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評劇的前身是什麼呢
評劇
1910年代,成兆才將說唱曲藝藝術蓮花落結合蹦蹦戲,並吸收河北梆子、京劇的一些表演方式和音樂元素,同時也受到唐山皮影戲音樂的影響,開創出定名為「平腔梆子」的新劇種,中華民國時期北京改名北平,使得「平腔梆子」的簡稱和京劇因政治因素而改換的新名稱「平劇」、「平戲」(本來叫「京戲」、「京劇」)混淆,成兆才於是在建議下把「平腔梆子」的簡稱改為「評劇」、「評戲」,評劇發源於中國京東唐山一帶,特點是念白和唱詞口語化,非常容易聽懂,因此很受觀眾的歡迎。這個名稱就此確立,直到現在
❷ 評劇的創始人、來歷和近代著名演員
警世戲社頭班的演員人數較多,隊伍很強,多時達到六十餘人,皆可稱謂評劇創始人,但其中貢獻最大者,要數成兆才、月明珠、任善慶、金開芳諸人。
評劇同一些古老的戲曲相比,是一個新興的劇種,從其形成時期算起,至今也才有七十餘年的歷史。盡管它的歷史較短,發展卻極為迅速,近三十餘年,評劇已成為我國幾個影響很大的戲曲劇種之一。
評劇發源於河北省唐山地區。前身是唐山地區流行的蓮花落(民間演唱形式),後與關外的二人轉(亦稱蹦蹦,也是一種民間演唱形式)相結合,吸取了河北梆子、京劇、皮影等藝術營養,於 1912年前後,在唐山形成了評劇。
蓮花落發展成為舞台戲劇之後,始稱平腔梆子戲,簡稱平戲。後因其名與當時的京劇名字相混淆(彼時京劇亦名為平劇),為便於區別,遂改平為評,這也就是評劇名稱的由來。盡管評劇已有了正名,以往群眾還是習慣稱它為落子。
評劇的發展,大體可分為孕育、形成、壯大、提高幾個時期。下面就每個時期的重要班社、演員及其藝術特點分別作簡要介紹。
孕育時期 ( 1909年以前):即蓮花落時期。一般蓮花落班社,多系業余組織,演員主要是貧苦農民,其活動規律基本是農忙務農,農閑演出。清光緒、宣統年間也出現了一些職業班社,其中較有影響的有灤縣的趙家班、二合班,樂亭的崔八班,豐潤的孟光武班,遷安的金鴿子班,漢沽的慶春班等。影響較大的演員有金菊花、月明珠、成兆才、任善慶等。其中尤以金菊花名聲最著,他擅長演《賣子孫賢》、《安安送米》、《拾萬金》等劇目,以唱悲調見長,代表了這個時期的蓮花落藝術特點。
形成時期 ( 1909—1923年):從民間演唱形式的蓮花落過渡成為初具舞台藝術規模的評劇,這是一次歷史性的飛躍發展。完成這個過渡的班社,首先是漢沽的慶春班。由於當時的統治階級對蓮花落藝術橫加排斥、扼制,致使許多蓮花落班社解體。慶春班進入唐山後,面對嚴酷的現實,為了求得生存,爭取社會承認,遂在藝術上進行了一番大膽的改革,努力使蓮花落更像是戲曲,因而大量地吸取河北梆子的鑼鼓、唱腔、化妝和表演程式等,並取名為平腔梆子戲。經過這樣一次改革,很快獲得了群眾的歡迎。變蓮花落為平腔梆子戲,這是評劇歷史發展的一個轉折點,自此評劇躍上了戲曲舞台。
慶春蓮花落班改名為京東慶春平腔梆子戲班後,營業甚佳。數年後因班主易人,曾改名為永盛和班,不久,又更名為警世戲社。此時班中尚無女演員,旦角皆由男演員扮演。由於該班是評劇的奠基者,是第一個變蓮花落為評劇的班社,因此被稱頭班。警世戲社頭班的演員人數較多,隊伍很強,多時達到六十餘人,皆可稱謂評劇創始人,但其中貢獻最大者,要數成兆才、月明珠、任善慶、金開芳諸人。
