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配伺服器 > PT53中伺服器是什麼器件

PT53中伺服器是什麼器件

發布時間:2022-07-29 19:09:50

A. ·現在最新的伺服器組技術是什麼樣的,性能和3年前的比起來有多大差別呀

刀片伺服器專題分享

認識刀片伺服器

刀片伺服器是一種HAHD(High AvaiMabiMity High Density,高可用高密度)的低成本伺服器平台,是為特殊應用行業和高密度計算機環境專門設計的。刀片伺服器是將傳統的架式伺服器的所有功能集中在一塊高度壓縮的電路板中,然後再插入到機箱中。

從根本上來說,刀片伺服器就是一個卡上的伺服器:一個單獨的主板上包含一個完整的計算機系統,包括處理器、內存、網路連接和相關的電子器件。如果將多個刀片伺服器插入一個機架或機櫃的平面中,那麼該機架或機櫃的基礎設施就能夠共用,同時具有冗餘特性。

每一塊「刀片」實際上就是一塊系統主板,每塊主板通過本地硬碟運行自己的操作系統,類似一個個獨立的伺服器。使用管理軟體,可以將這些主板集合成一個伺服器集群。在集群模式下,所有的主板可以連接起來提供高速的網路環境,可以共享資源,為不同的用戶群服務。刀片伺服器公認的優點有兩個,一是克服了晶元伺服器集群的缺點,另一個是實現了機櫃優化。

根據所需要承擔的伺服器功能,刀片伺服器被分成伺服器刀片、網路刀片、存儲刀片、管理刀片、光纖通道SAN刀片、擴展I/O刀片等等不同功能的相應刀片伺服器。下面舉幾個類型刀片來說明:

網路刀片

網路刀片的功能相當於區域網交換機。普遍提供10/100Mbps埠,以雙絞線的方式連接伺服器刀片,對外提供高速上連通道(千兆埠)。採用NAS存儲方式的刀片伺服器經常會配備2個網路刀片,其中一個專門用於連接NAS設備。每個刀片支持10/100/1000M乙太網連接,並且可以在背板上安裝10/100/1000M的2-4層交換機,這樣就可以把系統中每個槽位上安裝的刀片與交換機連接起來,提供一個基於IP的交換網路。

存儲刀片

存儲刀片可以被視為一個硬碟模塊,通過背板匯流排或者硬碟介面線向伺服器刀片提供存儲功能。存儲刀片上一般配備2塊性能較高90mm(3.5英寸)硬碟,介面類型有IDE、SCSI和光纖通道(Fiber Channel)介面。

管理刀片

第一代刀片伺服器的KVM(Keyboard、VGA、Mouse)刀片可以說是功能最為簡單的管理刀片,提供對所有伺服器刀片的管理控制。 KVM刀片,提供鍵盤、滑鼠、顯示器介面,KVM刀片經常還包括軟碟機和光碟機,便於使用者直接操作伺服器刀片。KVM刀片上提供切換開關,用於在機櫃上的不同刀片之間或者不同機櫃之間進行切換。第二代刀片伺服器具備更加強大的管理功能,但是各家產品各不相同。

刀片伺服器的發展趨勢必然是從單純的「伺服器整合」發展到可以集成企業的存儲、網路以及交換設備的核心構件。同時,由於多台分散伺服器的管理將集中到一台刀片伺服器的管理,因此也會大大降低IT管理的人員成本。通過進行基礎設施簡化,計算系統的多個層次(伺服器、存儲、網路等)可以被壓縮為更高效、更簡單的基礎設施,這一過程當然需要大型機、刀片伺服器和網格技術的突破。

刀片產品目前採用的已經是冗餘的矢量式冷卻系統,而在未來將有採用更為先進的室狀蒸汽散熱水槽、彎曲葉輪散熱風扇(配有百葉窗迴流擋片)、溫度感測器和管理模塊的散熱系統等先進技術。

在未來的幾年,隨著刀片伺服器的標准統一後,刀片伺服器的任意刀片選件應當都可以安裝到同一個機箱中,而不論它是基於Intel平台運行 Linux的刀片,或者是基於PA-RISC平台運行HP-UX的刀片,還是基於PowerPC平台運行AIX的刀片,以及其他的刀片產品。

刀片伺服器的前世今生(一)

CNET科技資訊網12月28日台北報道(文/ 顏國偉)刀片伺服器(blade server)這幾年成為IT界的的熱門話題,對伺服器市場而言,刀片伺服器還只是一個新興次市場,或許許多讀者們還不熟悉,或許讀完本篇後知道發展沿革,也有助於為貴公司明年IT采購下決定。

任何一項IT技術都不會是憑空冒出來;而是一個演化的成果,而每個演化的成果,都有歷史脈絡貫穿其中。刀片伺服器也不例外。我把這段演變歷史粗分成三大時期,並分階段分別闡述之。

史前期:從Host(主機)到Server(伺服器)

Server一詞的出現,是在Client/Server 架構出現時才有,而這又需LAN 出現的時代背景下誕生。LAN 約在80年代中期開始,美國80年代末開始熱興,台灣約到90年代初或中才開始。而Server也約在90年代初開始,更早的機房電腦稱為Host(主機),如60年代的Mainframe 大型主機、70年代的Minicomputer迷你電腦等。

90年代的主流Server主要有三:UNIX Server 、NT Server 、NetWare Server,之後NetWare 逐漸淡出,成為今日常見的二者。

單功能Server Appliance奠定基礎

而Server初期必然昂貴,因此企業購買了Server後,都盡可能地壓榨其性能,一部Server因此經常肩負多種工作,既是File Server ,也是Print Server,或加上Mail Server 、Web Server,以及其他小功能性的DHCP Server 、DNS Server等。

不過,到了90年代後期,Pentium CPU 價格性能比高,以及Linux 逐漸成熟,使企業開始思考:Server還需要一機多用嗎?

事實上一機多用也有許多副作用,過去經常發生:Server當機了,但不知是執行哪套軟體所產生的問題,抓錯除錯相當困難。其次是:某一服務負荷加重,也影響了其他服務的效率,例如今天Mail收發多一點,Print 就變慢了,或者Web 也變慢了,各服務共擠一機,導致服務效率無法保證。

因此Cobalt Networks 公司於1998年提出了Qube及RaQ ,以低廉的x86 架構搭配高效的Linux 操作系統,開始了簡化、單一化、限定用途的伺服器設計,一部伺服器只負責單一種工作,或少量的工作,或限定范疇且經過穩定測試、性能測試的工作,不允許更多的額外變化安裝,同時將過去被人認為Server難安裝、難設定、難管理等事務將以簡化,類似將專業相機轉化成傻瓜相機,大幅降低資管人員的工作負擔,此即稱為Server Appliance(精簡伺服器、或伺服應用機)。

進一步說明RaQ ,RaQ 是一部1U機架高度的Server Appliance,專門只執行Web Hosting (網站代管)的工作,一部RaQ 可設定與執行200 個以上的Web Hosting.這些其實都是刀片伺服器概念誕生前的初期啟發效用。

第一階段:Web Hosting

達康時代,促使Web hosting 的業務大幅增長,進而帶動容易安裝,體積小的伺服器的需求。而也在這個時代,誕生了第一台刀片伺服器。

2000年,由於全球(尤其美國)Web Hosting 業務持續增長,客戶也逐漸無法滿足於Web Hosting 的簡單網站功用,因此ISP/IDC 企業只好提出Dedicated Web Hosting (簡稱DHS )服務,過去是200 個客戶的網站共用一部Server,之後變成一個客戶網站一部,而機房空間有限,如何讓每個客戶都有一部獨立的Web Server,只好將Server的外型體積盡可能縮小,使的過去至少6U、7U高度的Server,紛紛降至 1U、2U的水準。這時,Web Hosting 的用途更進一步向Dedicated Web Hosting 演變。

不過1U、2U依然不夠,ISP/ICP 面對持續暴增的DHS 申請,需要在原有機房與機櫃上能裝入更多的Server,如此2001年由COMPAQ轉投資的 RLX 公司提出了Server Blade,將每個Server的體積更加縮小,約等同於一張界面卡大小,然後將Server Card 插置到符合機架尺寸的機座(Chassis )中運作,這樣的模組設計其實已經在電信機房的設備或工控自動化的電腦(稱為單板電腦,Single Board Computer )等領域中採用,刀片伺服器只是將相同概念移植到ISP/IDC 的機房中。

以最早發布的RLX Server Blade而言,一個刀片機座為3U高度,可以插置24片刀片伺服器,每一片就是一部獨立Server,一片Server就是一個公司機構的Web Server,如此ISP/IDC 便能提供比1U、2U更高密度的DHS.以3U為例,置放1U Server (稱為超薄伺服器,Ultra Slim Server)只能放3 部,但換成刀片伺服器便可放24部,多出7 倍數目,同樣的機房空間可以多承接7 倍的客戶業務。

降低硬體規范無礙於整體服務效果

當然!從1U降至1/24U 也不是沒有犧牲的,1U Server 可以裝置1 ~2 顆CPU 、2 ~3 顆3.5 寸硬碟、及1 ~2 張界面卡,但1/24U 的刀片伺服器只能裝1 顆CPU 、1 顆2.5 寸硬碟、0 張界面卡。硬體規范與擴充接大為降低,然而這卻對整體服務無有阻礙,因為Web 服務的性能症結幾乎都在公眾的互聯網上,即便Server硬體規范大減依然不會有太大影響,這是刀片伺服器之所以能犧牲硬體規范而換取更高容納密度的主要原因。

經濟、開放,好管理的精神

所以,刀片伺服器在執行理念上取自Server Appliance,在構型(Form Factor)取向上取自Single Board Computer ,並在初期專注於 Web Hosting 服務,而刀片伺服器的提出正是為了省空間、省成本,因此幾乎都是使用開放授權的操作系統,如BSD 、Linux 等,而非授權費較高的商用操作系統,此就是刀片伺服器最初的面貌組合

網路時代為伺服器的應用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伺服器因此進入了技術、應用和市場互動並迅速發展的新階段。伺服器在網路中承擔傳輸和處理大量數據的任務,要具備高可伸縮性、高可靠性、高可用性和高可管理性。對於企業和網路信息提供商來說,無限增長的數據必須集中存儲和處理,於是未來的網路發展呈現出集中計算的趨勢。集中管理模式對伺服器提出了新的要求:節約空間、便於集中管理、易於擴展和提供不間斷的服務,成為對下一代伺服器的新要求。刀片伺服器(Blade Server )由此應運而生。

刀片伺服器是將傳統的架式伺服器的所有功能集中在一塊高度壓縮的電路板中,然後再插入到機箱中。從根本上來說,刀片伺服器就是一個卡上的伺服器:一個單獨的主板上包含一個完整的計算機系統,包括處理器、內存、網路連接和相關的電子器件。如果將多個刀片伺服器插入一個機架或機櫃的平面中,那麼該機架或機櫃的基礎設施就能夠共用,同時具有冗餘特性。刀片伺服器公認的優點有兩個,一是克服了晶元伺服器集群的缺點,另一個是實現了機櫃優化。

那麼企業選擇刀片伺服器主要考慮下面幾個理由:

