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配置全世界最小的 MySQL 伺服器
首先我們先解壓Mysql的安裝包,建議解壓到 /usr/local/src 目錄中方便管理
# tar xf mysql-5.6.16.tar.gz
# cd mysql-5.6.16
然後我們執行以下指令對源碼包進行預處理:
cmake \
-DCMAKE_INSTALL_PREFIX=/usr/local/mysql \
-DMYSQL_DATADIR=/usr/local/mysql/data \
-DSYSCONFDIR=/etc \
-DWITH_MYISAM_STORAGE_ENGINE=1 \
-DWITH_INNOBASE_STORAGE_ENGINE=1 \
-DWITH_MEMORY_STORAGE_ENGINE=1 \
-DWITH_READLINE=1 \
-DMYSQL_UNIX_ADDR=/var/lib/mysql/mysql.sock \
-DMYSQL_TCP_PORT=3306 \
-DENABLED_LOCAL_INFILE=1 \
-DWITH_PARTITION_STORAGE_ENGINE=1 \
-DEXTRA_CHARSETS=all \
-DDEFAULT_CHARSET=utf8 \
-DDEFAULT_COLLATION=utf8_general_ci
配置中指定了安裝路徑、資料庫路徑、配置文件路徑等參數。等配置結束後可以使用 echo $? 查看返回值確定是否配置成功。我在編譯時便遇到了一個名為 ncurses-devel 的依賴包沒有安裝,具體信息請閱讀錯誤提示。等我用yum源安裝好後發現無法繼續cmake了,只好刪除後重新解壓源碼包才配置成功的。好了 一切沒問題了就開始 make && make install 吧!
# make && make install
由於源碼包比較大,解壓後我統計了下,竟然291M,天啊這可得慢慢等待了。我花費了一個多小時才編譯完成的,也是夠慢了。
編譯安裝完成後會生成 /usr/local/mysql 這樣一個文件夾,如果選用了直接解壓二進制包,就把它解壓到 /usr/local 中。我們進入這個文件夾中看看
bin 這個目錄存放著mysql的伺服器和客戶機程序,我們應該添加到環境變數
data 這個文件夾就是資料庫目錄
include 這里存放著mysql開發用的函數頭文件,可以被其他源碼包編譯時依賴
lib Mysql運行需要的運行庫
scripts Mysql初始化資料庫的腳本,更改資料庫目錄後也需要進行初始化
man Mysql是使用手冊,需要讓man命令識別這個路徑才能使用
support-files 其中存放著Mysql的配置文件模板和服務控制腳本等文件
Mysql的配置文件為 /etc/my.cnf ,資料庫目錄為 /usr/local/mysql/data
接下來就開始部署這些文件,然後讓Mysql啟動起來吧!首先建立mysql用戶和組,並不創建家目錄,不允許登陸系統
# groupadd mysql
# useradd -M -s /sbin/nologin -g mysql mysql
設置mysql安裝目錄的屬主和屬組
# chown -R mysql:mysql /usr/local/mysql/
給資料庫目錄可讀可寫的許可權
# chmod 777 -R /usr/local/mysql/data/
復制配置文件和服務控制腳本到相應位置
# cp /usr/local/mysql/support-files/my-default.cnf /etc/my.cnf
# cp /usr/local/mysql/support-files/mysql.server /etc/init.d/mysqld
編輯配置文件 /etc/mysql.cnf,添加:
basedir = /usr/local/mysql
datadir = /usr/local/mysql/data
指定安裝目錄和資料庫目錄就可以了,其他參數先不用管。如圖一所示
接下來就可以初始化資料庫了
# cd /usr/local/mysql
# scripts/mysql_install_db --user=mysql
結果如圖二所示就代表成功了,可以用 echo $? 查看返回值
現在就可以啟動Mysql資料庫服務了 它的啟動命令是 mysqld
# service mysqld start
然後出現大寫的 " SUCCESS "就代表啟動成功了,然後用netstat看看它監聽的埠吧!
