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軟體資訊 > 太湖水土保持app怎麼用

太湖水土保持app怎麼用

發布時間:2022-05-14 09:02:56

①  通過運河向杭嘉湖和寧紹平原、上海及蘇南地區引水,實施全流域水土改造工程

12.4.2.1引錢塘江水,解長江三角洲之渴

如上所述,每年從錢塘江口入海的淡水約380×108m3,按正常水位計算,「杭州灣生態大水庫」可蓄水約400×108m3。因此,水庫建成後,在保持杭州灣正常水位的情況下,每年還可以從杭州灣大水庫向水資源緊缺、水質惡化的浙北、蘇南、上海和寧紹平原調水(300~400)×108m3:向北可通過京杭運河,經太湖、太浦河而至黃浦江;向南可通過杭甬運河向寧紹平原引水,經蕭山、紹興,溝通曹娥江、姚江、甬江而至甬江口入海。這樣,「杭州灣大水庫」就與浙北、蘇南、上海及浙東平原河網成為一個互連的水利樞紐系統,既可以對杭州灣庫區水位進行調控,又能以動治靜,以清釋污,用源源不斷的錢塘江水沖走運河、太湖、曹娥江、姚江、甬江之腥。同時,對「杭州灣大水庫」周邊環境進行綜合治理,使其成為水質良好的生態水庫,並對運河、曹娥江、姚江、甬江,乃至太湖等進行清淤、疏浚、護岸、截污,限制高毒、高殘留農葯和化肥的使用,禁止工業「三廢」和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湖)。實施這樣一個巨大的全流域水土改造工程,不僅可以使浙北、上海、蘇南及浙東平原多年積淀的水土污染得到基本清除,終止污水灌溉,還碧水綠洲,而且可以解決由於水體循環不暢一直困擾太湖流域的水體污染等重大問題,整個長江三角洲地區的生態環境都將因此而受益。這樣,不必再從新安江千島湖水庫修建引水工程,就可以從根本上解決杭嘉湖平原的水資源緊缺問題,同時也將極大地緩解蘇南地區和上海市的用水困難。建設「杭州灣大水庫」將與浙江正在實施的杭甬運河改造工程和即將啟動的浙東引水工程形成良性互動(浙江於2002年啟動的杭甬運河改造工程,投資25億元,改造後的航道設計水深2.5m,航寬45m,全長252km,計劃2010年全線竣工),這樣不需從富春江水庫引水,就可解決浙東平原的水資源短缺問題,同時可以鋪設管道將杭州灣大水庫的淡水輸送到舟山各主要島嶼,從根本上解決舟山島區的水資源緊缺問題。

12.4.2.2扼制地面沉降災害

建造這樣一座特大型水庫非但不會對地質和生態環境造成任何不良影響,而且杭州灣大水庫儲存的巨量淡水將可能向杭州灣兩側地下滲透形成自然回灌,提升地下水位,改善地下水環境,消除土壤漬害和鹹水入侵。尤其是,在解除了生活和工業用水問題之後的杭嘉湖平原、蘇南、上海和寧紹平原地區,可以停止開采地下水,從而有效扼制地面沉降,恢復良性生態環境。

12.4.2.3永消潮患,添百里綠洲

錢塘江涌潮兇猛,觀潮悲劇幾乎年年發生,且潮區界距離長,對防潮、防洪和淡水資源利用帶來許多不利影響。正如原錢塘江海塘工程局總工程師汪胡楨先生所指出的「這個涌潮弊多利少。假使古代人民不在錢塘江兩岸建築了迤邐的海塘,則杭、嘉、湖、寧、紹平原當年已淪為海塗,哪裡還有我們今天安居樂業的可能」。因此,消除潮患,實現「湖平、海寧」,是歷代浙江人的共同願望。建「杭州灣生態大水庫」,增萬頃平湖,兩岸植樹種草,成百里綠洲,也為珍稀和瀕危野生動物提供棲息場所,浙江的先賢們在設立「平湖」、「海寧」地名時憧憬的美好自然環境將成為現實。此外,即使就錢塘江觀潮而言,就是不築壩建水庫,只要杭州灣跨海大橋、上海蘆潮港-洋山跨海大橋(長37km)以及正在籌劃中的紹興跨海大橋一旦建成,昔日的錢塘江涌潮也將難以再現。

至於杭州灣北岸的嘉興乍浦港問題,即使不築壩,只要杭州灣跨海大橋建成後,乍浦也就僅僅成為眾多商家的過境地,乍浦港目前的優勢和作用將頓然消失。如果造攔海大壩,可以考慮在大壩外重新規劃建設新的「乍浦港」。

也許有人會擔心在建「杭州灣生態大水庫」後,錢塘江口兩岸原有的排澇工程將失效。我們認為,恰恰相反,建「杭州灣生態大水庫」不會對原有的排澇工程造成負面影響,因為通過杭州灣生態大水庫可以對錢塘江兩岸運河(京杭運河和杭甬運河)的水位進行調控,既可以在雨季洪水時通過大壩的泄水閘向海泄洪,也可以在旱季時,從杭州灣大水庫向京杭運河和杭甬運河調水,從而解決運河在枯水期間的航運不暢問題。另一方面,如果建「杭州灣大水庫」,還應將其列為國家「南水北調工程」大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屆時可以從系統工程的角度對整個排澇工程進行重新規劃,而不是拘泥於原有的排澇工程。

② 防災減災從我做起

我國防災減災科技應用與建設的現狀、問題及建議
我國地域遼闊,天氣變化萬千,洪水、颶風、龍卷風、地震等不可抗性災難頻發,此次汶川特大地震給人民的生命和財產造成巨大的傷害。近50年來,我國每年由地震、地質、旱澇、海洋、疫病等自然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約占國民生產總值的4%.自然災害已經成為影響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安全的重要因素,依靠科技進步,提高我國防災減災的綜合能力已成為當務之急。
一、我國防災減災科技應用與建設的現狀

我國目前已建立起了較為完善、廣為覆蓋的氣象、海洋、地震、水文、森林火災和病蟲害等地面監測和觀測網,建立了氣象衛星、海洋衛星、陸地衛星系列,並正在建設減災小衛星星座系統。在氣象監測預報方面,建成了較先進的由地面氣象觀測站、太空站、各類天氣雷達及氣象衛星組成的大氣探測系統,建立了氣象衛星資料接收處理系統、現代化的氣象通信系統和中期數值預報業務系統。全國已形成了由國家、區域、省、地、縣五級分工合理、有機結合、逐級指導的基本氣象信息加工分析預測體系。為了監測江河洪水,國家組建了由數目眾多的水文站、水位站、雨量站等組成的水文監測網,建立了七大江河地區洪澇災害易發區警戒水域遙感資料庫,將遙感技術在「八五」期間應用於洪災監測。大江大河防汛抗旱工程技術有了長足的進步,有些領域已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另外,利用現代科技積極開展小流域綜合治理工作,如農區人工增雨、人工防雹、滴灌工程等,這些技術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對防災減災發生了非常積極的作用。在地震監測和抗震方面,組建了400多個地震觀測台站,「十五」期間進行了數字化改造,由48個國家級數字測震台站組成的國家數字測震台網和由300多個區域數字測震台站組成的20個區域數字測震台網以及若干個流動數字測震台網、數字強震台網構成了中國數字測震系統,建立了大震警報系統和地震前兆觀測系統,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監測預報系統,編制了全國地震烈度區劃圖和震害預測圖,確定了52個城市作為國家重點防震城市,對全國地震烈度6度以上地區的工程建築,實施綜合性震害防禦,對城市和大中型工礦企業的新建工程進行了抗震設防,完成了多條鐵路干線、主要輸油管線和多座骨幹電廠、大型煉油廠,一批重點骨幹鋼鐵企業和超大型乙烯工程以及大型水庫的抗震加固。在地質災害防治方面,加強了對滑坡、泥石流、崩塌以及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等地質災害的勘查防治工作,採取了包括工程防禦體系、生物水保防禦體系、管理防護體系,社會管理體系和預測及報警體系在內的綜合防禦體系,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同時把生態建設與防災減災相結合,實施封山育林、退耕還林、退田還湖、退田還草和修建水利工程等一系列措施,極大地防止和減輕了地質災害的危害和損失。全國已建立了25片國家級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區,實施了七大流域水土保持工程,在一萬多條水土流失嚴重的小流域,開展了山水田林綜合治理。先後確立了包括「三北」防護林、長江中上游防護林、沿海防護林、平原農田防護林、淮河太湖流域防護林、珠江流域防護林、遼河流域防護林、黃河中游防護林和太行山綠化工程、防治沙漠化工程的十大林業生態工程。此外,還發射了「資源一號」、「資源二號」衛星,廣泛應用於資源勘查、防災減災、地質災害監測和科學試驗等領域。

