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您能給我講解一下手機軟體的信息是通過什麼方式上傳到伺服器的,服務
第一個問題 通過網路上傳啊 網路就寬頻和窩蜂網啊
第二個問題 都說是伺服器了 簡單的說就是服務於客戶端的電腦 我們平時用的手機電腦 上網訪問的就是伺服器 從伺服器上下載東西和上傳東西
第三個問題 可以做伺服器 不過不會維護 一般幾個人訪問就會癱瘓
最後一個問題 不知道該怎麼說 你問的太模糊了。 簡單的講 你發消息就是把信息發到伺服器 伺服器再把信息發到你指定的人
個人建議你買本計算機基礎和網路基礎看看 大概就知道這些東西的運行機制
⑵ 電子郵件採用什麼方式傳遞信息的
電子郵件的傳輸是通過電子郵件簡單傳輸協議(Simple Mail Transfer Protocol,簡稱SMTP)這一系統軟體來完成的,它是Internet下的一種電子郵件通信協議。
電子郵件的傳輸過程:
1.電子郵件系統是一種新型的信息系統,是通信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結合的產物。
電子郵件的傳輸是通過電子郵件簡單傳輸協議(Simple Mail Transfer Protocol,簡稱SMTP)這一系統軟體來完成的,它是Internet下的一種電子郵件通信協議。
2.電子郵件的基本原理是在通信網上設立「電子信箱系統」,它實際上是一個計算機系統。
系統的硬體是一個高性能、大容量的計算機。硬碟作為信箱的存儲介質,在硬碟上為用戶分一定的存儲空間作為用戶的「信箱」,每位用戶都有屬於自己的—個電子信箱。並確定—個用戶名和用戶可以自己隨意修改的口令。存儲空間包含存放所收信件、編輯信件以及信件存檔三部分空間,用戶使用口令開啟自己的信箱,並進行發信、讀信、編輯、轉發、存檔等各種操作。系統功能主要由軟體實現。
3.電子郵件的通信是在信箱之間進行的。
用戶首先開啟自己的信箱,然後通過鍵入命令的方式將需要發送的郵件發到對方的信箱中。郵件在信箱之間進行傳遞和交換,也可以與另—個郵件系統進行傳遞和交換。收方在取信時,使用特定帳號從信箱提取。
電子郵件的工作過程遵循客戶-伺服器模式。每份電子郵件的發送都要涉及到發送方與接收方,發送方構成客戶端,而接收方構成伺服器,伺服器含有眾多用戶的電子信箱。發送方通過郵件客戶程序,將編輯好的電子郵件向郵局伺服器(SMTP伺服器)發送。郵局伺服器識別接收者的地址,並向管理該地址的郵件伺服器(POP3伺服器)發送消息。郵件伺服器識將消息存放在接收者的電子信箱內,並告知接收者有新郵件到來。接收者通過郵件客戶程序連接到伺服器後,就會看到伺服器的通知,進而打開自己的電子信箱來查收郵件。
通常Internet上的個人用戶不能直接接收電子郵件,而是通過申請ISP主機的一個電子信箱,由ISP主機負責電子郵件的接收。一旦有用戶的電子郵件到來,ISP主機就將郵件移到用戶的電子信箱內,並通知用戶有新郵件。因此,當發送一條電子郵件給一另一個客戶時,電子郵件首先從用戶計算機發送到ISP主機,再到Internet,再到收件人的ISP主機,最後到收件人的個人計算機。
ISP主機起著「郵局」的作用,管理著眾多用戶的電子信箱。每個用戶的電子信箱實際上就是用戶所申請的帳號名。每個用戶的電子郵件信箱都要佔用ISP主機一定容量的硬碟空間,由於這一空間是有限的,因此用戶要定期查收和閱讀電子信箱中的郵件,以便騰出空間來接收新的郵件。
⑶ 電腦怎樣通過互聯網傳輸數據
網路中數據傳輸過程
我們每天都在使用互聯網,我們電腦上的數據是怎麼樣通過互聯網傳輸到到另外的一台電腦上的呢?
