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我國第一個WEB伺服器是什麼時間開通的
1994年5月15日,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設立了國內第一個WEB伺服器,推出中國第一套網頁,內容除介紹中國高科技發展外,還有一個欄目叫"Tour in China"。此後,該欄目開始提供包括新聞、經濟、文化、商貿等更為廣泛的圖文並茂的信息,並改名為《中國之窗》。
麻煩採納,謝謝!
⑵ IpV9根伺服器是哪裡製造的
IPV9 我國互聯網根伺服器正式運行了
靜悄悄的8月1日,國人無感覺,靜悄悄的我國互聯網根伺服器正式運行了。我國的lPV9母根伺服器研發出來並可以正式使用了。
8月1日只是正式兼容目前我們使用的屬於美國的PV4,PV6母根伺服器。 我們這個lPV9出來後互聯網母根伺服器就在中國誕生了。我國的根伺服器能兼容現在我們正在使用的互聯網,就是不需改變我們目前的使用習慣,它無聲無息就這么對接上了,如果沒人說這個事,那全中國近十億網民都不知道自己上網的母根伺服器從8月1號以後就由咱自己的國家提供服務了。
這樣就可以確保我國的網路安全,就像我國自己研製的北斗定位系統一樣,沒有北斗前,我們使用的是美國的GPS定位系統,有了北斗後,它不但可以兼容GPS(不改變過去使用習慣),本身也可為自己定位,這也就是確保了我國的國家安全。
此次互聯網lPV9也一樣,咱有了自己的母根伺服器,美國或別的敵對國家想對我國進行網路攻擊是不可能的了,我們的伺服器就可完全屏蔽和攔阻掉來自境外惡意病毒的攻擊,卻又不影響國內互聯網的正常運行和使用。
⑶ 浪潮於哪一年研製出中國第一台小型機伺服器
浪潮於1993年研製出中國第一台小型機伺服器。
1993年,浪潮在新加坡的技術人員研製出中國第一台小型機伺服器,浪潮集團董事長兼CEO的孫丕恕先生是這次開發的主持者。
2004年9月,浪潮伺服器刷新世界商用智能TCP-H世界記錄,這是中國伺服器首次打破世界紀錄。2005年,浪潮64位伺服器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這是該年度IT技術成果獲得的最高科技進步獎項。
同年12月9日,浪潮集團「面向事務處理的高性價比、高性能伺服器體系結構設計和優化技術」項目榮獲2005年信息產業領域最高獎「信息產業重大技術發明獎」。
(3)伺服器是什麼時候誕生的擴展閱讀:
浪潮集團自1997年入駐重慶,其在渝投資超10億元。浪潮與重慶政務服務平台共同打造的「渝快辦」,已上線1000多項老百姓關心、高頻、便捷的便民服務事項。
據了解,浪潮集團西部運營總部落地重慶高新區後,其本地業務的簽約、結算將全部在重慶完成。相關落地方案已經出爐,雙方正就細節進行商討,預計2020年下半年落地開工。
浪潮集團重慶公司董事長康凱表示,浪潮集團將全身心投入到重慶高新區的建設開發中來,共享高新成果。
⑷ Internet起源的時間,它的前身叫什麼
網際網路是「Internet」的中文譯名,它起源於20世紀50年代末,它的前身是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ARPA)主持研製的ARPAnet。
20世紀50年代末,正處於冷戰時期。當時美國軍方為了自己的計算機網路在受到襲擊時,即使部分網路被摧毀,其餘部分仍能保持通信聯系,便由美國國防部的高級研究計劃局(ARPA)建設了一個軍用網,叫做「阿帕網」(ARPAnet)。
阿帕網於1969年正式啟用,當時僅連接了4台計算機,供科學家們進行計算機聯網實驗用,這就是網際網路的前身。
(4)伺服器是什麼時候誕生的擴展閱讀
近幾十年來,隨著社會科技,文化和經濟的發展,特別是計算機網路技術和通信技術的大發展,隨著人類社會從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過渡的趨勢越來越明顯,人們對信息的意識,對開發和使用信息資源的重視越來越加強,這些都強烈刺激了ARPAnet和NSFnet的發展。
今天的Internet已不再是計算機人員和軍事部門進行科研的領域,而是變成了一個開發和使用信息資源的覆蓋全球的信息海洋。
在Internet 上,按從事的業務分類包括了廣告公司,航空公司,農業生產公司,藝術,導航設備,書店,化工,通信,計算機,咨詢,娛樂,財貿,各類商店,旅館等等,覆蓋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構成了一個信息社會的縮影。
