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計算機網路的分層體系結構
第一層:物理層(PhysicalLayer),規定通信設備的機械的、電氣的、功能的和過程的特性,用以建立、維護和拆除物理鏈路連接。具體地講,機械特性規定了網路連接時所需接插件的規格尺寸、引腳數量和排列情況等;電氣特性規定了在物理連接上傳輸bit流時線路上信號電平的大小、阻抗匹配、傳輸速率距離限制等;功能特性是指對各個信號先分配確切的信號含義,即定義了DTE和DCE之間各個線路的功能;規程特性定義了利用信號線進行bit流傳輸的一組操作規程,是指在物理連接的建立、維護、交換信息是,DTE和DCE雙放在各電路上的動作系列。
在這一層,數據的單位稱為比特(bit)。
屬於物理層定義的典型規范代表包括:EIA/TIA RS-232、EIA/TIA RS-449、V.35、RJ-45等。
第二層:數據鏈路層(DataLinkLayer):在物理層提供比特流服務的基礎上,建立相鄰結點之間的數據鏈路,通過差錯控制提供數據幀(Frame)在信道上無差錯的傳輸,並進行各電路上的動作系列。
數據鏈路層在不可靠的物理介質上提供可靠的傳輸。該層的作用包括:物理地址定址、數據的成幀、流量控制、數據的檢錯、重發等。
在這一層,數據的單位稱為幀(frame)。
數據鏈路層協議的代表包括:SDLC、HDLC、PPP、STP、幀中繼等。
第三層是網路層(Network layer)
在計算機網路中進行通信的兩個計算機之間可能會經過很多個數據鏈路,也可能還要經過很多通信子網。網路層的任務就是選擇合適的網間路由和交換結點, 確保數據及時傳送。網路層將數據鏈路層提供的幀組成數據包,包中封裝有網路層包頭,其中含有邏輯地址信息- -源站點和目的站點地址的網路地址。
如果你在談論一個IP地址,那麼你是在處理第3層的問題,這是「數據包」問題,而不是第2層的「幀」。IP是第3層問題的一部分,此外還有一些路由協議和地址解析協議(ARP)。有關路由的一切事情都在第3層處理。地址解析和路由是3層的重要目的。網路層還可以實現擁塞控制、網際互連等功能。
在這一層,數據的單位稱為數據包(packet)。
網路層協議的代表包括:IP、IPX、RIP、OSPF等。
第四層是處理信息的傳輸層(Transport layer)。第4層的數據單元也稱作數據包(packets)。但是,當你談論TCP等具體的協議時又有特殊的叫法,TCP的數據單元稱為段(segments)而UDP協議的數據單元稱為「數據報(datagrams)」。這個層負責獲取全部信息,因此,它必須跟蹤數據單元碎片、亂序到達的數據包和其它在傳輸過程中可能發生的危險。第4層為上層提供端到端(最終用戶到最終用戶)的透明的、可靠的數據傳輸服務。所為透明的傳輸是指在通信過程中傳輸層對上層屏蔽了通信傳輸系統的具體細節。
傳輸層協議的代表包括:TCP、UDP、SPX等。
第五層是會話層(Session layer)
這一層也可以稱為會晤層或對話層,在會話層及以上的高層次中,數據傳送的單位不再另外命名,統稱為報文。會話層不參與具體的傳輸,它提供包括訪問驗證和會話管理在內的建立和維護應用之間通信的機制。如伺服器驗證用戶登錄便是由會話層完成的。
第六層是表示層(Presentation layer)
這一層主要解決用戶信息的語法表示問題。它將欲交換的數據從適合於某一用戶的抽象語法,轉換為適合於OSI系統內部使用的傳送語法。即提供格式化的表示和轉換數據服務。數據的壓縮和解壓縮, 加密和解密等工作都由表示層負責。
第七層應用層(Application layer),應用層為操作系統或網路應用程序提供訪問網路服務的介面。
應用層協議的代表包括:Telnet、FTP、HTTP、SNMP等。
2. 軟體分層的含義目的,如何劃分
軟體分層的原因是為了實現"高內聚、低耦合"。
在三層結構設計模式中,一層是客戶端,負責人機交互的實現,一層四數據伺服器,它承擔起數據存儲、優化和訪問的職責。
另一層是應用伺服器,主要負責實現業務邏輯的有效處理,降低客戶負擔。和二層結構相比,三層結構技術在安全性、擴展性方面表現更為優異,同時更加便於維護,能夠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客戶業務對網路的需求,減少了網路負荷。但