我們知道現在的互聯網中使用的TCP/IP協議是基於,OSI(開放系統互聯)的七層參考模型的,(雖然不是完全符合)從上到下分別為 應用層 表示層 會話層 傳輸層 網路層 數據鏈路層和物理層。其中數據鏈路層又可是分為兩個子層分別為邏輯鏈路控制層(Logic Link Control,LLC )和介質訪問控制層((Media Access Control,MAC )也就是平常說的MAC層。LLC對兩個節點中的鏈路進行初始化,防止連接中斷,保持可靠的通信。MAC層用來檢驗包含在每個楨中的地址信息。在下面會分析到。還要明白一點路由器是在網路層的,而網卡在數據鏈路層。
我們知道,ARP(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地址轉換協議)被當作底層協議,用於IP地址到物理地址的轉換。在乙太網中,所有對IP的訪問最終都轉化為對網卡MAC地址的訪問。如果主機A的ARP列表中,到主機B的IP地址與MAC地址對應不正確,由A發往B數據包就會發向錯誤的MAC地址,當然無法順利到達B,結 果是A與B根本不能進行通信。
首先我們分析一下在同一個網段的情況。假設有兩台電腦分別命名為A和B,A需要相B發送數據的話,A主機首先把目標設備B的IP地址與自己的子網掩碼進行「與」操作,以判斷目標設備與自己是否位於同一網段內。如果目標設備在同一網段內,並且A沒有獲得與目標設備B的IP地址相對應的MAC地址信息,則源設備(A)以第二層廣播的形式(目標MAC地址為全1)發送ARP請求報文,在ARP請求報文中包含了源設備(A)與目標設備(B)的IP地址。同一網段中的所有其他設備都可以收到並分析這個ARP請求報文,如果某設備發現報文中的目標IP地址與自己的IP地址相同,則它向源設備發回ARP響應報文,通過該報文使源設備獲得目標設備的MAC地址信息。為了減少廣播量,網路設備通過ARP表在緩存中保存IP與MAC地址的映射信息。在一次 ARP的請求與響應過程中,通信雙方都把對方的MAC地址與IP地址的對應關系保存在各自的ARP表中,以在後續的通信中使用。ARP表使用老化機制,刪除在一段時間內沒有使用過的IP與MAC地址的映射關系。一個最基本的網路拓撲結構:
PC-A並不需要獲取遠程主機(PC-C)的MAC地址,而是把IP分組發向預設網關,由網關IP分組的完成轉發過程。如果源主機(PC-A)沒有預設網關MAC地址的緩存記錄,則它會通過ARP協議獲取網關的MAC地址,因此在A的ARP表中只觀察到網關的MAC地址記錄,而觀察不到遠程主機的 MAC地址。在乙太網(Ethernet)中,一個網路設備要和另一個網路設備進行直接通信,
除了知道目標設備的網路層邏輯地址(如IP地址)外,還要知道目標設備的第二層物理地址(MAC地址)。ARP協議的基本功能就是通過目標設備的IP地址,查詢目標設備的MAC地址,以保證通信的順利進行。 數據包在網路中的發送是一個及其復雜的過程,上圖只是一種很簡單的情況,中間沒有過多的中間節點,其實現實中只會比這個更復雜,但是大致的原理是一致的。
(1)PC-A要發送數據包到PC-C的話,如果PC-A沒有PC-C的IP地址,則PC-A首先要發出一個dns的請求,路由器A或者dns解析伺服器會給PC-A回應PC-C的ip地址,這樣PC-A關於數據包第三層的IP地址信息就全了:源IP地址:PC-A,目的ip地址:PC-C。
(2)接下來PC-A要知道如何到達PC-C,然後,PC-A會發送一個arp的地址解析請求,發送這個地址解析請求,不是為了獲得目標主機PC-C的MAC地址,而是把請求發送到了路由器A中,然後路由器A中的MAC地址會發送給源主機PC-A,這樣PC-A的數據包的第二層信息也全了,源MAC地址:PC-A的MAC地址,目的MAC地址:路由器A的MAC地址,