⑸ 請問計算機是哪一年誕生的,又是哪一年開始大規模使用的,光纜是什麼時候有的並且光纜是怎麼把整個地球的
第一代電子計算機又稱「電子管計算機」。以電子管為主要電路元件的電子計算機。於1946年2月14日在美國製成,取名埃尼阿克(eniac)。電腦的普及是從第四代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的計算機之後才開始的。計算機網路是上世紀80年代有的。互聯網需要光纜連接,漫長的海底光纜連接各個大陸,使世界連成一個整體。家裡的電腦,辦公室里的設備,以及伺服器,都通過這些線纜與外界連接,切斷這些連接,網路就不能穿越大洋通信。互聯網就會立刻斷裂。這些海底光纜有時是偽裝起來的,或者是部分掩埋的,但有時候也像廢棄的沖浪板一樣裸露在沙灘上。雖然很多光纜的精確位置和它們的著陸點都是不公開的,但其實總能在一些有名的海岸和熱鬧的城鎮看到。至於哪年建成的,這個無從考證。大概就是90年代到21世紀之後幾年吧。
⑹ linux是什麼時候誕生的
1991年,芬蘭赫而辛基的學生LinusTorvalds為了自己使用與學習的需要,他開發了類似Unix且運行在80386平台上運行的操作系統,命名為Linux。為了使每個需要它的人都能夠容易的得到它,LinusTorvalds把它變成了"自由"軟體。
感謝Internet的飛速發展使得全世界的程序開發員有了一種全新的有效溝通方法。還要感謝在數年之前由RichardStallman主持的GNU項目。Linux在幾年後變成了一個完整的操作系統。它的能量得到了釋放,變得非常可靠,並且每天都會有新的改進加入進去。
為了使Linux變得容易使用,Linux也有了許多發布版本,發布版實際上就是一整套完整的程序組合。現在已經有許多不同的Linux發行版和各自的版本號,為了不產生混淆,我們先解釋一些常提到的術語。
當我們提到Linux時,一般是指"RealLinux",即內核,是所有UNIX操作系統的「心臟」。但光有linux並不能成為一個可用的操作系統。還需要許多軟體包,編譯器,程序庫文件,Xwindow系統等等。因為組合方式不同,面向用戶對象不同,所以這就是為什麼有許多不同的Linux發行版的原因。
Linux的特點
Linux操作系統在短短的幾年之內得到了非常迅猛的發展,這與Linux具有的良好特性是分不開的。Linux包含了Unix的全部功能和特性。簡單的說,Linux具有以下主要特性:
1.開放性
開放性是指系統遵循世界標准規范,特別是遵循開放系統互連(OSI)國際標准。凡遵循國際標准所開發的硬體和軟體,都能彼此兼容,可方便地實現互連。
2.多用戶
多用戶是指系統資源可以被不同用戶各自擁有使用,即每個用戶對自己的資源(例如:文件、設備)有特定的許可權,互不影響。Linux和Unix都具有多用戶的特性。
3.多任務
多任務是現代計算機的最主要的一個特點。它是指計算機同時執行多個程序,而且各個程序的運行互相獨立。Linux系統調度每一個進程,平等地訪問微處理器。由於CPU的處理速度非常快,其結果是,啟動的應用程序看起來好像在並行運行。事實上,從處理器執行一個應用程序中的一組指令到Linux調度微處理器再次運行這個程序之間只有很短的時間延遲,用戶是感覺不出來的。
4.良好的用戶界面
Linux向用戶提供了兩種界面:用戶界面和系統調用。Linux的傳統用戶界面是基於文本的命令行界面,即shell,它既可以聯機使用,又可存在文件上離線使用。shell有很強的程序設計能力,用戶可方便地用它編製程序,從而為用戶擴充系統功能提供了更高級的手段。可編程Shell是指將多條命令組合在一起,形成一個Shell程序,這個程序可以單獨運行,也可以與其他程序同時運行。
系統調用給用戶提供編程時使用的界面。用戶可以在編程時直接使用系統提供的系統調用命令。系統通過這個界面為用戶程序提供低級、高效率的服務。Linux還為用戶提供了圖形用戶界面。它利用滑鼠、菜單、窗口、滾動條等設施,給用戶呈現一個直觀、易操作、交互性強的友好的圖形化界面。
5.設備獨立性
設備獨立性是指操作系統把所有外部設備統一當作成文件來看待,只要安裝它們的驅動程序,任何用戶都可以象使用文件一樣,操縱、使用這些設備,而不必知道它們的具體存在形式。
