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天宮一號算是空間站嗎
"天宮一號"不是空間站,實際上就是一個空間實驗室。
天宮一號是中國第一個目標飛行器,於2011年9月29日21時16分03秒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飛行器全長10.4米,最大直徑3.35米,由實驗艙和資源艙構成。它的發射標志著中國邁入中國航天"三步走"戰略的第二步第二階段。2011年11月3日凌晨實現與神舟八號飛船的對接任務。2012年6月18日下午(14時14分)與神舟九號對接成功。神舟十號飛船也在2013年6月13日13時18分與天宮一號完成自動交會對接。
2016年3月16日,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正式終止數據服務,全面完成了其歷史使命。天宮一號整器結構完整,運行軌道仍在持續、密切跟蹤監視之中,平均軌道高度約370公里,而且正以每天100米的速度衰減,預計2017年下半年隕毀。
天宮一號是空間交會對接試驗中的被動目標,所以也被稱作"目標飛行器"(Target Spacecraft,天宮一號的主要任務之一為實施空間交會對接試驗提供目標飛行器)。而之後發射的神舟系列飛船,也稱作"追蹤飛行器",入軌後主動接近目標飛行器。
"天宮一號"實際上就是一個空間實驗室的雛形,它的重量和神舟七號一樣,用它來完成和飛船的交會對接。"天宮一號"主體為短粗的圓柱型,直徑比神舟飛船更大,前後各有一個對介面。採用兩艙構型,分別為實驗艙和資源艙,實驗艙由密封的前錐段、柱段和後錐段組成,實驗艙前端安裝一個對接機構,以及交會對接測量和通信設備,用於支持與飛船實現交會對接。資源艙為軌道機動提供動力,為飛行提供能源。
"天宮一號"結構分為資源艙和實驗艙。與之前的載人航天器相比,天宮一號為航天員提供的可活動空間大大拓展,達15立方米,能夠同時滿足3名航天員工作和生活的需要。實驗艙前端裝有被動式對接結構,可與追蹤飛行器進行對接。
資源艙(資源艙的主要任務是為天宮一號的飛行提供能源保障,並控制飛行姿態)
天宮一號的電源分系統的所有設備(太陽能電池翼)都在資源艙內,並包括了為飛行器提供能量的燃料。天宮一號的導航與制導系統中6個控制力矩陀螺也在資源艙內。導航與制導系統的用途是在天宮一號與追蹤飛行器進行對接之際負責尋找目標,而控制力矩陀螺則會對天宮一號進行精確的姿態控制。
實驗艙(實驗艙主要負責航天員工作、訓練及生活)
實驗艙分為前錐段、圓柱段和後錐段。對接完成後航天員進入全密封的前錐段和圓柱段進行工作、訓練,一些必要的生活活動、睡眠等也大多都在這里進行。後部非密封的後錐段安裝再生生保設備。實驗艙內設有使航天員保持骨骼強健的健身區。
技術特點
天宮一號在壽命、對介面等方面不同於其他空間站。
首先,試驗性空間站在軌壽命通常低於5年,而其他空間站可達5至10年,或者更長;其次,試驗性空間站的規模較小,對介面也少,沒有擴展能力。而其他空間站至少有兩個對介面,能同時對接載人運輸器、貨物運輸器或專用實驗艙;三是試驗性空間站上的航天員一次在軌時間較短,一般是幾十天,而其他空間站上的航天員一次在軌時間大多為百天以上。