# netstat -anpt | grep mysqld
我們發現它默認監聽在 TCP 的" 3306 "埠
我們可以用它自帶的 mysql 命令連接進去看看
用 -u 指定用戶名 -h 指定主機 -p 來輸入密碼
# /usr/local/mysql/bin/mysql -u root -h localhost -p
這個root用戶可不是系統登陸的root用戶,而是mysql伺服器中的一個默認用戶。由於我們還沒有給root用戶設置密碼,直接回車就可以進如了,如果出現一個" mysql > "就代表成功了。輸入" exit "命令退出。
總使用絕對路徑來執行mysql命令也不是辦法,我們把它的環境變數配置下吧
# echo 'export PATH=$PATH:/usr/local/mysql/bin' > /etc/profile.d/mysql.sh
# source /etc/profile.d/mysql.sh
好啦,看看是不是能直接執行mysql命令了呢
接下來就分析一下my.cnf這個配置文件的各參數意義
basedir mysql的安裝目錄
datadir 資料庫目錄
port 指定服務埠,默認3306 埠
server_id pid文件路徑
socket 套接字
skip-locking 可避免mysql的外部鎖定,降低系統出錯幾率
skip-name-resolve 禁止mysql對外部連接進行DNS解析,可節約時間
key_buffer_size 設置索引緩存區大小,合理調節這個數值可以獲得更好的索引處理性能,過度調大反而降低性能。參數沒有可以自己添加
sort_buffer_size 設置排序緩存區的大小 (每個連接獨占)
read_buffer_size 設置查詢操作緩存區的大小 (每個連接獨占)
join_buffer_size 設置聯合查詢操作緩存區的大小 (每個連接獨占)
max_connections 設置伺服器最大連接進程數
mysql的root用戶沒有密碼是非常不安全的,接下來我們為它配置一個密碼。注意 要給root用戶添加密碼是需要啟動服務的,請確保你的Mysqld服務處於運行狀態
# mysqladmin -u root password "himysql"
如果已經設置了密碼,想去修改 就要在命令上添加 -p 參數,-p 參數是用來提醒輸入密碼的,就和mysql命令一樣
# mysqladmin -u root password "himysql" -p
接下來輸入舊密碼就可以更改新密碼了,再試一試,登陸mysql伺服器是不是需要使用密碼了呢?
如果是在本機登陸mysql伺服器 -h 選項是可以省略的,如果使用root登陸,連-u 參數都可以省略,如果沒有密碼登錄,連 -p 都是可以省略的,比如你第一次啟動服務,直接mysql就可以連接上去了
這個mysqladmin是Mysql伺服器的管理程序,可用於執行檢察配置文件、檢查服務狀態、關閉伺服器、創建資料庫以及刪除資料庫等的系統管理操作。其格式如下:
mysqladmin 選項 參數 . . .
create db_name 創建一個名為db_name的新資料庫
debug 將debug信息寫入錯誤日誌
drop db_name 刪除一個名為db_name的資料庫
extended-status 顯示伺服器狀態變數和他們的值
flush-hosts 刷新緩存中的所有信息
flush-logs 刷新所有日誌信息
flush-privileges 重新載入授權表
flush-status 清除狀態變數
flush-tables 刷新所有的表
flush-threads 刷新線程的緩存
ping 顯示伺服器運行狀態
processlist 正在運行伺服器線程的列表
password new_password 更改密碼
shutdown 關閉伺服器
start-slave 在從伺服器上啟動同步
stop-slave 在從伺服器上關閉同步
-u root 指定用戶
-h localhost 指定連接的主機
-p 指定需要輸入密碼
其中一些概念不懂沒關系,先眼熟就行了,在後面的學習中將會慢慢了解
當我們用mysql命令登陸到伺服器後,出現的" mysql > "我們應該怎麼操作呢?
在 mysql > 提示符下可以使用SQL語言或命令對資料庫進行管理,每條SQL語句都以 " ; " 結束,且不區分大小寫。用戶可以通過上下鍵調出曾經輸入過的命令。
對資料庫的操作不外乎增刪查改,下面就看看一些很簡單的命令吧!
show databases; 查看當前存在的資料庫
use 資料庫名稱; 使用指定的資料庫
show tables; 查看指定資料庫有哪些表
create database 資料庫名稱; 創建新資料庫
drop 資料庫名稱; 刪除資料庫
編譯安裝Mysql伺服器到此也已經差不多了,除了編譯時間長了些,按照步驟一步一步下來還是蠻簡單的。如果想知道Mysql資料庫的更多操作請看下一章:Mysql資料庫的管理與備份恢復。一定要動手做一做哦!Enjoy Your Time !o(^▽^)o