如果用戶量不是太多的情況下,二層結構技術更為簡單有效,綜合效益更加突出。所以軟體開發人員要根據項目的具體情況,合理選擇分層技術。
(2)伺服器分層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計算機技術應用於人類生產、生活結合的日益緊密。由此使得軟體設計開發的要求越來越高。市場對軟體開發企業提出了軟體開發時間要短,穩定性要高,擴展性要好,維護成本要低的新要求。
為了滿足客戶的需求,技術人員開發出四層結構技術。該技術通過將伺服器、業務邏輯、用戶界面等分離開,使各個部分間不會闡述較大影響聯系。
3. .NET分層是怎麼回事 三層架構與其又有什麼關系,能否幫忙簡單介紹一下三層架構
三層是最基本的,頁面顯示層:這個層就是用來放一些用戶能夠看到的東西,也就是網頁了
業務邏輯層:這個是用來接受一些參數之類的東西,如get和set方法
數據訪問層:看名知意,就是用來跟資料庫操作有關的東西,如資料庫的打開,關閉之類的東西
分布式計算體系結構,一個伺服器,多個用戶使用而且不會影響別的用戶,簡單的說通過合理的分配多人完成一個項目,sourcesafe屬於一種
軟體工程的方法,就是定義了解做軟體有什麼過程,安這個過程一步一步來。
4. 分層的網路術語
分層ISO提出的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模型將網路分為七層,即物理層( Phisical )、數據鏈路層(Data Link)、網路層(Network)、傳輸層(Transport)、會話層(Session)、表示層(Presentation)和應用層(Application)。
1. 物理層(Physical layer)是參考模型的最低層。該層是網路通信的數據傳輸介質,由連接不同結點的電纜與設備共同構成。主要功能是:利用傳輸介質為數據鏈路層提供物理連接,負責處理數據傳輸並監控數據出錯率,以便數據流的透明傳輸。
2. 數據鏈路層(Data link layer)是參考模型的第2層。主要功能是:在物理層提供的服務基礎上,在通信的實體間建立數據鏈路連接,傳輸以「幀」為單位的數據包,並採用差錯控制與流量控制方法,使有差錯的物理線路變成無差錯的數據鏈路。
3. 網路層(Network layer)是參考模型的第3層。主要功能是:為數據在結點之間傳輸創建邏輯鏈路,通過路由選擇演算法為分組通過通信子網選擇最適當的路徑,以及實現擁塞控制、網路互聯等功能。
4. 傳輸層(Transport layer)是參考模型的第4層。主要功能是向用戶提供可靠的端到端(End-to-End)服務,處理數據包錯誤、數據包次序,以及其他一些關鍵傳輸問題。傳輸層向高層屏蔽了下層數據通信的細節,因此,它是計算機通信體系結構中關鍵的一層。
5. 會話層(Session layer)是參考模型的第5層。主要功能是:負責維擴兩個結點之間的傳輸鏈接,以便確保點到點傳輸不中斷,以及管理數據交換等功能。
6. 表示層(Presentation layer)是參考模型的第6層。主要功能是:用於處理在兩個通信系統中交換信息的表示方式,主要包括數據格式變換、數據加密與解密、數據壓縮與恢復等功能。
7. 應用層(Application layer)是參考模型的最高層。主要功能是:為應用軟體提供了很多服務,例如文件伺服器、資料庫服務、電子郵件與其他網路軟體服務。
5. 游戲伺服器中分服分區分線分別是什麼意思
分服:例子:美服、台服、日服。。。各個之間無法干擾,甚至更新進度和游戲內容也有可能因為各地政策有所不同;
分區:例子:華北區、東北區、新疆幾區。。。每個服下的每個子伺服器有支持同時在線玩家數的上線的,所以就需要分區以滿足玩家的數量,各個分區互相不幹擾,但游戲的內容和政策嚴格相同,值得一提的是,游戲中的排行和物價則不盡相同,原因在於各地的玩家數量和玩家階層不同,最後有時候游戲運營方會開展轉區活動或者服務
分線:例子:12線、55線。37線。。。同一個游戲同一服的同一分區下的分線,每條線下游戲內容和政策嚴格相同,物價相同,但是值得一提的是,不同的線也許會由於游戲玩法的原因,致使玩家在不同線進行游戲獲得不同的收益。對於線,玩家是可以自由選擇的