成兆才,灤縣人,藝名東來順。他既是領班人,也是導演和演員,同時又是一個了不起的劇作家。他為警世戲社頭班編寫的《開店》、《花為媒》、《占花魁》、《杜十娘》、《珍珠衫》等幾十齣戲,成為評劇賴以生存的基礎劇目。特別稍後一些時候,他創作的《楊三姐告狀》,影響甚大,為評劇反映現代生活開創了先例。成兆才一生創作和改編了近百出戲,可以說,流傳至今的評劇傳統保留劇目,多半是他的作品。他為評劇的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後人尊奉他為評劇的始祖。
除警世戲社頭班外,同時並存的還有孫家班,著名演員有孫鳳嶺、孫鳳崗、孫鳳鳴等。該班初期由於藝術上發展較緩,曾一度被警世戲社所淹沒,後積極學習頭班的藝術成就,並且率先培養了評劇第一代女演員,使評劇旦行藝術得到了飛躍發展,一舉振興起來。最早著名的女演員李金順,就是由孫家班培養出來的。以後,該班又造就出了一個名貫全國的白玉霜,為評劇的發展作出了新的貢獻。
壯大時期 ( 1923—1949年):女演員大量涌現,標志著評劇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繼孫家班之後,警世戲社的班主也辦起了以女演員為主的警世戲社二班和三班;此間,京、津及東北三省各地也都先後涌現了許多以女演員為主的評劇班社。自此,女演員成了評劇舞台的佼佼者,其影響向全國擴展開來。彼時最著名的女演員,除前已提到的李金順、白玉霜外,還有愛蓮君、劉翠霞、筱俊亭、筱桂花、筱麻紅、喜彩蓮等。
白玉霜,天津人。原名李慧敏,又名桂珍。幼時學過連珠快書和京韻大鼓,後隨孫鳳鳴學落子, 13歲登台。顯露頭角後,自已組班演出。20世紀30年代中期,在上海演出時,得到田漢、歐陽予倩、洪深、安娥等進步文化名人的幫助,上演了歐陽予倩所寫的《潘金蓮》,並主演了同一作者所寫的電影《海棠紅》。影片一出,白玉霜名聲噪起,其影響遍及大江南北。
白玉霜的嗓音寬亮、渾厚,善於鼻腔共鳴,唱腔低回、婉轉,擅長演悲劇;她在念白方面,進行了很大的改革,將唐山語音的念白改為普通話音,為評劇向更大范圍的流播創造了條件。
提高時期 ( 1949年以後):新中國的建立,使評劇藝術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和完善。就20世紀50年代情況而言,中央及許多省市都建立了國營評劇演出團體,影響較大的有中國評劇院、沈陽評劇院、天津評劇院、哈爾濱評劇團等。其中著名演員很多,筱白玉霜、新鳳霞、魏榮元、馬泰、鮮靈霞、花淑蘭、韓少雲等都是觀眾所熟知的。
建國後,評劇產生了一大批具有代表性的歷史和現代題材的優秀劇目,如《秦香蓮》、《楊八姐游春》、《茶瓶計》、《張羽煮海》、《劉巧兒》、《小女婿》、《小二黑結婚》、《志願軍未婚妻》、《金沙江畔》等。隨著劇目題材和人物范圍的擴大,各行當的表演藝術也發展起來,評劇不僅有了武生、武旦行,也有了花臉行,這些行當以前是沒有的。
評劇音樂亦屬板腔體,就其基本板式而言,有慢板、二六板、垛板、流水板、散板、反調等。文武場伴奏樂器與河北梆子相同。建國後,評劇音樂有了很大的發展,以慢板和反調唱腔為例,不僅增加了生行的慢板和反調唱腔,還創造出不同調性的慢板和反調唱腔;伴奏上也增加了許多前所未有的中、西樂器,一改評劇傳統音樂的舊面貌。
評劇著名演員