此外,兩者的區別還體現在:試驗性空間站上的燃料和消耗品原則上要一次帶足,其他空間站則是用貨運飛船定期進行多次補給;試驗性空間站上的有效載荷設備很少更換,但其他空間站可多次更換和增加實驗儀器;試驗性空間站上的航天員一般不進行航天器的維修工作,只進行試驗、訓練等,而其他空間站上的航天員要經常進行維修工作。
天宮一號與國外試驗性空間站在功能和用途方面有相似之處,但質量較小,約為8噸,而國外試驗性空間站都為20噸級以上,因此稱其為簡易"空間實驗室"更加合適。
主要任務
第一,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作為交會對接的目標,與神舟八號配合完成空間交會對接飛行試驗。
第二,保障航天員在軌短期駐留期間的生活和工作,保證航天員安全。
第三,開展空間應用(包括空間環境和空間物理探測等)、空間科學實驗、航天醫學實驗和空間站技術實驗。
第四,初步建立短期載人、長期無人獨立可靠運行的空間實驗平台,為建造空間站積累經驗。
㈡ 天宮一號的有關資料
天宮一號(Tiangong-1)是中國第一個目標飛行器,於2011年9月29日21時16分3秒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飛行器全長10.4米,最大直徑3.35米,由實驗艙和資源艙構成。它的發射標志著中國邁入中國航天「三步走」戰略的第二步第二階段。按照計劃,神舟八號、神舟九號、神舟十號飛船將在兩年內依次與天宮一號完成無人或有人交會對接任務,並建立中國首個空間實驗室。2011年10月10日,天宮一號騰訊微博發出第一張自拍照。
目錄
飛行器簡介
背景
早期方案與命名
歷程
結構資源艙
實驗艙
生命保障系統
主要任務
社會關注國家方面
國際方面
設備
其它搭載物
技術特點
發射任務
最新進程對接介紹
對接過程
航天員選拔
空間實驗室
完成總裝
完成系統性能實驗
使用壽限
太空試驗實驗任務
實驗條件
衛星模型
首次變軌
生命保障系統自主運行
微博自拍飛行器簡介
背景
早期方案與命名
歷程
結構 資源艙
實驗艙
生命保障系統
主要任務
社會關注 國家方面
國際方面
設備
其它搭載物技術特點發射任務最新進程
對接介紹 對接過程 航天員選拔 空間實驗室 完成總裝 完成系統性能實驗 使用壽限太空試驗
實驗任務 實驗條件衛星模型首次變軌生命保障系統自主運行微博自拍展開
㈢ 為什麼叫天宮一號呢
「天宮一號」的名字讓人聯想起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西遊記》中的故事《大鬧天宮》。此外,「天宮」是中華民族對未知太空的通俗叫法。因此,起以「天宮一號」為目標飛行器命名,應該會很好地得到國人的共鳴。這個飛行器實際上就是空間實驗站的雛型。從「神七」到「神十」,是為了檢驗航天員太空實驗的能力和對接空間實驗站的技術成熟度。此後就是載人航天工程的第三步——實現建立太空實驗站並進行料理。屆時將會交替發射載人飛船和貨運飛船。天宮一號的學名叫「目標飛行器」,因為,其後發射的幾艘神舟飛船將與它進行對接,完善航空器交匯對接技術。用專業人士的話說,「天宮一號」既是一個空間交會對接的目標飛行器,又是一個簡易的空間實驗室,中國准備利用這個平台,要進行空間實驗室的有關技術試驗。
參考資料:網路 望採納,謝謝!