6. 網路協議為什麼要分層網路協議是按哪些功能分層的
網路上的計算機之間又是如何交換信息的呢?就像我們說話用某種語言一樣,在網路上的各台計算機之間也有一種語言,這就是網路協議,不同的計算機之間必須使用相同的網路協議才能進行通信。
網路協議是網路上所有設備(網路伺服器、計算機及交換機、路由器、防火牆等)之間通信規則的集合,它規定了通信時信息必須採用的格式和這些格式的意義。大多數網路都採用分層的體系結構,每一層都建立在它的下層之上,向它的上一層提供一定的服務,而把如何實現這一服務的細節對上一層加以屏蔽。一台設備上的第 n層與另一台設備上的第n層進行通信的規則就是第n層協議。在網路的各層中存在著許多協議,接收方和發送方同層的協議必須一致,否則一方將無法識別另一方發出的信息。網路協議使網路上各種設備能夠相互交換信息。常見的協議有:TCP/IP協議、IPX/SPX協議、NetBEUI協議等。在區域網中用得的比較多的是IPX/SPX.。用戶如果訪問Internet,則必須在網路協議中添加TCP/IP協議。
TCP/IP是「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的簡寫,中文譯名為傳輸控制協議/互聯網路協議)協議, TCP/IP(傳輸控制協議/網間協議)是一種網路通信協議,它規范了網路上的所有通信設備,尤其是一個主機與另一個主機之間的數據往來格式以及傳送方式。TCP/IP是INTERNET的基礎協議,也是一種電腦數據打包和定址的標准方法。在數據傳送中,可以形象地理解為有兩個信封,TCP和IP就像是信封,要傳遞的信息被劃分成若干段,每一段塞入一個TCP信封,並在該信封面上記錄有分段號的信息,再將TCP信封塞入IP大信封,發送上網。在接受端,一個TCP軟體包收集信封,抽出數據,按發送前的順序還原,並加以校驗,若發現差錯,TCP將會要求重發。因此,TCP/IP在INTERNET中幾乎可以無差錯地傳送數據。 對普通用戶來說,並不需要了解網路協議的整個結構,僅需了解IP的地址格式,即可與世界各地進行網路通信。
IPX/SPX是基於施樂的XEROX』S Network System(XNS)協議,而SPX是基於施樂的XEROX』S SPP(Sequenced Packet Protocol:順序包協議)協議,它們都是由novell公司開發出來應用於區域網的一種高速協議。它和TCP/IP的一個顯著不同就是它不使用ip 地址,而是使用網卡的物理地址即(MAC)地址。在實際使用中,它基本不需要什麼設置,裝上就可以使用了。由於其在網路普及初期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所以得到了很多廠商的支持,包括microsoft等,到現在很多軟體和硬體也均支持這種協議。
NetBEUI即NetBios Enhanced User Interface ,或NetBios增強用戶介面。它是NetBIOS協議的增強版本,曾被許多操作系統採用,例如Windows for Workgroup、Win 9x系列、Windows NT等。NETBEUI協議在許多情形下很有用,是WINDOWS98之前的操作系統的預設協議。總之NetBEUI協議是一種短小精悍、通信效率高的廣播型協議,安裝後不需要進行設置,特別適合於在「網路鄰居」傳送數據。所以建議除了TCP/IP協議之外,區域網的計算機最好也安上NetBEUI協議。另外還有一點要注意,如果一台只裝了TCP/IP協議的WINDOWS98機器要想加入到WINNT域,也必須安裝NetBEUI協議。
網路上的計算機之間又是如何交換信息的呢?就象我們說話用某種語言一樣,在網路上的各台計算機之間也有一種語言,這就是網路協議,不同的計算機之間必須使用相同的網路協議才能進行通信。當然了,網路協議也有很多種,具體選擇哪一種協議則要看情況而定。Internet上的計算機使用的是TCP/IP協議。
ARPANET網成功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它使用了TCP/IP標准網路協議,TCP/I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傳輸控制協議/互連網協議是Internet採用的一種標准網路協議。它是由ARPA於1977年到1979年推出的一種網路體系結構和協議規范。隨著Internet網的發展,TCP/IP也得到進一步的研究開發和推廣應用,成為Internet網上的"通用語言"。
