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簡述Web 伺服器架構。
用戶使用通用的Web瀏覽器,通過接入網路(網站的接入則是互聯網)連接到Web伺服器上。用戶發出請求,伺服器根據請求的URL的地址連接,找到對應的網頁文件,發送給用戶,兩者對話的「官方語言」是Http。 網頁文件是用文本描述的,HTML/Xml格式,在用戶瀏覽器中有個解釋器,把這些文本描述的頁面恢復成圖文並茂、有聲有影的可視頁面。
⑵ web構架和Web框架是一個意思嗎
web 框架通常是指web 的 ui 框架,具體講是一個與業務無關的純前端ui庫、如 vue、react。一個框架可能用於多個 項目。
web 架構通常是 與業務強相關了,web 的 UI框架只是架構中的一個小點。除了 web 的 ui框架。 還有性能測試、單元測試、cdn、分包、代碼文件夾層級劃分等一系列的技術。不單單是考慮 ui 框架了
⑶ web開發是b/s還是c/s結構
在應用開發上來講分為B/S和C/S兩種模式,B/S模式是指基於瀏覽器(Browser)伺服器(Server)形式的應用,也就是web開發。C/S模式就是指基於客戶端(Client)服務端(Server)形式的應用開發,比如我們常用的電腦桌面應用。而web開發全部都是B/S模式的。所以基於web的開發都是B/S模式的
⑷ 游戲伺服器架構和web伺服器架構的區別
web伺服器,是專門用來做web應用的,直接面對web編程,框架一般指的是做這個系統用到的一些基礎的技術結構 比如java中的ssh就是框架. 架構也有指框架的, 也有指整個項目的設計結構, 比如伺服器的結構, 關聯等等. 舉幾個例子,比如獨立的文件伺服器一般都算到架構里. 集群負載均衡一般都說是架構. spri。
⑸ web前端和後端是不是指B/S架構
可以這么說。bs架構就是:B=瀏覽器,S伺服器。
關於前端和後端的解釋(針對於工作崗位)
前端 在大部分企業就是做瀏覽器端展現相關的工作,會用到html,css,js,ps,ai等等,總之就是和界面相關的東西。
而「後端」的主要工作室程序開發、數據處理了,比如:php,asp,mysql,mssql。主要實現功能上的東西,如用戶登錄驗證、圖片上傳處理,等等。
⑹ www採用什麼體系結構目前的web伺服器提供哪些功能
目前常用的Web伺服器有IIS和Apache等;其中IIS可能是最容易懂的。Web伺服器嘛主要就提供網站服務功能了哈,如用戶登陸、在線支付、等等。採用的B/S架構。
⑺ Web應用框架的架構
基於請求的框架較早出現,它用以描述一個web應用程序結構的概念和傳統的靜態Internet站點一樣,是將其機制擴展到動態內容的延伸。對一個提供HTML和圖片等靜態內容的網站,網路另一端的瀏覽器發出以URI形式指定的資源的請求,Web伺服器解讀請求,檢查該資源是否存在於本地,如果是則返回該靜態內容,否則通知瀏覽器沒有找到。Web應用升級到動態內容領域後,這個模型只需要做一點修改。那就是web伺服器收到一個URL請求(相較於靜態情況下的資源,動態情況下更接近於對一種服務的請求和調用)後,判斷該請求的類型,如果是靜態資源,則照上面所述處理;如果是動態內容,則通過某種機制(CGI、調用常駐內存的模塊、遞送給另一個進程如Java容器)運行該動態內容對應的程序,最後由程序給出響應,返回瀏覽器。在這樣一個直接與web底層機制交流的模型中,伺服器端程序要收集客戶端籍get或post方式提交的數據,轉換,校驗,然後以這些數據作為輸入運行業務邏輯後生成動態的內容(包括HTML、JavaScript、CSS、圖片等)。