二、我國防災減災科技應用與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1.管理缺乏綜合協調

長期以來,我國的災害管理體制基本是以單一災種為主、分部門管理的模式,各涉災管理部門自成系統,各自為戰。由於沒有常設的綜合管理機構,各災種之間缺乏統一協調,部門之間缺乏溝通、聯動,造成了許多弊端,如缺乏綜合系統的法規、技術體系政策與全局的防災減災科技發展規劃;缺少系統的、連續的防災減災思想指導,不利於部門之間協調;缺少綜合性的防災減災應急處置技術系統;缺少專門為災害救援的綜合型救援專家、技術型隊伍;沒有形成相對完善的防災減災科學技術體系;信息公開和交流渠道不順暢;資源、信息不能共享;科學決策評估支持系統與財政金融保障制度尚未建立等等,直接影響防災減災實效。

2.投入不足 資金渠道單一

全國每年投入到防災減災科技研發和應用的經費十分有限,在防災減災基礎設施建設、科研設備購置、防災工程建設、防災減災基礎研究和先進技術推廣應用等多方面投入不足。主要是因為我國防災減災科研基本依賴於財政撥款,資金來源渠道單一。由於防災減災科研具有的社會效益遠遠大於近期經濟效益,很難吸引企業資金和社會資金主動投入,造成防災減災科技發展和技術推廣滯後。另外,缺少科研成果推廣的中間環節與適合防災減災工作規律的運行機制,防災減災科研成果的轉化率低,一些防災減災科研成果的推廣應用率不足10%,嚴重影響了全國防災減災工作的深入進行,影響了全國防災減災工作水平的進一步提高。

3. 科技資源尚待優化配置

我國防災減災科技資源主要集中在氣象、地震、地質、環保等領域,由於缺乏宏觀協調管理及傳統的條塊分割現狀,一方面各領域主要關注本領域的防災減災科技發展,研發工作主要局限於解決本領域存在的技術問題,在不同災種以及防災減災的不同環節中,科技資源沒有得到合理配置,科技開發與應用水平發展很不平衡,在基礎地理信息、救災設備和隊伍建設方面低水平重復建設嚴重。另一方面,儀器、設備、資料、數據等都由部門、單位甚至個人所有,不能實現資源共享共用,資源條件不能系統整合形成高效、共享的社會化服務體系,無法形成合力和整體創新優勢。

4.防災減災科技發展緩慢

一是在不同災種以及防災減災的不同環節中,科技發展與應用水平很不平衡;二是各災種的應急研究和操作水平差別較大,低水平重復研究較多;三是技術手段和裝備落後,監測能力不強,短期預測預報能力還較低;四是缺乏各類災害的科學評估模型和方法,災害信息共享應用和評估的技術急需完善;五是對一些重大災害的認識與防治技術,長期徘徊不前;六是現有科研結合國情實際不夠密切,科技整體支撐能力有待提高等。

5. 防災減災高水平科技人才匱乏

我國防災減災科技人才主要集中在專業管理部門和科研機構中,基層防災減災機構普遍缺少技術應用人才,與我國防災減災工作重點結合不密切,特別缺乏防災減災領域的高層次、高水平的學術技術帶頭人和工程技術應用人才。另外,研究經費、待遇等方面條件較差,影響我國防災減災科技人才隊伍的穩定與發展。

6. 科普宣教力度不夠

缺乏統一的防災減災科普規劃,沒有固定的防災減災科普教育基地,也缺乏經常性的防災減災科普宣傳活動,使防災減災科普缺乏系統性、連續性,致使我國社會公眾防災減災知識、防災減災意識的科普教育水平較低,全社會對生態環境保護的意識較差,最終影響我三、我國防災減災科技支撐的對策建議

1.建立統一綜合的防災減災組織保障體系

設置統一的具有危機管理性質的防災減災綜合管理機構,負責對全國防災減災工作的大政方針做出決策,逐步實現從部門為主的單一災種管理體制向政府和部門聯動、條塊結合的綜合應急管理體制轉變。

加強科技主管部門與涉災管理部門的協同,形成跨部門、跨地區、跨學科、多層次、分布式的協同管理職能和機制。

成立集合各災種、各專業及相關管理部門專家的顧問團體;建立防災減災決策的專家咨詢系統,為政府防災減災決策提供智力支撐。

2. 完善防災減災科技進步政策與創新機制

制定科技支撐防災減災辦法與政策,增加科技投入,在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科技基礎設施建設、科技人才培養選拔等方面給予支持;將防災減災科普知識納入國民素質教育體系和工作計劃,提高全民防災減災意識和能力,在大中小各級學校教育中適當引入防災減災課程及讀物。

建立高效、合理的防災減災科技創新資源配置機制、科技投入機制、成果轉化機制、政策激勵機制與人才培養機制;加強基礎科學和應用科學研究,開展關鍵技術、共性技術聯合攻關;加快科技成果在防災減災領域的推廣應用。

3. 多渠道增加對防災減災的科技投入

將防災減災發展所需投入納入每年科技經費預算,按照一定的使用比例,支持研究開發工作、科技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技術裝備、參加國際交流等。並使防災減災科技投入的增長幅度不低於科技經費增長的總體水平。

建立社會防災減災基金,吸收企業、社會團體、公民及海外人士對防災減災的捐贈,按比例將部分基金用於科技投入。

用給予引導資金的方式,促進地方政府增加防災減災科技投入,引導技術開發機構與企業投資防災減災技術與產品的研發和產業化。

4. 促進防災減災科技資源共享平台的建設

藉助全國科技基礎條件平台的建設,通過制定統一的標准和規范,整合全國各災害管理部門的分類災害信息資源,全天候運轉監測網;以網路技術為紐帶,積極推廣應用地理信息系統(GIS)、遙控系統(RS)、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技術,建設覆蓋至全國各鄉村的主要災害實時監測預警系統;充分應用數字化技術及網路技術,綜合集成防災減災各單位上報的災情信息,構建包括災害應急響應、災害信息分析、災害救援決策、救援信息反饋等在內的防災減災技術及信息資源平台。

5.加強防災減災科技能力與科技隊伍建設

通過科研體制改革和現代院所制度建設,進行課題制、首席專家負責制和科研經費預算等防災減災科技機構科研管理制度建設;鼓勵科研與地方防災減災需要緊密結合,開展自然災害綜合研究和治理;鼓勵科研機構與企業聯合研發防災減災技術和裝備,實現產業化;與管理部門合作,嘗試推廣先進的防災減災技術和管理方法,探索區域防災減災綜合管理模式;參與重點防災減災工程建設、基礎設施建設、試驗示範區建設。

在培養選拔高層次人才的基礎上,大力培訓一線工作的防災減災技術人員及管理人員,改善基層技術人員的工作生活條件;通過科研項目、激勵措施、分配製度、考核選拔等吸引和穩定人才隊伍,培育有競爭力的研究群體,加強創新團隊建設;培養防災減災後備人才,逐步在我國高校中開辦防災減災專業教育。

6. 加強國內外防災減災科技交流與合作

鼓勵防災減災科研機構、管理部門開展國內外交流合作,獲得先進的應用技術及管理經驗,追蹤最新技術。在跨國、跨區域的防災減災工程建設中,政府應積極協調,為項目實施提供幫助和保障。

③ 改變環境污染的措施

1、 經常對人們做一些環保知識宣傳2、 禁止農民們亂施用農葯3、 少用一次性筷子快餐盒,減少資源浪費4、 多植樹種草,禁止亂扔垃圾5、 對有些環境污染比較嚴重的工廠,加以制止,必要時處以罰款,以刺激其環保意識6、針對水污染,可以立一塊警告牌,時刻提醒人們不得隨意扔棄物品,不定期 地清理水體,保護水清潔等。7、針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可以號召大家在自己家多種植一些花草樹木,保護剩下的植被。8、規定宣傳工作,提高人們的環保意識

④ 我們應該怎樣保護水資源呢

人類只有一個地球,水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寶貴資源,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工業生產迅速崛起,大量的工業廢水對我們生存的環境已經造成了一定的危害,如果再不採取措施我們人類該如何自處?生存問題已經擺在我們面前,因此保護水資源迫在眉睫,這是一場全民族都應該面對的問題,那麼該如何保護水資源呢?