具有設備獨立性的操作系統,通過把每一個外圍設備看作一個獨立文件來簡化增加新設備的工作。當需要增加新設備時、系統管理員就在內核中增加必要的連接。這種連接(也稱作設備驅動程序)保證每次調用設備提供服務時,內核以相同的方式來處理它們。當新的及更好的外設被開發並交付給用戶時,操作允許在這些設備連接到內核後,就能不受限制地立即訪問它們。設備獨立性的關鍵在於內核的適應能力。其他操作系統只允許一定數量或一定種類的外部設備連接。而設備獨立性的操作系統能夠容納任意種類及任意數量的設備,因為每一個設備都是通過其與內核的專用連接獨立進行訪問。
Linux是具有設備獨立性的操作系統,它的內核具有高度適應能力,隨著更多的程序員加入Linux編程,會有更多硬體設備加入到各種Linux內核和發行版本中。另外,由於用戶可以免費得到Linux的內核源代碼,因此,用戶可以修改內核源代碼,以便適應新增加的外部設備。
6.提供了豐富的網路功能
完善的內置網路是Linux的一大特點。Linux在通信和網路功能方面優於其他操作系統。其他操作系統不包含如此緊密地和內核結合在一起的連接網路的能力,也沒有內置這些聯網特性的靈活性。而Linux為用戶提供了完善的、強大的網路功能。
支持Internet是其網路功能之一。Linux免費提供了大量支持Internet的軟體,Internet是在Unix領域中建立並繁榮起來的,在這方面使用Linux是相當方便的,用戶能用Linux與世界上的其他人通過Internet網路進行通信。
文件傳輸是其網路功能之二。用戶能通過一些Linux命令完成內部信息或文件的傳輸。
遠程訪問是其網路功能之三。Linux不僅允許進行文件和程序的傳輸,它還為系統管理員和技術人員提供了訪問其他系統的窗口。通過這種遠程訪問的功能,一位技術人員能夠有效地為多個系統服務,即使那些系統位於相距很遠的地方。
7.可靠的系統安全
Linux採取了許多安全技術措施,包括對讀、寫進行許可權控制、帶保護的子系統、審計跟蹤、核心授權等,這為網路多用戶環境中的用戶提供了必要的安全保障。
⑺ 什麼是郵件伺服器(POP)
郵件伺服器POP的含義:
POP的全稱為 Post Office Protocol,即郵局協議,用於電子郵件的接收。本協議主要用於支持使用客戶端遠程管理在伺服器上的電子郵件。
協議特性:
(1)POP3協議定義位置:RFC 1939;
(2)POP3協議默認埠:110;
(3)POP3協議默認傳輸協議:TCP;
(4)POP3協議適用的構架結構:C/S;
(5)POP3協議的訪問模式:離線訪問。
⑻ NT伺服器是什麼,發展歷史,縮寫
使用Windows NT的伺服器
伴隨伺服器概念的誕生,小組伺服器就是其中重要的一支發展力量,無論是在486處理器剛剛誕生的年月,還是今天P4 CPU流行的日子,小組伺服器(單路伺服器)憑借出色的性能價格比,牢牢占據了低端伺服器市場。它的使命也從最初NetWare系統下純粹的文件共享服務上升到復雜服務供應體,文件、列印、郵件、代理、資料庫等中小企業用戶可能用的都成為小組伺服器提供的項目。
I/O進步
文件伺服器是最經典的伺服器之一,經歷了歷史的發展,它並沒有被所謂的FTP、資料庫等伺服器所代替,反而藉助操作系統的支持,煥發了新的魅力。在NetWare年代,一台486處理器的伺服器,配備一塊10M網卡,就能給超過100個用戶提供出色的文件服務性能,可是在Windows年代,動輒數百兆的數據已經將100M網路的小組文件伺服器逼上「梁山」,雖然處理器的頻率成百倍的提升,可千兆網路環境卻成為小組伺服器永遠的痛。
因為在小組伺服器的發展史上,一直出於降低價格的目的進行研發,那些「真正」擁有伺服器完善 I/O系統的晶元組,產品高高在上的價格限制了他們「小組化」的步伐;基於台式機系統進行開發的小組伺服器先天不足,根本無法提供完善的I/O系統。千兆網路、高性能存儲只能是一個美麗的肥皂泡。好在Intel迅速認識到這一點,藉助新一代處理器的推出,將i875P晶元組推上了小組伺服器/工作站的位置,它憑借獨立CSA通道和Serial ATA RAID系統,終於克服了小組伺服器徘徊已久的障礙,I/O系統中的關鍵環節——千兆網路環境和高性能存儲。
解決了小組伺服器存儲和傳輸通道上的障礙,新一代的小組伺服器在文件、列印等服務中已經比上一代的小組伺服器有了質的進步。
計算能力的進步
雖然郵件、資料庫等應用是近年來才逐漸在小組伺服器上得到應用,但是發展勢頭之猛烈,是當初小組伺服器誕生之初無法想像的。他們有效地利用了小組伺服器日漸高漲的產品性能,充分發掘了應用的本質。
