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cpu溫度過高(80度)會造成的危害會有多重呢!
不同頻率的CPU都是以一定的額定功率工作的,因此正常的工作下就勢必會產生熱量,然而為了便於理解,在CPU發熱方面大家甚至可以把它想像成一個電熱絲,而對體積很小的CPU來說,如果散熱不好,在局部的熱量積累就很可能產生很高的溫度,從而對CPU造成危害。這里需要說明的是,一定溫度內的高熱並不會直接損壞CPU,而是因高熱所導致的「電子遷移現象」會破壞了CPU內部的晶元組織體系;而過高的電壓卻有可能將一些PN結和邏輯門電路擊穿造成CPU永久性的損壞。理論上說「電子遷移現象」是絕對的過程,然而它發展速度的快慢就是程度的問題了,如果能保證CPU內部的核心溫度低於80℃,這樣就不會減緩電子遷移這一物理現象的發生。再快速的電子遷移過程也不會立即毀掉你的CPU,而是一個「慢性」的過程,這個過程的最終結果就是縮短CPU的壽命。
什麼是電子遷移現象呢?「電子遷移」是50年代在微電子科學領域發現的一種從屬現象,指因電子的流動所導致的金屬原子移動的現象。因為此時流動的「物體」已經包括了金屬原子,所以也有人稱之為「金屬遷移」。在電流密度很高的導體上,電子的流動會產生不小的動量,這種動量作用在金屬原子上時,就可能使一些金屬原子脫離金屬表面到處流竄,結果就會導致原本光滑的金屬導線的表面變得凹凸不平,造成永久性的損害。這種損害是個逐漸積累的過程,當這種「凹凸不平」多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會造成CPU內部導線的斷路與短路,而最終使得CPU報廢。溫度越高,電子流動所產生的作用就越大,其徹底破壞CPU內一條通路的時間就越少,即CPU的壽命也就越短,這也就是高溫會縮短CPU壽命的本質原因。
『貳』 cpu溫度多高才安全90度會燒壞嗎
cpu溫度在85度以下都是安全的,90度也不會燒壞。
1、 一般來講 CPU 溫度控制在升溫 30 度范圍內是比較正常的,什麼是升溫 30 度呢,其實很簡單,比如現在室溫是 25 度,那麼升溫 30 度就是 55 度了,也就是說在室溫 25 度時將 CPU 溫度控制在 55 度之內是最理想的狀況。
台式機的 CPU 正常溫度一般在 35-70 度之間,筆記本的正常溫度一般在 40-80 度之間。
2、一般CPU在九十度左右會關機,這時CPU已接近過熱會影響壽命,不過CPU只要自己能停機就不會損壞。
(2)伺服器溫度過高有什麼危險擴展閱讀
隨著電腦的更新換代,原來只有伺服器才能用的雙核,四核已經進入普通家庭用戶了,CPU數量從1核,2核,3核到8核,運行速度越來越快,CPU的溫度越來越高,電腦出現問題的時候也越來越多,cpu溫度多少正常,才不會導致出現電腦藍屏重新啟動呢?有些說是60,有些說是70,到底多高cpu溫度不會死機呢?
CPU保證在溫升20到30度的范圍內一般是穩定的。也就是說,cpu的耐受溫度為60度,按夏天最高35度來計算,cpu溫度應該為55度,不能超過65度。當然按此類推,如果你的環境溫度是20度,cpu最好就不要超過50度。溫度當然是越低越好。不管你超頻到什麼程度,都不要使你的cpu高過環境溫度30度以上。 因為CPU長時間工作在高溫度下,容易縮短使用時間,而且可能導致直接掛掉。所以不要在BIOS里把CPU溫度調到65度,一般60度就可以了。
多數現存的程序從主板上的Super I/O晶元讀取溫度,電壓以及轉速信息,通過晶元生產廠家提供的公式進行轉換,然後顯示給用戶。所有人都承認通過這種途徑測量的電壓從來不是精準的。
測量電壓可以用萬用表這樣簡單和直接的辦法,可是CPU溫度怎麼辦?很多人想知道關於CPU溫度,他們主板上的感測器有多精確。以我個人的經驗,我只能說「這些感測器很一般」。他們只能達到幫助判斷CPU是否過熱的程度。
廠家進行溫度監測的方式造成了這個精確性問題。有些主板使用一個安置在CPU插座內部的測溫二極體。這個二極體要直接接觸CPU底部來達到測溫的目的 ---- 這也許是最不準確的測溫方式了。
好在這種拙劣的方式不再常用(實際上基本沒有了)。這是因為絕大多數現代P4/Athlon64開始使用現代CPU內部安置的溫度二極體,這種方式相對精準得多了,可是仍然有一些因素干擾信息的精確讀取。
這些因素包括信號在到達Super I/O晶元被采樣前必須通過的那些電路和部件。另外一個因素就是感測器所處的位置。在一個CPU核心上有若幹部位產生熱量,有些部位會比另一些部位產生更多的熱。如果我們把一個感測器安置在CPU核心一個並不產生大量熱的位置的話,這樣我們測到到的溫度會和把感測器安置在CPU核心最熱的部分完全不同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cpu溫度
『叄』 我的伺服器,內存溫度達到98度,不會有問題吧 平時溫度也在80度左右呢
會有問題,內存隨時會因為溫度過高而燒掉。您的伺服器是什麼時候入手的,現在的伺服器基本上都是前進風,後出風散熱。所以請您注意下您機櫃後面的空間,保持伺服器良好的散熱。如果您的伺服器是前進風上出風散熱,就請您保持好伺服器之間的安裝距離。上散熱伺服器建議您安裝的時候2台機器之間最少保持1U的距離
『肆』 電腦CPU溫度高過多少度會有危險
CPU溫度高低不只是跟風扇,機箱內溫度和室溫都有關。機箱內溫度較室溫高3-11度正常,過高則因為機箱散熱不好。CPU溫度較機箱溫度應不高於19度,較室溫高應在8-21度之間.