一個網路協議至少包括三要素:
語法 用來規定信息格式;
語義 用來說明通信雙方應當怎麼做;
時序 詳細說明事件的先後順序。
網際層協議:包括:IP協議、ICMP協議、ARP協議、RARP協議。
傳輸層協議:TCP協議、UDP協議。
應用層協議:FTP、Telnet、SMTP、HTTP、RIP、NFS、DNS。
7. TCP/IP協議分為哪幾層每層具有哪些功能
TCP/IP協議分為4個層次,自上而下依次為應用層、傳輸層、網路層、網路介面層。
各層的功能如下:
1、應用層的功能為對客戶發出的一個請求,伺服器作出響應並提供相應的服務。
2、傳輸層的功能為通信雙方的主機提供端到端的服務,傳輸層對信息流具有調節作用,提供可靠性傳輸,確保數據到達無誤。
3、網路層功能為進行網路互連,根據網間報文IP地址,從一個網路通過路由器傳到另一網路。
4、網路介面層負責接收IP數據報,並負責把這些數據報發送到指定網路上。
(7)伺服器分層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TCP/IP協議的主要特點:
(1)TCP/IP協議不依賴於任何特定的計算機硬體或操作系統,提供開放的協議標准,即使不考慮Internet,TCP/IP協議也獲得了廣泛的支持。所以TCP/IP協議成為一種聯合各種硬體和軟體的實用系統。
(2)標准化的高層協議,可以提供多種可靠的用戶服務。
(3)統一的網路地址分配方案,使得整個TCP/IP設備在網中都具有惟一的地址。
(4)TCP/IP協議並不依賴於特定的網路傳輸硬體,所以TCP/IP協議能夠集成各種各樣的網路。用戶能夠使用乙太網(Ethernet)、令牌環網(Token Ring Network)、撥號線路(Dial-up line)、X.25網以及所有的網路傳輸硬體。
8. tcp/ip協議按什麼分層,寫出每一層協議實現的功能
簡述TCP/IP協議的分層結構是數據鏈路層 、網路層、傳輸層、應用層。
1.數據鏈路層:
數據鏈路層是物理傳輸通道,可使用多種傳輸介質傳輸,可建立在任何物理傳輸網上。比如光纖、雙絞線等。
2.網路層:其主要功能是要完成網路中主機間「分組」(Packet)的傳輸。
含有4個協議:
(1)網際協議IP
負責分組數據的傳輸,各個IP數據之間是相互獨立的。
(2)互聯網控制報文協議ICMP
IP層內特殊的報文機制,起控製作用,能發送報告差錯或提供有關意外情況的信息,因為ICMP的數據報通過IP送出因此功能上屬於網路的第3層。
3)地址轉換協議ARP
為了讓差錯或意外情況的信息能在物理網上傳送到目的地,必須知道彼此的物理地址,這樣就存在把互聯網地址(是32位的IP地址來標識,是一種邏輯地址)轉換為物理地址的要求,這就需要在網路層上有一組服務(協議)能將IP地址轉換為相應的網路地址,這組協議就是APP.(可以把互聯網地址看成是外識別地址和物理地址看成是內識別地址)
(4)反向地址轉換協議RARP
RARP用於特殊情況,當只有自己的物理地址沒有IP地址時,可通過RARP獲得IP地址,如果遇到斷電或重啟狀態下,開機後還必需再使用RARP重新獲取IP地址,廣泛用於獲取無盤工作站的IP地址。
3.傳輸層:其主要任務是向上一層提供可靠的端到端(End-to-End)服務,確保「報文」無差錯、有序、不丟失、無重復地傳輸。它向高層屏蔽了下層數據通信的細節,是計算機通信體系結構中最關鍵的一層。包含以下2個重要協議:
(1)TCP :
TCP是TCP/IP體系中的傳輸層協議處於第4層傳輸層,負責數據的可靠傳輸(「三次握手」-建立連接、數據傳送、關閉連接)。
(2)UDP:
和TCP相比,數據傳輸的可靠性低,適合少量的可靠性要求不高的數據傳輸。
4.應用層:應用層確定進程間通信的性質,以滿足用戶的需要。
在應用層提供了多個常用協議。
①Telnet(Remote Login):遠程登錄
②FTP(File Transfer Protocol):文件傳輸協議
③SMTP(Simple Mail Transfer Protocol):簡單郵件傳輸協議
