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在得物APP(毒APP)工作的嗎
有在得物APP工作的,得物APP現在在暑假和寒假都會大量招工,但是大部分招到的還是學生,學生現在在上學,花錢的地方很多,父母給的錢不夠花,就會去外面打工,所以大部分工廠都是去大學學校招工,我現在就遇到了三個人。
2. 得物平台一般鑒定多久
得物原名毒,在2020年1月1日改名為得物APP。得物是一個介於賣家和買家中間的第三方鑒定交易平台,起到的作用就是在交易過程由平台的鑒證師提供真假驗證服務。
之前也不是很了解得物,之所以開始深挖這家企業,是因為之前找工作,然後母親連續推給我四個球鞋鑒定師的工作(由四家不同的企業發布,工作內容基本相同,工作地點在同一地址),眾所周知,一家知名企業如果要招聘員工,一般不會委託四家不同公司代為招聘,而這四家公司經營內容甚至不全是人力資源公司,有什麼生物科技什麼的就不多說了。
言歸正傳,我覺得這四家企業發布的這同一工作並不靠譜,但由於開的條件過於優厚(不需要工作經歷、工資9k、工作環境舒適等),我媽逼著我去面試,於是和hr聊了一下,知道了是得物在招人。
所以你一家大公司為什麼搞四個披皮公司招人?而且hr回復極快估計該鑒定師崗位人員流動極大。
然後我繼續開始深挖。
我發現這家人家花錢最多的地方就是推廣,包括大v推薦,在知乎上發長篇軟推廣回答等等。
但是一查,這家人家今年六月剛被工信部點名批評?點名批評?還有網上各種惡評??
某寶假貨也多,也沒被點名批評過吧?
接下來都是我捕風捉影的妄想,如果碰巧屬實實屬巧合。
個人認為,得物就是個針對年輕消費者、利用年輕消費者群體購買心理的小罐茶騙局。
首先,平台銷售數據是可以造假的,參見某寶,所以整體銷售數據可能沒那麼好。
中檢戰略合作?什麼叫戰略合作?就是送幾個鑒定師過去交點錢培訓一下就叫戰略合作了啊。
和第三方檢驗平台合作?換個法人再開家類似公司不就是第三方檢驗平台了嗎?
看到了不少於兩個案例:在得物買的鞋子,鑒定為真,拆標後再送回去鑒定為假。如果你有心去查一下,就會發現更多的惡評。這些惡評難道都是捕風捉影?
都說賺錢的方法在憲法里嘛。接下來我將為您描述一種在法律邊緣反復橫跳的賺錢方式。
首先,制假造假是犯法的,但是第三方平台售假就沒太大關系了(參見某寶)。
然後我們假設得物平台是售假的,而這個比例未知。作為第三方平台、它無需承擔法律責任。
那麼再問,假貨為何鑒定為真呢?
我們從人性善的一面考慮,是鑒定師水準不夠。
從惡的一面考慮,是有某種利益輸送,例如,從這家人家發的貨從不檢驗,但是開出檢驗為真的證書。(這也能解釋檢驗為真的東西為何去標後二次檢驗是假貨了)
按照我的考慮,第三方檢驗平台上面就不應該賣東西,那還叫第三方檢驗平台嗎?其中的利益說得清嗎?比如說,某商家打給平台賬戶一筆資金,寫著是商鋪費、進駐費,但實際上是不是呢?只有平台自己清楚了吧?
真正能相信的第三方檢驗平台只有中檢吧。
那麼萬一東窗事發,有人發現或質疑平台故意給某混售假商家開真品鑒定書呢?那需要負法律責任了吧?
然後來談談如何分攤或轉移犯罪成本。
告訴你一個好方法,也就是上文我提到的,用披皮公司開高薪招無工作經驗人員的可疑行為。
應屆的沒經驗的人好騙呀。
首先,可能讓你直接參與給假貨開真貨鑒定書的這種無良行為,當然你自己也可能不知道。讓特定幾個鑒定師負責某一個商家,出事後直接開除就很方便了。
但是還有更狠的招哦,我只是做個假設。
某鑒定師卡內多出一筆錢,說是公司獎金,結果打來的戶頭卻是別的公司,該鑒定師心眼大沒有產生質疑,沒有當時向上級質問並留下錄音一類證據。然後這就被視為你私下收授商家賄賂的把柄,出事了就可以推出去說是鑒定師的個人行為,與公司無關,也可以作為公司要求鑒定師開假鑒定證書的要挾資本。而犯罪成本就可以完全轉移到這個鑒定師頭上。
不然你說為啥鑒定師人員流動那麼大呢?是吧?
真的不能再腦補下去了,越寫越黑暗。再次申明,以上都是個人推測,不是事實。
其實,當你問出這個平台有問題嗎?的時候,你已經發現了一些問題的苗頭了。
只把它當鑒定平台用ok,但不建議買。
之前在某寶買到假香水,不僅秒退錢,退貨運費險多給了運費,我舉報還把商家全球購標簽直接擼掉了。再對比下得物退貨態度,那還是某寶靠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