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伺服器集群需要用到共享存儲,是做仲裁和數據用,目前市面上的nas是否能支持nas多數用的是sata硬碟
如果是集群NAS用的硬碟大都是Serial Attached SCSI 就是SAS,當然SATA也是可以的,SATA廉價!你的數據是如果非結構的可以用NAS,如果是結構化的數據那就是用對象存儲吧!好好看一看塊訪問、對象訪問和文件訪問吧!
Ⅱ java伺服器集群後怎麼實現數據共享
方法很多,常見的是使用zookeeper或者redis,都可以實現集群間數據的共享。
Ⅲ 我有一台伺服器,怎麼實現數據共享。
如果你用過Excel,我推薦你使用華創網表,其自由建表的理念是一樣的,相當於網路版的Excel,是一款綜合性的管理軟體,能管理各種數據。
主要特點:
1、採用 B/S 架構,系統安裝在網路伺服器上,數據存放在那裡,操作者使用瀏覽器,訪問的是伺服器上的數據。
2、不僅支持電腦,而且支持手機、iPad直接訪問,因此無論何時何地都能錄數據、查數據。
3、支持多用戶同時訪問,具有完善的許可權控制,不同類型人員的增刪改查許可權都可控制,控制粒度細化到欄位。
4、有詳盡的操作日誌可供查詢。用戶何時何地(IP地址)登錄、退出,作了哪些操作均逐一記錄在案,可供查詢。
希望對你有幫助。
Ⅳ 兩台linux伺服器如何實現weblogic跨伺服器session共享
Session共享有多種解決方法,常用的有四種:客戶端Cookie保存、伺服器間Session同步、使用集群管理Session、把Session持久化到資料庫。
1.客戶端Cookie保存
以cookie加密的方式保存在客戶端,每次session信息被寫在客戶端,然後經瀏覽器再次提交到伺服器,即使兩次請求在集群中的兩台伺服器上完成,也可以到達session共享。
優點是減輕伺服器端的壓力;
缺點是受到cookie的大小限制,可能佔用一定帶寬,因為每次請求會在頭部附帶一定大小的cookie信息,另外這種方式在用戶禁止使用cookie的情況下無效。
傳統網站一般通過將一部分數據存儲在cookie中,來規避分布式環境下session的操作。這樣做的弊端很多,一方面cookie的安全性一直廣為垢病,另一方面cookie存儲數據的大小是有限制的。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很多情況下還得兼顧移動端的session需求,使得採用cookie來進行session同步的方式的弊端更為凸顯,分布式session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應運而生的。
2.伺服器間Session同步
定時同步各個伺服器的session信息,此方法可能有一定延時,用戶體驗也不是很好。
使用主-從伺服器的架構,當用戶在主伺服器上登錄後,通過腳本或者守護進程的方式,將session信息傳遞到各個從伺服器中,也可以手工把session文件存放的目錄改為nfs網路文件系統,從而實現文件的跨機器共享(使用nfs或windows文件共享都可以,或者專用的共享存儲設備)。
這樣,用戶訪問其它的從伺服器時,就可以讀到session信息。
缺點:比如速度慢、不穩定等,另外,如果session信息傳遞是主->從單向的,會有一些風險,比如主伺服器down了,其它伺服器無法獲得session信息。
3.把Session持久化到資料庫
這種共享session的方式即將session信息存入資料庫中,其它應用可以從資料庫中查出session信息。目前採用這種方案時所使用的資料庫一般為mysql。
利用資料庫共享session的方案有一定的實用性,但也有如下缺點:
首先session的並發讀寫在資料庫中完成,對mysql的性能要求比較高;
其次,我們需要額外地實現session淘汰邏輯代碼,即定時從資料庫表中更新和刪除session信息,增加了工作量。
對於系統可靠性要求較高的用戶,可以將session持久化到DB中,這樣可以保證宕機時會話不易丟失,但缺點也是顯而易見的,系統的整體吞吐將受到很大的影響。
4.使用集群管理Session
將session統一存儲在緩存集群上,如memcache,這樣可以保證較高的讀、寫性能,這一點對於並發量大的系統來說非常重要;並且從安全性考慮,session畢竟是有有效期的,使用緩存存儲,也便於利用緩存的失效機制。
使用緩存的缺點是,一旦緩存重啟,裡面保存的會話也就丟失了,需要用戶重新建立會話,可以使用緩存集群來保證緩存的穩定性。
如圖(基於緩存的分布式session架構)所示,前端用戶請求經過隨機分發之後,可能會命中後端任意的Web Server,將session以sessionid作為key,保存到後端的緩存集群中,使得不管請求如何分配,即便是某個Web Server宕機,也不會影響其他Web Server獲得 session,這樣既實現了集群間的session同步,又提高了 Web Server的容錯性。
Tomcat作為Web Server時,可以通過一個簡單的工具memcached-session- manager9(一個Tomcat session共享解決方案), 實現基於memcache的分布式session。
Ⅳ 伺服器集群怎麼實現
不難,硬體用路由器,軟體嘛,操作系統用WIN2003
server
enterprise
企業版,推薦一並安裝R2升級包,所有機器組區域網,用一台千兆網卡做域控,架設流媒體伺服器,其他機做為域成員加入進來,內網IP各用各的,外網用埠映射到一個IP,用域控做網路流量負載平衡,域控機器配置要強,如果你網路流量大,建議用專業級伺服器,至強+2Gb+SCSI硬碟之類,看你環境要求了,如果必要可以上雙至強,再用一台512mb內存的p4
2.0G以上機做備份域控,這樣主域控上下線或重啟或出故障不影響域內成員正常工作,備份域控湊合就可以了,按我上面的要求就行,當然,有錢可以用好的
如果你安全性要求高,建議路由前端用普通P4+512Mb內存機器架ISA2004
server組防火牆,配置的好效果比一般的硬體防火牆要好,完全不影響網路環境運行,域內成員可以裸奔不怕毒和黑
至於域內成員機,如果僅全力供應片源,當前主流家用機型就夠用了
伺服器建議用hp
360G系列,目前價位不算高,性價比還不錯,售後很好,如果你對建網不怎麼了解,可以讓他們幫你裝,買他們的伺服器就是要利用他們的人力資源嘛
路由器可以選用飛魚星4200以上機型,電信網通雙WAN口,是可以提供150~250台機器的大型網吧專用的,內置參數非常豐富
另外再多羅嗦幾句,板卡不要買七彩虹的,我上過當,七彩虹本身是咨訊公司,沒有任何板卡生產能力,都是同德代工的,以為它的出貨量大,就選了它,結果廣告上的指標參數和實際產品根本不同,水份太多太多了,售後也很爛,特此建議……
樓下別再抄襲我了,每天都被抄走好幾個200分最佳,實在是郁悶!
