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配伺服器 > 現在伺服器都是什麼分區模式

現在伺服器都是什麼分區模式

發布時間:2022-08-16 22:51:10

1. 安裝linux的磁碟分區是什麼格式

1、linux最少需要兩個分區,主分區是Ext4格式,另一個SWAP分區格式。

2、新版的linux在安裝時一般會需要3個分區:
第一個是引導分區,用來安裝UEFI等引導信息,通常用Ext2、Ext4的格式;
第二個就是安裝系統和儲存文件的Ext4格式分區;
第三個就是專用於與內存交換數據和作為緩存使用的SWAP分區。

3、Linux管理文件的模式與windows不一樣,是採用文件夾模式,在linux系統當中,新的硬碟加入也是以文件夾的方式掛載到主分區,而不是採用windows的分區模式,通常只能看到Ext4分區,看不到linux的引導分區和交換分區的。

2. 硬碟分區有幾種

硬碟分區有三種,主磁碟分區、擴展磁碟分區、邏輯分區。 一個硬碟可以有一個主分區,一個擴展分區,也可以只有一個主分區沒有擴展分區。邏輯分區可以若干。 主分區是硬碟的啟動分區,他是獨立的,也是硬碟的第一個分區,正常分的話就是C驅。 分出主分區後,其餘的部分可以分成擴展分區,一般是剩下的部分全部分成擴展分區,也可以不全分,那剩的部分就浪費了。 但擴展分區是不能直接用的,他是以邏輯分區的方式來使用的,所以說擴展分區可分成若干邏輯分區。他們的關系是包含的關系,所有的邏輯分區都是擴展分區的一部分 ] 硬碟的容量=主分區的容量+擴展分區的容量 擴展分區的容量=各個邏輯分區的容量之和 主分區也可成為「引導分區」,會被操作系統和主板認定為這個硬碟的第一個分區。所以C盤永遠都是排在所有磁碟分區的第一的位置上。 除去主分區所佔用的容量以外,剩下的容量被認定為擴展分區。通俗的講就是主分區是硬碟的主人,而擴展分區是這個硬碟上的僕人,主分區和擴展分區為主從關系。 擴展分區如果不再進行分區了,那麼擴展分區就是邏輯分區了。如果還需要進行分區操作的話,則所謂的邏輯分區只能從擴展分區上操作。就相當於在僕人中(擴展分區上)進行細分類,分成接電話的(D盤)、掃地的(E盤)、做飯的(F盤)等等。 所以擴展分區和邏輯分區的關系相當於再分類關系。 系統分區可以簡單理解為C盤或系統文件所在的分區。 物理分區涉及到原理的問題,可能比較難理解: 物理分區(PPAR) 物理分區,一個單一多節點的伺服器能夠在一個獨立分區的操作系統上同時執行多個任務(也可以是一個操作系統的多個版本或者不同類型的操作系統)。這個伺服器可以擴展到4個獨立的包含處理器、內存和輸入/輸出系統的節點,每一個節點可以獨立運行他們各自的操作系統和應用軟體,也就是一個16路系統(當時的x440伺服器最多就只能支持16路處理器系統)。這不同於在一個分區進行多個系統安裝。系統分區技術使得各操作系統在同一台伺服器上的不同節點上同時運行;一個分區可以跨節點,甚至可以4個節點通過一個操作系統提供服務,每個節點可以通過軟體來單獨管理。如圖1所示。 舉個例子,一個伺服器可以在安裝或測試另一個版本操作系統或安裝不同選項的同一操作系統的同時,繼續運行一個操作系統,在這台伺服器的另外節點不需要全部退出系統。多操作系統可以在同一台伺服器上運行,各系統彼此獨立,不受其它系統影響。 物理分區又包括三種模式:固定式分區、靜態式分區和動態式分區。 固定式分區:在這種分區模式下,當系統的電源關閉,即使是兩個或多個用電纜或不用電纜連接在一起的物理節點間的訪問也不行,必須重新連接和開啟操作系統。 靜態分區:在這種分區模式下,只需要這個節點調整到脫離整個系統即可,而不需要相應節點關機。其它連在系統上的節點不受影響而繼續正常運作。靜態分區一般當作節點或系統邊界線,這就意味著各分區必須具有獨立的硬體功能(如處理器、內存、輸入/輸出埠等),同時也意味著這個節點不能夠再細分為多個分區,但是一個分區可以包括多個節點。在重啟系統之前從一個遠程系統進入離線的伺服器,並運行系統管理軟體(如IBM Director)即可完成分區間的隔離。由於在當前的各大操作系統中缺乏更加靈活的隔離支持,所以這種靜態分區就是IBM企業級X架構最初有效的隔離技術。 動態分區:它與靜態分區一樣也具有硬體邊界。它允許當系統在運行的同時重新配置硬體(增加或刪除)。基於IBM的企業級X架構的伺服器設計能提供動態分區技術支持。這個特性需要廣大的操作系統提供在線撥、插硬體資源的支持(本質上來說,4路並行處理組件和個別節點要能即插即用),所以說物理分區還需要等待新的支持這種性能的操作系統才可能實現,它主要在邏輯分區中使用。