④POP3(Post Office Protocol 3):第三代郵局協議
⑤HTTP(Hyper Text Transfer Protocol):超文本傳輸協議
⑥NNTP(Network News Transfer Protocol):網路新聞傳輸協議
9. 什麼是分布式系統架構
分布式應用程序就是指應用程序分布在不同計算機上,通過網路來共同完成一項任務,通常為伺服器/客戶端模式。更廣義上理解「分布」,不只是應用程序,還包括資料庫等,分布在不同計算機,完成同一個任務。之所以要把一個應用程序分布在不同的計算機上,主要有兩個目的:
1) 分散伺服器的壓力
大型系統中,模塊眾多,並發量大,僅用一個伺服器承載往往會發生壓力過大而導致系統癱瘓的情況。可以在橫向和縱向兩方面來進行拆分,把這些模塊部署到不同的伺服器上。這樣整個系統的壓力就分布到了不同的伺服器上。
l 橫向:按功能劃分。
l 縱向:N層架構,其中的一些層分布到不同的伺服器上(分層的概念會在後文進行介紹)。
2) 提供服務,功能重用
使用服務進行功能重用比使用組件進行代碼重用更進一層。舉例來說,如果在一個系統中的三個模塊都需要用到報表功能,一種方法是把報表功能做成一個單獨的組件,然後讓三個模塊都引用這個組件,計算操作由三個模塊各自進行;另一種方法是把報表功能做成單獨的服務,讓這三個模塊直接使用這個服務來獲取數據,所有的計算操作都在一處進行,很明顯後者的方案會比前者好得多。
服務不僅能對內提供還能對外提供,如果其他合作夥伴需要使用我們的報表服務,我們又不想直接把所有的信息都公開給它們。在這種情況下組件方式就不是很合理了,通過公開服務並對服務的使用方做授權和驗證,那麼我們既能保證合作夥伴能得到他們需要的數據,又能保證核心的數據不公開。
10. 誰能通俗的幫我解釋一下網路分層的概念
網路分層就是將網路節點所要完成的數據的發送或轉發、打包或拆包,控制信息的載入或拆出等工作,分別由不同的硬體和軟體模塊去完成。這樣可以將往來通信和網路互連這一復雜的問題變得較為簡單。
網路層次的劃分
ISO提出的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模型將網路分為七層,即物理層( Phisical )、數據鏈路層(Data Link)、網路層(Network)、傳輸層(Transport)、會話層(Session)、表示層(Presentation)和應用層(Application)。
1. 物理層(Physical layer)是參考模型的最低層。該層是網路通信的數據傳輸介質,由連接不同結點的電纜與設備共同構成。主要功能是:利用傳輸介質為數據鏈路層提供物理連接,負責處理數據傳輸並監控數據出錯率,以便數據流的透明傳輸。
2. 數據鏈路層(Data link layer)是參考模型的第2層。 主要功能是:在物理層提供的服務基礎上,在通信的實體間建立數據鏈路連接,傳輸以「幀」為單位的數據包,並採用差錯控制與流量控制方法,使有差錯的物理線路變成無差錯的數據鏈路。
3. 網路層(Network layer)是參考模型的第3層。主要功能是:為數據在結點之間傳輸創建邏輯鏈路,通過路由選擇演算法為分組通過通信子網選擇最適當的路徑,以及實現擁塞控制、網路互聯等功能。
4. 傳輸層(Transport layer)是參考模型的第4層。主要功能是向用戶提供可靠的端到端(End-to-End)服務,處理數據包錯誤、數據包次序,以及其他一些關鍵傳輸問題。傳輸層向高層屏蔽了下層數據通信的細節,因此,它是計算機通信體系結構中關鍵的一層。
5. 會話層(Session layer)是參考模型的第5層。主要功能是:負責維擴兩個結點之間的傳輸鏈接,以便確保點到點傳輸不中斷,以及管理數據交換等功能。
6. 表示層(Presentation layer)是參考模型的第6層。主要功能是:用於處理在兩個通信系統中交換信息的表示方式,主要包括數據格式變換、數據加密與解密、數據壓縮與恢復等功能。
7. 應用層(Application layer)是參考模型的最高層。主要功能是:為應用軟體提供了很多服務,例如文件伺服器、資料庫服務、電子郵件與其他網路軟體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