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配伺服器 > 伽羅雲伺服器怎麼用

伽羅雲伺服器怎麼用

發布時間:2022-09-03 12:56:04

A. 隋文帝楊堅和唐高祖李淵有什麼親戚關系

李淵的母親是隋文帝獨孤皇後的姐姐。

李淵是十六國時期西涼開國君主李暠的後裔,世代顯貴。李淵的祖父李虎,在西魏時官至太尉,與宇文泰及太保李弼、大司馬獨孤信等同保魏室,是西魏八柱國之一,賜姓大野氏。

北周受禪之後,追封李虎為唐國公。至楊堅官任北周的大丞相之後,李家才還復本姓。李淵的父親李昞,北周時歷官御史大夫、安州總管、柱國大將軍,襲封唐國公 。李淵的母親是隋文帝獨孤皇後的姐姐 。

開皇元年(581年),隋文帝受北周靜帝禪讓,建立隋朝。隋文帝任命李淵為千牛備身(皇帝的禁衛武官)。

由於李淵的姨母是隋文帝的獨孤皇後,所以隋文帝特別親近器重李淵,累轉譙(今安徽亳縣)、岐(今陝西鳳翔)、隴(今陝西隴縣)三州刺史。

(1)伽羅雲伺服器怎麼用擴展閱讀:

1、楊堅的皇後

文獻皇後獨孤伽羅(544年—602年9月15日),河南洛陽人,漢化鮮卑人,北周衛國公、關隴集團重要成員獨孤信嫡女,母清河崔氏。

十四歲嫁給大將軍楊忠之嫡長子楊堅。同年父親政斗失敗被殺,家道中衰,丈夫亦遭權臣猜忌。獨孤伽羅保持低調謙恭作風,以期為夫消禍。

周隋交替之際,親自勸勉楊堅定下立隋大計;之後拜為隋王妃、隋王後;隋朝開國乃為皇後。

獨孤皇後深度參與朝政,終身對隋文帝保持了強烈影響力,於開皇之治功不可沒,宮中並尊帝後為「二聖」 。

晚年主導罷黜宰相、廢易太子引發史學界爭議評價。隋文帝和皇後夫妻恩愛,「誓無異生之子」,共誕育有十個兒女。

仁壽二年八月,皇後崩逝。隋文帝迷信皇後升化為妙善菩薩,並親自為其送葬;又營造天下最盛佛寺為皇後祈福,臨終前企盼和愛妻「魂其有知,當地下相會」。

仁壽四年七月文帝病逝,十月帝後合葬太陵,皇後謚曰文獻。

2、李淵的母親

元貞皇後(?~?)獨孤氏,西魏、北周時期重要將領,八柱國之一,獨孤信第四女,生母未記載。

北周明敬皇後獨孤氏四妹,隋朝文獻皇後獨孤伽羅四姐。嫁給唐國公李昞,生唐高祖李淵和同安長公主。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李淵