⑤ 保護水資源的措施

一、積極推進節約用水,提高用水效益。
1、是嚴格用水管理。依法推行用水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制度。對建設項目取水、用水實行水資源論證制度,強化取水許可審批,從源頭上抑制不合理的用水需求。按照國務院批復的分水方案,在黃河流域實行了取水總量控制。全國有1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發布了用水定額,實行計劃用水。
2、是加強農業節水。1998年以來,各級財政投入資金200多億元,社會和農民投入600多億元,重點開展灌區節水改造,發展節水農業。全國建設600個節水增產重點縣和1000多個節水示範項目,節水灌溉面積已達到3.2億畝,形成300多億立方米的年節水能力,新增糧食綜合生產能力400多億公斤。建立了近300個旱作節水農業示範基地,在近3億畝農田中推廣非工程節水技術措施。全國農田灌溉面積畝均用水量從1993年的529立方米降至2003年的430立方米。
3、是推進工業和城市節水。出台了加強工業節水工作的有關政策,原國家經貿委、水利部等六部委於2000年10月聯合印發了《關於加強工業節水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了工業節水的目標和具體政策措施。先後發布了兩批《當前國家鼓勵發展的節水技術、設備(產品)目錄》,禁止引進高耗水、高污染工業項目,鼓勵發展節水高效、高新技術產業,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產品升級換代,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由1998年的55%提高到2002年的62%。全國各城市加快了城鎮供水管網改造,積極推廣使用節水器具,開展了各類節水示範區建設,城市年節水量約38億立方米。
4、是深化水價改革。國務院下發了《關於推進水價改革促進節約用水保護水資源的通知》。發展改革委和水利部聯合頒布了《水利工程供水價格管理辦法》,完善了水價的形成機制和管理手段。2003年全國水利工程供水價格達到每立方米3.3分,比1991年提高2.3倍,促進了節約用水,供水成本得到一定補償。城市供水初步實現由福利型向商品型轉變。目前全國已有2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開征水資源費,60多個城市實行階梯式水價,300多個城市開征污水處理費。
5、是開展節水型社會建設試點。水利部在甘肅張掖、四川綿陽、遼寧大連、陝西西安開展了節水型社會建設試點。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共開展了94個省級節水型社會建設試點。張掖市通過積極探索,形成了「總量控制、定額管理、以水定產(地)、配水到戶、公眾參與、水量交易、水票流轉、城鄉一體」的節水型社會建設運行機制和體制,通過調整產業結構和推廣各項節水技術,提高了水資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大幅度削減了用水量,完成了黑河分水任務,實現了當地經濟增長和促進下游生態修復的雙贏。


二、加大水污染防治和水資源保護工作力度,修復生態環境。
1、是加強水污染防治。「九五」以來,國家大力調整產業結構,推進清潔生產,淘汰關閉浪費水資源、污染水環境的小企業,僅淮河流域1994年以來就先後關停了近5000家污染嚴重的小企業和生產線。組織開展了「三河三湖」、三峽庫區、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區及東線工程沿線、北京市、環渤海等重點流域、區域的水污染防治工作。全國共設置了760多個監測斷面,組成了國家水環境質量監測網,建成了117個水質自動監測站,實現了監測數據實時傳輸。在重點流域、敏感水域初步建立了環境應急體系,提高了對突發性污染事件的應變能力。到2003年底,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計劃安排的工程項目已完成32%,全國污水處理總能力達到6626萬立方米/日,城鎮污水處理率為42.3%。在經濟快速增長、人口不斷增加的情況下,重點流域水質急劇惡化的勢頭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
2、是強化水資源保護。全國有1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按《水法》規定批准實施了水功能區管理制度,七大流域和部分省份按照水功能區定期公布水資源質量狀況報告。核定了三峽庫區、黃河幹流、淮河流域、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沿線及中線水源區等水域納污能力和限制排污總量意見。完成了全國入河排污口普查,加強了入河排污口的監督管理。組織淮河等流域水污染聯防,開展淮河水質監測預報、閘壩防污調度等工作。
3、是採取積極措施,修復生態環境。從1999年起,對黃河流域實施水資源統一調度,在連續5年來水偏枯的情況下,實現幹流不斷流。國務院批復了《黑河流域近期治理規劃》、《塔里木河流域近期綜合治理規劃》,這兩個規劃實施以來取得顯著成效。黑河連續幾年向下游輸水,乾涸多年的終端湖泊東居延海出現了36平方公里的水面。我國最大的內陸河塔里木河,斷流20多年的下遊河道,從2001年起恢復過流,尾閭台特瑪湖水域面積最大達200多平方公里,兩岸大片胡楊林復甦,兩大沙漠中間的綠色走廊重現生機。實施引江(長江)濟太(太湖)工程,緩解了太湖流域生態環境急劇惡化的趨勢。組織實施了南四湖應急生態補水、扎龍濕地補水、引察(察爾森水庫)濟向(向海濕地)、引岳(岳城水庫)濟淀(白洋淀)等水資源調配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生態和社會效益。組織開展了全國牧區水利、小水電代燃料、黃土高原淤地壩等工程建設,加強了水土保持工作,鞏固了退耕還林成果。啟動了全國地下水保護行動計劃,強化了對地下水的保護和超采區的治理。濟南市停涌多年的趵突泉實現復涌。蘇錫常等超采區實現全面禁采,地下水位開始止降回升,地面沉降速率顯著降低。


三、優化配置水資源,促進水資源可持續利用。
1、是農村飲水解困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農村飲水困難問題,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2000年,國家啟動了全國農村飲水解困項目。5年來,中央安排國債資金98億元,地方各級政府配套和農民自籌資金90多億元,累計解決了5700多萬人的飲水困難,提前完成「十五」計劃中解決農村人口飲水困難的任務。人民群眾把這項工程稱為「德政工程」和「民心工程」。
2、是加強了水資源配置和防洪減災工程建設。國務院批准實施了南水北調工程總體規劃,南水北調東線、中線一期工程已開工建設。國家「十五」計劃重點水資源配置工程相繼開工建設。完成了甘肅引大入秦、青海黑泉水庫、四川大橋水庫、寧夏扶貧揚黃等一大批西部地區重點水利工程,新增供水能力500億立方米。全國年供水能力達到近6000億立方米。1998年以來,加強了以大江大河堤防為重點的防洪體系建設,長江干堤加固基本實現預定目標,全面加快了淮河災後重建工作和治淮骨幹工程建設,黃河和其他大江大河大湖重要堤防、重點海堤、清淤疏浚等項目建設進展順利。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作取得階段性進展,目前已基本完成了第一批1191座病險水庫的除險加固。
3、是加強流域、區域水資源統一管理和調度。依據《水法》,進一步明確了流域管理機構的法律地位和行政職能。各地根據當地水資源條件和經濟社會發展要求,深化水管理體制改革,北京、上海、黑龍江、海南實現了涉水事務的統一管理。先後9次實施引黃濟津,2次實施從山西、河北向北京集中輸水等應急措施,保障了連續5年乾旱的京、津地區供水安全。針對近年來乾旱缺水的嚴峻形勢,各地加強了水資源統一調配和抗旱工作,保證了群眾生活和工農業生產的正常用水,維護了社會穩定。
4、是加大了非傳統水源開發利用力度。2003年全國工業循環冷卻海水利用量達330億立方米,海水淡化年產量1130萬立方米。城市污水集中處理回用量每年達6億立方米。北方和西北缺水地區普遍加強了雨水集蓄利用。按照人水和諧的理念,積極探索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的轉變,通過完善防洪和抗旱調度方案,科學調度,運用河道、窪淀蓄滯洪水,開發利用洪水資源,回灌地下水。