李子巍1920年生'灤南縣鄧庄人;1928年在警世戲社三班開始學戲'師父是戍兆才和成國楨'評劇的老劇目他都學過'他與筱桂花'芙蓉花'劉翠霞'小白王霜'花月仙'筱俊亭'筱玉芳'
郭硯芸'喜彩蓮等人合作過
劉小樓1922年開始學戲'寶坻縣人
1922年開始學戲師父是劉寶山'劉慶奎'老評劇他學過'同李金順'劉翠霞'芙蓉花'花蓮舫'周紫霞'愛蓮君'小白玉霜'新鳳霞'新翠霞'韓少雲'喜彩苓'小俊亭等人合作過
新翠霞 1920年生'天津人
9歲開始學成'師父是趙月樓'劉翠霞'學過,,[花為媒]等等戲
蓮小君1925年生'天津人
師父愛麗君'[坐科6年]學的戲有[回杯記]等
郭硯芸1920年生;天津人
13歲在天津學成學戲'師父是杜洪寬
鑫艷玲1925年生山東人丨
11歲開始學戲'師父是張振東'藝名[四季紅]
李福安 1921年生'寶坁縣大米庄人
李福安的師父是自己的父親李寶全'學了[開店][珍珠衫]等'同碧蓮花'花王蘭'李銀順'小白玉霜'新鳳霞'鮮靈霞等人合作過
鄭伯范1914年生'在北京馬大人胡同住
1926年學戲'師父名叫山老鴰'[本名李岐鴻'學的是[開店][回杯記]等與[花蓮芸][趙鳳珍][花鳳霞][王月仙][白玉霜][張日亭][李銀順][愛蓮君][鈺靈芸][筱桂花][劉鴻霞][鮮靈霞]
[新翠霞][小白玉霜][新鳳霞][ 王素秋][花迎春][筱玉芳][喜彩苓]等人合作過
蓮小君1925年生'天津人
師父是愛麗君[坐科6年]演出劇目有[診珠衫][桃花巷][鴛鴦枕][三趕樊梨花][夜審姚達][茶瓶記][一貫道][打拘勸夫][李三娘][啼笑姻緣][珍珠塔][孔雀東南飛][陳三五娘][天雨花]
[劉胡蘭]等'等
郭硯芸1920年生'天津人
13歲在天津學戲'師父是杜洪寬'她經常演出劇目有;[嫌文娟][勸愛寶][梁紅玉][楊三姐][卓文君][苦菜花][南海長城][紅樓夢][櫻花頌][珠珠衫]等
鑫艷玲1925年生'山東人
11歲學戲'師父名張振東'藝名[四季紅]她演出劇目有[王貴與李香香][白毛女][祥林嫂][小二黑][小女婿]等
❸ 蹦蹦交友什麼軟體
網路交友已經成為新時代的潮流,很新潮,qq,微信,陌陌,微博,最右………都可以交流的,比較推薦微信,一般玩qq的都是小孩子,微信的基本是大人,成熟一點,微信很安全的,可以放心。但是還是要注意自己的信息和隱私,不要輕易告訴他人你的家庭住址,電話和密碼之類的,現在技術高超,很容易被盜的,所以注意一下。現代騙子也很多,比如兼職,不要相信,以防被欺騙
❹ 蹦蹦醫學院的院校代碼及學校簡介
蚌埠醫學院【學校代碼:10367】
蚌埠醫學院創建於1958年7月,由原上海第二醫學院分遷和安徽醫學院援建而成,是安徽省省屬普通高等醫學本科院校和國家首批具有學士和碩士學位授予權的單位,是安徽省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後崗位設置單位,是教育部、國家衛生和計生委第一批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試點高校,是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基地和校外實踐基地,是安徽省高等教育自學考試護理學專業主考單位。
❺ 誰知道很早的一部動畫片,裡面的主角好像叫蹦蹦,知道的告訴我!!
