳、韓世昌、俞振飛等人。1921年創辦的昆劇傳習所培養了施傳鎮、顧傳介、周傳瑛、朱傳茗、沈傳芷、王傳淞、華傳浩等一批名演員。

崑曲劇目
崑曲劇目共計保留了來源於南戲、傳奇作品和少量元雜劇的400多出摺子戲。現存輯錄摺子戲的曲譜有《納書楹曲譜》、《遏雲閣曲譜》、《六也曲譜》、《崑曲大全》、《集成曲譜》、《粟廬曲譜》等。《審音鑒古錄》是較早的身段譜。演出較多的有100多出,如《浣紗記—寄子》、《寶劍記—夜奔》、《鳴鳳記—吃茶、寫本》、《牡丹亭—鬧學、游園、驚夢、尋夢、拾畫、叫畫》《玉簪記—琴挑、秋江》、《漁家樂—藏舟、刺梁》、《長生殿—定情、酒樓、絮閣、驚變、哭像、聞鈴、彈詞》。

特徵與風格
崑山腔融合北曲與弋陽腔、海鹽腔等南曲諸腔於一爐,並加以提煉,其音樂上的藝術成就是史無前例的。在節奏上,除了通常的一板三眼、一板一眼外,又出現了贈板,使音樂布局的空間增大,變化增多,其纏綿婉轉、柔曼悠遠的特點也愈加突出。在演唱技巧上,注重聲音的控制,節奏速度的徐疾以及咬字發音,並有「豁」、「疊」、「擻」、「嚯」等腔法的區分以及各類角色的性格唱法。音樂伴奏也頗為齊全,管樂有:笛、簫、嗩吶等,弦樂有:琵琶、三弦、月琴等,打擊樂有:鼓板、大鑼、小鑼、鐋鑼、雲鑼、小鈸、堂鼓等。由於以聲若游絲的笛為主要伴奏樂器,加上贈板的廣泛使用,字分頭、腹、尾的吐字方式,以及它本身受吳中民歌的影響而具有的「流麗悠遠」的特色,使崑腔音樂以「婉麗嫵媚、一唱三嘆」著稱。

崑曲的表演,是一種歌、舞、介、白各種表演手段相互配合的綜合藝術。通過長期的藝術實踐,形成了載歌載舞的表現形式。其舞蹈身段大體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說話時的輔助姿態和由手勢發展起來的著重寫意的舞蹈;一種是配合唱詞的抒情舞蹈。在念白上,主要以中州韻白為主,丑角還有一種基於吳方言的地方白,如蘇白、
揚州白等。崑曲的角色行當也劃分得十分細致:老生分外、末、副末;小生分官生、巾生、雉尾生、鞋皮生等;旦角分正旦、刺殺旦、五旦、六旦、老旦等;凈丑分大面、白面、二面、小面等。各個行當都在表演上形成自己的一套程式和技巧,這些程式化的動作語言在刻畫人物性格、表達人物心理狀態、渲染戲劇性和增強感染力方面,形成了崑曲完整而獨特的表演體系。

崑曲的音樂、表演技巧對現代全國大部分聲腔劇種都有深刻的影響。如:京劇、越劇的表演就受到崑曲的很大影響。京劇的各類角色的性格唱法,也是在崑曲奠定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此外,京劇、川劇、婺劇、桂劇、湘劇、祁劇、贛劇等劇種中仍然保留著崑曲的部分劇目、聲腔和曲牌。

2001年5月18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宣布第一批「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以下簡稱「代表作」)名單,共有19個申報項目入選,其中包括中國的崑曲藝術,中國成為首次獲此殊榮的19個國家之一。

教科文組織每兩年宣布一次「代表作」,一個國家每次一般確認一個項目。評選的標准主要有兩個,其一為具有傑出的文化代表性,對有關群體和文化多樣性具有特殊價值;其二為需要保護的緊迫性,特別是因面臨社會變革等因素缺乏保護而將消失的文化藝術形式。

中國崑曲當選的原因

發源於江蘇崑山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的崑曲被稱為「百戲之祖,百戲之師」,許多地方劇種,像晉劇、蒲劇、上黨戲、湘劇、川劇、贛劇、桂劇、邕劇、越劇和廣東粵劇、閩劇、婺劇、滇劇等等,都受到過昆劇藝術多方面的哺育和滋養。