㈡ 怎麼配置全世界最小的 MySQL 伺服器
設置mysql資料庫遠程連接:
Windows系統
1、 停止mysql的服務。
2、 進入命令窗口,然後進入MySQL的安裝目錄,比如我的安裝目錄是c:\mysql,進入c:\mysql\bin
3、 進入mysql資料庫伺服器
c:\mysql\bin>mysql –u root –p hkgt123
4、 選中資料庫mysql :use mysql
5、 查詢mysql資料庫中的用戶:
Select host,user,password from mysql;
6、 授權給root用戶可以從任何主機使用密碼為』hkgt123』登錄MYSQL資料庫:
GRANT ALL PRIVILEGES ON *.* TO root@』%』 IDENTIFIED BY 『hkgt123』 WITH GRANT OPTION;
7、 提交:commit;
8、 刷新許可權:flush privileges;
㈢ 根伺服器建設很復雜么該怎麼做
根伺服器建設還是特別復雜的,需要大規模機房和主幹網路。回答這個問題要從IPV4根伺服器DNS協議(域名解析協議)說起。
中國主導「雪人計劃」於2016年在全球16個國家完成25台IPV6根伺服器架設,事實上形成了13台原有IPV4根伺服器加25台IPV6根伺服器的新格局。中國,目前部署有4台伺服器,其中含有1台主根伺服器和3台輔根伺服器,這也打破了中國過去沒有根伺服器的格局。
㈣ ipv6普及後,大家的電腦可以做伺服器給全世界的人訪問嗎大家還會租阿里的伺服器嗎
如果你只是構建小型網站,訪問人數不是很多的話,家用台式機或者商用台式機就可以,如果你想做的網站訪問人數比較多,建議還是租用伺服器,伺服器會根據你的訪問級別和租用時間來做價格,有專業的機房存放,性能也比較穩定,適合商用網站。如果想讓全世界的人來訪問,你有自己的域名會好一些,畢竟域名比IP地址好記一些。
㈤ 如何架設一台eMule伺服器
第一篇:關於emule速度設置問題的說明
[color=blue]關於ADSL速度的問題,最近看到有不少朋友在討論關於在ADSL上eMule的速度問題。大家現在往往不知其所以然,一上來就限速,而且往往導致惡性循環,速度越限制越低,越低越限制,而且覺得最近又有很多朋友不是很了解adsl速度機理,在論壇上不管三七二十一,不分清紅皂白一個勁的在動員大家限速,往往誤導很多新人,在這里我覺得有必要說一下adsl速度機理,雖然老生常談,但是也請大家能夠看看,真正了解該如何設定速度,以期不至於誤入歧途,說得不對的地方也請大家指正,一起討論,以達到最佳效果。
對於ADSL的用戶,無論電信還是網通,我們大家的ADSL的標稱速度大都在512k到2M之間,那麼該如何理解這個標稱速度呢?
下面以512k寬頻為例子,說一下具體情況,1m和2m的大家同比換算。我們的電腦通過ADSL接入網路後,在下載時候一般都會出現一個下載速率顯示,上面顯示我們正在下載的速率。對512k而言一般為幾十KByte/s左右!(一般為50左右上下差不多)這個速度其實是通過換算關系得到的速度。下面就要提到這個眾人皆知的公式:
512K=512Kbps=512Kbits/s=64Kbytes/s
在這里大家要注意bit和byte的換算關系是8bit=1byte,bie叫做位,byte叫做位元組,大家一定要分清這兩個單位,簡稱都叫做b(分清這個單位也有助於一些朋友理解,為什麼我用bt下載速度顯示上千b而用em下載卻只有幾百b?為什相差如此之多 答案是速度並不相差,而是速度單位表示不一樣)。那麼這個64K的速度究竟代表什麼,往往現在大部分論壇裡面的朋友都會認為好了,我們計算得出的這個就是我們寬頻的理論速度極限,512k就是64k下載速度了,em下載速度只會比這個少不會比這個多。然後朋友們就開始自信滿滿的限速,心裡想因為我們有理論速度作為支持,不會錯!可是這個時候大家要注意了,往往就是這個理論速度會害了很多人,他背後的真正意思並不是如此簡單。
64k的理論值含義是"個人用戶所能獨享的最大下載帶寬」。在這里大家要注意"獨享」這兩個字的含義,我在後面要著重分析,我們在ADSL安裝的時候,大家也都看過申請表,上面的帶寬項目寫的是都是"不高於512K」,"不高於8M」等等,也就是說我們在正常的情況下饃以擁有最多不超過64K的專有帶寬。注意這里指的是"專有」這兩個字要引起重視。
事實上,我們目前的ADSL在isp終端是運行在ATM上面,ATM到chinanet邊緣路由器帶寬是155M,目前每一個邊緣路由器可以連接3000用戶,如果這些用戶同時上網,那每個用戶其實只有50kbit/s的帶寬,也就是7Kbytes/s,加上路由器衰減,那麼最終可能只有普通modem的速度了。當然以上只是假想的情況,畢竟3000人同時連在一台邊緣路由器上面幾乎是不可能的,電信也不會讓路由器滿負荷連接而使得速度下降如此之多。所以64k是我們的個人專有獨享的帶寬最大值。
我只所以要如此強調,個人專有獨享,是因為64k是個人最大"專有」"獨享」寬頻,但是他並不是你的上網可以得到的最大帶寬,注意二者並不相等,為什麼呢?