㈣ 我國航天有哪些成就
中國航天的重大成就有:神舟十一號飛船成功登空、神舟八號飛船成功登空、天宮一號成功探月、東方紅一號成功登空。
1、神舟十一號飛船
神舟十一號飛船,是中國神舟號系列飛船之一,是中國第6次載人飛行任務,也是中國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載人飛行任務,總飛行時間長達33天。
神舟十一號於2016年10月17日7時30分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隨後與天宮二號對接形成組合體,2名航天員進駐天宮二號,進行了為期30天的駐留,在軌飛行期間,完成了一系列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
2、神舟八號飛船
神舟八號飛船,是中國「神舟」系列飛船的第八架飛船,飛船為三艙結構,由軌道艙、返回艙、推進艙組成。神舟八號為改進型飛船,全長9米,最大直徑2.8米,起飛質量8082公斤。神舟八號飛船進行了較大的技術改進,它發射升空後,與天宮一號對接,成為一個小型空間站。
3、天宮一號
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是中國首個自主研製的載人空間試驗平台,於2011年9月29日21時16分03秒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全長10.4米,最大直徑3.35米,內部有效使用空間約15立方米,可滿足3名航天員在艙內工作和生活需要,設計在軌壽命兩年。
2016年3月16日,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正式終止數據服務,全面完成了歷史使命。2018年4月2日8時15分左右,經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和有關機構監測分析,天宮一號已再入大氣層,再入落區位於南太平洋中部區域,絕大部分器件在再入大氣層過程中燒蝕銷毀。
4、東方紅一號
東方紅一號衛星,是中國發射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由以錢學森為首任院長的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自行研製,於1970年4月24日21時35分發射。該衛星發射成功標志著中國成為繼蘇聯、美國、法國、日本之後世界上第五個用自製火箭發射國產衛星的國家。
編輯於 2022-03-10
查看全部2個回答
航天成就_炒股謹記這四點,不然虧到你不明不白!
值得一看的航天相關信息推薦
航天成就_很多股民都有都有過類似的感慨:一賣就跌?投資本金都保不住,炒股 懂的四個要素_將總結圍繞""炒股操作要領傳授給大家_航天成就
深圳市國誠投資咨詢有限公司上...廣告
超火的星座頭像,快來認領屬於自己的星座頭像吧~
小紅書廣告
更多專家
我國航天有哪些成就?
專家1對1在線解答問題
5分鍾內響應 | 萬名專業答主
馬上提問
最美的花火 咨詢一個社會民生問題,並發表了好評
lanqiuwangzi 咨詢一個社會民生問題,並發表了好評
garlic 咨詢一個社會民生問題,並發表了好評
188****8493 咨詢一個社會民生問題,並發表了好評
籃球大圖 咨詢一個社會民生問題,並發表了好評
動物樂園 咨詢一個社會民生問題,並發表了好評
AKA 咨詢一個社會民生問題,並發表了好評
3條評論
熱心網友贊
٩(¥A¥)۶恭喜發財
查看全部3條評論
— 你看完啦,以下內容更有趣 —
下載拼多多腰帶商城_正品1折起_多樂趣多實惠!
拼多多官方下載,精選全球品質好物,100%正品特賣1折起!下載拼多多,查看精選好貨。
廣告2022-03-09
中國航天成就有哪些?
中國航天事業經過發展導彈、運載火箭、人造衛星、載人航天等幾個階段,目前已經形成了體系,形成了規模。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航天事業起始於1956年。中國於1970年4月24日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是繼蘇聯、美國、法國、日本之後世界上第5個能獨立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 中國發展航天事業的宗旨是:探索外太空,擴展對地球和宇宙的認識;和平利用外太空,促進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造福全人類;滿足經濟建設、科技發展、國家安全和社會進步等方面的需求,提高全民科學素質,維護國家權益,增強綜合國力。中國發展航天事業貫徹國家科技事業發展的指導方針,即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 2021年6月17日9時22分,中國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發射,飛行乘組由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和湯洪波三人組成。 參考資料: 「這些是對『航天創造美好生活』的最佳詮釋。」國家航天局秘書長田玉龍說。我國民用遙感衛星數據分發量累計超過1000萬景,衛星電視直播用戶突破7000萬。「北斗」終端持有量400萬余套,衛星應用年產值超過2000億元。