基於組件的框架採取了另一種思路,它把長久以來軟體開發應用的組件思想引入到web開發。伺服器返回的原本文檔形式的網頁被視為由一個個可獨立工作、重復使用的組件構成。每個組件都能接受用戶的輸入,負責自己的顯示。上面提到的伺服器端程序所做的數據收集、轉換、校驗的工作都被下放給各個組件。現代web框架基本上都採用了模型、視圖、控制器相分離的MVC架構,基於請求和基於組件兩種類型大都會有一個控制器將用戶的請求分派給負責業務邏輯的模型,運算的結果再以某個視圖表現出來,所以兩大分類框架的區別主要在視圖部分,基於請求的框架仍然把視圖也就是網頁看作是一個文檔整體,程序員要用HTML、Javascript和CSS這些底層的代碼來寫「文檔」,而基於組件的框架則把視圖看作由積木一樣的構件拼成,積木的顯示不用程序員操心(當然它們也是由另一些程序員開發出來的),只要設置好它綁定的數據和調整它的屬性,把他們大大從編寫HTML、Javascript和CSS這些界面的工作中解放出來。 基於請求的和基於組件的兩種框架各有優劣。雖然一眼看上去後者有很大的吸引力,普通的web開發人員只要使用專門的公司或開源組織提供的組件就可以輕松開發出好用漂亮的界面,但是有幾種因素綜合起來不利於這種理想中的方案。要編寫一個沒有潛在問題的、跨瀏覽器的、顯示美觀並且有足夠靈活性可以調整的伺服器端組件是需要高水平的技能、豐富的經驗和較多時間的,即使付出這些成本,也不能完全避免使用者失望的情況。
綜合來看,基於請求的框架要程序員自己動手的地方比較多,但也因此可以更精細地控制HTML、CSS和Javascript這些最終決定應用程序界面的代碼,特別是如果要在界面上有創新,嘗試新的視覺效果和用戶操作,必然選擇基於請求的框架。基於組件的框架可以提高開發界面的效率,前提是選用的組件質量優秀。
⑻ web伺服器在b/s中屬於哪一層應用伺服器屬於哪一層謝謝!!!
web伺服器在b/s中屬於s層,也就是服務層,應用伺服器也是在s層。b/s只是最簡單的一種網路服務架構,復雜些的架構會有多層,在多層架構下,web伺服器是最上層,應用伺服器在它的下面。
⑼ 簡述WEB系統的架構原理
這個話題太大了。
一般來說,WEB系統,主要是指後端,前端就是各種瀏覽器了。
那麼簡單來講,只要是能與瀏覽器通過網路交互的系統,都可以算是WEB系統。最簡潔的就是用NODEJS寫一個echo,就是客戶端發什麼內容,就回什麼內容。
而在實際應用中,WEB系統的架構,一般有這么幾個部分:負載均衡、授權驗證(可選)、靜態內容服務、動態內容服務(業務邏輯)、資料庫、運維後台。
1)負載均衡是為了改善用戶體驗、充分利用伺服器資源,主要功能是將新的請求轉發到不那麼忙的伺服器進行處理。
2)授權驗證,是在對瀏覽器發起的請求進行授權校驗,如果不是合法的請求,就予以拒絕或者重定向至登錄頁面。
3)靜態內容服務,是指圖片、CSS等不會根據不同用戶而變化的靜態內容,將其直接返回給用戶。因為不需要進行邏輯判斷,性能主要取決於I/O讀寫,響應可以非常快。超大型網站,也會把一部分動態內容,例如對訪問量大的新聞頁,做靜態處理,以提升響應速度。靜態內容服務的典型是CDN。
4)動態內容服務,是根據用戶請求的不同,而進行響應的業務邏輯處理。比如對用戶數據的CRUD(增刪查改)。這是絕大多數WEB系統的核心所在,一般會調用資料庫和數據緩存。具體實現會根據業務需要而變化,也可以變得非常復雜。
5)資料庫,是數據所在,既有經典的關系型傳統資料庫系統,也有為了提升訪問性能、減輕的內存資料庫。
6)運維後台,是為了方便監控運行狀態、升級維護系統,不直接參與對外服務。
先寫這么多吧。有具體的問題了,可以再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