Ⅵ 創建Linux伺服器集群,沒有共享磁碟,可以用其他方法代替嗎如果有,求詳解!!請大神們不吝賜教!
可以使用NFS(網路文件系統)來實現。
一、NFS服務簡介
NFS 是Network File System的縮寫,即網路文件系統。一種使用於分散式文件系統的協定,由Sun公司開發,於1984年向外公布。功能是通過網路讓不同的機器、不同的操作系統能夠彼此分享個別的數據,讓應用程序在客戶端通過網路訪問位於伺服器磁碟中的數據,是在類Unix系統間實現磁碟文件共享的一種方法。
NFS 的基本原則是「容許不同的客戶端及服務端通過一組RPC分享相同的文件系統」,它是獨立於操作系統,容許不同硬體及操作系統的系統共同進行文件的分享。
NFS在文件傳送或信息傳送過程中依賴於RPC協議。RPC,遠程過程調用 (Remote Procere Call) 是能使客戶端執行其他系統中程序的一種機制。NFS本身是沒有提供信息傳輸的協議和功能的,但NFS卻能讓我們通過網路進行資料的分享,這是因為NFS使用了一些其它的傳輸協議。而這些傳輸協議用到這個RPC功能的。可以說NFS本身就是使用RPC的一個程序。或者說NFS也是一個RPC SERVER。所以只要用到NFS的地方都要啟動RPC服務,不論是NFS SERVER或者NFS CLIENT。這樣SERVER和CLIENT才能通過RPC來實現PROGRAM PORT的對應。可以這么理解RPC和NFS的關系:NFS是一個文件系統,而RPC是負責負責信息的傳輸。
二、系統環境
系統平台:CentOS release 5.6 (Final)
NFS Server IP:192.168.1.108
防火牆已關閉/iptables: Firewall is not running.
SELINUX=disabled
三、安裝NFS服務
NFS的安裝是非常簡單的,只需要兩個軟體包即可,而且在通常情況下,是作為系統的默認包安裝的。
nfs-utils-* :包括基本的NFS命令與監控程序
portmap-* :支持安全NFS RPC服務的連接
1、查看系統是否已安裝NFS
系統默認已安裝了nfs-utils portmap 兩個軟體包。
2、如果當前系統中沒有安裝NFS所需的軟體包,需要手工進行安裝。nfs-utils 和portmap 兩個包的安裝文件在系統光碟中都會有。
# mount /dev/cdrom /mnt/cdrom/
# cd /mnt/cdrom/CentOS/
# rpm -ivh portmap-4.0-65.2.2.1.i386.rpm
# rpm -ivh nfs-utils-1.0.9-50.el5.i386.rpm
# rpm -q nfs-utils portmap
四、NFS系統守護進程
nfsd:它是基本的NFS守護進程,主要功能是管理客戶端是否能夠登錄伺服器;
mountd:它是RPC安裝守護進程,主要功能是管理NFS的文件系統。當客戶端順利通過nfsd登錄NFS伺服器後,在使用NFS服務所提供的文件前,還必須通過文件使用許可權的驗證。它會讀取NFS的配置文件/etc/exports來對比客戶端許可權。
portmap:主要功能是進行埠映射工作。當客戶端嘗試連接並使用RPC伺服器提供的服務(如NFS服務)時,portmap會將所管理的與服務對應的埠提供給客戶端,從而使客戶可以通過該埠向伺服器請求服務。
五、NFS伺服器的配置
NFS伺服器的配置相對比較簡單,只需要在相應的配置文件中進行設置,然後啟動NFS伺服器即可。
NFS的常用目錄
/etc/exports NFS服務的主要配置文件
/usr/sbin/exportfs NFS服務的管理命令
/usr/sbin/showmount 客戶端的查看命令
/var/lib/nfs/etab 記錄NFS分享出來的目錄的完整許可權設定值
/var/lib/nfs/xtab 記錄曾經登錄過的客戶端信息
NFS服務的配置文件為 /etc/exports,這個文件是NFS的主要配置文件,不過系統並沒有默認值,所以這個文件不一定會存在,可能要使用vim手動建立,然後在文件裡面寫入配置內容。
/etc/exports文件內容格式:
<輸出目錄> [客戶端1 選項(訪問許可權,用戶映射,其他)] [客戶端2 選項(訪問許可權,用戶映射,其他)]
a. 輸出目錄:
輸出目錄是指NFS系統中需要共享給客戶機使用的目錄;
b. 客戶端:
客戶端是指網路中可以訪問這個NFS輸出目錄的計算機
客戶端常用的指定方式
指定ip地址的主機:192.168.0.200
指定子網中的所有主機:192.168.0.0/24 192.168.0.0/255.255.255.0
指定域名的主機:david.bsmart.cn
指定域中的所有主機:*.bsmart.cn
所有主機:*
c. 選項:
選項用來設置輸出目錄的訪問許可權、用戶映射等。
NFS主要有3類選項:
訪問許可權選項
設置輸出目錄只讀:ro
設置輸出目錄讀寫:rw
用戶映射選項
all_squash:將遠程訪問的所有普通用戶及所屬組都映射為匿名用戶或用戶組(nfsnobody);
no_all_squash:與all_squash取反(默認設置);
root_squash:將root用戶及所屬組都映射為匿名用戶或用戶組(默認設置);
no_root_squash:與rootsquash取反;
anonuid=xxx:將遠程訪問的所有用戶都映射為匿名用戶,並指定該用戶為本地用戶(UID=xxx);
anongid=xxx:將遠程訪問的所有用戶組都映射為匿名用戶組賬戶,並指定該匿名用戶組賬戶為本地用戶組賬戶(GID=xxx);
其它選項