B. 誰能給我講講人的生死輪回是怎麼回事

道教與佛教的輪回應該是一樣,所不同的是出離輪回的方法不同,妖魔死後和人死後一樣,都要走六條道, 天,人,阿修羅,地獄,惡鬼,畜生。
所謂六道輪回是指金橋, 銀橋, 玉橋, 石橋, 木橋, 竹橋。
第一道是金橋:給在世時修煉過仙法、道法、佛法,積有大量功德的人通過,以升仙或成道。
第二道是銀橋:給在世積聚功德、善果、造福社會的人通過,成為擔任神職的地神,如土地等,得享人間香火。
第三道是玉橋:給在世積聚了功德的人經過,轉世為有權力和財富之人,享富貴榮華。
第四道是石橋:給在世功過參半的人經過,投身平民百姓,享小康之福。
第五道是木橋:給在世過多於功的人經過,投身貧窮、病苦、孤寡的下等人。
第六道是竹橋:給傷天害理、惡貫滿盈的人經過,分作四種形式投身:一為胎生,如牛、狗、豬等;二為卵生,如蛇、雞等;三為濕生,即魚、蟹、蝦等;四為化生,如蚊、烏蠅、螞蟻等。
佛教信徒要持好五戒(亦稱五關)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只有過了這五關才能得以度化。(五渡叫西關上)六波羅蜜又稱「六度」,「六到彼岸」,是佛教提出的從生死此岸到達涅盤彼岸的六種途徑。這六種途徑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把有緣、應該得度的眾生,統統度化了,眾生度盡,方證菩提,自利利他。「十渡」是功圓果滿。
科學證明的生死輪回
古人雲:「生死有命,富貴在天。」生死是生理變化的過程,即使活到100或數千歲,仍不免一死。可事實上,在民間卻流傳著許多故事,描述著鬼神的出現,以及因果報應、輪回轉世,卻也未必虛假,在諸家野史、筆記,甚至正史中,皆有許多此類記事。如今,更有科學家聲稱,生死輪回是存在的。
奇事異聞信不信由你
春秋時代,思想發達、諸子百家爭鳴。有學問的哲人學者,開始對人類的生死問題發表意見,知道如果生死為人類之大事,既有生,就一定有死。孟子說「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可見好生惡死,存在於人類共同的心理中。但生死是生理變化的過程,應該使之順其自然。故子夏說「生死有命,富貴在天」,因為人之生死,不能隨人的愛惡。人們只能循生命之真理,而求其養生與長生,卻無法免於不死。長命百歲,是一般人祝禱他人之頌詞,即使活到數千歲,仍不免一死。
可是事實上,民間卻流傳著許多故事,描述鬼神的出現,及因果報應,輪回轉世,卻也未必虛假,在諸家野史、筆記,甚至正史中,皆有許多此類記事。即使20世紀,民間輪回轉世,借體還魂之事,直到20世紀八九十年代,也經常發生。報刊雜志經常記述這類情形:有人親身經歷,有人是眼見,有人是耳聞,都為奇事異聞,輾轉流傳。
而一般科學家、醫學家,由於不是親身目睹,對此都加以全盤否認。即使偶爾目睹經歷,也用他的觀點否認,說是精神不正常,或是心理幻想,一概抹煞。於是信者自信,不信者則斥為迷信。
不過,也有少數人持相反意見,據《死亡之後的生命》一書中說:「早在19世紀中葉,受當時那些據說死者靈魂有感應力量,並與精神世界取得聯系的層出不窮的報告影響和刺激,人們已開始一本正經地認真對這一現象展開研究。從那以後,為了最終決定性證明這種交流到底可不可能,這些先驅者突破萬難,千方百計地對數以百計明顯難以解釋的實例,進行了調查和探索。」
輪回說的科學研究
生命是有輪回的,這是宗教家的說法。人們依據一生的善惡,上升天堂,下降地獄;一般的人,仍輪回為人,依其福澤而有高下。史傳和筆記小說,記載有人能記憶前生,甚至三生的往事。直到現在,仍不斷有轉生借體還魂的事實,登在報紙上。這類事實,超心理學研究者,從國外已收集到不少的實例,除身處其境的人深信不疑外,一般的人未必全信,只是當做奇聞異事,流傳而已。
根據歷史的記載,新觀念的提出,總是遭受科學界和外國的阻力,所以輪回之說,雖然到處流轉,卻未為大眾所接受。
近來,一位出身耶魯大學的醫學博士布萊恩·魏斯,提出了人類有輪回的說法。她舉例說,1980年,一位27歲、名叫凱瑟琳的女子,因患焦慮、恐懼和痛苦的侵擾,找她求治。她花了18個月,做傳統心理治療,毫無成績。於是用催眠法,想追蹤她童年所受的傷害,哪知道竟催眠到她的前世。
她在催眠中說話毫不遲疑,名字、時間、衣服都描述得非常生動。她並不是在幻想、杜撰故事,她的思想、表情,對細節的注意,和她清醒時的人完全不同。在一連串催眠治療狀態下,她回憶起了引發她症狀的前世,也傳達了一些高度進化的「靈魂實體」的訊息。
前輩大師告訴她,在地球上她活過80幾次。但催眠治療中,前後只出現過12次,有幾次重復出現。在催眠中,她自己說:「她曾是石器時代的穴居女子,埃及時代的女奴,18世紀殖民地的居民,西班牙殖民王朝時的妓女,19世紀美國維吉尼亞的奴隸,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飛行員,被割喉謀殺的荷蘭男子……她栩栩如生地描述身外的景象。她測試過凱瑟琳,確定她沒有說謊。魏斯告訴自己:」恐怕這不是相信或不相信的問題,而是讓我知道輪回是真實的事情。」
每一世死亡的情形,都很類似。死後自己會浮在身體之上,可以看見底下的場面。通常死後感覺到一道亮光,她可以從光里得到能量,被光吸過去,光愈來愈亮。她漂浮到雲端,接著她感覺到自己被拉到一個狹窄溫暖的空間,她很快要出生,而轉到另一世。
在她的前世中,常出現今生中對她關系重要的人,根據多次研究,一群靈魂會一次又一次降生在一起,用很長時間清償彼此間的債務。人們對他人的暴力和不公都須償還。過完的每一生,若沒有償清這些債,下一生就變得更難,這些輪回轉世償債的情形,和中國傳統宗教中因果輪回報應的說法,並無不同。

C. 末那識與阿賴耶識的根本區別是什麼

【阿賴耶識(梵a^laya-vijn~a^na、藏kun-gshi rnam-par-s/es-pa)】
瑜伽行派所說的根本心。音譯又作阿梨耶識或阿黎耶識,意譯為藏識、宅識等。向來的小乘部派佛教只建立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等六識;瑜伽行派卻認為在此六識的深處,有不斷地生死輪回、經常都有持續活動的根本性的心,並稱之為阿賴耶識。而最先提到此阿賴耶識的是《解深密經》。

關於a^laya一詞,原指貯藏物品的倉庫或藏;詳細地說,有(1)潛藏、(2)貯藏、(3)執著三意。依照此三意,阿賴耶識有如下三種特質∶

(1)潛藏於身體中的阿賴耶識∶此識被認為潛藏於身體中,是以生理方式維持身體的根源性的心。它存在於身體的每個部位;不管睡覺或覺醒,都在心的深處持續活動。

(2)貯藏所有種子的阿賴耶識∶阿賴耶識又名為一切種子識;被認為是種子(受表層性的身、口、意三業的影響而成)所停留的場所。過去的業變成種子在阿賴耶識中受薰習。蓋被種植的種子在阿賴耶識中成長發展,其後遇緣而成為新的業並發芽,接著此業又會再種植新的種子。由於表層性的心(現行識)與深層性的心(阿賴耶識)的相互因果且有機性的關系而持續存在的情形,被稱為阿賴耶識緣起說。而瑜伽行派又從『一切均由阿賴耶識所作』的立場,主張唯識說。阿賴耶識,不僅一方面產生眼識乃至末那識七識,同時也產生身體與自然界(器世間),並持續任持之。