拓展資料:

全球淡水資源不僅短缺而且地區分布極不平衡。按地區分布,巴西、俄羅斯、加拿大、中國、美國、印度尼西亞、印度、哥倫比亞和剛果9個國家的淡水資源佔了世界淡水資源的60%。約佔世界人口總數40%的80個國家和地區約15億人口淡水不足,其中26個國家約3億人極度缺水。更可怕的是,預計到2025年,世界上缺水人口將增長一倍,40個國家和地區將面臨淡水匱乏。我國人口眾多,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雖然我國也是水資源大國,但人均淡水資源只佔世界人均淡水資源的四分之一。

保護水資源網路

⑥ 「數字流域」發展現狀

「數字流域」是由「數字地球」衍生出來的對不同領域(區域)信息的描述,是水利管理現代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20世紀80年代初期,世界上一些發達國家將數字化、建模、系統模擬等現代科學技術應用於河流(流域)管理開始,在不到30年的時間里,傳統的水利管理發生了根本的改變,河流(流域)的現代化管理技術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數字流域」的內涵得到了不斷發展和完善。「數字流域」是河流(流域)現代化的管理,從某種意義上講則是「數字化管理」,是應用遙感(RS)、數據收集系統(DCS)、全球定位系統(GPS)、地理信息系統(GIS)、計算機網路和多媒體技術、現代通信等高科技手段,對河流(流域)資源、環境、社會、經濟等各個復雜系統的數字化、數字整合、模擬等信息集成的應用系統,並在可視化的條件下提供決策支持和服務。目前美國、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亞及歐洲等發達國家已逐步實施了流域現代化管理,並已在實際工程和管理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收到了巨大的效益。

1.國外「數字流域」建設情況

國際上,河流的管理在利用現代科學技術管理方面,可分為四個階段:傳統管理階段、設備開發及新技術應用階段、計算機管理模擬階段和網路技術及模擬技術階段。美國、加拿大、日本、法國及澳大利亞等國家,已從第三階段跨越到第四階段,從單一的河流(流域)管理上升到國家級的管理,並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美國和日本還達到了國家級資源的管理,並實現了數據平台和軟體的統一共享。目前我國主要流域管理,還處在第三階段,正在向第四階段過渡。

(1)美國流域現代管理:美國在流域管理方面可以說代表了當今國際發展的方向,各種軟體和模擬模擬模型、高新技術手段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流域水資源及相關方面的管理是聯邦政府資源的一個組成部分,全美幾乎所有江河湖泊水文水質信息等資料從國際互聯網上可以看到數據的管理狀況。

對美國每一個河流(流域)而言,流域內資源的管理是相對獨立的系統,都建立了完善的水情自動測報網路系統、防洪自動預警系統及實時監測系統。河流(流域)數據採集所採用的主要手段為遙測遙感技術,影像信息獲取主要依靠法國SPOT衛星、加拿大RADARSAT衛星、美國LANDSAT、NOAA衛星等及相關的高新技術設備,如測雨雷達及實時監控設備,採集數據信息主要包括雨量、水位、水質、水溫等;信息傳輸主要採用微波、超短波、光纜、衛星等技術。在河流(流域)洪水預報、調度方面廣泛採用計算機模擬技術進行多目標優化,提高了整個水資源系統的綜合利用水平,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經濟效益。在決策支持方面,根據河流(流域)的特點建立了各自的決策支持和模擬模擬系統。

(2)歐洲盧瓦爾河(法國Loire)及萊茵河流域(德國Rhine)現代管理,隨著歐洲一體化,歐洲各國的界線越來越不明顯,對河流(流域)管理也逐步趨向一致。歐洲流域現代管理主要體現在監測、數據採集、傳輸,資料庫的建立和決策支持軟體的開發應用。現代先進技術的應用主要包括地理信息系統(GIS)的應用、遙測技術的應用、微波遙感數據應用、衛星遙感應用及現代量測技術的應用。

目前歐洲發達國家河流的自動化、半自動化監測網路已基本完善,其監測網路主要由固定觀測站、地面雷達網、遙感衛星等組成,包括:水質監測網、水文、氣象監測網、大地測量站網、遙感和航測及其他監測站網。遙感監測衛星主要有:IRS-P2、ALMAZ-1B、METEOSAT、LANDSAT、SPOT和ERS衛星等。如:萊茵河流域管理的基礎數據分別來自於SPOT、TM、SAR、ERS圖像信息、DEM和水文、氣象站點的實測資料。

歐洲用於流域管理的資料庫有:水文資料資料庫、氣象資料資料庫、水質資料資料庫、地理資料庫、水質水量評估結果資料庫等,如法國用於盧瓦爾河流域管理的資料庫分別由水資料庫、雨量分布學資料庫和地理學資料庫等組成。流域管理資料庫的主要任務是收集實時數據(原始數據、未校驗數據),並進行數據資料的檢驗、整編、存檔和處理;其功能是檢驗數據的可靠性、維護數據的完整性和數據資料利用的有效性,為水資源利用、防洪、水污染治理和生態保護等方面提供數據。

為方便流域管理,建立了衛星影像處理模型、生態系統模擬模型、水質模擬模型、地表水管理模型、地下水運作及管理模型、洪水預警預報模型等,並開發了相應的系統軟體。

同時,配合完善的網路體系,實現了水文、水質、生態等資料的網路化,達到了為決策管理服務的目的。

(3)日本河流信息系統建設:日本自1975年建立第一個河流信息系統至今,已經開發建立了三代河流信息系統。

1975年日本在木曾川水系建立了第一個河流信息系統。為滿足信息的多樣化需求,建設省約從1994年開發第二代綜合河流信息系統。縮短了信息收集的周期,增加了對水質、積雪、氣象、水土流失、堤壩安全等方面監測數據的採集。為完善第二代管理系統,1999年開發了第三代系統。為促進管理的信息化和信息的公開化,建設省將其擁有的1級水系的水文地質數據做成資料庫,並在國際互聯網上公開。

2.國內「數字流域」建設情況

「數字流域」概念提出後,國內許多研究者從不同角度提出了「數字流域」的整體框架。周曉峰等(2003)認為,「數字流域」的主要內容首先是對海量的多維流域數據進行管理,其次是為各種應用提供可用的調用。袁艷斌等(2001)提出了「數字流域」建設的「多S層」結構。湯君友等(2003)提出了一個由服務體系、技術規范、數據及管理、模擬模型四種功能模塊組成的數字流域整體框架。牛冀平(2003)提出了一種數字流域的正交軟體體系結構。劉吉平等(2001)提出了以互聯網或企業專用網為網路支持,以ArcSDE/ArcInfo為GIS平台的數字流域空間信息系統的框架結構。張秋文(2001)、劉家宏和王光謙(2006)等論述了包括數據層、模型層和應用層三個層次的數字流域整體框架。上述研究無疑為我國數字流域的建設奠定了基礎。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先後開始了「數字海河」、「數字黃河」、「數字長江」等一系列數字河流的建設。

2002年6月,海河水利委員會編制完成了「數字海河流域總體規劃」,計劃在10年內建成「數字海河」。目前初步建成了流域骨幹防汛信息網路和以海河水利委員會為中心的系統骨幹信息傳輸網路,對潘家口水利樞紐等重點工程實現了自動監控,初步建成了流域水資源保護信息系統、京津重要水源地水質自動監測系統、密雲水庫上游水土保持監測系統。

黃河水利委員會將「數字黃河」和「原型黃河」、「模型黃河」一起並稱「三條黃河」,明確提出「數字黃河」的最終目的是為有效治理黃河提供決策支持信息。2003年4月,水利部正式批准「數字黃河」工程規劃。目前作為「數字黃河」一期工程的「小花間暴雨洪水預警預報系統」和「黃河水量調度系統」已經投入使用。

長江水利委員會規劃了「數字長江」的三階段建設任務。近期目標:到2003年建成「長委」內部網和水利基礎資料庫;中期目標:到2005年建成11個委級應用子系統和安全體系並投入運行;遠期目標:到2010年完成長江流域水利信息共用平台和綜合決策支持系統的建設,基本實現「數字長江」的宏偉構想。「數字長江」三階段任務分別對應數字流域框架的三個層次,即數據層、模型層和應用層。