1、降低硬體成本
與傳統的伺服器不同的是,每個刀片伺服器不需要單獨的機架和基礎設施,因此刀片伺服器相對廉價。通過多個系統共用電源、冷卻設備、管理硬體和布線系統,可以極大地降低每個伺服器的成本。

2、簡化部署和維修
部署多個伺服器是一個耗時和資源密集的過程。管理員需要將每個伺服器安裝在機架中,進行電源和網路布線,並為其安裝軟體。在高密度的環境下,布線尤其是部署中令人頭疼的難題之一。利用刀片伺服器,管理員只需要對機架進行安裝和布線,單獨的刀片伺服器無需布線。增加新的計算機資源只需插入一個或多個新刀片伺服器,就像現在加入一個硬碟驅動器一樣簡單。由於多個刀片伺服器可以共用冗餘電源,因此最大限度地減少了機架布線。此外,內置的轉換器將乙太網數據和管理網路、甚至KVM連接集成在一起。
利用自動軟體供應工具,管理員只需通過一個網路操作,就能夠方便、快捷地將軟體安裝到一個或多個刀片伺服器中。在完成刀片伺服器的軟體安裝之後,管理員就能夠利用遠程管理工具進行全面的管理。

3、最大限度地利用數據中心的空間
對於寸土寸金的數據中心來說,根據設計和供應商的不同,刀片伺服器能夠使伺服器的密度比目前1U的機架優化的系統增加100%到800%。

4、減少功率消耗
為了減少刀片伺服器的功率消耗,大多數供應商將在有些刀片伺服器中採用低功率的處理器。即便刀片伺服器不使用低功率的處理器,其功耗也少於「綜合」伺服器,因為刀片伺服器的功耗部件較少。此外,供應商也能夠承擔得起使用高效率電源的費用,因為電源將由多個伺服器共用。另外,由於刀片伺服器的功耗較低,也就產生較少的熱量,因而也就減少了冷卻系統的耗電量。

目前,作為伺服器領域的新星,這種高密度的刀片伺服器所帶來的市場前景已經被國外IBM、HP、SUN和DELL等廠商所看重,他們紛紛宣布推出自己的刀片伺服器。國內曙光、聯想、浪潮等公司也推出他們相應的產品,由於刀片伺服器的整體表現性能更強,因此在2004年中,刀片伺服器將受到更多企業用戶的青睞。下面還是讓我們來看一看國產的刀片伺服器產品。

網路時代為伺服器的應用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伺服器因此進入了技術、應用和市場互動並迅速發展的新階段。伺服器在網路中承擔傳輸和處理大量數據的任務,要具備高可伸縮性、高可靠性、高可用性和高可管理性。對於企業和網路信息提供商來說,無限增長的數據必須集中存儲和處理,於是未來的網路發展呈現出集中計算的趨勢。集中管理模式對伺服器提出了新的要求:節約空間、便於集中管理、易於擴展和提供不間斷的服務,成為對下一代伺服器的新要求。刀片伺服器(Blade Server )由此應運而生。

刀片伺服器是將傳統的架式伺服器的所有功能集中在一塊高度壓縮的電路板中,然後再插入到機箱中。從根本上來說,刀片伺服器就是一個卡上的伺服器:一個單獨的主板上包含一個完整的計算機系統,包括處理器、內存、網路連接和相關的電子器件。如果將多個刀片伺服器插入一個機架或機櫃的平面中,那麼該機架或機櫃的基礎設施就能夠共用,同時具有冗餘特性。刀片伺服器公認的優點有兩個,一是克服了晶元伺服器集群的缺點,另一個是實現了機櫃優化。

那麼企業選擇刀片伺服器主要考慮下面幾個理由:

1、降低硬體成本
與傳統的伺服器不同的是,每個刀片伺服器不需要單獨的機架和基礎設施,因此刀片伺服器相對廉價。通過多個系統共用電源、冷卻設備、管理硬體和布線系統,可以極大地降低每個伺服器的成本。

2、簡化部署和維修
部署多個伺服器是一個耗時和資源密集的過程。管理員需要將每個伺服器安裝在機架中,進行電源和網路布線,並為其安裝軟體。在高密度的環境下,布線尤其是部署中令人頭疼的難題之一。利用刀片伺服器,管理員只需要對機架進行安裝和布線,單獨的刀片伺服器無需布線。增加新的計算機資源只需插入一個或多個新刀片伺服器,就像現在加入一個硬碟驅動器一樣簡單。由於多個刀片伺服器可以共用冗餘電源,因此最大限度地減少了機架布線。此外,內置的轉換器將乙太網數據和管理網路、甚至KVM連接集成在一起。
利用自動軟體供應工具,管理員只需通過一個網路操作,就能夠方便、快捷地將軟體安裝到一個或多個刀片伺服器中。在完成刀片伺服器的軟體安裝之後,管理員就能夠利用遠程管理工具進行全面的管理。

3、最大限度地利用數據中心的空間
對於寸土寸金的數據中心來說,根據設計和供應商的不同,刀片伺服器能夠使伺服器的密度比目前1U的機架優化的系統增加100%到800%。

4、減少功率消耗
為了減少刀片伺服器的功率消耗,大多數供應商將在有些刀片伺服器中採用低功率的處理器。即便刀片伺服器不使用低功率的處理器,其功耗也少於「綜合」伺服器,因為刀片伺服器的功耗部件較少。此外,供應商也能夠承擔得起使用高效率電源的費用,因為電源將由多個伺服器共用。另外,由於刀片伺服器的功耗較低,也就產生較少的熱量,因而也就減少了冷卻系統的耗電量。

目前,作為伺服器領域的新星,這種高密度的刀片伺服器所帶來的市場前景已經被國外IBM、HP、SUN和DELL等廠商所看重,他們紛紛宣布推出自己的刀片伺服器。國內曙光、聯想、浪潮等公司也推出他們相應的產品,由於刀片伺服器的整體表現性能更強,因此在2004年中,刀片伺服器將受到更多企業用戶的青睞。下面還是讓我們來看一看國產的刀片伺服器產品。
網路時代為伺服器的應用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伺服器因此進入了技術、應用和市場互動並迅速發展的新階段。伺服器在網路中承擔傳輸和處理大量數據的任務,要具備高可伸縮性、高可靠性、高可用性和高可管理性。對於企業和網路信息提供商來說,無限增長的數據必須集中存儲和處理,於是未來的網路發展呈現出集中計算的趨勢。集中管理模式對伺服器提出了新的要求:節約空間、便於集中管理、易於擴展和提供不間斷的服務,成為對下一代伺服器的新要求。刀片伺服器(Blade Server )由此應運而生。

刀片伺服器是將傳統的架式伺服器的所有功能集中在一塊高度壓縮的電路板中,然後再插入到機箱中。從根本上來說,刀片伺服器就是一個卡上的伺服器:一個單獨的主板上包含一個完整的計算機系統,包括處理器、內存、網路連接和相關的電子器件。如果將多個刀片伺服器插入一個機架或機櫃的平面中,那麼該機架或機櫃的基礎設施就能夠共用,同時具有冗餘特性。刀片伺服器公認的優點有兩個,一是克服了晶元伺服器集群的缺點,另一個是實現了機櫃優化。

那麼企業選擇刀片伺服器主要考慮下面幾個理由:

1、降低硬體成本
與傳統的伺服器不同的是,每個刀片伺服器不需要單獨的機架和基礎設施,因此刀片伺服器相對廉價。通過多個系統共用電源、冷卻設備、管理硬體和布線系統,可以極大地降低每個伺服器的成本。

2、簡化部署和維修
部署多個伺服器是一個耗時和資源密集的過程。管理員需要將每個伺服器安裝在機架中,進行電源和網路布線,並為其安裝軟體。在高密度的環境下,布線尤其是部署中令人頭疼的難題之一。利用刀片伺服器,管理員只需要對機架進行安裝和布線,單獨的刀片伺服器無需布線。增加新的計算機資源只需插入一個或多個新刀片伺服器,就像現在加入一個硬碟驅動器一樣簡單。由於多個刀片伺服器可以共用冗餘電源,因此最大限度地減少了機架布線。此外,內置的轉換器將乙太網數據和管理網路、甚至KVM連接集成在一起。
利用自動軟體供應工具,管理員只需通過一個網路操作,就能夠方便、快捷地將軟體安裝到一個或多個刀片伺服器中。在完成刀片伺服器的軟體安裝之後,管理員就能夠利用遠程管理工具進行全面的管理。

3、最大限度地利用數據中心的空間
對於寸土寸金的數據中心來說,根據設計和供應商的不同,刀片伺服器能夠使伺服器的密度比目前1U的機架優化的系統增加100%到800%。

4、減少功率消耗
為了減少刀片伺服器的功率消耗,大多數供應商將在有些刀片伺服器中採用低功率的處理器。即便刀片伺服器不使用低功率的處理器,其功耗也少於「綜合」伺服器,因為刀片伺服器的功耗部件較少。此外,供應商也能夠承擔得起使用高效率電源的費用,因為電源將由多個伺服器共用。另外,由於刀片伺服器的功耗較低,也就產生較少的熱量,因而也就減少了冷卻系統的耗電量。

目前,作為伺服器領域的新星,這種高密度的刀片伺服器所帶來的市場前景已經被國外IBM、HP、SUN和DELL等廠商所看重,他們紛紛宣布推出自己的刀片伺服器。國內曙光、聯想、浪潮等公司也推出他們相應的產品,由於刀片伺服器的整體表現性能更強,因此在2004年中,刀片伺服器將受到更多企業用戶的青睞。下面還是讓我們來看一看國產的刀片伺服器產品。

http://www.75pc.com/viewthread.php?tid=4149&extra=&page=1

B. 文檔管理軟體和文件伺服器有什麼區別和共同之處

軟體名稱:WISS文檔協同系統V3.2.9
軟體版本:V3.2.9
軟體大小:32MB
軟體類型:簡體中文/國產軟體
軟體分類:文檔管理,文檔共享
運行環境:Win9x/NT/2000/XP/2003/Vista
試用期限:免費版
聯 系 人:[email protected]
開 發 商:北京互誠科技有限公司
下載地址:http://www.chinawiss.com/download.htm
界 面 圖:http://www.chinawiss.com/download/u_index.jpg
插件情況:無插件

軟體簡介:文檔管理系統突破傳統低效的文件交流方式,採用先進技術和理念的全新文檔管理和交流方式。提供強大的全文檢索功能,嚴格方便的許可權管理,純IE界面操作。是充分發揮信息共享威力、提高辦公效率的利器。 提供強大的知識積累和交流平台。充分利用網路優勢,全面實現文檔的網路化,資源的共享利用,對單位資源的利用有極大的幫助。

【基本介紹】
免費的企業文檔管理系統。

Wiss文檔協同系統是一款能以低成本、高效率地對企業區域網內所有文檔進行有效管理的文檔管理工具.它通過對企業區域網內各電腦共享目錄中的文件進行集中抓取、許可權管理、全文檢索等技術手段使企業文檔能得以充分地應用。