secure:限制客戶端只能從小於1024的tcp/ip埠連接nfs伺服器(默認設置);
insecure:允許客戶端從大於1024的tcp/ip埠連接伺服器;
sync:將數據同步寫入內存緩沖區與磁碟中,效率低,但可以保證數據的一致性;
async:將數據先保存在內存緩沖區中,必要時才寫入磁碟;
wdelay:檢查是否有相關的寫操作,如果有則將這些寫操作一起執行,這樣可以提高效率(默認設置);
no_wdelay:若有寫操作則立即執行,應與sync配合使用;
subtree:若輸出目錄是一個子目錄,則nfs伺服器將檢查其父目錄的許可權(默認設置);
no_subtree:即使輸出目錄是一個子目錄,nfs伺服器也不檢查其父目錄的許可權,這樣可以提高效率;
六、NFS伺服器的啟動與停止
在對exports文件進行了正確的配置後,就可以啟動NFS伺服器了。
1、啟動NFS伺服器
為了使NFS伺服器能正常工作,需要啟動portmap和nfs兩個服務,並且portmap一定要先於nfs啟動。
# service portmap start
# service nfs start
2、查詢NFS伺服器狀態
# service portmap status
# service nfs status
3、停止NFS伺服器
要停止NFS運行時,需要先停止nfs服務再停止portmap服務,對於系統中有其他服務(如NIS)需要使用時,不需要停止portmap服務
# service nfs stop
# service portmap stop
4、設置NFS伺服器的自動啟動狀態
對於實際的應用系統,每次啟動LINUX系統後都手工啟動nfs伺服器是不現實的,需要設置系統在指定的運行級別自動啟動portmap和nfs服務。
# chkconfig --list portmap
# chkconfig --list nfs
設置portmap和nfs服務在系統運行級別3和5自動啟動。
# chkconfig --level 35 portmap on
# chkconfig --level 35 nfs on
七、實例
1、將NFS Server 的/home/david/ 共享給192.168.1.0/24網段,許可權讀寫。
伺服器端文件詳細如下:
# vi /etc/exports
/home/david 192.168.1.0/24(rw)
2、重啟portmap 和nfs 服務
# service portmap restart
# service nfs restart
# exportfs
3、伺服器端使用showmount命令查詢NFS的共享狀態
# showmount -e//默認查看自己共享的服務,前提是要DNS能解析自己,不然容易報錯
# showmount -a//顯示已經與客戶端連接上的目錄信息
4、客戶端使用showmount命令查詢NFS的共享狀態
# showmount -e NFS伺服器IP
5、客戶端掛載NFS伺服器中的共享目錄
命令格式
# mount NFS伺服器IP:共享目錄 本地掛載點目錄
# mount 192.168.1.108:/home/david/ /tmp/david/
# mount |grep nfs
掛載成功。
查看文件是否和伺服器端一致。
6、NFS的共享許可權和訪問控制
現在我們在/tmp/david/ 裡面建立一個文件,看看許可權是什麼
# touch 20130103
這里出現Permission denied,是因為NFS 伺服器端共享的目錄本身的寫許可權沒有開放給其他用戶,在伺服器端打開該許可權。
# chmod 777 -R /home/david/
再次在客戶端/tmp/david/ 裡面建立一個文件
我用root 用戶建立的文件,變成了nfsnobody 用戶。
NFS有很多默認的參數,打開/var/lib/nfs/etab 查看分享出來的/home/david/ 完整許可權設定值。
# cat /var/lib/nfs/etab
默認就有sync,wdelay,hide 等等,no_root_squash 是讓root保持許可權,root_squash 是把root映射成nobody,no_all_squash 不讓所有用戶保持在掛載目錄中的許可權。所以,root建立的文件所有者是nfsnobody。
下面我們使用普通用戶掛載、寫入文件測試。
# su - david
$ cd /tmp/david/
$ touch 2013david
普通用戶寫入文件時就是自己的名字,這也就保證了伺服器的安全性。
關於許可權的分析
1. 客戶端連接時候,對普通用戶的檢查
a. 如果明確設定了普通用戶被壓縮的身份,那麼此時客戶端用戶的身份轉換為指定用戶;
b. 如果NFS server上面有同名用戶,那麼此時客戶端登錄賬戶的身份轉換為NFS server上面的同名用戶;
c. 如果沒有明確指定,也沒有同名用戶,那麼此時 用戶身份被壓縮成nfsnobody;
2. 客戶端連接的時候,對root的檢查
a. 如果設置no_root_squash,那麼此時root用戶的身份被壓縮為NFS server上面的root;
b. 如果設置了all_squash、anonuid、anongid,此時root 身份被壓縮為指定用戶;
c. 如果沒有明確指定,此時root用戶被壓縮為nfsnobody;
d. 如果同時指定no_root_squash與all_squash 用戶將被壓縮為 nfsnobody,如果設置了anonuid、anongid將被壓縮到所指定的用戶與組;
7、卸載已掛載的NFS共享目錄