5贊·288瀏覽2021-09-16
中國航天有哪些重大成就
中國航天的重大成就有:神舟十一號飛船成功登空、神舟八號飛船成功登空、天宮一號成功探月、東方紅一號成功登空。 1、神舟十一號飛船 神舟十一號飛船,是中國神舟號系列飛船之一,是中國第6次載人飛行任務,也是中國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載人飛行任務,總飛行時間長達33天。 神舟十一號於2016年10月17日7時30分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隨後與天宮二號對接形成組合體,2名航天員進駐天宮二號,進行了為期30天的駐留,在軌飛行期間,完成了一系列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 2、神舟八號飛船 神舟八號飛船,是中國「神舟」系列飛船的第八架飛船,飛船為三艙結構,由軌道艙、返回艙、推進艙組成。神舟八號為改進型飛船,全長9米,最大直徑2.8米,起飛質量8082公斤。神舟八號飛船進行了較大的技術改進,它發射升空後,與天宮一號對接,成為一個小型空間站。 3、天宮一號 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是中國首個自主研製的載人空間試驗平台,於2011年9月29日21時16分03秒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全長10.4米,最大直徑3.35米,內部有效使用空間約15立方米,可滿足3名航天員在艙內工作和生活需要,設計在軌壽命兩年。 2016年3月16日,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正式終止數據服務,全面完成了歷史使命。2018年4月2日8時15分左右,經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和有關機構監測分析,天宮一號已再入大氣層,再入落區位於南太平洋中部區域,絕大部分器件在再入大氣層過程中燒蝕銷毀。 4、東方紅一號 東方紅一號衛星,是中國發射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由以錢學森為首任院長的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自行研製,於1970年4月24日21時35分發射。該衛星發射成功標志著中國成為繼蘇聯、美國、法國、日本之後世界上第五個用自製火箭發射國產衛星的國家。
28贊·141瀏覽2022-03-04
中國航天事業有哪些新的成就?
登月、火星探測、國際空間站這一系列的名詞出現在眼前,看似並不相關,而實則都指向了同一個目標,那就是航天,其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又一個巔峰。事實上,不論是古代中國還是西方都有著許多神話故事,盡管文化存在差異,卻擁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神話故事中的人物都具有飛天的能力,在現代科技的發展推動下,飛向藍天已然不是夢想,飛向太空同樣也不是問題,1961年的4月12日,蘇聯飛行員尤里·加加林乘坐東方一號宇宙飛船進入太空,成為了首位進入太空的地球人。 可以說在航天領域的發展在二戰之後便已然興起了,在二戰後期德國製造出的V型系列導彈對於航天的發展可以說奠定了基礎,要知道,想要飛向太空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地球引力,需要有龐大的推進力來克服地心引力從而飛向天空,而在那時導彈的發展為之提供了可能,想必都知道,導彈的體積如此小,發動機卻可以讓其高速飛行,可見當時發動機所產生的推力已經足以滿足太空旅行的要求,因而才有了現今這樣的壯舉。 目前,具有太空探索能力的國家有很多,中國作為新興起的航天大國也位列其中,自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開始,中國開始了載人航天工程的發展,並且還為此確立了航天發展「三步走」的戰略,首先是發射載人飛船,具備空地往返的能力,其次便是掌握相應的空間活動技術,如太空行走、空間交會對接,並建立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間實驗室,可以說前兩步都在為最後的一步進行鋪墊,便是建立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站,可以說隨著中國科技的發展以及經濟快速發展的推動,在載人航天的發展上中國已經邁向了第三步並在為之進行奮斗。 現今中國在航天領域的技術發展已然走向了世界前列,要知道,在空間技術的發展上過去只有美俄掌握,這兩個國家是最先掌握軌道空間技術的國家,而中國則成為了第三個掌握了此項技術的國家,根據航天「三步走」戰略,中國將在2020年前後建成空間站,而現今唯一在軌運行的空間站便是由美俄為首的多個國家共同建設的國際空間站,而隨著使用年限的延長,國際空間站已經瀕臨退役,這也就意味著中國所建造的空間站將會是世界上唯一在軌運行的空間站了,可見中國所取得成就有多麼大了。
686贊·20,441瀏覽2020-04-23
我國航天有哪些成就? — 找答案,就來「問一問」
59位專家解答
5分鍾內響應 | 萬名專業答主
中國的航天事業取得了哪些成就?