3. 企業中Linux伺服器系統分區標準是什麼

沒有標准分區,最普遍的就是分法就是將boot、/(根分區)和swap單獨分出來
boot 分100M;/(根分區)稍微分大點;
swap的話,如果內存是1-2G的,分1G;如果內存是2G及以上的話,分2G

這只是常見的一個分區,具體要看業務的需要,比如說作為資料庫伺服器,就把其安裝目錄單獨分一個出來,這個要看實際的情況。

4. Windows Server伺服器怎麼分區

1、右鍵點擊我的電腦,然後選擇「管理」,再點擊「磁碟管理」。

5. 伺服器硬碟分區

做伺服器,雙硬碟組成磁碟陣列,以伺服器的性能有很大的提升。可以組建Raid0或Raid1,前者可以提高硬碟的速度,容量等於兩塊硬碟的容量和;後者可以實現數據的鏡像服務,保證數據的安全,但速度不會提升,容量也只是一塊硬碟的容量。組建磁碟陣列之前,一定要確保兩塊硬碟上沒有有用的數據,不然,所有的數據在組建的時候全部都會化為灰燼的,呵呵。至於分幾個區,本人覺得沒什麼特殊的要求,應該根據需要,進行分區。

6. linux操作系統的分區有哪些種類各分區主要作用是什麼

Linux下一切都是文件,不存在分區的概念,在Linux下說的分區只是磁碟管理和數據組織的需要。Linux使用標準的目錄結構,在安裝的時候,安裝程序就已經為用戶創建了文件系統和完整而固定的目錄組成形式,並指定了每個目錄的作用和其中的文件類型。
/根目錄

┏━━┳━━━┳━━━┳━━━╋━━━┳━━━┳━━━┳━━━┓
┃ ┃ ┃ ┃ ┃ ┃ ┃ ┃ ┃
bin home dev etc lib sbin tmp usr var
┃ ┃
┏━┻━┓ ┏━━┳━━┳━━┳━┻━┳━━┓
┃ ┃ ┃ ┃ ┃ ┃ ┃ ┃
rc.d cron.d X11R6 src lib local man bin