崑曲有極高的技巧

戲曲的表現手段為唱、念、做、打(舞)之綜合。這四個方面及其綜合在崑曲中要求最高。崑曲演員必須在這幾個方面兼備。舞台呈現亦最為完美與出色。其他劇種演員為提高技藝都要學崑曲。如京劇演員梅蘭芳即有深厚的崑曲功底並能演崑曲。河北梆子演員裴艷玲之代表作《林沖夜奔》即以崑曲形式演出。

崑曲是「活化石」

昆劇《宦門子弟錯立身》,這部戲為元代南戲劇本,是《永樂大典·戲文三種》中保留下來的罕見文學作品,是我國迄今發現的最早一批古代戲曲劇本之一。
中國戲曲自形成以來一直在舞台上流傳,隨著時代的變化,從劇本到聲腔、表演不斷變革,崑曲則變化較少,對戲曲傳統特點保留較多,劇目又極為豐富,被稱為「活化石」。
崑曲屬「瀕危物種」

在18世紀後期,地方戲興起,崑曲由於過於文雅和繁難,便呈衰落趨勢。1949年前,在全國范圍內除「國風新型蘇劇團」及「半付昆班」竭力延續崑曲藝術生命之外,已沒有一個職業性表演團體,老藝人有的回家務農,有的擺攤糊口。

崑曲
十四、十五世紀發源於江蘇崑山的曲唱藝術體系,現在一般亦指代其舞台形式昆劇。該劇種200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崑曲以鼓、板控制演唱節奏,以曲笛、三弦等為主要伴奏樂器。

歷史
金元時代,在北方興起雜劇,由許多角色扮演故事。在南方的戲文起源於宋代南遷前後。明初時,南戲文加北雜劇成傳奇。

根據《南詞引正》,崑曲發源於江蘇崑山,形成於元代末年,是明代崑山腔是戲曲四大聲腔之一。元代末年,南戲傳到崑山地區後,與當地的民間曲調互相結合,形成了富有當地特色的聲腔,在音樂家顧堅推動下,有長足的發展。根據周玄暐的《涇林續記》,明太祖朱元璋都注意到崑曲,可見當時崑曲的規模已經不少。明朝正德、嘉靖年間清曲唱家魏良輔繼承古來「以文化樂」的傳統,改良崑山腔,採用中州韻系,依字聲行腔,「調用水磨,拍捱冷板」,曲調細膩宛轉。稍遲出現了用崑腔演唱的傳奇新作《玉玦記》、《鳴鳳記》、《浣紗記》等,新腔始風行大江南北,成為領導性的戲曲聲腔。明嘉靖到清乾隆年間,前後兩百多年為崑曲全盛時代,昆劇舞台藝術亦在清朝中葉發展成熟。此後花部興起,以昆劇為代表的雅部逐漸退出舞台,然薪盡火傳,其聲腔和表演藝術深刻的影響了後來劇種,如京劇;民間曲社唱曲活動也一直綿延不絕,成為保存曲唱規范的主力。

崑腔劇本之豐富,在各劇種中首屈一指。舞台藝術以摺子戲為特色,講究口傳心授,民國時期蘇州崑曲傳習所的「傳」字輩學員尚可演出四百多出摺子戲。由於戰亂和政局動盪,藝隨人走,今天昆劇傳統劇目的數量急劇減少,保護成為當務之急。

崑曲名劇
浣紗記
牡丹亭,又名還魂記,最有名的摺子是游園、驚夢。
長生殿
十五貫,「一出戲救活了一個劇種」。
琵琶記
綉襦記
玉簪記
西樓記
南西廂記
鳳凰山
紅梨記
艷雲亭
金雀記
桃花扇

響很大。

② 崑曲是哪個地方的地方戲

是蘇州崑山的地方戲。

拓展資料

崑曲(Kun Opera),又稱昆劇、崑腔、崑山腔,是中國最古老的劇種,也是中國傳統文化藝術中的珍品。崑曲發源於14世紀中國的蘇州太倉南碼頭,後經魏良輔等人的改良而走向全國,自明代中葉獨領中國劇壇近300年。

崑曲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術等,以曲詞典雅、行腔婉轉、表演細膩著稱,被譽為「百戲之祖」。崑曲以鼓、板控制演唱節奏,以曲笛、三弦等為主要伴奏樂器,其唱念語音為「中州韻」。崑曲在200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崑曲(Kun Opera),又稱昆劇、崑腔、崑山腔,是中國最古老的劇種之一,也是中國傳統文化藝術中的珍品。

2001年5月18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宣布第一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單,共有19個申報項目入選,其中包括中國的崑曲藝術,中國成為首次獲此殊榮的19個國家之一。