除上述三大流域開展「數字流域」建設之外,其他河流如松遼流域、太湖流域、珠江、黑河、淮河等也逐步開始實施流域信息化管理,實現流域管理的現代化、科技化和信息化。

⑦ 水務局是做什麼的

水務局原名水利局,政府的水行政主管部門,主要負責水利工程建設管理,防汛抗旱,水資源管理等,在職責區域內,負責開發、利用、節約、保護、管理水資源防治水害等的管理。

部分職責:

1、貫徹落實國家關於水務工作方面的法律、法規、規章和政策,起草本市相關地方性法規草案、政府規章草案,並組織實施;擬訂水務中長期發展規劃和年度計劃,並組織實施。

2、負責統一管理本市水資源(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再生水、外調水);會同有關部門擬訂水資源中長期和年度供求計劃,並監督實施;組織實施水資源論證制度和取水許可制度,發布水資源公報;指導飲用水水源保護和農民安全飲水工作;負責水文管理工作。

3、負責本市供水、排水行業的監督管理;組織實施排水許可制度;擬訂供水、排水行業的技術標准、管理規范,並監督實施。

4、負責本市節約用水工作;擬訂節約用水政策,編制節約用水規劃,制定有關標准,並監督實施;指導和推動節水型社會建設工作。

水行政主管部門簡介:

水資源屬於國家所有。水資源的所有權由國務院代表國家行使。國家對水資源實行流域管理與行政區域管理相結合的管理體制。

國務院水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全國水資源的統一管理和監督工作。國務院有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負責水資源開發、利用、節約和保護的有關工作。水利部作為國務院的水行政主管部門,是國家統一的用水管理機構。

國務院水行政主管部門在國家確定的重要江河、湖泊設立的流域管理機構,在所管轄的范圍內行使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和國務院水行政主管部門授予的水資源管理和監督職責。我國已按七大流域設立了流域管理機構。

有長江水利委員會、黃河水利委員會、海河水利委員會、淮河水利委員會、珠江水利委員會、松遼水利委員會、太湖流域管理局。七大江河湖泊的流域機構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和水利部的授權在所管轄的范圍內對水資源進行管理與監督。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水務局、網路-水行政主管部門

⑧ 水土保持綜合調查

一、標准條款

1 調查目的

1. 1 通過綜合調查,了解規劃范圍內的自然條件、自然資源、社會經濟情況、水土流失特點和水土保持現狀 ( 成就、經驗和問題) 。

1. 2 綜合調查的主要成果,應經過文字、圖表的加工整理,納入水土保持規劃報告,作為其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全面系統地闡明規劃的科學依據與工作基礎。

1. 3 水土保持規劃應通過綜合調查進行分區,劃分類型區; 根據各區的不同特點,分別採取不同的生產發展方向和防治措施布局。

2 調查前的准備

2. 1 調查前應制定統一的調查提綱和相應的調查表格,緊緊圍繞編制水土保持規劃的需要,安排調查的項目和內容。

2. 2 調查時間較長、參加單位人員較多時,應根據需要,在調查前舉辦培訓。全體調查人員通過培訓,應明確調查的目的、要求、內容和方法。

3 調查內容

3. 1 自然條件: 包括氣候、水文、地貌、土壤、植被等,重點是地形、降雨、風、土壤( 地面組成物質) 、植被等五項因素,以及溫度、霜等其他氣象因素。

3. 2 自然資源: 著重土地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光熱資源、礦藏資源等。

3. 3 社會經濟情況: 著重人口、勞力、土地利用、農村各業生產、糧食與經濟收入 ( 總量和人均量) 、燃料、飼料、肥料情況、群眾生活水平、人畜飲水情況等。

3. 4 水土流失情況: 著重各類水土流失形態的分布、數量 ( 面積) 、程度 ( 侵蝕量) 、危害( 對當地和對下游) 、原因 ( 自然因素與人為因素) 等。

3. 5 水土保持現狀: 著重各項治理措施的數量、質量、效益、開展水土保持的主要過程和經驗、教訓。

3. 6 水土保持信息庫建設: 著重信息採集、傳輸與儲存。

3. 7 各項調查的具體內容和方法見本標准附錄 A ( 資料性附錄) 。

4 調查要求

4. 1 對規劃中需要的內容,應集中主要力量和時間,全面完整收集,不應遺漏; 對於與規劃無關或關系不大的項目和內容,不應安排。

4. 2 調查中應逐項填寫調查表,並勾繪有關草圖。調查中收集的各方面的資料,應情況真實,數據可靠。

4. 3 小流域水土保持綜合調查,應對流域內的主要分水嶺、干溝和主要支溝逐坡、逐溝以及逐鄉、逐村地進行詳查,按調查項目和內容,取得第一手資料。

4. 4 大中流域 ( 或省、地區、縣) 水土保持綜合調查,應根據有關資料,將調查范圍劃分為若干不同的類型區,在每一類型區內各選一條有代表性的小流域,按上述要求進行詳細調查,並結合各區面上的普查,得出綜合調查成果 ( 大中流域分區原則與方法步驟,將在第五章中規定) 。

4. 5 水土保持規劃綜合調查中,應充分運用有關科研和業務部門的專業調查成果或分區成果。對這些部門取得的大范圍的地貌、土壤 ( 地面組成物質) 、植物、氣象、農業、林業、畜牧等成果,應經過分析,吸取其與水土保持規劃有關的內容。在綜合調查初期,就應索取上述有關成果,或邀請各有關部門人員參加調查,在調查過程中對原有成果應進行驗證和補充。

4. 6 當綜合調查邀請有關部門 ( 地理、地質、土壤、植物、氣象、農業、林業、畜牧等)專業人員參加時,應根據統一的調查提綱進行; 如有些部門對其本專業的調查內容有特殊要求的可根據調查提綱,在各有關專業單項調查報告基礎上,吸取其與水土保持有關部分,同時補充其不足部分。

5 調查成果

5. 1 文字報告,包括綜合調查總報告和各專項調查報告。

5. 2 附表和附圖見附錄 A ( 資料性附錄) 。

5. 3 照片、錄像和錄音。

二、理解與實施

在水土保持綜合調查這一節中,通過介紹水土保持綜合調查的目的、調查前的准備、調查內容、調查要求、調查成果,對水土保持綜合調查有全面的認識,從而為進行水土保持綜合治理規劃提供依據。新標准與原標準的差異如下:

( 1) 新標准與原標准相比,改動的內容不多,主要是一些詞句的調整,使內容更加簡明扼要,表達更具體准確。如新標准 4. 2. 2、4. 4. 3、4. 4. 6 與原標准對應項相比 ( 此處不詳列) ,內容基本不變,但新標准中的語言表達較原標準的更為准確,且更符合邏輯。

( 2) 新標准刪除了原標准 4. 1. 1 中的 「作為進行水土保持規劃的依據,使水土保持規劃能符合客觀實際,更好地按照自然規律和社會經濟規律辦事,有利於實施,達到預期的目標效益」、4. 4. 1 中的 「以免分散力量,影響工作進程」、4. 4. 6 中的 「不是有關部門人員的調查重點」目的是使表達簡潔明確。

(3)新標准4.3.1與原標准4.3.1相比,補充了「包括氣候、水文、地貌、土壤、植被等」重點調查因素由原標準的4項變為5項,並將原標準的「農業氣象」改為「氣象因素」。

(4)新標准中新增說明條款:新標准4.3調查的內容中增加了一條「4.3.6水土保持信息庫建設,著重信息採集、傳輸與儲存」(將原標准4.3.6變為新標准4.3.7)。信息化是我國加快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選擇。隨著時代的進步,以水土保持信息化,推動水土保持現代化,已成為水土保持工作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為保證規劃的時效性和准確性,水土保持綜合調查工作要對規劃所需的資源、環境、社會經濟等基礎數據進行大量的採集、傳輸和儲存,水土保持信息庫建設為這一工作提供了方便,可以適時進行調查、更新,為規劃工作打下扎實基礎。這一條款被寫入標准滿足現實的需求,恰當而合理。