大家要注意,事實上在當我們在ADSL撥號時,我們已經分配了實際約等於8Mbps,(這個值是ATM連接方式上adsl線路所能支持的理論最大上下行值)也就是1Mbytes/s的下載帶寬,目前國內所有的adsl都是這個值,無論你申請的是幾M的帶寬,只要你一撥號,你就得到這個帶寬,這個是ATM分配機制所確定的,當然了電信之類的isp根據我們的申請,限制了我們的專有獨享帶寬最高為64K,那麼當路由器連接的用戶較少的時候,我們就可以獲得一部分超過專有帶寬的共享帶寬(顯然電信沒必要讓這些帶寬閑置),注意這里就產生了額外的速度,也就是實際上我們會獲得大於64k的速度,具體大多少這個要看我們上網是否處在高峰期,我們周圍所有接入adsl用戶的多少,以及我們當地isp的終端硬體配置,但是一般而言我們幾乎不可能碰上所有人在同一時間段同時接入上網,在數學上這是一個小概率事件,他不可能發生。
從這一點上來言,我們也可以說實際上64k對我們來講相當於一個最小實際速度,我們的接入速度只會比64k大而絕不不會比64k小,當然也不可能大的離譜,因為畢竟總還是有很多人在同時上網,而且電信肯定還有一些平衡負載的機制在運行。
說得白一點:其實我們帶寬都是共享的,人多你就慢,人少你就快。就看我們當地機動非配的帶寬有多少。繼續分配的潛力有多大。
在了解了以上機理後,我想大家是否回頭想想你的限速合理嗎?我們大部分人都按照64k作為最大值限制,根本不合理,我們上網所能得到的實際速度要遠遠大於他,我們是否把自己限制的太低了,人為的造成了瓶頸,這個理論值,我們是否看得太重要了?其實他沒有什麼用。在這里還要說兩點
1 。其實我們的isp在給我們分配好帶寬後,同時已經在終端給我們做了一次上行限制,有些地區上行限制的很死,本來就已經很低了。這也就是為什麼總有些朋友反映為什麼我下載好幾百 上傳卻只有幾十,原因所在,isp往往對下載限制的比較少,而對上行卻確限制很大,他們這么做的目的很簡單,為了市場這樣可以更多的吸引客戶,而硬體上卻不用繼續投資,所以我們的上行速度往往是已經被人家限制了之後的速度,而我們一些朋友再這個基礎上自己又繼續限制,是不是把自己搞得餘地太小了呢?
2。 全國各個地方往往isp的管理嚴格不同,有的地方大城市 用戶多 監管嚴 那麼他們的isp可能就會嚴格按照理論值來執行寬頻分配,而一些中小城市,用戶少管理鬆散,他們的isp往往就不太在乎嚴格分配帶寬,反正閑著寬頻設備也是閑著。還不如就分出去,所以這些地方的512k有的時候可以到達1m的速度,並不奇怪,
另外,還存在一些電信和網通的內部關系用戶,他們往往是電信和網通的家屬,他們在申請寬頻的時候,可以享受內部的標准,說是申請512k可能實際上終端非配的會達到2M,這些非理性因素,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我們的帶寬獲得,從而相應影響這一部分用戶的速度設置他們自己往往都不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大帶寬。又怎麼能正確設置。
最後,還有我們的連接方式,比如我們電話線的質量,銅芯和鉛芯的在速度上都會有所不同,我們電話線到機器的長度也會造成信號衰減,我們分線盒的質量,我們撥號貓的晶元質量,夏天的散熱等等這些也都會影響我們的實際速度。
說了這么一大堆為什麼?是想讓朋友們都仔細想想自己的情況,以後考慮限速的時候 可否不要一上來就 我有理論速度,我就按照那個限制,我必須得限速等等。
大家也都知道bt的局面,大概兩年前左右我已經在使用bt,那個時候國內使用bt的人很少,但是大家的速度都很快,因為那個時候沒有人提倡限速,也沒有人下完就跑,玩bt的都是一些老鳥,後來bt普及了,漸漸傳出了什麼bt要限速,對我們有好處之類的東西。
現在大家在看看bt 越來越慢,整個bt圈大家都在提倡限速,什麼後果呢?就是大家甭管什麼條件,上來就限,結果弄得越限速度越慢,越慢速度限的越低,成了三個和尚沒水喝的局面。
我在這里想說的是,我們以後再限速的時候能不能多想想這些,我們在動員別人也限速的時候能否多想想這些,限速是一把雙刃劍,請大家三思後行,不要人雲亦雲,要對自己所說的話負責任,因為我們是em的先行者,em在中國的明天就掌握在我們的手裡,難道我們願意看到再過幾年,整個em圈重走bt的覆轍嗎?