【軟體特點】
1:毫秒級文件正文的全文檢索。
2:支持用戶個人和工作組二種文檔管理模式。
3:方便實現企業內部文件交流,管理,分類,檢索。
4:安全、方便、嚴格的文件許可權設置和管理。
5:客戶端通過IE實現全部功能,不需要客戶端軟體。
6:支持文件批量上傳。
7:文件的客戶端和伺服器文件自動同步。
8:支持文件多版本控制。
9:支持Txt文件,office文件的在線編輯。
10:支持多種圖片的在線縮略圖預覽功能,包括CAD等專業圖片格式
11:用戶上傳空間控制。
12:方便的工作組目錄管理。
13:自帶高效的資料庫,無需其他任何軟體的支持。
14:無需微軟的IIS支持。
15:綠色軟體,安裝簡單,3分鍾完成,無需設置。

總之Wiss文檔協同系統突破傳統低效的文件交流方式,採用先進技術和理念的全新文檔管理和交流方式。 提供強大的全文檢索功能,嚴格方便的許可權管理,純IE界面操作。是充分發揮信息共享威力、提高辦公效率的利器。 提供強大的知識積累和交流平台。充分利用網路優勢,全面實現文檔的網路化,資源的共享利用,對單位資源的利用有極大的幫助。

C. 什麼是文件伺服器文件伺服器通常使用什麼操作系統

win7.8.XP

D. 硬體請問伺服器所謂ECC功能是什麼意思

ECC是「Error Checking and Correcting」的簡寫,中文名稱是「錯誤檢查和糾正」。簡單的說,其具有發現錯誤,糾正錯誤的功能,一般多應用在高檔台式電腦/伺服器及圖形工作站上,這將使整個電腦系統在工作時更趨於安全穩定。

內存是一種電子器件,在其工作過程中難免會出現錯誤,而對於穩定性要求高的用戶來說,內存錯誤可能會引起致命性的問題。內存錯誤根據其原因還可分為硬錯誤和軟錯誤。硬體錯誤是由於硬體的損害或缺陷造成的,因此數據總是不正確,此類錯誤是無法糾正的;軟錯誤是隨機出現的,例如在內存附近突然出現電子干擾等因素都可能造成內存軟錯誤的發生。

為了能檢測和糾正內存軟錯誤,首先出現的是內存「奇偶校驗」。內存中最小的單位是比特,也稱為「位」,位有隻有兩種狀態分別以1和0來標示,每8個連續的比特叫做一個位元組(byte)。不帶奇偶校驗的內存每個位元組只有8位,如果其某一位存儲了錯誤的值,就會導致其存儲的相應數據發生變化,進而導致應用程序發生錯誤。而奇偶校驗就是在每一位元組(8位)之外又增加了一位作為錯誤檢測位。在某位元組中存儲數據之後,在其8個位上存儲的數據是固定的,因為位只能有兩種狀態1或0,假設存儲的數據用位標示為1、1、1、0、0、1、0、1,那麼把每個位相加(1+1+1+0+0+1+0+1=5),結果是奇數。對於偶校驗,校驗位就定義為1,反之則為0;對於奇校驗,則相反。當CPU讀取存儲的數據時,它會再次把前8位中存儲的數據相加,計算結果是否與校驗位相一致。從而一定程度上能檢測出內存錯誤,奇偶校驗只能檢測出錯誤而無法對其進行修正,同時雖然雙位同時發生錯誤的概率相當低,但奇偶校驗卻無法檢測出雙位錯誤。

ECC(Error Checking and Correcting,錯誤檢查和糾正)內存,它同樣也是在數據位上額外的位存儲一個用數據加密的代碼。當數據被寫入內存,相應的ECC代碼與此同時也被保存下來。當重新讀回剛才存儲的數據時,保存下來的ECC代碼就會和讀數據時產生的ECC代碼做比較。如果兩個代碼不相同,他們則會被解碼,以確定數據中的那一位是不正確的。然後這一錯誤位會被拋棄,內存控制器則會釋放出正確的數據。被糾正的數據很少會被放回內存。假如相同的錯誤數據再次被讀出,則糾正過程再次被執行。重寫數據會增加處理過程的開銷,這樣則會導致系統性能的明顯降低。如果是隨機事件而非內存的缺點產生的錯誤,則這一內存地址的錯誤數據會被再次寫入的其他數據所取代。

使用ECC校驗的內存,會對系統的性能造成不小的影響,不過這種糾錯對伺服器等應用而言是十分重要的,並且由於帶ECC校驗的內存價格比普通內存要昂貴許多,因此帶有ECC校驗功能的內存絕大多數都是伺服器內存。

E. 什麼是伺服器

什麼是伺服器
伺服器是計算機的一種,它是網路上一種為客戶端計算機提供各種服務的高性能的計算機,它在網路操作系統的控制下,將與其相連的硬碟、磁帶、列印機、Modem及各種專用通訊設備提供給網路上的客戶站點共享,也能為網路用戶提供集中計算、信息發表及數據管理等服務。它的高性能主要體現在高速度的運算能力、長時間的可靠運行、強大的外部數據吞吐能力等方面。

目前,按照體系架構來區分,伺服器主要分為兩類:ISC(精簡指令集)架構伺服器:這是使用RISC晶元並且主要採用UNIX操作系統的伺服器,如Sun公司的SPARC、HP公司的PA-RISC、DEC的Alpha晶元、SGI公司的MIPS等。

IA架構伺服器:又稱CISC(復雜指令集)架構伺服器,即通常所講的PC伺服器,它是基於PC機體系結構,使用Intel或與其兼容的處理器晶元的伺服器,如聯想的萬全系列、HP的Netserver系列伺服器等。

從當前的網路發展狀況看,以「小、巧、穩」為特點的IA架構的PC伺服器得到了更為廣泛的應用。

伺服器是一種高性能計算機,作為網路的節點,存儲、處理網路上80%的數據、信息,因此也被稱為網路的靈魂。做一個形象的比喻:伺服器就像是郵局的交換機,而微機、筆記本、PDA、手機等固定或移動的網路終端,就如散落在家庭、各種辦公場所、公共場所等處的電話機。我們與外界日常的生活、工作中的電話交流、溝通,必須經過交換機,才能到達目標電話;同樣如此,網路終端設備如家庭、企業中的微機上網,獲取資訊,與外界溝通、娛樂等,也必須經過伺服器,因此也可以說是伺服器在「組織」和「領導」這些設備。

伺服器的構成與微機基本相似,有處理器、硬碟、內存、系統匯流排等,它們是針對具體的網路應用特別制定的,因而伺服器與微機在處理能力、穩定性、可靠性、安全性、可擴展性、可管理性等方面存在差異很大。尤其是隨著信息技術的進步,網路的作用越來越明顯,對自己信息系統的數據處理能力、安全性等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如果您在進行電子商務的過程中被黑客竊走密碼、損失關鍵商業數據;如果您在自動取款機上不能正常的存取,您應該考慮在這些設備系統的幕後指揮者————伺服器,而不是埋怨工作人員的素質和其他客觀條件的限制。

伺服器技術之EMP技術

目前伺服器的技術熱點主要有:IRISC與CISC技術、處理器技術、多處理器技術(AMP技術、SMP技術、MPP技術、COMA技術、集群技術和NUMA技術)、SCSI介面技術、智能I/O技術、容錯技術、磁碟陣列技術、熱插拔技術、雙機熱備份。

伺服器在網路中承擔傳輸和處理大量數據的任務,要具備高可伸縮性、高可靠性、高可用性和高可管理性。IA-64體系將帶動伺服器技術特性的提高,如高性能CPU、多處理器技術、匯流排和內存技術、容錯技術、群集技術、硬體管理介面、均衡伺服器平台技術等。

EMP(Emergency Management Port)技術

EMP(Emergency Management Port)技術也是一種遠程管理技術,利用EMP技術可以在客戶端通過電話線或電纜直接連接到伺服器,來對伺服器實施異地操作,如關閉操作系統、啟動電源、關閉電源、捕捉伺服器屏幕、配置伺服器BIOS等操作,是一種很好的實現快速服務和節省維護費用的技術手段。 應用ISC和EMP兩種技術可以實現對伺服器進行遠程監控管理。

伺服器技術之RAID冗餘磁碟陣列技術

目前伺服器的技術熱點主要有:IRISC與CISC技術、處理器技術、多處理器技術(AMP技術、SMP技術、MPP技術、COMA技術、集群技術和NUMA技術)、SCSI介面技術、智能I/O技術、容錯技術、磁碟陣列技術、熱插拔技術、雙機熱備份。

伺服器在網路中承擔傳輸和處理大量數據的任務,要具備高可伸縮性、高可靠性、高可用性和高可管理性。IA-64體系將帶動伺服器技術特性的提高,如高性能CPU、多處理器技術、匯流排和內存技術、容錯技術、群集技術、硬體管理介面、均衡伺服器平台技術等。

RAID(Rendant Array of Independent Disks)冗餘磁碟陣列技術

RAID技術是一種工業標准,各廠商對RAID級別的定義也不盡相同。目前對RAID級別的定義可以獲得業界廣泛認同的有4種,RAID 0、RAID 1、RAID 0+1和RAID 5。

RAID 0是無數據冗餘的存儲空間條帶化,具有成本低、讀寫性能極高、存儲空間利用率高等特點,適用於Video/Audio信號存儲、臨時文件的轉儲等對速度要求極其嚴格的特殊應用。但由於沒有數據冗餘,其安全性大大降低,構成陣列的任何一塊硬碟的損壞都將帶來災難性的數據損失。所以,若在RAID 0中配置4塊以上的硬碟,對於一般應用來說是不明智的。

RAID 1是兩塊硬碟數據完全鏡像,安全性好,技術簡單,管理方便,讀寫性能均好。但它無法擴展(單塊硬碟容量),數據空間浪費大,嚴格意義上說,不應稱之為"陣列"。

RAID 0+1綜合了RAID 0和RAID 1的特點,獨立磁碟配置成RAID 0,兩套完整的RAID 0互相鏡像。它的讀寫性能出色,安全性高,但構建陣列的成本投入大,數據空間利用率低,不能稱之為經濟高效的方案。

負載均衡技術概覽

當前,無論在企業網、園區網還是在廣域網如Internet上,業務量的發展都超出了過去最樂觀的估計,上網熱潮風起雲涌,新的應用層出不窮,即使按照當時最優配置建設的網路,也很快會感到吃不消。尤其是各個網路的核心部分,其數據流量和計算強度之大,使得單一設備根本無法承擔,而如何在完成同樣功能的多個網路設備之間實現合理的業務量分配,使之不致於出現一台設備過忙、而別的設備卻未充分發揮處理能力的情況,就成了一個問題,負載均衡機制也因此應運而生。

負載均衡建立在現有網路結構之上,它提供了一種廉價有效的方法擴展伺服器帶寬和增加吞吐量,加強網路數據處理能力,提高網路的靈活性和可用性。它主要完成以下任務:解決網路擁塞問題,服務就近提供,實現地理位置無關性 ;為用戶提供更好的訪問質量;提高伺服器響應速度;提高伺服器及其他資源的利用效率;避免了網路關鍵部位出現單點失效。

對一個網路的負載均衡應用,可以從網路的不同層次入手,具體情況要看對網路瓶頸所在之處的具體分析,大體上不外乎從傳輸鏈路聚合、採用更高層網路交換技術和設置伺服器集群策略三個角度實現。