(3)作為執著對象的阿賴耶識∶瑜伽行派在阿賴耶識之外同時又建立了一深層性的心,即稱為『末那識』的自我執著心。而此深層性的自我執著心的對象又是阿賴耶識。阿賴耶識是剎那生滅的,絕不是常一主宰性的我(阿特曼)。然而從阿賴耶識產生的末那識,卻將生出自己的阿賴耶識,誤解其為我、自我、常一主宰的我,而加以執著。

阿賴耶識(藏識)其後又被分為能藏、所藏、執藏三方面來研究。『能藏』是指收藏種子,『所藏』是指收藏諸法所薰習的種子,『執藏』是就被末那識執著而言。阿賴耶識的異名,除一切種子識之外,又有異熟識、阿陀那識、無垢識等,而無垢識(阿末羅識)是指沒有污染、無垢清凈的阿賴耶識。從阿賴耶識中去除所有污染的種子,使阿賴耶識轉化成極其清凈、沒有污染的大圓鏡智,這是瑜伽行派的究終目的。

◎附∶霍韜晦〈唯識五義〉(摘錄)
阿賴耶識的梵文是alayavijn~a^na,亦譯阿黎耶識、無沒識、藏識、宅識。阿賴耶(a^laya)原意是執著(由字頭a連結表示『執著』意義的語根□li^演變而成),或指所執的對象。原始經典說『眾生愛阿賴耶、樂阿賴耶、欣阿賴耶、喜阿賴耶,即難悟入緣起之理』(CCMajjhima-nika^ya,I,P. 一六七),又說『如來說非阿賴耶法,眾生恭敬攝耳,住求解心』(An%guttara-nika^ya,Ⅱ,P. 一三一,無著《攝大乘論》即引此義以建立所知依),則阿賴耶之本義可以想見。但原始經典中,有時又以阿賴耶為棲息之處、住處、貯藏處、家宅,這可能是從執著之義引申而來,因為住處可代表思想的歸宿。

其次,識的意義是指主體(按∶心意識都是主體觀念)。原始佛教雖主無我,但不能不在經驗的層面說明主體的活動,亦不能不交代生命的來源。由分解前者,於是產生認知能力的六識;由說明後者,於是產生十二因緣的識支。這些都可以說是主體觀念的表明,不過這兩個『識』字的用法,原始佛教未予綜合整理而已。部派佛教以後,對主體觀念作深一步研究,發覺在生命流轉的過程中,必須建立統一主體,否則無以交代記憶的保持問題、業果的承擔問題,自我的責任問題;換言之,在道德的公平原則之下,必須設定自我的延續,作業者與果報者的統一,這也就是『業』的觀念的要求。然而,由於佛教說無我,使這種統一有相當的困難。為了解消業與無我的觀念的沖突,同時總要建立起主體觀念以解答各方面的問題,於是部派佛教提出了種種設想,例如說一切有部提出『命根』觀念,但『命根』只能說明生物性的自我,由出生而至於死,而不能及於人格、認知的活動。犢子部進一步提出『非即非離蘊我』,亦稱為『勝義補特伽羅』,認為這樣的一個補特伽羅(pudgala,人我),既不同於五蘊,亦不離開五蘊,但必須假定它的存在,才能解釋輪回。化地部則索性以『窮生死蘊』說明,肯定有這樣的一個輪回主體,遍歷輪回而不變。另一方面,亦有一些學派從心識的觀念下手,認為在經驗心識(表面心)之下,尚有一種微細心識活動,這就是分別論者的細心說、上座部的有分識(bhavan%ga ,『分』是因義,即生命輪回三界之因)說,及大眾部的根本識說。同時連帶到知識的累積、記憶的保持、業力的傳遞等問題,於是又有無表色、無表業、不失壞(aviprana^s/a)、隨眠、種子等觀念產生以作中介。總之,部派佛教為了說明輪回,不能不在無我的觀念下成立一個特殊的主體觀念及連結前因後果的媒介概念,以解決輪回主體及業力相續的問題。

唯識學派興起,這兩個問題得到統一處理。唯識學派首先提出阿賴耶識的觀念作為輪回主體,又用種子學說來交代業力相續,但阿賴耶識與種子並非為不同的存在,而是一整體。阿賴耶識是總名,它的內容就是種子,舍種子外,阿賴耶識並無內容,所以阿賴耶識別名種子識,它攝持一切種子。種子一方面是未來諸法生起的根據,一方面又是過去經驗活動薰生的結果,無論來者、去者都以阿賴耶識為集散過轉之地。所以阿賴耶識的重要功能是貯存,以使過去的經驗活動(業)不散失;唯識宗將之定名為阿賴耶,正是取其作庫藏之義。《解深密經》則提出阿陀那識(a^daa^n~a^vijnava)的名稱來解釋阿賴耶,因為阿陀那(a^da^na)的意思是執持,它能執持種子及有根身(個體生命)。這就進一步點出阿賴耶識不但是一個過轉之地,而且是一個主體。所以在後世發展出阿賴耶識的三個意義中∶能藏、所藏、執藏,以執藏義為主(《成唯識論》解執藏為『有情執為自內我』,《述記》更註明此是第七識之對象。如此解執藏,已離第八識的作用言。疑有誤。餘二義見下)。

以上,可以說是沿輪回問題、行為問題、因果問題、生命現象問題所建立起來的阿賴耶識的主體觀念,基本上是形上學及倫理學的進路。但是,阿賴耶識的提出尚有另一條思路,這就是主客的關系問題。從認知立場考察,唯識宗發現不能有離認知主體而獨立外在的境,一切存在作為對象看,都是主體所提供,於是產生識轉化說,把一切存在都理解為識中種子所現行的表相,只有表相才是真實的存在(vi-jn~aptimatnata^,唯表),這就把部派佛教中的實在論觀點去除,然後再在這一前提下,解釋表相的來源,把表相收歸阿賴耶識。換言之,唯識宗是經過知識論的考察,然後提出它的唯心宇宙論。這也就是《攝大乘論》所說的『所知依』的意義。