是奔奔? 動畫片是90年代的,主要是有個笨笨車. 日本動畫片《嘿!奔奔》 【原片名】へーい!ブンブー 【出品年代】1985年 【出品公司】日本アニメーション 【國別歸屬】日本 【劇集總數】130集 【內容簡介】奔奔是個非常奇怪的汽車形生物,身體是可愛的黃色。他是從一個汽車工廠的神秘蛋里孵化出來的。一個叫Ken的小男孩在聽到初生嬰兒的哭聲後來到了工廠並遇到了奔奔。他們立刻變成了好朋友,然後開始了令人興奮的旅程。在和他的四輪朋友以及小狗「Mister」漫遊世界的過程中,Ken盡管遇到了妄想將奔奔據為己有的猴子博士的麻煩,但他們的旅行還是充滿了刺激和驚喜。雖然每集只有10分鍾,但內容風趣,情節生動,當年在大陸地區深受孩子們的喜愛。
❻ 評劇發源地是哪裡
評劇發源地是:河北省唐山市
評劇是中國歷史悠久、群眾基礎廣泛的傳統劇種之一。中國評劇藝術節創辦於2000年,是由國家文化部藝術司、河北省文化廳和唐山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一年一度的國家級大型戲劇藝術節。從第四屆開始變成每兩年舉辦一屆,主辦地設在評劇的發源地河北省唐山市。
中國評劇藝術節以繼承、發展、弘揚評劇藝術,不斷擴大評劇藝術在國內外的影響力為宗旨。藝術節的內容包括優秀劇目的評選和演出,召開評劇藝術研討會,組織評劇愛好者演藝比賽和評劇電影展映周等活動
評劇名家:
1、新鳳霞
(1927年1月26日-1998年4月12日),原名楊淑敏,小名楊小鳳。祖籍江蘇,生於蘇州。著名的評劇演員,傑出的評劇表演藝術家
2、宋麗
又名宋雨芳,生於1960年,14歲入沈陽評劇院少藝班,得到韓少雲、花淑蘭、筱俊亭等藝術家的真傳薰陶,後進入沈陽評劇院主演,現為中國評劇院國家一級演員
3、小白玉霜
評劇旦行女演員。原名李再雯,小名福子,祖籍山東。(1922年一1967年12月21日)傑出的評劇表演藝術家。白派傳人,是20世紀50、60年代的評劇泰斗和領頭羊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評劇
❼ 聽說蹦蹦app能很快約到女孩兒
沒有那麼好的東西 你要是有錢有魅力游戲都能約到女生
❽ 評劇的歷史沿革
東路評劇的發展過程,大致可分為五個階段。
一、對口蓮花落階段
清嘉慶(1796-1820)以後流行於東灤縣、寶坻、遷安、三河等地農村的蓮花落已發展為彩扮(對口蓮花落)形式。當地農民於逢年過節或上集、趕廟、外出賣針和香面時,往往組織起來演唱。形式有「單板」和「對口」兩種。「單板」是一人打竹板(一手拿五塊竹板,一手拿七塊竹板)自打自唱,一個曲調,來回反覆。一般是唱小段,有時也唱成本故事,如《楊二舍化緣》等。「對口」就是彩扮,由二人演唱,分上、下裝(也叫上、下串)。上裝為旦,包半頭,腦後留假辮,手持手帕或扇子;下裝為丑(多為主角),以舞霸王鞭(花鞭為主,也有打竹板的)。上下裝均由男性扮演。伴奏除按拍外,有時也用弦、笛、鑼、鼓等,或有用「一幅架」(也叫「雙跨」)的。即一人打擊架上所有的鑼、鼓、鑔等,表演者同時扮演幾個角色,且說且唱,亦歌亦舞,有時有一人或幾個幫腔。當時,人們稱這種藝術活動為「雙玩意兒」、「落子」、「唱花燈」。又因在演出前總要先演一段「什麼不閑」,故又稱為「什麼不閑」。演出劇目多為民間故事,如《思夫》《十綉門簾》,也有少量整本故事,如《楊二舍化緣》《小借年》《小姑賢》《西廂》《摔鏡架》等。