崑曲(Kunqu Opera),原名「崑山腔」、「崑腔」,是中國古老的戲曲聲腔、劇種,清代以來被稱為「崑曲」,現又被稱為「昆劇」。崑曲是中國傳統戲曲中最古老的劇種之一,也是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特別是戲曲藝術中的珍品,被稱為百花園中的一朵「蘭花」。

崑曲早在元朝末期(14世紀中葉)即產生於蘇州崑山一帶,它與起源於浙江的海鹽腔、餘姚腔和起源於江西的弋陽腔,被稱為明代四大聲腔,同屬南戲系統。

崑山腔開始只是民間的清曲、小唱。其流布區域,開始只限於蘇州一帶,到了萬曆年間,便以蘇州為中心擴展到長江以南和錢塘江以北各地,萬曆末年還流入北京。這樣崑山腔便成為明代中葉至清代中葉影響最大的聲腔劇種。

③ 崑曲的發源地是哪一座古鎮擁有多少年歷史

中國擁有數量較多的古鎮,各個城市的古鎮看點也是不一樣的,但是都會根據所處城市早在古代發生的歷史故事讓遊客們心動。通常大家都會前往一些名氣較高的古鎮,但是一些古鎮,由於遊客數量增多以後,就會展開商業模式,使得大部分遊客看到此種情形,紛紛選擇不再前往,而是把自己的旅行目的地,改為鮮有人知的旅遊地點。

如果逛累了,也可以乘船的方式,來飽覽千燈古鎮特殊的魅力風景,這種感覺也是大部分遊客都很喜歡的。所到之處,也能隨手掏出手機拍攝幾張照片。也算是你來過千燈古鎮了,平時如果上班沒時間的話,也可以在周末,或者小長假來臨時,再次前往,這樣就能讓你心盡情的在千燈古鎮遊玩了。你們聽說過千燈古鎮嗎?

江蘇「最低調」的古鎮:擁有七座拱形環龍石橋,現已有2500年歷史

④ 聽京戲點哪裡才能聽到

在廣播里邊就可以聽得到,現在又有專門播放京劇的電視台。

⑤ 崑曲起源於哪裡呢

崑曲起源於江蘇蘇州崑山。

崑曲發源於600多年前,由崑山人顧堅草創。到明代嘉靖年間,傑出的崑曲音樂家、改革家魏良輔對崑山腔進行大膽改革,吸收了當時流行的餘姚腔、弋陽腔、海鹽腔的特點,形成了新的聲腔,廣受歡迎。

因為這種腔調軟糯、細膩,好像江南人吃的用水磨粉做的糯米湯團,因此起了個有趣的名字,叫「水磨調」,這就是今天的崑曲。

崑曲是出現於中國明代的一種新興戲劇樣式,從16世紀晚期開始,它逐漸占據了劇壇的中心地位,成為此後兩百多年間最重要的戲劇形式。崑曲從起源到正式形成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

根據所能見到的資料,大約在南宋光宗皇帝時期,浙江永嘉的一種地方小戲迅速崛起,它以南方民間音樂為主要演唱曲調,所以被稱為南戲。南戲保留了許多民間藝術的特點,不受任何清規戒律約束,演出自由活潑,帶有較大的隨意性。在發展過程中,南戲逐步吸收了唐宋以來多種成熟的傳統音樂形式,日漸走向豐富和細致。但由於缺少上層知識分子的參與,它一時還無法克服自身所帶有的種種先天或後天缺陷,以致於長期徘徊在一個不太高的層次上。

⑥ 崑曲到底發源地是哪兒

崑曲到底發源地是蘇州崑山。

崑曲(Kun Opera),原名「崑山腔」或簡稱「崑腔」,是中國古老的戲曲聲腔、劇種,現又被稱為「昆劇」。崑曲是中國傳統戲曲中最古老的劇種之一,特別是戲曲藝術中的珍品,被稱為百花園中的一朵「蘭花」。

崑曲發源於14世紀中國的蘇州崑山,後經魏良輔等人的改良而走向全國,自明代中葉獨領中國劇壇近300年。

崑曲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術等,以曲詞典雅、行腔婉轉、表演細膩著稱,被譽為「百戲之祖」。崑曲以鼓、板控制演唱節奏,以曲笛、三弦等為主要伴奏樂器,其唱念語音為「中州韻」。崑曲在200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6)哪裡崑曲多app擴展閱讀:

600年前,江南巨富顧阿瑛在綽墩山一帶築玉山佳處,廣邀天下文人雅集,30餘年間100多次雅集,留下五千多首詩詞,相當於整個元朝全國詩詞的二十四分之一。「玉山雅集」也因此被稱為中國三大雅集之一。