1970年4月24日,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1號在酒泉發射成功,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發射衛星的國家. 1975年11月26日,中國首顆返回式衛星發射成功,3天後順利返回,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衛星返回技術的國家. 1992年,中國載人飛船正式列入國家計劃進行研製,這項工程後來被定名為「神舟」號飛船載人航天工程.「神舟」號飛船載人航天工程是中國在20世紀末期至21世紀初期規模最龐大、技術最復雜的航天工程. 1999年11月20日,中國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神舟」一號試驗飛船在酒泉起飛,21小時後在內蒙古中部回收場成功著陸. 2001年1月10日1時0分,中國自行研製的「神舟」二號無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 2003年1月5日晚上7時許,「神舟」四號飛船在內蒙古中部預定區域著陸,順利回收.2002年12月30日零時40分,「神舟」四號無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升入太空.4月1日,成功降落於內蒙古中部地區的「神舟」三號飛船艙蓋被打開,陽光照在「模擬宇航員」的臉上,擬人載荷試驗取得良好效果,「模擬宇航員」安然無恙. 2002年12月30日至2003年1月5日,神舟四號無人飛船在零下20多攝氏度的嚴寒中成功發射,並在飛行7天後平安返回. 2003年10月15日,中國第一位航天員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飛船進入太空,實現了中華民族千年飛天夢想.
8贊·166瀏覽2021-03-29
航天成就_炒股謹記這四點,不然虧到你不明不白!
值得一看的航天相關信息推薦
本月1908人已申請相關服務
咨詢
深圳市國誠投資咨詢廣告
航天成就_選股謹記這四點,不然虧到你不
㈤ 中國第一個空間站叫什麼名字
你好,中國首個空間站「天宮」由一個核心艙和兩個實驗艙組成,將於2022年完成建造。
1、中國自有空間站力壓國際空間站
此前,美國為首建造的國際空間站和平號是各國載人航天事業的主要「落腳點」,如今已經服役了20多年。
擁有20多年服役時間的國際空間站部分老化非常嚴重,然而目前美國還沒有提出能接替國際空間站的新一代空間站計劃。這意味著在國際空間站未來退役後,「天宮」將是全球唯一在軌運行的空間站。
可以說,當下IT行業仍是風口,對於很多人來說都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希望我的分享對你有所幫助
㈥ 天宮一號3D模擬動畫是用什麼軟體做出了的
我也想知道,難道是3Dmax?
㈦ 天宮一號什麼時候開始建造
天宮一號的任務方案早在1992年國家制訂中國載人航天「三步走」戰略時就已確定。2002年,在進行了方案論證和審查後,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整個任務方案得到通過。但天宮一號還尚未定名,只是稱為「目標飛行器」,縮寫:MB。2006年,天宮一號進入初樣研製階段,並命名為「天宮一號」,縮寫:TG。命名可能根據以下幾點: (1)「天宮」是中華民族對未知太空的通俗叫法,如《西遊記》中的孫悟空大鬧天宮。擁有民族氣息。 (2)「天宮」即「天上宮殿」,也容易和「空間實驗室」,「空間站」這些概念聯系起來。 (3)天宮一號的目標中有「初步建立載人空間實驗平台」一條,因此「天宮」也有讓航天員在「太空中生活得舒服"這一層含義。
㈧ 天宮,蛟龍,天眼,悟空,墨子,大飛機指的什麼東西
1、天宮——天宮一號
天宮一號是中國第一個目標飛行器,於2011年9月29日21時16分03秒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飛行器全長10.4米,最大直徑3.35米,由實驗艙和資源艙構成。它的發射標志著中國邁入中國航天「三步走」戰略的第二步第二階段。
2011年11月3日凌晨實現與神舟八號飛船的對接任務。2012年6月18日下午(14時14分)與神舟九號對接成功。神舟十號飛船也在2013年6月13日13時18分與天宮一號完成自動交會對接。
2016年3月16日,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正式終止數據服務,全面完成了其歷史使命。天宮一號整器結構完整,運行軌道仍在持續、密切跟蹤監視之中,平均軌道高度約370公里,而且正以每天100米的速度衰減,2018年「受控」墜落,殘骸落入指定海域。
2018年4月2日8時15分左右,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已再入大氣層,再入落區位於南太平洋中部區域,絕大部分器件在再入大氣層過程中燒蝕銷毀。
2、蛟龍——蛟龍號