三、示例

以《嘉善縣「十一五」水土保持規劃》中的第2章和第3章為例,簡單總結說明如下:

1.嘉善縣的自然環境條件、自然資源及社會經濟情況(原規劃的第2章)

(1)自然條件。

1)地理位置:嘉善縣地處太湖流域杭嘉湖平原,位於浙江省東北部、江浙滬兩省一市交會處,東經120°44དྷ″~121°1ཀྵ″、北緯30°45འ″~31°1཈″。東鄰上海市青浦、金山兩區,南連平湖市、嘉興市南湖區,西接嘉興市秀洲區,北靠江蘇省吳江市和上海市青浦區。全縣總面積506.59km2,其中陸地佔85.71%,水域佔14.29%。縣城魏塘鎮東距上海市90km,西至杭州110km,南瀕乍浦港35km,北接蘇州91km,處於長江三角洲的中心地帶。

2)地形地貌:境域輪廓呈田字形,地勢南高北低,自東南斜向西北,平均高程1.83m(85國家高程,下同)。東南的大通、大雲一帶較高,地面高程一般在2.46m左右;西北的天凝、洪溪、陶庄一帶較低,地面高程僅1.36m左右。全縣地面高差不到1.2m。總體而言,全縣境內地面坡度小於3°,較為平坦。

3)地質:嘉善縣位於杭嘉湖平原東部,屬新構造運動長期沉降區,區域內沉積了較厚的第四系。第四紀鬆散沉積物分布廣,厚度在50~300m,岩相岩性變化大,總體上由南西向北東逐漸遞增。

4)水文氣象:嘉善縣屬亞熱帶季風區,氣候溫暖濕潤、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5.5℃,極端最高氣溫38.2℃,極端最低氣溫-10.8℃;1月為全年最冷月,多年月平均氣溫3.5℃,七月是全年最熱月,月平均氣溫27.7℃。全年平均無霜期233.6天,初霜期一般在11月中旬,終霜期約在3月下旬,常年日照時數2008.2小時。平均風速2.6~3.4m/s,各月相差不大,全年以E和NW風向頻率為大。

多年平均年降雨量1150.5mm,年雨日135.2天。最大降水年份1999年降水達1751.4mm,最少出現於1978年,為685.5mm。「梅雨」期和台風季節是全年降水的兩個高點,降水量約佔全年的一半。

從1956年以後的實測資料來看,嘉善站(魏塘鎮)最高水位是2.32m(1962年,台風雨型),其次是1999年的2.27m(梅雨型),最枯水位1970年的0.04m,多年平均水位0.88m。

5)河流水系:嘉善縣地處太湖流域杭嘉湖平原河網區,屬運河水系。境內河港縱橫交錯,自西南流向東北,匯入黃浦江後注入東海,完全屬感潮河流。數百條支流曲港迂迴曲折,首尾相接,將全縣分割成千個圩區,自古就有「水鄉澤國」之稱。

全縣河道總長1693.7km,較大湖盪就有59個。河流流速平緩,水位季節變化較顯著,夏秋季節的台風暴雨常引起河水驟漲,而冬季則水位較低。河網排水排放總趨向為自西南向東北,排向上海金山、青浦入黃浦江。

本縣河道具有以下特點:①河道分布稠密但不均勻,走向較紊亂;②河面寬度不一,淤積較嚴重,過流斷面較小;③河道底坡平緩,流速較慢,流量較小;④河水流向受自然和人類活動因素干擾較大;⑤水體環境容量小,自凈能力差,河道污染普遍嚴重。

6)土壤:根據《嘉善縣統計年鑒(2007)》,全縣總面積506.59km2,含耕地面積269.19km2。本縣地屬沖積平原,根據土壤的成因類型、岩性特徵等的差異,土壤分為2個土類、4個亞類、7個土屬、19個土種。

本縣土壤的特點是土層較深厚,各種有機質含量高,土壤的承載力較高,具有良好的持力層,土壤種類多,適合各種植物、果樹等的生長。

7)植被:本縣屬於太湖平原植被區,大部分被人工栽培的植物所覆蓋,以常綠闊葉林、落葉闊葉林和針葉林為主,主要種植的果樹有:桃樹、梨樹、葡萄、柑橘、枇杷等;農作物有:水稻、大麥、小麥、油菜、玉米、蠶豆、豌豆以及各類蔬菜等;綠化植被主要有:水杉、柳樹、濕地松、歐美楊、桂花、樟樹、白榆等;還有各類自然植被,如狗尾巴草、蒲公英等;以及人工種植的各種花草類。

(2)自然資源。

1)土地資源:嘉善縣總面積為506.59km2,為平原河網地區,人均佔有土地面積約2.0畝;全縣共有耕地面積269.19km2,人均耕地1.06畝,按農業人口來算,人均1.63畝。

2)水資源:根據《嘉善縣水資源綜合規劃》統計分析得出,1956~2000年全縣多年平均當地水資源總量為2.36億m3。人均水資源擁有量僅為619m3,不足全省人均水資源擁有量(2100m3)的30%。全縣過境水資源量較充沛,但由於過境水量受上游地區降雨及開發利用影響,年際變化幅度較大。

降水及地表徑流的年內分配集中,峰值在5月、6月和9月,汛期(5~10月)的徑流量佔全年徑流量的60%左右,最大連續4個月徑流量佔全年徑流量的約50%,並且年際變化大,易造成平原河網的洪水和枯水,形成洪澇和乾旱災害。

3)生物資源:

a.植物資源:全縣屬錢塘江下游、太湖平原植被片。大部分為人工栽培的植物所覆蓋。糧食作物以水稻、大麥、小麥為主,經濟作物主要有油菜籽、桑樹、蔬菜、瓜類及葯用植物。果樹品種桃、梨在各地都適宜栽培。花卉生產有茶花、杜鵑、非洲菊、百合、天堂鳥、石榴、五針松、月季、玫瑰、海棠、梅花、桃花、牡丹等200餘種。

b.動物資源:全縣畜禽地方良種有嘉興黑豬,引進的品種有金華豬、杜洛克、約克夏等豬種;牛有黑白花乳牛、溫州水牛、海子水牛等;兔有英系、法系、丹麥系,以德國的安哥拉兔最為普及;家禽以飼養雞、鴨、鵝為主,雞的地方品種有蕭山雞、浦東雞和王店雞,引進的有白洛克、羅斯、浙黃雞、紅玉等;鴨以麻鴨、北京鴨為主;鵝主要是太湖白鵝及少量灰鵝和浙東白鵝。淡水養殖動物以淡水魚、蝦、蟹為主。

4)光熱資源:嘉善縣光熱資源豐富,全年日照達2008.2小時,為全省日照高值區之一。1~2月最少,在125小時以下;7~8月最多,在230小時以上;4月中旬至5月中旬,多年平均日照224.5小時,日均5.6小時;盛夏7月,多年平均日照233小時,日均7.5小時;9月下旬至10月中旬,多年平均日照119.3小時,日均5.3小時。年日照百分率為45%,8月最高達61%,3月最少僅35%。

全縣年平均氣溫15.5℃,地域差異不明顯,高低僅相差1℃。無霜期多年平均為233.6天,全年≥10℃活動積溫4950℃~5039℃,間隔232~236天,出現在4月初~11月中旬末。

5)風景旅遊資源:嘉善歷史悠久,人文資源豐富,自然風景優美,是古代吳越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嘉善有著豐富的旅遊資源,水鄉如夢,古鎮入畫,田園可詩。有千年古鎮———西塘;有十里蓉溪水鄉游———大雲生態旅遊區;有吳越名湖江南情———規劃汾湖旅遊度假區等。

(3)社會經濟。

1)行政區劃:嘉善縣現有11個鎮:魏塘、西塘、干窯、陶庄、天凝、大雲、丁柵、洪溪、姚庄、楊廟和惠民,社區(居委會)26個,村民委員會118個。全縣總人口38.07萬人。