┏━━━┳━━┳━┻━┳━━━┓
┃ ┃ ┃ ┃ ┃
init.d rc0.d rc1.d rc2.d …… linux bin lib src
Linux採用的是樹型結構。最上層是根目錄,其他的所有目錄都是從根目錄出發而生成的。微軟的DOS和windows也是採用樹型結構,但是在 DOS和 windows中這樣的樹型結構的根是磁碟分區的盤符,有幾個分區就有幾個樹型結構,他們之間的關系是並列的。但是在linux中,無論操作系統管理幾個 磁碟分區,這樣的目錄樹只有一個。從結構上講,各個磁碟分區上的樹型目錄不一定是並列的。
如果這樣講不好理解的話,我來舉個例子:
有一塊硬碟,分成了4個分區,分別是/;/boot;/usr和windows下的fat
對於/和/boot或者/和/usr,它們是從屬關系;對於/boot和/usr,它們是並列關系。
如果我把windows下的fat分區掛載到/mnt/winc下,(掛載??哦,別急,呵呵,一會就講,一會就講。)那麼對於/mnt/winc和/usr或/mnt/winc和/boot來說,它們是從屬於目錄樹上沒有任何關系的兩個分支。
因為linux是一個多用戶系統,制定一個固定的目錄規劃有助於對系統文件和不同的用戶文件進行統一管理。但就是這一點讓很多從windows轉到linux的初學者感到頭疼。下面列出了linux下一些主要目錄的功用。
/bin 二進制可執行命令
/dev 設備特殊文件
/etc 系統管理和配置文件
/etc/rc.d 啟動的配置文件和腳本
/home 用戶主目錄的基點,比如用戶user的主目錄就是/home/user,可以用~user表示
/lib 標准程序設計庫,又叫動態鏈接共享庫,作用類似windows里的.dll文件
/sbin 系統管理命令,這里存放的是系統管理員使用的管理程序
/tmp 公用的臨時文件存儲點
/root 系統管理員的主目錄(呵呵,特權階級)
/mnt 系統提供這個目錄是讓用戶臨時掛載其他的文件系統。
/lost+found 這個目錄平時是空的,系統非正常關機而留下「無家可歸」的文件(windows下叫什麼.chk)就在這里
/proc 虛擬的目錄,是系統內存的映射。可直接訪問這個目錄來獲取系統信息。
/var 某些大文件的溢出區,比方說各種服務的日誌文件
/usr 最龐大的目錄,要用到的應用程序和文件幾乎都在這個目錄。其中包含:
/usr/X11R6 存放X window的目錄
/usr/bin 眾多的應用程序
/usr/sbin 超級用戶的一些管理程序
/usr/doc linux文檔
/usr/include linux下開發和編譯應用程序所需要的頭文件
/usr/lib 常用的動態鏈接庫和軟體包的配置文件
/usr/man 幫助文檔
/usr/src 源代碼,linux內核的源代碼就放在/usr/src/linux里
/usr/local/bin 本地增加的命令
/usr/local/lib 本地增加的庫
二 、linux文件系統
文件系統指文件存在的物理空間,linux系統中每個分區都是一個文件系統,都有自己的 目錄層次結構。linux會將這些分屬不同分區的、單獨的文件系統按一定的方式形成一個系統的總的目錄層次結構。一個操作系統的運行離不開對文件的操作, 因此必然要擁有並維護自己的文件系統。
Llinux文件系統使用索引節點來記錄文件信息,作用像windows的文件分配表。
索引節點是一個結構,它包含了一個文件的長度、創建及修改時間、許可權、所屬關系、磁碟中的位置等信息。 一個文件系統維護了一個索引節點的數組,每個文件或目錄都與索引節點數組中的唯一一個元素對應。系統給每個索引節點分配了一個號碼,也就是該節點在數組中 的索引號,稱為索引節點號。
linux文件系統將文件索引節點號和文件名同時保存在目錄中。所以,目錄只是將文件的名稱和它的索引節點號結合在一起的一張表,目錄中每一對文件名稱和索引節點號稱為一個連接。
對於一個文件來說有唯一的索引節點號與之對應,對於一個索引節點號,卻可以有多個文件名與之對應。因此,在磁碟上的同一個文件可以通過不同的路徑去訪問它。
可以用ln命令對一個已經存在的文件再建立一個新的連接,而不復制文件的內容。連接有軟連接和硬連接之分,軟連接又叫符號連接。它們各自的特點是:
硬連接:原文件名和連接文件名都指向相同的物理地址。
目錄不能有硬連接;硬連接不能跨越文件系統(不能跨越不同的分區)
文件在磁碟中只有一個拷貝,節省硬碟空間;
由於刪除文件要在同一個索引節點屬於唯一的連接時才能成功,因此可以防止不必要的誤刪除。
符號連接:用ln -s命令建立文件的符號連接符號連接是linux特殊文件的一種,作為一個文件,它的數據是它所連接的文件的路徑名。類似windows下的快捷方式。
可以刪除原有的文件而保存連接文件,沒有防止誤刪除功能。
這一段的的內容過於抽象,又是節點又是數組的,我已經盡量通俗再通俗了,又不好加例子作演示。大家如果還是雲里霧里的話,我也沒有什麼辦法了,只有先記住,日後在實際應用中慢慢體會、理解了。這也是我學習的一個方法吧。
三 、掛載文件系統
由上一節知道,linux系統中每個分區都是一個文件系統,都有自己的目錄層次結構。linux會將這些分屬不同分區的、單獨的文件系統按一定的方式形成一個系統的總的目錄層次結構。這里所說的「按一定方式」就是指的掛載。
將一個文件系統的頂層目錄掛到另一個文件系統的子目錄上,使它們成為一個整體,稱為掛載。把該子目錄稱為掛載點。
注意:
1、掛載點必須是一個目錄。
2、一個分區掛載在一個已存在的目錄上,這個目錄可以不為空,但掛載後這個目錄下以前的內容將不可用。
對於其他操作系統建立的文件系統的掛載也是這樣。但是需要理解的是:光碟、軟盤、其他操作系統使用的文件系統的格式與linux使用的文件系統格式是不一 樣的。光碟是ISO9660;軟盤是fat16或ext2;windows NT是fat16、NTFS;windows98是fat16、fat32;windows2000和windowsXP是fat16、fat32、 NTFS。掛載前要了解linux是否支持所要掛載的文件系統格式。

7. win7用什麼分區表類型

一些win764位系統的,或者安裝的UEFI版win764的筆記本和台式機,支持GUID分區表類型。而標準的win7台式機或者筆記本,都支持MBR分區表類型。辨別win7分區表類型,可以參考具體win7系統來看。


(7)現在伺服器都是什麼分區模式擴展閱讀:

分區向導伺服器版是基於Windows系統的一款分區管理軟體。它同時支持MBR和GUID分區表格式的32/64位操作系統運行的系統,其中包括Windows XP、Vista、Windows Server 2000/2003/2008 and latest Windows 7。