我們都知道,影響伺服器整體處理能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味提升處理器的主頻並不能給用戶帶來最終性能提升的感覺,特別是針對那些並發進程多,單一進程尺寸小,但是需要伺服器根據進程的需求運行查詢、排序、記錄、反饋等多種任務。其實從這一系列的動作里,我們看到了數據提交到網卡→內存→處理器→硬碟→處理器→內存→網卡的全部過程,這是伺服器典型的工作狀態,是我們經常談到的伺服器I/O體系。這時無論在哪一個環節出現了瓶頸效應,都會嚴重拖慢進程的腳步,早期的小組伺服器和中高端伺服器最大的差異也就在此。
而新的一代小組伺服器已經向中高端伺服器提出了挑戰,從表中我們可以看出昨天的小組伺服器、今天的小組伺服器、今天的部門級伺服器各個環節的差異。
從表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新一代的P4伺服器已經全面超越了早期的小組伺服器,甚至在某些方面對部門級伺服器也提出了強有力的挑戰,在I/O性能上,我們已經看到了小組伺服器高性能的身影。
殊路同歸的管理
在中高端伺服器領域,管理是一條必不可少的項目,無論是基於硬體體系的管理維護性設置,還是在網路上對伺服器進行全面的監控,它已成為體現伺服器水準的一個標志。可惜的是,因為不同廠商都是依照自身多年的發展,監控體系各自為政,而且多數是專有系統,自然成本高居不下。在價格拼刺刀的小組伺服器中使用完善的監控管理技術似乎成為了一種奢望,這點在早期的產品中尤為明顯。
但是在小組伺服器中,因為Intel的大力支持和發展,幾乎所有的主板廠商都開始採用Intel Heccta management controller技術,配合Intel網卡,可以對小組伺服器也實現基本的監控功能。
低端技術的蔓延
高端伺服器技術下嫁小組伺服器還能讓人理解,可是低端技術上攀的方式,恐怕也只有這個創新的年代才會出現。在存儲領域,超過40根信號線的排線一直都是必不可少的,因為IDE硬碟需要40/80針的數據線,SCSI更需要68針的混編線才能提供超過SCSI 320的速率,這些寬寬的排線在伺服器機箱里盤根錯節,既不美觀,也嚴重阻礙了散熱。甚至在廠商那裡,如何捆紮和布置排線都由伺服器研發部門的專門小組來解決。
當Serial ATA來的時候,雖然是取代IDE的技術,但是它帶來的串列化趨勢卻在中低端伺服器領域引起了軒然大波,連接4塊Serial ATA硬碟竟然只有細細的幾根電纜,而且允許的長度也超過了40/80針的排線,因此在小組伺服器里,我們也看到了整齊、漂亮的布線。而且Serial ATA硬碟背板技術得到了改進,可以配合獨立背板技術實現熱交換,熱插拔SCSI的地位受到了沖擊。
當Intel在推出ICH5南橋的時候,具有一個ICH5R版本,提供了SATA RAID on Chip技術,雖然不能說是完全的創新,畢竟SCSI RAID on Chip技術在前,可是廉價的成本為小組伺服器提供RAID 0、1、0+1,在之前只能通過IDE RAID卡實現,而Serial ATA的擴展能力也非IDE可比,因此在全面佔領小組伺服器的基礎上,一定能向上蔓延到部門級伺服器中。
2003年9月,記錄著小組伺服器在《計算機世界》評測實驗室的一次盛會,8位來自不同廠商的「選手」,給我們帶來新一代小組伺服器全面的精彩
⑼ 華為存儲和伺服器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研發的
但在這個節骨眼上,華為卻放棄了將之產品化的機會。本該在高端伺服器市場上上演雙雄會的時候,華為為什麼偏偏掉隊了呢?
原來,華為方面認為:在全球范圍內,Unix伺服器市場正在日漸萎縮,x86伺服器的應用正全面鋪開,甚至開始深入關鍵業務領域。這似乎是一種不可逆轉的潮流。另外,安由於騰產業鏈在萎縮,原來一些積極的支持者,如Oracle、Microsoft、Redhat等都宣布在新版本中不再支持安騰處理器。基於此,華為認為,32路高端容錯計算機,已經失去了產品化的意義和價值。
其實,單純從市場的角度來判斷華為的決定,也並不為過。但是,不要忘了這件事情的初衷,本身是承擔了國家「863」項目。中國一直沒有自主的高端容錯計算機技術,這一問題導致中國信息安全在核心層面面臨不可控的後門隱患。高端容錯計算機的研發不僅僅是個市場問題。
在奔向夢想,還是奔向市場的選擇題上,華為選擇了後者,而浪潮則始終堅持著夢想。也成為了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的贏家。