2)土地利用結構:嘉善縣總面積506.59km2,其中以耕地為主,佔到了總面積的53.1%,其次是居民點及工礦用地,具體見表1-1。

表1-1 嘉善縣土地利用狀況表

3)社會經濟現狀:嘉善縣自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產業結構得到優化,隨著工業化進程繼續加快,綜合經濟實力不斷增強。據統計,2006年全縣實現國內生產總值(GDP)151.32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39748元。2006年,全縣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入87.14億元,財政總收入18.77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204元,農民人均純收入8887元。城鄉居民收入比例約為2∶1,遠小於全國的3∶1,說明嘉善縣農村居民生活水平較高,這為城鄉協調發展,構建和諧社會奠定了基礎。嘉善縣「三產」增加值情況表見表1-2。

表1-2 嘉善縣「三產」增加值情況表

4)人口及城市化進程:全縣2006年末總人口38.07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3.33萬人;全縣總戶數12.36萬戶。嘉善縣經過近幾年來的規劃建設,按照省委、省政府關於「百村示範、千村整治」工程的戰略部署和嘉興市委、市政府的總體要求,全面落實《嘉善縣城鄉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實施城鄉一體化戰略,加大城鄉統籌發展力度,努力縮小城鄉差別和工農差別,形成城鄉一體化發展新局面。

5)經濟發展趨勢:根據《嘉興市域總體規劃(2005~2020)》相關預測,「十一五」末嘉善總人口將達到40萬人。根據《嘉善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要求,「十一五」時期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是:加快推進富民強縣,基本實施全面小康。預測「十一五」末全縣國內生產總值達到240億元,年均增長率達到12%以上,人均生產總值達到6萬元以上,城市化水平60%以上。

2.水土流失與水土保持現狀(原規劃的第3章)

(1)水土流失現狀。

1)水土流失類型。根據《嘉興市水資源和水利區劃》分析得出,1985年全縣河網庫容(常水位下)為15995萬m3,到2006年,根據《嘉興市水域調查報告》成果資料得出為15303萬m3,從而得出河網累計淤積量約690萬m3(不包括期間約1000萬m3的河網疏浚土方),進而估算20年來因水土流失而造成區域水土平均流失量達到1.5~2.0mm/a。

嘉善縣水土流失類型為水力侵蝕。

2)水土流失分布。水土流失以「點、線、面」三種狀態分布於全縣,主要分布在河道兩岸和農村面源水土流失區域,以及房地產開發項目、各類園區開發建設、城市市政建設、公路及管道建設等各類開發建設項目的直接和間接影響區域。

3)水土流失成因。第一,自然因素。全縣地處太湖流域杭嘉湖平原,氣候溫暖,降雨量豐富,並且降雨量大而集中,地表徑流大,台風、暴雨頻繁,均為土壤侵蝕提供了原動力;由於河岸土體含水量較高,土體抗剪強度低,並且大部分河道兩岸沒有護岸保護,易在波浪的頻繁沖擊下其堤腳逐漸剝離而向內凹陷,上部土體因未受到或較少受波浪沖刷仍保持原狀,成為不穩定的陡坡,發展到一定程度後,上部土體由於失穩坍塌,泥土崩入河中。

在波浪沖刷堤岸的同時,水流和雨水對土堤也進行著沖刷。一次暴雨後,產生的地面徑流劃過土地表層鬆散土壤,夾帶走大量的泥土顆粒匯入河流,淤積於河道中,而在地面上形成縱橫交錯的溝痕。

第二,人為因素。人為因素主要有以下5個方面:

a.航道、水上運輸受船行波的頻繁沖擊,造成岸邊沖刷,對已做護岸保護的河段,部分因建造年代較早,造成基礎淘空、坍塌;對未建護岸河段水土流失更加嚴重,大量泥土崩入河中。

b.全縣各類開發建設項目在建設實施過程中缺乏水保意識,未編制水土保持方案也不採取任何水土保持措施,再加上施工結束後不及時恢復植被,失去地面植被保護的疏鬆泥土在雨水沖刷下非常容易流失。

c.建設過程中產生的棄土棄渣沒有專門的堆放點,有些甚至直接傾倒入河,從而加劇水土流失。

d.人為造成的水土流失不僅僅在於地表上,在地下也同樣存在。大量的地下水資源開采,造成地面不斷下沉,加劇了洪澇災害的發生,加重了水土流失程度。

e.開發建設過程中隨意佔用水域、填埋河道、河浜,使得區塊水域面積的減少,造成水土的流失。

4)水土流失危害。水土流失給自然環境造成了嚴重的危害,不僅造成土地資源的破壞和損失,導致生態環境惡化,還加劇了水旱災害,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受到嚴重製約。主要表現在:

a.耕地、園地、林地表土流失,土壤肥力逐年下降,土層減薄,土壤質地變粗,導致土地生產力降低,涵養水源和生態保護功能減弱,對農林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產生不利影響。

b.船行波沖刷引起河岸坍塌嚴重,土地開發利用價值不斷下降,導致植被遭受破壞,資源生態環境惡化。

c.水土流失夾帶的大量泥沙和有機物質淤積河道、湖泊,降低河道行洪調蓄能力,加劇洪澇災害,降低河道航運能力、河道自凈能力,並直接影響水資源的有效利用。

d.水土流失作為面源污染物傳輸的載體,是造成河道、湖泊水質惡化的原因之一。全縣河道水體普遍遭到嚴重污染,根據《嘉善縣2006年度地表水資源質量評價報告》按全年期平均值評價得出,水體100%超標,其中Ⅴ類及劣於Ⅴ類水體佔到總水體的46%,特別是劣於Ⅴ類水體佔40%以上。

e.水土流失在造成土地退化、植被破壞的同時,導致河道湖泊的萎縮,野生動物的棲息地減少,生物群落結構和自然環境遭受破壞,繁殖率和存活率降低,甚至威脅到種群的生存,極大地破壞了生態環境,影響了生態系統的穩定和安全,並對城市、鄉村人民群眾的生活環境也產生了嚴重的影響。

(2)水土保持現狀。政府對水土保持工作歷來都十分重視,特別是1991年6月2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頒布實施以來,社會各界對水土流失有了較全面的了解,水土保持意識進一步增強和提高。嘉善縣政府對水土保持工作較重視,對水保基本建設的投入不斷加大,從而維護和改善了全縣生態環境。幾年來,全縣在貫徹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從事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過程中,主要做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水土流失治理。

a.從2003~2007年全縣疏浚河道總計800km,疏浚土方約600萬m3;新建護岸共300km。

b.灌區改造工程,累計治理面積達150km2

c.分期分批治理整頓和淘汰小土窯和粘土磚瓦輪窯。其中2007年已淘汰關閉小土窯22座,粘土窯企業8家。

2)水土保持宣傳和監督執法。

a.加大宣傳力度。通過廣播、電視、張貼懸掛宣傳標語、橫幅標語,召開各鎮村水法、水土保持法宣傳大會,上街開展水法、水土保持法活動、宣傳咨詢,印發宣傳手冊資料等各種途徑,廣泛宣傳水土保持法律法規,從而增強全社會水土保持意識。

b.加大監督力度。全縣水土保持監督員採取檢查、監督等措施。根據嘉善縣人民政府〔2005〕82號《關於印發嘉善縣粘土磚瓦行業整頓工作實施意見的通知》,經過3年努力,基本完成全縣磚瓦行業的結構調整。全縣水土保持監督人員採取檢查、監督等措施,從而保障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等水土保持法律、法規貫徹執行,以增強其防治水土流失的自覺性。

c.加大執法力度。為推動全縣水土保持監督執法工作的開展,對那些造成水土流失且不治理的生產單位和個人。通過查處案件,起到了「查處一個,影響一片」的社會效果。

(3)存在問題。

1)水土保持意識和法制觀念亟待提高。《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等有關水土保持的法律法規頒布實施以來,各級領導和廣大公民、法人的水土保持意識和法制觀念雖有所提高,但部分單位和個人對水土流失這個中國頭號環境問題缺乏認識,對水土保持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認識不足,水土保持的基本國策意識和法制觀念不強,存在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等問題。

2)水土流失治理任務艱巨。全縣處於杭嘉湖平原地區,河網密布,流失的土壤隨地表徑流入河道、湖泊,因此,水土流失治理涉及面廣、量大,治理措施相對單一。

3)開發建設項目新增水土流失嚴重。在開發建設過程中片面追求眼前利益、局部利益,人為活動造成新的水土流失的現象時有發生。部分地方邊治理邊破壞,甚至破壞大於治理;一處治理,多處破壞;點上治理,面上破壞的情況依然存在,個別地方人為水土流失仍呈擴大趨勢。交通、土地開發利用、開發區、工業園區、市政設施建設和房地產等開發建設活動,大量的土石方開挖、填築對地表植被造成嚴重破壞,開挖面、填築面、料場、渣場不注意防護,水土保持方案實施中隨意性大,產生強度以上的水土流失,成為新增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竣工驗收工作有待進一步加強。

4)水土保持投入不足。《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第七條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水土保持規劃確定的任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安排專項資金,並組織實施。但目前全縣財政沒有固定的水土保持專項資金投資渠道,未設立水土保持專項資金,年資金投入較小,與水土流失防治任務不匹配。現狀建設開發性項目水土保持設施補償費徵收不到位現象較為突出。

(信息來源:嘉善縣政府信息公開網http://open.jiashan.gov.cn/art/2008/7/2/art_200_21.html.)