在這樣的氛圍中,崑山「土腔」提升、融合為崑山腔,完成了「崑腔前身—崑山腔—崑曲—昆劇」的演變。

昆劇表演藝術家岳美緹認為,恢復曲會,在古色古香的玉山佳處原址聆聽崑曲,不僅為「昆蟲們」搭建交流平台,也是對詩詞歌賦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利挖掘和保護。

在巴城有許多與崑曲密切相關的遺跡:1200年前,第一個唱崑山腔的黃幡綽在巴城;600多年前,崑山腔雛形誕生的「玉山雅集」在巴城,第一個擁有崑腔私家班的巴城人顧阿瑛;400多年前,第一個把崑曲搬上舞台的巴城人梁辰魚。

近代,救崑曲於危難的崑曲傳習所創始人之一吳粹倫……保護好這些資源,才能讓崑曲「看得見、聽得到、摸得著」。

曲會上,老中青三代專業演員及業余曲迷們,在唱念做打中演繹崑曲的百轉千回、悠遠流麗,將杜麗娘的一往情深、花木蘭的機智勇敢、伍子胥父子情深等刻畫得入木三分,深深吸引著台下的曲迷們。

⑦ 能下載戲曲視頻的軟體

很多的軟體。
比如騰訊視頻,網路影音等,
推薦網路影音。

⑧ 崑曲的發源地,藝術特點,發源

崑曲,十四、十五世紀發源於江蘇崑山的曲唱藝術體系,現在一般亦指代其舞台形式昆劇。該劇種200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崑曲以鼓、板控制演唱節奏,以曲笛、三弦等為主要伴奏樂器。崑曲發源於江蘇崑山,明代崑山腔是戲曲四大聲腔之一。正德、嘉靖年間清曲唱家魏良輔繼承古來「以文化樂」的傳統,改良崑山腔,採用中州韻系,依字聲行腔,「調用水磨,拍捱冷板」,曲調細膩宛轉。稍遲出現了用崑腔演唱的傳奇新作《玉玦記》、《鳴鳳記》、《浣紗記》等,新腔始風行大江南北,成為領導性的戲曲聲腔。明嘉靖到清乾隆年間,前後兩百多年為崑曲全盛時代,昆劇舞台藝術亦在清朝中葉發展成熟。此後花部興起,以昆劇為代表的雅部逐漸退出舞台,然薪盡火傳,其聲腔和表演藝術深刻的影響了後來劇種,如京劇;民間曲社唱曲活動也一直綿延不絕,成為保存曲唱規范的主力。崑腔劇本之豐富,在各劇種中首屈一指。舞台藝術以摺子戲為特色,講究口傳心授,民國時期蘇州昆劇傳習所的「傳」字輩學員尚可演出四百多出摺子戲。由於戰亂和政局動盪,藝隨人走,今天昆劇傳統劇目的數量急劇減少,保護成為當務之急。崑曲名劇牡丹亭,又名還魂記,最有名的摺子是游園,驚夢。 琵琶記, 綉襦記 浣紗記 玉簪記 長生殿 西樓記 南西廂記