也許有些朋友會說,那麼為什麼我的速度就是上不去呢,這里我想說得是 em的速度有很多東西在影響他 連接數大小 內存緩存大小 同時運行任務數大小 每5秒新建連接數大小 上傳線程大小 上傳寬頻分配大小等 源的多少 分流的多少 都在綜合作用,不是簡單一個限速就可以解決的。
也許有些朋友會說,可是我的adsl不限制,就是速度很慢,怎麼辦?我要說的是,可以限速,但是要一點點調整,不要一下把速度限死,最好自己搞個測試,全速上傳一段穩定時間,在這個基礎上分析出自己的最大長傳能力,然後結合以上的一些因素,自己一點點調整上傳速度的大小,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要幾個月時間才能找到最佳匹配值,也不為過,總之,在保證自己可以下載的同時,也保證自己也在分享,這個才是em的最佳用法,另外自己不下載的時候,是否可以不再限速全力上傳,為了自己的積分也為了別人。
大家天天都在強調速度慢,天天琢磨調這個調那個,孰不知,影響em速度根本的其實是你的積分,速度等其他調整起到的作用往往只是錦上添花的效果,如果你的積分不高,那麼你先天就不足,再怎麼調整也於事無補。
我有一個朋友,他不大懂em設置,自己也不敢調什麼,但是他的網路條件好,硬碟也大,他第一個月就上傳了1tb,什麼概念1000多個g,後來就這么用了幾個月,他現在隨便下一個我們電影區置頂熱門電影,大概也就是10幾分鍾就下載完了,700多m十幾分鍾,為什麼?因為他的積分高,他的網路條件好,em講究的是積分,積分制度決定了你要是想出來混,那麼你欠下的就一定要還。你在別人那裡下載過東西,你就欠那個人的你早晚要還給他,跑不了。所以在這里奉勸所有em的朋友,多多上傳是根本,上傳多了,底氣硬了,自然就要本錢,別人欠你的越多,你的速度就越快,爭取都做個債主,否則只會,越欠越多,越多越欠,速度越慢,路越走越窄,永遠無法翻身,希望不要如此惡行循環。
最後,說一點題外話,我們現在vc沒有自己的共享核心,但並不代表我們不支持,主要是我們沒有自己的伺服器導致了我們好多想法無法實現,希望各位在使用em的時候,都能多一些共享的精神,現在硬碟都大了,也便宜了,共享個一二十個g,也都不成問題,大家不要一下載完就跑了,em本身佔用內存也不大,你可以一邊看電影,一邊下載都不耽誤,這樣多好。我們大家在em的tag上都打著[VeryCD]的印記,那麼我們在p2p的圈裡就都是一家人,為何不照顧一下兄弟姐妹,正因為我們都打上了vc的印記,無論你承不承認,我們在p2p圈裡的一言一行,也都代表著我們vc,對我們所有有[VeryCD]標志的朋友,這是一種榮譽,也是一種責任,我們的一言一行都會被其他的論壇的朋友看到,他影響著你我他,我們每一個人,我們vc的形象和名聲,我們大家都不願看到我們自己被別人指責,我們vc的兄弟姐妹被別人說三道四,我們vc被別人嘲笑,那麼請大家都有一個責任感好嗎?
多多共享,長久作源,不要下完就跑,最近總是看到圈裡有人說我們在把em當bt使用,說我們的成員下完就跑,也不共享,我也試著察看了一些,發現這個現象確實如此,而且大家往往就只共享正在下載的文件,就那麼幾個而已,請大家都盡力為p2p為vc多做些事情好嗎?
最近也發現不少新會員,再通過em聊天的時候,往往發給對方一些抱怨速度慢的話語,甚至還有的在辱罵對方,這些會員的tag裡面都打上了[VeryCD]的標志,我想無論如何我們做人的素質要有,大家都在共享,你能夠下到就應該有一種感恩之心你又有什麼資格抱怨對方速度慢,辱罵更是不智,這樣做的後果,往往就是在別的論壇裡面,成了人家取笑我們沒有素質的靶子,成了讓人家輕視我們的依據,難道我們願意讓我們的兄弟姐妹在別的論壇里被人家說三道四嗎,我們也有好多朋友在別論壇裡面也是會員,這樣一來,往往弄得不知真相的人扇風點火,弄得那些朋友在別的論壇也抬不起頭來,希望所有的朋友,在p2p世界裡面開心,奉獻,分享,享受,也希望朋友們都能有一顆感懷的心,而不是索取無度,都能盡自己的一份力,為別人也為了自己,為了vc更請大家都把自己看作是主人翁,深知你所作的每一件事情,在p2p世界裡,不只是代表你,也是代表vc,代表我們大家庭裡面每一位兄弟姐妹。
孟子曰:'獨樂樂,不如與人樂樂,與少樂樂,不如與眾樂樂』。
這句話送給所有在vc的朋友,也送給所有玩em的朋友們!
Ps:以上文章中出現的數字皆是以512k為標准計算所得,其他帶寬請自行按比例放大。
以上討論限速以adsl 為依據,其他上網方式不再此列,不符合此標准,一般來講,內網等其他上網方式,
可以不用這樣斤斤計較速度問題。
今天是距離發此帖後的第3天,我重新編輯一下,看到大家的回帖都很贊成要多上傳,我很高興,說明大家都很理解我,其實,對於此帖,我主要想說明的就是,無論何時,大家都要多想著上傳,這個一定不能丟掉.其實對於adsl的用戶,我感到很無奈,確實部分朋友,上傳不限下載速度就是上不去,那麼對於這部分朋友,我要說的是,在下載的時候限一下,但是你不下載了,你就可以把上傳的限速取消了,全力上傳,雖然你們的單位上傳速度不能保證絕對大,但是你們可以在在上傳總量上把它彌補回來,大家多多看看統計信息裡面,只要你的上傳:下載的比例大於1,就說明了你對p2p是有貢獻大於下載的.你就是分享奉獻的,這個比例越大越好.