光緒七年(1881)前後,唐山地區開平礦務局建築鐵路、廠礦相繼出現,蓮花落開始進入鄉鎮、碼頭賣藝,並建立了班社。光緒十七年(1891)前後,東北二人轉傳入關內,最先入關的是錦州汪榮,後有大碗粥(周)、梁半截夫婦等,他們加入蓮花落班社一同演出。此時冀東已有十幾個蓮花落班社,如樂亭的崔八班,演員有張來、張根、石鳳等;豐潤的孟光武班,演員有東發紅、東發白等;灤縣魏莊子的趙家班,演員有東發紅、東發亮、東發白等;灤縣魏莊子的趙家班,演員有成兆才、白菜心、山老鴰、佛動心、汪榮等。此外還有東三省的楊發班;三姑娘、李順的王大包子班;梁半截夫婦的大碗粥班等班社。隨著班社的建立,蓮花落由原來三、五人分散的撂地演出,發展成八、九人有組織的專業演出。演出形式也趨豐富多樣,每場演出均需由四個擊鼓者「報四喜」(也有用「一幅架」唱「什不閑」的),然後唱蓮花落,最後由對口蓮花落壓軸。演出已有「出場」和「入場」之分。這一時期主要演員有金菊花(杜之意)、楊柳青(餘勇)和石榴花(劉永泰)等。清朝中葉,冀東一帶習武之內盛行,蓮花落亦受其影響,產生武戲。到清末,習武中有許多人參加對口蓮花落「跑棚」。每次演出前先來一段「把式」,講究硬功夫,多用真刀真槍,進而創造了「耍鐮刀」、「耍鋤頭」、「耍鏟子」等武藝。
二、「拆出」階段
對口蓮花落因受東北二人轉影響,特別是接受了它的「拉場戲」這一表演形式,將「對口」的唱、白拆開,將故事分成場次,並改原來第三人稱的敘述為第一人稱的表演,稱為「拆出」。在音樂方面也吸收了二人轉的唱腔。如喇叭牌子、文咳咳、武咳咳等,使尾音縮短,行腔放慢。樂器方面增加了河北梆子的大弦、笛子、嗩吶、鑼鼓、梆子等,但鑼鼓點未變,竹板仍然保存。拆出時期的劇目主要是來自唱本子和子弟書曲目,並將《小姑賢》《借女弔孝》《藍橋會》《劉金定觀星》等拆出演唱,從而推動了對口蓮花落向對戲曲方面的發展。
光緒二十年(1894),二合、慶順、義順等八、九個班社首先進入天津。二十七年,成兆才、佛動心、東發亮等又帶著「對口」和「拆出」劇目《小姑賢》《小借年》等進入天津。但不久,天津當局以「有傷風化,永予力禁」的禁令,將這些班社全部逐出,藝人們被迫返回鄉里,加之軍閥混戰,兩次「國喪」(光緒和慈禧太後死),禁止響器,蓮花落班社大部分解體,拆出亦到此結束。
三、唐山落子(即平腔梆子戲)階段
1908年,成兆才、張化文、金菊花等人重整班社,帶著蓮花落子《開店》,拆出戲《烏龍院》《鬼扯腿》,闖入「北平禁地」,並一度唱紅,從此定名為「平腔梆子戲」。1909年,月明珠(任善峰)代替金菊花,成為平腔梆子戲主角,與成兆才、張化文等另組慶春班社,二次進入唐山。當時,唐山是冀東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京劇、梆子在戲劇界很有地位。初到唐山的平腔梆子戲藝人,不得不先學幾出河北梆子戲,如《殺廟》《武家坡》《桑園會》等,以站穩腳跟。這種藝術上的交流,促進了平腔戲藝術的革新,並產生了專職編劇,如成兆才(藝名東來順),一生編寫了近百個劇本,有《開店》《占花魁》等。樂隊去掉竹板,改用鼓(底鼓)和梆子按拍,增加了板胡和笛子,並採用河北梆子鑼鼓經。同時吸收皮影、樂亭大鼓、京劇等的唱腔、過門和身段,從而提高了藝術表現力。此時的平腔戲演唱因用真聲,高弦低唱,故而得名「平戲」,至此評劇作為一個劇種已基本形成。1912年,唐山小山西坡的王永富、王鳳亭父子籌建永盛茶園,為評劇的第一個劇場。該劇場可容納近千觀眾,因其在唐山地區,故劇種又稱作「唐山落子」。