(3)然後數據會到達交換機A,交換機A看到數據包的第二層目的MAC地址,是去往路由器A的,就把數據包發送到路由器A,路由器A收到數據包,首先查看數據包的第三層ip目的地址,如果在自己的路由表中有去往PC-C的路由,說明這是一個可路由的數據包。 (4)然後路由器進行IP重組和分組的過程。首先更換此數據包的第二層包頭信息,路由器PC-A到達PC—C要經過一個廣域網,在這里會封裝很多廣域網相關的協議。其作用也是為了找下一階段的信息。同時對第二層和第三層的數據包重校驗。把數據經過Internet發送出去。最後經過很多的節點發送到目標主機PC_C中。
現在我們想一個問題,PC-A和PC-C的MAC地址如果是相同的話,會不會影響正常的通訊呢!答案是不會影響的,因為這兩個主機所處的區域網被廣域網分隔開了,通過對發包過程的分析可以看出來,不會有任何的問題。而如果在同一個區域網中的話,那麼就會產生通訊的混亂。當數據發送到交換機是,這是的埠信息會有兩個相同的MAC地址,而這時數據會發送到兩個主機上,這樣信息就會混亂。因此這也是保證MAC地址唯一性的一個理由。
我暫且按我的理解說說吧。
先看一下計算機網路OSI模型的七個層次:
┌—————┐
│ 應用層 │←第七層
├—————┤
│ 表示層 │
├—————┤
│ 會話層 │
├—————┤
│ 傳輸層 │
├—————┤
│ 網路層 │
├—————┤
│數據鏈路層│
├—————┤
│ 物理層 │←第一層
└—————┘
而我們現在用的網路通信協議TCP/IP協議者只劃分了四成:
┌—————┐
│ 應用層 │ ←包括OSI的上三層
├—————┤
│ 傳輸層 │
├—————┤
│ 網路層 │
├—————┤
│網路介面層 │←包括OSI模型的下兩層,也就是各種不同區域網。
└—————┘
兩台計算機通信所必須需要的東西:IP地址(網路層)+埠號(傳送層)。
兩台計算機通信(TCP/IP協議)的最精簡模型大致如下:
主機A---->路由器(零個或多個)---->主機B
舉個例子:主機A上的應用程序a想要和主機B上面的應用程序b通信,大致如下
程序a將要通信的數據發到傳送層,在傳送層上加上與該應用程序對應的通信埠號(主機A上不同的應用程序有不同的埠號),如果是用的TCP的話就加上TCP頭部,UDP就加上UDP頭部。
在傳送成加上頭部之後繼續嚮往下傳到網路層,然後加上IP頭部(標識主機地址以及一些其他的數據,這里就不詳細說了)。
然後傳給下層到數據鏈路層封裝成幀,最後到物理層變成二進制數據經過編碼之後向外傳輸。
在這個過程中可能會經過許多各種各樣的區域網,舉個例子:
主機A--->(區域網1--->路由器--->區域網2)--->主機B
這個模型比上面一個稍微詳細點,其中括弧裡面的可以沒有也可能有一個或多個,這個取決於你和誰通信,也就是主機B的位置。
主機A的數據已經到了具體的物理介質了,然後經過區域網1到了路由器,路由器接受主機A來的數據先經過解碼,還原成數據幀,然後變成網路層數據,這個過程也就是主機A的數據經過網路層、數據鏈路層、物理層在路由器上面的一個反過程。
然後路由器分析主機A來的數據的IP頭部(也就是在主機A的網路層加上的數據),並且修改頭部中的一些內容之後繼續把數據傳送出去。
一直到主機B收到數據為止,主機B就按照主機A處理數據的反過程處理數據,直到把數據交付給主機B的應用程序b。完成主機A到主機B的單方向通信。
這里的主機A、B只是為了書寫方便而已,可能通信的雙方不一定就是個人PC,伺服器與主機,主機與主機,伺服器與伺服器之間的通信大致都是這樣的。
再舉個例子,我們開網頁上網路:
就是我們的主機瀏覽器的這個應用程序和網路的伺服器之間的通信。應用成所用的協議就是HTTP,而伺服器的埠號就是熟知埠號80.