■傳輸鏈路聚合

為了支持與日俱增的高帶寬應用,越來越多的PC機使用更加快速的鏈路連入網路。而網路中的業務量分布是不平衡的,核心高、邊緣低,關鍵部門高、一般部門低。伴隨計算機處理能力的大幅度提高,人們對多工作組區域網的處理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當企業內部對高帶寬應用需求不斷增大時(例如Web訪問、文檔傳輸及內部網連接),區域網核心部位的數據介面將產生瓶頸問題,瓶頸延長了客戶應用請求的響應時間。並且區域網具有分散特性,網路本身並沒有針對伺服器的保護措施,一個無意的動作(像一腳踢掉網線的插頭)就會讓伺服器與網路斷開。

通常,解決瓶頸問題採用的對策是提高伺服器鏈路的容量,使其超出目前的需求。例如可以由快速乙太網升級到千兆乙太網。對於大型企業來說,採用升級技術是一種長遠的、有前景的解決方案。然而對於許多企業,當需求還沒有大到非得花費大量的金錢和時間進行升級時,使用升級技術就顯得大材小用了。在這種情況下,鏈路聚合技術為消除傳輸鏈路上的瓶頸與不安全因素提供了成本低廉的解決方案,

鏈路聚合技術,將多個線路的傳輸容量融合成一個單一的邏輯連接。當原有的線路滿足不了需求,而單一線路的升級又太昂貴或難以實現時,就要採用多線路的解決方案了。目前有4種鏈路聚合技術可以將多條線路「捆綁」起來。同步IMUX系統工作在T1/E1的比特層,利用多個同步的DS1信道傳輸數據,來實現負載均衡。IMA是另外一種多線路的反向多路復用技術,工作在信元級,能夠運行在使用ATM路由器的平台上。用路由器來實現多線路是一種流行的鏈路聚合技術,路由器可以根據已知的目的地址的緩沖(cache)大小,將分組分配給各個平行的鏈路,也可以採用循環分配的方法來向線路分發分組。多重鏈路PPP,又稱MP或MLP,是應用於使用PPP封裝數據鏈路的路由器負載平衡技術。MP可以將大的PPP數據包分解成小的數據段,再將其分發給平行的多個線路,還可以根據當前的鏈路利用率來動態地分配撥號線路。這樣做盡管速度很慢,因為數據包分段和附加的緩沖都增加時延,但可以在低速的線路上運行得很好。

鏈路聚合系統增加了網路的復雜性,但也提高了網路的可靠性,使人們可以在伺服器等關鍵LAN段的線路上採用冗餘路由。對於IP系統,可以考慮採用VRRP(虛擬路由冗餘協議)。VRRP可以生成一個虛擬預設的網關地址,當主路由器無法接通時,備用路由器就會採用這個地址,使LAN通信得以繼續。總之,當主要線路的性能必需提高而單條線路的升級又不可行時,可以採用鏈路聚合技術。

更高層交換

大型的網路一般都是由大量專用技術設備組成的,如包括防火牆、路由器、第2層/3層交換機、負載均衡設備、緩沖伺服器和Web伺服器等。如何將這些技術設備有機地組合在一起,是一個直接影響到網路性能的關鍵性問題。現在許多交換機提供第四層交換功能,可以將一個外部IP地址映射為多個內部IP地址,對每次TCP連接請求動態使用其中一個內部地址,達到負載均衡的目的。有的協議內部支持與負載均衡相關的功能,例如HTTP協議中的重定向能力。

Web內容交換技術,即URL交換或七層交換技術,提供了一種對訪問流量的高層控制方式。Web內容交換技術檢查所有的HTTP報頭,根據報頭內的信息來執行負載均衡的決策,並可以根據這些信息來確定如何為個人主頁和圖像數據等內容提供服務。它不是根據TCP埠號來進行控制的,所以不會造成訪問流量的滯留。如果Web伺服器已經為圖像服務、SSL對話、資料庫事務服務之類的特殊功能進行了優化,那麼,採用這個層次的流量控制將可以提高網路的性能。目前,採用第七層交換技術的產品與方案,有黎明網路的iSwitch、交換機,Cisco的CDN(內容交換網路系統)等。

伺服器群集解決方案

在某些情況下,例如,某網站內部職員和外部客戶同時使用網站,而公司要將內部職員的服務請求連接到一個較慢的伺服器來為外部客戶提供更多的資源,這時就可以使用Web內容交換技術。Web主機訪問控制設備也可以使用這種技術來降低硬體成本,因為它可以輕易地將訪問多個主機的用戶流量轉移給同一個Web伺服器。如果用戶訪問量增加到一定程度,這些流量還可以被轉移到專用的Web伺服器設備,雖然這種專用設備的成本較高,但是由於使用的是相同的Web內容交換技術來控制流量,所以網路的結構框架就不用再進行改變了。

但是,使用Web內容交換技術的負載均衡設備所能支持的標准和規則的數目有限,其採用的標准和規則的靈活性也有限。另外,負載均衡設備所能監測到HTTP報頭的深度也是限制內容交換能力的一個因素。如果所要找的信息在負載均衡設備所不能監測的欄位內,那內容交換的作用就無法發揮。而且,內容交換還受到能夠同時開啟的TCP連接數量以及TCP連接的建立和斷開比率的限制。另外,Web內容交換技術還會佔用大量的系統資源(包括內存佔用和處理器佔用)。對Web內容交換技術進行的測試表明,操縱Web內容的吞吐量是很費力的,有時只能得到很小的性能改進。所以,網路管理員必須認真考慮投入與回報的問題。

■帶均衡策略的伺服器群集

如今,伺服器必須具備提供大量並發訪問服務的能力,其處理能力和I/O能力已經成為提供服務的瓶頸。如果客戶的增多導致通信量超出了伺服器能承受的范圍,那麼其結果必然是――宕機。顯然,單台伺服器有限的性能不可能解決這個問題,一台普通伺服器的處理能力只能達到每秒幾萬個到幾十萬個請求,無法在一秒鍾內處理上百萬個甚至更多的請求。但若能將10台這樣的伺服器組成一個系統,並通過軟體技術將所有請求平均分配給所有伺服器,那麼這個系統就完全擁有每秒鍾處理幾百萬個甚至更多請求的能力。這就是利用伺服器群集實現負載均衡的最初基本設計思想。

早期的伺服器群集通常以光纖鏡像卡進行主從方式備份。令服務運營商頭疼的是關鍵性伺服器或應用較多、數據流量較大的伺服器一般檔次不會太低,而服務運營商花了兩台伺服器的錢卻常常只得到一台伺服器的性能。新的解決方案見圖,通過LSANT(Load Sharing Network Address Transfer)將多台伺服器網卡的不同IP地址翻譯成一個VIP(Virtual IP)地址,使得每台伺服器均時時處於工作狀態。原來需要用小型機來完成的工作改由多台PC伺服器完成,這種彈性解決方案對投資保護的作用是相當明顯的――既避免了小型機剛性升級所帶來的巨大設備投資,又避免了人員培訓的重復投資。同時,服務運營商可以依據業務的需要隨時調整伺服器的數量。

網路負載均衡提高了諸如Web伺服器、FTP伺服器和其他關鍵任務伺服器上的網際網路伺服器程序的可用性和可伸縮性。單一計算機可以提供有限級別的伺服器可靠性和可伸縮性。但是,通過將兩個或兩個以上高級伺服器的主機連成群集,網路負載均衡就能夠提供關鍵任務伺服器所需的可靠性和性能。

為了建立一個高負載的Web站點,必須使用多伺服器的分布式結構。上面提到的使用代理伺服器和Web伺服器相結合,或者兩台Web伺服器相互協作的方式也屬於多伺服器的結構,但在這些多伺服器的結構中,每台伺服器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同的,屬於非對稱的體系結構。非對稱的伺服器結構中每個伺服器起到的作用是不同的,例如一台伺服器用於提供靜態網頁,而另一台用於提供動態網頁等等。這樣就使得網頁設計時就需要考慮不同伺服器之間的關系,一旦要改變伺服器之間的關系,就會使得某些網頁出現連接錯誤,不利於維護,可擴展性也較差。

能進行負載均衡的網路設計結構為對稱結構,在對稱結構中每台伺服器都具備等價的地位,都可以單獨對外提供服務而無須其他伺服器的輔助。然後,可以通過某種技術,將外部發送來的請求均勻分配到對稱結構中的每台伺服器上,接收到連接請求的伺服器都獨立回應客戶的請求。在這種結構中,由於建立內容完全一致的Web伺服器並不困難,因此負載均衡技術就成為建立一個高負載Web站點的關鍵性技術。

總之,負載均衡是一種策略,它能讓多台伺服器或多條鏈路共同承擔一些繁重的計算或I/O任務,從而以較低成本消除網路瓶頸,提高網路的靈活性和可靠性。

高端伺服器技術

伺服器性能指標以系統響應速度和作業吞吐量為代表。響應速度是指用戶從輸入信息到伺服器完成任務給出響應的時間。作業吞吐量是整個伺服器在單位時間內完成的任務量。假定用戶不間斷地輸入請求,則在系統資源充裕的情況下,單個用戶的吞吐量與響應時間成反比,即響應時間越短,吞吐量越大。為了縮短某一用戶或服務的響應時間,可以分配給它更多的資源。性能調整就是根據應用要求和伺服器具體運行環境和狀態,改變各個用戶和服務程序所分配的系統資源,充分發揮系統能力,用盡量少的資源滿足用戶要求,達到為更多用戶服務的目的。

技術目標

伺服器所要求的高擴展性、高可用性、易管理性、高可靠性不僅是廠商追求的技術目標,也是用戶所需求的。

可擴展性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留有富餘的機箱可用空間,二是充裕的I/O帶寬。隨著處理器運算速度的提高和並行處理器數量的增加,伺服器性能的瓶頸將會歸結為PCI及其附屬設備。高擴展性意義在於用戶可以根據需要隨時增加有關部件,在滿足系統運行要求同時,又保護投資。
http://www.people.com.cn/GB/it/306/2087/2682/20020904/815071.html http://bbs.rzlanshan.gov.cn/dispbbs.asp?boardID=3&ID=5048

F. 「WEB伺服器」和「文件伺服器」是什麼意思

Web伺服器一般指網站伺服器,是指駐留於網際網路上某種類型計算機的程序,可以向瀏覽器等Web客戶端提供文檔,[1] 也可以放置網站文件,讓全世界瀏覽;可以放置數據文件,讓全世界下載。目前最主流的三個Web伺服器是Apache Nginx IIS。
Web伺服器是可以向發出請求的瀏覽器提供文檔的程序。
1、伺服器是一種被動程序:只有當Internet上運行其他計算機中的瀏覽器發出的請求時,伺服器才會響應