1915年,慶春班社以月明珠為主演,在天津的奧、意、法「租界」演出了《小姑賢》《劉雲打母》等,頗受歡迎。當時李大釗觀看了《花為媒》後,題詞「似戲非戲,比戲出奇,改良平戲!」1917年,天津大水,慶春班回唐山,改名永盛合班。1915年,永盛合班經天津到山海關,在興業茶園首演《珍珠衫》《樊梨花罵城》《百年長恨》等,贏得了部分文化人的欣賞,鄉紳奎旭東贈送「唐山首創警世戲社」的匾額,永盛合班由此改名警世戲社,即後人盛稱的「警世頭班」。這個班底由成家(兆才為代表)、任家(月明珠為代表)、張家(金開芳、張德禮為代表)三家組成。他們制定了嚴格規矩,在藝術上講究准綱准詞,同時也編演了一些新劇目。
四、奉天落子階段
1919年春,警世戲社部分藝人應邀赴營口、長春、哈爾濱等地演出,受到東北觀眾歡迎,尤其是在哈爾濱首演成兆才編寫的《楊三姐告狀》《黑貓告狀》等,影響更大。其時又被稱為「奉天落子」。1922年,主要演員月明珠因勞累過度,在沈陽去世,警世戲社也因人員變故而解體。同年秋天,原班社的一些藝人重新組織,先後去唐山、天津、哈爾濱、吉林、長春等地演出,劇目有《槍斃駝龍》等。
1923年,李子祥和蓮花落老藝人李春盛在唐山組織警世戲社二班,經常在東北鐵路沿線活動。班主先是王鳳亭,後為高景山,編劇是竇寶安和張連成,演員有蓋月珠(王東海)、金靈芝、李義廷、芙蓉花和金菊花等。不久,又分出另建復盛戲社,主要演員有芙蓉花、花雲舫、李小霞、花小仙等,這個別社曾到北京演出,一時很有影響。
與警世戲社二班成立同時,天津又成立了警世戲社三班,編劇有楊樹森、溫東山,主演是蓋王珠(王慶昌,旦)、周濟(鳳鳴,生)、花蓮舫、筱桂花(張麗雲)、筱荷花等,其中影響最大的女演員為筱桂花。這一時期的班社還有「二孫班」(南孫班和北孫班)、元順劇社等。南孫班(歧山劇社前身),1912年成立於天津。領班是孫鳳鳴(東發白),主演是孫鳳令(藝名開花炮)。南孫班是招收、培養女演員最早的班社,著名女演員花蓮舫、李金順、白玉霜、筱桂花、筱麻紅等都出自該社。北孫班(洪順劇社前身),1918年成立於河北,由孫洪奎(亦名孫恩,藝名丁香花)主持,演員有碧月珠(鄧海)、天下紅、葡萄紅(孫鳳樓)、倪俊聲等。此班培養了一批落於演員。
元順劇社成立於1924年。郭子元和李金順為班主,演員有李金順、喜彩春等。他們在天津演出時,第一次用「評戲」一詞。1929年,評劇第一部劇作匯編《評戲大觀》由魏茂、李小舫編輯出版。奉天落子時期,主要的評劇班社大多在東北活動,唱腔激越高昂,熱情奔放,素有「大口落子」之稱。特別是女演員的出現,標志著評劇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很多班社回到關內,在天津、北京一帶演出,形成了眾多的流派,其中著名的有「天津三傑」:劉派(劉翠霞)、白派(白玉霜)、愛派(愛連君)。此外,還有喜彩蓮、筱桂花、芙蓉花、筱麻紅等,也都各具特色。
五、評劇階段
1935年起落子藝人大量湧向南方,到上海、杭州、南京等地演出,以後又到重慶、成都、貴陽等地,並在這些地區紮下根。此年年初,上海報紙戲目廣告出現「評劇」名稱。1939年,白玉霜南下演出,轟動了上海,主演的《海棠紅》還搬上銀幕,並為此而獲「評劇皇後」稱譽。繼之,「時代藝人」喜彩蓮在上海演出,亦受好評,並得到著名戲劇家阿英、洪深、歐陽予倩的支持和稱贊。但在當時社會風尚的影響下,也有些藝人為迎合某些小市民的情趣:演出一些低級庸俗的節目;有的演員則因吸毒不能演出,許多班社被迫解散,評劇一度衰落下來。