# umount /tmp/david/
八、啟動自動掛載nfs文件系統
格式:
<server>:</remote/export> </local/directory> nfs < options> 0 0
# vi /etc/fstab
保存退出,重啟系統。
查看/home/david 有沒有自動掛載。
自動掛載成功。
九、相關命令
1、exportfs
如果我們在啟動了NFS之後又修改了/etc/exports,是不是還要重新啟動nfs呢?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用exportfs 命令來使改動立刻生效,該命令格式如下:
# exportfs [-aruv]
-a 全部掛載或卸載 /etc/exports中的內容
-r 重新讀取/etc/exports 中的信息 ,並同步更新/etc/exports、/var/lib/nfs/xtab
-u 卸載單一目錄(和-a一起使用為卸載所有/etc/exports文件中的目錄)
-v 在export的時候,將詳細的信息輸出到屏幕上。
具體例子:
# exportfs -au 卸載所有共享目錄
# exportfs -rv 重新共享所有目錄並輸出詳細信息
2、nfsstat
查看NFS的運行狀態,對於調整NFS的運行有很大幫助。
3、rpcinfo
查看rpc執行信息,可以用於檢測rpc運行情況的工具,利用rpcinfo -p 可以查看出RPC開啟的埠所提供的程序有哪些。
4、showmount
-a 顯示已經於客戶端連接上的目錄信息
-e IP或者hostname 顯示此IP地址分享出來的目錄
5、netstat
可以查看出nfs服務開啟的埠,其中nfs 開啟的是2049,portmap 開啟的是111,其餘則是rpc開啟的。
最後注意兩點,雖然通過許可權設置可以讓普通用戶訪問,但是掛載的時候默認情況下只有root可以去掛載,普通用戶可以執行sudo。
NFS server 關機的時候一點要確保NFS服務關閉,沒有客戶端處於連接狀態!通過showmount -a 可以查看,如果有的話用kill killall pkill 來結束,(-9 強制結束)
Ⅶ 如何在虛擬機中創建共享磁碟用來做資料庫集群
一、使用目的a. 模擬現有集群中的環境,快速定位故障原因,處理運維集群故障。b. 在虛擬環境中模擬集群,對初學者的學習集群知識有很大的幫助。c. 對想研究集群技術的人來講,這是一個很好的幫助工具。 二、技術背景1、 iSCSI基礎iSCSI是一種新興的存儲協議,全稱是Internet SCSI,和傳統的SCSI設備不同,iSCSI存儲設備使用IP網路來進行數據的傳輸。這樣的好處就是網路中的任何一台主機都可以使用iSCSI存儲設備作為自己的存儲設備,缺點就是比較依賴IP網路的傳輸性能,所以通常情況下推薦在1000M網路中使用iSCSI存儲設備。首先介紹一下iSCSI存儲中所使用的組件。iSCSI存儲使用以下三個組件:發起方(Initiator):安裝在需要使用iSCSI存儲設備的主機上的客戶端軟體,提供連接iSCSI存儲設備並進行數據讀寫的驅動程序;目標(Target):iSCSI存儲設備,提供數據存儲服務;入口(Portal):由IP地址和埠(默認為TCP 3260)組成,發起方通過入口來連接目標。連接過程:發起方通過入口來連接目標,目標通常通過發起方的IQN(發起方完全限定名稱)來識別發起方的連接。此外,你還可以配置CHAP身份驗證和IPSec加密,通常情況下,不推薦使用IPSec加密,更佔用伺服器性能。 從實驗的目的簡單來講,就是在一台伺服器上用ISCSI工具建立一個共享存儲,其他的客戶端通過ISCSI客戶端工具來建立和伺服器端的連接,這樣,所有的客戶端就共享這一個存儲,從而達到我們實驗的目的(因為建立資料庫集群需要共享磁碟做支撐) 三、工具介紹1、 建立共享存儲磁碟的工具。主要介紹兩種在伺服器中創建共享磁碟的工具Wintarget和StarWind。其中Wintarget是微軟公司研發的,而StarWind是由Rocket Division Software LTD研發的。2、 客戶端連接工具主要是Microsoft iSCSI Initiator,簡稱Initiator。3、 工具使用組合a.Wintarget+ Initiator組合b.StarWind+ Initiator 四、操作步驟1、使用組合a的操作指南在這里使用兩台虛擬機來做實驗,一個作為提供共享存儲的服務端,IP地址:192.168.200.191,一個作為連接存儲的客戶端,IP地址:192.168.200.200。此時虛擬機的NetWorking中Adapter選擇是local only.a. 在IP地址是192.168.200.191的伺服器上,安裝服務端軟體Wintarget.使用默認配置,選擇下一步,直到完成安裝。b. 在IP地址是192.168.200.200的伺服器上,安裝客戶端軟體Initiator.使用默認配置,選擇下一步,直到完成安裝。c. 配置服務端共享磁碟,在IP地址為192.168.200.191的伺服器上配置。步驟1、從「開始--所有程序—管理工具」列表中找到Microsoft ISCSI Software Target工具,並打開,打開以後的界面如下圖所示:步驟2、新建一個ISCSI Targets,也就是供客戶端連接的目標。右鍵單擊「iscsi targets」節點,選擇「create iscsi target」,則進入創建iscsi目標向導的界面,如下圖:點擊「下一步」,在視圖中的「ISCSI Target Name」輸入框中輸入一個唯一的供客戶端連接的目標名,比如clientISCSI,而Description輸入框可以忽略。