根據唯識的宇宙論,阿賴耶識之所以能作為一切法生起的根據,是因為它攝持一切種子,待緣展現,這也就是阿賴耶識的因相(此即能藏義)。然而阿賴耶識面對前生的活動,它是一個承受者,扣緊此義,阿賴耶識亦有果相(此即所藏義)。因相名種子識,果相名異熟識,都是同一結構,只是對象不同(克就其自身言,即是阿賴耶識之自相)。若再進一步分解,則阿賴耶識的因相包括兩類種子,負責生起兩類現象∶一是個體生命(執受表相,即有根身),二是『客觀』世界(處表相,即器世界)。簡言之,也就是我、法。但是,若將我、法視為果報形式,受前生的業所決定,則這兩部份合起來便是總報,因為這兩部份都是從阿賴耶識轉出。阿賴耶識是異熟識,它所攝持的在現世起現行的種子受前生的業牽引,即就這種酬報關系言便是異熟。以總報為依,前六識再起認知、感受活動,便產生前六識的表相,這就是別報,亦名異熟生(即從異熟識生起);總報則名為真異熟。合總、別兩報即為異熟果。這種總別關系,也就是《唯識三十頌》中所說的異熟轉化和表境轉化,加上思量轉化,便把一切主體活動和對象世界的存在都統括其中,而成為賴耶緣起說。

最後是有關阿賴耶識的轉舍問題。論理阿賴耶識既是一切法的所依,無始時來受煩惱污染,便是一有漏性的存在,應至煩惱滅盡才能舍染得凈,成為無漏的第八識(智),生起無漏的佛境界。但是,世親認為修行者到第七地,煩惱障斷,眾生不再執阿賴耶識為自我,此時便可以把阿賴耶識的名目舍棄,於是他把阿賴耶識的轉舍定在第七地,即阿羅漢位。

〔參考資料〕 《入楞伽經》卷二、卷七;《決定藏論》卷上;《法華經玄義》卷五(下);《中觀論疏》卷七(本);印順《唯識學探源》;《如來藏思想》(《世界佛學名著譯叢》{68});《唯識思想論集》(《現代佛教學術叢刊》{25}、{26});宇井伯壽《佛教泛論》、《印度哲學史》、《瑜伽論研究》;平川彰《大乘佛教の教理只教團》;金子大榮《佛教概論》;勝呂信靜《唯識學派的緣起思想》;Yamakami So^gen《Systemsof Buddhistic Thought》。

==========================================
【末那識】
唯識宗所說八識中的第七識。梵文作man-as,譯作『意』。窺基《瑜伽論略纂》卷十三詳作訖利瑟吒末那,當譯作『污染意』。舊譯家譯為『阿陀那識』;新譯家譯為『末那識』,而以阿陀那為第八執持識。此識在諸識的順序上,排在第七位,故一般稱之為第七識。關於此識,學者所說不一,但均以之為妄識,視為眾生迷妄的本源。

(一)地論家所說∶地論家以第八識為清凈無垢的真識,視為與真如同一。然必有動此真識,開展生滅萬象的動力,此實即第七阿陀那識,也就是所謂生滅妄緣的不覺心,即根本無明。慧遠《起信論義疏》卷上雲(大正44·185c)∶『不覺心起者是第七識,而有其念者是染心。通而言之,皆是妄識;別而言之,不覺是其根本無明,染心是其業識,以後乃至相續識。』

又,《大乘義章》卷三(末)將阿陀那譯為『無解』,以為體是無明痴暗之心,隨義傍翻而列無明識、業識、轉識、現識、智識、相續識、妄識、執識八名。其下又分八識為事識、妄識、真識三種。而以阿陀那為其中的妄識,並解釋『妄』義雲(大正44·526b)∶
『此識會實入虛,推事無事,唯心妄見,故說為妄。又此妄心,親迷真起,迷真取妄,故名為妄。』又說第八為『心』,第七為『意』,前六由此『意』生,故為意識。

(二)唯識家所說∶唯識家分八識為三能變,而以末那識為第二能變,並致力解說。其旨趣見於《成唯識論》卷四、《成唯識論述記》卷四(末)、《成唯識論樞要》卷下(本)、《成唯識論了義燈》卷四(末)、《成唯識論演秘》卷四(本)等。茲略述其意如次∶

(1)就名義而言∶『末那』是梵語,此處翻作『意』,恆審思慮之義。論曰(大正31·19b)∶『是識聖教別名末那,恆審思量勝余識故。』意即第七識的特質在於恆審思慮。第八識雖恆時相續,但任運無分別,故非審思慮;第六識廣亘三世,緣一切事理。但有間斷,故非恆思慮。前五識任運無分別,且有間斷,故無恆審思慮之義。然以恆審思慮之言,余識悉得除去,令之獨顯末那識之特質。

(2)就譯語而言∶六、七兩識同稱意識,但《成唯識論》加以區別,其文雲(大正31·19b)∶『此名何異第六意識,此持業釋如藏識名,識即意故彼依主釋,如眼識等識異意故。』