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是一艘由中國自行設計、自主集成研製的載人潛水器,也是863計劃中的一個重大研究專項。2010年5月至7月,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在中國南海中進行了多次下潛任務,最大下潛深度達到了7020米。
2002年中國科技部將深海載人潛水器研製列為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重大專項,啟動「蛟龍號」載人深潛器的自行設計、自主集成研製工作。2009年至2012年,「接連取得1000米級、3000米級、5000米級和7000米級海試成功。
2012年6月,在馬里亞納海溝創造了下潛7062米的中國載人深潛紀錄,也是世界同類作業型潛水器最大下潛深度紀錄。2014年12月18日,首次赴印度洋下潛。
2015年1月14日,在西南印度洋龍旂熱液區執行印度洋科考首航段的最後一次下潛,這也是其在這個航段的第9次下潛.3月17日,搭乘「向陽紅09」船停靠國家深海基地碼頭,正式安家青島。
2016年5月22日,成功完成在雅浦海溝的最後一次科學應用下潛,最大下潛深度達6579米。
2017年3月4日和7日,「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分別在西北印度洋卧蠶1號熱液區和大糦熱液區進行了中國大洋38航次第一航段的第3次下潛和第4次下潛。
這兩次下潛都在調查區域發現了熱液噴口並獲取了硫化物樣品。5月23日,「蛟龍」號完成在世界最深處下潛,潛航員在水下停留近9小時,海底作業時間3小時11分鍾,最大下潛深度4811米。
3、天眼——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
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簡稱FAST,位於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縣克度鎮大窩凼的喀斯特窪坑中,工程為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天眼」工程由主動反射面系統、饋源支撐系統、測量與控制系統、接收機與終端及觀測基地等幾大部分構成。
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被譽為「中國天眼」,由我國天文學家南仁東於1994年提出構想,歷時22年建成,於2016年9月25日落成啟用。是由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主導建設,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世界最大單口徑、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綜合性能是著名的射電望遠鏡阿雷西博的十倍。
截至2018年9月12日,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已發現59顆優質的脈沖星候選體,其中有44顆已被確認為新發現的脈沖星。
2019年3月,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FAST總工程師、研究員姜鵬接受專訪時說道,和天馬望遠鏡團隊合作,首次成功實現聯合觀測,這標志著FAST具備了聯合組網觀測的能力。
4、悟空——悟空號衛星
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英文:Dark Matter Particle Explorer,縮寫:DAMPE)是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中首批立項研製的4顆科學實驗衛星之一,是目前世界上觀測能段范圍最寬、能量解析度最優的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
DAMPE是一個空間望遠鏡,有效載荷質量1410公斤,它可以探測高能伽馬射線、電子和宇宙射線。它由一個塑料閃爍探測器、硅微條、鎢板、電磁量能器和中子探測器組成。
DAMPE的主要科學目標是以更高的能量和更好的解析度來測量宇宙射線中正負電子之比,以找出可能的暗物質信號。它也有很大潛力來加深人類對於高能宇宙射線的起源和傳播機制的理解,也有可能在高能γ射線天文方面有新發現。
2015年12月17日8時12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發射升空。它具有能量解析度高、測量能量范圍大和本底抑制能力強等優勢,將中國的暗物質探測提升至新的水平。
5、墨子——墨子號衛星