其實,經常看到大家在論壇裡面比來比去,比自己的下載速度有多快,還截圖,很酷!但是我要說,這其實有點像小孩的做法,每一個剛接觸em的人,都要經歷這個階段,誰下載的快誰牛x!我也經歷過這個階段,但是漸漸的領悟了em的真諦,也認識了一些老鳥,後來大家就常常在一起比看誰的上傳速度快,看誰的上傳:下載比例大,看誰的在線時間長,看誰的下載速度小,大家都截圖發上來,是不是有些變態啊!哈哈,我估計你們玩時間長了,也會漸漸變成我這樣的,其實上傳是有癮的,真的,我幾乎一個禮拜要拿出一多半時間什麼也不下載,專門上傳,不限速,傳的越多,癮就越大,很興奮的感覺!
在我們的比試中,我看到過最快上傳的是1.5--2m/s,上傳最大比例的已經達到了上百:1了,在線時間最長的有過300多天,持續在線上傳,上傳量基本上都是一個月幾個tb級別,我覺得玩em,玩到最後大家都有點共產主義的精神了,這個東西很培養人的奉獻精神,真的!
當然了,有人要說你們網路條件好,但是我也見過有的朋友就是adsl上傳,一個月也傳了不少,其實不在乎你傳得多少,關鍵在於你有沒有奉獻的精神,不以速度論英雄!
當然了,這些老鳥都是狂人,他們基本上24*7的開機,一周不間斷連續開機,一個月關一次兩次,而且多是包月或者包年,我發現這些人和我們有所不同的是,我們通常對於上傳速度>下載速度,我們就認為不正常,不合理,不應該這樣,但是,他們卻認為就應該是這樣,沒有什麼不對的,下載恨不得沒有才好,上傳恨不得到頂才好,他們這幫人平時也下載東西,但是一般他們下載限速,一般情況下都是上傳幾百,下載幾十,他們抱定的原則是,下載夠用就可以了,太快了下載完了,也是放著,沒有時間看!
這也許就是大家看待速度問題的角度不同吧,我們認為只有下載速度>上傳速度,才是正確的可以接受的,其實,我們也沒有錯,大家追求的不同而已!
但是,有的時候,我們是不是能換換角度,不要那麼拘泥於速度呢,夠用就可以了,我了解到的情況多是,有的朋友下載速度確實很快,一天幾部dvdrip,但是他並沒有那麼多時間看,之後就會關著機器,然後就是如此循環,直到硬碟被塞滿,我想這個時候,對於我們來言,下載速度快其實也沒有什麼用,你用一天下一個,和用10分鍾下一個也沒有什麼區別,都是沒有時間看,就是下完之後關機時間的長短而已,省電的問題,當然了,我們都希望越快越好,因為心理很爽,這個無可厚非!也確實,看著速度慢,心理很煩。所以,對於速度確實很慢的朋友,建議不要老是盯著em看,你越看越煩,你把顯示器關了,干點別的,em不喜歡你盯著他看,我記得我一開始接觸的時候,也是天天盯著看,後來都有想把電腦咂了的想法,後來慢慢平靜了,索性關了顯示器,去睡覺,往往一覺醒來,就下載完了,多好!
我想說的是,對於那些包年包月的用戶,你們不上網也是閑著浪費,何不就開著機器多傳點,電費我算過一個月不關機也就最多100元,3碗日本面條的錢,要是對於不在乎這點小錢的朋友,就多貢獻貢獻,你的回報也是豐厚的,你的積分肯定增加,下載起來排隊的時間肯定減少,在可以接受的前提下,何樂而不為呢?
胡亂說點感想,肯定有說的不對的地方,有大家不愛聽的地方,要是大家看著生氣了,大家不要罵我,就當作聽一個em的故事吧!
之所以今天下午寫這篇文章,也是有感而發,最近常常有朋友把上傳速度限到10k左右,然後跑過來問我,為什麼我的下載速度這么慢,我通常對他們說,你先不要限速,他們往往理直氣壯的回答我:我是看了論壇裡面的精華,必須得限速,不限不行,我無論怎麼解釋,也沒有人聽!
關於我對於上傳速度的看法,我覺得我在論壇裡面越來越孤單,很難找到贊成我的人,知音難求。看到大家天天都在不停的討論限速,看到大家每天都限得不亦樂乎,我真希望能夠有更多的人贊同我,多些負責任的朋友,多些理解我的人,也希望大家都能呼籲一下,自己認真的想想這個問題,不要輕言限速,對於新人造成的誤解太大了,現在已經開始顯現出來一些負面影響,那些限速為10k左右的朋友,就是活生生的例子!而且還在不斷涌現出來。
而且現在越來越多的朋友,自認為使用em已經有點心得了,對於回答別人速度慢的問題,往往就是簡單回答為:你限速好了,限了就一定能快。對於這部分朋友,我要說請你們說話要負責任,不確定的可以不回答,也比這樣簡單回答要強多了,孰不知你們的簡單一句話,很容易造成更大的誤解,千里之堤,潰於蟻穴!