此謂第七識以自性思慮,故『意』即『識』。第六識依第七識而現了別之用,故為依意之識,兩者間當有差別。

(3)就此識之所依而言∶《成唯識論》謂心、心所所依總有三種,分別是因緣依、增上緣依、等無間緣依。第七識亦必有此三種。

(4)就所緣而言∶印度有四師之異說。首先,難陀以為第七識緣第八之自體分為我,緣其相應心所為我所。火辨以為緣第八之見分為我,緣相分為我所。安慧以為緣第八之現行為我,緣種子為我所。最後,護法以為緣第八之見分為我。《成唯識論》以護法之說為一家之正義,非難前三師之說。文曰(大正31·22a)∶
『前說皆不應理,色等種子非識蘊故,論說種子是實有故,假應如無非因緣故。又此識俱薩迦耶見,任運一類恆相續生,何容別執有我我所。無一心中有斷常等二境,別執俱轉義故,亦不應說二執前後,此無始來一味轉故。』

執第七、第八之見分為我,是內緣相續、極微細之執,而認執主宰之本體,故總以之為妄分別之根本。

(5)論第七識之相應∶即我痴、我見、我慢、我愛四煩惱;遍行中的作意、觸、受、想、思;別境之慧;與大隨惑中的不信、懈怠、放逸、惛沈、掉舉、失念、不正知、散亂。論雲(大正31、23b)∶『然此意俱心所十八,謂前九法、八隨煩惱,並別境慧。』

(6)論第七識屬三性中何者?因位第七是有覆無記性所攝,於果位轉第七得平等性智,若就此言,是唯善性。

(7)明其起滅∶於三乘無學果、滅盡定與出世無漏道不起,其中有永滅與暫伏之別。論曰(大正31·23c)∶『阿羅漢者總顯三乘無學果位,此位染意種及現行俱永斷滅,故說無有。學位滅定、出世道中,俱暫伏滅。』

(8)若解第七分位之行相,有三位差別∶{1}與補特伽羅我見相應之位,{2}與法我見相應之位,③與平等性智相應之位。《成唯識論》卷五雲(大正31·24b)∶
『初通一切異生相續、二乘有學、七地以前一類菩薩有漏心位,彼緣阿賴耶識起補特伽羅我見。次通一切異生、聲聞、獨覺相續,一切菩薩法空智果不現前位,彼緣異熟識起法我見。後通一切如來相續,菩薩見道及修道中法空智果現在前位,彼緣無垢、異熟識等起平等性智。』

此外,唯識家認為在八識之中,末那識有三種位次,稱為『末那三位』。《成唯識論》卷五雲(大正31·24b)∶『此意差別略有三種,(一)補特伽羅我見相應、(二)法我見相應、(三)平等性智相應。』

(1)補特伽羅我見相應之位∶補特伽羅是梵語,譯為數取趣,實則應譯為人或生。相對於第二的法我見,而通稱為人我見。人我見相應之位,系緣第八阿賴耶識而起人我執之位,指一切凡夫、二乘有學菩薩七地以前的有漏心之位。

(2)法我見相應之位∶緣第八異熟識而起法我執之位,指一切凡夫、一切二乘、菩薩不起法空智果之位。

(3)平等性智相應之位∶是起無漏平等性智之位,即菩薩以法空觀入見道後,又於修道位中現起法空智果之位,為一切佛果。

以上三位中,前二位是有漏,第三位是無漏。

◎附∶侯外廬編《中國思想通史》第四卷(上)第三章第三節(摘錄)

第六識在意識活動中已形成為一個自我中心,術語叫做『分別我執』(即『分別計度,執為實我』之意)。不過,這個自我中心還不是持續的,因為他本身以外境為對象而具有間斷性。但唯識論者正是依此安排了『分別我執』的必備條件,窺基說∶『間斷粗猛,故有此執,余識淺細及相續故,不能橫計起邪分別,邪分別者,必有間斷及粗猛故。』(《述記》卷四)然而真正的自我中心的建立,乃在於第七末那識,它是我執的最後根源,主體即依此而建立,第六識的我執亦依此而起。

第七識屬於另一種范疇,它和前六識不同,並不以外境為對象,而是以內在的第八阿賴耶識為它的『境』。它的作用是思量,即執著第八識,思量為自我。這種堅執是強烈而生動的,它不隨外境的遷流而有間斷,因為它所堅執的第八識是永恆的。今取有關文句略加檢證∶『俱生我執,……此復二種,一常相續,在第七識,緣第八識,起自心相,執為實我。』(《成唯識論》卷一)『此第七識本質,即以第八為境,由似一常,似實我相,故緣第八。』(《述記》卷四)『第七唯托第八為相,舉其本質言,起自心相。』(《述記》卷四)

如果說,第六識是與外境相聯系而構成一個隨外境的遷流而時斷時起的自我中心,那末,第七識乃是一個內在的、深藏的、無間的自我中心;在這方面,它與第六識及第八識既有共同之處,復有差異,如下文所說∶『其第六識,體雖是識,而非是意(第七識),非恆審故。』(《述記》卷二十五)『以相續思量故,此但名意,第六緣境,轉易間斷,故加識名。』(《述記》卷二十五)『謂第七識恆審思量,此說恆言,簡(簡別之意)第六識,意識(第六識)雖審思而非是恆,有間斷故。次審思言,復簡第八,第八雖恆,非審思故。恆審思量,雙簡五識,彼非恆起、非審思故。』(《述記》卷十二)『此我外緣,行相粗猛(指第六識),非第七起,由第七故第六起,此舉由七生增明為論,非實顯之。彼是第六識中我執,體有間斷,遍三性心間雜生故。』(《述記》卷三十)