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於2016年8月16日1時40分,在酒泉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升空。此次發射任務的圓滿成功,標志著我國空間科學研究又邁出重要一步。
中國量子衛星首席科學家潘建偉院士介紹,如果說地面量子通信構建了一張連接每個城市、每個信息傳輸點的「網」,那麼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就像一桿將這張網射向太空的「標槍」。當這張縱橫寰宇的量子通信「天地網」織就,海量信息將在其中來去如影,並且「無條件」安全。
2017年1月18日,中國發射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圓滿完成了4個月的在軌測試任務,正式交付用戶單位使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科院等單位相關領導在交付使用證書上簽字
6、大飛機——C919國產飛機
C919大型客機,全稱COMACC919,是中國首款按照最新國際適航標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干線民用飛機,是由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於2008年開始研製。
C是英文縮寫China的首字母,也是中國商飛英文縮寫COMAC的首字母,第一個「9」的寓意是天長地久,「19」代表的是中國首型中型客機最大載客量為190座。
C919大型客機是我國按照國際民航規章自行研製、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大型噴氣式民用飛機,座級158-168座,航程4075-5555公里,於2017年5月5日成功首飛 ,截至2018年2月26日累計獲28家客戶815架訂單。
2018年10月27日,C919大型客機第二架機從山東東營勝利機場起飛,歷經2小時6分,平穩降落在南昌瑤湖機場,圓滿完成轉場飛行任務。 2018年12月28日,C919第三架機從上海浦東國際機場第四跑道上起飛,將完成首次飛行。
㈨ 天宮一號的歷程
對外披露階段(2008年9月28號—2011年7月23日) 2008年9月28日 中國首次披露「天宮一號」發射計劃。(註:根據上海新聞綜合頻道2011年9月29日21時45分的新聞夜線節目) 2009年1月26日 天宮一號模型在2009年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上亮相。
2009年2月27日 央視軍事報道中首次出現了「天宮一號」空間實驗室實體畫面,此前僅有電腦效果圖和模型對外公開,此時天宮一號初樣產品的研製生產已基本完成。 2010年8月中旬 天宮一號完成總裝,轉入電性能綜合測試階段。 2011年3月3日 全國政協委員、空間技術專家戚發軔向新華社記者透露,中國將在2011年發射目標飛行器天宮一號。 2011年6月29日 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通過出廠評審,轉運至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開展任務實施前最後階段的測試工作。 2011年7月23日 用於發射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的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23日上午運抵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至此,執行天宮一號飛行任務的各大系統參試人員和飛行產品,已集結載人航天發射場。 發射調整及准備階段(2011年8月—2011年9月28日) 2011年8月18日 實踐十一號04星發射失利。由於發射天宮一號的運載火箭與發射失利的長征二號丙火箭屬同一類型,後出於安全考慮,原定8月底發射天宮一號的原計劃被取消。 2011年9月10日 發射場區測試工作重新啟動,進展順利。 2011年9月20日 天宮一號和運載火箭組合體運載至發射塔架。 2011年9月25日 包括發射場地及飛行航區在內的全區測控通訊系統進行合練並取得成功。 2011年9月26日 考慮到27日及28日發射場將出現的大風降溫天氣,原定於27日至30日之間的發射計劃更正為在29或30日擇機發射。
同日上午,天宮一號飛行任務進行了火箭推進劑加註前全系統質量評審。天宮一號具備執行發射任務的條件。
當日下午,發射場組織進行了火箭加註設備、加註軟管和信號電纜連接等工作。 2011年9月28日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宣布了天宮一號的發射時間——「2011年9月29日21時16分至21時31分在窗口前沿發射」。
當日上午進行了第二次全區測控通訊系統合練。並組織了火箭推進劑加註前的各項准備工作,包括加註量計算、加註系統信號聯調等。
13時起,先後實施了燃燒劑和氧化劑加註。