一般CPU工作可以在25-75度,閑時40--50度,
較忙時50--65度,全速工作時65--78度,過高會重新啟動或死機,60度的溫度就有些高,溫度在50度以下比較合適
『伍』 伺服器能承受環境溫度的上限和下限各是多少
伺服器最低最好保證0度以上,0度以下容易造成無限重啟、死機,測試北京最低時候零下十幾度也可以工作(新機好一些),嚴重低溫穩定性誰都沒法保證,反之高溫也一樣,超過60度沒人能保證能正常使用,室溫60度,伺服器核心溫度就容易超過90度,很危險,隨時燒掉
『陸』 持續的高溫天氣會對機房產生怎樣的影響
一般說來,數據中心設備運行時的最佳溫度為22度,上下浮動不能超過2度;空氣的相對濕度為45%—65%。如果超過正常溫度和濕度,設備運行時發生障礙的機率就會大大增加。在潮熱、高溫的條件下,設備的性能和運轉不可避免地會受到影響,數據遭到破壞或丟失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據統計,在基準溫度情況下,溫度每升高10℃計算機的可靠性就下降25%。西信中心的IDC專家認為在持續高熱的狀況下,數據中心有可能因為如下幾個原因導致問題的出現:
1.設計之初設計的製冷量已經滿足不了發展的需要,負載不斷增加,而製冷量卻沒有變,因此機房內溫度偏高,環境溫度高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機房內設備將突破承受的極限,於是熱點不斷出現,最終導致宕機。
2.製冷設備可能會因為環境高溫的原因,導致自身系統發熱量過大,出現超負荷運轉,進而導致故障的發生,嚴重時可能導致整個數據中心的癱瘓。
3.高熱的天氣給市電供電系統造成了巨大的壓力,可能會出現突發性斷電的情況。同時,UPS配置的閥控式鉛酸免維護蓄電池在高溫情況下壽命也會急劇下降。若是數據中心未能及時加以妥善應對,後果不堪設想。
為確保企業數據中心的伺服器、存儲等設備能夠在高溫環境正常運行,降低額外的維護和基礎設施成本,同時降低總體能耗,使用先進的製冷設備是一個必然的選擇。目前西部信息中心也是國內採用先進的2種不同空調製冷方式的少數專用IDC機房之一,其分別規劃了三套獨立空調系統:
1.VRV空調系統:用於管理用房和10KV高配室,總製冷量約388KW。
2.冷凍水空調系統:用於IDC機房及電力電池區製冷,配置了3台1250冷噸的中央空調冷水機組、10台大功率水泵、2台板式換熱水,按雙管水路冗餘配置總製冷量約13185KW。中央空調冷凍水系統(機組品牌:特靈,水泵品牌:格蘭富)屋頂配置閉式冷卻塔集中制備冷卻水;冷卻水進入樓層空調機房,與專用空調配套的水冷冷凝器進行熱交換從而冷卻冷媒;被冷卻後的冷媒進入IDC機房內的恆溫恆濕空調機組,再冷卻機房內的空氣溫度
3.閉式冷卻塔水冷空調系統(風冷空調系統):僅用於IDC機房製冷,配置了8台300冷噸的閉式冷卻塔,總製冷量約12000KW。閉式冷卻塔水冷空調系統(機組品牌:荏原;板式交換器品牌:APV) IDC機房採用恆溫恆濕專用空調機組,氣流組織形式為下送風、上回風。
藉助該系統組合不僅具備高散熱能力和可靠性等優勢,還使得方案中的伺服器、存儲和網路設備允許用戶在更高溫度條件下安全、穩定的運行,避免因高溫宕機「罷工」。
『柒』 IT機房溫度過高會影響什麼配件
機房需要一個恆溫恆濕的環境,溫度過高會造成伺服器、交換機等設備工作不穩定、反應慢或死機,就像你的筆記本電腦如果散熱不好就會死機。濕度也要有要求,一般是在50%左右A類標准,如果機房內過於乾燥就會容易產生靜電,影響伺服器設備的工作性能,切導致火災等。希望能幫到你
『捌』 伺服器機房濕度過低或過高各有什麼危險
如果計算機機房室內濕度過高,就會在計算機元件上形成凝結的水滴,因此導致設備壽命變短。其次,濕度過高會導致冷卻系統表面形成水滴,這會使冷卻設備的效率降低,最終導致成本增加。 傳統測量數據中心濕度的方法是相對濕度法,相對濕度是指一定溫度下,以當前空氣中含水量與空氣中最大含水量的百分比作為空氣濕度的量度指標。冷卻和空氣調節工程部(ASHRAE)認為電腦設備所在空間的相對濕度最好在40%-55%的范圍內。 同時,如果濕度過低,數據中心可能會出現靜電現象(ESD)。這種情況會導致電力設備突然斷電,嚴重時甚至可能損壞設備。這一情況幾年前曾發生過。一個系統管理員身上帶有靜電時碰觸了一個設備,結果導致一台伺服器的內部熱感測器斷電。為了避免類似事件再次發生,Henderson的技術小組在數據中心安裝了一台濕度調節器。數據中心的最佳濕度是40%。如果低於這一標准,就有可能導致靜電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