建國後,相繼成立了中國評劇院、沈陽評劇院,天津、唐山、北京、河北、長春、哈爾濱等地也先後成立了評劇團。同時,在劇目和表演藝術上進行改革。至1985年全國有百餘個評劇團體。其中較有影響的有中國評劇院,著名演員有小白玉霜、新鳳霞、喜彩蓮、花月仙、李憶蘭、趙麗蓉、魏榮元、馬泰、張德福、陳少舫、席寶坤、劉萍、谷文月等;沈陽評劇院,著名演員有筱俊亭、花淑蘭、韓少雲、鑫艷玲等;天津評劇院,著名演員有鮮靈霞、劉翠霞、六歲紅、蓮小君、李福安等;哈爾濱評劇院,著名演員有喜彩苓、劉小樓等。 評劇的另一支派西路評劇,是20世紀初由西路蓮落花演變而來,初名「北京蹦蹦」,後改稱西路評劇。1893年,寶坻(今屬天津)以蓮花落藝人金葉子(來鳳儀,小生)、韓九令(花旦)、人人樂(彩旦)、柳葉紅(青衣)為主的班社,首先進入北京演出。後有河北香河的王殿佐(青衣)、侯德山(須生),薊州(今天津薊縣)的挑簾紅(花旦)等相繼進入北京,為西路評劇的創始人。西路評劇進京後,吸收了河北梆子、老調、哈哈腔等地方劇種的劇目、音樂和舞蹈,初具小戲形式,常與河北梆子同台演出,名為「兩下鍋」。西路評劇以河北民歌為基礎,唱腔高,甩腔長,多用「依喲嗬,依呀哈」為裝飾音和襯字,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唱腔和唱法。西路評劇興起時,以「打地攤」或在茶園演出為主要形式。1912年左右,在藝術上有了提高,曾去上海演出。 著名演員挑簾紅即為當時赴滬演出的主角。但後來由於一些客觀原因:曾一度消沉。建國後,經過挖掘、改革,藝術上又有新的發展。如過去由男演員飾旦角,生、旦音域同度,改革以後,轉由女演員演旦角,唱腔、表演、對白等方面均有較大變化。1958年後,中國評劇院曾先後演出了《花亭會》《楊二舍化緣》《賣水》《頂鍋》《三女除霸》, 長春評劇院也演出了《劉伶醉酒》等西路評劇劇目。70年代以來,中國評劇院演出的《吹鼓手告狀》《甜蜜的事業》等,也運用了西路評劇的唱腔。
❾ 怦怦健身教練app怎麼樣
怦怦健身教練APP,作為教練必備的工具之一。
有給教練和學員的健身建議,用了它成單率高了很多
操作步驟
1. 下載「怦怦健身教練APP」
2. 步驟一,點擊首頁「體測」
3. 步驟二,點擊人體成分
4. 步驟三,輸入人體各項指標數據,並上傳全身照及人體成分報告(選填)
5. 步驟四,學員信息輸入後,點擊生成報告
6. 步驟五,錄入學員信息,便於翻找檔案
7. 步驟六,最後確認學員基礎信息,左下角設置體測提醒設置或直接確認保存
8. 步驟七,左下方可設置提醒體測功能,有頻率的高效工作提醒
9. 步驟八,確認信息後,會自動生成體測報告,可將報告分享給學員,可以直觀的看到數據
10. 學員的下次回訪體測,重復步驟一,依次進行數據的錄入,保存
11. 點擊人體成分的體測對比,選擇2組數據,點擊開始對比
12. 生成體測對比報告,學員的各項指標前後對比和體態的變化能有效、直觀的呈現在學員眼前,可分享給學員保存。
13. 與健身教練使用傳統的拍照拼接方式相比較,使用怦怦健身教練app顯得更方便更直觀更省力。怦怦健身教練app是全球首款專業健身教練神器,科學的根據每位學員身體數據,實時生成學員報告,幫助教練針對性地制定科學的訓練計劃,讓學員健身效果看得見,提升學員對教練的信任度,提高教練業績。
❿ 在泡泡堂之前有一款網游叫蹦蹦幫的,還有人記得嗎
是有個游戲叫《蹦蹦幫》是不是盛大的我就忘了,這游戲很早 一般只有2000年開始玩游戲的人才知道的,界面圖畫是一群Q版卡通綿羊 ,是吧~~~我沒怎麼玩~~休閑游戲,哦對了 這游戲有點象現在的游戲 《彈彈堂》也是打~炮游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