2 、最常用的Web伺服器是Apache和Microsoft的Internet信息伺服器(Internet Information Services,IIS)。
3、Internet上的伺服器也稱為Web伺服器,是一台在Internet上具有獨立IP地址的計算機,可以向Internet上的客戶機提供WWW、Email和FTP等各種Internet服務。
4、Web伺服器是指駐留於網際網路上某種類型計算機的程序。當Web瀏覽器(客戶端)連到伺服器上並請求文件時,伺服器將處理該請求並將文件反饋到該瀏覽器上,附帶的信息會告訴瀏覽器如何查看該文件(即文件類型)。伺服器使用HTTP(超文本傳輸協議)與客戶機瀏覽器進行信息交流,這就是人們常把它們稱為HTTP伺服器的原因。
Web伺服器不僅能夠存儲信息,還能在用戶通過Web瀏覽器提供的信息的基礎上運行腳本和程序。
文件伺服器是一種器件,它的功能就是向伺服器提供文件。它加強了存儲器的功能,簡化了網路數據的管理。它一則改善了系統的性能,提高了數據的可用性,二則減少了管理的復雜程度,降低了運營費用。
在客機與伺服器模式下,文件伺服器(file server)是一台對中央存儲和數據文件管理負責的計算機,這樣在同一網路中的其他計算機就可以訪問這些文件。文件伺服器允許用戶在網路上共享信息,而不用通過軟磁碟或一些其它外部存儲設備來物理地移動文件。任何計算機都能被設置為主機,並作為文件伺服器(file server)運行。最簡單的形式是,文件伺服器可以是一台普通的個人計算機,它處理文件要求並在網路中發送它們。在更復雜的網路中,文件伺服器也可以是一台專門的網路附加存儲(NAS)設備,它也可以作為其他計算機的遠程硬碟驅動器來運行,並允許網路中的人像在他們自己的硬碟中一樣在伺服器中存儲文件
文件伺服器(fs伺服器),具有分時系統文件管理的全部功能,提供網路用戶訪問文件、目錄的並發控制和安全保密措施的區域網(LAN)伺服器。
在計算機區域網中,以文件數據共享為目標,需要將供多台計算機共享的文件存放於一台計算機中。這台計算機就被稱為文件伺服器。
文件伺服器具有分時系統管理的全部功能,能夠對全網統一管理,能夠提供網路用戶訪問文件、目錄的並發控制和安全保密措施。
「文件伺服器「英文是File server語境【文件系統】
一台特殊功能的計算機,其主要目的是向客戶機提供文件服務。文件伺服器可以是一台能夠運行其他應用的通用計算機,也可以是一台專門提供文件服務的專用計算機。

G. 區域網中的伺服器是什麼和路由器交換機有什麼區別

交換機與路由器的區別 計算機網路往往由許多種不同類型的網路互連連接而成。如果幾個計算機網路只是在物理上連接在一起,它們之間並不能進行通信,那麼這種「互連」並沒有什麼實際意義。因此通常在談到「互連」時,就已經暗示這些相互連接的計算機是可以進行通信的,也就是說,從功能上和邏輯上看,這些計算機網路已經組成了一個大型的計算機網路,或稱為互聯網路,也可簡稱為互聯網、互連網。 將網路互相連接起來要使用一些中間設備(或中間系統),ISO的術語稱之為中繼(relay)系統。根據中繼系統所在的層次,可以有以下五種中繼系統: 1.物理層(即常說的第一層、層L1)中繼系統,即轉發器(repeater)。 2.數據鏈路層(即第二層,層L2),即網橋或橋接器(bridge)。 3.網路層(第三層,層L3)中繼系統,即路由器(router)。 4.網橋和路由器的混合物橋路器(brouter)兼有網橋和路由器的功能。 5.在網路層以上的中繼系統,即網關(gateway). 當中繼系統是轉發器時,一般不稱之為網路互聯,因為這僅僅是把一個網路擴大了,而這仍然是一個網路。高層網關由於比較復雜,目前使用得較少。因此一般討論網路互連時都是指用交換機和路由器進行互聯的網路。本文主要闡述交換機和路由器及其區別。 2 交換機和路由器 「交換」是今天網路里出現頻率最高的一個詞,從橋接到路由到ATM直至電話系統,無論何種場合都可將其套用,搞不清到底什麼才是真正的交換。其實交換一詞最早出現於電話系統,特指實現兩個不同電話機之間話音信號的交換,完成該工作的設備就是電話交換機。所以從本意上來講,交換只是一種技術概念,即完成信號由設備入口到出口的轉發。因此,只要是和符合該定義的所有設備都可被稱為交換設備。由此可見,「交換」是一個涵義廣泛的詞語,當它被用來描述數據網路第二層的設備時,實際指的是一個橋接設備;而當它被用來描述數據網路第三層的設備時,又指的是一個路由設備。 我們經常說到的乙太網交換機實際是一個基於網橋技術的多埠第二層網路設備,它為數據幀從一個埠到另一個任意埠的轉發提供了低時延、低開銷的通路。 由此可見,交換機內部核心處應該有一個交換矩陣,為任意兩埠間的通信提供通路,或是一個快速交換匯流排,以使由任意埠接收的數據幀從其他埠送出。在實際設備中,交換矩陣的功能往往由專門的晶元(ASIC)完成。另外,乙太網交換機在設計思想上有一個重要的假設,即交換核心的速度非常之快,以致通常的大流量數據不會使其產生擁塞,換句話說,交換的能力相對於所傳信息量而無窮大(與此相反,ATM交換機在設計上的思路是,認為交換的能力相對所傳信息量而言有限)。 雖然乙太網第二層交換機是基於多埠網橋發展而來,但畢竟交換有其更豐富的特性,使之不但是獲得更多帶寬的最好途徑,而且還使網路更易管理。 而路由器是OSI協議模型的網路層中的分組交換設備(或網路層中繼設備),路由器的基本功能是把數據(IP報文)傳送到正確的網路,包括: 1.IP數據報的轉發,包括數據報的尋徑和傳送; 2.子網隔離,抑制廣播風暴; 3.維護路由表,並與其他路由器交換路由信息,這是IP報文轉發的基礎。 4.IP數據報的差錯處理及簡單的擁塞控制; 5.實現對IP數據報的過濾和記帳。 對於不同地規模的網路,路由器的作用的側重點有所不同。 在主幹網上,路由器的主要作用是路由選擇。主幹網上的路由器,必須知道到達所有下層網路的路徑。這需要維護龐大的路由表,並對連接狀態的變化作出盡可能迅速的反應。路由器的故障將會導致嚴重的信息傳輸問題。 在地區網中,路由器的主要作用是網路連接和路由選擇,即連接下層各個基層網路單位--園區網,同時負責下層網路之間的數據轉發。 在園區網內部,路由器的主要作用是分隔子網。早期的互連網基層單位是區域網(LAN),其中所有主機處於同一邏輯網路中。隨著網路規模的不斷擴大,區域網演變成以高速主幹和路由器連接的多個子網所組成的園區網。在其中,處個子網在邏輯上獨立,而路由器就是唯一能夠分隔它們的設備,它負責子網間的報文轉發和廣播隔離,在邊界上的路由器則負責與上層網路的連接。 3 第二層交換機和路由器的區別 傳統交換機從網橋發展而來,屬於OSI第二層即數據鏈路層設備。它根據MAC地址定址,通過站表選擇路由,站表的建立和維護由交換機自動進行。路由器屬於OSI第三層即網路層設備,它根據IP地址進行定址,通過路由表路由協議產生。交換機最大的好處是快速,由於交換機只須識別幀中MAC地址,直接根據MAC地址產生選擇轉發埠演算法簡單,便於ASIC實現,因此轉發速度極高。但交換機的工作機制也帶來一些問題。 1.迴路:根據交換機地址學習和站表建立演算法,交換機之間不允許存在迴路。一旦存在迴路,必須啟動生成樹演算法,阻塞掉產生迴路的埠。而路由器的路由協議沒有這個問題,路由器之間可以有多條通路來平衡負載,提高可靠性。 2.負載集中:交換機之間只能有一條通路,使得信息集中在一條通信鏈路上,不能進行動態分配,以平衡負載。而路由器的路由協議演算法可以避免這一點,OSPF路由協議演算法不但能產生多條路由,而且能為不同的網路應用選擇各自不同的最佳路由。 3.廣播控制:交換機只能縮小沖突域,而不能縮小廣播域。整個交換式網路就是一個大的廣播域,廣播報文散到整個交換式網路。而路由器可以隔離廣播域,廣播報文不能通過路由器繼續進行廣播。 4.子網劃分:交換機只能識別MAC地址。MAC地址是物理地址,而且採用平坦的地址結構,因此不能根據MAC地址來劃分子網。而路由器識別IP地址,IP地址由網路管理員分配,是邏輯地址且IP地址具有層次結構,被劃分成網路號和主機號,可以非常方便地用於劃分子網,路由器的主要功能就是用於連接不同的網路。 5.保密問題:雖說交換機也可以根據幀的源MAC地址、目的MAC地址和其他幀中內容對幀實施過濾,但路由器根據報文的源IP地址、目的IP地址、TCP埠地址等內容對報文實施過濾,更加直觀方便。 6.介質相關:交換機作為橋接設備也能完成不同鏈路層和物理層之間的轉換,但這種轉換過程比較復雜,不適合ASIC實現,勢必降低交換機的轉發速度。因此目前交換機主要完成相同或相似物理介質和鏈路協議的網路互連,而不會用來在物理介質和鏈路層協議相差甚元的網路之間進行互連。而路由器則不同,它主要用於不同網路之間互連,因此能連接不同物理介質、鏈路層協議和網路層協議的網路。路由器在功能上雖然占據了優勢,但價格昂貴,報文轉發速度低。 近幾年,交換機為提高性能做了許多改進,其中最突出的改進是虛擬網路和三層交換。 劃分子網可以縮小廣播域,減少廣播風暴對網路的影響。路由器每一介面連接一個子網,廣播報文不能經過路由器廣播出去,連接在路由器不同介面的子網屬於不同子網,子網范圍由路由器物理劃分。對交換機而言,每一個埠對應一個網段,由於子網由若干網段構成,通過對交換機埠的組合,可以邏輯劃分子網。廣播報文只能在子網內廣播,不能擴散到別的子網內,通過合理劃分邏輯子網,達到控制廣播的目的。由於邏輯子網由交換機埠任意組合,沒有物理上的相關性,因此稱為虛擬子網,或叫虛擬網。虛擬網技術不用路由器就解決了廣播報文的隔離問題,且虛擬網內網段與其物理位置無關,即相鄰網段可以屬於不同虛擬網,而相隔甚遠的兩個網段可能屬於不同虛擬網,而相隔甚遠的兩個網段可能屬於同一個虛擬網。不同虛擬網內的終端之間不能相互通信,增強了對網路內數據的訪問控制。 交換機和路由器是性能和功能的矛盾體,交換機交換速度快,但控制功能弱,路由器控制性能強,但報文轉發速度慢。解決這個矛盾的技術是三層交換,既有交換機線速轉發報文能力,又有路由器良好的控制功能。 4 第三層交換機和路由器的區別 在第三層交換技術出現之前,幾乎沒有必要將路由功能器件和路由器區別開來,他們完全是相同的:提供路由功能正在路由器的工作,然而,現在第三層交換機完全能夠執行傳統路由器的大多數功能。作為網路互連的設備,第三層交換機具有以下特徵: 1.轉發基於第三層地址的業務流; 2.完全交換功能; 3.可以完成特殊服務,如報文過濾或認證; 4.執行或不執行路由處理。 第三層交換機與傳統路由器相比有如下優點: 1.子網間傳輸帶寬可任意分配:傳統路由器每個介面連接一個子網,子網通過路由器進行傳輸的速率被介面的帶寬所限制。而三層交換機則不同,它可以把多個埠定義成一個虛擬網,把多個埠組成的虛擬網作為虛擬網介面,該虛擬網內信息可通過組成虛擬網的埠送給三層交換機,由於埠數可任意指定,子網間傳輸帶寬沒有限制。 2.合理配置信息資源:由於訪問子網內資源速率和訪問全局網中資源速率沒有區別,子網設置單獨伺服器的意義不大,通過在全局網中設置伺服器群不僅節省費用,更可以合理配置信息資源。 3.降低成本:通常的網路設計用交換機構成子網,用路由器進行子網間互連。目前採用三層交換機進行網路設計,既可以進行任意虛擬子網劃分,又可以通過交換機三層路由功能完成子網間通信,為此節省了價格昂貴的路由器。 4.交換機之間連接靈活:作為交換機,它們之間不允許存在迴路,作為路由器,又可有多條通路來提高可靠性、平衡負載。三層交換機用生成樹演算法阻塞造成迴路的埠,但進行路由選擇時,依然把阻塞掉的通路作為可選路徑參與路由選擇。 5 結論 綜上所述,交換機一般用於LAN-WAN的連接,交換機歸於網橋,是數據鏈路層的設備,有些交換機也可實現第三層的交換。路由器用於WAN-WAN之間的連接,可以解決異性網路之間轉發分組,作用於網路層。他們只是從一條線路上接受輸入分組,然後向另一條線路轉發。這兩條線路可能分屬於不同的網路,並採用不同協議。相比較而言,路由器的功能較交換機要強大,但速度相對也慢,價格昂貴,第三層交換機既有交換機線速轉發報文能力,又有路由器良好的控制功能,因此得以廣播應用。 參考資料:http://www.boofee.net/flyingbamboo/index.php?job=art&articleid=a_20050827_150403 回答者:匿名 10-11 13:10 其他回答 共 2 條 最近看到很多人在詢問交換機、集線器、路由器是什麼,功能如何,有何區別,筆者就這些問題簡單的做些解答。 首先說HUB,也就是集線器。它的作用可以簡單的理解為將一些機器連接起來組成一個區域網。而交換機(又名交換式集線器)作用與集線器大體相同。但是兩者在性能上有區別:集線器採用的式共享帶寬的工作方式,而交換機是獨享帶寬。這樣在機器很多或數據量很大時,兩者將會有比較明顯的。而路由器與以上兩者有明顯區別,它的作用在於連接不同的網段並且找到網路中數據傳輸最合適的路徑 ,可以說一般情況下個人用戶需求不大。路由器是產生於交換機之後,就像交換機產生於集線器之後,所以路由器與交換機也有一定聯系,並不是完全獨立的兩種設備。路由器主要克服了交換機不能路由轉發數據包的不足。 總的來說,路由器與交換機的主要區別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工作層次不同 最初的的交換機是工作在OSI/RM開放體系結構的數據鏈路層,也就是第二層,而路由器一開始就設計工作在OSI模型的網路層。由於交換機工作在OSI的第二層(數據鏈路層),所以它的工作原理比較簡單,而路由器工作在OSI的第三層(網路層),可以得到更多的協議信息,路由器可以做出更加智能的轉發決策。 (2)數據轉發所依據的對象不同 交換機是利用物理地址或者說MAC地址來確定轉發數據的目的地址。而路由器則是利用不同網路的ID號(即IP地址)來確定數據轉發的地址。IP地址是在軟體中實現的,描述的是設備所在的網路,有時這些第三層的地址也稱為協議地址或者網路地址。MAC地址通常是硬體自帶的,由網卡生產商來分配的,而且已經固化到了網卡中去,一般來說是不可更改的。而IP地址則通常由網路管理員或系統自動分配。 (3)傳統的交換機只能分割沖突域,不能分割廣播域;而路由器可以分割廣播域 由交換機連接的網段仍屬於同一個廣播域,廣播數據包會在交換機連接的所有網段上傳播,在某些情況下會導致通信擁擠和安全漏洞。連接到路由器上的網段會被分配成不同的廣播域,廣播數據不會穿過路由器。雖然第三層以上交換機具有VLAN功能,也可以分割廣播域,但是各子廣播域之間是不能通信交流的,它們之間的交流仍然需要路由器。 (4)路由器提供了防火牆的服務 路由器僅僅轉發特定地址的數據包,不傳送不支持路由協議的數據包傳送和未知目標網路數據包的傳送,從而可以防止廣播風暴。 交換機一般用於LAN-WAN的連接,交換機歸於網橋,是數據鏈路層的設備,有些交換機也可實現第三層的交換。 路由器用於WAN-WAN之間的連接,可以解決異性網路之間轉發分組,作用於網路層。他們只是從一條線路上接受輸入分組,然後向另一條線路轉發。這兩條線路可能分屬於不同的網路,並採用不同協議。相比較而言,路由器的功能較交換機要強大,但速度相對也慢,價格昂貴,第三層交換機既有交換機線速轉發報文能力,又有路由器良好的控制功能,因此得以廣泛應用。 目前個人比較多寬頻接入方式就是ADSL,因此筆者就ADSL的接入來簡單的說明一下。現在購買的ADSL貓大多具有路由功能(很多的時候廠家在出廠時將路由功能屏蔽了,因為電信安裝時大多是不啟用路由功能的,啟用DHCP。打開ADSL的路由功能),如果個人上網或少數幾台通過ADSL本身就可以了,如果電腦比較多你只需要再購買一個或多個集線器或者交換機。考慮到如今集線器與交換機的 價格相差十分小,不是特殊的原因,請購買一個交換機。不必去追求高價,因為如今產品同質化十分嚴重,我最便宜的交換機現在沒有任 何問題。給你一個參考報價,建議你購買一個8口的,以滿足擴充需求,一般的價格100元左右。接上交換機,所有電腦再接到交換機上就行了。餘下所要做的事情就只有把各個機器的網線插入交換機的介面,將貓的網線插入uplink介面。然後設置路由功能,DHCP等, 就可以共享上網了。 看完以上的解說讀者應該對交換機、集線器、路由器有了一些了解,目前的使用主要還是以交換機、路由器的組合使用為主,具體的組合方式可根據具體的網路情況和需求來確定。