大致過程就是上面所說,其中的細節很復雜,任何一個細節都可以寫成一本書,對於非專業人員也沒有必要深究。
⑷ 從伺服器端向客戶端推送信息採用什麼協議實現(基於HTTP方式)
但是這種情況的確存在,例如Comet架構。
Dojo Foundation定義了一套Bayeux協議專門從事這種場景下的使用。
通常,要實現瀏覽器和伺服器之間的雙工通訊,需要建立長連接,並通過非同步調用來實現。
Bayeux也被稱作分路復用協議,
Bayeux的主要目的是支持使用ajax的客戶端與伺服器端之間靈敏,快速的信息交互。
Bayeux 是一種用來在客戶端和伺服器端傳輸低延遲的非同步消息(主要通過http)的一種協議。它定義的消息通過命名通道進行路由並且能夠進行交互傳 送:server - client, client - server 甚至 client - client (當然還是需要通過server中轉)。默認的,此通道已經引用了發布的路由語義,但同時也支持其它路由模塊。
從伺服器端向客戶端非同步發送的數據通常被叫做 「伺服器推」(server-push)。這種使用ajax的web應用和伺服器推技術的結合稱作「Comet」。 Cometd是一個提供多種開發語言的Bayeux項目,由Dojo基金會提供支持。
⑸ 推送消息有哪些實現方式
消息推送(Push)指運營人員通過自己的產品或第三方工具對用戶移動設備進行的主動消息推送。推送消息有有5種實現方式,以下是實現的方式:⑹ 伺服器之間傳輸數據的方式有哪些
1.用Sock使用TCP/UDP傳輸
2.用共享目錄,通過文件傳輸
3.用web,通過Webbrowser下載HTML傳輸
4.用DCOM,遠程對象傳輸
5.用com口,modem傳輸或直傳
6.用inet控制項,通過Ftp,http協議傳輸
7.用imapi通過Email傳輸
==========================
用vb可以做的大致就這么多
⑺ 表單向伺服器發送http請求通常有哪兩種辦法
表單向伺服器發送http請求通常有這Get和Post兩種辦法。將表單數據發送給伺服器的常用方式有兩種:Get和Post。瀏覽器發送給伺服器的HTTP請求分為:請求頭(header)和請求主體(body)兩部分。其中,必須包含頭部分,用於指定發送請求的方式、目的地以及其他關鍵信息;而主體是可選的。在頭數據和主體數據之間用一個空白行來隔開。
Get和Post區別
GET和POST的主要區別是數據以何種方式發送到伺服器。GET將表單域名和值作為鍵/值對追加到URL末尾。URL中。後面的數據是可見的。POST也會發送數據,同樣通過一個關聯數據發送,但是編碼方式不同,另外URL中的數據對最終用戶不可見。
⑻ agv與伺服器間傳輸什麼信息
異常狀況信息。
1、客戶端在任何時刻上電後,agv系統自動進入數據傳輸模式,是通過無線網連接向伺服器傳輸的數據異常信息。
2、伺服器端主要完成與客戶端之間的數據傳輸,實時採集並顯示小車運行過程中的數據,通過資料庫進行管理,並對小車的運行狀況進行分析處理,將異常狀況信息發送到客戶端。
⑼ java socket伺服器怎麼給客戶端發信息
伺服器端和客戶端都是通過SOCKET來進行通信的,首先產生一個
socket實例,通過這個實例,伺服器端調用accept這個方法接收來自客戶端發送的信息.但是在產生socket實例的時候必須初始化一個埠.用來負責接受客戶端的請求!
客戶端要給伺服器發送消息也必須產生一個socket實例,初始化的時候必須指定伺服器的IP地址,並且指定服務接收的埠號,這樣客戶端才能找到伺服器要接收的地方,找到地方就可以發送過去了。和你寫信一樣。找到地址
BufferedReader
in
=
new
BufferedReader(new
InputStreamReader(socket.getInputStream()));
PrintWriter
out
=
new
PrintWriter(socket.getOutputStream());
BufferedReader
wt
=
new
BufferedReader(new
InputStreamReader(System.in));
這個只是用來獲取一個從鍵盤的一個流.傳送給伺服器端的數據都是通過流來表示的。意思是是鍵盤輸入的一個位元組轉化成字元流.並輸出或者寫入!
⑽ 問一下,怎麼能讓伺服器主動向客戶端發送數據
在HTTP中有一種長連接技術,可以模仿Socket通信實現伺服器端主動向客戶端瀏覽器發送數據。它的原理其實很簡單:當伺服器端接到客戶端的詢問請求後,將整個HTTP連接置於阻塞狀態,即什麼也不做,也不發送數據,也不關掉連接。直到客戶端需要將最新數據返回給客戶端時,將數據通過這個HTTP連接返回回去,並且關閉連接。這樣,客戶端看到的結果,就似乎是伺服器端主動向客戶端瀏覽器發送數據了。但是,關掉連接以後怎麼辦呢?這時候,可以通過客戶端JS代碼中的定時器,再次發起請求。這樣,只有內容發生了變化,才會進行一次HTTP會話,所以整體效率比輪詢方式要高出很多,同時還有了更好的及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