如下圖:點擊「下一步」,設置訪問「clientISCSI」目標的客戶端的標識,如下圖所示:設置客戶端連接的標識有很多,可以是DNS名稱,IP地址,MAC地址等,在這里選擇IP地址來設置,點擊「advanced」,則彈出「advanced identifiers」對話框,再點擊對話框上的「Add」,則出現「Add/Edit identifier」對話框,在identifier Type列表中選擇:IP Address,在value中輸入客戶端訪問的ip地址:192.168.200.200。如下圖所示:點擊「OK」,返回「advanced identifiers」對話框,點擊「OK」,回到設置訪問「clientISCSI」客戶端訪問標識界面,點擊「下一步」,直到點擊「完成」。在點擊「完成」按鈕以後,將在在控制台中的「Iscsi targets」列表中出現「clientISCSI」節點。如下圖:步驟3、設置「clientISCSI」目標連接的共享虛擬磁碟,右鍵單擊「clientISCSI」節點,選擇「Create Virtual Disk for Iscsi Target」,則進入「Create Virtual Disk for Iscsi Target」創建向導。如下圖:點擊「下一步」,設置虛擬共享磁碟的文件存儲路徑,如下圖所示:點擊「下一步」,設置虛擬共享磁碟的存儲大小,如下圖:點擊「下一步」,設置虛擬磁碟描述,如下圖:點擊「下一步」,直到點擊「完成」。在創建完成以後,在控制台列表中的顯示如下:此時,所創建的虛擬共享磁碟的狀態是「idle(空閑)」,當如果有客戶端連接到服務端以後,則該狀態顯示為:這樣,服務端的設置就基本完成。d. 配置客戶端的連接,在IP地址為192.168.200.200的伺服器上配置。在未進行客戶端連接設置之前,我們來看一下客戶端磁碟管理里磁碟情況,如下圖:下面講述客戶端的設置。步驟1、打開「Microsoft iSCSI Initiator」管理控制台。如下圖所示:點擊「Discovery」選項卡,在此選項卡中,點擊「Add」按鈕,則彈出「Add Target Portal」對話框,在「IP address or DNS name」文本框中輸入需要連接的服務端的IP地址,和埠號(一般埠默認為3260),使用預設的埠設置。如下圖:點擊「OK」,返回「Iscsi Initiator」屬性界面,然後點擊「Targets」選項卡,則在此選卡的「Targets」列表框顯示了連接的狀態,如下圖:此時的狀態是「inactive」,表示是「不活動的」,說明還沒有和服務端連接上,這時我們需要點擊「log on」按鈕,則彈出「log on to target」對話框,同時選擇「automatically restore this connection when the system boots」,如下圖所示:點擊「OK」,返回屬性界面,則在此選卡的「Targets」列表框顯示了連接的狀態為:connected,如下圖:步驟2、在完成以上設置以後,再來看一下客戶端磁碟管理里磁碟情況,如下圖:此時,出現了一個沒有初始化的磁碟,這樣按照磁碟管理的方式,初始化磁碟,建立分區,即可。如下圖:這樣組合a的操作指南就完畢了,如果有多個客戶端連接服務端,則需要在服務端對應「iscsi targets」中設置客戶端訪問的IP地址,如有多個客戶端訪問「clientISCSI」則需要在節點「clientISCSI」屬性中,添加客戶端訪問的許可權,如下圖:同時在客戶端的配置,就和上面講述的客戶端設置一樣,即可完成。2、使用組合b的操作指南同樣在這里使用兩台虛擬機來做實驗,一個作為提供共享存儲的服務端,IP地址:192.168.200.191,一個作為連接存儲的客戶端,IP地址:192.168.200.200。此時虛擬機的NetWorking中Adapter選擇是local only.a. 在IP地址是192.168.200.191的伺服器上,安裝服務端軟體StarWind.使用默認配置,選擇下一步,直到完成安裝。安裝過程省略。b. 在IP地址是192.168.200.200的伺服器上,安裝客戶端軟體Initiator.使用默認配置,選擇下一步,直到完成安裝。c. 配置服務端共享磁碟,在IP地址為192.168.200.191的伺服器上配置。步驟1、從「開始」-「所有程序」-「Rocket Division Software」-「StarWind」選擇「StarWind」,打開StarWind的管理界面如下圖:右鍵單擊「connections」節點下的localhost:3260,選擇「connect」,如圖所示:選擇「connect」以後,灰色的圖標變成了藍色的可用圖標,如圖下圖所示:即此時可以此連接的埠下建立共享的虛擬磁碟,即localhost:3260,也就是安裝該軟體的伺服器端。右鍵單擊「localhost:3260」,選擇「Add device」,則進入建立虛擬磁碟向導界面,選擇「Image File Device」,如下圖所示:點擊「下一步」,選擇「Create new Image」,如下圖所示:點擊「下一步」,為建立的虛擬磁碟文件選擇存儲路徑,其他的選項採用預設設置,如下圖:點擊「下一步」,選擇通過iscsi客戶端訪問的mode,一般選擇下列設置,如下圖所示:點擊「下一步」,選擇一個「target name」(此命名好像不能有下劃線),主要用於客戶端連接服務端時,會顯示出來。輸入我們命名為:iscsig,如下圖:點擊「下一步」,直到向導完成。則刷新節點「localhost:3260」,則會出現如下圖所示的虛擬磁碟列表。這樣,在伺服器端的設置,就完畢了,而客戶端的設置如同組合a中客戶端的設置一樣,在這里就不做介紹了。 說明:本文介紹兩種工具最基本的配置共享虛擬磁碟的方法的目的在於為了虛擬機做資料庫群集,而並不是講解這兩種工具本身的,如果真正想對這兩種工具有深入的研究,請參考以下資料。 寫的比較匆忙,文檔里難免沒有錯誤,如果有,還請諒解,希望大家可以相互交流,謝謝。 轉載自