在水土保持工作中,涉及土壤、大氣、地貌、植被及人類活動等多種因子,其信息具有明顯的時間性和空間性,而傳統的數據採集和分析手段影響了水土保持效益的充分發揮。隨著自動化控制技術、計算機網路技術、資料庫技術、無線通訊技術、3S技術以及計算機輔助設計等新技術的廣泛應用,水土保持工作也隨之實現自動化、數字化和高效化。如RS可實時、快速地記錄流域的空間信息及各種變化參數,已成為獲取流域信息的主要手段;而GIS具有強大的數據處理與分析能力,是小流域治理規劃的必需工具。對數字化信息進行實時處理和綜合分析,可以使小流域治理規劃更加規范化、科學化。

當前許多水土保持綜合調查內容涉及水土保持信息庫建設。許多省(自治區、直轄市)在水土保持基礎信息資源建設中取得了豐碩成果。2001年,為了使水土流失的綜合治理更加科學,西藏自治區啟動了投資6000多萬元的水土保持監測網路建設,對全區的水土流失進行全面監測。2001年底,西藏自治區制定了《西藏水土保持規劃》等多部水土保持和水土流失綜合治理規劃,頒布了《西藏自治區水土保持項目管理辦法》,使得西藏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成效顯著。

2001年,深圳市城市水土保持管理信息系統建成並投入運行使用,該系統是一個以信息庫為基礎,以網路為媒體,以分析、管理為手段,以城市水土保持應用為目的的管理信息系統。該系統服務於水土保持管理;集成與快速處理多種水土流失數據;實現水土保持信息傳輸的網路化;實現全市水土保持部門網上辦公,逐步過渡到無紙化辦公。

2004年,北京市水土保持監測總站完成了北京市山區小流域水土保持基礎信息庫,並在1∶1萬DEM基礎上建立了北京市山區水土保持單元———小流域地理信息資料庫,完成了規范化的小流域編碼,該編碼已被北京市計委採納,成為北京市基礎空間信息標准。

為適應並推廣先進的信息管理系統,在新標准中增加了4.3.6水土保持信息庫建設:著重信息採集、傳輸與儲存。

⑨ 石籠網的介紹

石籠網由高抗腐蝕、高強度、具有延展性的低碳鋼絲或者包覆PVC的以上鋼絲使用機械編織而成,使用該網製作而成的箱型結構就是石籠。根據ASTM和EN標准,所使用的低碳鋼絲直徑根據工程設計要求而不同。一般介於2.0-4.0mm之間,石籠網鋼絲的抗拉強度不少於38kg/m2,金屬鍍層重量一般高於245g/m2,石籠網片的邊緣線直徑一般要大於網線直徑。其雙線絞合部分的長度不得小於50mm.以保證絞合部分鋼絲的金屬鍍層和PVC鍍層不受破壞。

⑩ 太湖的水污染的原因是什麼

太湖流域是長江水系最下游的一個支流區域,以太湖為中心,西界天目山、茅山,東、北、南三邊面江臨海,面積36500平方千米,以黃浦江為主要泄水道,形成一個相對封閉的獨立的水資源區。

由於優越的水土資源和水運條件,有史以來,該地區就以經濟和文化發達著稱。目前太湖流域的國民經濟總產值和財政收入,已分別占我國國民經濟總產值的1/8和財政收人的1/6。我國目前工業總產值超過100億元的城市有20個,而在這個區域就佔了5個。

流域內在50年代初除蘇州河外,基本上沒有污染,水體環境良好,水色清,魚蝦游。60年代黃浦江水質開始惡化,發生黑臭,江南運河各城市段也相繼開始出現污染。目前全流域每天排放廢水達1000萬噸,其中上海、無錫、蘇州、常州、杭州、嘉興、湖州七市廢污水排放量約佔80%,這些污水大部分未經處理。水污染來自工業排污、農業的農葯和化肥流失,以及城市生活用水、水運船舶排污等,而主要是工業污水,因此污染水域與工業污水處理密切相關。污染物以有機污染為主,其排入量超過河流的自凈能力,使水質惡化。

太湖是太湖流域水資源的主要調節湖泊,年平均蓄水量44.3億立方米,現在的200來條進口河道每年帶進來的水約52億立方米,這樣,太湖水體每年都可得到一次更換。它擔負著流域防洪和供水的任務,約有2000萬人口的飲用水與太湖密切相關,其中上海市1200多萬人的飲用水大多從黃浦江抽取,太湖來水量的大小與水質好壞,直接影響黃浦江的水質。由於沿太湖的城鎮將污水排入河道,流入太湖,太湖部分水域也受到輕、中度污染。太湖污染源以沿湖城鎮和入湖河流帶進來的污染物為主,由於太湖容積大,清潔水補給來源多,以致目前太湖仍能保持比較好的水質。但近年來,太湖西部水域營養過剩,出現營養型污染,已經引起廣泛注意。

黃浦江是太湖流域的主要泄水河道,每年泄水量達100億立方米,佔全流域的70%~80%。上游有攔路港、園泄徑和大柳港三條河流匯入於米市渡,米市渡以下至入海口吳淞口長83千米。黃浦江既是太湖流域的主要泄水河道,又是上海市的納污河道。目前上海市工業廢水每天約有400萬噸,生活污水約有100萬噸,大部分未經處理,除一部分直接排入長江口外,大部分都排入黃浦江,造成黃埔江水體嚴重的污染。

江南運河自長江邊的諫壁至杭州,全長312千米,從古到今運河兩岸一直是商業和工業地帶,人口密集,行船如梭。常州、無錫、蘇州、嘉興、杭州五大城市均在運河沿岸,運河從諫壁南下,地勢不斷降低,到蘇州、嘉興之間為最低點,嘉興以南地勢又有升高。運河沿線橫切了數十條大河道,因此,運河水情復雜,流量小,流水不暢,流向不定,污染擴散問題十分復雜。目前污染主要集中在常州至蘇州段和杭州段。在這兩段里,常州、無錫、蘇州和杭州向運河排入大量廢污水,由於運河水量不足,河流中大部分是廢污水,因此污染嚴重,經常發生黑臭。

閱讀全文

與太湖水土保持app怎麼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子加密貨幣最新政策 瀏覽:377
androidcanvas撤銷 瀏覽:267
安卓手機怎麼把圖標全部下移 瀏覽:183
飢荒被伺服器踢出怎麼進 瀏覽:170
c編譯器哪款好 瀏覽:732
快手寶哥發明什麼app 瀏覽:822
張艷玲編譯 瀏覽:66
android展開收起動畫 瀏覽:237
linuxxz文件 瀏覽:160
在游戲中心裏面怎麼玩到解壓神器 瀏覽:484
電腦發到手機裡面照片怎麼解壓 瀏覽:73
虛擬pdf列印機64位 瀏覽:413
支付寶AES加密和解密 瀏覽:379
編譯實驗原理下載 瀏覽:131
加密防偽溯源系統私人定做 瀏覽:222
掃碼給電動車充電的app叫什麼 瀏覽:760
關閉命令提醒 瀏覽:356
雲賬本app伺服器 瀏覽:499
python輸入數字循環 瀏覽:370
未成年人用什麼app 瀏覽: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