它管理windows伺服器快速而且安全。當你使用―移動/調整分區‖功能時,增強的數據保護技術,可以保證您的數據安全,即使在停電或硬體故障的情況。

分區向導伺服器版可以保證在您的伺服器的基本和高級分區操作時不會丟失數據,其中包括調整/移動分區,復制分區,復制磁碟,創建分區和刪除分區,格式化分區,分區轉換,探索分區,隱藏和取消隱藏分區,設置活動分區,分區等等操作。

改革變分區可以提前進行預覽,在任何操作下都會對硬碟上所有數據進行完全的保護。

MBR區是計算機硬碟的一種分區模式。

MBR區

MBR(Main Boot Record主引導記錄區) 位於整個硬碟的0磁軌0柱面1扇區。

不過,在總共512位元組的主引導扇區中,MBR只佔用了其中的446個位元組,另外的64個位元組交給了DPT(Disk Partition Table硬碟分區表),最後兩個位元組「55,AA」是分區的結束標志。

這個整體構成了硬碟的主引導扇區。

主引導記錄中包含了硬碟的一系列參數和一段引導程序。其中的硬碟引導程序的主要作用是檢查分區表是否正確並且在系統硬體完成自檢以後引導具有激活標志的分區上的操作系統,並將控制權交給啟動程序。

MBR是由分區程序(如Fdisk.exe)所產生的,它不依賴任何操作系統,而且硬碟引導程序也是可以改變的,從而實現多系統共存。

參考資料:網路——MBR區

網路——Partition Wizard

8. 請問GPT和MBR的區別和聯系

一、性質不同

1、gpt:GPT意為GUID分區表,這是一個正逐漸取代MBR的新標准。

2、mbr:MBR的意思是「主引導記錄」。

二、劣勢不同

1、gpt:同時還支持幾乎無限個分區數量,限制只在於操作系統,Windows支持最多128個GPT分區。

2、mbr:一旦啟動代碼被破壞,系統就沒法啟動,只有通過修復才能啟動系統。


三、特點不同

1、gpt:由UEFI輔住而形成的,這樣就有了UEFI用於取代老舊的BIOS,而GPT則取代老舊的MBR。

2、mbr:最大支持2TB容量,在容量方面存在著極大的瓶頸,那麼GPT在今後的發展就會越來越占優勢,MBR也會逐漸被GPT取代。

GPT分區模式使用GUID分區表,是源自EFI標準的一種較新的磁碟分區表結構的標准。與普遍使用的主引導記錄(MBR)分區方案相比,GPT提供了更加靈活的磁碟分區機制。


GUID分區表(簡稱GPT。使用GUID分區表的磁碟稱為GPT磁碟)是源自EFI標準的一種較新的磁碟分區表結構的標准。與普遍使用的主引導記錄(MBR)分區方案相比,GPT提供了更加靈活的磁碟分區機制。它具有如下優點:

1、支持2TB以上的大硬碟。

2、每個磁碟的分區個數幾乎沒有限制。為什麼說「幾乎」呢?是因為Windows系統最多隻允許劃分128個分區。不過也完全夠用了。


3、分區大小幾乎沒有限制。又是一個「幾乎」。因為它用64位的整數表示扇區號。誇張一點說,一個64位整數能代表的分區大小已經是個「天文數字」了,若干年內你都無法見到這樣大小的硬碟,更不用說分區了。


4、分區表自帶備份。在磁碟的首尾部分分別保存了一份相同的分區表。其中一份被破壞後,可以通過另一份恢復。


5、每個分區可以有一個名稱(不同於卷標)。

既然GUID分區方案具有如此多的優點,在分區時是不是可以全部採用這種方案呢?不是的。並不是所有的Windows系統都支持這種分區方案。

以上內容參考:GPT磁碟_網路

閱讀全文

與現在伺服器都是什麼分區模式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退出雲伺服器代碼 瀏覽:900
軍狀如命令 瀏覽:263
如何安卓系統更新 瀏覽:74
linux命令在哪裡輸入 瀏覽:497
編程語言集合類怎麼選 瀏覽:93
如何將pdf轉化為word 瀏覽:11
邁克菲隔離區解壓密碼 瀏覽:785
怎麼用偉福編譯 瀏覽:867
計算機演算法專家 瀏覽:501
什麼app清理垃圾 瀏覽:643
android流媒體伺服器 瀏覽:183
各種演算法的時間復雜度是指 瀏覽:116
幫助高考生緩解壓力 瀏覽:850
自媒體聚合APP需要什麼資質 瀏覽:487
求標准體重的演算法 瀏覽:740
伺服器後面插光纖的卡是什麼卡 瀏覽:526
低級格式化命令dos 瀏覽:85
編譯軟體的圖標 瀏覽:887
預演算法定原則包括 瀏覽:981
Python爬取商品詳情圖 瀏覽: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