Ⅷ 集群伺服器如何通信
一、 集群通信系統的概念
集群(英文名為:Trunking),是一種多用戶共用一組通信信道而不互相影響的技術。集群這一技術概念其實已在雙向的無線通信領域中被廣泛應用。
集群通信系統能使大量的用戶共享相對有線的頻率資源,即系統的所有可用信道可為系統內所有用戶共用,具有自動識別用戶,自動並動態地分配無線信道的功能,是一種多用途,高效率的移動調度通信系統
二、 集群通信系統的特點
1、 集群使用的頻率
集群的工作頻段為800兆頻段,具體的:
· 上行頻段為:806~821(MHz);下行頻段為:851~866(MHz);
· 鄰道之間的頻率間隔為:25KHz;
· 集群系統中,通信的雙方(基站和用戶終端)採用兩個頻率為一組,實現雙向通信;
· 一組頻點的上下行頻率間隔為:45MHz;
2、 集群通信的工作方式
集群系統中基站採用雙頻全雙工的工作方式,用戶終端則根據不同的工作模式採用不同的工作方式:
調度模式下,採用雙頻半雙工方式;
電話模式下,若用戶終端為全雙工類型的終端可採用雙頻全雙工方式;若為單工用戶機,則只能採用雙頻半雙工方式;
雙頻全雙工的定義:通信雙方採用兩個頻率為一組,通信的任何一方在發射的同時也能接收,操作方便,無需進行按鍵通信。
雙頻半雙工的定義:通信的雙方採用兩個頻率為一組,通信的一方(基站)為全雙工方式工作;另一方為單工方式,即在發射的同時無法接收,在接收的同時也無法發射,只能採用按鍵發話,松鍵收聽的方式。
3、 集群系統的組網方式
模擬集群系統一般採用小容量大區制的覆蓋(又稱為單站結構),模擬聯網的集群系統和數字集群系統一般採用大容量小區制的覆蓋(又成為蜂窩網結構);
所謂大區制是指用一個基站覆蓋整個業務區,業務區半徑一般為30km左右,以可大至60km。大區制一般可容納幾千至上萬用戶。
所謂小區制是將整個服務區話分為若干無線小區(有稱基站區),每個小區服務半徑為2~10km。採用該組網方式的系統中頻率可以重復利用,而且根據小區分割模式不同可採用不同的頻率復用方式。
4、 集群系統的基本功能
集群系統所共有的基本功能如下:
1、具有強勁的調度通信功能;
2、兼備有與公共電話網和公共移動通信網互聯的電話通信功能;
3、智能化的用戶移動行管理功能;
5、 智能化的無線信道分配管理、系統控制和交換功能;
三、 集群通信系統分類
1、按控制方式分
有集中控制和分布控制。集中控制是指一個系統中有一個獨立的智能控制器統一控制、管理資源和擁護。分布式控制方式是指每個信道都有一個單獨的控制起,這些控制器分別獨立的控制、管理相應的系統資源和一部分用戶。
2、按信令方式分
有共路信令和隨路信令方式。共路信令是指基站或小區內設定了一個專門的信道作為控制信道,用以接收用戶機發出的通信、入網等請求信號,同時傳輸系統的控制信令,向用戶下達信道分配信息和用戶通知信息。
3、按通話佔用信道分
有信息集群、傳輸集群和准傳輸集群。信息集群是指用戶完成一次通信後,該信道仍為該用戶保留一段時間(一般為10秒左右),以確保該用戶在這段時間內再次呼叫時仍能成功佔用信道,如此來保證信息的完整性;傳輸集群是指當用戶完成一次通信後,新道立即釋放,以提供系統再次分配,如此來提高系統資源的利用率;准傳輸集群是介於以上兩種之間的一種集群方式,即信道保留的時間略短於信息集群(一般為3秒左右)。
4、按信令占信道方式分
有固定式和搜索式。固定實是指信令信道(控制信道)是系統中固定的一個信道,用戶在入網或業務請求式固定向該信道發起請求;搜索式是指信令信道不固定,由系統隨機指定,用戶每次入網或業務請求均必須搜索信令信道。
模擬集群
一、設備及組織結構
本公司三個集群基站均採用美國MOTOROLA公司生產的集群移動通信系統SMARTNETII,系統組成如圖所示,主要由中央控制器、電話互聯終端、集群信道機、收發天線共用器、天線、系統管理終端、系統監視終端、移動台和手機等設備組成。如圖3-1
中央控制器:
負責控制和管理整個系統的運行,包括:選擇和分配可用信道;監視話音信道活動;監測和報告告警情況;為系統管理提供介面等。
電話互聯終端(CIT):
是集群通信網與有線電話網的介面,供調度台和移動台自動接入有線電話網之用。
集群信道機:
分為控制信道和話音信道,提供中央控制器與用戶設備間的介面。每個信道機要求一部發射機和一部收發信機全雙工工作。
系統管理終端:
提供系統操作員輸入或修改系統運行參數、設備狀態及告警報告、調整系統定時及系統接續參數、報告信道工作狀態及控制用戶接入系統等。
天饋系統:
天饋系統包括從天線到傳輸線接頭為止的所有匹配、平衡、移相或其他耦合裝置,包括天線、發射機合路器、接收機多路耦合器、傳輸線、雷電保護和避雷器及塔頂放大器等。
模擬集群系統組織結構圖
二、功能簡介
1、 用戶終端實現的功能:
組呼:通話小組是集群系統中最基本的通信組織。通過用戶機編碼可以將多個用戶機編在一個通話小組中,用戶機按鍵進行組呼,只有同一組碼的用戶機才能與本小組內的成員進行通信。
私線呼叫(單呼):一個用戶機能有選擇性地指定用戶與其建立單獨通話。
呼叫提示:由一方用戶機發起的對另一方用戶機的尋呼,被叫的一方機器會間隔幾秒鍾發出"嘟嘟"的響聲,直到被叫用戶響應,同時被叫方的機器將會顯示主叫方的用戶ID;被叫用戶此時若直接按鍵,會向主叫方發起一次私線呼叫。