在感到孤掌難鳴的同時,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夠站出來,能夠犧牲一些自己的利益,撐起em的一片天。如果按照現在這個模式繼續下去,以vc的規模和影響力,很快我們就會看到限速帶來的惡果,不出2年必然會導致速度整體下降,之後便是惡性循環,希望我是杞人憂天。希望他不會發生!
第二篇:關於emule一些讓人糊塗問題的總結
來到vc也有很長時間了,從不再潛水到現在有一個月的時間了,在作為技術區版主的一個月期間,我認真留意了好多朋友提出的問題,發現不僅是我們剛接觸emule的朋友,就算是一些玩了幾個月的朋友,對於一些emule的問題也是模稜兩可,存在不少誤解之處,另外也確實有好多問題,本區和技術區的貼子從來沒有對此進行過說明,再此,我就結合這些問題集中寫一些解釋,試著回答一些,希望能夠解決眾多朋友的不明之處,當然有錯的地方,也請您不吝指教。
1)P2P到底是什麼?
Peer-to-peer的縮寫,指的是點對點的意思,最早是在美國由 18歲的Shawn Fanning開發出一個叫Napster的軟體時,引入得概念 ,它不僅僅是一種軟體架構,也是一種社會模式的體現,網路上流行的P2P軟體的架構手段主要有兩種:集中式和分布式。
集中式:便是利用伺服器作為媒介使各個分散的節點(用戶)能互相聯系,生成各種服務響應。
分布式:每個節點即做伺服器又做客戶端,這種方式非常靈活,一個孤立的節點只要連上另一個節點便可以進行傳輸。
Napster可以說是第一代p2p軟體。後來由於Napster陷入訴訟危機(相關版權問題),便出現了Gnutella,它吸取了Napster的失敗教訓,將P2P的理念更推進一步:它不存在中樞目錄伺服器,用戶只要安裝了該軟體,立即變成一台能夠提供完整目錄和文件服務的伺服器,並會自動搜尋其它同類伺服器,從而聯成一台由無數PC組成的網路超級伺服器。傳統網路的Server和Client在它的面前被重新定義。Gnutella作為第二代p2p軟體,他們可以說是最早的p2p技術。然後FastTrack (即Kazaa 的底層技術)迅速掘起取代其地位。成為p2p老大。
2)emule到底是什麼?
隨著二代技術的普及,又一個的問題誕生了,自私的人們在利用P2P軟體的時候大多隻願"獲取」,而不願"共享」,P2P的發展遇到了意識的發展瓶頸。不過,一頭"騾」很快改變了游戲規則,它就是後來鼎鼎大名的 eDonkey。這標志著第三代p2p技術的興起,eDonkey採用了以"分散式雜湊表」(distributed hash tables )為訴求的Neonet技術,改變了P2P網路上的搜索方式,理論上可以更有效率的搜索更多的電腦,以及更容易找出少見的文件。這種技術已經使eDonkey基本快要追上了P2P服務龍頭業界的另一個老大Kazaa了. eDonkey由Jed McCaleb在2000年創立。他最重要的是可以同時從許多人那裡下載同一個文件,並且採用了"多源文件傳輸協議」(MFTP,the Multisource FileTransfer Protocol)。電騾的索引伺服器並不集中在一起的,而是各人私有的,遍布全世界,每一個人都可以運行電騾伺服器,同時共享的文件索引為被稱為"ed2k-quicklink」的連接,文件前綴"ED2K://」。同時,在協議中,定義了一系列傳輸、壓縮和打包的標准,甚至還定義了一套積分的標准,你上傳的數據量越大,積分越高,下載的速度也越快。而且每個文件都有有md5-hash的超級鏈接標示,這使得該文件獨一無二,並且在整個網路上都可以追蹤得到。EDonkey可以通過檢索分段從多個用戶那裡下載文件,最終將下載的文件片斷拼成整個文件。而且,只要你得到了一個文件片斷,系統就會把這個片斷共享給大家,盡管通過選項的設置你可以對上傳速度做一些控制,但你無法關閉它。
在eDonkey出現後,其改良品種eMule(電騾)也出現了。可以說emule是eDonkey的升級版,是eDonkey的一個Mod,就象osp就是quake3的mod一樣,它的獨到之處在於開源,它的基本原理和運作方式,也都是基於eDonkey, eMule基於eDonkey網路協議,因此能夠直接登錄eDonkey的各類伺服器。eMule同時也提供了很多eDonkey所沒有的功能,比如可以自動搜索網路中的伺服器、保留搜索結果、與連接用戶交換伺服器地址和文件、優先下載便於預覽的文件頭尾部分等等,這些都使得eMule使用起來更加便利,也讓它得到了電騾的美譽。
總之,他們繼承了第二代P2P無中心、純分布式系統的特點,但他們它不再是簡單的點到點通信,而是更高效、更復雜的網路通信;再加上eDonkey和eMule引入的強制共享機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前幾代P2P純個人伺服器管理帶來的隨意性和低效率。
3)emule的下載原理?