至18時,約450噸的推進劑全部加註完畢。 發射當天(2011年9月29日) 2011年9月29日 13時16分,發射天宮一號的長征二號FT1型火箭進入8小時倒計時發射程序,調度點名,收集8小時准備情況,進入臨射前准備。
14時16分,載人航天各系統功能檢查,地面設備開機自檢。
約18時,火箭系統開始進行全箭狀態檢查。
發射前半個小時,最後一批工作人員撤離。
21時16分3秒,搭載著天宮一號的長征二號FT1運載火箭點火發射。
21時19分,天宮一號火箭助推器分離(助推器殘骸於10時25分在內蒙古鄂托克旗阿爾巴斯蘇木烏蘭烏素嘎查的一塊空地上找到 )。
21時19分,火箭一二級分離成功,一級墜落。
21時19分,整流罩分離。
21時25分45秒,天宮一號准確進入預定軌道。
21時29分,太陽能電池帆板展開。
21時35分左右,入軌運行。
21時38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指揮常萬全宣布,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發射圓滿成功。 運行階段(2011年9月30日—) 2011年9月30日 1時58分,天宮一號飛行至第4圈時,實施了第一次軌道控制,將遠地點高度由346公里抬高到355公里。
16時9分,天宮一號飛行至第13圈時,實施了第2次軌道控制,近地點高度由200公里抬升至約362公里,順利進入在軌測試軌道,為後續進入交會對接軌道奠定了基礎。
天宮一號的環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統也已啟動,轉入自主運行狀態。 2011年10月6日 18時,天宮一號已在軌飛行109圈,先後進行了遙控指令、控制開關、圖像發音設備、艙內溫度濕度、交會對接設備等在軌測試。 2011年10月10日 首次公布了由天宮一號自帶相機拍攝的太空圖片。
此時,目標飛行器的在軌測試階段已基本結束 。 2011年10月14日 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已進入交會對接的准備階段。 2011年11月3日 1時36分,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與神舟八號飛船完成首次交會對接。 2011年11月4日 11時37分,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與神舟八號飛船的組合體第一次軌道維持。 2011年11月14日 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與神舟八號飛船第一次分離,約半小時後,進行了第二次對接。 2011年11月15日 12時4分,組合體完成了第二次軌道維持,開始了神舟八號返回前的軌道精化調整。
16時59分,組合體進行了姿態調整,從第二次對接的狀態轉體180度進入正常飛行姿態,為神舟八號返回做准備。 2011年11月16日 18時30分,神舟八號飛船與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成功分離。 (神舟八號飛船返回艙17日19時30分左右在內蒙古預定區域著陸 ) 2012年6月18日 14時14分,天宮一號與6月16日成功發射的神舟九號完成首次載人交會對接。
17時8分,天宮一號艙門打開。中國航天員景海鵬、劉旺和劉洋後相繼進入天宮一號。 2012年6月24日 早些時候,3位航天員撤離天宮一號。完成手動控制交會對接前的准備。
11時8分,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下達神九與天宮的分離指令,兩艘航天器隨後分離。
12時38分,神舟九號進入手動控制模式。
12時50分左右,神九與天宮手動控制交會對接成功,3位航天員再次進入天宮一號。 這也是中國的首次空間手控交會對接。 2012年6月28日 9時18分,神舟九號實施了與天宮一號的手控分離。分離由劉旺手動控制。 (神舟九號於6月29日安全返航 ) 2013年2月28日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表示,神舟十號預定於2013年6—8月擇機發射,屆時將承載三名航天員。 2013年6月13日13時18分,天宮一號與於6月11日發射的神舟十號飛船進行了自動交會對接。
16時17分,神舟十號航天員打開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的艙門,聶海勝、張曉光、王亞平3名航天員進入天宮一號。 2013年6月14日三位航天員為天宮一號進行了在軌維護,包括飛行器內裝飾材料的更換。 2013年6月25日三位航天員離開天宮一號。隨後,神舟十號飛船與天宮一號完成了分離。 2013年10月截至10月,天宮一號已經完成了為期兩年的原定任務。2014年2月天宮一號完成2014年的第一次軌道維持。地面於2月18日和2月19日完成兩次控制,提升了天宮一號的軌道高度。 當前運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