這個作為自我中心的最後根源的第七識,其特性便是連續與深遠,如《述記》說∶『第七深而不斷』(《述記》卷四),『行相深及相續』(《述記》卷四)。

〔參考資料〕 《入楞伽經》卷八〈剎那品〉;《瑜伽師地論》卷五十一、卷六十三;《轉識論》;《唯識三十頌釋》;《顯揚聖教論》卷一;《顯識論》;《解深密經疏》卷三;《唯識思想論集》(一)(《現代佛教學術叢刊》{25});宇井伯壽《瑜伽論研究》;《印度哲學研究》第五冊。

D. 煬帝嗣位,盛修軍器,以毗性巧,諳練舊事,詔典其職。翻譯

【原句】

煬帝嗣位,盛修軍器,以毗性巧,諳練舊事,詔典其職。尋授朝請郎。毗立議,輦輅車輿,多所增損,語在《輿服志》。擢拜起部郎。

【譯文】

隋煬帝楊廣繼承帝位,大修軍械武器。因為閻毗生性靈活工巧,對這些舊事非常熟悉,(隋煬帝就)下詔讓他負責此事。不久任命他為朝請郎。閻毗又提出建議,帝王乘坐的車轎的建造樣式,多有改造。這些話在《輿服志》也有記載。不久又提升他授予他起部郎的官職。

【注釋】

1、煬帝:隋煬帝,即楊廣(569-618),隋朝第二位皇帝,604年—618年在位。一名英,小字阿摐,華陰人(今陝西華陰),隋文帝楊堅與文獻皇後獨孤伽羅次子,隋朝第二位皇帝。楊廣生於北周時期長安(今西安漢長安城遺址),開皇元年(581)立為晉王,後率軍南下消滅南陳,開皇二十年(600)十一月立為太子,仁壽四年(604)七月繼位。在位期間修隋朝大運河,營建東都、遷都洛陽,改州為郡;改度量衡依古式;然而頻繁發動戰爭,如親征吐谷渾、三征高句麗,加之濫用民力,導致大規模農民起義,天下大亂,導致了隋朝的覆亡。大業十四年(618)驍果軍在江都發動兵變,楊廣被叛軍縊殺,隋恭帝楊侗謚世祖明皇帝,唐朝謚煬皇帝,夏王竇建德謚閔皇帝,《全隋詩》錄存其詩40多首。

2、嗣位:繼承君位。《書·舜典序》:「虞舜側微,聞之聦明,將使嗣位。」孔傳:「嗣,繼也。」《新唐書·李石傳》:「陛下嗣位,惟賢是咨,士皆在朝廷。」

3、盛修:大修。即大規模地修造。

4、軍器:軍用的器具。如鼓鐸、槍械等。《周禮·夏官·大司馬》:「若大師,則掌其戒令,涖大卜,帥執事涖釁主及軍器。」鄭玄註:「軍器,鼓鐸之屬。」《新唐書·百官志三》:「開元以前,軍器皆出右尚署。」《水滸傳》第47回:「來到廳前,兩邊有二十餘座槍架,明晃晃的都插滿軍器。」魯迅《花邊文學·刀「式」辯》:「自己的軍器是不完備的,一有所得,便用起來。」

5、以:連詞,表原因,因為。

6、毗:即閻毗(564-613)。榆林盛樂人也。祖進,魏本郡太守。父慶,周上柱國、寧州總管。毗七歲,襲爵石保縣公,邑千戶。及長,儀貌矜嚴,頗好經史。受《漢書》於蕭該,略通大旨。能篆書,工草隸,尤善畫,為當時之妙。周武帝見而悅之,命尚清都公主。宣帝即位,拜儀同三司,授千牛左右。高祖受禪,以技藝侍東宮,數以雕麗之物取悅於皇太子,由是甚見親待,每稱之於上。尋拜車騎,宿衛東宮。上嘗遣高熲大閱於龍台澤,諸軍部伍多不齊整,唯毗一軍法制肅然。熲言之於上,特蒙賜帛。俄兼太子宗衛率長史,尋加上儀同。太子服玩之物,多毗所為。及太子廢,毗坐杖一百,與妻子俱配為官奴婢。後二歲,放免為民。煬帝嗣位,盛修軍器,以毗性巧,諳練舊事,詔典其職。尋授朝請郎。毗立議,輦輅車輿,多所增損,語在《輿服志》。擢拜起部郎。

7、性巧:靈巧;心靈手巧。《鏡花緣》第36回:「眾工人雖系男裝,究竟是些婦女,心靈性巧。」《鏡花緣》第59回:「更喜他心靈性巧,書到跟前,一讀便會。」

8、諳練:熟習;熟練。

(1)熟習;熟練。《晉書·刁協傳》:「久在中朝,諳練舊事。」宋王栐《燕翼詒謀錄》卷一:「開寶六年四月癸巳,詔流內銓於前任令、錄、判、司、簿、尉,選諳練公事一十五人,補堂後官,三年一替。」清平步青《霞外攟屑·里事·孟次微監州》:「言吏治通達諳練,工激濁揚清之權。」

(2)明曉事理,歷練老成。清侯方域《南省試策》二:「以庸碌為老成,以軟熟為諳練,以闒茸為和平。」清魏源《聖武記》卷七:「特因未識其人,尚未特沛恩施,今日召見,果安詳諳練,明白誠實。」茅盾《幻滅》十一:「慧姊!我常常想,學得你的諳練達觀就好了。」