當你在搜索列表中選取了你要的文件並開始下載後,emule會記錄下這個文件的大小,文件名以及另一個叫做hash的特殊值。會向所有添加的伺服器發出請求,要求得到有相同hash值的文件。而伺服器則返回持有這個文件的用戶信息。這樣我們的客戶端就可以直接的和擁有那個文件的用戶溝通,看看是不是可以從他那裡下載所需的文件。它最棒的部分就在於:你不是只在一個用戶那裡下載文件,而是同時從許多個用戶那裡下載文件。如果另一個用戶僅僅只有你要的文件的一個小小片斷,他也會自動地把這個片斷分享個大家,而你就可以從這個用戶的機器上下載這個片斷。當然你也是一樣。只要你得到了一個文件片斷,系統就會把這個片斷共享給大家。在查找到下載源(其他客戶端)後,下載就是客戶端和客戶端通過點對點(P2P)進行直接對話了。期間沒有數據流通過伺服器。
4)emule是如何工作的?
emule建立於多點文件傳輸協議之上。一個emule網路由伺服器端和客戶端兩部分組成。伺服器端是客戶端連接的、為了搜索和查找可以下載用戶的橋梁。伺服器列表像電話本一樣排列,客戶通過瀏覽它而獲取他需要的文件所有者的客戶端信息。在download過程中,沒有下載文件通過伺服器端。
5)emule是如何搜索的?
每一個客戶端連接到一個伺服器作為他的主伺服器。在連接時,由客戶端告訴主伺服器他share了那些文件,以及IP地址等其他信息。所以每一個伺服器會記錄所有登陸到他伺服器上的以上信息。在本伺服器搜索時,它會通過匹配記錄的已知以上信息把查找結果反饋給搜索的客戶端列表。當你使用擴展搜索(extend search)時,你的搜索請求和應答結果通過發送限制帶寬的UDP包連接到客戶端本身的伺服器列表(server.met)對應的某一個ip地址的伺服器。
6)emule是如何下載的?
當客戶端選擇了一個文件下載時,它首先收集一個擁有該文檔的客戶端的列表。它會先行查詢主伺服器所有登陸用戶他們是否擁有該文件。然後再連接和查選其他伺服器的登陸用戶所擁有該文件的客戶端列表。一旦它找到擁有該文件的其他客戶端,它將請求每個客戶端發送這個文件的不同片。直至最後文件由這個不同的片組裝成一個完整的文件。 在進行pause/resume的時候,我們選擇的下載列表已經獲取,它pause的僅僅是客戶端和客戶端之間的TCP連接然後恢復TCP連接。這個過程只有再resume時通過客戶端向伺服器端發送22個位元組後即可。佔用的僅僅是22個位元組的網路流量。在pause是甚至不通過你登陸的伺服器進行,也無須你登陸的主伺服器進行任何干預和操作。所以說,它並未佔用主服務什麼資源,只是在你已經和主伺服器連接的通道上發送22個位元組而已。
7)emule有什麼優點?
不需要伺服器來存放共享文件,節省了伺服器架設、海量硬碟、網路帶寬。 每個用戶端節點都同時是文件下載者和提供者。實際上,在你正在下載但還沒當完整個文件時,你已經可以把你已下載的部分共享給別人了! 因為emule同時從很多文件提供者那裡下載所需的文件最後再拼成整個文件的。加入的人越多,下載速度越快,資源越豐富。 共享方便,每個人在自已的emule里指定一個share目錄就可以把自己的文件共享給網路中的其它人了。不必再辛苦地上傳到伺服器上了。
以上就是關於emule的一些基礎知識,希望大家看完之後,能對emule的原理,有一個本質的認識。
下面我再來說說一些很困擾,很迷惑人的問題。
1)id問題
朋友們最關心的就是這個問題,id是什麼?id其實沒有什麼用,id就是在emule傳輸裡面,作為地址作用的
㈥ 我的世界怎麼做伺服器啊
、打開游戲後,點擊Play進入游戲列表再點擊右上角的Edit。 然後點擊External 4、然後將會進入添加伺服器的界面,第一行【Server Name】那裡填寫伺服器名字(可以隨意填寫),第二行【Address】填寫伺服器IP(可以是域名),第三行【Port】填寫伺服器埠,一般都是用默認(即19132)不用管 全部填完之後,點擊右側的Add Server,在列表頁就會出現這個伺服器了(IP僅供教程使用,非真實伺服器地址)然後我們點擊Dcn這個伺服器就能進入游戲了,這個截圖是正在搜索該伺服器,當然這個是不可能搜到的,那個IP是測試用的,如果成功進入就會顯示新建地圖那樣一個生成新地圖的進度條。如果沒有這個伺服器就會顯示【Unable to connect to world.】
㈦ 根伺服器怎麼處理全世界的信息的
逐級分工。
1、根伺服器屬於根級別的伺服器,是管理世界的互聯網的主目錄。
2、根伺服器會將世界各地的網路按區域下分給分機伺服器。
3、分機伺服器會處理區域內的網路信息問題。所以根伺服器處理全世界信息是逐級分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