⑨ 知道崑曲嗎

崑曲早在元末明初之際(14世紀中葉)即產生於江蘇崑山一帶,它與起源於浙江的海鹽腔、餘姚腔和起源於江西的弋陽腔,被稱為明代四大聲腔,同屬南戲系統。是我國古老的戲曲聲腔、劇種,原名「崑山腔」,清朝以來被稱為「崑曲」,現又被稱為「昆劇」。崑曲的伴奏樂器,以曲笛為主,輔以笙、簫、嗩吶、三弦、琵琶等(打擊樂俱備)。崑曲的表演,也有它獨特的體系、風格,它最大的特點是抒情性強、動作細膩,歌唱與舞蹈的身段結合得巧妙而和諧。在語言上,該劇種原先分南曲和北曲。南昆以蘇州白話為主,北昆以大都韻白和京白為主。該劇種於2001年5月18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為「人類口述遺產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稱號。
崑曲的音樂屬於聯曲體結構,簡稱「曲牌體」。它所使用的曲牌,據不完全統計,大約有一千種以上,南北曲牌的來源,其中不僅有古代的歌舞音樂,唐宋時代的大麴、詞調,宋代的唱賺、諸宮調,還有民歌和少數民族歌曲等。它以南曲為基礎,兼用北曲套數,並以「犯調」、「借宮」、「集曲」等手法進行創作。 曲牌是崑曲中最基本的演唱單位。全國共有300多種戲曲曲種,在音樂體繫上分為兩種:板腔體和曲牌體。絕大多數劇種是板腔體,少數是曲牌體。而崑曲的曲牌體是最嚴謹的。據民國年間的曲學大師吳梅統計南曲曲牌有4000多個,北曲曲牌有1000多。常用的也僅200多個。最流傳的南曲曲牌如《游園》中的【步步嬌】,【皂羅袍】,【好姐姐】、《琴挑》中的【懶畫眉】,【朝元歌】。這兩出戲也是用來為男女演員打基礎的。故崑曲中有女學《游園》,男學《琴挑》的說法。 北曲,"端正好","新水令","醉花蔭","點絳唇","粉蝶兒","斗鵪鶉","一枝花","集賢賓",等八套。崑曲中在應用曲牌時構成聯套,(又稱套數)通過聯套的選用、調劑、對比組成一個整本大戲的音樂和文學結構,基本上一出戲是一個套數。 曲牌的音樂結構和文學結構是統一的。由於曲牌是由詞發展而來,又稱詞余,在文字上是長短句式,寫作就是填詞。一個曲牌有多少字,幾句,每個字的平仄聲,都有規定。而且重要的詞位嚴格到仄聲中應有上(∨),去(\ )之別。如不根據平仄聲就要形成倒字,很難譜曲和演唱。這也是寫作和演唱昆劇難度很高的一個原因。 崑曲演唱的特點是"以字行腔",腔跟字走、在演唱上也有一定的腔格,不同於其它戲曲可以根據演員個人條件隨意發揮,而是有嚴格的四定:定調、定腔、定板、定譜

⑩ 崑曲發源於什麼地方距今大概有多少年

1、發源於江蘇崑山,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的崑曲被稱為「百戲之祖,百戲之師」。

2、崑曲,原名「崑山腔」或簡稱「崑腔」,清代以來被稱為「崑曲」,現又被稱為「昆劇」。崑曲是我國傳統戲曲中最古老的劇種之一,也是我國傳統文化藝術,特別是戲曲藝術中的珍品,被稱為百花園中的一朵「蘭花」。

崑山腔早在元末明初之際(14世紀中葉)即產生於江蘇崑山一帶,它與起源於浙江的海鹽腔、餘姚腔和起源於江西的弋陽腔,被稱為明代四大聲腔,同屬南戲系統。

崑山腔開始只是民間的清曲、小唱。其流布區域,開始只限於蘇州一帶,到了萬曆年間,便以蘇州為中心擴展到長江以南和錢塘江以北各地,並逐漸流布到福建、江西、廣東、湖北、湖南、四川、河南、河北各地,萬曆未年還流入北京。這樣崑山腔便成為明代中葉至清代中葉影響最大的聲腔劇種。

崑曲在長期的演出實踐中,積累了大量的上演劇目。其中有影響而又經常演出的劇目如:王世貞的《鳴鳳記》,湯顯祖的《牡丹亭》、《紫釵記》、《邯鄣記》、《南柯記》,沈璟的《義俠記》等。高濂的《玉簪記》,李漁的《風箏誤》,朱素臣的《十五貫》,孔尚任的《桃花扇》,洪?N的《長生殿》,另外還有一些著名的摺子戲,如《游園 驚夢》、《陽關》、《三醉》、《秋江》、《思凡》、《斷橋》等。

閱讀全文

與哪裡崑曲多app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python正則表達式貪婪模式 瀏覽:646
愛國精神指的是什麼app 瀏覽:408
壽司解壓系列全集視頻 瀏覽:913
物體三維重建演算法 瀏覽:984
fuli直播app哪個好 瀏覽:918
租辦公室用什麼app 瀏覽:106
醫師定期考核刷題app哪個好 瀏覽:338
導出dmp文件命令 瀏覽:288
手機百度網盤怎麼解壓密碼文件 瀏覽:585
索引重新編譯 瀏覽:606
命令與征服4免cd補丁完美版 瀏覽:428
kotlin編譯為native 瀏覽:142
家用編譯機 瀏覽:550
電子加密貨幣最新政策 瀏覽:382
androidcanvas撤銷 瀏覽:271
安卓手機怎麼把圖標全部下移 瀏覽:187
飢荒被伺服器踢出怎麼進 瀏覽:173
c編譯器哪款好 瀏覽:732
快手寶哥發明什麼app 瀏覽:823
張艷玲編譯 瀏覽: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