9、舊事:舊例;以前的典章制度。這里指舊日的規制、模式。

(1)舊例;以前的典章制度。《漢書·禮樂志》:「大氐皆因秦舊事焉。」宋葉適《中奉大夫薛公墓誌銘》:「按舊事,率年及六十者行之,余亦預往。」

(2)往事。唐白居易《得湖州崔十八使君書兼寄微之》詩:「故情歡喜開書後,舊事思量在眼前。」宋蘇軾《和子由蠶市》:「詩來使我感舊事,不悲去國悲流年。」清李漁《閑情偶寄·詞曲上·音律》:「因此劇之外,別無善本,欲睹舊事,舍此無由。」

10、詔:詔令。這里作動詞,下詔。

11、典:動詞,主管;主持,掌管。

12、職:名詞,職事;職務。

13、尋:時間副詞,不久。

14、授:授職;授予官職。

15、朝請郎:官職名,文散官。隋始置,在八郎(見「朝議郎」)中位第三,煬帝時罷。唐、宋無均文官第十八階,正七品上。元豐改制用以代前行員外郎、侍郎史,後定為第二十階。金、元均不置。

16、立議:提議;提出建議。

17、輦輅:皇帝的車輿。

(1)皇帝的車輿。南朝宋顏延之《赭白馬賦》:「進迫遮迾,卻屬輦輅。」《敦煌變文集·維摩詰經講經文》:「食宿不離於殿庭,行坐常隨於輦輅。」《宋史·職官志四》:「國有大禮,供其輦輅、屬車,前期戒有司教閱象馬。」

(2)借指皇帝。《舊唐書·肅宗紀贊》:「犬羊犯順,輦輅播遷。」

18、車輿:車輛;車轎。《管子·禁藏》:「故聖人之制事也,能節宮室,適車輿以實藏,則國必富,位必尊。」《史記·禮書》:「是以君臣朝廷尊卑貴賤之序,下及黎庶車輿衣服宮室飲食嫁娶喪祭之分,事有宜適,物有節文。」漢劉向《說苑·臣術》:「子方曰:『何子賜車輿之厚也。』」唐杜甫《送何侍御歸朝》詩:「舟楫諸侯餞,車輿使者歸。」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雜賃》:「如方相、車輿、結絡、彩帛,皆有定價,不須勞力。」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朱雀門外街巷》:「其門尋常士庶,殯葬車輿,皆不得經由此門而出。」

19、增損:增加或減少。多指文字上的修改。這里指格式、式樣的修改。《史記·呂不韋列傳》:「延諸侯游士賓客,有能增損一字者予千金。」唐玄奘《大唐西域記·阿耆尼國》:「文字取則印度,微有增損。」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史書占畢一》:「讀之閎肆沉雄,浩乎司馬之氣矣,而左規右矩,一字增損末由也。」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第十四篇:「然今所傳諸小說,皆屢經後人增損,真面殆無從復見矣。」

20、《輿服志》:紀傳體史書體例之門類,屬於「志」。這里大約是指《隋書·輿服志》。輿服,車輿冠服與各種儀仗。古代車輿與冠服都有定式,以表尊卑等級。《左傳·定公五年》:「王之在隨也,子西為王輿服以保路。」《史記·平準書》:「室廬輿服僭於上,無限度。」清張廷玉《雜興》詩:「大智詢芻蕘,殊勛謝輿服。」章炳麟《訄書·訂文》附《正名雜義》:「械器輿服,古今異宜。」

21、擢拜:提拔授官。《後漢書·趙岐傳》:「會南匈奴、烏桓、鮮卑反叛,公卿舉,擢拜並州刺史。」北魏酈道元《水經注·陰溝水》:「穆郡戶曹吏,徵試博士太常丞,以明氣候擢拜侍右中郎將。」宋蘇舜《上京兆杜公書》:「皆以言得罪,惟丈人昔在廷中,議論必行,擢拜又過二公。」王堯《藏劇和藏劇故事》二:「東贊始入朝,占對合旨,太宗擢拜右衛大將軍。」

22、起部郎:官名。西晉南北朝尚書起部曹長官通稱。亦稱起部郎中,資深勤能者可轉侍郎。晉、宋六品,梁五班,陳四品、六百石,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定為五品上,二十三年改六品,北齊六品上。隋初改名工部侍郎,煬帝大業三年(607)改此,從五品。唐高祖武德三年(620)改名「工部郎中」。參見「起部」。

附錄:《隋書閻毗傳》

閻毗,榆林盛樂人也。祖進,魏本郡太守。父慶,周上柱國、甯州總管。毗七歲,襲爵石保縣公,邑千戶。及長,儀貌矜嚴,頗好經史。受《漢書》於蕭該,略通大旨。能篆書,工草隸,尤善畫,為當時之妙。周武帝見而悅之,命尚清都公主。宣帝即位,拜儀同三司,授千牛左右。高祖受禪,以技藝侍東宮,數以雕麗之物取悅於皇太子,由是甚見親待,每稱之於上。尋拜車騎,宿衛東宮。上嘗遣高熲大閱於龍台澤,諸軍部伍多不齊整,唯毗一軍法制肅然。熲言之於上,特蒙賜帛。俄兼太子宗衛率長史,尋加上儀同。太子服玩之物,多毗所為。及太子廢,毗坐杖一百,與妻子俱配為官奴婢。後二歲,放免為民。煬帝嗣位,盛修軍器,以毗性巧,諳練舊事,詔典其職。尋授朝請郎。毗立議,輦輅車輿,多所增損,語在《輿服志》。擢拜起部郎。