電話互連:集群用戶可以通過系統撥打有線電話(市話、長話),市話用戶也可通過二次撥號與集群用戶建立電話通信。
緊急呼叫:由用戶按緊急呼叫鍵發起,緊急呼叫具有最高等級,當信道遇忙時,通常有兩種方式:隊首式和強拆式。
2、 系統管理實現的功能:
系統對用戶機ID碼的識別和管理
用戶每一次申請,系統都必須對其ID碼進行認別,以辨別其合法性及小組歸屬。
用戶機功能的遙閉、授權、開啟
系統可以根據需要對分散在各處的用戶機進行空中關閉---遙閉或開啟。系統也可以對用戶機優先等級、電話功能等進行遠程授權或取消。
遇忙排隊
當用戶發起呼叫申請時,系統內無空閑信道,則系統記錄下用戶機的ID碼並進行排隊,按一定的程序進行處理。
動態的信道分配
由系統中央控制器根據系統當前的狀態按一定的順序進行向用戶提供動態的信道分配。
故障弱化模式
當中央控制器或所有的控制信道故障時,系統會工作在故障弱化模式下,這時所有用戶機以常規模式工作,佔用用戶機編程時設定的故障弱化信道進行通信。
系統的故障診斷和處理、狀態監視、系統參數的調整
· 系統能對於當前發生在信道機或控制器部件上的故障作出響應和處理,將故障的部件自動暫閉,以使系統不再將用戶的通信分配上去。
· 系統對當前的運行狀態進行不斷的監視,如哪些/哪個信道機被佔用,哪些空閑,哪些故障等,以便在信道分配時作出准確的處理。
· 系統內有大量的參數,可以通過系統管理終端進行及時的遠程調整。
數字集群
IDEN(Integrated Digital Enhanced Networks)是美國MOTOROLA公司生產的800M數字集群移動通信系統,這個系統是利用了多項先進的數字話技術,能在一部iDEN用戶機上集成了調度、電話、簡訊、數傳四項功能。其先進的無線射頻技術使得一個25kHz的載頻上容納6路話音,從而使得有限的頻點得到了更大程度的利用。iDEN數字集群通信網具有大容量、大覆蓋區、高保密和高通話清晰度的特點。
1、 組織結構及設備
iDEN的基本組織結構包含:調度子系統、互聯子系統、操作維護子系統、計費及用戶數據管理子系統和基站子系統;
運行管理中心(MSO):是上層網路控制和交換設備所在的機房,負責執行系統的日常管理,為長期的網路工程系統監控和規劃工具提供資料庫資料。在MSO中包含的子系統為:調度子系統、互聯子系統、OMC子系統、計費及用戶數據管理子系統;
操作維護中心(OMC):承擔對全網設備的管理,對運行參數進行設置和修改,收集運行數據,監控系統運行情況。
計費及用戶數據管理子系統(ADC):實現對用戶進行的開、關、授權、採集計費數據等功能。
基站子系統: 包含了分布在全市各個方向上的基站(EBTS-增強型基站傳輸系統)。各個基站通過E1數字中繼線路與MSO設備聯接。在本公司的iDEN基站系統中目前分布在外環線以內的基站均為3扇區的基站,分布在外環線以外的基站為全向基站。
調度子系統包含以下設備:
調度應用處理器(DAP):為調度通信提供了總體的協調、控制和實時的調度呼叫處理,實現了調度通信時所需的資源管理、用戶訪問控制、位置跟蹤和調度子系統內所有設備的網路管理,同時也為OMC子系統提供介面;DAP包含了D-HLR、D-VLR、i-HLR
· D-HLR:調度歸屬位置寄存器,是一個駐留在硬碟上的用戶資料庫。用以記錄用戶與調度通信相關的身份碼、許可權、通話組號、開設的調度業務類別等;
· D-VLR:調度訪問位置寄存器,是一個駐留在內存上的用戶資料庫,用以記錄在系統中當前一開機的調度用戶狀態、位置以及相關許可權等;
· i-HLR:分組業務歸屬位置寄存器,是一個與分組數傳業務相關的用戶資料庫,用以記錄為用戶的分組數傳業務分配的IP地址;
快速分組交換機(MPS):在DAP的控制下將來自基站的話音分組進行復制,根據DAP的指令在各個基站之間實現話音分組的交換。
移動數據網關(MDG):是一個企業基叫環路由器,通過該介面網關可以建立起與其他intranet或internet的互聯路由
互聯子系統包括以下設備:
移動交換中心(MSC):為iDEN用戶的電話通信提供了控制管理和實時的呼叫處理和話音交換功能。另一方面,又為MSC與公共電話網(PSTN)之間的互聯提供了介面。MSC包含了T-HLR和T-VLR
· T-HLR:電話歸屬位置寄存器,是一個集成在MSC交換機核心內的用戶資料庫。記錄了所有用戶與電話通信相關的身份碼、業務類型和狀態等。
· T-VLR:電話訪問位置寄存器,是一個駐留在交換機核心內存上的用戶資料庫。記錄了當前開機用戶的位置、狀態等。
短消息業務服務中心:(SMS-SC)為用戶的短消息提供接收、存儲和轉發功能。
基站控制器(BSC): 是基站與MSC之間的介面,又稱為A介面。它一方面實現了將電話通信的話音從EBTS接續至MSC進行交換;另一方面也將公共有線電話網內的交換信令轉換為行動電話應用信令,為移動用戶與PSTN之間的通信建立信令握手。BSC包括BSC-CP,和BSC-XCDR
· BSC-CP(基站控制器-處理器):承擔呼叫處理,包括信令轉換、話音接續等。
· BSC-XCDR(基站控制器-話音變碼器): 提供PSTN網內使用的PCM話音編碼和iDEN EBTS系統內使用的VSELP話音編碼之間的轉換
iDEN基本網路結構
二、關鍵技術
· 時分多址TDMA技術:是把時間分割成周期性的幀,每一幀在分割成若干個時隙。然後根據一定的時間分配原則,使各個移動台在每幀內只能按指定的時隙向基站發送信號,在滿足定時和同步的條件下,基站可以分別在各時隙中接受各移動台的信號而不混擾。同時基站發向多個移動台的信號都按順序安排在預定的時隙中傳輸,各移動台只要在指定的時隙內接收,就能在合路的時隙中把發給它的信號區分出來。