H. 路由器、交換器、伺服器等有什麼具體用途

HUB就是 集線器 交換機 已快推出歷史舞台了..
具體看下面...
(多給點分吧....解釋好累哦)

什麼是路由器 路由器是一種連接多個網路或網段的網路設備,它能將不同網路或網段之間的數據信息進行「翻譯」,以使它們能夠相互「讀」懂對方的數據,從而構成一個更大的網路。

路由器有兩大典型功能,即數據通道功能和控制功能。數據通道功能包括轉發決定、背板轉發以及輸出鏈路調度等,一般由特定的硬體來完成;控制功能一般用軟體來實現,包括與相鄰路由器之間的信息交換、系統配置、系統管理等。

多少年來,路由器的發展有起有伏。90年代中期,傳統路由器成為制約網際網路發展的瓶頸。ATM交換機取而代之,成為IP骨幹網的核心,路由器變成了配角。進入90年代末期,Internet規模進一步擴大,流量每半年翻一番,ATM網又成為瓶頸,路由器東山再起,Gbps路由交換機在1997年面世後,人們又開始以Gbps路由交換機取代ATM交換機,架構以路由器為核心的骨幹網。

附:路由器原理及路由協議
近十年來,隨著計算機網路規模的不斷擴大,大型互聯網路(如Internet)的迅猛發展,路由技術在網路技術中已逐漸成為關鍵部分,路由器也隨之成為最重要的網路設備。用戶的需求推動著路由技術的發展和路由器的普及,人們已經不滿足於僅在本地網路上共享信息,而希望最大限度地利用全球各個地區、各種類型的網路資源。而在目前的情況下,任何一個有一定規模的計算機網路(如企業網、校園網、智能大廈等),無論採用的是快速以大網技術、FDDI技術,還是ATM技術,都離不開路由器,否則就無法正常運作和管理。

1 網路互連
把自己的網路同其它的網路互連起來,從網路中獲取更多的信息和向網路發布自己的消息,是網路互連的最主要的動力。網路的互連有多種方式,其中使用最多的是網橋互連和路由器互連。

1.1 網橋互連的網路

網橋工作在OSI模型中的第二層,即鏈路層。完成數據幀(frame)的轉發,主要目的是在連接的網路間提供透明的通信。網橋的轉發是依據數據幀中的源地址和目的地址來判斷一個幀是否應轉發和轉發到哪個埠。幀中的地址稱為「MAC」地址或「硬體」地址,一般就是網卡所帶的地址。

網橋的作用是把兩個或多個網路互連起來,提供透明的通信。網路上的設備看不到網橋的存在,設備之間的通信就如同在一個網上一樣方便。由於網橋是在數據幀上進行轉發的,因此只能連接相同或相似的網路(相同或相似結構的數據幀),如乙太網之間、乙太網與令牌環(token ring)之間的互連,對於不同類型的網路(數據幀結構不同),如乙太網與X.25之間,網橋就無能為力了。

網橋擴大了網路的規模,提高了網路的性能,給網路應用帶來了方便,在以前的網路中,網橋的應用較為廣泛。但網橋互連也帶來了不少問題:一個是廣播風暴,網橋不阻擋網路中廣播消息,當網路的規模較大時(幾個網橋,多個乙太網段),有可能引起廣播風暴(broadcasting storm),導致整個網路全被廣播信息充滿,直至完全癱瘓。第二個問題是,當與外部網路互連時,網橋會把內部和外部網路合二為一,成為一個網,雙方都自動向對方完全開放自己的網路資源。這種互連方式在與外部網路互連時顯然是難以接受的。問題的主要根源是網橋只是最大限度地把網路溝通,而不管傳送的信息是什麼。

1.2 路由器互連網路

路由器互連與網路的協議有關,我們討論限於TCP/IP網路的情況。

路由器工作在OSI模型中的第三層,即網路層。路由器利用網路層定義的「邏輯」上的網路地址(即IP地址)來區別不同的網路,實現網路的互連和隔離,保持各個網路的獨立性。路由器不轉發廣播消息,而把廣播消息限制在各自的網路內部。發送到其他網路的數據茵先被送到路由器,再由路由器轉發出去。

IP路由器只轉發IP分組,把其餘的部分擋在網內(包括廣播),從而保持各個網路具有相對的獨立性,這樣可以組成具有許多網路(子網)互連的大型的網路。由於是在網路層的互連,路由器可方便地連接不同類型的網路,只要網路層運行的是IP協議,通過路由器就可互連起來。

網路中的設備用它們的網路地址(TCP/IP網路中為IP地址)互相通信。IP地址是與硬體地址無關的「邏輯」地址。路由器只根據IP地址來轉發數據。IP地址的結構有兩部分,一部分定義網路號,另一部分定義網路內的主機號。目前,在Internet網路中採用子網掩碼來確定IP地址中網路地址和主機地址。子網掩碼與IP地址一樣也是32bit,並且兩者是一一對應的,並規定,子網掩碼中數字為「1」所對應的IP地址中的部分為網路號,為「0」所對應的則為主機號。網路號和主機號合起來,才構成一個完整的IP地址。同一個網路中的主機IP地址,其網路號必須是相同的,這個網路稱為IP子網。

通信只能在具有相同網路號的IP地址之間進行,要與其它IP子網的主機進行通信,則必須經過同一網路上的某個路由器或網關(gateway)出去。不同網路號的IP地址不能直接通信,即使它們接在一起,也不能通信。