帝嘗大備法駕,嫌屬車太多,顧謂毗曰:「開皇之日,屬車十有二乘,於事亦得。今八十一乘,以牛駕車,不足以益文物。朕欲減之,從何為可?」毗對曰:「臣初定數,共宇文愷參詳故實,據漢胡伯始、蔡邕等議,屬車八十一乘,此起於秦,遂為後式。故張衡賦雲'屬車九九'是也。次及法駕,三分減一,為三十六乘。此漢制也。又據宋孝建時,有司奏議,晉遷江左,惟設五乘,尚書令、建平王宏曰:『八十一乘,議兼九國,三十六乘,無所准憑。江左五乘,儉不中禮。但帝王文物,旗旒之數,爰及冕玉,皆同十二。今宜准此,設十二乘。』開皇平陳,因以為法。今憲章往古,大駕依秦,法駕依漢,小駕依宋,以為差等。」帝曰:「何用秦法乎?大駕宜三十六,法駕宜用十二,小駕除之。」毗研精故事,皆此類也。

長城之役,毗總其事。及帝有事恆岳,詔毗營立壇場。尋轉殿內丞,從幸張掖郡。高昌王朝於行所,詔毗持節迎勞,遂將護入東都。尋以母憂去職。未期,起令視事。將興遼東之役,自洛口開渠,達於涿郡,以通運漕。毗督其役。明年,兼領右翊衛長史,營建臨朔宮。及征遼東,以本官領武賁郎將,典宿衛。時眾軍圍遼東城,帝令毗詣城下宣諭,賊弓弩亂發,所乘馬中流矢,毗顏色不變,辭氣抑揚,卒事而去。尋拜朝請大夫,遷殿內少監,又領將作少監事。後復從帝征遼東,會楊玄感作逆,帝班師,兵部侍郎斛斯政奔遼東,帝令毗率騎二千追之,不及。政據高麗柏崖城,毗攻之二日,有詔征還。從至高陽,暴卒,時年五十。帝甚悼惜之,贈殿內監。

E. 你覺得《王者榮耀》里最好看的皮膚是什麼

第一個是白色死神。白起玩家最喜歡的皮膚,當初碎片商店同時上架白色死神和星夜王子,我選了這個,看這犀利的稜角,看這聖潔的白金配色,看這干練的肌肉線條,太帥了。

F. 歷史上的獨孤皇後是指誰

是指獨孤伽羅。

文獻皇後獨孤伽羅(544年—602年9月15日),河南洛陽人,漢化鮮卑人,北周衛國公、關隴集團重要成員獨孤信嫡女,母清河崔氏。

十四歲嫁給大將軍楊忠之嫡長子楊堅。同年父親政斗失敗被殺,家道中衰,丈夫亦遭權臣猜忌。獨孤伽羅保持低調謙恭作風,以期為夫消禍;周隋交替之際,親自勸勉楊堅定下立隋大計;之後拜為隋王妃、隋王後;隋朝開國乃為皇後。

獨孤皇後深度參與朝政,終身對隋文帝保持了強烈影響力,於開皇之治功不可沒,宮中並尊帝後為「二聖」。

晚年主導罷黜宰相、廢易太子引發史學界爭議評價。隋文帝和皇後夫妻恩愛,「誓無異生之子」,共誕育有十個兒女。

仁壽二年八月,皇後崩逝。隋文帝迷信皇後升化為妙善菩薩,並親自為其送葬;又營造天下最盛佛寺為皇後祈福,臨終前企盼和愛妻「魂其有知,當地下相會」。仁壽四年七月文帝病逝,十月帝後合葬太陵,皇後謚曰文獻。

(6)伽羅雲伺服器怎麼用擴展閱讀:

隋開皇元年二月十四日(公元581年),楊堅即皇帝位,建立隋朝,三天後即冊獨孤伽羅為皇後,從此夫妻嘔心瀝血為隋帝國的強大發展傾注了畢生的精力心智與心血,獨孤皇後也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對君主終生保持有強烈影響力的後妃 。

獨孤皇後通達書史,聰明過人。每次隋文帝上朝,她必與之同輦而行,至殿閣而止,派宦官跟隨而進溝通聯絡,「政有所失,隨則匡正,多有弘益」。待到文帝下朝,她早已在等候,夫妻「相顧欣然」一起回宮,同起同居形影不離。

在平常生活中,她一有閑暇便手不釋卷,學問不凡。隋文帝對這位愛妻是既寵愛又信服,幾乎是言聽計從,宮中同尊帝後為「二聖」 。所以,開皇年間的政治決策,很難分得清哪些是隋文帝的主意,哪些是獨孤皇後的的主意,而她的政治影響力也不僅限於影響隋文帝而已。

閱讀全文

與伽羅雲伺服器怎麼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scan調度演算法詳細過程 瀏覽:163
二手房交易系統源碼 瀏覽:136
文件夾怎麼快速去重 瀏覽:790
單片機原理與應用視頻資源 瀏覽:880
雲伺服器國內如何注冊 瀏覽:584
java值類型和引用類型 瀏覽:515
金山詞霸如何pdf取詞 瀏覽:733
t3軟加密解綁 瀏覽:399
s8sp加密路線直接下載 瀏覽:570
不許宣讀命令 瀏覽:698
尋找信號源源碼 瀏覽:81
打電話老伺服器錯誤是什麼原因 瀏覽:491
三維溯源碼 瀏覽:716
android錄音開源 瀏覽:459
弗洛伊德演算法c 瀏覽:12
udp命令字 瀏覽:663
app服務端java源碼 瀏覽:798
電腦用文件夾玩大型游戲 瀏覽:254
安卓耳塞失靈怎麼辦 瀏覽:765
華三交換機保存命令 瀏覽: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