iDEN系統把每個25kHz信道分割為6個時隙,每個時隙佔15ms。
· VESLP語音編碼技術(矢量和激勵線性預測編碼技術):將90ms的模擬話音壓縮為15ms的數字信號。以適應其在一個15ms的時隙信道內傳送。
· M-16QAM調制技術(多路復用-16點陣正交振幅調制技術):這是一種專為集群系統設計的調制技術這種調制方式具有線形頻譜,克服時間擴散產生的影響。
三、 承載業務
1、新增的用戶機功能
新增的調度功能:
· 組呼
--本地呼叫(支持用戶在其歸屬的Service Area的小區內進行呼叫)
--選區呼叫(支持用戶選擇某一Service Area進行呼叫)
--廣域呼叫(支持用戶在iDEN區域網路的任何位置進行呼叫)
· 單呼
--私線呼叫
--呼叫提示
· 緊急呼叫-在按下緊急呼叫按鈕後,允許該用戶強拆本組用戶在用的通信,使本組內所有成員均收聽到其話音;
· 單站操作模式(ISO)---- ISO功能支持當一個基站失去與MSO的鏈接後,仍能保持在該機站范圍內的受限的調度功能
· 移動用戶狀態消息----允許有增強功能的MS單機向iDEN增強型調度台或其他有此功能的MS發送預定義的狀態簡訊;
· 多組通信(MSTG)---- MSTG支持調度模式下可訪問一個主要的通話組和3個輔助的通話組;
增強的電話功能:
· 蜂窩小區和雙工漫遊
· 呼叫等待、三方會談、呼叫轉移
· 自動漫遊和越區切換
短消息收發功能-在用戶機不具備接收簡訊的條件下(如:關機、不在服務區或手機存儲器已滿等),信息存儲在簡訊中心內,在用戶可以接受時(如開機並在服務區內等),信息發送給用戶;
分組數傳功能-在16QAM調制技術下,一個載頻的傳輸速率為22Kbit/s;
2、新增的系統管理功能
(1) 配置管理,如:改變顯示基站設備及系統網路管理設備的配置、改變和顯示控制用戶機的資料庫、報告所有資料庫的最新數據、確定用戶機的使用功能等
(2) 計費管理:記錄用戶機在空中的使用時間和時長,輸出記錄的數據到計算機
(3) 錯誤診斷管理:顯示各類設備的故障報告、告警報告、輸出各設備的狀態變化信息、進行環路反饋的測試等。
(4) 安全保密管理:控制有關人員對系統資源的訪問、提供用戶機的無線遙斃、開啟功能等。
(5) 運行管理:對運行著的設備進行有針對性的監控、收集和處理各類運行數據。
四、用戶機編碼結構
· IMEI(international Mobile Equipment Identifier)-國際移動終端設備身份碼,這是一台用戶終端再生產過程中有生產廠家根據國際標准給移動台設立的,在國際范圍內唯一的機器編號。該編碼長15個位元組,編寫在移動台硬體晶元(如SIM卡)中。
· IMSI(International Mobile Station Identifier)- 國際移動台身份碼,這是由服務提供商為移動台設立的,在國際范圍內唯一的身份碼。改編碼長15個位元組,系統首先在上層網路設備中進行分配,在資料庫中建立並存儲起IMEI於IMSI的唯一對應關系,移動台在首次開機注冊時在通過了系統鑒定後,由控制信道上讀取並自動存儲在移動台內存中。
· TMSI(Temporary Mobile Station Identifier)-臨時的移動台身份碼,這是由系統在移動台每次的開機或更新位置區域時分配的編碼,在VLR范圍內唯一。該編碼是為了防止用戶身份的盜用,同時節省呼叫建立的時間。
· MSISDN(Mobile Station ISDN)-移動台ISDN號碼,是一個電話號碼,它唯一地標識了移動它在iDEN網和PSTN網內的身份,iDEN用戶在電話通信時使用該號碼。該號碼長度部超過15個位元組。
· FLEET & MEM-調度大組號及成員號,大組號在整個iDEN系統內唯一的標識了一個單位或團體;成員號則在該大組范圍內唯一的標識了一個調度用戶單機。
· Talkgroup-通話組號,在FLEET范圍內唯一,它將FLEET范圍內的成員組織為一個一個獨立調度的小組。
五、 用戶機與系統之間的部分叫呼過程
1、關於用戶機的身份碼分配過程
? 首先由管理員登錄到系統管理終端連接到系統的HLR(歸屬位置登記器),將記錄在用戶機CPU內存中的串號(IMEI-國際移動設備標識符)登記到HLR中,為其分配一個在系統中有效的且唯一的IMSI(國際移動用戶標識),以及一系列的其他參數,包括編組情況。所有這些參數必須確保在HLR內正確地成功注冊。
在HLR中IMEI和IMSI必須都保持唯一,即一個IMEI對應一個IMSI,一個IMSI也只能分配給一個用戶機。
2、 用戶機在系統中的登記過程
用戶機的每次開機時與系統之間相互傳遞數據的過程為登記過程。
用戶機在注冊後的首次登記時將IMEI通過基站傳送至系統中心設備,系統收到後與用戶機之間執行鑒證過程。當鑒證通過後,將IMSI、Indivial ID(一個半固定的身份碼)等通過基站發送給用戶機。
用戶機以後每次的開機時所觸發的登記過程向系統發送IMSI,在鑒證通過後收到Indivial ID等。
用戶機在成功地開機登記後到關機之前,每次位置更新和業務通信申請時,均向系統傳遞Indivial ID。
用戶機的鑒證過程:
系統HLR產生一個隨機數,傳送到系統的CPU上執行一次運算(特定的運算程序)得到與此隨機數相應的結果值,保存在VLR(訪問位置寄存器)中。隨機數通過基站發送給用戶機。
用戶機收到隨機數後由用戶機的CPU進行相關的運算,並將其得到的結果數通過基站傳送給VLR,VLR將此結果數與系統運算的結果數比較,兩數相等,則鑒證正確,通過;反之則鑒證失敗,系統拒絕該用戶機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