路由器有多個埠,用於連接多個IP子網。每個埠的IP地址的網路號要求與所連接的IP子網的網路號相同。不同的埠為不同的網路號,對應不同的IP子網,這樣才能使各子網中的主機通過自己子網的IP地址把要求出去的IP分組送到路由器上

2 路由原理

當IP子網中的一台主機發送IP分組給同一IP子網的另一台主機時,它將直接把IP分組送到網路上,對方就能收到。而要送給不同IP於網上的主機時,它要選擇一個能到達目的子網上的路由器,把IP分組送給該路由器,由路由器負責把IP分組送到目的地。如果沒有找到這樣的路由器,主機就把IP分組送給一個稱為「預設網關(default gateway)」的路由器上。「預設網關」是每台主機上的一個配置參數,它是接在同一個網路上的某個路由器埠的IP地址。

路由器轉發IP分組時,只根據IP分組目的IP地址的網路號部分,選擇合適的埠,把IP分組送出去。同主機一樣,路由器也要判定埠所接的是否是目的子網,如果是,就直接把分組通過埠送到網路上,否則,也要選擇下一個路由器來傳送分組。路由器也有它的預設網關,用來傳送不知道往哪兒送的IP分組。這樣,通過路由器把知道如何傳送的IP分組正確轉發出去,不知道的IP分組送給「預設網關」路由器,這樣一級級地傳送,IP分組最終將送到目的地,送不到目的地的IP分組則被網路丟棄了。

目前TCP/IP網路,全部是通過路由器互連起來的,Internet就是成千上萬個IP子網通過路由器互連起來的國際性網路。這種網路稱為以路由器為基礎的網路(router based network),形成了以路由器為節點的「網間網」。在「網間網」中,路由器不僅負責對IP分組的轉發,還要負責與別的路由器進行聯絡,共同確定「網間網」的路由選擇和維護路由表。

路由動作包括兩項基本內容:尋徑和轉發。尋徑即判定到達目的地的最佳路徑,由路由選擇演算法來實現。由於涉及到不同的路由選擇協議和路由選擇演算法,要相對復雜一些。為了判定最佳路徑,路由選擇演算法必須啟動並維護包含路由信息的路由表,其中路由信息依賴於所用的路由選擇演算法而不盡相同。路由選擇演算法將收集到的不同信息填入路由表中,根據路由表可將目的網路與下一站(nexthop)的關系告訴路由器。路由器間互通信息進行路由更新,更新維護路由表使之正確反映網路的拓撲變化,並由路由器根據量度來決定最佳路徑。這就是路由選擇協議(routing protocol),例如路由信息協議(RIP)、開放式最短路徑優先協議(OSPF)和邊界網關協議(BGP)等。

轉發即沿尋徑好的最佳路徑傳送信息分組。路由器首先在路由表中查找,判明是否知道如何將分組發送到下一個站點(路由器或主機),如果路由器不知道如何發送分組,通常將該分組丟棄;否則就根據路由表的相應表項將分組發送到下一個站點,如果目的網路直接與路由器相連,路由器就把分組直接送到相應的埠上。這就是路由轉發協議(routed protocol)。

路由轉發協議和路由選擇協議是相互配合又相互獨立的概念,前者使用後者維護的路由表,同時後者要利用前者提供的功能來發布路由協議數據分組。下文中提到的路由協議,除非特別說明,都是指路由選擇協議,這也是普遍的習慣。

3 路由協議

典型的路由選擇方式有兩種:靜態路由和動態路由。

靜態路由是在路由器中設置的固定的路由表。除非網路管理員干預,否則靜態路由不會發生變化。由於靜態路由不能對網路的改變作出反映,一般用於網路規模不大、拓撲結構固定的網路中。靜態路由的優點是簡單、高效、可靠。在所有的路由中,靜態路由優先順序最高。當動態路由與靜態路由發生沖突時,以靜態路由為准。

動態路由是網路中的路由器之間相互通信,傳遞路由信息,利用收到的路由信息更新路由器表的過程。它能實時地適應網路結構的變化。如果路由更新信息表明發生了網路變化,路由選擇軟體就會重新計算路由,並發出新的路由更新信息。這些信息通過各個網路,引起各路由器重新啟動其路由演算法,並更新各自的路由表以動態地反映網路拓撲變化。動態路由適用於網路規模大、網路拓撲復雜的網路。當然,各種動態路由協議會不同程度地佔用網路帶寬和CPU資源。

靜態路由和動態路由有各自的特點和適用范圍,因此在網路中動態路由通常作為靜態路由的補充。當一個分組在路由器中進行尋徑時,路由器首先查找靜態路由,如果查到則根據相應的靜態路由轉發分組;否則再查找動態路由。

根據是否在一個自治域內部使用,動態路由協議分為內部網關協議(IGP)和外部網關協議(EGP)。這里的自治域指一個具有統一管理機構、統一路由策略的網路。自治域內部採用的路由選擇協議稱為內部網關協議,常用的有RIP、OSPF;外部網關協議主要用於多個自治域之間的路由選擇,常用的是BGP和BGP-4。下面分別進行簡要介紹。

3.1 RIP路由協議

RIP協議最初是為Xerox網路系統的Xerox parc通用協議而設計的,是Internet中常用的路由協議。RIP採用距離向量演算法,即路由器根據距離選擇路由,所以也稱為距離向量協議。路由器收集所有可到達目的地的不同路徑,並且保存有關到達每個目的地的最少站點數的路徑信息,除到達目的地的最佳路徑外,任何其它信息均予以丟棄。同時路由器也把所收集的路由信息用RIP協議通知相鄰的其它路由器。這樣,正確的路由信息逐漸擴散到了全網。

RIP使用非常廣泛,它簡單、可靠,便於配置。但是RIP只適用於小型的同構網路,因為它允許的最大站點數為15,任何超過15個站點的目的地均被標記為不可達。而且RIP每隔30s一次的路由信息廣播也是造成網路的廣播風暴的重要原因之一。

3.2 OSPF路由協議

80年代中期,RIP已不能適應大規模異構網路的互連,0SPF隨之產生。它是網間工程任務組織(1ETF)的內部網關協議工作組為IP網路而開發的一種路由協議。

0SPF是一種基於鏈路狀態的路由協議,需要每個路由器向其同一管理域的所有其它路由器發送鏈路狀態廣播信息。在OSPF的鏈路狀態廣播中包括所有介面信息、所有的量度和其它一些變數。利用0SPF的路由器首先必須收集有關的鏈路狀態信息,並根據一定的演算法計算出到每個節點的最短路徑。而基於距離向量的路由協議僅向其鄰接路由器發送有關路由更新信息。

與RIP不同,OSPF將一個自治域再劃分為區,相應地即有兩種類型的路由選擇方式:當源和目的地在同一區時,採用區內路由選擇;當源和目的地在不同區時,則採用區間路由選擇。這就大大減少了網路開銷,並增加了網路的穩定性。當一個區內的路由器出了故障時並不影響自治域內其它區路由器的正常工作,這也給網路的管理、維護帶來方便。

3.3 BGP和BGP-4路由協議

BGP是為TCP/IP互聯網設計的外部網關協議,用於多個自治域之間。它既不是基於純粹的鏈路狀態演算法,也不是基於純粹的距離向量演算法。它的主要功能是與其它自治域的BGP交換網路可達信息。各個自治域可以運行不同的內部網關協議。BGP更新信息包括網路號/自治域路徑的成對信息。自治域路徑包括到達某個特定網路須經過的自治域串,這些更新信息通過TCP傳送出去,以保證傳輸的可靠性。

為了滿足Internet日益擴大的需要,BGP還在不斷地發展。在最新的BGp4中,還可以將相似路由合並為一條路由。

3.4 路由表項的優先問題

在一個路由器中,可同時配置靜態路由和一種或多種動態路由。它們各自維護的路由表都提供給轉發程序,但這些路由表的表項間可能會發生沖突。這種沖突可通過配置各路由表的優先順序來解決。通常靜態路由具有默認的最高優先順序,當其它路由表表項與它矛盾時,均按靜態路由轉發。

4 路由演算法

路由演算法在路由協議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採用何種演算法往往決定了最終的尋徑結果,因此選擇路由演算法一定要仔細。通常需要綜合考慮以下幾個設計目標:

——(1)最優化:指路由演算法選擇最佳路徑的能力。

——(2)簡潔性:演算法設計簡潔,利用最少的軟體和開銷,提供最有效的功能。

——(3)堅固性:路由演算法處於非正常或不可預料的環境時,如硬體故障、負載過高或操作失誤時,都能正確運行。由於路由器分布在網路聯接點上,所以在它們出故障時會產生嚴重後果。最好的路由器演算法通常能經受時間的考驗,並在各種網路環境下被證實是可靠的。

——(4)快速收斂:收斂是在最佳路徑的判斷上所有路由器達到一致的過程。當某個網路事件引起路由可用或不可用時,路由器就發出更新信息。路由更新信息遍及整個網路,引發重新計算最佳路徑,最終達到所有路由器一致公認的最佳路徑。收斂慢的路由演算法會造成路徑循環或網路中斷。

——(5)靈活性:路由演算法可以快速、准確地適應各種網路環境。例如,某個網段發生故障,路由演算法要能很快發現故障,並為使用該網段的所有路由選擇另一條最佳路徑。

路由演算法按照種類可分為以下幾種:靜態和動態、單路和多路、平等和分級、源路由和透明路由、域內和域間、鏈路狀態和距離向量。前面幾種的特點與字面意思基本一致,下面著重介紹鏈路狀態和距離向量演算法。

鏈路狀態演算法(也稱最短路徑演算法)發送路由信息到互聯網上所有的結點,然而對於每個路由器,僅發送它的路由表中描述了其自身鏈路狀態的那一部分。距離向量演算法(也稱為Bellman-Ford演算法)則要求每個路由器發送其路由表全部或部分信息,但僅發送到鄰近結點上。從本質上來說,鏈路狀態演算法將少量更新信息發送至網路各處,而距離向量演算法發送大量更新信息至鄰接路由器。

由於鏈路狀態演算法收斂更快,因此它在一定程度上比距離向量演算法更不易產生路由循環。但另一方面,鏈路狀態演算法要求比距離向量演算法有更強的CPU能力和更多的內存空間,因此鏈路狀態演算法將會在實現時顯得更昂貴一些。除了這些區別,兩種演算法在大多數環境下都能很好地運行。

最後需要指出的是,路由演算法使用了許多種不同的度量標准去決定最佳路徑。復雜的路由演算法可能採用多種度量來選擇路由,通過一定的加權運算,將它們合並為單個的復合度量、再填入路由表中,作為尋徑的標准。通常所使用的度量有:路徑長度、可靠性、時延、帶寬、負載、通信成本等

5 新一代路由器

由於多媒體等應用在網路中的發展,以及ATM、快速乙太網等新技術的不斷採用,網路的帶寬與速率飛速提高,傳統的路由器已不能滿足人們對路由器的性能要求。因為傳統路由器的分組轉發的設計與實現均基於軟體,在轉發過程中對分組的處理要經過許多環節,轉發過程復雜,使得分組轉發的速率較慢。另外,由於路由器是網路互連的關鍵設備,是網路與其它網路進行通信的一個「關口」,對其安全性有很高的要求,因此路由器中各種附加的安全措施增加了CPU的負擔,這樣就使得路由器成為整個互聯網上的「瓶頸」。

傳統的路由器在轉發每一個分組時,都要進行一系列的復雜操作,包括路由查找、訪問控製表匹配、地址解析、優先順序管理以及其它的附加操作。這一系列的操作大大影響了路由器的性能與效率,降低了分組轉發速率和轉發的吞吐量,增加了CPU的負擔。而經過路由器的前後分組間的相關性很大,具有相同目的地址和源地址的分組往往連續到達,這為分組的快速轉發提供了實現的可能與依據。新一代路由器,如IP Switch、Tag Switch等,就是採用這一設計思想用硬體來實現快速轉發,大大提高了路由器的性能與效率。

新一代路由器使用轉發緩存來簡化分組的轉發操作。在快速轉發過程中,只需對一組具有相同目的地址和源地址的分組的前幾個分組進行傳統的路由轉發處理,並把成功轉發的分組的目的地址、源地址和下一網關地址(下一路由器地址)放人轉發緩存中。當其後的分組要進行轉發時,茵先查看轉發緩存,如果該分組的目的地址和源地址與轉發緩存中的匹配,則直接根據轉發緩存中的下一網關地址進行轉發,而無須經過傳統的復雜操作,大大減輕了路由器的負擔,達到了提高路由器吞吐量的目標。

------------
集線器,英文名又稱Hub,在OSI模型中屬於數據鏈路層。價格便宜是它最大的優勢,但由於集線器屬於共享型設備,導致了在繁重的網路中,效率變得十分低下,所以我們在中、大型的網路中看不到集線器的身影。如今的集線器普遍採用全雙工模式,市場上常見的集線器傳輸速率普遍都為100Mbps。接下來我們了解一下集線器的幾個概念:共享型

集線器最大的特點就是採用共享型模式,就是指在有一個埠在向另一個埠發送數據時,其他埠就處於「等待」狀態。為什麼會「等待」呢?舉個例子來說,其實在單位時間內A向B發送數據包時,A是發送給B、C、D三個埠的(該現象即緊接下文介紹的IP廣播),但是只有B接收,其他的埠在第一單位時間判斷不是自己需要的數據後將不會再去接收A發送來的數據。直到A再次發送IP廣播,在A再次發送IP廣播之前的單位時間內,C,D是閑置的,或者CD之間可以傳輸數據。如圖1,我們可以理解為集線器內部只有一條通道(即公共通道),然後在公共通道下方就連接著所有埠。

IP廣播

所謂IP廣播(也稱:群發),是指集線器在發送數據給下層設備時,不分原數據來自何處,將所得數據發給每一個埠,如果其中有埠需要來源的數據,就會處於接收狀態,而不需要的埠就處於拒絕狀態。舉個例子來說:在網內時,當客戶端A發送數據包給客戶端B時,集線器便將來自A的數據包群發給每一個埠,此時B就處於接收狀態,其它埠則處於拒絕狀態;在網外也如此,當客戶端A發送域名「www.163.com」時,通過集線器,然後經過DNS域名解析把IP地址(202.108.36.172)發回給集線器。此時,集線器便群發給所有接入的埠,需要此地址的機器便處於接收狀態(客戶端A處於接收狀態),不需要則處於拒絕狀態。

單位時間

這應該是最簡單的一個名詞了,也可以理解為Hub的工作頻率,比如工作頻率為33MHz的Hub,那麼在單位時間內Hub能做什麼事呢?上面在解釋共享型的時候已經舉了個例子,但是有一點在這需要解釋的是,比如我們有的時候會看到A在向B發送數據的「同時」,C也在向D傳送數據,這看起來似乎有點矛盾,也確實是這樣,那為什麼會看起來2者同時在進行呢?因為A在第一個單位時間內發送數據給B的時候,由於廣播的原因,B、C、D在第一個單位時間內會同時接受廣播,但是C,D會從第2個單位時間開始拒絕接收A發來的數據,因為C和D已經判斷出這些數據不是他們需要的數據。而且在第2個單位時間的時候C也發送一個數據廣播,A,B,D都接受,但是只有D會接收這些數據。這些操作只用2到3個單位時間,但是我們卻很難察覺到,感覺上就是在同時「進行」一樣。
-----
交換」和「交換機」最早起源於電話通訊系統(PSTN)。我們以前經常在電影或電視中看到一些老的影片時常看到有人在電話機旁狂搖幾下(注意不是撥號),然後就說:跟我接XXX,話務接線員接到要求後就會把相應端線頭插在要接的端子上,即可通話。其實這就是最原始的電話交換機系統,只不過它是一種人工電話交換系統,不是自動的,也不是我們今天要談的程式控制交換機,但是我們現在要講的程式控制交換機也就是在這個電話交換機技術上發展而來的。
自1876年美國貝爾發明電話以來,隨著社會需求的日益增長和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電話交換技術處於迅速的變革和發展之中。其歷程可分為三個階段:人工交換、機電交換和電子交換。
早在1878年就出現了人工交換機,它是藉助話務員進行話務接續,顯然其效率是很低的。15年後步進制的交換機問世,它標志著交換技術從人工時代邁入機電交換時代。這種交換機屬於「直接控制」方式,即用戶可以通過話機撥號脈沖直接控制步進接續器做升降和旋轉動作。從而自動完成用戶間的接續。這種交換機雖然實現了自動接續,但存在著速度慢、效率低、雜音大與機械磨損嚴重等缺點。
直到1938年發明了縱橫制(cross bar)交換機才部分解決了上述問題,相對於步進制交換機,它有兩方面重要改進:1.利用繼電器控制的壓接觸接線陣列代替大幅度動作的步進接線器,從而減少了磨損和雜音,提高了可靠性和接續速度;2.由直接控制過渡到間接控制方式,這樣用戶的撥號脈沖不在直接控制接線器動作,而先由記發器接收,存儲,然後通過標志器驅動接線器,以完成用戶間接續。這種間接控制方式將控制部分與話路部分分開,提高了靈活性和控制效率,加快了速度。由於縱橫制交換機具有一系列優點,因而它在電話交換發展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直到現在,世界上相當多的國家和我國少數地區的公用電話通信網仍在使用縱橫交換機
隨著半導體器件和計算機技術的誕生與迅速發展,猛烈地沖擊著傳統的機電式交換結構,使之走向電子化。美國貝爾公司經過艱苦努力於1965年生產了世界上第一台商用存儲程序控制的電子交換機(No.1 ESS),這一成果標志著電話交換機從機電時代躍入電子時代,使交換技術發生時代的變革。由於電子交換機具有體積小、速度快、便於提供有效而可靠的服務等優點,引起世界各國的極大興趣。在發展過程中相繼研製出各種類型的電子交換機。

二、交換機的分類
就控制方式而論,主要分兩大類:
1、布線邏輯控制(WLC,Wired Logic Control)它是通過布線方式實現交換機的邏輯控制功能,通常這種交換機仍使用機電接線器而將控制部分更新成電子器件,因此稱它為布控半電子式交換機,這種交換機相對於機電交換機來說,雖然在器件與技術上向電子化邁進了一大步,但它基本上繼承與保留了縱橫制交換機布控方式的弊端,體積大,業務與維護功能低,缺乏靈活性,因此它只是機電式向電子式演變歷程中的過度性產物。
2、存儲程序控制(SPC,Stored Program Control)它是將用戶的信息和交換機的控制,維護管理功能預先變成程序存儲到計算機的存儲器內。當交換機工作時,控制部分自動監測用戶的狀態變化和所撥號碼,並根據要求執行程序,從而完成各種交換功能。通常這種交換機屬於全電子型,採用程序控制方式,因此稱為存儲程序控制交換機,或簡稱為程式控制交換機。

程式控制交換機按用途可分為市話,長話和用戶交換機;
按接續方式可分為空分和時分交換機。
程式控制交換機按信息傳送方式可分為:模擬交換機和數字交換機。
由於程式控制空分交換機的接續網路(或交換網路)採用空分接線器(或交叉點開關陣列),且在話路部分中一般傳送和交換的是模擬話音信號,因而習慣稱為程式控制模擬交換機,這種交換機不需進行話音的模數轉換(編解碼),用戶電路簡單,因而成本低,目前主要用作小容量模擬用戶交換機。
程式控制時分交換機一般在話路部分中傳送和交換的是模擬話音信號,因而習慣稱為程式控制數字交換機,隨著數字通信與脈沖編碼調制(PCM)技術的迅速發展和廣泛應用,世界各先進國家自60年代開始以極大的熱情競相研製數字程式控制交換機,經過艱苦的努力,法國首先於1970年在拉尼翁(Lanion)成功開通了世界上第一個程式控制數字交換系統E10,它標志著交換技術從傳統的模擬交換進入數字交換時代。由於程式控制數字交換技術的先進性和設備的經濟性,使電話交換跨上了一個新的台階,而且對開通非話業務,實現綜合業務數字交換奠定了基礎,因而成為交換技術的主要發展方向,隨著微處理器技術和專用集成電路的飛速發展,程式控制數字交換的優越性愈加明顯的展現出來。目前所生產的中大容量的程式控制交換機全部為數字式的。
90年代後,我國逐漸出現了一批自行研製的大中型容量的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數字程式控制局用交換機,典型的如深圳華為公司的C&C08系列、西安大唐的SP30系列、深圳中興的ZXJ系列等等,這些交換機的出現,表明在窄帶交換機領域,我們國家的研發技術已經達到了世界水平。隨著時代的發展,目前的交換機系統逐漸融合ATM、無線通信、接入網技術、HDSL、ASDL、視頻會議等先進技術。可以想像,今後的交換機系統,將不僅僅是語音傳輸系統,而是一個包含聲音、文字、圖象的高比特寬頻傳輸系統,並深入到千家萬戶之中。IP電話就是其應用一例。世界上傳統交換機廠商目前正努力研製,並通過與計算機廠商的合作和交流,來達到這一目的。

三、交換機的現在與將來——程式控制交換機的特點與技術動向
程式控制數字交換機是現代數字通信技術、計算機技術與大規模集成電路(LSI)有機結合的

閱讀全文

與PT53中伺服器是什麼器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12864液晶與單片機的連接 瀏覽:23
伺服器上的bmc是什麼 瀏覽:627
伺服器怎麼測量網路延遲 瀏覽:601
打掃衛生解壓視頻vlog 瀏覽:271
半封閉活塞製冷壓縮機 瀏覽:397
如何刪除存檔的文件夾 瀏覽:833
基於單片機的參考文獻 瀏覽:913
壓縮空氣管道安全 瀏覽:768
哪個英語app比較好 瀏覽:217
進貨app怎麼樣 瀏覽:517
c語言編譯軟體免費嗎 瀏覽:250
怎麼把appstotre改成中文 瀏覽:441
html如何連接伺服器 瀏覽:572
linux下如何創建文件 瀏覽:699
三洋空調壓縮機參數 瀏覽:201
加密貓背後的故事 瀏覽:253
陝西不聽命令 瀏覽:368
怎麼把皮皮蝦app表情弄到微信 瀏覽:291
安卓編譯springboot 瀏覽:397
手機壁紙文件夾背景 瀏覽: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